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運會的開幕式,小伙伴們都看了吧。
給老狐印象最深的,不是把央視解說干沉默的大膽畫面,也不是辣眼睛的藍精靈,而是影響了現場演出效果的雨。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 16 年前的北京奧運會,原來天氣預報有雨,通過人工消雨,保證了北京奧運會精彩的表演。
天氣預報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毋庸置疑。
往大了說,它影響著農業、工業的生產、活動的組織,農民安排農事、企業安排生產,包括像奧運會開幕式這樣重要的活動,天氣預報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往小了說,天氣預報決定了老狐上班穿的是足力健還是洞洞鞋。
正因為天氣如此重要,電視上的天氣預報就成了許多人每天必看的電視欄目,《漁舟唱晚》的 BGM,是很多人共同的回憶。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央視天氣預報,預測的天氣只有明后兩天的信息。
在手機上,天氣預報更長,不管是手機自帶插件還是第三方 App 上,都提供了 15 天內的信息,iOS 是個例外,只有 10 天。
而如果想要把預測時間再往上提升,受到混沌理論的限制,想要精確就比較難了,安卓手機雖然有 90 天的預測,但也是以十天為單位,沒有更詳細的天氣變化。
難道氣象學家就沒有辦法更長時間地精準預測天氣嗎?
去年,華為盤古氣象大模型預測天氣準確率更高的論文登上《自然》雜志,前段時間,谷歌的天氣預報模型 Neural GCMs 也登上《自然》雜志,用 AI 預報天氣目前是一個很火的賽道。
準確預測天氣變化的需求,古人就有,他們沒有精密儀器測量,而是搞玄學。
在出土的商朝甲骨文上,記錄了古人通過占卜來預測天氣,這是目前關于天氣預報最早的文字記載。
可以想象這肯定不靠譜。后來,古人通過觀察各種現象,總結經驗,找出天氣變化規律。
老祖宗們還留下了不少諺語,幫助人們預測天氣,像是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或者雨后東風大,來日雨還下;喜鵲枝頭叫,出門晴天報等。
通過大量觀察,由經驗得出規律,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稱為統計預測法,但是這種方式缺乏理論依據,難以滿足科學發展需要。
這就好比人建造房子,如果缺少科學的數據,憑著感覺造,建造兩三層樓可能沒問題,但建造高樓大廈就可能是危房。
現代氣象學發展的關鍵人物,是挪威的物理學家威廉·皮葉克尼斯,他在 1905 年提出了用數學思想來描述大氣的運動狀態,給出了大氣運動的方程組,開啟了現代氣象研究的大門。
1910年,威廉·皮葉克尼斯開始在天氣圖上繪制流線,通過收集到的地面與高空觀測資料,他提出了中緯度氣旋發展的氣旋模型和極鋒理論,也就是下圖這個。由此形成了包括天氣學理論、天氣圖分析和預報方法的完整體系。
這里有個重要的天氣預報方法就是天氣圖預測法,這種方法通過預報員利用天氣圖等各種圖表,基于天氣系統的演變歷史,再結合物理學、氣象學和個人經驗,來預測天氣接下來的變化。
不過現在的天氣預報沒有采用天氣圖預測法,而是采用了數值天氣預報。
前面提到,威廉·皮葉克尼斯給出了大氣運動的原始方程組,這也成為了數值天氣預報的基礎。
大氣運動方程組包括運動方程、連續方程、熱力學方程、水汽方程和狀態方程。
所謂數值天氣預報,就是依據已知的大氣溫度、濕度、壓力等初始條件,解方程組,求出未來大氣的溫度、濕度、壓力等數據。
大家別慌,老狐不是想教會大家解這個方程,只要知道有這個方程就行了。
解這組方程有多難呢?英國科學家理查森在 1910 年曾試圖用這個方程組計算 6 小時內某個地點的氣壓變化,因為當時對數據處理不對,導致結果錯誤。
如果想要預報全球的天氣變化,按照理查森的設想,在一個模仿地球的巨大球形建筑里,把地球劃分成許多小的區域,每個人負責計算一個區域的天氣變化,一共需要 64000 人。
后來有人指出理查森又搞錯了,并且更正了真正需要的計算人數—— 204800 人。
直到 1950 年,氣象學家查尼用世界第一臺計算機 ENIAC 成功模擬出第一個與實際相符的數值預測結果,他預測的是 24 小時后的天氣預報,計算過程剛好也花了 24 個小時。
聽著像是做了無用功,但這意味著數值天氣預測可以業務化,意義重大。這就好比你畢業剛工作,每個月工資剛好夠付房租和伙食,但對自己來說,這是真正獨立的開始。
如今的數值天氣預報,氣象數據更加精細,也更加全面,以我國為例,一年前,我國一共有 7 個大氣本底站、27 個氣候觀象臺、近 7 萬個地面自動氣象觀測觀察站,120 個高空氣象觀察站,242 部新一代天氣雷達,還有 7 顆在軌運行風云氣象衛星。
*風云衛星全球影像
所以,現在的天氣預報不僅是溫度、壓力、濕度這些數據,還能預測能見度、雷電、臺風走向,甚至包括冰雹、龍卷風這樣的局部極端天氣。
