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互聯網時代
不管相隔多遠
思念親朋好友的時候
可以通過打電話、視頻
時常聯系
但是
古時候哪有這些高科技
那么
問題來了
古人是如何保持聯絡的呢?
看過武俠小說和古裝劇的人都知道
有一種簡單方便的方式:
飛鴿傳書!
不少人肯定懷疑
鴿子真有那么大的本事?
它會不會半路飛去別的地方?
別急
小編這就帶你解開其中的奧秘
原來,“飛鴿傳書”主要歸功于信鴿天生強烈的歸巢能力和它們與生俱來的導航系統,一般靠地磁場和太陽光來辨別回家的方向。
將信鴿帶到離巢1000公里左右的任何地方,它們都能憑本事準確定位自己的老窩,然后不遠萬里地飛奔回去。
但這只是單向通訊。要想實現雙向通訊,那就只能是兩個人各自從對方家里抱只鴿子回家將養著,等到需要它送信時再放它回家!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鴿子都擁有這項本領哦!
如今人們有手機,動動手指分分鐘就能將消息傳遞到千里之外,能與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人們打電話、聊視頻,可是在古代,這卻是人們遙不可及的夢。
但是古時候的人們也有自己的通訊方式,比如“飛鴿傳書”。很多電視劇中都能見到,將紙條綁在鴿子腳上,鴿子就能將消息傳遞給對方。
那么鴿子不會迷路嗎?它又能飛多遠呢?
“飛鴿傳書”也叫做“鴻雁傳書”,是古人們相互聯絡的一種方式。
早在《山海經》中就有類似于通過鳥類來傳遞消息的記載。后來人們通過這個傳說,將鴿子訓練成傳遞書信的信鴿。
隋唐時期,隨著造紙術的普及,唐朝的宰相張九齡小時候就曾養過信鴿,說明這一馴養技術在當時就已經非常成熟了。
在這里不得不說古人們的智慧,善于利用動物的本性來幫助人們的生活,比如狗看家、牛耕田。
鴿子傳遞書信正是人們利用了鴿子的歸巢特性,就算飛很遠也能找到家。
鴿子之所以不會迷路,是因為它們擁有一套復雜的導航系統,它們可以通過地球磁場來辨別方向。
在它們的頭部有一塊凸起的骨頭,叫做磁骨,能感應磁場的變化。
這相當于在鴿子體內有一個電阻為1000歐姆的半導體,在它們飛行過程中,翅膀的均勻煽動頻繁地切割地球的磁場,在翅膀兩側就會產生不同的感應電壓,方向不同,電壓的大小也不一樣,從而辨別歸巢的方向。
曾經有科學家做過實驗,他們找來二十只鴿子,在其中十只鴿子翅膀下綁上磁鐵,另外十只綁上重量相同的銅片,然后在相同的地點一起放飛。
結果,綁上磁鐵的鴿子因磁場被磁鐵干擾,在四天之后只有一只勉強飛了回來,而綁銅片的鴿子在一天之內就回來了九只。
另外,除了磁場導航,鴿子還會通過太陽來尋找方向。晴天時,它們體內的生物鐘可以根據太陽的位置來校正方向,辨別自身位置。再配合自身靈敏的嗅覺與記憶力,使得它們擁有找到家的天賦。
在古代,飛鴿傳書相比通過人們捎帶信件來說,不光速度快,一只品種優秀的信鴿可以輕松地將信件送到千里之外,也就是500公里左右。
歷史上有記錄的,飛得最遠的信鴿是在1971年的澳大利亞發現的,這只鴿子戴著德國的環標,也就是說它足足飛行了16090公里。
但是并不是所有鴿子都能準確無誤的找到家,這種本領也需要人為訓練。
鴿子在六周大時就會“認家”,就是確定一個地方之后,加上人為地馴養調教,就算在任何地方放飛,它都會努力地朝家飛去。
不過,就算是通過“培訓”的鴿子也只能單方面地通信,像電視劇那樣收到信之后再用同一只鴿子飛回去的橋段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人們一般將鴿子訓練好之后,離家時便帶上幾只,想家了就寫封信放飛一只鴿子,鴿子將信帶回家中。所以說,出門時帶幾只鴿子就能送幾次信,放完就沒了。
不過要實現雙向通信也不是不行,只是有點麻煩而已,那就是相互將對方的鴿子抱回家,寫信的時候就放飛一只。
因此,飛鴿傳書在古代就像如今黑科技的存在,比如神不知鬼不覺地傳送一些重要的軍事情報,實用性還是極高的。
關注微信公眾號“有趣冷知識”獲取更多有趣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