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座城市,住在城里的人總是不屑于像外地人一樣去探尋的,究其原因,或許就僅僅是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吧。最近因為要外出工作,便開始覺得這座一直撫摸著我卻總被我忽略的城市是那么的溫柔而美麗。抓住緊湊的時間,在城市的角角落落里搜尋關于重慶的城市記憶。
我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更多地了解我的城市,看到他的沉淀、品味他的濃烈、欣賞他的厚重。
于是,約好了閨蜜,用兩天的時間,一起探尋有深度的重慶記憶,一起尋找最特別的復古打卡地,接下來就跟著我們的兩日行一起尋找不一樣的重慶吧!
Day 1:上午洪崖洞重逢1980街區(qū);下午兩江影視城。
Day 2:上午董家溪跳蚤市場;下午黃桷埡老街。
平時去洪崖洞都是晚上去看看夜景,這次我們把游覽洪崖洞的時間安排在上午,目的是避免擁擠的人流,看看白天的洪崖洞是什么模樣。“重逢1980”街區(qū)便是在洪崖洞游玩的路上偶然發(fā)現(xiàn)的寶藏之地,圍繞重慶市井氣和老巷場景文化,一行一商定制包裝重慶年代品牌商鋪,真實還原重慶80年代的市井百態(tài),一街一景滿是老重慶的味道。對于我這個地道的重慶人來說,真的是滿意到心坎的一個景點了。
因為是一個街區(qū)的形象復原,所以整體面積還是挺大的,有很多吃的、玩的、逛的,有幾個場景是我特別喜歡的,單獨列出來分享給大家~
1、中心廣場——重回八十年代摩登時尚
中心廣場位于重逢1980街區(qū)的內(nèi)城,包擴disco廣場、山城電影院、電視墻幾個場景。
【電視墻】不知道大家還記得老式黑白電視機嗎?我曾在老家看到過,頭上有一根天線,就靠著這根天線來接收信號,換節(jié)目是沒有遙控器的,直接在電視旁邊的按鈕上操作,聲音調(diào)大往右轉(zhuǎn)聲音調(diào)小往左轉(zhuǎn),電視換臺也是一通轉(zhuǎn),這種電視不像現(xiàn)在的高清電視,它的畫面顆粒感很強,色彩很單調(diào),碰上信號不好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花屏,對我來說,看起來覺得有些沒勁。
不過,在我媽他們小時候,這可是消遣娛樂的最佳方式,并且這可不是每家每戶都能買得起的,鄉(xiāng)里隔了好幾戶人家才能有一臺,那是他們要看電視都聚在一起,小小的房間裝滿了期待的小腦袋,大家擠在長木凳上,目不轉(zhuǎn)睛地看著電視節(jié)目,有時演到精彩的地方突然花屏了,大家猛地唏噓一聲,然后派一名小朋友前去悄悄電視“腦袋”,接著便繼續(xù)看下去。這面電視墻滿是老式電視,間或穿插著一些收音機,我覺得很有趣,以為是仿造那些老物件的造型做成的,結(jié)果不小心碰到了按鈕才發(fā)現(xiàn),這些竟然都是實打?qū)嵉臇|西,還可以調(diào)聲音,著實驚訝到我了。我在想,要是我媽看到這面墻一定會很有感觸吧。
電視墻拍照指南:
1、豎屏拍攝,將人物整理與電視墻結(jié)合起來。
2、正面面對鏡頭,手抬起來,指向頭上的老電視。
3、利用電視墻上的電視機遮擋住一半的臉,利用紅藍綠的光影拍。
4、頭靠向電視墻,眼神略帶陰郁地看向鏡頭。
【山城電影院】接近電影院,一張鄧麗君的海報將我深深吸引,雖然我不是七八十年代的人,但是也很喜歡她的歌,她的嗓音溫柔婉轉(zhuǎn)、旋律朗朗上口、歌詞甜蜜單純,經(jīng)典總是不需要過多的修飾便可經(jīng)久不衰的。
無數(shù)人都曾被她的淺吟低唱吸引,在內(nèi)心留下一股永不消逝的暖意,然而卻又覺得遺憾,遺憾不能一睹她現(xiàn)場演唱的風采。
在山城電影院里,我在沒有穿戴任何設備的情況下欣賞了一場鄧麗君的現(xiàn)場演唱會,中途有一段音樂,我還在屏幕上參與了與鄧麗君的同臺互動,仿佛一伸手就可以觸碰的距離,仿佛真人矗立的3D感受,雖然知道是虛擬的,但還是忍不住緊張心動。這一場跨越時空的深情對唱,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不磨滅的記憶。
山城電影院拍照指南:
