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段時間被NAS折騰慘了,花了幾天幾夜的時間好不容易才把重要的數據恢復出來,想想繞了一圈后只有Windows NAS才是我的終極解決方案啊:哪怕是機器壞了,硬盤拆下來可以直接讀,性能更強、用途更廣泛。說干就干,雙十一期間湊齊了所有配件,花三天時間裝配好了這臺DIY NAS,一切順利。目前已經體驗好幾天了,玩了幾年NAS了,感覺從沒有這樣流暢過,相當滿意!特此抽空把DIY過程分享給大家,供參考[微笑]

    硬件組裝

    MSI B560 MORTAR迫擊炮主板

    按照裝機步驟介紹這套NAS的配件,照片不是同一天拍的,所以色調有點亂哈。關于主板,我的首選是M-ATX板型,大小適中,還有一定擴展能力。ATX的話主要是沒有好的NAS機箱可以選擇;多年前就用mini-ITX主板搭建過NAS,雖然節省空間但擴展能力差、散熱不好,不適合我這樣喜歡折騰的人,所以選用M-ATX主板。本來是計劃買華擎B560M鋼鐵傳奇主板的,和微星B560迫擊炮價格一樣,后來考慮到鋼鐵傳奇只有一個PCI E X16插槽,B560M芯片組又不支持RAID,需要更多的擴展插槽,明年我可能還會升級到萬兆網絡,到時還要插一塊萬兆網卡,就選擇了價格差不多的微星B560M Mortar:

    畢竟是要組“超高性能”NAS,要求相對就要高很多,否則的話除了B560M外,用更經濟的B460M、H510M也是沒問題的,當然要看主板是否符合你的要求。比如這塊B560M迫擊炮有4條DDR4內存插槽,正好可以把我之前主機閑置下來的內存全都用上,一個都不浪費;有兩個M2 SSD插槽,其中一個帶散熱片、支持PCIE4.0,等我的西數SN850淘汰下來了還可以讓NAS用上PCEI4.0固態;有2.5G網卡接口,正好現在用的是2.5G網絡;有6個SATA3.0插槽可以直接連接6塊硬盤,建議至少買帶6個SATA插槽的主板,即使你現在只有4塊硬盤,我以前也是認為4塊硬盤夠用了,到現在都有十多塊了。主板帶的擋板接口比較少,勉強夠用,有一個USB 3.2Gen2X2,可以達到20Gbps速率:

    Intel i5-11400 CPU

    本來是打算買10400的,雙十一期間京東特價900多,后來一看11400散片也只要一樣的價格,就買了11400。雖說十代和十一代性能相差不大,但一樣的價格我為啥不買支持PCIE4.0的十一代...散片和盒裝的區別也就是差一個散熱器嘛,我再買個散熱器就好了。NAS的話對性能要求不是很高,甚至兩三百塊一套的主板CPU也能組NAS,但你要是舍得花錢的話體驗自然會更好一些,這個之后再解釋:

    拍完照之后就把CPU安裝到主板上不動它了,主要是主板的CPU針腳太脆弱了,一不小心碰到就完了:

    雅浚B3S CPU散熱器

    這個散熱器是雙十一無意看到爆料的,只要49元,當時看著正好適合我11400,就買了一只。49元的價格特別良心,4熱管+12CM風扇設計,壓制65W TDP的11400完全不在話下:

    我估計廉價的散熱風扇質量不是很好,就把以前閑置下來的安耐美白蝠給替換到CPU風扇上了,這個風扇記得以前是七八十元買的,比整個散熱器還貴,噪音特別低,也很耐用:

    WD SN750固態硬盤

    主板有兩個M.2插槽,就找了2條全插上去,用來跑系統和安裝軟件服務,系統安裝在500G的西數SN750上。這塊主板支持PCIE4.0固態,按理說應該買PCIE4.0固態的,只是現在4.0固態價格還比較高,等我NUC上那臺SN850替換下來了就給他換上。固態的話這里就要建議買4K性能好一點的了,之后我們要在固態上存照片數據庫、影視數據庫和索引等等,零碎文件很多,對隨機讀寫能力要求高,當然這里買SN550其實就夠了:

    主板帶了兩個M2固態硬盤插槽,卻只提供了一個散熱片,好在這條閑置下來的威剛的XPG固態自帶散熱片,而且還有RGB燈效,就插上去用了...這個燈效我覺得挺管用,可以和主板同步,之后我把NAS主機丟在角落,路過的時候可以瞄一眼就能看出NAS主機是否正常工作中,比如燈效可以設置為CPU溫度...

