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本文轉載自SMZDM生活家,猶豫94想買



    我之前使用的電腦是外星人 Alpha R1,一款迷你主機,當年的性能還行,重點是顏值也超棒。它陪伴了我 3 年,各方面我都很滿意,而且完美支持黑蘋果。

    可惜歲月不饒「機」,如今已是 2020年,它的配置著實有點落后了。最近我換成了同樣迷你的 NUC8i5BEH 作為「外星人の接班人」,代號「豆子峽谷」,性能強勁、接口豐富,整機尺寸比外星人還小了一圈。

    • i8-8259U處理器 + Iris Plus 655 核顯

    • 支持 HDMI 2.0 和 USB-C/雷電3

    • 前后共 4 個 USB 3.0 接口

    • 11.7 x 11.2 x 5.1 cm

    NUC(Next Unit of Computing)是英特爾推出的迷你電腦套件,屬于「準系統」,并非開箱即用。用戶需自行安裝筆記本內存條(別買錯)、硬盤和操作系統。

    正好前幾天跟基友扯淡的時候,他也覺得這種小主機有點意思,放在家里看視頻或者帶去公司都合適,于是我倆就來了一次「偽·咸魚·團購」,附帶裝機服務。至于代價嘛……朋友答應請我撮一頓。

    因為基友主要使用 Win10 系統,macOS 算是(我種草的)嘗鮮體驗,所以我推薦他搭配一個高速的 M.2 NVMe 固態硬盤,更加能發揮出 NUC8 小鋼炮的完整實力。

    而我需要「完美黑蘋果」,得更換 NGFF/M.2網卡。這樣會占用了 M.2 接口,我又暫時不想硬改(破壞保修),退而求其次選擇了 SATA 接口的固態。網卡在路上了,感興趣的值友可關注后續內容。


    一、NVMe 固態

    首先科普一下,固態硬盤(SSD)大致分為以下 4 種接口類型:

    現在的新電腦大多使用 M key 插槽,若選擇對應支持 PCIe 3.0x4 總線NVMe 協議的 SSD,最高速度可達 3000+MB/s

    因此,小伙伴們在購買 M.2 SSD時要注意兼容性哦,不是所有的 M.2 都是 NVMe 協議,買對了才能順利起飛~

    SATA 和 NVMe 都是傳輸層協議,M.2 準確說是物理接口,但我們習慣統稱為 M.2 SSD。

    我選擇是國內老牌存儲方案提供商 BIWIN(佰維) 的子品牌——佰微 Wookong M.2 SSD,外包裝還挺酷的,左邊有一個「齊天大圣 · 孫悟空」的側身形象,暗示很能打?右上角的圖標則表示支持 PCIe 總線和 NVMe 協議,速度應該有保證了。

    HP 存儲的 SSD 和華為的 專利 NM 卡都授權給了佰維生產,我之前有臺筆記本的固態盤也是佰維的。

    固態容量可選 256GB~1TB ,我這款是1TB的(方便雙系統),一般容量越大,性能越好,壽命越久。


    M.2 SSD 比傳統的 SATA SSD 小巧了許多,甚至比內存條還要纖細。正面是常規的產品信息、序列號等,五年質保

    我看有一些網友搭配 M.2 移動硬盤盒后,真就和普通 U 盤差不多大了,配合雷電 3 接口,也是非常爽的體驗。

    固態背面是散熱銅箔,比較簡潔干凈,不像內存條那樣是裸露的(手殘黨就不拆開看了)。

    另外,M.2 SSD 比 SATA SSD 更容易安裝,插入插槽后,擰緊尾部的一個小小固定螺絲即可。


    二、裝機測試

    上文提到,NUC 是不帶操作系統的。雖然我不太熱衷搞機,但裝個電腦系統對我而言還是很輕松的。

    1.安裝系統

    眾所周知,新內存條即插即用,但新硬盤則需要格式化分區,這里我推薦用「微PE」或另一臺 Windows 電腦的DiskGenius軟件來初始化分區。

    因為我給朋友裝的是雙系統,所以把這塊佰微 M.2 SSD 分成了 3 個分區(實際可用 954GB),僅供參考:

    • 雙系統注意:分區表類型選 GUID,創建新 ESP 分區和 MSR 分區默認即可(其他方式ESP小于200MB會出錯)

    • Windows 系統盤,80GB,這個分區純屬舊習慣,更方便管理系統文件

    • macOS 系統+數據盤,256GB,Mac 會格式化為專用的 APFS 文件系統,所以容量多給一點;也可安裝 NTFS 讀寫工具后使用數據共享盤

    • 數據共享盤,617GB,鎖住上面兩個分區容量后剩下的空間,也可按需繼續分區

    說來慚愧,這還是我第一次用 M.2 NVMe SSD,結果裝系統的速度非???,我都被驚到了。安裝系統的過程不贅述,網上有簡書大神的完整教程。

    • Windows 10:5GB 原版鏡像,2 分鐘部署,4分鐘重啟安裝(含藍屏階段),加上初始化設置,共 10 分鐘搞定。

    • macOS :8GB 整合版鏡像,3分鐘部署,10分鐘重啟安裝,加上初始化設置,共 18 分鐘搞定。

    • 根據我不多的裝機經驗,SATA SSD 安裝 Windows 貌似要 20 分鐘左右,macOS 則更長一點。

    裝 Win10 的時候我忘記拍照了……反正都挺簡單的,一路順暢。

    我還記得 2015 年第一次給舊電腦換上 SATA SSD 的情形,說是讓我那個渣筆記本起死回生也不為過,整個系統變得非常流暢。沒想到佰微這塊 M.2 NVMe SSD 裝機再次讓我體驗了一次「起飛」的感覺。



    2.娛樂大師

    為了便于測試,我們首先進入 Windows 系統,完整的 NUC 硬件參數如下圖:

    接著按照慣例,我們用娛樂大師跑個分玩玩~

    22W 分的綜合性能還湊合吧,得分主要靠 CPUM.2 NVMe SSD,這剛好也是我和朋友都選擇 NUC 的重要理由。



    3.固態測試

    這個佰微 WooKong M.2 固態硬盤,首次開機通電 4 次屬正常情況,累計使用 0 小時。

    這里有個小彩蛋,我之前拆了舊筆記本的 SSD,牌子正好就是佰微的母公司佰維(BIWIN),后面改成移動硬盤了。

    正所謂「硬盤有價,數據無價」,對于硬盤我還是要多測試幾遍才放心的,老司機也要「小心駛得萬年船」~

    我找來了 CrystalDiskInfo 軟件查看更詳細的硬盤信息,PCIe 3.0 x4 接口 ,NVMe1.3 協議,健康狀態良好。

    我搜了一下,PCIe + NVMe 的固態硬盤其實都支持 TRIM、NCQ 等功能,但只有走 SATA 通道時才顯示。這個截圖是我后面補的,通電時間有點區別。

    使用上面同系列的 CrystalDiskMark 軟件測試 WooKong M.2 SSD,讀取 2028MB/s寫入1675MB/s,入門價位有這速度我挺滿意的,「悟空」果然很能打~

    官網標注的實驗室讀寫速度是 2100MB/s 和 1800MB/s,跑分表現基本達標。

    正好我下載的 Windows 和 macOS 的系統鏡像文件都很大(5~8GB),實測 WooKong M.2 SSD 拷貝文件速度穩定在 1.68GB/s 左右,峰值約 1.9GB/s,跟上面的跑分數據也大致吻合。

    我還測試了 WooKong M.2 SSD 在 macOS 系統下的表現,可能是平臺和軟件算法不同,略有差異。

    作為對比,最后再看看我剛才提到的佰維 SSD,搭配硬盤盒 USB 3.0 連接的速度也不錯,欺負普通移動硬盤綽綽有余,但跟 WooKong M.2 SSD 相比就是個弟弟了~