1、在門口與鄧麗君的海報合影,擺出和鄧麗君一樣的動作。
2、與門口的CD墻合影,擺出酷酷的姿勢看向鏡頭。
3、表演開始前,在電影院里的木質(zhì)板凳上端坐,目光看向鏡頭。
【disco廣場】“每當?shù)纤箍埔魳酚猪懫穑覀冞€是一樣在一起”,動感的音樂、炫彩的燈光,來這里蹦一場魔幻迪斯科,體驗八十年代的迪廳氛圍。紅藍綠的燈光旋轉(zhuǎn)投射,讓人覺得難以分清究竟置身在什么年代。
我們正好看到有三個小姐姐在跳舞,中途還會有互動,他們走到我們身邊,伸出手邀請大家一同加入。旁邊的舞臺上還有一個小哥哥在唱歌,場下很多人都在欣賞,還舉著熒光棒搖擺,熱鬧非凡。
Disco廣場拍照指南:
1、站在廣場中間,擺出酷酷的動作,拍一張全景照片。
2、利用中間的超大收音機做背景,當紅光落下來的時候抓拍。
3、利用燈光拍臉部特寫。
4、在集體跳舞蹦迪的時候,抓拍動感。
2、山城照相館——鐫刻時光記憶
手機、單反、GoPro,設備越來越方便快捷,人們也越來越重視記錄生活、定格瞬間。可是從前的人們,沒有這么好的條件,得遇上重要日子才會專門去照相館拍照留念,大概一年也就有個一次,于是,拍照這件事便顯得珍貴。
山城照相館,是承載著人們美好期待的地方,是記錄普通老百姓歲月年華的地方。精心擺放的塑料插花是八十年代的深刻記憶,衣架上掛著的各式服裝是重回當年的必備道具,在這里可以租一件復古的碎花裙或者一套花襯衫或者一件旗袍,然后融入此情此景,回憶往昔歲月。
山城照相館拍照指南:
1、利用照相館門口擺放的靠椅,斜著坐下,雙腿交叉,看向鏡頭。
2、站在照相館里面,利用擺花和圓桌,攝像師從外透過玻璃聚焦到人臉上。
3、手扶照相館的木門,做出往里走往回看的動作。
3、套圈游戲——圈中兒時最喜歡的玩具
這是一間玩耍的店鋪,有套圈、打氣球、丟沙包三個游戲,每個游戲完成之后都是有獎勵的,我覺得特別有趣。店面是黃色為主,黃色代表陽光活潑,是屬于小孩子的純真色彩。有一面墻畫著滿墻的壁畫,活靈活現(xiàn),好像墻上的動漫人物也快噴涌而出加入我們的玩樂之中。
每個游戲我都去體驗了,整整一個框的大圈我都丟完了,結(jié)果只圈到一個小手辦。
我不服氣,又買了一筐,套圈這游戲跟抓娃娃一樣,是需要手感的,越玩越順手,后來我套到了不少小玩意。
玩打氣球我可是神氣了,毫不夸張地說,我簡直是百發(fā)百中、彈無虛發(fā),我太愛這個游戲了,滿滿的成就感,老板在旁邊看著都說“你以前怕不是神槍手吧!”,確實,我也懷疑我上輩子是不是一個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神槍手。
丟沙包就沒那么順利了,要把沙包丟進對面玩偶立牌的牙齒縫里,我總是打到玩偶立牌的臉上去。玩這些小游戲是會上癮的,玩著玩著都會在心底暗暗跟自己較勁——下一個我一定要中!
渝樂圈拍照指南:
1、跟墻上的大幅彩繪合影。
2、在進行游戲的時候抓拍。
3、舉起自己贏得的獎品,露出甜甜的微笑。
4、拿起兩個套圈,一手遞向鏡頭,一手放在一只眼睛前面。
位置:洪崖洞5樓
交通:
到洪崖洞交通指南:
1、軌道一號線或六號線小什字站下車,從9號口出站,步行500米
2、軌道二號線臨江門站下車,從B1口出站,步行900米
3、公交可根據(jù)實際情況乘至洪崖洞公交站、小什字公交站、臨江門公交站
洪崖洞五樓步行指南:
可從十一樓或一樓入口處乘坐升降梯或走樓梯到五樓
營業(yè)時間:周一至周日上午11:00到晚上24:00,晚上23:00停止入園
建議游玩時間:1-2小時
Tips:
1、為了避免人流過多影響游玩體驗,建議白天去,因為是在室內(nèi),也不用考慮防曬之類的。
2、最好是跟父母或者朋友一起去,個人去的話拍場景合照不是很方便。
3、1.2米以下兒童可享受免票,一名兒童需有至少一名監(jiān)護人陪同。
4、如果小伙伴們想以拍照為主的話建議穿復古點,碎花裙、喇叭褲、花襯衫、旗袍、老校服、大發(fā)箍都是很不錯的選擇,女生發(fā)型可以做個大波浪。
逛完重逢1980街區(qū)之后大概已經(jīng)中午十二點了,我們在附近吃了午飯,接著乘車前往兩江影視城。兩江影視城是以民國歷史、巴渝特色為主題的特色街區(qū),是老重慶的文化風情、典型建筑和代表性景點,集吃喝玩樂等屬性于一身。第一次知道兩江影視城是因為馮小剛導演的電影《1942》,這里是該影片的重要取景地。
