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哈爾濱的金源文化嗎?你去過金源故地嗎?你了解金源的歷史和人物嗎?其實,我和你一樣對黑龍江,對哈爾濱的歷史真是不知道很多。對金源文化 、對金源故鄉、金源的歷史和人物更是一片空白。
雖然金源的故地——阿城區距離哈爾濱市僅有20多公里,但了解這段歷史,我卻走了60多年,今天才來到金、清兩代王朝的發源地。
(叔父由阿城區料甸和交界兩個辦事處(鄉)黨工委兩位書記陪同,觀看金源博物館)
北京公安部退休多年的叔父這次回哈祭祀父親后,提出要了解一下哈爾濱的金源文化。我這才有機會陪叔父到阿城厐大的博物館參觀,知道了什么叫金源文化、金源文化的內涵是什么、金源文化的魅力在那里。
金源文化從廣義上,可以理解為生存在阿城阿什河流域由完顏女真族與其后裔滿族(涵括漢族等移民)所積淀形成的歷史文化。
金源歷史。是指公元1153年。金國的海陵王完顏亮,由金上京(今阿城)遷都燕京(今北京)之前的這段歷史
金源的‘’金‘’字。是指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在阿城建立的金朝國都。
金源的‘’源‘’字,是指金國源于此的發祥地。也就是金、清兩朝的發源地。
所以了解和研究金源的歷史和文化,進而知道:女真完顏部族,徒居阿什河流域的生存、肇興、發展、消亡的歷史過程。(1)女真完顏部族與徒居海古水(今阿什河一帶)是——金源的始點。(2)太祖阿骨打的建國立都及太宗的滅遼滅宋——是金朝的肇興與鼎盛。(3)海陵王完顏亮的遷都燕京(北京)——是金源的尾聲。我覺得,理清這特定的歷史三個重要時段,對金源文化的理解就大致明晰了。
了解金源歷史,就要了解金源的歷史人物。金代共有先祖十位皇帝。從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稱帝建都于阿什河畔,到海陵王遷都北京。歷經四代皇帝。這四代皇帝,在金朝的大金國第一都城,也就是女真族的肇興之地——阿城,統治了長達38年之久 ,確有東北亞明珠之譽。這在歷史上曾經有過記載,是值得驕傲,值得夸耀的輝煌歷史,而金代的后六位皇帝是在燕京(北京)度過執政期的。
首位值得了解的是,叱詫風云的鐵血雄杰,女真族的民族英雄,大金國的開國皇帝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阿骨打1113年擔任了女真族部落聯盟首領。他雄才大略不畏強敵 1114年秋率領2500名女真兵誓師拉林河。從此揭開了伐遼戰爭的序幕。在短短的三四個月時間內。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在拉林河畔建立了 ,歷九帝,統治中國淮河以北地區達120年之久的聲威赫赫的大金王朝。對我國北疆的確立、穩定與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公元1123年8月。阿骨打病逝于伐遼途中。他的梓宮返至上京(阿城)葬于現在的阿骨打陵。由于歷史的原因。人們對這位杰出的女真領袖知之甚少。遠不如他的四子完顏宗弼(人們習慣稱之為金兀術)聞名遐邇。甚至阿城當地有些人把阿骨打陵誤認為兀術墳,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另一位歷史人物,是金朝的第四代皇帝海陵王完彥亮,他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長子完顏宗干的次子。