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應該知道 Edge 瀏覽器吧?
它是一代人的上網回憶 IE 瀏覽器的 “ 弟弟 ” ,在 IE 瀏覽器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時,就由它來繼承大統。
來自微軟的瘋狂暗示▼
世超一年前也聊過 Edge ( 傳送門 ),但當時它還在迭代,很多功能不完善,作為一個用戶世超仍然不愿意用它做主力瀏覽器。
然后,幾天前微軟推送了一個Edge 的新版本。
88 版本。。。
總感覺微軟這個版本號還帶點幽默▼
抱著好奇的心態,世超體驗了一番,發現多次迭代后的 Edge 居然還有點香( 無任何利益相關 )。
再加上, Edge 是 Windows 系統自帶的,不需要額外下載,所以對于大部分用戶來說具有天然的方便性,值得注意 ~
所以,還是來聊聊看。
先聊聊這次更新的內容。
首先,新增了側邊欄搜索功能,用戶瀏覽網頁時可以直接選中文本,右鍵 - 在側邊欄中搜索。
就能在當前網頁直觀的看到搜索結果,用完叉掉即可。
比起需要搜索時,得另外開一個網頁切來切去來說,側邊欄的形式要方便不少。
默認使用的搜索引擎是微軟自家 Bing 。
世超想試試能不能改搜索引擎,點了一哈設置。
結果直接跳到了 Bing 的設置頁面。。。好吧。。。
然后,這次微軟進一步完善了數據遷移。
數據遷移大家應該不陌生,就是幫你一鍵把舊瀏覽器的數據( 比如收藏夾、書簽等 )全部遷移到 Edge 里的功能。
這個功能其實前幾個版本 Edge 就有了,操作路徑是:設置 - 個人資料 - 導入瀏覽器數據。
Edge 會給出具體要導入的內容,有不想導的數據,就把√去掉。
這次微軟新增了遷移「 瀏覽歷史記錄 」的選項,讓這個功能更完善↓↓
有些差友應該知道,不少瀏覽器為了減少對系統資源的占用,會把一段時間沒有活躍的頁面休眠掉。
針對這一點, Edge 這次也提供了更體貼的改進:睡眠狀態選項卡提示。
處于休眠狀態的頁面會以淡出形式告知用戶,并且可以通過:設置 - 系統,對激活睡眠狀態的具體時間和從不進入睡眠狀態的站點進行設置。
但很滑稽的是,世超把它改成了 5 分鐘不活動就置于睡眠狀態,它卻遲遲沒有任何淡出效果。
為了嚴謹,世超又找托尼如法炮制!
結果照樣無事發生。
也不知道是啥問題。。。
新版本還支持更改主題外觀,大家可以從瀏覽器擴展商店里找自己喜歡的主題使用。
新版本的更新主要就是這幾點,體驗下來,有可圈可點的地方,但改進的空間也很大。。。
當然,這些新增的功能是錦上添花,世超之所以推薦 Edge ,主要因為它對于普通用戶有兩個關鍵優勢:不需要額外的工具,就能實現多終端數據同步,使用豐富的擴展。
現在瀏覽器市場上的老大是 Chrome ,香是香,但想要獲取以上兩項功能都需要借助騷操作。
這就很難受了。。。
而 Edge 使用了 Chrome 瀏覽器的 Chromium 內核,而且微軟的服務不存在 “ 不在服務區 ” 的情況,所以通過 Edge 咱們能直接用上 Chrome 商店里豐富的擴展。
世超剛才遷移數據時,就直接把自己在 Chrome 里的一半擴展給同步過來了。。。
等等,為什么是一半?
我特么也不知道另一半去哪了!
也許這就是被選中的狗屎運兒吧。。。
當然,雖然沒直接遷移過來,但在 Edge 擴展商店里還是能搜著,手動操作一頓就好了。
多終端數據同步也是,只要你有網絡,直接在自己的設備上登錄同一 Windows 賬戶就能獲取這個服務,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
對了,如果你的電腦存在多人使用的情況,可以通過配置多個用戶,讓數據各自獨立,互不干擾。
為了方便大家區分,瀏覽器圖標的左下角會有這樣頭像小標。
有點丑▼
其他引起舒適的地方還有:自帶網頁朗讀功能、更優秀的網頁平滑滾動效果、各方面更為干凈簡潔、基于 Chrome 對內存占用等做了優化等等。
最近世超還刷到了一個新聞,說蘋果要推出適用于 Windows 版 iCloud 的 Chrome 鑰匙串密碼了!
