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設備的可靠性涉及多個方面:穩定的硬件、優秀的軟件架構、嚴格的測試以及市場和時間的檢驗等等。這里著重談一下對嵌入式軟件可靠性設計的一些理解,通過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軟件可靠性。這里所說的嵌入式設備,是指使用單片機、ARM7、Cortex-M0,M3之類為核心的測控或工控系統。


    嵌入式軟件可靠性設計應該從防錯、判錯和容錯三方面進行考慮. 此外,還需理解自己所使用的編譯器特性。


    此文屬拋磚引玉。


    良好的軟件架構、清晰的代碼結構、掌握硬件、深入理解C語言是防錯的要點,這里只談一下C語言。


    “人的思維和經驗積累對軟件可靠性有很大影響"。C語言詭異且有種種陷阱和缺陷,需要程序員多年歷練才能達到較為完善的地步。“軟件的質量是由程序員的質量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的協作決定的”。因此,作者認為防錯的重點是要考慮人的因素。


    “深入一門語言編程,不要浮于表面”。軟件的可靠性,與你理解的語言深度密切相關,嵌入式C更是如此。除了語言,作者認為嵌入式開發還必須深入理解編譯器。


    本節將對C語言的陷阱和缺陷做初步探討。


    1.處處皆陷阱


    最初開始編程時,除了英文標點被誤寫成中文標點外,可能被大家普遍遇到的是將比較運算符==誤寫成賦值運算符=,代碼如下所示:


    if(x=5) { … }


    這里本意是比較變量x是否等于常量5,但是誤將’==’寫成了’=’,if語句恒為真。如果在邏輯判斷表達式中出現賦值運算符,現在的大多數編譯器會給出警告信息。并非所有程序員都會注意到這類警告,因此有經驗的程序員使用下面的代碼來避免此類錯誤:


    if(5==x) { … }


    將常量放在變量x的左邊,即使程序員誤將’==’寫成了’=’,編譯器會產生一個任誰也不能無視的語法錯誤信息:不可給常量賦值!


    +=與=+、-=與=-也是容易寫混的。復合賦值運算符(+=、*=等等)雖然可以使表達式更加簡潔并有可能產生更高效的機器代碼,但某些復合賦值運算符也會給程序帶來隱含Bug,如下所示代碼:


    tmp=+1;


    該代碼本意是想表達tmp=tmp+1,但是將復合賦值運算符+=誤寫成=+:將正整數常量1賦值給變量tmp。編譯器會欣然接受這類代碼,連警告都不會產生。


    如果你能在調試階段就發現這個Bug,你真應該慶祝一下,否則這很可能會成為一個重大隱含Bug,且不易被察覺。


    -=與=-也是同樣道理。與之類似的還有邏輯與&&和位與&、邏輯或||和位或|、邏輯非!和位取反~。此外字母l和數字1、字母O和數字0也易混淆,這種情況可借助編譯器來糾正。


    很多的軟件BUG自于輸入錯誤。在Google上搜索的時候,有些結果列表項中帶有一條警告,表明Google認為它帶有惡意代碼。如果你在2009年1月31日一大早使用Google搜索的話,你就會看到,在那天早晨55分鐘的時間內,Google的搜索結果標明每個站點對你的PC都是有害的。這涉及到整個Internet上的所有站點,包括Google自己的所有站點和服務。Google的惡意軟件檢測功能通過在一個已知攻擊者的列表上查找站點,從而識別出危險站點。在1月31日早晨,對這個列表的更新意外地包含了一條斜杠(“/”)。所有的URL都包含一條斜杠,并且,反惡意軟件功能把這條斜杠理解為所有的URL都是可疑的,因此,它愉快地對搜索結果中的每個站點都添加一條警告。很少見到如此簡單的一個輸入錯誤帶來的結果如此奇怪且影響如此廣泛,但程序就是這樣,容不得一絲疏忽。


