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音樂變得更好聽,我們可以有很多種方法。但如果是將范圍限定在我們家里的PC、筆記本電腦上,那么提升這些設備音頻體驗的最好辦法,就是為它們搭配一臺外置音頻設備。Sound Blaster X4,就是創新為這類需求打造的高解析度7.1外置USB DAC和AMP聲卡。
規格表
音頻處理器:Sound Blaster Acoustic Engine、Super X-Fi
支持耳機阻抗:32Ω~600Ω(低增益:32Ω~149Ω;高增益:150Ω~600Ω)
接口:光纖輸出×1、3.5mm后置輸出×1、3.5mm中置/低音炮輸出×1、3.5mm耳機/耳麥插孔×1、3.5mm外置麥克風輸入插孔×1、3.5mm前置輸出×1、3.5mm側置輸出插孔×1、用于PC/Mac的USB-C端口×1、3.5mm光纖/線性輸入復合插孔×1
動態范圍(立體聲):114dB
音頻技術:CrystalVoice、Scout Mode
電源:USB總線供電,USB-C
尺寸:130.5mm×130.5mm×40.6mm
重量:384g
參考價格:1099元
Sound Blaster X4延續了創新去年推出的Sound Blaster X3的設計風格,雖然酷似雙胞胎,但Sound Blaster X4的質感更好。除了拿在手里感覺更沉,它采用的鈦灰色涂裝也多了幾分金屬質感。碩大的音量旋鈕盲操作很方便,其周圍仿佛環形山山口,旋鈕從中凸出,并應用了CNC切割工藝,讓其視覺層次更為立體。
相比市面上大多數解碼耳放,Sound Blaster X4的適用面更廣,首先從它具備的接口上就能看出。除了機身正面的3.5mm耳機輸出接口和3.5mm麥克風接口之外,它的背部接口更為豐富。比如用在音箱系統上的前置、側置、后置、低音4個3.5mm接口,能夠實現2.0/2.1、5.1甚至7.1環繞多聲道音頻輸出。此外它還提供了線性/光纖復合輸入接口、光纖輸出接口以及目前主流的USB-C接口。所以Sound Blaster X4不光可以架起電腦、筆記本電腦與音箱、耳機之間的“橋梁”,它還可以擴展到手機、數字音頻播放器、游戲機等,基本上涵蓋了各種主流設備。
▲背部的接口不少,包括了用在音響系統上的前置、側置、后置、低音4個3.5mm接口,以及線性/光纖復合輸入接口、光纖輸出接口和USB-C接口。
Sound Blaster X4沒有電源開關,連接后便會啟動。旋鈕周圍和它與機身連接的地方都有LED燈,形成一大一小兩個光圈,默認亮起藍色燈光。燈光顏色會根據當前控制模式進行變化,比如切換到麥克風控制時變為紅色,切換到音頻平衡時則根據不同狀態顯示綠色/橙色/青色……此外在調節到最小音量下燈光會從常亮變成呼吸效果,按下音量旋鈕也會在兩種效果間切換。
▲工作狀態下,音量旋鈕周圍會亮起LED燈光,根據模式的不同色彩會有變化。
頂部三個控制按鍵手感緊實,對應位置有指示燈,通過亮燈、熄燈指示功能是否開啟。左側按鍵在長按切換到音頻平衡功能后,順時針旋轉旋鈕會增加游戲音頻音量,同時降低聊天音量,逆時針旋轉則反過來,并以不同燈光提示。
▲機身正面有一個3.5mm耳機輸出接口和一個3.5mm麥克風接口,頂部則有三個圓形功能按鍵。
中間EQ模式按鈕上的指示燈,也有幾種不同的顏色,代表音樂、電影、腳步聲增強三種EQ模式。右側的Super X-Fi鍵長按是在線性/耳機輸出間切換,耳機模式下短按它便可以控制Super X-Fi的開啟和關閉。可以看到,Sound Blaster X4的旋鈕和按鍵都對應多種功能,不論是操作方式,還是燈光指示,用戶都需要多看看說明書才能上手。
配套的Creative App擁有Windows、Android、iOS系統版本。在首頁上可以看到包括Super X-Fi、SmartComms Kit等主要功能的入口或開關。
對于Super X-Fi聲晰飛的支持是它的特點之一。相比應用該技術的耳機只能“獨享”,在Sound Blaster X4上,任何接入的耳機都能獲得聲晰飛的加持,可玩性更強。作為一項為用戶定制個性化音頻設定的技術,用戶需要用Super X-Fi App拍攝三張耳部和頭部的照片并生成數據。我登錄軟件后直接調用了此前建立的頭耳模數據。之后只要在Sound Blaster X4上開啟Super X-Fi,它就可以實時加上聲晰飛的效果。