他在歷史上是一個有著非議的人物,后世多褒其才,而貶其德。對他的非議主要是:弒君篡位、淫亂宮闈、殺母釁戰。而對他歷史貢獻:迂徒燕京(北京)、營筑中都、開啟北京作為歷史都城之先河,促進了北方民族自南北朝以來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卻鮮為提及,這是不公正的。他熟讀經書、博古通今、才高志大、能言善辯,喜怒不形于色,是一個善能隱蔽自己,最后靠發動宮廷政變登上皇帝寶座的人。他登基時的大金國與南宋化淮為界,占有中原和中國北部廣大疆土。而首都上京城卻仍處于東北地區的阿什河畔的偏僻一隅。為適應全國形勢發展需要,便于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海陵王決定把首都遷到燕京(今北京)。這在當時來說,遷都是一種進步措施。
但由于上京城是女真族的發祥地,祖宗陵寢所在地、完顏部貴族的聚居之地、女真舊俗、太祖雄風,傳統觀念,使得女真人不愿離開故地,尤其是完顏貴族中的多數人反對遷都。為了切斷女真族與上京城故土的感情聯系,防止他們利用金源故地的政治基礎與保守勢力聯合,做出對他不利的舉動。海陵王在遷都以后,下旨罷上京城稱號,改稱會寧府。同時毀掉舊宮殿,宗廟,皇家寺院,夷為平地,任人耕種,至此上京城的繁華,毀于一旦。海陵王遷都,雖然是進步的舉措,但是上京城的人口與經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后世人們對他褒貶不一,就在于此。
這里點評的另一個歷史人物是完顏宗弼即金兀術,他是金太祖阿骨打的第四子,金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在宋金戰爭中,他曾先后與南宋名將韓世忠、劉锜、張浚、岳飛、吳玠兄弟交過手,互有勝負。在對南宋關系上,他前期主戰、后期主和。無論是歷史人物,還是小說家們演義出的文學角色,金兀術都成為一個極其復雜的人物,歷史上的金兀術為中原人所憎恨,所熟知。他在中原及江淮人的心中,是一個幾近于惡魔的形象,是嗜血兇殺的惡神。但在他執政后,首開宋金議和之戰事,堅持議和為主張。所以今天,我們應公正客觀地來評價金兀術,其戰有罪,和有功。
(近代時期著名歷史人物有很多,在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只介紹幾位供大家簡單了解)
在上京會寧府遺址西側約500米處,有一座高大土阜,遠處望去,氣勢巍然,樹木蔥蘢,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當地人習慣稱土臺為斬將臺,也有指其為兀術墓。經過多方考證 毫無疑義地確定,這座大土阜就是中國北方古老女真族的民族英雄,大金國的開國皇帝,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
( 大金國開國皇帝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地宮棺槨 )
阿骨打陵是一個沒有發掘,沒有被盜的陵寢。阿城政府為了弘揚金源文化,開發金元文化旅游資源,利用阿城得天獨厚的金代歷史遺存及地緣優勢 ,發展旅游事業,促進阿城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以大金開國皇帝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為依托,本著尊重歷史,尊重民族習俗的基本宗旨,在恢復陵址原有的莊嚴氣氛前提下,易地建造了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地宮和寧神殿。(地宮一般情況不對游客開放,但我們在博物館領導的講解中,有幸參觀了1比1比例的地宮)
