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1年開始使用電腦,一直到現在,整整20年了。
這20年間,所有需要留存的文檔資料、照片、視頻等資料文件,都一直保存著。
當然,這20年間,也碰到過電腦崩潰(尤其是2001-2010年期間,用的很多臺Windows筆記本,有事沒事兒藍屏死機是常事兒)、硬盤無法讀取等情況,但由于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所以一直都沒有遭受損失,把我的做法分享給大家。
1、使用電腦的時候,養成隨時保存的習慣;我從來沒有碰到過word死掉、Excel崩潰導致的工作資料丟失的問題,因為command+s已經成為很多年的習慣了,而且自動保存的間隔我設置的是3分鐘。
2、對所有電腦(近10多年都是Mac),使用Timemachine定期全盤備份。
1、每個人需要保存的資料都有很多種,我自己的,大體分為了四類。
>需要永久保存,不能丟失的。
舉例:家庭的精選照片/視頻等(一定是精選的,非全量);學習工作期間的重要記錄文件;個人的作品/設計稿等。
這類資料的存儲優先級最高而且對于隱私保護性也比較高,但通常占用空間不會特別大。我會把這些內容存成5份:
刻錄DVD光盤保存1份;
移動硬盤保存1份;
付費云服務器保存1份(我在阿里云和騰訊云都購買了長期的云服務器和云存儲空間);
免費云盤保存1分(加密碼);
家里NAS上存1份,方便隨時瀏覽。
>需要長期保存,期限內不能丟失的。
舉例:工作資料,在職期間不能丟失,但離職之后,可以直接刪掉了。
這類內容工作電腦里存一部分;
移動硬盤里存1份完整的;
公司SVN里存1份完整的。
>需要長期保存,但可以允許丟失的。
舉例:網上下載的電影。這類東西,丟了也沒關系。
只在家里的NAS上存1份,方便連接電視/pad觀看。
>需要短期保存,但不允許丟失的。
舉例:近期的項目資料,孩子的學習資料等。
電腦上存1份;
移動硬盤里存1份;
補充說明:
1、上面提到的移動硬盤,和用于Timemachine的移動硬盤,不共用。
2、手機上的圖片、視頻,自動備份到百度云;換手機的時候,再從手機上全量遷移到移動硬盤,然后再精選、刻盤保存。
按照上述的保存方式,每隔2~3年,最多不超過5年,根據存儲技術的演進,有必要的話及時遷移數據保存載體。
一方面:這樣做可以使用新設備取代舊設備,提升存儲年限。畢竟,無論光盤還是硬盤,存儲年限都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遷移的時候,也便于對資料進行一次全盤的檢查和梳理,把沒有必要保留的刪除掉。
jmeter使用命令生成報告如下:
jmeter -n -t E:\jmeterfile\class2021001\tp登錄并發測試.jmx -l E:\svn\ffff.jtl -e -o E:\svn\res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