對SmartComms Kit套件的支持是Sound Blaster X4的另一項特色。針對使用Windows 10系統的用戶,套件提供了VoiceDetect和NoiseClean兩項功能。其中VoiceDetect是通過語音檢測控制用戶的麥克風靜音狀態。在電話會議中當用戶停止說話,它會自動將麥克風靜音;用戶說話后,則會自動取消靜音。NoiseClean則是抑制電話會議兩端所處環境的背景噪聲,比如風扇、空調、空氣凈化器等發出的聲音,保留人聲,確保通話的清晰。
在“播放”標簽頁中,用戶可以對耳機和音箱進行設置。其中前者可以設置虛擬多聲道,最多到虛擬7.1聲道,并且可以選擇耳機增益,包括正常增益(32Ω~149Ω)和高增益(150Ω~600Ω)。后者則可以選擇音箱的配置,最高到7.1環繞,還可以選擇音箱類型。在通過光纖輸出時,Sound Blaster X4還支持Dolby Digital Live輸出。此外,Acoustic Engine、CrystalVoice、Sout Mode等功能也可在Creative App中設置,因為在以前的文章中有過介紹,這里就不贅述了。
開啟聲晰飛、Scout Mode,我在《CS:GO》中體驗了它的表現。經過AB對比,聲場的空間感以及定位準確度都有可聞提升。同時游戲中的腳步聲、武器發出的聲響變得更加有跡可循,利于用戶判斷敵人的位置,提升聲音的沉浸度。我將Sound Blaster X4接入手機的USB-C接口試玩《和平精英》,這些特色功能同樣能在手游中生效。
Sound Blaster X4可支持阻抗最高600Ω的耳機,開啟高增益模式,我用阻抗為300Ω的森海塞爾H600進行試聽。HD600在Sound Blaster X4下能很容易獲得足夠大的聲音,同時聲音的解析力也不錯,細節的呈現較為細膩,不會顯得粗糙。即便是在較大動態的音樂中,HD600的聽感也顯得比較干凈、飽滿。對于聲場空間的營造,Sound Blaster X4也有著不錯的表現。橫向與縱向的聲場都被“撐”開來,又特別是縱向空間,在較大規模的交響樂中,我能比較好地捕捉到不同器樂的前后位置。
相比前作,創新在Sound Blaster X4的設計上優化了細節,帶來更好的視覺呈現。同時,以聲晰飛為代表的各種音頻技術、功能“一股腦”地充實著Sound Blaster X4的內在,使得它不光能在游戲、音樂、電影等常規的音頻應用中帶來出色的聲音表現,甚至對于用戶在線上會議、通話等辦公應用上也能有所助益。豐富的輸入輸出接口,使得這個個頭不大的桌面音頻設備,也能做到各種平臺、設備通吃。如果你在多媒體娛樂、游戲乃至日常辦公中都提升音頻體驗的需要,那么Sound Blaster X4這個“多面手”應該可以滿足你。
按下開關,風扇轉起,等待屏幕出現歡迎畫面、出現光標,這時一聲短暫而優雅的開機聲響起,提醒你電腦已經好進入工作狀態,等待你的操作。
▲ 有聲音的圖片
這也許是我們每個人第一次接觸電腦時的場景,Windows 系統開機音一直伴隨著我們從入門到上手,不過你有沒有意識到,從 Windows 8 開始,標志性的開機音已經消失了很久。
對于一個現代操作系統而言,動聽的提示音與漂亮的視覺 UI 一樣重要,但回到電腦誕生之初你會發現,在當時聲音對于電腦來說并不是標配。
▲ 施樂 Xerox Alto
施樂在 1973 年研發的 Xerox Alto 被很多人認為是 PC 的最初形態,它所采用大屏幕、臺式機以及三鍵鼠標等設計依然存在于現代電腦上。
▲ IBM PC
不過和現代電腦不同的是,Alto 并沒有揚聲器,這種「沉默」一直持續到了 1981 年才被打破,在當時最流行的 IBM PC 上,揚聲器首次出現在電腦的歷史之中。
這枚揚聲器的加入并不是為了讓你聽音樂或者是玩游戲,事實上與其說它是揚聲器,不如說它是個蜂鳴器——它只會發出刺耳的「嗶嗶」聲,來讓你知道硬件是否運行正常。
在過去,電腦宕機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當電腦一動不動時,刺耳的提示音可以幫助人們判斷是否出現了故障。
IBM PC 在開機時會發出刺耳而短促的「嗶」聲,這也許就是電腦史上首個開機「音樂」,盡管它不太悅耳,但它能有效地幫助人們確認電腦是否工作正常。