上大一的時候我曾去過兩江影視城,那時候在一個小店里面做兼職,每到周末就要穿上民國學生裝工作。店里來了顧客便上前告訴他們各種小玩具的使用方法,沒人的時候便跟著店里的姐姐學包花束,現(xiàn)在想來,也是一段有意思的經(jīng)歷。
現(xiàn)在再去,以游客的身份再去,卻又有另外一番收獲。
從大門進入,首先出現(xiàn)的是解放碑,筆直地矗立在廣場中央。從幾個方向看過去,有不同的路可以選擇,我們走了一條看起來更熱鬧的街。
沿著街巷往前走,兩邊都是小店,有賣小吃零食的、有賣玩具裝飾的、還有古裝租賃之類的。服裝租賃的店鋪還不少,大概大家都覺得來到了民國街巷要穿上與之相配的衣服才會更有代入感吧。繼續(xù)往前行進著,我們看到前面好像聚集了很多人,熱鬧非凡,于是走進瞧瞧,沒想到竟是“軍隊”在游行。這場景像極了之前在抗日影視劇里看到的畫面,此刻,我覺得我就是生活在那個時期的平民百姓,看到抗戰(zhàn)勝利軍隊歸來,跟著大家一起歡呼跳躍。
兩江影視城的占地面積是比較大的,逛是走路逛下去,也不進店不逗留的都得花上一個小時。但其實也沒必要所有角落都觸及到,去一些有特色的地方拍拍照再進幾家小吃店品一品重慶美食,然后隨意閑逛,任由自己的思緒在這里沉淀,可謂是最為輕松實用的一個方式。值得多停留一番的景點有國泰戲院、新華日報、皇宮照相館、火鍋博物館、相機博物館等。
兩江影視城拍照指南:
1、站在街邊,以房屋為背景,優(yōu)雅地站立。
2、以街角巷道里面的海報和就報紙作為襯托,拍特寫。
3、借用街道的一些老舊物件,如人力馬車、老爺車等。
4、進入到店里面,以店內(nèi)的一些裝飾作為背景。
位置:重慶市渝北區(qū)龍興鎮(zhèn)
交通:
1、從解放碑附近出發(fā):步行至臨江門乘坐軌道2號線至牛角沱,站內(nèi)換乘軌道3號線至雙龍從1號口出站,步行600米至夢龍廣場公交站,乘坐980路公交車至龍興影視城站,到站步行400米即可。
2、從重慶北站南廣場出發(fā):從重慶北站南廣場地鐵站乘坐軌道3號線至雙龍從1號口出站,其余同上。
營業(yè)時間:周一至周日,8:00-17:30,17:30停止入場
建議游玩時間:2-3小時
Tips:
1、位置比較偏僻,公共交通可能不太方便,最好自行駕車前往。
2、周圍還有龍興古鎮(zhèn)和際華園,可以一起規(guī)劃一天的游玩時間。
3、整個影視城是戶外場景為主,最近天氣較熱,記得涂防曬。
昨天一天的行程結(jié)束之后還是覺得意猶未盡的,大概八點多回到酒店休息,好好睡了一覺,大上午才起床收拾,又開始新一天的行程。吃過午飯,準備到處逛逛,然后就看到了讓人驚喜的董家溪跳蚤市場。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跳蚤市場,其實就是二手市場,很多老物件或者主人家不用的東西就會放在這里進行交易。
我小時候跟著我爸去過幾次,在我印象中,跳蚤市場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來往的人不多,每個店面好像都有滿滿的貨物,堆得整個屋子都裝不下,需要擺到過道的位置上來。每次去總會看到很多我沒見識過的新奇玩意,有老電視啊,洗衣機呀,CD呀。
但是現(xiàn)在隨著電商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這類交易市場越來越少,我也已經(jīng)有好多年沒有去過了。和小姐妹發(fā)現(xiàn)這家跳蚤市場也是個巧合,我們下錯了輕軌,就在這附近閑逛,走了沒幾步就看到了“董家溪跳蚤市場”幾個字。看起來有些老舊,跟我曾經(jīng)去過的二手市場有些相似,出于好奇,我們便走了進去。
整個市場共有五層樓,其他樓層沒有什么好逛的,寶藏都在四樓!要去的小伙伴們請直達四樓,有很多小電器、衣服、用品之類的,逛著就像在尋寶一樣!
大部分店家老板人都很好,不會要求進店必須買東西或者驅(qū)趕之類的,我們當時拍照的時候,老板還專門給我們空了位置出來,真的太溫暖了。
整個市場比較昏黃,東西堆得比較多,一進去會有一股老舊物品帶有的獨特味道,那些上了年代的物件讓人覺得又有些遙遠又有些真實。
因為是在室內(nèi),不受天氣影響,什么時候想去都可以,一秒帶你進入懷舊復古的世界,而且這里不僅是拍復古大片的好去處,而且真的可以低價淘到很多好物!