    數組常常也是引起程序不穩定的重要因素,C語言數組的迷惑性與數組下標從0開始密不可分,你可以定義int a[30],但是你絕不可以使用數組元素a[30],除非你自己明確知道在做什么。


    switch…case語句可以很方便的實現多分支結構,但要注意在合適的位置添加break關鍵字。程序員往往容易漏加break從而引起順序執行多個case語句,這也許是C的一個缺陷之處。對于switch…case語句,從概率論上說,絕大多數程序一次只需執行一個匹配的case語句,而每一個這樣的case語句后都必須跟一個break。去復雜化大概率事件,這多少有些不合常情。


    break關鍵字用于跳出最近的那層循環語句或者switch語句,但程序員往往不夠重視這一點。


    1990年1月15日,AT&T電話網絡位于紐約的一臺交換機當機并且重啟,引起它鄰近交換機癱瘓,由此及彼,一個連著一個,很快,114臺交換機每六秒當機重啟一次,六萬人九小時內不能打長途電話。當時的解決方式:工程師重裝了以前的軟件版本。事后的事故調查發現,這是break關鍵字誤用造成的。《C專家編程》提供了一個簡化版的問題源碼:


    network code() {        switch(line)         {           case  THING1:     doit1();                       break;            case  THING2:     if(x==STUFF)             {                                         do_first_stuff();                            if(y==OTHER_STUFF)                                   break;    do_later_stuff();} /*代碼的意圖是跳轉到這里… …*/               initialize_modes_pointer();   break;    default:                         processing(); } /*… …但事實上跳到了這里。*/  use_modes_pointer();  /*致使modes_pointer未初始化*/  }


    那個程序員希望從if語句跳出,但他卻忘記了break關鍵字實際上跳出最近的那層循環語句或者switch語句。現在它跳出了switch語句,執行了use_modes_pointer()函數。但必要的初始化工作并未完成,為將來程序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將一個整形常量賦值給變量,代碼如下所示:


    int a=1;int *p=(int*)0x00001000;a=a+1;p=p+1;


    變量a和b相等嗎?答案是不相等的。我們知道,16進制常量以’0x’為前綴,10進制常量不需要前綴,那么8進制呢?它與10進制和16進制表示方法都不相通,它以數字’0’為前綴,這多少有點奇葩:三種進制的表示方法完全不相通。如果8進制也像16進制那樣以數字和字母表示前綴的話,或許更有利于減少軟件Bug,畢竟你使用8進制的次數可能都不會有誤使用的次數多!下面展示一個誤用8進制的例子,最后一個數組元素賦值錯誤:


    unsigned int *pRAMaddr;    //定義地址指針變量 for(pRAMaddr=StartAddr;pRAMaddr<EndAddr;pRAMaddr+=4) {            *pRAMaddr=0x00000000;    //指定RAM地址清零 }


    指針的加減運算是特殊的。下面的代碼運行在32位ARM架構上,執行之后,a和p的值分別是多少?


    int a=1;int *p=(int*)0x00001000;a=a+1;p=p+1;


    對于a的值很容判斷出結果為2,但是p的結果卻是0x00001004。指針p加1后,p的值增加了4,這是為什么呢?原因是指針做加減運算時是以指針的數據類型為單位。p+1實際上是p+1*sizeof(int)。不理解這一點,在使用指針直接操作數據時極易犯錯。比如下面對連續RAM初始化零操作代碼:


    void ClearRAM(char array[]){     int i ;     for(i=0;i<sizeof(array)/sizeof(array[0]);i++)  //這里用法錯誤,array實際上是指針        {               array[i]=0x00;  }  }   int main(void){         char Fle[20];          ClearRAM(Fle); //只能清除數組Fle中的前四個元素   }


    由于pRAMaddr是一個指針變量,所以pRAMaddr+=4代碼其實使pRAMaddr偏移了4*sizeof(int)=16個字節,所以每執行一次for循環,會使變量pRAMaddr偏移16個字節空間,但只有4字節空間被初始化為零。其它的12字節數據的內容,在大多數架構處理器中都會是隨機數。


    對于sizeof(),這里強調兩點,第一它是一個關鍵字,而不是函數,并且它默認返回無符號整形數據(要記住是無符號);第二,使用sizeof獲取數組長度時,不要對指針應用sizeof操作符,比如下面的例子


    void ClearRAM(char array[]){     int i ;     for(i=0;i<sizeof(array)/sizeof(array[0]);i++)  //這里用法錯誤,array實際上是指針        {               array[i]=0x00;  }  }   int main(void){         char Fle[20];          ClearRAM(Fle); //只能清除數組Fle中的前四個元素   }


