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藝術展日前在北京今日美術館1號館開幕,展覽呈現出藝術家徐冰對于社會現象與技術景觀的批判與反思的創作脈絡,而此后的“第三屆今日未來館·機器人間 DE JA VU”則是對徐冰《蜻蜓之眼》所討論問題的延續。
《蜻蜓之眼》是徐冰近年根據搜集到的大量監控視頻而制作的實驗性影像作品,片長81分鐘。這是一部既沒有攝影師,也沒有演員的劇情片,其影像全部來自公共渠道的監控視頻。《蜻蜓之眼》或許是一個隱喻,而那些隱匿在日常生活的陰影中、看似毫不起眼的監控器攝像頭,就是人類社會的“蜻蜓之眼”。
這部實驗性影像作品一方面延續了徐冰對于社會現象與技術景觀的批判與反思的創作脈絡,另外也將觀看者帶入到一個視覺變幻的影像迷宮:我們究竟生活在一個怎樣的世界,而在影像構成的世界中,什么才是真實?今日美術館在展覽中以巨幕為公眾完整呈現這部影像作品。
同時展覽的還有《蜻蜓之眼》的相關文獻材料,本次展覽聯合策展人董冰峰從中梳理出九大關鍵詞:復數性、社會能量 、文字與影像 、陌生化 、檔案熱、身體、非形式、肖像權、直播和剪輯,以期令觀眾能深入系統了解徐冰作品的學術脈絡。
“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的九個關鍵詞
“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主題大展的第三部分就是“關鍵詞”展區。藝術家董冰峰提出的九個關鍵詞即是對《蜻蜓之眼》的創作思路和涉及的問題的探討,也是對于徐冰一直以來關心的藝術問題的回顧。
“世界圖像”的9個“關鍵詞”大約可以分為三種類別及來源:一,徐冰藝術生涯中具原創性的藝術概念;二,圍繞著《蜻蜓之眼》的大量評論中較為頻繁出現的問題及理論觀點;三,《蜻蜓之眼》生產過程中的特定概念及方法,這三種類別的“關鍵詞”是互為關聯和對話的關系。同時,增加展示徐冰過往藝術發展的關鍵概念及代表性作品,進一步比較探討最新作品《蜻蜓之眼》的藝術命題與形式實驗。徐冰基于近年搜集大量的網絡視頻而制作的實驗性影像作品《蜻蜓之眼》,正是他在1980年代提出的“復數性”概念在今天文化樣態中的一種藝術演變,及其在藝術實踐中顯現出的某種特定時代現象的精神癥狀。
《蜻蜓之眼》中的監控畫面
“社會能量”部分,徐冰大型藝術計劃《鳳凰》承繼和直接指向了“藝術-社會”的概念探討,藝術項目《地書》既表現了現實意義上全球交流的圖示邏輯,又在注重思想傳達的視覺模式中創造出一種可吸納社會能量的藝術。《蜻蜓之眼》項目延續了這種來自社會現場。
“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展覽現場
《蜻蜓之眼》令人再三思考的,即正是這種建立在真實與虛構、殘酷的社會寫實與意會之間的審美況味:“人/無影,影/無蹤,日出/日落,斗轉/星移。”
據悉,《蜻蜓之眼》是一個不斷生長中的藝術項目,其搜集的龐大的影像檔案庫即是這個時代的真實寫照。作品中所探討的現實與未知之間的矛盾仍然在生活中每日“上映”。另外《蜻蜓之眼》也是一個探討我們生存現實“不完整的”現場項目。
《蜻蜓之眼》截圖
“今日未來館·機器人間 DE JA VU”:拋棄了人視角的機器觀
“機器人間”展覽也是對于徐冰的《蜻蜓之眼》所討論的問題的延續。