董家溪跳蚤市場拍照指南:
1、坐在市場大門口,一手托著下巴看向鏡頭。
2、在服裝店里面,穿一件上年代的大西裝,酷酷地看向鏡頭。
3、利用座機當?shù)谰撸傺b正在打電話。
4、用很多老電視機做背景,站在電視機前面,舉一個小物件歪頭看鏡頭。
5、拿起一個CCD相機,低頭搗鼓,拍側(cè)臉。
位置:江北區(qū)華新街橋北村88號
交通:軌道3號線華新街站1號出口步行100米
Tips:
1、這邊不太好停車,建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
2、有很多東西都是老物件,大家選購的時候一定要輕拿輕放。
3、周圍的美食店不是很多,可以提前自己買杯奶茶過去。
4、出于清潔衛(wèi)生,個人用品類的東西不建議購買。
在董家溪跳蚤市場停留的時間不算很長,我們原計劃是晚上就去黃桷埡老街,時間還早,所以我們就沿著黃葛古道往上走。路途不艱險,道路修繕得比較規(guī)整,這應該是在山里開出來的路,到處都是參天大樹。
黃桷埡老街,起源于黃葛古道,是著名的茶馬古道的一部分。相傳,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jīng)形成,無數(shù)的商人、挑夫、馬幫都通過這條山路與外界相互聯(lián)絡,而山頂歇腳的黃桷埡,也正是在這種條件下逐漸發(fā)展起來的。
黃桷埡老街全長600米,以“千年黃桷埡,一道通古今”為文化主線,有很多杰出的歷史人物曾在這附近落腳,也留下了許多有價值的人文建筑,如三毛故居、貴州商會館等。
輾轉(zhuǎn)到下午五點多鐘的時候我們來到了這里,四處逛了逛,拍了些照片。大部分建筑都是磚木結(jié)構(gòu)的,街上的道路都是石板鋪就,透露出古色古香的感覺。
一路上也有很多店鋪,古著的、玩具的、吃飯的都有。天色漸漸暗了下來,來往的人便也多了起來,各家燈火陸續(xù)打開,這仿佛是一個穿越的過程,不是突然的轉(zhuǎn)變,而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渡。晚上燈光亮起之后果真是另一番天地,像千與千尋里的畫面,因為燈光的關系,拍照很好拍,都不需要太過于找角度,明暗相間讓你的照片立馬出來復古感。
黃桷埡老街拍照指南:
1、站在道路中間,側(cè)面看向鏡頭。
2、借用木門做一半的遮擋,歪出一半的頭和身體。
3、與古樓合影,比剪刀手,來一張標準游客照。
4、站在紅色燈籠下,略微抬頭,眼神憂郁地看向燈籠。
5、做出往前走的動作,輕輕地回頭,微笑看向鏡頭。
位置:重慶市南岸區(qū)崇文路12號
交通:乘坐軌道三號線至工貿(mào)站,步行650米到會展中心,乘坐346或347至黃桷埡公交站,步行約100米即可。
Tips:
1、這里更適合夜間前往,可以在下午五六點的時候到,到了之后吃個飯就可以好好欣賞了!
2、山路交通不是很方便,周末可能會堵車,最好公交出行。
想告訴看到這篇文章的重慶人:以往你視作日常的重慶城真的有好多藏在城市角落的美好去處,找個時間去認識一下自己的城市吧,別到最后等著外地人幫你介紹你的地盤。
也想對看到這篇文章的外地人說:到一個城市,打卡他的網(wǎng)紅景點或許并不是解讀他的最佳方式,有時候,通過獨特的人文視角或許更能融入這座城市。所以,請和我一起,沉浸在重慶的復古畫報里,盡情享受吧~
喜歡記得關注收藏哦~再送上一波美照~
洪崖洞重逢1980街區(qū)一景
洪崖洞重逢1980街區(qū)菜市場
洪崖洞重逢1980街區(qū)霓虹街
兩江影視城街景
兩江影視城民苑風味樓
董家溪跳蚤市場懷舊店
董家溪跳蚤市場外觀