地宮:(金國開國皇帝最心愛的赭白馬,復制品安放寢宮內)
參觀完阿骨打陵和地宮,我向陪同的孫館長提問:阿城是大金國的第一都城,是大金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金源的歷史距今并不算太遙遠,為何上京府的繁華之貌、建筑規模、藝術風格,幾乎蕩然無存 ,所剩無幾。孫館長笑著跟我說,你提的這個問題很重要,下面我就給解答這個問題。
(叔父在阿骨打陵碑前留影)
12世紀未,北方又有一個游牧民族——蒙古族崛起。在其首領鐵木真領導下,以斡難河為中心,經過13年的征戰,統一了大漠南北。公元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召開了部落聯盟大會即大汗位,稱‘’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1211年成吉思汗下令,向金國發起全面進攻。1213年蒙古軍攻占了山東、河北、山西大部分地區,包圍了金國的中都(北京)1215年攻占了中都。1233年蒙古軍占領東北大部分地區,平定了蒲鮮萬奴的東夏國,然后驅師攻打上京。由于上京軍民死命抵抗,元軍久攻不下,死傷甚眾,于是有人獻計,采用火攻。霎時間上京城內濃煙四起,烈焰騰空,城內大亂,蒙古軍乘勢攻城沒費多大力氣就攻入城內。刀槍之下,有的葬生火海,只有極少數人逃出城外,保住了性命。城中大火,連燒數日,可嘆偌大一座上京城,繁華的市井,華麗的宮殿,化作一片焦土,太祖陵上的寧神殿也在這次戰火中全部被大火焚毀。對于大金開國基地的金上京是何時失陷的,《金史》與《元史》均無確切記載。
聽博物館小孫介紹,蒙古軍火燒上京府,上京城內建筑毀壞的連一座建筑物都未保留下來,這真讓后人痛惜,更令人不可思議。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文明史的古國,留下了數不清的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產。而阿城是女真族的肇興之地,大金國的第一都城。從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稱帝建都于阿什河畔,到海陵王遷都北京,歷經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四代皇帝,創建了中華民族史上統治了大半個中國,歷九帝,凡120年的聲威赫赫的大金帝國。我們可以想象出當時上京城的輝煌和宏偉的古代建筑。但現在一切都不存了,考古學家只能從挖掘出來的碎碑瓦片中去考證。
(挖掘大金國金上京遺址,殘坦墟址、雕梁畫棟、龍鳳吉祥房脊。)
想要詳細了解金源的歷史、金源的文化,我建議你:拿出一定時間,在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的阿城金上京歷史博物館中走一趟,它會為你提供諸多的歷史知識。來此參觀,我們既可親歷近代歷史的滄桑,又能修正以前的傳統認識,許多歷史謎團也會在興致盎然的參觀中得到解答。