當時,NES 等家用游戲機的出現讓人們對于家庭娛樂有了更高的需求,與游戲機豐富的 8bit 音效相比,IBM PC 揚聲器的電子音簡直糟糕透了。
還好,AdLib、Creative Sound Blaster(聲霸卡)等聲卡的出現填補了 PC 在聲學硬件上的空白,讓 PC 終于也能擁有好聲音。
▲ 歷代 Windows 的開機畫面,包括 Windows 8 上被取消了的開機音
時間來到 1992 年,聲卡已經成為了 PC 的標配,這時微軟推出了他們首個真正流行起來的操作系統——Windows 3.1,這也是 Windows 系統首次加入開機音,短促而有力的「噔噔」像是 Windows 第一次向世界打招呼。
這時候,新一代的儲存介質 CD-ROM 開始流行了起來,更大的容量讓軟件能夠存儲 16bit 音頻,這使得軟件的提示音可以變得更加豐富,從簡單的音節變成了一段完整的旋律。
很多人在等待新系統時,也在期待新的系統提示音,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Windows 95 并沒有讓用戶們失望。
▲ 歷代 Mac 的開機與宕機音樂
有趣的是,Brian Eno 本人并不喜歡 Windows 電腦,這段經典開機音樂的后期工作也是他在 Mac 電腦上完成的。
跨越過千禧年后,Windows XP 成了下一個風靡世界的經典。
隨著淡藍色的歡迎界面進入藍天白云的桌面,耳邊響起由美國作曲家 Bill Brown 和 獲得艾美獎的音效設計師 Tom Ozanich 共同制作的弦樂旋律,這是屬于一代人開機記憶。
然而對于很多人來說,源自于游戲《雙星物語》的存盤音樂《おやすみ》可能要更加親切一些。
這是因為當時 XP 的盜版問題嚴重,著名的盜版 XP 版本番茄花園用這段吉他旋律代替了原版的弦樂,悠揚的吉他音與藍天白云搭配起來,竟然全無違和感。
誰也沒想到的是,Windows Vista 和 Windows 7 上的開機音是 Windows 親切的問好,也是一句告別。
Windows Vista 的開機聲的四個和弦是「Win-dows Vis-ta」的節奏來彈奏的,由于它和 Windows 7 上的「螢火蟲」開機動畫節奏也很契合,因此它也被沿用到了 Windows 7 上。
可惜的是,在之后的 Windows 8、Windows RT、Windows 10 等系統上,再也沒有出現標志性的開機音樂。
和 Windows 一代一換開機音的多變風格不同,Mac 的開機音聽起來要統一得多。
▲ 歷代 Mac 的開機與宕機音樂
Mac 的開機音經歷了 4 個主要階段,在 Macintosh 時代,其開機音還只是簡單的電波音,雖然比同期的 IBM PC 好一點,但也是難聽和沒那么難聽之間的區別。
到了 Macintosh II 時,開機音用上了 C 調搭配配升 F 調的和弦,聽起來要比電波音更加豐富,不過這時開機音變得詭異、不安,被人們稱為「魔鬼音程」。
一位名叫 Jim Reekes 的蘋果員工在日復一日的折磨下終于受不了那令人焦慮的開機音,他在開發 Macintosh Quadra 系列時偷偷地為開機音加入了更有禪意的 C 大調和弦,這一階段的開機音聽起來要舒服得多。
Jim Reekes 擅自為之的修改行為就被蘋果發現,并要求他將開機音還原,不過最終他還是作出各種說明,讓這段更好聽的開機音得到保留。
隨后 Jim Reekes 在設計 Quadra 840NV 的開機音時,還加入編鐘等敲擊音,讓聲音變得更加飽滿,這也成為了后續機型的開機音調整的基礎。
▲ 不愧是優雅的「三公主」
Mac 家族式統一的開機音賦予了 Mac 品牌獨一無二的辨識度,即使閉上眼睛,你也可以從一眾電腦中辨認出那臺特立獨行的 Mac。
開機音也已經不再是判斷設備狀態的依據,而成為了品牌標識的一部分。反復出現的開機畫面讓人印象深刻,在品牌方看來,沒有能比這更好地傳遞品牌形象的地方了。
諾基亞用「小手拉大手」讓全世界記住了 5 個音節的 Nokia Tune,在功能機時代,只要路上有人響起這段旋律,人們總會順著聲音看一眼機主到底是 N95 還是 N96。
除了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LG 等廠商也都會給自家的手機配上悅耳的開機鈴聲,作為視覺 Logo 之外的聽覺延伸。
▲ 歷代游戲機的開機畫面(Xbox、PS、Nintendo)