中國園林源遠流長,風格各異,遍及各處。其中江南園林更是數(shù)量眾多,不乏精品。就連溧陽這樣一個江南小邑,能入縣志的明清古園林就近二十處,且尚有一些山水園林、寺觀園林、官衙園林,因當時縣志的編撰者并未認為可屬園林,未予收入。現(xiàn)今這些園林均湮滅于歷史的煙塵之中,有的甚至連遺址都難尋覓。然而它們都留下或多或少的園林文化,這園林文化能告訴我們園林當初的若干信息,但它散于方志、族譜中,散于私人述著、詩文中,平常未必能引起人們的注意。若能進一步深挖、整理這些園林文化,不僅讓人領略我國園林文化的深厚與璀璨,亦可了解溧陽園林具體個案的細節(jié),恢復園林的具體記憶,遙想他當年的風姿,這應是件樂事。
于是,筆者在自身簡陋條件下,對溧陽園林文化予以關注,加以梳理,對家鄉(xiāng)明清古園林有如下認識。
一、
溧陽園林各具特色,各美其美。按其個性,分類簡述:
(一)最早的古園林“ 亭園”
溧陽最早的古園林,就目前零星資料而言,當是“亭古園林”。
“亭”位于溧陽上黃與宜興楊巷、官林交界處,是漢為紀念“亭鄉(xiāng)侯”蔣澄,建“亭”于山之上。是東漢至三國時期毗陵有名的四亭之一。
“亭鄉(xiāng)侯”蔣澄,其父蔣橫追隨漢光武劉秀討伐赤眉屢建戰(zhàn)功,被封淮南郡浚遒侯。后遭陷害,為光武帝誅殺,九個兒子除老七為父守靈外,其余八子全逃往江南。后案情查清,劉秀為蔣橫平反昭雪,以王侯之禮遷葬,并把蔣橫九個兒子蔣穎、蔣鄭、蔣川、蔣耀、蔣漸、蔣巡、蔣稔、蔣默、蔣澄,全部就地封侯,分別封為金華侯、會暨侯、臨川侯、鎮(zhèn)湖侯、臨蘇侯、卜亭侯、平河侯、云陽侯、亭侯。八子蔣默居宜興和橋,蔣澄的封地就在山一帶,居住在山南的湖墅里(以前是屬溧陽,現(xiàn)屬宜興),在《咸淳毗陵志》中有載:“漢封蔣澄為侯,其后有家焉”。
亭周邊自然不會是光禿禿的,蔣澄后裔漸次營造起園林。宋詩人蔣堂有《題山亭》詩一首:
山亭深處枕清溪,萬木回環(huán)盡翠微。梅萼破香知臘近,柳稍含綠認春歸。
風前列嶂琴三疊,雪后群山玉四圍。顧我此來盤礴久,塵勞瀟灑頓忘機。
這東漢時古園林,時間久遠,留下信息太少了,人們難以想象它當年的景況。然而它畢竟留下了名,就封來溧陽的“侯”,自漢以來有好幾個,他們多未留下自己的私家園林,其后裔也只有史氏在溧陽建有明清私家園林。
常州邵志強有書《常州古園林》稱上說的園林為典型的宅地花園,并命名為“蔣氏山亭”,把它列為常州最早古園林。筆者同意“最早古園林”的看法,但是否是典型的宅地花園,應有商榷的余地,“亭”是這個園林的靈魂,它是朝廷命建,是否屬于宅地的建制也難說,若無具體資料支撐還是稱為私家園林為宜。且“蔣氏山亭”這個名稱欠妥貼,還是稱“亭古園林”為好。或許邵氏用這個名稱是為避免讀者有古園林的屬地之爭,其實用了常州古園林這個詞也已表達了作者的觀點,筆者以為就具體屬地而言,應稱溧陽最早古園林。
(二)曾是溧陽第一園的古園林“夏林園”
夏林園位于縣城東南五里許,明朝時為彭氏世代所有。其占地約百畝,僉憲王遂東極為推崇,稱其為“江南第一園”。
奉常王世懋曾親游過夏林園,留下他的記游,記述園內(nèi)崖上建閣,水上架亭,布局精妙。主體建筑“宜山堂”前掘池荷花塘,后堆山洞庭石。尤其是高大的松樹,長條青藤及曲折小徑引人入勝。后有諸多文人雅士詠吟夏林園,清初狀元馬世俊有詠夏林古藤詩,張內(nèi)陛,彭充秀、陳玨、陳名夏、任端書等文人均有詠吟夏林園的詩篇,清嘉慶溧陽縣志均將其收入。園內(nèi)建筑宜山堂存世最長,不妨將陳名夏的《宜山堂聞歌》一詩引錄如下:
赤日不知署,千章夏木清。宜山堂上客,莫作艷歌行。
王世懋在記述中言道,當時的園主對他說:在他的祖父進士彭謙幼年時,已有這個園了,歷今七十多年了。從祖父到孫兒,代代增設添補。