    Asgard DDR4內存

    這四條16G的阿斯加特DDR4內存也是之前臺式機閑置下來的,自用上次買了NUC11之后就再也沒用過臺式機了,現在把內存拆下來還能繼續發揮余熱。NAS需要穩定的工作環境,之前用這些內存的時候從沒出過故障,用到NAS上也一樣不會有什么問題。同等容量下內存頻率能買高一點的盡量買高的,內存頻率對11代核顯性能有一定加成:

    裝上四條內存,CPU風扇也擋不著,完美。NAS內存容量的話一般16G就夠了,當然多一點也沒有壞處,比如可以給虛擬機分配更多的內存,給一些軟件和服務分配更多的緩存。內存這樣插有問題嗎?

    Invasion X5機箱

    我把CPU、散熱器、固態硬盤和內存都插在主板上之后再放入機箱,要不然小機箱空間小不好操作。這時可以先接上電源和顯示器試試能否點亮再進一步組裝:

    被打上“NAS機箱”標簽的電腦機箱都比較貴,要把錢花在刀刃上,所以我選的是性價比高的普通機箱。那些N盤位的NAS機箱空間特別小,有的還只能用1U電源。我買的是這款Invasion X5機箱,4盤位的話只要299元,8盤位399元。機箱外觀看起來很低調,怎么都看不出來是一臺NAS,不適合裝腔人士[微笑]

    不能理解的是既然廠商把這個機箱定位為多盤位NAS機箱,為啥還要用鋼化玻璃側透設計呢?難道是為了觀察工作狀態,感覺有點畫蛇添足。對空間和顏值要求高的朋友還是買小NAS機箱或者成品NAS吧,我這樣隨便放角落的人無所謂,如果有合適的用全塔機箱也可以接受:

    把主板放入機箱里,上好螺絲。是不是感覺這個機箱的內部空間挺大的,右邊是8個金屬硬盤架子,其他都可以接受,最不能接受的是這個機箱無法走背線,這么多硬盤,到時一定特別亂。市面上的NAS機箱一般都是可以直接插拔式硬盤架,這個機箱硬盤是內置的,要拆的話得打開玻璃蓋板,我覺得這沒啥,平時我除了硬盤壞了就不會去把硬盤拔來插去的:

    航嘉HYPER650G電源

    這塊航嘉Hyper 650G金牌全模組電源有點浪費,也是臺式機上閑置下來的,就不另外購買了。其實對于無顯卡的11400平臺來說250W電源完全足夠用了:

    全模組電源的其中一個好處就是用不到的線可以不插上去,節省機箱里的空間。注意一般用戶的話買300W左右全模組電源就行了哈,根據你的平臺功耗來看,沒必要買這么大功率的,主要是貴;然后風扇噪音也挺大。裝好后我才知道這個電源風扇噪音是整個主機的主要噪聲來源,之后我會想辦法換一臺或者換個安靜點的電源風扇來解決:

    LSI 9260-8i Raid卡

    之前提到主板上只有6個SATA接口,只能接6個硬盤,而且還不支持Raid(磁盤陣列);就算我買支持RAID的Z690主板,主板帶的也都是軟Raid,性能很差,所以有必要安裝一塊Raid卡。之前NAS上Raid1用習慣了,用上Raid1保存重要資料才有安全感嘛。這塊LSI 9260-8i Raid卡是服務器拆機卡,只要100多元,有獨立的CPU和512M緩存,比去沒有緩存的軟RAID強大多了;電池有點鼓包了,但還能用:

    Raid卡上帶2個Mini Sas接口,可以用Mini Sas一轉四線轉出4個或者更多接口,也就是說這一張Raid卡除了可以組Raid外還可以擴充8個以上硬盤接口的功能,注意每兩個硬盤需要一個4針的大D電源接口供電:

    Raid卡左下角有一個插上去的小板子,要組SSD Cache的話這個小板子很重要,它是SSD緩存的許可授權,沒有的話就不好弄,要像群暉威聯通那樣用上SSD緩存的朋友選購Raid卡的時候要注意。當然對于一般用戶、沒用過Raid卡的用戶我的建議是就不要折騰Raid卡了,比較麻煩,還挺耗電。個人NAS其實不一定非得組RAID,多處備份、勤備份就好:

    Raid卡安裝在機箱里的樣子,太小的機箱就不太適合安裝了,主要是Raid卡發熱量特別大:

    硬盤

    硬盤的話根據個人需求配就行了,我用的還是這兩只元老級的8TB希捷酷狼NAS專用盤組RAID1備份最重要的資料,然后配合其他4只機械盤作其他用途:

    機箱帶的快取硬盤架有點意思,有點像空氣懸架那種避震原理。但這個支架設計不太合理,有些硬盤只能上兩顆螺絲,要不然冒出來許多,連接數據線后機箱蓋都蓋不上了:

    兩塊8TB的希捷酷狼和兩片250G的SSD連接到Raid卡上,組成Raid1和SSD Cache。不過后來發文之前我把硬盤位置調整了一下,兩塊固態放在中間,因為希捷酷狼發熱量有點高,靠在一起不利于散熱:

    全部裝好后機箱內部的樣子,不能走背線是不是看著特別亂特別難受,帶編織套的模組線特別硬,不好走線。8塊硬盤位目前全都裝滿了,后期還要加裝兩塊也很簡單,把兩塊做緩存的SSD取下來隨便放在空處就行了。本來還有一塊4TB的海康希捷監控盤用來做下載專用的,從NAS里抽出來發現已經壞掉了,只好先用一塊閑置sata固態代替了,目前你看到的是一共十塊硬盤,包括兩片M2固態、5個機械盤和3個SATA固態盤:

    蓋上玻璃蓋板,支持硬件安裝全部完成。和右邊的QNAP NAS做個對比,體型大概相當于4臺NAS...這種DIY NAS對空間小的用戶來說確實很不友好,但你要是不在乎空間的話,組裝一臺我這樣配置的NAS那就真的太香了[微笑]呃這玻璃也太反光了[捂臉]

    機箱背面接口有點少,沒有wifi,萬一臨時要用到也可以插一塊USB WI-FI卡搞定,需要用到wifi的朋友也可以買帶Wifi版本的迫擊炮主板:

    NAS系統和軟件配置

    軟件方面就不寫詳細安裝配置教程了,這樣的話篇幅就太長了,我就講解一下用到的軟件以及使用體驗吧。

    系統

    這是我目前配置最高的NAS了,11代六核十二線程CPU、64G雙通道內存、UHD730核顯、帶512M緩存和電池的Raid卡、高性能M2固態安裝系統和軟件[微笑]

    用CPU-Z跑了下CPU單核和多核性能都超越我上一臺用的i7-8700K了:

    魯大師整體參數表,注意NAS上不要隨意安裝任何軟件以保證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我是先做完了測試后重新安裝了系統。陌生軟件建議先在虛擬機里測試評估后再安裝:

    順便用魯大師跑了個分,區區一臺NAS,提示擊敗了78%的用戶?反正不管怎么說性能都有點過剩:

    配置RAID

    接下來開始配置Raid。Raid配置也可以在開機時進入Raid卡的webBios界面進行配置,為了方便截圖我就安裝了MegaRaid Storage Manager軟件進行配置。如圖,登錄到軟件后可以看到連接到Raid卡上的2塊8T機械硬盤+2塊SSD已經被正確識別了,總容量14.99TB:

    創建Raid也比較簡單,只是界面是英文的并且UI有點不適配不方便。我這里是用兩塊8TB盤組成Raid1,創建成功后顯示Raid level 1,容量7.277TB:

    兩塊250G的SSD也組成了Raid1用來做機械盤的緩存,和群暉威聯通的SSD Cache一樣主要是可以提高機械盤的隨機讀寫能力:

    RAID創建成功后在計算機管理里可以看到有一塊未初始化的盤,需要重新分區格式化。兩個有Raid卡創建的Raid1在系統里只顯示為一個磁盤,至于安全性我專門做過測試,我把raid卡上的其中一個盤直接取下來接在主板SATA插口上,系統也可以直接當做單盤直接讀寫數據,也就是說這個raid卡即使突然壞了,也不會影響Raid1任意一塊盤的數據讀出,當然Raid0和Raid5就不行了哈。

    UPS后備電源和遠程開機

    UPS電源是我的NAS必備搭檔,即使一年用不到一次也要接在UPS電源上保證安全,雖說現在極少停電了,比如有一次家人檢修電器線路直接把電閘關上了...群暉和威聯通一般都有NAS管理接口,停電后UPS會發送信號給NAS通知NAS關機避免UPS電源電池用完照成數據損失和設備損壞,當然電腦上也有UPS管理軟件,并且比NAS上的更為先進,前提是你的UPS電源有USB通信功能。我的UPS是APC的BK650,用了好幾年了,估計電池得換了,顯示電池可以用27分鐘,實測可以帶10分鐘左右:

    把UPS電源的USB通信線插到NAS主機USB接口上,下載安裝PowerChute軟件,我把關機時間設置為4分鐘,留有一定余地避免電池電量不夠照成NAS提前斷電:

    路由器沒有集成遠程喚醒功能,我就額外接了一個向日葵開機盒子在路由器上,在外需要開啟NAS的時候用APP就可以遠程開機。但這里有個問題是萬一停電UPS電源關機后UPS電源無法自動啟動,需要人去按一下電源鍵,不過這種情況比較少。

    DDNS動態域名、內網穿透

    我們的寬帶IP地址都不是固定的,需要在外地訪問家里NAS的話就需要DDNS來保證隨時都能連接上。我這里用的是花生殼的免費DDNS,然后路由器正好有DDNS管理功能,注冊一個花生殼免費DDNS之后,填入用戶名、密碼和域名就可以使用了,以后不管在哪里都可以用這個域名訪問到家里NAS開放的服務。

    如果你路由器沒有這個功能的話,在NAS上安裝客戶端登錄也可以,還要要注意的是要在外網訪問內網服務,還需要做一下端口映射。如果你的寬帶是內網的話需要使用內網穿透才可以從外網訪問NAS,建議盡量申請公網IP,內網穿透速度比較慢,而且穿透服務大多需要收費。使用花生殼的話就同時帶DDNS和內網穿透了,有免費的內網穿透服務,只是每個月只有1G免費流量。

    端口映射

    端口映射是把局域網里的某臺機器的端口映射到公網,以便在外網進行直接訪問。在路由器的端口轉發或者端口映射功能里就可以設置,內部IP地址填寫NAS的固定IP地址,內部端口和外部端口都設置為某個服務用到的端口:

    遠程連接

    NAS是放在角落里和路由器待在一起的,我平時都是使用遠程桌面連接到NAS上進行操作的。Windows自帶的遠程桌面功能就很好了,就沒用第三方軟件了。使用Windows電腦遠程連接NAS桌面,只需要按Win+R,輸入mstsc,填入地址能連接了;Mac的話需要安裝Microsoft Remote Desktop這個APP,之前說過我在路由器上集成了DDNS,地址一欄填入DDNS域名就可以了,不管在哪里都可以遠程連接到家里的NAS,要注意遠程連接需要映射3389這個端口:

    微軟自家的遠程桌面體驗還是比較好的,就是功能少一點,可以滿足基本要求。寬帶質量不好,外網連接時慢的話可以把效果調低點:

    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上也可以用微軟的RD Client APP遠程連接NAS桌面,配置上也簡單,只需要記住NAS的DDNS地址、電腦用戶賬號和密碼就行,不在外網訪問的話直接填局域網IP也可以:

    在手機上操作就要麻煩些了,只能用虛擬鼠標和鍵盤,好在需要在電腦上處理的事件也可以通過手機遠程完成了:

    自動同步備份

    同步和備份是NAS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在Windows NAS上有很多軟件可以來實現自動備份功能。我這里用的是“微力同步”這個軟件來把其他電腦上的資料同步備份到NAS上。微力同步有windows和MAC和手機等客戶端,使用P2P技術進行傳輸:

    微力同步使用上也很簡單,在NAS上安裝運行一個微力同步,然后在其他電腦和設備上也安裝上微力同步就可以進行備份或者同步了。微力同步默認會開機啟動,開啟同步備份任務之后只要文件夾里有了新文件或者發生了變化,就會自動在后臺進行備份,不需要人工去操作。我主要是需要把平時的工作文件備份一份到NAS,使用微力同步設置將工作文件夾備份到NAS RAID1空間上,當然RAID1也不代表100%安全,我再利用網盤的“同步盤”功能把同步好的工作文件夾同步到網盤上,這樣就相當于多了一份保障。網盤我用的是和彩云,我這移動5G套餐每個月送和彩云會員,上傳下載都不限速,挺好用的。注意個人照片和一些重要資料就不要同步到網盤了,有泄漏和被弄去做大數據分析的風險:

    文件共享

    在NAS上存儲備份了大量資料,有時候需要從電腦上去瀏覽、管理,或者需要用NAS的空間給電腦擴容,我這里用的是Windows自帶的SMB共享,不需要借助第三方軟件,給某個盤或者某個文件夾打開共享文件夾功能就行了,注意在權限里要刪掉everyone,然后添加一個專門用來共享的用戶,不要使用管理員去共享:

    在NAS上給磁盤或者文件夾開啟共享后,可以映射成本地磁盤,像本機磁盤那樣去使用它,還可以根據需求使用WebDav、SFTP等協議實現遠程訪問、共享。

    我的電腦端也是使用2.5G網卡,與NAS之間的文件傳輸速度可以達到290MB/S左右,有條件的朋友也可以用萬兆網絡,不過我機械盤組Raid1速度上限也就不到300MB/S的樣子,我暫時沒有組萬兆網絡的必要:

    媒體服務器

    Plex等媒體服務器現在都要收費,全免費而且比較好用的我試了下也只有Jellyfin了。我用的是Jellyfin最新的10.7.7 windows服務版,不需要安裝,運行jellyfin.exe后打開網頁進行配置就行了,外網訪問的話需要映射8096端口;jellyfin和其他媒體服務器的web界面差不多,有內置插件實現電影墻的效果,也可以安裝第三方插件刮削:

    之前在威聯通上體驗過Docker版本的Jellyfin,估計是CPU比較弱的原因用起來有點卡頓,轉碼能力也很差。這次重新在Windows Nas上安裝了Jellyfin,不管是網頁端、電視還是手機播放體驗都相當好,暫時沒有遇到什么問題,如果能一直免費就好咯[捂臉]

    11代i5-11400開啟硬件轉碼也很簡單,在播放、轉碼里把硬件加速設置為“Intel Quick Sync”就行了。實測在客戶端播放4K電影時,在NAS的任務管理器里可以看到Jellyfin.exe的GPU使用率很高,CPU占用率僅6%,完美實現4K硬件轉碼,GPU硬件轉碼的時候不影響CPU執行其他任務:

    資源下載

    下載軟件我用的是迅雷+qBittorrent,qBittorrent用于PT下載,迅雷的話沒辦法,有些資源無源只能依靠迅雷下載。以前組過配置低的NAS,那時只能用qBittorrrent+Transmission搭配玩PT,因為qBittorrent資源占用實在太高了,現在這個配置內存高達64G,完全再沒必要兩個客戶端換著用了,還可以大方的設置個2G以上的磁盤緩存:

    QBittorrent也有Web UI,這個web UI默認沒有開啟,需要到設置里打開。打開web UI之后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手機、電腦遠程管理NAS上的Qbittorrent下載,包括添加下載任務等等:

    個人網盤

    個人網盤是用于把文件分享給其他人、遠程訪問或者獲取NAS上的文件。我這里用的是FileRun,界面簡單不花哨,功能上也比較實用,還可以提供WebDav服務。這個FileRun是一個php程序,需要搭建PHP+MySQL運行環境,比較麻煩:

    相冊備份和管理

    感覺Windows NAS的其他功能都要比群暉、威聯通的套件好用,但照片管理目前還沒有特別好的解決方案,試過digiKam和荔枝相冊等等都不好用,不適合用來管理幾十萬以上照片,不能像群暉Moments那樣通過各種場景快速找到照片。實在沒辦法,就只好在NAS上借用一下群暉的Moments了。我用虛擬機安裝了一個群暉DSM,并且把一只4TB的希捷酷狼硬盤用物理映射的方式連接到群暉,專門用來備份和管理照片,我這里給群暉分配了8G內存,剛好夠用。要設置群暉虛擬機隨系統啟動而啟動很簡單,右鍵點擊桌面,選擇創建快捷方式,對象位置那里填入 vmware安裝路徑vmrun.exe -T ws start "群暉虛擬機vmx文件路徑" gui ,比如我的是C:-Software-Vmwarevmrun.exe -T ws start "D:SynologySynology DSM.vmx" gui ,保存后按Win+R鍵,輸入shell:common startup確定,把剛才新建的快捷方式扔進去,下次開機時群暉虛擬機就會自動運行了:

    物理映射到群暉的硬盤會被格式化成專用格式,Windows無法再直接訪問了。當然這也不意味著這個盤的剩余空間就浪費掉了,再把這個4TB盤通過共享的方式映射到Windows NAS上不就行了[捂臉],再使用同步軟件定期把這個盤上的照片文件夾備份到Raid1上,完美!這樣照片就相當于有3份備份了:

    這樣一來相冊管理暫時也解決了,這是一個臨時方案,等有了完美的Windows相冊管理方案之后再換,感謝群暉[玫瑰]不想折騰的朋友也可以直接用digiKam代替:

    手機照片自動備份的話可以用PhotoSync APP,挺好用的,但要用到原畫質備份和自動備份要收費...現在用著群暉的話,就順便也用moments APP備份吧,moments把照片備份到虛擬機映射的磁盤里后,再自動備份到NAS RAID1上面,不怕丟失。之前配置了自己的DDNS服務和穿透的緣故,就用不到群暉的QuickConnect了,這里就沒必要去洗白了:

    其他軟件

    使用Everything實現快速文件搜索:這個小軟件可以索引NAS上的所有文件,以便進行快速搜索,效率極高,是windows NAS必備軟件:

    使用CrystalDiskinfo實時監控硬盤狀態:對于一臺NAS來說硬盤工作狀態是我們最擔心的,CrystalDiskinfo除了可以實時查看硬盤的溫度和健康狀態外,還可以設置為開機自動運行、并且開啟警告郵件和聲音警告功能,當NAS里的硬盤溫度過高或者SMART健康狀態有變化時,會自動向郵箱發送郵件以便我們及時處理:

    使用Fastcopy搬運數據:用NAS經常會有大量數據搬運的需求,使用Windows自帶的復制粘貼可能會遇到各種原因中斷,中斷后又得重頭開始,并且速度比較慢,使用Fastcopy這個小工具就方便許多了。除了搬運數據外,Fastcopy還可以用來自動完成數據備份的任務,我之前提到的照片備份到群暉映射到的磁盤后再備份到Raid1上就是用的Fastcopy里的任務管理功能完成的,這個軟件用很多年了, 很靠譜:

    功耗、溫度和噪音

    最后說一下這臺NAS的功耗、溫度和噪音。肯定有些朋友會覺得用11代桌面cpu+10塊硬盤是一個大火爐,發熱量很高、功耗巨大。測量一下功耗確實很高,開啟上面介紹的群暉虛擬機、Jellyfin等所有服務后,平時的功耗在80W左右。之前的文里測過威聯通TVS-951n安裝9塊硬盤后平均功耗在60W左右,比威聯通高了20W,畢竟Raid卡功耗就有10W左右,不安裝Raid卡的話只高10W。我們按照80W算一下,24小時開機的話80WX24小時X30天=57.6度電,按照0.5元一度電的話使用這臺NAS的成本大概是30元/月,比威聯通TVS-951N要多出9塊錢, 一頓燒烤沒了...至于劃不劃算,自己權衡吧。

    溫度的話,11400就65W TDP,不會很高。之前提到過我把CPU風扇換成了安耐美白蝠,這個風扇轉速最高就1500轉,滿載時也不會很吵;機箱風扇也和CPU一樣在BIOS里設置了根據溫度調整轉速,平時基本就不轉,差不多滿載時才會轉動協助排出熱風,噪音大部分是來自于硬盤和電源風扇;CPU風扇我設置為45度以下不轉,52度才開始轉,由于是冬天的緣故吧,NAS沒有任務執行的時候風扇基本上都是停轉的。整體噪音我感覺和之前威聯通TVS-951N是差不多的,反正離得近的話很明顯,放遠一點就聽不到了。