    三、黑蘋果體驗

    說到黑蘋果,我常給身邊朋友安利 macOS 的理由之一就是 Final Cut Pro X 了。如果你也想學習剪視頻、當個「后浪」 UP 主,那么 NUC + M.2 NVMe SSD 可以算是一對「最佳拍檔」,性能比肩 MacBookPro 2018 款

    我選取了之前拍的一個 VLOG 小短片,素材時長1分45秒,包含數個片段和常見的轉場、字幕等,導出格式為 1080P@60fps 的 MP4 文件。

    在我配置較落后的外星人 Alpha R1 渲染(下圖右),使用 i3-4130T 和閃迪 SATA SSD的組合,導出這個視頻需 9 分 47 秒,只能說湊合能用吧。

    而同樣的工程文件換到 NUC 渲染(下圖做),借助 i5-8259UWooKong M.2 SSD 的強勁性能,這一過程縮短到了 3 分 05秒,比原來節省約 70% 的時間,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

    我這個對比測試并不嚴謹,但結合網友反饋,NUC 的視頻渲染速度還是蠻給力的。

    在整個視頻渲染過程中,CPU和硬盤的溫度控制都還不錯。其中 CPU 睿頻至 3.42 GHz 左右,接近馬力全開,NUC 頂蓋輕微發燙,有一點風扇噪音,但不算很吵。

    我之前聽說 M.2 SSD 工作時一般發熱量較大,好在佰微固態硬盤的品質還行,最高 39℃ ,我可以接受。

    上圖為日常 Chrome 看網頁的溫度,下圖為 FCPX 渲染視頻的溫度。


    四、總結

    正如官網所言,NUC 的定位是便攜型迷你主機,將傳統臺式電腦的威力置于掌中,適用于企業、學生、教育工作者及(輕度) DIY 人士,如果你有跟我類似的需求,NUC 應該不會讓你失望。

    而且經過我的非專業測試,佰微 Wookong(悟空)這塊 NVMe 固態硬盤的表現也很不錯,性能強、傳輸快,發熱小。它讓小鋼炮 NUC 如虎添翼,使得大文件移動、游戲軟件加載、影視后期工作的效率都有了顯著提升,綜合性價比值得肯定,不愧是「自古紅藍出CP」。

    要不是為了?蘋果全家桶的「連續互通」等體驗,我也會選擇 M.2 NVMe SSD 的吧。假如你對「NUC x 99%完美黑蘋果」感興趣,請關注后續內容~

    程序員的黑蘋果裝機選購指南

    目標

    聽說有人收到壓歲錢想攢機搞個黑蘋果,那么它來了

    目標對象:計算機/軟件/全棧工程師

    對于我們這幫寫代碼的裝黑蘋果有利有弊,看你是什么程序員,如果是軟件開發或者全棧開發的話不會有什么問題,裝個黑蘋果就能愉快的碼代碼。當然了你要是寫微軟家的東西還得看看Mac版的visual studio支不支持你寫的玩意。如果你是底層開發或者嵌入式開發,比如驅動或者內核,我不建議,黑蘋果在很多電腦都存在硬件兼容性問題。

    如果你是大神,那就當我沒說。

    以下提到的設備都是我用過或者借同學的用過一段時間體驗過的,鑒于財力原因我也只能體驗到這些設備,其他沒提到的設備我沒試過不敢瞎說,價格是當事人購買的價格,有些價格可能隨著時間變化有所起伏,請按照時價選擇


    主機清單

    主機清單


    入選原因

    1. i7-8700 6核12線程超線程好用就完事了,和默頻狀態的8700k差不多,核顯UHD630在黑蘋果上硬解完全OK,用散片就行,i7 8700和B360M的組合案例很成熟,實測Java和C/C++項目編譯比i7 9700快,不清楚為啥,求教各位。

    2. 微星的B360m主板+i7 8700裝黑蘋果成功案例最多,B360用料比B365好(這里特指微星的B365M迫擊炮和微星的B360M迫擊炮相比,不是說所有的B365,微星的這個縮了一個m2,mos散熱片減少,然后的加了倆sata,emmmm我覺的是縮了,b360是14納米,b365是22納米,b365居然開倒車了,用料還縮水了。)具體可以參照B站一個叫codeyuri的UP的文章,他列舉了大部分的B365的情況,大家可以去查一下你買的那款是不是縮水了。