彭謙,號茭東,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秦鳴雷榜進士,曾任工部觀政。他不僅營建夏林園,還在城南謝婆渰,把零星居戶地和方塘疏通鏈接,同時建了園林,取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之意,取名“春草池”。
王世懋的記述,文末的感概亦有意思,他言:“然而此園(夏林園)天下不聞名,只因在偏僻的地方。但彭氏子孫也因地方偏僻,才能長久占有這個園林”。話雖如此,園林總難逃興衰之路,還是難以避免幾易其主的結(jié)局,到了清初,此園歸屬潘氏。后再荒蕪、頹廢,只有宜山堂獨存,在嘉慶年間,為馬氏所有。
溧陽狀元馬世俊在其《志溧陽二十四勝》言:“溧多名園,夏林為最,太倉二王(王遂東、王世懋)說此園林系江南第一”。馬世俊在“曉園記”中,評價溧陽園林勝地,又說在城外夏林園為最好,其古木虬藤,有蒼涼感覺。
然而夏林園占地面積并不是最大,它只有“歸得園”的十分之一,且名氣不揚。當時太倉二王的評價可能是在史后營造“歸得園”尚未落成之時。筆者以為:馬世俊的評價較為合理,或許當時的夏林園曾是明朝中期溧陽古園林的第一園,若稱之為“江南第一園”,就名實難副了。
(三)最大的古園林“歸得園”
溧陽最大的古園林應是“歸得園”。它位于今楊莊鄉(xiāng)下莊村,是明光祿少卿史后宅旁的園林。
史后是溧陽侯史崇的后裔,明弘治九年(1496)進士,官至黃門給事,他雖位居朝廷,卻志趣落于園林。辭官后潛心造屋建園。
他的歸得園,筆者以為有三大亮點,一是園區(qū)最大,占地約有千畝,為溧陽其它園林所不及。
二是布局最為精巧合理,山水回環(huán),有嶼有洞。園區(qū)景點眾多,樓臺館榭,目不暇接。特別是景點命名,均是深思熟慮后的點睛之筆,園內(nèi)三峰分別稱“縹緲峰”、“巫山云”、“玉芝”;山麓石梁稱“響屣”、“偃月”;石臺稱“琴臺”、“爛柯處”;石床稱“倚醉石”,石洞稱“歸云”(仙源洞);水中小島稱“霞嶼”(璚島、瓊島)。堂稱“知山堂”;閣稱“涵虛”及“香霞”;六座亭分別叫“延綠亭”、“憇亭”、“撚須亭”、“滄浪亭”、“醫(yī)俗亭”、“楚頌亭”等,其文化意涵特別深厚。
其中“滄浪亭”,縣志收錄詩人顧清的《滄浪亭》詩一首:一曲滄浪滑似苔,小亭如斗面波開。主人愛聽春禽坐,不為漁郎奏笛來。
從“滄浪亭”之名,人們自然會想起“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北宋慶歷五年(1045)蘇舜欽流寓蘇州,以四萬錢買得六十尋地,構(gòu)筑名聞遐邇的“滄浪亭”。后“滄浪亭”衰敗,直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才構(gòu)亭于山之巔,重修、再創(chuàng)“滄浪亭”。史后營建“歸得園”時正是“滄浪亭”衰敗之時,他何以要用此名,是純屬巧合,還是有些什么故事?
從顧清的《滄浪亭》詩可以想象滄浪亭小巧玲瓏,彈丸小亭,史后為何要按在占地面積如此之大的“歸得園”,不按在面積小得多的“滄嶼園”,常人以為“滄嶼園中滄浪亭”合乎常理。那史后又是何等考量,人們不知。
三是歸得園名氣甚大,是溧陽其它園林所不及。一般園林影響范圍有限,來此賞園、品園多為本邑文人雅士,留下他們的詩作。而歸得園不僅有本邑文人雅士為其寫下大量詩文,而且其名聲擴大到江浙很多地區(qū),明時著名“吳中四才子”的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還有山陰徐渭及顧清、林符、杜啟、周卿、謝天選等文人墨客親游此園,留下諸多名篇,溧陽縣志均已收錄,現(xiàn)不妨摘錄幾首如下:
祝允明詩《歸得園·石床》:
八尺胡床用石裁,不裝七寶亦悠哉。睡寒難熟游仙夢,多少塵心向此灰!