我這次陪叔父,到阿城了解金源文化,金的歷史。根據引導的講解,我撰寫文章時,提綱攜領、抓住要點、壓縮文字、通俗易懂,簡單地構劃了一個粗線條的金源歷史。以便大家了解并引起讀者的興趣。
由于手機文章受限,關于金源歷史的人物、文化風俗、風土人情等方方面面 ,故這里不再贅述。
(模型復原的大金皇帝宮殿)
2006年阿城的管理體制發生了變化,由市變成哈爾濱市的一個區。這一變化也改寫了哈爾濱的歷史,將哈爾濱的演變歷史往前追溯了700多年。(大金國開國年號是公元1115年)當然這都是文學考古界的理論說法。
史料顯示:1890年清朝同治末年間,傅家老太太帶領傅寶善兄弟七人、姐妹三人。由遼寧省朝陽縣,跟著崔家大車,來到黑龍江呼蘭縣東荒李家洼子(現楊林鄉)落戶開荒。由于傅家兄弟們勤勞耕作,糊口有余,便讓最小的七弟傅寶善(字國恩1864年-1937年)上學。傅寶善學了幾年私塾和中醫。后來傅寶善選塊高地蓋起三間草房作為藥房(即現在的道外南頭道街一號)。接著傅家兄弟陸續來到此地,又開起了大車庫和黃酒館,統稱傅家店(甸)。(即現在哈爾濱的始發地)
再以后1898年便是沙俄在哈爾濱始發地修中東鐵路的歷史了。
我把上京大金國建立的時間和哈爾濱始發地認證的時間簡單敘說一下,大家就可以了解到哈爾濱的歷史確實是往前追朔了700多年。
阿城由于行政隸屬關系的改變,其所在金源歷史也隨之跟著阿城附帶改變,這在理倫上應該是講得通的。
我覺得阿城的行政隸屬關系無倫怎么變,金源的歷史,金源的文化不會變,這永恒的歷史己經永遠留在千古的歲月中。我們心慰阿城(金上京)曾有過這一段盛衰的金國歷史,它是哈爾濱人的驕傲,哈爾濱人的榮譽。我們應該珍惜和尊重這段歷史、開發和研究這段歷史、保護和宏揚這段歷史。真正讓這金源這段歷史,為哈爾濱的經濟發展,促進哈爾濱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我覺得作為一個真正的哈爾濱人應該知道金源文化,了解金源的歷史,弘揚金源的輝煌,這是我們的責任。
哈爾濱人有機會到阿城區金上京博物館去參觀一下吧,那里有你們所了解的一切金源文化知識。
文章來源:大話哈爾濱 作者:
#世界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有哪些#
上一章回顧:花剌子模帝國——第四十三個陸上第一強國(1204至1220年)
導語:隨著西域三大強國西遼帝國、古爾帝國和花剌子模帝國的先后衰亡以及東方兩大強國大金帝國和南宋帝國的先后覆滅,發源于蒙古高原的蒙古帝國在成吉思汗和其子孫的先后領導下從一個游牧部族逐步擴張成領有幾乎整個亞歐大陸的超級大帝國,從東至西連綿不絕的陸上絲綢之路首次被同一個國家所統治。而13世紀也因蒙古帝國的南征和三次西征被后人稱之為蒙古世紀,在世界歷史上留下了無比輝煌又慘烈的一筆。
目錄
從1183年開始,大金帝國逐漸失去了對蒙古高原諸部的控制權。與此同時,從1190年的十三翼之戰至1202年征服塔塔兒部,蒙古乞顏部逐步統一了蒙古高原東部所有的部族,自然而然地引發了蒙古高原中部克烈部的警覺。
蒙古鐵騎
1203年,蒙古乞顏部領袖孛兒只斤·鐵木真與克烈部領袖“王汗”克烈·脫斡鄰勒正式決裂。鐵木真先是在合蘭真沙陀之戰不敵王汗,后又在者哲兒溫都山之戰運用詐降和偷襲戰術擊潰王汗主力,大勢已去的王汗在逃往蒙古高原西部乃蠻部時被殺,而其子桑昆則在輾轉西夏帝國、吐蕃諸部和西遼帝國時被殺。群龍無首的克烈部就此覆滅,標志著蒙古帝國的前身蒙古乞顏部就此瓦解和取代了克烈部(克烈汗國)的東部草原霸權。
1203年秋 者哲兒溫都山之戰