“今日未來館·機器人間 DE JA VU”展覽現場
“今日未來館·機器人間 DE JA VU”由龍星如策展,聚焦13位藝術家作品。集中探討人工智能與人機互動、藝術與科技、未來考古、神經網絡、風格遷移、機器共情及人類與機器的關系等主題。“今日未來館”是今日美術館對于未來性的藝術進行探討的項目,由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雕塑家隋建國、建筑師王暉聯合發起。展覽由今日美術館主辦,2015年和2017年舉辦兩屆。“今日未來館”創新嘗試為展覽設計全套專屬字體及音樂等策展手段,增強觀眾觀展時的新鮮體驗。
“今日未來館·機器人間 DE JA VU”展覽現場
今天的藝術家也是科技的用戶,或許可以在現有技術可供性上跳出來,向外建立更多想象式的關聯,向內挖掘更多隱秘的故事。像小說家也像記者一樣,重新回到“環環相扣地理解世界”,直到科學與藝術的邊緣關系將再次成為自覺。現場策展人虛擬了以“索菲亞”和“艾莉克莎”為名的雙向敘事:從左開始的索菲亞線講述算法從無形到被賦行,能力逐漸擴張,最后人類消失,機器徒留時間的場景;而從右開始的艾莉克莎線則講述全能的機器試圖尋找自己從何而來,在時間回卷中不斷剝離能力與自我意識,直到還原成0到1的結果。
大衛·多奇在《無窮的開始》里,則對“任何過程的可計算性”確鑿不疑。拋棄了人視角的機器觀,似乎將我們引向符合“底層”崇拜的領地,一個被技術可供性所隱去的,由數字,字節,模型,進程和測量所統治的運算世界。這也恰恰是岌岌可危之處——把對世界的認知交由純粹抽象與中立的計算性托管,也是對自然心智與感官經驗的主動遺棄,是如風吹光,如刀斷水的徒勞與枉然。
“人類研究”這個作品中,藝術家創造了小動物一樣的機器人,他們頭部的攝像頭會抓取觀看他們的觀眾的影像,然后在紙上繪制出大致的線條。
《人類研究》
17世紀30年代,荷蘭出現了一股爭相求購郁金香的熱潮,導致郁金香價格急速上升,“郁金香熱”席卷荷蘭和整個歐洲。下面的作品建立了“郁金香熱”和今日加密貨幣熱潮之間的呼應關系。這是一件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影像作品。它是一朵朵在造型上呼應荷蘭靜物畫的郁金香,實際上卻由比特幣價格所控制。作品中的郁金香花瓣條紋由比特幣價值控制,隨著比特幣市場的跌宕起伏,郁金香的花色也隨
之改變。
《花葉病毒》
下面的這件作品,將生成對抗網絡(GAN)隨機生成的圖像置入到潮汐景觀中,從而重構了埃塞克斯沼澤地上一個熟悉的童年場景。機器從攝影訓練數據集中學習不同沼澤鳥類的隱含特征,在過程中發現不同物種之間各異的形態,并且在沒有參考人類分類學系統的情況下,自行產生了意想不到的類型遷移。
《CUSP》
據了解,今日未來館策展人龍星如的研究方向為普遍運算的時代語境下,藝術創作與數據環境及技術的關系。作為藝術家的她,作品涉及視覺藝術、計算機工程和敘事,使用實時獲取的數據創建多感官體驗。
1月8日記者實測安裝百度瀏覽器時需要的授權。手機截圖 |
上周,江蘇省消費者保護委員會(下稱江蘇省消保委)向百度公司提起民事訴訟,指控百度旗下APP涉嫌“監聽電話、定位”。1月8日,百度召開媒體溝通會,再次強調旗下APP不會、也沒有能力監聽電話,同時百度APP敏感權限均需授權,且用戶可自由關閉。