    這一套NAS有點輕奢的感覺,主要是內存和電源以及固態都是之前臺式機上淘汰下來的緣故,一般用戶應該配不到64G內存和那么大的電源,所以按照正常情況來配的話就是下面表中這個配置了,一套弄下來也就3068元,也就是一臺威聯通TVS-951N或者群暉920+的價格,但體驗要好出數倍~當然具體配置要根據你的預算來看,CPU和主板或許用不到這么好的,再縮減一下2000都能搞定。

    今天就分享到這里了,有任何問題請回復咨詢。

    2020年1月14日,隨著微軟公司宣布win7系統停止更新維護服務,win10系統便成為了時下主流的操作系統。


    2021年6月24日,微軟又發布了win11操作系統,但是現在即便微軟公司極力推薦win11系統,還是有很多人win11系統并不“感冒”,仍然選擇使用win11系統。



    由此可見win10系統在用戶心中的地位有多高,竟能讓新出的win11系統慘遭冷遇。


    然而,雖然win10系統非常討用戶喜愛, 它“臃腫”的體積,占C盤空間太大,也一直被用戶吐槽。



    對于那些硬盤小到只有十幾二十GB空間的電腦,更是不太友好。而且,完整版的win10系統,內置的功能有很多,大部分都是日常用不上的。


    許多用戶都在說要是win10系統能有一個極簡版就好了。因此,win10系統的極簡版——Tiny10就應運而生了。



    Tiny10系統是開發者NTDEV基于微軟官方原版win10系統,經過不斷地開發和測試,最終推出的一款極簡版的win10系統。


    Tiny10系統旨在所有不必要的組件,這意味著用戶可以流暢地運行win10系統,即使在低端硬件配置上運行也是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Tiny10系統不僅刪除了英國媒體報道軟件,而且還對其他組件進行優化,以減少win10系統所占用的空間。


    如果在32位系統上安裝Tiny10,只需要占5.2G空間,如果在64位系統上安裝,最多只需占用10G的空間。



    在內存方面,如果是32位系統,運行內存最小1G,而在64位系統上,運行內存最小2G。


    由此看來,Tiny10系統已經做到盡可能的精簡了。


    它刪除了win10原有的圖像查看器、Edge瀏覽器、媒體播放器、Microsoft Store、Windows 安全性等,只保留了記事本和寫字板可以使用。



    但是有不少用戶發出了這樣的質疑:Tiny10系統占磁盤空間小、所需運存小固然好,它運行起來是否穩定,功能是否能正常使用呢?


    對此問題,小編也做了測試。經過測試發現,Tiny10的運行一切正常,沒有任何錯誤,非常穩定。



    并且所有核心的Windows工具,比如:Powershell、CMD、磁盤管理等都可以使用。初次之外,像一些游戲,比如:CS:GO等,都可以完美運行,沒有任何問題。



    然而,雖然Tiny10具有占磁盤空間小,所需運存小,運行流暢等有點。但它畢竟是極簡版的系統。


    這樣的精簡系統,適合于對中高端玩家,對系統操作熟悉,也適合安裝到舊電腦或者是HTPC主機上、軟路由、NAS,只適合做一般生產力使用,不適合普通人娛樂辦公用。



    如果你也對Tiny10系統感興趣的話,趕快去安裝體驗一下吧。


    如何安裝Tiny10系統呢?我們可以采用u盤裝系統這一方法,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操作,請看以下的步驟:



    操作步驟


    1、進入老毛桃的官網,下載u盤啟動盤裝機工具。


    注意:下載前要注意關閉防火墻和殺毒軟件!



    2、下載后解壓打開,插入一個8GB或以上的u盤,將u盤制作成啟動盤。


    3、重啟電腦,通過u盤啟動快捷鍵進入啟動項選擇界面,選擇u盤啟動,回車即可進入u盤winpe系統。



    4、打開老毛桃一鍵裝機軟件,找到系統鏡像,安裝在c盤,點擊執行即可。


    了解更多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