唐寅詩《歸得園·瓊島》:
齒齒巉巖玉蘊光,非因積雪與凝霜。蕭然坐我水晶府,泥飲何妨倒玉觴。
文征明詩《歸得園·蕓窗》:
萬卷香蕓手校仇,半竿晴日綺疏幽。靜聞架上時時落,未許蟲吞乙字鉤。
徐渭詩《歸得園·楚頌亭》:
屈子頌匪今,軾也志空寓。千載伊誰子,后皇錫嘉樹。曾剡刺崇檐,青黃揉廣阼,水與茲亭留,不遷乃其素。
謝天選詩《歸得園》:
全移米芾石,迭作謝家山。竹樹年皆老,亭臺秋正閑。攀藤盤石碣,牽舫出花灣。日暮煙云里,翩翩一鳥還。
縣志還有幾首,筆者懷疑有些寫的可能是史后另一個園林“滄嶼園”,所以就略而不錄了。
筆者依據(jù)上述三點,以為“歸得園”才是“江南第一園”。
(四)文脈延續(xù)的古園林滄嶼園與甲園
文脈延續(xù)最明顯的溧陽古園林當是滄嶼園和甲園。滄嶼園延續(xù)著謝朓、孟郊的墨痕;甲園延續(xù)著南宋趙府的故事。
滄嶼園在縣城北面,相傳是謝朓的洗墨池,宋代盧多遜有詩:園柳鳴禽春色深,江山可待謝公吟。硯池香墨今余幾,欲與君家寫四箴。宋代進士湯德俊在此建造了研池堂,堂前有研瀆橋。
到了明代,光祿少卿史后在此建園,名“滄嶼”。此園面積不大,詩人皇甫汸有詩云:“名園十畝與城鄰,日夕風煙逐眺新”。此園得益于水脈,構(gòu)園時又做足了“水”的文章。它筑于謝公渰研瀆,園內(nèi)林木繁盛,煙云相接。地形轉(zhuǎn)彎,溪水繞流,所圍綠洲猶如漂浮水面的荷花,箭月微風,隨波偃印。此園成名于文脈,因傳洗墨池,后人詩作多稱滄嶼園之水為“謝家水”。這終究是傳說,而園中所貯孟郊的詩碑卻是真真切切,實實在在。
明正德六年(1511年)邑人狄沖前往縣治舊址訪古,見寺已頹圮,花壇已廢,僅存詩碑。狄沖就把詩碑運回,遷移并樹立在光祿少卿史后的滄嶼園中,筑“紅香亭”貯存,亭邊栽植紅薔薇。此亭傳至四代,碑、亭又倒塌亭,史后的曾孫錦衣指揮史致爵又把詩碑移置于太元居,為碑另建了“凈香亭”。
所以詩人鄒迪光詩《滄嶼園》,有句云:“東野垂高篇,元暉有遺址。千秋不可問,兩賢在于此”。狀元馬世俊在評價溧陽園林勝地時,曾認為在城內(nèi)滄嶼園為最好,是建在觀瀆的遺址上,它水好。且有孟郊的詩碑在里面,特稱平陵古跡。
嘉慶溧陽縣志對孟郊薔薇詩碑的去向有個明確的交代,沒說詩碑流入狄億的手中,且狄億對自己的甲園有篇自記,也未講到甲園中有“凈香亭”的景區(qū)。可溧陽文史資料研究會編的《溧陽古詩選(下)》卻在狄億《凈香亭》詩的注釋中言:“凈香亭是甲園中以薔薇花為主體的景觀區(qū)”,筆者不知這樣的說法其依據(jù)何來?
筆者以為:到了清朝,康熙三十年(1691)溧陽籍進士狄憶,不忘紅薔薇,想起了“凈香亭”,曾有詩《凈香亭》一首:
薔薇亦可人,浮光凈如拭。阿誰受罥衣,立在花屏側(cè)。
他與父親狄敬共同營造的“甲園”內(nèi),雖未復建凈香亭,但專建了“披霞幄”,廣植薔薇花,枝葉蔓延,下有長木支撐著它的枝條,架下設置座席,容納數(shù)十客人,聞著花香,詠著詩章,延續(xù)著《凈香亭》的故事。
狄億為甲園所寫的自記中說:在城邊有一人煙稀少,草木繁盛的地方,就是他父親辭官歸來,荷鋤種藥的地方,題名“藥圃”,此園開始于甲寅年,竣工于甲子年,所以有名“甲園”。這園址原是南宋忠愍公趙淮的故居,所謂的“北府”。此時北府已是荊棘叢生,原有建筑基本不存。狄億父子在這里建有“秋影”草堂及“勉舫”,在“披霞幄”一線建有“嘯亭”及“清蔭館”。在高處建有“高靜閣”。
嘉慶縣志編撰時蒼云石、忠義石還在,高靜石在明成化年間縣尹熊達到任前就已丟失。丟失去向,嘉慶縣志說沉沒在揚子江中。狄億為自己園林寫的記述中說:“現(xiàn)在蒼云、忠義兩石還在,唯高靜石為有勢力的人拿去了。我只好購買另一塊奇石來補充,所以這個閣題名高靜閣”。這段話告訴我們兩個信息,一是說高靜石未沉沒在揚子江中,只是落入他人之手。一是他另補充了一塊高靜石,在客觀上就存在著兩塊高靜石了。
現(xiàn)今溧陽建有“高靜園”,在園中也有一塊高靜石,那現(xiàn)今出現(xiàn)的高靜石是最初南宋的那一塊,還是清初狄億添置的那一塊?在“高靜園”,有《高靜石》碑一塊,可惜碑上無介紹文字,還是趙洪明、趙順有篇文章告訴人們:此石是狄億添置的那一塊太湖石,是從甲園高靜閣(今光華中學)移來。我相信這一說法。
我以為甲園在趙府原址傳承著溧陽園林的文脈,延續(xù)著南宋趙府的故事,這是甲園的亮點。
(五)旨趣獨特的古園林“紅泉書屋”