專業人士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只要用戶給予APP相關權限,技術上是可以做到監聽等操作的。但也有人表示,不會有人這么做,因為很容易被發現。
不是所有安裝都會提示授權
上周,江蘇省消保委以手機應用侵犯消費者個人信息,兩次約談無整改為由,向百度公司提起民事訴訟。
根據江蘇省消保委的說法,在百度公司最終提交的整改方案中,對手機百度、百度瀏覽器兩款APP中“監聽電話”、“讀取短彩信”、“讀取聯系人”等涉及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的相關權限,并未進行整改,也未明確提示消費者軟件申請獲取權限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并供消費者選擇。
百度方面表示,在過去的幾個月里,百度與江蘇省消保委已經就手機APP的隱私保護和用戶權限管理機制問題進行了多輪溝通,百度也對江蘇消保委方面的疑問進行了多次說明和澄清。百度表示:“我們會繼續與江蘇省消保委積極溝通,與消保委一起讓個人信息安全得到更廣泛的重視、在互聯網及其他行業得到更充分的保護。”
手機百度高級經理田彪向媒體展示了一段手機百度安裝并獲取權限的視頻。視頻中,一臺恢復出廠設置的手機,在首次下載安裝和使用手機百度APP時,會彈窗提示用戶是否授予電話、位置及存儲權限。
當然,并不是所有安卓手機在首次下載手機百度時都會出現彈窗。現場演示環節中使用的另一款手機在下載手機百度時就沒有出現彈窗。田彪指出,有的系統會授予它認為安全的APP一些權限,安卓系統的權限授予非常復雜,權限授予完全取決于手機系統本身,而并非由APP自身判斷和決定的。
百度:所獲權限都有使用場景
江蘇消保委和百度之間一個重要的分歧點就是,手機百度、百度瀏覽器是否存在過分調用用戶數據的問題。此前,江蘇消保委表示,用戶在安裝手機百度、百度瀏覽器兩款APP前,未被告知百度公司獲取各種權限的目的。作為搜索及瀏覽器類應用,上述權限并非提供正常服務所必須,已超出合理的范圍。
過度調用用戶數據的問題由來已久,騰訊社會研究中心與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聯合發布的《網絡隱私安全及網絡欺詐行為研究分析報告(2017年一季度)》顯示,手機APP越界獲取個人信息已經成為網絡詐騙的主要源頭。高達96.6%的安卓應用會獲取用戶手機隱私權限,而iOS應用的這一數據也高達69.3%。越界獲取隱私權限是指手機應用在自身功能不必須的情況下獲取用戶隱私權限的行為。
據百度方面介紹,目前手機百度和百度瀏覽器較為常用和敏感的權限包括存儲、獲取地理位置、讀取通訊錄、攝像頭、麥克風、短信等,這些權限都有非常明確的使用場景,也均需用戶授權后才能夠開通,開通后也可以隨時關閉。
比如,讀取通訊錄,是在社交和手機充值場景下的授權;提供基于位置的天氣信息、手機百度接入百度地圖等服務時,需要獲得位置權限;讀取短信授權的使用場景,是在手機錢包綁定銀行卡情況下,幫助用戶便捷讀取短信驗證碼進行登錄注冊。當用戶需要使用圖像搜索和語音搜索時,則彈窗提醒用戶授予攝像頭及麥克風權限。如果用戶還有調取通訊錄進行手機充值的使用需求,則需要通過彈窗提示,點擊授權同意APP調取通訊錄權限。
追問1
百度的兩款APP獲取了哪些權限?