    我們知道,對于一個數組array[20],我們使用代碼sizeof(array)/sizeof(array[0])可以獲得數組的元素(這里為20),但數組名和指針往往是容易混淆的,而且有且只有一種情況下是可以當做指針的,那就是數組名作為函數形參時,數組名被認為是指針。同時,它不能再兼任數組名。注意只有這種情況下,數組名才可以當做指針,但不幸的是這種情況下容易引發風險。在ClearRAM函數內,作為形參的array[]不再是數組名了,而成了指針。sizeof(array)相當于求指針變量占用的字節數,在32位系統下,該值為4,sizeof(array)/sizeof(array[0])的運算結果也為4。所以在main函數中調用ClearRAM(Fle),也只能清除數組Fle中的前四個元素了。


    增量運算符++和減量運算符--既可以做前綴也可以做后綴。前綴和后綴的區別在于值的增加或減少這一動作發生的時間是不同的。作為前綴是先自加或自減然后做別的運算,作為后綴時,是先做運算,之后再自加或自減。許多程序員對此認識不夠,就容易埋下隱患。下面的例子可以很好的解釋前綴和后綴的區別。


    y=(a++)+(--b);


    代碼執行后,y的值是多少?


    這個例子并非是挖空心思設計出來專門讓你絞盡腦汁的C難題(如果你覺得自己對C細節掌握很有信心,做一些C難題檢驗一下是個不錯的選擇。那么,《The C Puzzle Book》這本書一定不要錯過。),你甚至可以將這個難懂的語句作為不友好代碼的反面例子。但是它也可以讓你更好的理解C語言。根據運算符優先級以及編譯器識別字符的貪心法原則,代碼y=a+++--b;可以寫成更明確的形式:


    y=(a++)+(--b);


    當賦值給變量y時,a的值為8,b的值為1,所以變量y的值為9;賦值完成后,變量a自加,a的值變為9,千萬不要以為y的值為10。這條賦值語句相當于下面的兩條語句:



    y=a+(--b);a=a+1;


    2.玩具般的編譯器語義檢查


    為了更簡單的設計編譯器,目前幾乎所有編譯器的語義檢查都比較弱小,加之為了獲得更快的執行效率,C語言被設計的足夠靈活且幾乎不進行任何運行時檢查,比如數組越界、指針是否合法、運算結果是否溢出等等。


    C語言足夠靈活,對于一個數組a[30],它允許使用像a[-1]這樣的形式來快速獲取數組首元素所在地址前面的數據;允許將一個常數強制轉換為函數指針,使用代碼(*((void(*)())0))()來調用位于0地址的函數。C語言給了程序員足夠的自由,但也由程序員承擔濫用自由帶來的責任。下面的兩個例子都是死循環,如果在不常用分支中出現類似代碼,將會造成看似莫名其妙的死機或者重啟。


    a. unsigned char i; b. unsigned chari;

    for(i=0;i<256;i++) {… } for(i=10;i>=0;i--) { … }


    對于無符號char類型,表示的范圍為0~255,所以無符號char類型變量i永遠小于256(第一個for循環無限執行),永遠大于等于0(第二個for循環無線執行)。需要說明的是,賦值代碼i=256是被C語言允許的,即使這個初值已經超出了變量i可以表示的范圍。C語言會千方百計的為程序員創造出錯的機會,可見一斑。


    假如你在if語句后誤加了一個分號改變了程序邏輯,編譯器也會很配合的幫忙掩蓋,甚至連警告都不提示。代碼如下:


    int SensorData[30]; …for(i=30;i>0;i--){  SensorData[i]=…;  …}


    不但如此,編譯器還會忽略掉多余的空格符和換行符,就像下面的代碼也不會給出足夠提示:


    if(n<3)return    //這里少加了一個分號logrec.data=x[0];logrec.time=x[1];logrec.code=x[2];


    這段代碼的本意是n<3時程序直接返回,由于程序員的失誤,return少了一個結束分號。編譯器將它翻譯成返回表達式logrec.data=x[0]的結果,return后面即使是一個表達式也是C語言允許的。這樣當n>=3時,表達式logrec.data=x[0];就不會被執行,給程序埋下了隱患。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弱小的編譯器語義檢查在很大程度上縱容了不可靠代碼可以肆無忌憚的存在。


    上文曾提到數組常常是引起程序不穩定的重要因素,程序員往往不經意間就會寫數組越界。一位同事的代碼在硬件上運行,一段時間后就會發現LCD顯示屏上的一個數字不正常的被改變。經過一段時間的調試,問題被定位到下面的一段代碼中:


    for(i=30;i>0;i--){ SensorData[i]=…; …}


    這里聲明了擁有30個元素的數組,不幸的是for循環代碼中誤用了本不存在的數組元素SensorData[30],但C語言卻默許這么使用,并欣然的按照代碼改變了數組元素SensorData[30]所在位置的值, SensorData[30]所在的位置原本是一個LCD顯示變量,這正是顯示屏上的那個值不正常被改變的原因。真慶幸這么輕而易舉的發現了這個Bug。