    3. 藍寶石的Rtx 590性能和價格符合我的需求(580的2048sp這種閹割版是不行的,必須是OC版的,評論里有人說了2048sp版可以刷570bios實現免驅大家可以嘗試一下這個我確實沒有了解過),性能完全夠用,在黑蘋果上免驅,搭配核顯UHD630可以實現雙硬解,硬件加速效果明顯,切換到win上打游戲也是暢游大部分3A大作。

    4. 內存16G,完全夠用,駭客神條穩的一批,當時8*2的套裝沒了,所以沒搞雙通道。

    5. 散熱使用常規散熱即可,玄冰400或者酷冷至尊T400i完全足夠。

    6. 固態除了PM981和970EVOPlus這兩個不要用,其他的隨你選,只要你覺得速度可以接受,B360M的這個板子m.2接口裝裝nvme固態用來裝mac os,然后sata接口裝個固態裝win,主要是win用的少,所以買個便宜的,再加個機械硬盤美滋滋。

    想用高速固態的話還是浦科特和三星,沒得辦法,使用原廠顆粒的就那么幾家,反正都不是很便宜,但是貴的固態里我也就用過這兩家,其他基本給同學裝機都是用的都是價格不是很貴的固態。

    7. 電源使用常規電源即可,500W綽綽有余。

    8. 機箱我沒要求,150左右的機箱里這個啟航者S5比較滿意,不太需要顏值,機箱都放在桌子下面,看不到也不想看。

    9. Airdrop的話要用的就得免驅網卡BCM 94360CS2或者其他免驅網卡買個裝上去就OK。


    系統安裝

    淘寶花了180元找的原版安裝,先問了幾家都是懶人版灌裝的,雖然便宜,然后找了個原版裝的,然后配置一個個調過去,全部沒問題了才結賬,差不多40分鐘,我覺得還行,具體efi等疫情結束回去發你們,身邊只有個mbp。


    顯示器清單

    顯示器清單


    入選原因:

    1. 23.8寸1080p在699這個價位的顯示器實在是太多了,我用來組黑蘋果所以只是用來當副屏,但是后來發現我寫代碼一個屏幕就夠了這個就閑置了,所以你們隨便挑,選個樣子好看,面板是ips,色彩不錯的就行。

    2. 只用來寫代碼,不做設計類工作,不需要很高的刷新率和很低的延遲,所以只需要一個4K分辨率和比較好的色彩就好了,優派的這個1299價格很讓人心水,所以錢包不太夠又想上4k的可以買這個,還不用手動開啟Hidpi減少折騰。(我就是這個,畢竟當時窮,哭唧唧)。

    3. 小米的這個34寸的帶魚曲面2k高刷新率在這個價位是沒啥對手了,帶魚屏比較長還自帶分屏視頻輸入接口也比較多,當兩個顯示器用也沒問題,你要是雙十一能搶到1999就能入手,年輕人的第一臺帶魚曲面2k 144hz屏幕還是很香的。

    4. 明基的2k這款繼承了明基的優秀面板,還自帶mac顯示模式很還原retina屏幕的顏色再開個hidpi顯示效果很棒,擴展接口眾多也是入選原因。

    5. 明基的4k這款則是在2k那款的基礎上再升級了,確實是專業屏幕,顯示效果確實牛逼。當然你要是真有錢apple推薦的LG那款更nice,不過能看我寫這個的應該沒那個錢,至少暫時沒有。

    6. Mac os原生4k以上分辨率才默認開啟的Hidpi,2k和1080p分辨率需要手動開啟。想具體了解Hidpi是什么請自行百度,如果偏要我說就是一個牛逼的顯示技術,就是為什么你看著別人的白果的顯示效果比你的好,畫面要細膩的原因,是可以用肉眼看出來的區別。


    鍵盤清單

    鍵盤清單


    入選原因:

    1. Thinkpad筆記本的鍵盤手感確實是筆記本中的翹楚,尤其是像我筆記本用的2017款的macbook pro,2016款往后的鍵盤按起來就像是在艸地板,你換成thinkpad就會覺得這才是鍵盤應該有的手感,按下去的反饋感超棒,這兩個鍵盤就完整的保留了那個手感,對于喜歡小紅點的兄弟尤其友好。(別人送的)。

    2. Surface studio配置的這款普通版的無線鍵盤,手感大小重量都很適中,對于寫代碼和打字都是比較適合的,定位就像是magic keyboard在apple家的定位,高配版那個彎的那個我沒用過不清楚手感如何,不過普通版的手感和做工配的上他的價格。

    3. 羅技的這款Mx keys可以搭配mx master鼠標使用,打字手感比上面那款好不少,和thinkpad的那個手感相比不是一種類型,但是同樣出色,屬于另一種風格,這款有個特色就是能一鍵切換設備和mx master鼠標搭配使用可以一套鍵鼠操作三臺設備,比較適合那些需要在多個電腦之間頻繁切換使用的兄弟。

    4. 最后magic keyboard 2就是apple家的正規軍了,如果你喜歡2015款的MacBook pro的那種老式鍵盤手感的同學來說這是個好的選擇,也不用改鍵,用就完事了。(我買的二手)


    鼠標清單

    鼠標清單


    入選原因:

    1. 沒錯你沒看錯,我第一個推薦的居然是個28塊錢的雜牌有線鼠標,但是我得說這鼠標確實是個好鼠標,這是我用了四年的鼠標,我舍友打LOL的,我送了個這個給他,他砸了四年依舊好用,耐操的不行,響應速度和準確率都不錯,其他所謂的游戲鼠標該有的功能它都有,十分推薦(全款買的,滑稽.jpg)。

    2. magic trackpad 2又是apple家的正規軍啦,不是鼠標而是觸摸板,mbp的觸摸板的基本是天下第一了,喜歡用的都明白,不多說,不常用mbp的請不要輕易嘗試(買的二手)。


    進一步省錢方案

    i5+16+512+rx580+其他配件如果能蹲到車的話,主機4000就能到手還都是新的

    省錢方案1:

    1. Cpu省錢:散片或者放棄i7回到i5再甚者放棄核顯使用i5 9400F/9600KF

    加主板套裝差不多1500左右,能省1000左右,二手甚至更便宜

    2. 內存省錢:阿斯加特內存條 16GB 天貓349元|京東 369元

    3. 機箱省錢:買個幾十塊的老式機箱或者雜牌機箱,甚至垃圾二手機箱

    4. 顯卡省錢:rx580/570/560/核顯

    5. 主板省錢:B360換B365

    6. 固態省錢:??低昪160/c260 sata 512GB 399元 活動價300

    ??低?c2000 nvme 1TB 839元 活動價700


    省錢方案2:

    機箱、散熱、網卡、顯卡、主板都用二手,甚至CPU二手,再甚者全部二手


    省錢方案3:

    別買,好好寫代碼

    參考內容

    1. 黑過小兵
    2. 國光
    3. 遠景社區

    情況說明

    評論和私信有人刷他的存在感和優越感,懶得杠,所以加一段說明:我是在已經有了白果也就是2017款macbook pro 13.3的情況下配了個臺式,主要原因是沒錢買iMac,垃圾的配置不想要,然后也需要win寫點C#就是所謂的.net項目,并且需要和朋友晚上玩會游戲(沒有朋友的兄弟當我沒說),所以Mac mini也排除在外,我的錢也就夠配個普通臺式,當時下課剪視頻賺點零花錢,所以還需要一丟丟渲染性能,那么這就是我的需求,我當時算了一下,配個這個可以滿足我的所有需求,mbp主要是上課圖書館還有在實驗室使用 ,主要是為了一個便攜性和Mac os,然后要是任務m沒完成回到宿舍有個黑蘋果直接繼續干活,這個價格配這樣一臺主機可以讓我為數不多的紅色毛爺爺發揮最大作用。

    刷存在感的時候請先看完文章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