1月8日,新京報記者使用安卓手機安裝手機百度和百度瀏覽器APP時發現,手機百度開啟時要求獲取“位置權限”以及“存儲權限”,百度瀏覽器在打開頁面時除了上述兩項權限外,還要求獲取“電話狀態”權限。拒絕授予上述權限后,這兩款應用就都無法開啟。
當記者允許這兩款應用獲得位置權限及存儲權限后,兩個應用可正常使用。但記者在手機的“應用權限”一欄中發現,除經記者同意開啟存儲和位置權限外,百度瀏覽器還自動開啟了相機權限、電話權限以及麥克風權限;在“單項權限”一欄中,其開啟的權限還包括調用攝像頭、啟用錄音、獲取瀏覽器上網記錄。手機百度則自動開啟了通訊錄權限和電話權限,“單項權限”中開啟的權限包括讀取本機識別碼、讀取聯系人以及應用自動啟動等。事實上,上述權限記者均未在打開應用時授權,屬于應用“暗中開啟”。
百度方面昨日稱,有的系統會授予它認為安全的APP一些權限,權限授予取決于手機系統本身,而并非由APP自身判斷和決定。
相對于安卓系統,手機百度和百度瀏覽器兩個APP在iOS系統中對權限的索取則“低調”不少。用戶只要下載安裝就可立即使用,并沒有出現安卓環境下安裝時彈出的權限索取提示。在iOS系統中的“允許訪問”界面中,這兩個APP也并未自動開啟其他權限。只有當記者在使用APP中“圖片搜索”和“語音搜索”功能時,才會跳出要求開啟相應權限的選項。
南洋理工大學互聯網相關專業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APP向安卓系統和iOS系統所要求的權限不同,一個主要原因是iOS系統使用了沙盒機制。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沙盒機制在計算機領域指一種安全機制,為運行中的程序提供隔離環境,確保應用程序只能在為該應用創建的文件夾內讀取文件。上述專業人士稱,此前iOS系統曾被用戶詬病無法像安卓一樣輕松傳輸數據或實現APP間跳轉,部分原因也是受限于沙盒機制的安全考慮。
追問2
手機APP能否監聽用戶電話?
對于手機百度和百度瀏覽器受到的“監聽電話”質疑,手機百度昨日表示,“無論是蘋果還是安卓系統,根本不可能向應用開發者提供能監聽用戶電話的接口或權限。百度的手機應用沒有能力、也從來不會申請這一權限。”
不過,互聯網安全專家劉海(化名)表示,只要用戶給予了APP相關權限,技術上是可以做到監聽電話等操作的,至于做不做就看APP方想不想了。
“電話權限至少可以分為電話通訊錄、通話記錄、錄音權限以及讀取本機識別碼四種。”1月8日,北京互聯網從業者趙謙(化名)告訴新京報記者,“其中涉及監聽電話的是錄音權限這一項。如果在打開電話權限的基礎上再啟用錄音權限,APP方從技術上是可以監聽電話的。”
系統沒有開放接口或權限也能實現監聽嗎?趙謙表示,“APP方通過錄音然后存儲錄音文件,再調文件上傳,同樣可以達到監聽用戶通話的效果。”一名白帽黑客也對新京報記者直言“錄音和通話接口不是一回事”。
對于上述監聽方法,獵豹移動安全專家李鐵軍告訴新京報記者,很少有人真的這么做。“這種數據監聽,然后上傳的行為很容易被發現。這個過程需要APP有調用錄音的動作,APP代碼就能識別。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手機端的安全軟件就能發現,任何一個會程序逆向分析的人都能發現。”
趙謙還介紹稱,在安卓系統中,APP方獲得相應的權限就可以拿到對應的信息。“手機管家和應用寶上都可以顯示權限,如果用戶不給批準,APP方PC上的內容就顯示為空白,但用戶如果同意了(通訊錄)權限,立馬幾百個聯系人的信息就都過去了。”
事實上,目前大部分手機用戶都并不清楚自己開通相關權限后,將會把什么信息暴露在風險之中。
一家互聯網企業的架構工程師舉例稱,如果用戶向APP開放相應權限,可以讀取到一個叫做“MAC地址”的東西。MAC地址指向手機中一個負責WiFi通信的芯片,它有一個ID來標識手機獨一無二的身份,其本意是幫助手機連接WiFi信號,但它也有一個“副作用”,就是讓旁邊的WiFi基站知道了有誰在附近。“
追問3
APP是否有必要獲取那么多權限?