    其實很多編譯器會對上述代碼產生一個警告:賦值超出數組界限。但并非所有程序員都對編譯器警告保持足夠敏感,況且,編譯器也并不能檢查出數組越界的所有情況。舉一個例子,你在模塊A中定義數組:


    char * func(char SensorData[30]){              
    unsignedint i;              
    for(i=30;i>0;
    i--)
    {                     
    SensorData[i]=…;
     …              
    }
    }


    在模塊B中引用該數組,但由于你引用代碼并不規范,這里沒有顯示聲明數組大小,但編譯器也允許這么做:



    extern int SensorData[];


    如果在模塊B中存在和上面一樣的代碼:


    for(i=30;i>0;i--){ SensorData[i]=…; …}


    這次,編譯器不會給出警告信息,因為編譯器壓根就不知道數組的元素個數。所以,當一個數組聲明為具有外部鏈接,它的大小應該顯式聲明。


    再舉一個編譯器檢查不出數組越界的例子。函數func()的形參是一個數組形式,函數代碼簡化如下所示:


    unsigned int a;


    這個給SensorData[30]賦初值的語句,編譯器也是不給任何警告的。實際上,編譯器是將數組名Sensor隱含的轉化為指向數組第一個元素的指針,函數體是使用指針的形式來訪問數組的,它當然也不會知道數組元素的個數了。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之一是C編譯器的作者們認為指針代替數組可以提高程序效率,而且,還可以簡化編譯器的復雜度。


    指針和數組是容易給程序造成混亂的,我們有必要仔細的區分它們的不同。其實換一個角度想想,它們也是容易區分的:可以將數組名等同于指針的情況有且只有一處,就是上面例子提到的數組作為函數形參時。其它時候,數組名是數組名,指針是指針。

    下面的例子編譯器同樣檢查不出數組越界。


    我們常常用數組來緩存通訊中的一幀數據。在通訊中斷中將接收的數據保存到數組中,直到一幀數據完全接收后再進行處理。即使定義的數組長度足夠長,接收數據的過程中也可能發生數組越界,特別是干擾嚴重時。這是由于外界的干擾破壞了數據幀的某些位,對一幀的數據長度判斷錯誤,接收的數據超出數組范圍,多余的數據改寫與數組相鄰的變量,造成系統崩潰。由于中斷事件的異步性,這類數組越界編譯器無法檢查到。


    如果局部數組越界,可能引發ARM架構硬件異常。同事的一個設備用于接收無線傳感器的數據,一次軟件升級后,發現接收設備工作一段時間后會死機。調試表明ARM7處理器發生了硬件異常,異常處理代碼是一段死循環(死機的直接原因)。接收設備有一個硬件模塊用于接收無線傳感器的整包數據并存在自己的硬件緩沖區中,當一幀數據接收完成后,使用外部中斷通知設備取數據,外部中斷服務程序精簡后如下所示:


    volatile unsigned int a,


    由于存在多個無線傳感器近乎同時發送數據的可能加之GetData()函數保護力度不夠,數組DataBuf在取數據過程中發生越界。由于數組DataBuf為局部變量,被分配在堆棧中,同在此堆棧中的還有中斷發生時的運行環境以及中斷返回地址。溢出的數據將這些數據破壞掉,中斷返回時PC指針可能變成一個不合法值,硬件異常由此產生。


    如果我們精心設計溢出部分的數據,化數據為指令,就可以利用數組越界來修改PC指針的值,使之指向我們希望執行的代碼。1988年,第一個網絡蠕蟲在一天之內感染了2000到6000臺計算機,這個蠕蟲程序利用的正是一個標準輸入庫函數的數組越界Bug。起因是一個標準輸入輸出庫函數gets(),原來設計為從數據流中獲取一段文本,遺憾的是,gets()函數沒有規定輸入文本的長度。gets()函數內部定義了一個500字節的數組,攻擊者發送了大于500字節的數據,利用溢出的數據修改了堆棧中的PC指針,從而獲取了系統權限。


    一個程序模塊通常由兩個文件組成,源文件和頭文件。如果你在源文件定義變量:


    volatile unsigned int TimerCount=0;