海量的數據,只能依靠最先進的超級計算機。像我國之前的天河一號,現在的神威計算機都在氣象研究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數值天氣預報目前最領先的機構是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也就是華為盤古氣象大模型那篇論文里頻繁提到的 ECMWF。
*ECMWF天氣預報圖
先解釋一下這里的“中期”: 0-12 小時內的天氣預報被稱為短時天氣預報、3 天以內的叫短期天氣預報,4-10 天是中期天氣預報。
下圖是 ECMWF 在半個標準大氣壓高度(海拔約5500m)上預報水平的演變,粗線是北半球,細線是南半球。3 天、5 天和 7 天的預測水平都有顯著提高,而 10 天以上的天氣預報,目前只能說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所以手機上的天氣預報 App,最長只提供了 15 天的天氣數據,數值天氣預測的有效性,被限制在中期這個時間尺度里。
數值天氣預報的核心思想可以說是“機械論”,機械論認為,只要掌握大自然所有組成部分的相對位置,就能通過計算概括所有物質的運動。
但是,后來的氣象學家洛倫茲發現,大氣運動存在混沌現象,限制了天氣預報的準確性。
大氣系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線性系統,對各種誤差極為敏感,觀察的數據、模式初始化以及計算精度的細小誤差,都會在計算過程中被不斷放大。
洛倫茲關于混沌現象更知名的解釋是“蝴蝶效應”——一只南美洲的蝴蝶扇動翅膀,結果可能引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而如今正如火如荼發展的 AI 天氣預報,能消除混沌現象的干擾嗎?AI 并沒有消除,而是想辦法繞過這個坑。
與數值天氣預測的基礎是物理模型不一樣,AI 天氣預報是一種統計預測法,通過對過去大量全面充分的氣象數據樣本進行分類歸納,總結出規律。邏輯上來說,其實跟古人總結天氣經驗十分相像。
只不過想要歸納海量數據,把這個工作交給了 AI,數據越多,預測結果越準確。
比如盤古大模型,利用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在 1979 到 2017 這 39 年間測得的氣象數據進行訓練,再用 2019 年氣象數據進行驗證,并用 2018 年的氣象數據進行測試。
測試結果顯示,在七天內,盤古氣象大模型預報的每一個天氣變量的均方根誤差,比中期歐洲天氣預報中心的綜合預報系統低 10%,比高通的 AI 模型 FourCastNet 要低 30%。
在臺風軌跡預報方面,論文用 2018 年 25 號和 26 號臺風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盤古氣象大模型具有明顯優勢。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在官網一篇文章為自己進行了辯論,拿了另一個臺風舉例,意思就是咱兩預測軌跡都接近,但是你中心風速預測沒有我準確。
這篇文章也對 AI 天氣預測進行了肯定,但是這里你會發現,FourCastNet 又出現了,然后,它的表現直接被忽視。
FourCastNet 作為 AI 天氣預測的前輩,被后浪拍死在沙灘上。
與華為盤古氣象大模型不同,谷歌最新的 Nueral GCMs 是一個混合模型,核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像數值天氣預測那樣,由動力學方程模擬大氣運動過程中的流體動力學和熱力學;另一部分是機器學習,由神經網絡解決一些無法用數理原理模擬的過程。
不過,在更長時間范圍,比如 10-15 天的天氣預測效果上,盤古大模型沒有提及,另外一個國產的伏羲氣象大模型在論文中提及 15 天的預測性能,與歐洲中期天氣預測中心接近。
AI 天氣預報,尤其是大模型天氣預報的另一個優勢是節能。
經過大量訓練后的盤古氣象大模型,能在 10 秒內完成全球 7 天重要氣象要素的預報,計算速度比數值天氣預報快 10000 倍以上。
數值天氣預報要用到的超級計算機,每小時的耗電量超過 2 萬度,相當于一座小城鎮的耗電量。
人工智能已經顯示出在天氣預報方面巨大的潛力,但并非要淘汰傳統的數值天氣預報,未來更可能是兩種模式共存,像谷歌的 Nueral GCMs 那樣,兩種模式合作,互為補充。
如果未來,天氣預報的精度和預測水平能進一步提高,精準預測暴雨、龍卷風、冰雹等破壞力強的天氣,人們有足夠時間為災害做足準備,那么生命和財產的損失將會大大降低,這也是無數氣象科學家努力奮斗的目標。
老狐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參考資料:
河南日報:3000多年前的“天氣預報”,商人如何“占卜”?