在開機音的設計上,游戲機廠商們應該算得上最會玩的,每一代游戲機的開機畫面都經過了廠商們的精心設計,對于一些資深玩家而言,僅靠開機聲音辨別游戲機型號并不是什么難事。
Wired 曾評選過一個最佳家用游戲機開機畫面排行榜,索尼的首臺游戲機 Playstation 1 拿下這次主觀排名的冠軍。
與強調合家歡氣氛的任天堂不同,機能更強的 PS1 顯然瞄準的是那些追求酷炫和高科技的年輕人們,因此索尼在開機時加入低沉的嗡嗡聲來渲染未來感的氛圍。
玩家從微軟、任天堂、索尼御三家在開機畫面以及音樂的使用上,就能感受到三家各自不同的品牌理念。
▲ GBA 的開機畫面,只有正確讀卡時開機才會顯示「Nintendo」
例如任天堂的開機音樂總是輕快、歡樂的旋律,玩家還沒開始玩心情就已經變得輕松。
▲ 不愧是優雅的「三公主」
索尼的開機音則以弦樂為主,輔以簡潔的系統畫面,走的是高貴冷艷的「公主」路線。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開機聲音正在離我們而去。
也就是說,不同機型的經典開機畫面在加深玩家們的印象同時,也讓玩家與品牌建立了更強的情感連接,當玩家們聽到熟悉的開機音樂時,也是美好的記憶在耳邊輕聲呼喚:歡迎回家。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開機聲音正在離我們而去。
正如上文所提到,Windows 的開機音已經不再響起,Mac 的開機音也默認關閉,在主流手機中,只剩下華為等為數不多的廠商還保留開機音。
就連最愛擺弄開機畫面的游戲機廠商們,也在盡可能簡化開機音:任天堂 Switch 的開機音變成了清脆的一聲「咔」,PS5 的弦樂也不再宏大而變得簡潔。
為什么開機音樂不再受到廠商們的重視?
dows 11 上加入開機音,如果能把選擇的權利交回給用戶,這也許并不是一件壞事。
Jensen Harris 稱他有一次在深夜里突然遇到了一些問題需要使用電腦解決,但是妻子與他的孩子已經熟睡,如果打開電腦的話她們就會開機音所吵醒,這時他突然想到,也許很多用戶也有遇到過類似的尷尬時刻,開機音也許不再適合所有人。
▲「向那個讓我可以半夜玩電腦又免于男女雙打的英雄致敬」
開機音已經從一種輔助,變成了一種打擾,不少人在得知是 Jensen Harris 刪掉了開機音后,對其表示了衷心的感謝。
不過并不是所有人都對開機音「恨之入骨」,仍有不少用戶是開機音的忠實粉絲,希望每次開機時都能聽到電腦親切的回應。
對此 Jensen Harris 也做出了更多的解釋,他也認為開機音是個重要的「傳統」,當他決定把開機音刪除后不久,他同樣感到后悔,希望技術部門能重新把開機音加回來。
然而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當時 Windows 正在想盡辦法提高開機速度,技術部門發現移除了開機音后不僅可以減少開機運行的代碼數量,還可以把聲音等控件延后喚醒,使得開機速度有了比較大的提升,因此為了快速開機的目標,開機音只好讓步。
這也是像 iPhone 等主流設備取消或者簡化開機音的一個主要原因,繁瑣開機過程的不再是一種有儀式感的環節,而變成了一個「累贅」,人們希望能夠盡快跳過開機畫面進入桌面,而不是把時間花在等待上。
當開機的過程變得越來越快,留給開機音的時間顯然就會被壓縮,與此同時,開機與關機這個過程本身也正變得無感化。
在電腦、游戲機上,比起清空記錄的開關機操作,能夠保留操作記錄并且更加快速的「睡眠」和「快速啟動」是更高效的熄屏方式;而在手機上,人們已經養成了保持 24 小時在線的習慣,對于開機這件事,也越來越沒有人在乎了。
作為一個時代的共同記憶,開機音樂會逐漸在我們生活里消失嗎?
微軟最近發布了一條官方「整活」視頻,它將歷代 Windows 的開機音剪輯在了一起,并放慢了 4000%,聽起來就像是冥想時聽的環境音樂,而視頻的時長恰好為 11 分鐘。
這也許是暗示著在接下來可能發布的 Windows 11 上,開機音可能會回歸,就像 macOS 那樣可供用戶選擇是否開啟。
在該視頻的評論區下,有不少人呼吁微軟真的能在 Windows 11 上加入開機音,如果能把選擇的權利交回給用戶,這也許并不是一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