    并在頭文件中聲明該變量:extern unsigned long a;


    編譯器會提示一個語法錯誤:變量’a’聲明類型不一致。但如果你在源文件定義變量:


    volatile unsigned int a,


    在頭文件中聲明變量:extern unsigned int a; /*缺少volatile限定符*/


    編譯器卻不會給出錯誤信息(有些編譯器僅給出一條警告)。這里volatile屬于類型限定符,另一個常見的類型限定符是const關鍵字。限定符volatile在嵌入式軟件中至關重要,用來告訴編譯器不要優化它修飾的變量。這里舉一個刻意構造出的例子,因為現實中的volatile使用Bug大都隱含且難以理解。


    在模塊A的源文件中,定義變量:


    volatile unsigned int TimerCount=0;


    該變量用來在一個定時器服務程序中進行軟件計時:


    TimerCount++;   //讀取IO端口1的值


    在模塊A的頭文件中,聲明變量:


    extern unsigned int TimerCount;   //這里漏掉了類型限定符volatile


    在模塊B中,要使用TimerCount變量進行精確的軟件延時


    #include “...A.h”   //首先包含模塊A的頭文件…TimerCount=0;while(TimerCount>=TIMER_VALUE);      //延時一段時間…


    實際上,這是一個死循環。由于模塊A頭文件中聲明變量TimerCount時漏掉了volatile限定符,在模塊B中,變量TimerCount是被當作unsigned int類型變量。由于寄存器速度遠快于RAM,編譯器在使用非volatile限定變量時是先將變量從RAM中拷貝到寄存器中,如果同一個代碼塊再次用到該變量,就不再從RAM中拷貝數據而是直接使用之前寄存器備份值。代碼while(TimerCount>=TIMER_VALUE)中,變量TimerCount僅第一次執行時被使用,之后都是使用的寄存器備份值,而這個寄存器值一直為0,所以程序無限循環。下面的流程圖說明了程序使用限定符volatile和不使用volatile的執行過程。



    ARM架構下的編譯器會頻繁的使用堆棧,堆棧用于存儲函數的返回值、AAPCS規定的必須保護的寄存器以及局部變量,包括局部數組、結構體、聯合體和C++的類。從堆棧中分配的局部變量的初值是不確定的,因此需要運行時顯式初始化該變量。一旦離開局部變量的作用域,這個變量立即被釋放,其它代碼也就可以使用它,因此堆棧中的一個內存位置可能對應整個程序的多個變量。


    局部變量必須顯式初始化,除非你確定知道你要做什么。下面的代碼得到的溫度值跟預期會有很大差別,因為在使用局部變量sum時,并不能保證它的初值為0。編譯器會在第一次運行時清零堆棧區域,這加重了此類Bug的隱蔽性。


    
    


    由于一旦程序離開局部變量的作用域即被釋放,所以下面代碼返回指向局部變量的指針是沒有實際意義的,該指針指向的區域可能會被其它程序使用,其值會被改變。


    char * GetData(void) {   char buffer[100];  //局部數組   …   return buffer; }

    讓人欣慰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編譯器意識到了語義檢查的重要性,編譯器的語義檢查也越來越強大,比如著名的Keil MDK編譯器在其 V4.47或以上版本中增加了動態語法檢查并加強了語義檢查,可以友好的提示更多警告信息。


    3.不合理的優先級


    C語言有32個關鍵字,卻有34個運算符。要記住所有運算符的優先級是困難的。不合理的#define會加重優先級問題,讓問題變得更加隱蔽。


    #define READSDA IO0PIN&(1<<11)   //定義宏,讀IO口p0.11的端口狀態 //判斷端口p0.11是否為高電平  if(READSDA==(1<<11))   {      … }


    編譯器在編譯后將宏帶入,原if語句變為:


    if(IO0PIN&(1<<11) ==(1<<11)){   …}


    運算符'=='的優先級是大于'&'的,代碼IO0PIN&(1<<11)==(1<<11))等效為IO0PIN&0x00000001:判斷端口P0.0是否為高電平,這與原意相差甚遠。


    為了制造更多的軟件Bug,C語言的運算符當然不會只止步于數目繁多。在此基礎上,按照常規方式使用時,可能引起誤會的運算符更是比比皆是!如下表所示:


    4.隱式轉換和強制轉換

    這又是C語言的一大詭異之處,它造成的危害程度與數組和指針有的一拼。語句或表達式通常應該只使用一種類型的變量和常量。然而,如果你混合使用類型,C使用一個規則集合來自動完成類型轉換。這可能很方便,但也很危險。


    a.當出現在表達式里時,有符號和無符號的char和short類型都將自動被轉換為int類型,在需要的情況下,將自動被轉換為unsigned int(在short和int具有相同大小時)。這稱為類型提升。提升在算數運算中通常不會有什么大的壞處,但如果位運算符 ~ 和 << 應用在基本類型為unsigned char或unsigned short 的操作數,結果應該立即強制轉換為unsigned char或者unsigned short類型(取決于操作時使用的類型)。


    
    
    uint8_t port =0x5aU;uint8_t   result_8;result_8= (~port) >> 4;


    假如我們不了解表達式里的類型提升,認為在運算過程中變量port一直是unsigned char類型的。我們來看一下運算過程:~port結果為0xa5,0xa5>>4結果為0x0a,這是我們期望的值。但實際上,result_8的結果卻是0xfa!在ARM結構下,int類型為32位。變量port在運算前被提升為int類型:~port結果為0xffffffa5,0xa5>>4結果為0x0ffffffa,賦值給變量result_8,發生類型截斷(這也是隱式的!),result_8=0xfa。經過這么詭異的隱式轉換,結果跟我們期望的值,已經大相徑庭!正確的表達式語句應該為:


     result_8=(unsigned char)  (~port) >> 4;  /*強制轉換*/


    b.在包含兩種數據類型的任何運算里,兩個值都會被轉換成兩種類型里較高的級別。類型級別從高到低的順序是long double、double、float、unsigned long long、long long、unsigned long、long、unsigned int、int。這種類型提升通常都是件好事,但往往有很多程序員不能真正理解這句話,從而做一些想當然的事情,比如下面的例子,int類型表示16位。


    uint16_t  u16a = 40000;   /* 16位無符號變量* /uint16_t  u16b= 30000;    /*16位無符號變量* /uint32_t  u32x;        /*32位無符號變量* /uint32_t  u32y;u32x = u16a +u16b; /* u32x = 70000還是4464 ? */u32y =(uint32_t) (u16a + u16b);   /* u32y = 70000 還是4464 ? */


    u32x和u32y的結果都是4464(70000%65536)!不要認為表達式中有一個高類別uint32_t類型變量,編譯器都會幫你把所有其他低類別都提升到uint32_t類型。正確的書寫方式:


    u32x = (uint32_t)u16a +(uint32_t)u16b;或者:u32x = (uint32_t)u16a + u16b;


    后一種寫法在本表達式中是正確的,但是在其它表達式中不一定正確,比如:


    uint16_t u16a,u16b,u16c;uint32_t  u32x;u32x= u16a + u16b + (uint32_t)u16c;/*錯誤寫法,u16a+ u16b仍可能溢出*/


    c.在賦值語句里,計算的最后結果被轉換成將要被賦予值得那個變量的類型。這一過程可能導致類型提升也可能導致類型降級。降級可能會導致問題。比如將運算結果為321的值賦值給8位char類型變量。程序必須對運算時的數據溢出做合理的處理。


    很多其他語言,像Pascal語言(好笑的是C語言設計者之一曾撰文狠狠批評過Pascal語言),都不允許混合使用類型,但C語言不會限制你的自由,即便這經常引起Bug。


    d.當作為函數的參數被傳遞時,char和short會被轉換為int,float會被轉換為double。


    e.C語言支持強制類型轉換,如果你必須要進行強制類型轉換時,要確保你對類型轉換有足夠了解:


    • 并非所有強制類型轉換都是風險的,把一個整數值轉換為一種具有相同符號的更寬類型時,是絕對安全的。
    • 精度高的類型強制轉換為精度低的類型時,通過丟棄適當數量的最高有效位來獲取結果,也就是說會發生數據截斷,并且可能改變數據的符號位。
    • 精度低的類型強制轉換為精度高的類型時,如果兩種類型具有相同的符號,那么沒什么問題;需要注意的是負的有符號精度低類型強制轉換為無符號精度高類型時,會不直觀的執行符號擴展,例如:


    unsigned int bob;signed char fred = -1; bob=(unsigned int )fred;    /*發生符號擴展,此時bob為0xFFFFFFFF*/


    一些編程建議:


    • 深入理解嵌入式C語言以及編譯器
    • 細致、謹慎的編程
    • 使用好的風格和合理的設計
    • 不要倉促編寫代碼,寫每一行的代碼時都要三思而后行:可能會出現什么樣的錯誤?是否考慮了所有的邏輯分支?
    • 打開編譯器所有警告開關
    • 使用靜態分析工具分析代碼
    • 安全的讀寫數據(檢查所有數組邊界…)
    • 檢查指針的合法性
    • 檢查函數入口參數合法性
    • 檢查所有返回值
    • 在聲明變量位置初始化所有變量
    • 合理的使用括號
    • 謹慎的進行強制轉換
    • 使用好的診斷信息日志和工具

    聲明:本文系網絡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當家里充斥著尿片、奶瓶時,當寶寶這個小“惡魔”占據了你們所有的時間時,性,就似乎消失在了空氣中。如何拯救性愛?專家為你開出處方……

    作為新媽媽的你,每一分鐘都被孩子所占據。做愛,那是N年以前的事了吧?又或者你并非沒有時間享受性愛的樂趣,卻一直糾結于質量和數量之間。

    現在,暢銷書《她應該先來》的作者Lan Kerner博士和《我發現我怎么把性欲丟了》的作家Heidi Raykeil這一男一女兩位專家,分別站在各自性別的立場,為大家提供解決“后寶寶時代性愛困境”的方法。

    問題一:

    “我想和他親熱,但是一看到滿床的奶漬、尿布,困倦感也不可抑制地襲來時,我就什么想法都沒了。我和寶寶在一起的時間太長了,他幾乎就‘長’在了我身上,我根本就不想再讓別人碰我了。我想知道,我還能恢復對性愛的熱情嗎?”——CW,28歲

    她說:很多剛剛經歷過生產的女性,都會抱怨自己變得“冷感”了,不再渴望親密接觸。人的情感似乎是有“限額”的,當其過分投入一件事情時,其他事情就引不起興趣了。換句話說,對于新媽媽來講,做愛的吸引力要比睡個好覺的吸引力差多了。

    我的意見是不要和這種“負面情緒”做對抗,也不要相信那些明星周刊上有關“辣媽”的宣傳,那些報道只會讓你更加焦慮。不如把精力集中到那些 “Hot Moments”上來,就是那些容易引起與性有關的事物上來。比如洗澡,看著鏡子中比過去更為豐滿的身體,你是否會想到有一雙手去觸摸呢?讓這種聯想盡量 延展開去,并且逐漸增加聯想的次數,你會發現,你仍舊是一個性感的女人,你的“冷感”只是源于身體疲憊,別無其他。

    他說:還要對男人說出你的感受,我們能幫你走出困境,也能幫你強化某些性感時刻。我們能讓女人明白,盡管我 們做了爸爸媽媽,但我們還是男人和女人,彼此需要,彼此呵護。或許女人并不能感受到自己的魅力,但我們可以發現。即便是女人彎腰幫孩子換尿布,我們都會覺 得那個姿勢很性感(的確是!)。

    問題二:

    “在經過一天的家務和照顧孩子的激烈奮戰之后,精疲力竭的我如何還能獲得做愛的激情和精力呢?我都快要累死了!”——SG,35歲

    他說:我們都明白女人在有了孩子之后會有多么“崩潰”,所以我們應該來點兒簡單的。作為男人,我們愿意承擔更多的性愛“工作”!

    她說:的確,對于欲望降低的女人來說,做愛都是一項艱難的“工作”,即便男人僅僅讓我們躺在那里“享受”。對于女性來說,大腦是享受性愛的一個最重要的“性器官”,如果腦海里全是尿片、奶瓶,怎么談“享受”呢?

    他說:沒錯。我們男人要做的就是如何把那些瑣事趕出女人的大腦,啟動女人愛的按鈕。那些焦慮、恐懼都應該在前戲中被消除掉,為情愛讓出位置。

    她說:女人應當在做愛前避免思考任何與孩子或是家務有關的事項,盡量清空大腦。如果男人能幫助我們做家務,那么我想,女人的思想壓力一定會減輕很多。

    他說:好吧,我來換尿布、清洗廁所、自己洗襪子。然后,還是我,來和你做愛,讓你享受。

    她說:這句話聽上去已經像是前戲了。

    問題三:

    “經歷了分娩的痛楚之后,我似乎再也沒有性愛動力了。以前我們每周都會做愛5次,而現在,每周有一次就已經謝天謝地了。即便在做愛時,我也沒有愛液分泌,只是感覺很疼。我的身體出現什么問題了嗎?我擔心我再也找不回做愛的樂趣了!”——KB,32歲