1204年,蒙古乞顏部又先后擊潰了蒙古高原西部乃蠻部和北部蔑兒乞部的主力,徹底成為了蒙古高原上最為強大的勢力。1206年,蒙古乞顏部領袖孛兒只斤·鐵木真正式稱“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史稱“蒙古帝國”。1208年,蒙古帝國徹底滅亡乃蠻部和蔑兒乞部等部族,完成了蒙古高原的完全統一。值得一提的是,乃蠻部王子屈出律逃往西遼帝國并于1211年篡奪了王位。
蒙古可汗——“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元太祖)
1211年,蒙古可汗“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終于對大金帝國發起了復仇之戰,漫長的蒙金戰爭(1211至1234年)就此拉開序幕。戰爭初年,成吉思汗親率2萬蒙古鐵騎在野狐嶺之戰以少勝多擊潰了金帝完顏永濟的近50萬金軍主力,就此掀開了其征戰華北地區的序幕,標志著蒙古帝國就此瓦解和取代了大金帝國的華北霸權。
1211年9月 野狐嶺之戰
1214年,大金帝國為了避其鋒芒倉皇將首都中都(今北京)遷往南京(今開封)。1215年,蒙古帝國輕而易舉地攻入中都,并進一步將大金帝國切割成華北和東北兩部分。同年,原大金的東北地區形成了割據獨立的東夏帝國。
大金帝國首都——中都(今北京)
1227年,蒙古帝國攻陷西夏首都中興府,西夏帝國就此覆滅。1233年,蒙古帝國攻陷大金首都南京(今開封),令其不得不再次遷都蔡州(今駐馬店)。同年,蒙古帝國又陷東夏首都南京(今圖們),東夏帝國就此覆滅。1234年,蒙古-南宋聯軍最終攻陷了大金最后的首都蔡州,長期占據華北地區的大金帝國至此徹底覆滅。
1233年10月至1234年1月20日 蔡州之戰
1209年,西遼帝國被反叛的花剌子模帝國奪走了西喀喇汗國的控制權,西遼在西域的首個附庸國高昌回鶻也乘機轉投剛剛統一蒙古高原的蒙古帝國,成為了蒙古帝國西征的最早前奏。
高昌回鶻首都——高昌(今吐魯番)遺跡
1217年,蒙古帝國向稱霸西域的花剌子模帝國派出了一支龐大的商隊,但是卻在途徑訛答剌時被其守將見財起意污蔑處死,隨即引來了蒙古的復仇大軍。次年,蒙古第一次西征(1218至1223年)就此拉開帷幕。蒙古鐵騎兵分兩路,一支向花剌子模進發,而另一支則攻入殘存的西遼帝國首都喀什噶爾(今喀什),西遼末帝屈出律被俘處死。西遼帝國成為了蒙古西征中首個滅亡的國度。
西遼帝國最后的首都——喀什噶爾(今喀什)
1220年,蒙古成吉思汗命數萬鐵騎長驅直入直撲花剌子模首都撒馬爾罕。盡管花剌子模君主阿拉烏丁·摩訶末早已布防并駐扎著11萬守軍,但是依然在孤立無援之后倉皇出逃,導致群龍無首的撒馬爾罕守軍在蒙軍的圍困之下逐漸崩潰。蒙軍在城內叛徒夜間開城的幫助下最終攻破了撒馬爾罕這座中亞名城。花剌子模君主阿拉烏丁·摩訶末輾轉舊都玉龍杰赤后逃往里海孤島郁郁而終,其長子札蘭丁·明布爾努在玉龍杰赤匆匆繼位后就逃往伊朗高原。幅員遼闊的花剌子模帝國經此一戰迅速走向崩潰和解體,標志著蒙古帝國就此瓦解和取代了花剌子模帝國的西部草原霸權以及陸上第一強國地位。
花剌子模第二個首都——撒馬爾罕
1221年,花剌子模君主札蘭丁·明布爾努離開玉龍杰赤輾轉巴里黑和塔里寒之后來到伽色尼城布防。盡管札蘭丁·明布爾努的6萬守軍在八魯灣之戰殲滅了蒙將失吉忽圖忽率領的3萬先頭部隊,但最終還是因恐懼成吉思汗親率的蒙軍主力故棄城逃往南亞。之后不久,成吉思汗兵不血刃地入主伽色尼城并占領了大部分東伊朗高原,標志著蒙古帝國就此瓦解和取代了花剌子模帝國的東伊朗霸權。
花剌子模第三個首都——伽色尼城