溧陽有個“紅泉書屋”,是史貽直次子兵部侍郎史奕昂擴建的。
紅泉書屋位于溧陽夏莊村,坐落在溧陽縣城東北方向約十里處。夏莊村南有繞村而流的月牙河,村前臨河建有寬闊的石碼頭。石碼頭的正上方是夏莊村村基的最高處,這里是史貽直的宅院。因為史貽直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數(shù)任國相,所以其宅院稱為“宰相府”。“宰相府”的東邊就是紅泉書屋。
紅泉書屋,原屋、井(紅泉井)均為史貽直之叔史普建造,后歸屬了史奕昂。縣志記載:史奕昂擴地整修,圃中井下,貯存丹砂,取南朝謝靈運詩句“銅陵有碧澗,石蹬瀉紅泉”而命名為“紅泉”。井側(cè)有樓三間,樓有匾額,為秀水朱彝尊親筆題寫的“紅泉書屋”。樓前堆石為山,山下掘地為池,池上建橋,取名“挹翠”,史遇魁有文章《挹翠橋記》記之。橋前后,廣植修竹。過橋轉(zhuǎn)彎,有一亭,史奕昂親書“云在亭”。亭西有桂林,花開香氣飄溢一里外。桂林北又一亭,華亭縣王鴻緒題寫了“秋樹”亭匾。
其南有“叢桂軒”, 軒南有廳事三間。廳事對聯(lián)“坐石吟新月,臨流納晚涼”為雍正帝所賜,匾額“綠野頤和”是乾隆帝所賜。廳內(nèi)貯乾隆帝賜給的《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以及雍正當年所賜《大清會典》、《孝經(jīng)集注》、《小學集注》全套。紅泉書屋這個史家園林,處處體現(xiàn)著皇恩浩蕩,表現(xiàn)出史貽直的榮耀。
溧陽古園林多稱為某園,唯是紅泉書屋稱之“書屋”,這可能與乾隆賜書有關。不忘皇恩浩蕩,是史奕昂造園重要理念。
既是書屋應是個藏書之地。究竟這個書屋藏有多少書,不見史載。單就御賜的《古今圖書集成》就有一萬卷,由此可見一斑。既是書屋不應單是藏書之地,紅泉書屋好像又不是個出書的所在,沒聽說紅泉書屋里流出什么述著。可想象,紅泉書屋也會有文人騷客常來造訪,也會有文宴雅集,可是留下的東西卻極少。縣志所記的其它園林條目下都收有許多詩作,獨紅泉書屋條目下只有袁枚的《宿紅泉書屋》孤零零的一篇詩作。這多少體現(xiàn)著紅泉書屋重“藏”不出,封閉的特征。
史奕昂的親家袁枚有詩備贊紅泉書屋景美,其中有句“瑞室堪成頌,龍門孰敢望”,是袁枚對書屋的定位,也道出史奕昂造園的主要旨趣。所以紅泉書屋卻是在宅地有限空間中堆石為山,掘地為池,井貯丹砂。而袁枚營造隨園是秉持“造屋不嫌小,開地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的原則,“就勢取景”,隨勢而建。隨園所掛楹聯(lián)“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而紅泉書屋卻是掛的御賜聯(lián)額。隨園多近自然,合乎士人,意在情趣,而紅泉書屋是多有人為,合乎為官,意含顯赫。
隨園摘晚唐詩句 “放鶴去尋三島客,任人來看四時花”作為隨園門聯(lián),所以“隨園四面無墻,每至春秋佳日,士女如云,主人亦聽其往來,全無遮攔”。民國陳詒紱《金陵園墅志》追述:“因之游人不斷,盛時年游人量達十余萬”,人氣鼎盛。 而紅泉書屋雖不知其有無圍墻,但“侯門深如海”,即而無圍墻,這史家花園,平民百姓恐也難任意出入,這里恐是官氣為多。
袁枚的隨園,滿園是游人,滿墻有題詩。袁枚廣交文友,廣納弟子,不拘一格,有“隨園弟子半天下”之譽。眾多文人的詩作雪片般飛入隨園,隨園多接人氣,多接文氣。史奕昂營造的“紅泉書屋”其開放性遠不及隨園
袁枚與史奕昂同是兒女親家,同為營造私家園林,為何造園、治園理念相差甚遠?且他們也常互有溝通,有詩作往來。但詩作中不見他倆有理念的靠攏,只有各自真心贊賞對方園林,這大概就是君子的“和而不同”,亦是佳話一段罷。
歷代溧陽邑出身的京官并不多,筆者以為“紅泉書屋”可說是溧陽唯一披著皇恩的典型宅地花園。
除了上述的園林外,還有一些園林,例:錦衣指揮史致爵營造的“逸圃”、宋臣熙父子營造的“如園”、彭氏竹墅、楊氏東園、西園、彭敬竹的桂園、彭之仲的小山園、陳獻策父子的曉園、馬長匍的蘧蘧園、陳抃若的九山園等等。它們占地面積不大,但還是有可圈可點的亮點,縣志多有簡單的記述,在此就不再贅言了。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