    她說:在產后的幾個月里,我們的身體似乎只有一個任務—照顧孩子。我們的生活也會隨著寶寶的誕生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喜歡做的運動、每周的定期美容,全都變得遙不可及,哪還敢奢望一場甜蜜的性愛呢。

    他說:新媽媽對性愛失去興趣有很多原因。有些顯而易見,比如精疲力竭、性疼痛、身體發胖等等,但有些則是隱 形的原因,比如產后抑郁、生育后心理障礙、甚至有時是哺乳—催乳素的分泌會降低性欲。因此,產后的女性對于性愛的興趣喪失是很正常的,但通常經過一段時間 的調整,女性都能重新獲得和產前感覺一樣好的性愛。

    她說:我覺得把產前和產后的性生活做比較是一個愚蠢的游戲,特別是比較性愛頻率。現在是重視性愛質量的時候了,別再糾纏一周幾次這種問題。愿意嘗試性愛就是一種積極的態度,你會感覺越來越好的。

    他說:對女人來說,潤滑是性愉悅的必要前提,因此可以嘗試使用潤滑劑—這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做法,并不丟人。

    Q&A 專家意見

    Q:生完孩子多久之后可以ML?

    A:一般而言,恢復房事的最佳時機是產后 6~8 周,因為準媽媽在懷孕期間會有明顯的體質變化,這些狀態通常需在產后6周才能逐漸復原。因此,產婦在產后6周經檢查未發現異常,并得到醫生的允許后,才可開始性生活。

    開始恢復性生活時,丈夫的動作要輕柔、緩慢,因為產婦的陰道上皮尚很薄弱,動作粗暴易造成裂傷。另外,為避免妻子再次妊娠,夫妻雙方要嚴格采取避孕措施,以消除妻子的不安。丈夫對妻子的理解、體貼也是十分重要的。

    問題四:

    “我怎樣才能跟他說明白,我現在需要更多的愛撫與呵護,但有時并不一定是做愛?每次一說起這些,我們都會變成‘雞同鴨講’,甚至鬧得很不愉快。” — JS,31歲

    她說:我很理解你的感受,有時候我讓我的伴侶抱抱我,他就以為我想做愛,直接就把手放到我的臀部上摩挲!其實,擁抱就是擁抱,那是一種帶有情感的身體接觸。

    他說:我經常對我的妻子說:“來,讓我抱抱!”然后就逐漸演變成性愛。或許男人和女人在這個問題上的理解就是有差異。

    她說:我覺得要求他僅僅是擁抱挺難的,他會把持不住“尺度”。

    他說:好吧,這里給所有“只要溫柔擁抱”的女性提一個小建議:在你期待親密接觸時,需要做好進一步的打算,其實這沒什么不好,擁抱、接吻的下一步其實就是更美好的性愛。當然,你可以要求把親密的“初級階段”延長,或者加上一些內容,比如互相做個按摩,這樣也能讓你的身體預熱。

    她說:對你的愛人解釋你的感受并非難事,親密的小動作猶如“零存整取”,這些積少成多的小動作能令你們看似有些生疏的關系日漸親密。

    問題五:

    “我周圍的新媽媽在跟我談起性愛時,幾乎都說她們對性愛的興趣大不如前了。然而我正好相反,我的‘性致’更高了!我是不是有問題呢?”——SM,39歲

    他說:你沒有問題,你是少數的幸運兒!當然,前提是你老公也跟你一樣,對性愛有著持續的熱情。其實,除了很 多新媽媽對性愛興趣喪失以外,很多新手爸爸也因為壓力增大、家庭重心轉移等原因開始“性趣”銳減,他們也需要時間進行調整。所以,如果你愛人遇到類似的情 況,你也應當理解并幫助他度過這個時期。

    她說:我也曾經聽說過有不少女性在有了孩子之后,變得性趣高漲了,她們對自己的身體更有自信,也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她們愿意嘗試新的性愛方式,這更能刺激她們的高潮。有些女性發現自己的乳頭變得更敏感了,這可能是由于哺乳刺激造成的。來源:39健康網

    ========全球育兒分享========

    • 關注全球育兒分享,免費訂閱精彩孕育文章;

    • 備孕,懷孕,分娩,月子,新生兒護理,幼兒護理,學齡前孩子護理及異國教育面面俱到;

    • 微信ID:lovebabycd,感謝你的關注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