此后,蒙軍繼續追擊花剌子模君主札蘭丁·明布爾努,直至印度河西岸方才退兵。而札蘭丁·明布爾努則成功渡過印度河來到德里蘇丹國境內,最后得到后者的庇護。
德里蘇丹國首都——德里
1224年,花剌子模君主札蘭丁·明布爾努因德里蘇丹國的驅逐不得不返回伊朗高原,后輾轉來到帝國西北部的大不里士站穩了腳跟。1226年,札蘭丁·明布爾努在第比利斯戰役大敗格魯吉亞王國,似乎有了復興帝國的希望。
花剌子模末代君主——札蘭丁·明布爾努
1230年,當蒙古“窩闊臺汗”孛兒只斤·窩闊臺察覺到花剌子模帝國在西伊朗高原死灰復燃之后遂命綽兒馬罕率領3萬鐵騎西征。1231年,蒙將綽兒馬罕最終攻陷了花剌子模帝國最后的首都大不里士,并對花剌子模君主札蘭丁·明布爾努窮追不舍。眾叛親離的札蘭丁·明布爾努一路逃亡直至迪亞巴克爾山中,但是卻被庫爾德農民意外刺死。花剌子模帝國就此徹底覆滅,標志著蒙古帝國就此瓦解和取代了花剌子模帝國的西伊朗霸權。
花剌子模第四個首都——大不里士
1223年,在蒙古第一次西征末期,3萬蒙古鐵騎首次深入東歐平原腹地,并在迦勒迦河之戰大敗欽察汗國和羅斯諸國組成的8萬聯軍。蒙軍在洗劫克里米亞半島上的速達黑城后方才凱旋東返。
1223年5月31日迦勒迦河之戰
1235年,蒙古帝國又發動了第二次西征(1235至1242年)。1238至1240年,蒙古鐵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后征服了早已成驚弓之鳥的欽察汗國和羅斯諸國,只剩下最北部的諾夫哥德羅共和國以藩屬國的形式存在。1241年,8千蒙古偏師在列格尼卡之戰擊潰了神圣羅馬帝國、波蘭王國、條頓騎士團、醫院騎士團和圣殿騎士團等勢力組成的1.3萬聯軍,并進一步占領了大部分波蘭領地。與此同時,6萬蒙古主力在蒂薩河之戰擊潰了匈牙利王國的10萬大軍,并進一步占領了匈牙利全境。
1241年4月9日 列格尼卡之戰、1241年4月11日 蒂薩河之戰
1242年,蒙古“術赤汗”孛兒只斤·拔都以匈牙利為基地揮師南下保加利亞第二帝國。保加利亞皇帝克羅曼一世早已被北方蒙古鐵騎的赫赫戰績所嚇倒,在幾乎沒有抵抗的情況下不僅主動向其稱臣納貢,更是割讓了瓦拉幾亞地區,標志著蒙古帝國就此瓦解和取代了保加利亞第二帝國的東歐霸權。
保加利亞第二帝國首都——大特爾諾沃
同年,窩闊臺汗的死訊提前結束了蒙古第二次西征,讓西歐得以能夠幸免。不久之后,蒙古“術赤汗”孛兒只斤·拔都正式定都拔都薩萊,同時冊封其兄弟斡兒答和昔班分別建立從屬于術赤汗國的白帳汗國和藍帳汗國共同統治東歐等地區。
術赤汗國(欽察汗國、金帳汗國)早期首都——拔都薩萊(今謝利特連諾耶)
1240至1259年,蒙古帝國不僅在東方征服吐蕃諸部和大理帝國并降服大越帝國陳朝從而三面包圍不肯認輸的南宋帝國,而且又在第三次西征期間滅亡木剌夷國和阿拔斯帝國并擊潰阿尤布蘇丹國。也就是在這時,蒙古帝國的陸上霸權達到了第一次巔峰。
1259年8月11日 蒙古帝國
1259年,蒙古“蒙哥汗”孛兒只斤·蒙哥意外戰死在釣魚臺城下,幅員遼闊的蒙古帝國遂分裂為東部草原的孛兒只斤·阿里不哥、華北的孛兒只斤·忽必烈、東歐的術赤汗國、西亞的伊兒汗國以及西部草原的窩闊臺汗國和察合臺汗國五大部分,并于次年爆發了歷時近半個世紀之久的蒙古內戰(1260至1304年)。1271年,忽必烈在降服阿里不哥(1264年)之后正式稱帝建立大元帝國。
1259年2月25日至8月11日 釣魚城之戰