去年7月,江蘇省消保委對用戶較多且具有一定行業代表性的27家APP所屬企業進行了調查和約談,包括12306、愛奇藝、去哪兒旅行、騰訊視頻、蜻蜓FM、百度瀏覽器、手機百度等。
1月8日,新京報記者用安卓系統體驗了曾經一同被約談的12306、去哪兒旅行、騰訊視頻、蜻蜓FM四個應用對用戶權限的索取情況。體驗發現,12306、去哪兒旅行、蜻蜓FM均在開機前向記者索取了相關權限。其中,12306索取了位置、相冊、電話狀態等5項權限,去哪兒旅行要求獲取存儲權限,蜻蜓FM則要求電話權限。騰訊視頻沒有索取任何權限。
除了在APP打開界面“明示”的權限外,在后臺“應用權限”列表中,記者發現去哪兒網、騰訊視頻均直接開啟了電話權限,去哪兒網的電話權限中包括撥打電話和讀取本機識別碼兩項權限,騰訊視頻則只有讀取本機識別碼一項權限。
“為什么要這么多的權限,有些應用明明不需要。”劉海表示。
而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律師、中國互聯網協會信用評價中心法律顧問趙占領認為,收集個人信息有無必要,取決于產品的功能和定位,“一些新聞客戶端收集用戶訪問記錄,分析用戶興趣、偏好,以便實現精準推薦,這并不違反必要原則”。
新京報記者查詢多位手機用戶的APP發現,大部分APP都開啟了“讀取本機識別碼”權限。公開資料顯示,許多APP需要從手機中讀取一個標識符來標識用戶,相當于在用戶未登錄的情況下讓服務器知道用戶身份,要讀取這個標識符就需要申請電話權限,這也是大部分APP需要獲取電話權限的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四款APP雖然都開啟了電話權限,但均未開啟錄音權限。
記者梳理發現,在安卓系統手機中,應用索取最多的幾個權限分別為“讀取本機識別碼”、“讀取已安裝應用列表”、“讀取位置信息”、“調用攝像頭”、“懸浮窗”和“啟用錄音”六項。
追問4
用戶個人信息靠什么保護?
初次安裝“手機百度”后打開APP時,頁面底端的一行小字會默認勾選“已閱讀并同意手機百度《服務協議》和《隱私政策》”,如取消勾選則無法使用手機百度。
記者查閱了這兩份協議。《服務協議》提到,百度搜索軟件會為用戶的短信、通話記錄和通訊錄等建立索引以便用戶查找信息,但在該服務過程中用戶的信息不會被上傳。《隱私政策》中以加粗加下劃線的形式強調:數據信息采用匿名的方式。同時,會對信息采取加密處理,保證信息的安全性。該政策承諾,一般情況下不會未經用戶同意向任何第三方共享用戶的信息。
一位互聯網從業人員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多數APP會要求用戶同意與百度《服務協議》《隱私政策》類似的授權協議,但很少有用戶會仔細閱讀協議的內容。“仔細讀的話會發現,按照協議,用戶使用APP所產生的數據是歸APP方所有。這樣APP就‘合理合法’地獲得了獲取用戶信息的途徑。”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網絡服務提供者收集個人信息需要遵循正當、合法、必要原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并經被收集者同意。”趙占領表示,江蘇消保委起訴百度關鍵有兩點,一是百度獲取權限、收集用戶信息是否經過用戶同意,二是有無必要收集這些個人信息。
趙占領認為,手機百度用戶“已閱讀并同意手機百度《服務協議》和《隱私政策》”可以認為是收集個人信息經過了用戶的同意,“只是部分個人信息沒有單獨通過彈窗的方式獲得授權,但是目前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獲得用戶同意的方式,實踐中絕大多數的應用都是通過用戶協議約定的方式進行”。
據趙占領介紹,我國目前已經制定了多部與個人信息保護相關的法律;江蘇消保委起訴百度作為涉及個人信息保護的公益訴訟,將有助于社會各界更好地厘清個人信息的范圍以及收集個人信息的法律邊界,有助于各界增強個人信息保護的意識。
新京報記者 馬婧 羅亦丹 朱玥怡
更多詳細新聞請瀏覽新京報網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