浙江天氣網:淺談天氣諺語
科創中國:天氣預報竟然是這樣“算”出來的
徐小峰:從物理模型到智能分析——降低天氣預報不確定性的新探索
杜鈞,錢維宏:天氣預報的三次躍進
《nature》:Accurate medium-range global weather forecasting with 3D neural networks
《nature》:Neural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for weather and climate
ECMWF:The rise of machine learning in weather forecasting
中國國防報:超級計算機性能知多少
編輯:餓羊羊
8月8日10時30分
西安市氣象臺發布重要天氣報告
8月9日西安全市有中雨
偏西偏北及南部山區部分地方大雨
局地暴雨
受高空槽東移和副熱帶高壓外圍暖濕氣流共同影響,預計今天白天至夜間西安市有分散性陣雨或雷陣雨,明天(9日)將有一次明顯降水過程,全市以中雨為主(10~20毫米),偏西、偏北區縣及南部山區部分地方大雨(25~40毫米),周至縣、鄠邑區沿山一帶局地暴雨(50~70毫米)。本次降水將于9日5時左右開始,自西向東影響西安市,17時過后逐漸減弱結束。降水過程期間伴有短時暴雨(小時雨強20~40毫米)、雷電和短時大風等強對流天氣。
△8月9日5時-20時累計降水量預報圖
具體預報
8月8日:多云轉陰天,有分散性陣雨或雷陣雨,26℃~35℃;
8月9日:中雨轉陰天,偏西偏北及南部山區部分地方大雨,周至縣、鄠邑區沿山一帶局地暴雨,24℃~30℃;
8月10日:多云轉晴,24℃~33℃;
8月11日:晴間多云,25℃~35℃;
8月12日:晴間多云,24℃~34℃;
8月13日:晴轉多云,23℃~34℃;
8月14日:多云轉陰天,23℃~33℃。
氣象災害風險預估
影響分析及應對建議
1.防范短時暴雨和強對流天氣的不利影響。過程期間伴有短時暴雨、雷暴及短時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建議相關部門做好防御工作,重點關注南部山區、臨水臨路臨崖區、公路橋隧、鐵路沿線、城市低洼地帶及旅游景區等區域因短時暴雨可能引發的城市內澇、山洪、中小河流洪水及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另外,降水時段與上班高峰期重疊,公眾出行需注意安全。
2.關注對農業的影響。目前我市中南部部分農田土壤濕度處于飽和狀態,農田果園漬澇風險和病害風險增大,需做好農田墑情和病情監測,過濕田塊及時排水散墑。
西安的主要降水天氣
從明天(9日)凌晨開始
但陜西的主要降水天氣
從今天白天就開始了
陜西省氣象臺2024年08月08日12時00分繼續發布暴雨黃色及強對流黃色預警:受副熱帶高壓和西風槽共同影響,預計8月8日14時至9日14時(未來24小時),陜北、關中西部和北部、漢中部分地方有大雨(25~50毫米)。其中榆林(榆陽區、橫山區、神木市、府谷、定邊、靖邊、綏德、米脂、佳縣、吳堡西部、清澗、子洲)、延安北部(寶塔區北部、安塞區、黃龍、吳起、志丹、子長、延川西部、延長西部)、寶雞北部局地(隴縣)、銅川南部局地(王益區、印臺區)、渭南北部局地(澄城、合陽、韓城、白水)、漢中局地(城固、洋縣、略陽、寧強、佛坪)有暴雨(50~100毫米),榆林北部局地(神木)大暴雨(100~130毫米)。
由于降水對流性強,落區有一定不確定性,上述相鄰縣區也需高度關注。中小河流洪水:預計未來24小時我省窟野河、無定河、涇渭河、北洛河、清澗河等黃河河流及其子流域面雨量35~65毫米。上述地區達到中小河流洪水藍色風險可能性大。降水期間部分地方伴有短時暴雨(最大小時雨量30~50毫米,局地可達70毫米以上)、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請注意防范。
陜西省氣象臺
8月8日10時發布了
24小時災害性天氣預報
預計8-9日我省大部有一次明顯降水天氣
過程期間伴有短時暴雨
雷暴大風或冰雹等強對流天氣
遇到強對流天氣
該如何應對?
綜合: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陜視新聞綜合:陜西氣象 西安氣象
來源: 陜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