如果這新聞成真的話,那么 Edge 體驗肯定會更好 ~
大概就是這樣 ~
世超感覺隨著不斷的迭代,現在的 Edge 該有的都有,有一些功能甚至更體貼用戶,同時作為 Windows 系統自帶的瀏覽器,足夠方便。
如果以后各位差友想要換一個瀏覽器的話,世超感覺 Edge 會是一個不錯的備選項。
整理 | 李濯清
聚 焦
Nature改版啦!顏寧:真丑,再也不首選發Nature
10月24日(美國時間23日),Nature發表社論文章,提出從今天開始要改變一下外觀,以新面貌迎接它的150歲大壽。
除了Logo發生變化,重要的是取消了“Letter”,同時引入一種新的back-page article,叫做“Where I work”。同時,Nature系列其他雜志接下來也都要改版。
對于此次Nature改版,顏寧在微博上表達了她的看法:真丑。
谷歌宣布實現“量子霸權”,IBM表示不服
10月24日,《自然》雜志刊發了谷歌公司的一篇論文。
在該論文中,谷歌表示,其開發出一款54量子比特數(其中53個量子比特可用)的超導量子芯片“Sycamore”。基于Sycamore,谷歌對一個53比特、20深度的電路采樣一百萬次只需200秒。
而目前最強的經典超級計算機Summit要得到類似的結果,則需要一萬年。基于這一突破,谷歌宣稱其率先實現了“量子霸權”。
不過,同樣在量子計算領域深耕的IBM對此提出質疑。
IBM研究人員在發表的論文中寫道,谷歌在實驗中并沒有充分挖掘超級計算機的潛力。
如果按照IBM的方法來對超級計算機進行編程,僅需2.5天就能完成谷歌論文中量子計算機耗時200秒的任務。
聲 音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應取消研究生、本科生發表論文的規定
10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分組審議了高等教育法執法檢查報告。
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研究員蔡昉委員呼吁取消對研究生、本科生發表論文的規定。
他指出,現在對博士生、碩士研究生畢業發表論文的數量有規定,相當多的學校對本科生也有規定,甚至有的大學一年級就開始要求發表論文,這是不恰當的。
“第一,誤導學生。學生還是要以真正學習基礎課程,打扎實理論和實驗的功底為主,寫論文應該不是他的問題,特別是學生基本知識還沒有學完的時候。第二,誤導教師。第三,誤導了我們的學術刊物。第四,誤導學術。這樣的文章絲毫不代表學術水平的提高,多少數量也代表不了真實水平。” 蔡昉表示。
王貽芳:大學緣何千篇一律?教育行政部門應減少行政干預
10月24日,本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分組審議高等教育法執法檢查報告時,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委員王貽芳說,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該減少行政干預,“我們的大學為什么會變得千篇一律?那是因為我們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在考核他們,自然每個學校都要對標,時間長了每個學校都一樣。所以,應該減少行政干預,減少考核,鼓勵各個大學按照他自己的特色去發展”。
王貽芳還談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該依法行政。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教育部管事情管得很細,比如限制大學招研究生、限制博士點,但是看不出來法律賦予了他這個職責。按道理來講,我有能力,我有項目,我的水平達到,就可以招。你可以檢查我的水平,培養的學生是不是達到了水平,達不到當然可以處罰,達到了為什么不讓我招?”
榮 譽
高福當選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
10 月 21 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M)在 2019 年年度會議上公布了新當選的 90 名院士和 10 名外籍院士。
高福是當選的外籍院士中唯一的中國科學家。
高福及其領導的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科研團隊主要從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傳播、感染機制與宿主細胞免疫研究及公共衛生政策與全球健康策略研究。
高福曾榮獲第三世界科學院基礎醫學獎、日本日經亞洲獎、俄羅斯Gamaleya獎章,被評為香港大學百周年杰出中國學者等,在 SCI 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 500 余篇。
16位科學家獲“談家楨生命科學獎”
10月27日,“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在南開大學舉行第12屆頒獎典禮,16位科學家獲獎。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林鴻宣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院士獲得“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
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丁肖·帕特爾院士獲“談家楨生命科學國際合作獎”;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黃曉軍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賈偉平教授獲“談家楨臨床醫學獎”;
華東理工大學魯華生物技術研究所魏東芝教授獲“談家楨生命科學產業化獎”;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陳鵬教授等10名學者分別榮獲“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
進 展
宣告失敗的阿爾茨海默病新藥起死回生,明年初申請上市
10月23日,美國生物技術公司百健和日本制藥公司衛材聯合宣布,在與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外部專家討論之后,將計劃在 2020 年初向 FDA 遞交阿爾茨海默病在研藥物 aducanumab 的生物制劑許可上市申請。
Aducanumab 是一種人類單克隆抗體,已被研究用于治療早期阿爾茨海默病。今年3月21日,百健和衛材曾因無效性分析結果不理想,宣布停止aducanumab的兩項3期臨床試驗。
如果此次獲批上市,aducanumab 將成為第一個減少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衰退的療法,也將是第一個證明去除淀粉樣蛋白可獲得更好臨床結果的療法。
華人學者開發新型“基因魔剪”!可修復近90%致病DNA
10 月 21 日,Nature 官網在線發表一項重磅研究成果,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 布羅德研究所的 CRISPR 大牛劉如謙(David Liu)帶領團隊開發出一種超精確的新型基因編輯工具 PE (Prime Editors)。
利用該技術,無需 DNA 雙鏈斷裂,無需額外的 DNA 模板,便可實現 ATCG 四種堿基間所有 12 種單堿基的自由“改變”,并且能有效實現多堿基的精準增刪。
劉如謙表示,該新型基因編輯工具有望幫助研究人員糾正近 90% 已知的致病性人類遺傳變異。
合作事宜:market@stimes.cn
投稿事宜:tougao@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