1273年,“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取得了對南宋帝國歷時六年之久的襄樊之戰的最終勝利,導致南宋長江門戶洞開。原襄陽守將呂文煥甚至甘做先鋒幫助元軍直取南宋行在臨安,南宋帝國的覆滅只剩下時間問題了,標志著蒙古帝國(大元帝國)就此瓦解和取代了南宋帝國的華南霸權。
1268至1273年 襄樊之戰
1276年,南宋太皇太后謝道清與宋恭宗趙?在元軍兵臨臨安之際被迫開城投降,但是“宋末三杰”張世杰和陸秀夫先后迎立宋端宗趙昰和宋懷宗趙昺輾轉東南沿海繼續對抗元軍。1279年,元將張弘范率領400艘戰船在崖山海戰擊潰了宋將張世杰率領的1000艘戰船,突圍無望的陸秀夫背著宋懷宗跳海自盡,十萬軍民緊隨其后跳海殉國。至此,華南地區盡入大元帝國版圖。
1279年3月19日 崖山海戰
1301年,“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在鐵堅古山之戰擊潰并擊殺了窩闊臺-察合臺聯軍統帥孛兒只斤·海都。次年,術赤汗國向大元帝國臣服。第三年,窩闊臺汗國和察合臺汗國也向大元帝國臣服。第四年,術赤汗國和伊兒汗國正式停戰結束了持續近半個世紀的蒙古內戰(1260至1304年)。也就是在這時,重歸一統的蒙古帝國的陸上霸權達到了第二次巔峰。
1304年 大元帝國和四大汗國
1335年,伊兒汗國一分為四,其中莫扎法爾帝國占據大部分西伊朗高原,而卡爾提德埃米爾國則占據大部分當伊朗高原,標志著蒙古帝國(伊兒汗國)的西伊朗霸權和東伊朗霸權分別被莫扎法爾帝國和卡爾提德埃米爾國所繼承。
伊兒汗國首都——蘇丹尼耶
1355年,大元帝國在高郵之戰被紅巾軍政權之一的東吳王國大敗,使得當時最大的紅巾軍政權天完帝國一躍成為了華南最為強大的勢力,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蒙古帝國(大元帝國)的華南霸權間接被天完帝國所取代。
紅巾軍
1368年,大元帝國在塔兒灣之戰被大明帝國大敗,首都大都就此門戶洞開,不久之后便慘遭攻陷被迫退守大漠,標志著蒙古帝國(大元帝國)的華北霸權就此被大明帝國所瓦解和取代。之后的大元帝國也被稱為北元帝國。
1368年4月25日 塔兒灣之戰
1362年,術赤汗國在藍水之戰被立陶宛大公國大敗,進一步導致基輔公國全境淪陷,標志著蒙古帝國(術赤汗國)的東歐霸權就此被立陶宛大公國所瓦解和取代。
基輔
1388年,北元帝國在捕魚兒海之戰被大明帝國滅亡,北元皇室和高官幾乎全部被俘,蒙古高原遂分裂為瓦剌和韃靼等部長期明爭暗斗甚至競相討好明廷,標志著蒙古帝國(北元帝國)的東部草原霸權乃至陸上第一強國地位就此被大明帝國所瓦解和取代。
捕魚兒海(今貝爾湖)
1502年,術赤汗國在薩萊之戰被克里米亞汗國滅亡,間接導致藍帳汗國成為了哈薩克草原最大的國家,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蒙古帝國(術赤汗國)的西部草原霸權就此被藍帳汗國間接取代。
術赤汗國后期首都——別兒哥薩萊遺跡(今列寧斯克)
結語:作為人類歷史上曠古絕今的最大陸權帝國,蒙古帝國旗下的大元帝國和四大汗國在14世紀逐漸走向分裂和衰亡。而繼承大元帝國衣襟的大明帝國不僅成功恢復了漢人江山,而且將術赤汗國之外的三大汗國領地全部納入到了自己的朝貢體系之中,更是滲透進元庭從未染指過的南亞次大陸,直到女真人的再度崛起。
參考資料:
本系列講述了以世界島為舞臺的歷代“陸上第一強國”,若想了解以全球海洋為舞臺的歷代“海上第一強國”,請參閱專欄《以全球角度看歷代海上第一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