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AMD第二代銳龍臺式機處理器同步上市的B450主板以出色的性價比廣受玩家追捧,堪稱主流裝機的爆款甜品。B450之所以性價比很高,主要就是它在主要功能與性能方面比肩自家同代旗艦X470,而價格卻非常平易近人,一直到第三代銳龍上市,B450都是AM4平臺裝機的中流砥柱。當然,隨著硬件技術的進步,AMD也決定為主流平臺推出更為強大的主板產品,因此,B450的接班人B550終于來了。
技嘉旗下高端電競品牌AORUS在第一時間推出了B550系列主板,而這次首發陣容中居然有B550 AORUS MASTER,要知道MASTER系列用料十分豪華,堪稱旗艦規格,之前AMD平臺只有定位旗艦的X570才推出了MASTER的型號,那技嘉AORUS這次的B550直接上MASTER等級是個什么情況呢?一起來看看吧!
點擊下方視頻,了解豪華B550
<s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按照旗艦標準打造的B550,豪橫霸氣無可匹敵
雖說B550是B450的繼承者,但B550 AORUS MASTER依然用上了頂級旗艦的堆料規格
配備金屬散熱背板裝甲,盡顯旗艦氣場
配備16相直出式數字供電,每相最高輸出70A電流,輕松應對第三代或未來的銳龍旗艦
內存插槽配備合金裝甲加固,采用菊鏈式布線,穩定性更好、超頻潛力更大
板載三組PCIe 4.0 M.2插槽,支持組建RAID0,讀寫速度突破12000MB/s
板載2.5G有線網卡和WiFi6無線網卡,支持藍牙5.0,提供USB 3.2 Gen2接口
技嘉B550 AORUS MASTER完全按照旗艦級的主板來打造,它配備了16相直出式數字供電,每一相供電電流高達70A,總輸出電流可達1120A,而且轉換效率也遠高于并聯式供電,達到了80PLUS金牌的標準,這個規格其實已經超過了市面上大多數X570主板,就算是搭配AMD銳龍9 3950X這樣105W TDP的旗艦級處理器使用,也是輕而易舉,將來升級Zen3也毫無壓力。作為一款B550主板為何要配備如此強大的供電設計?技嘉的解釋是為喜歡高規格主板的發燒級玩家提供一個頂級的選擇。除了強大的供電之外,技嘉B550 AORUS MASTER的VRM散熱方案也很強大,規格與之前的X570 AORUS MASTER相當,都配備了密集散熱鰭片的散熱器,輔以高效直觸式熱管與導熱墊,有效降低供電電路的工作溫度,效果遠超普通X570主板,這也算是技嘉AORUS MASTER系列主板獨有的特色了。此外,技嘉B550 AORUS MASTER也配備了MASTER系列獨有的金屬散熱背板裝甲,防護性和散熱效果都達到了旗艦主板的標準,這也是檔次的象征。
為了充分發揮銳龍平臺的性能,技嘉B550 AORUS MASTER在內存方面也進行了升級,它采用了菊鏈式布線,消除了STUB效應,在雙通道交錯的模式下,可以獲得更佳的高頻穩定性,從而支持到更高的內存頻率。此外,內存布線全部位于PCB內層下方,這個內層被一個大型接地層屏蔽,從而可以提供更好抗干擾能力。同時,技嘉B550 AORUS MASTER的內存插槽全部包裹了合金裝甲,擁有更好的抗物理損壞效果。
存儲部分的設計是技嘉B550 AORUS MASTER一大賣點。按照官方規格來看,B550原本可以提供由第三代銳龍直出的一個PCIe 4.0 ×4 M.2插槽,而技嘉B550 AORUS MASTER提供了3個PCIe 4.0 ×4 M.2插槽,都來自第三代銳龍處理器,其中兩個則是分自顯卡的PCIe 4.0 ×16通道。如此一來,技嘉B550 AORUS MASTER就可以支持3個PCIe 4.0固態硬盤組建RAID0系統,提供超過12000MB/s的讀寫速度(大約是單個高端PCIe 3.0×4固態硬盤速度的4倍),這對于要求極高素材導入速度的專業設計應用來講實用價值非常高。此外,技嘉B550 AORUS MASTER還配備了6層PCIe 4.0專用2盎司銅PCB,能夠充分保證信號傳輸的穩定性。
網絡部分,技嘉B550 AORUS MASTER標配2.5G有線網卡、 WiFi6無線網卡并支持藍牙5.0,為發燒級玩家和專業用戶提供了一流的網絡連接速度。而且它還采用了一體式I/O面板,方便安裝,防護性也更好,這些都是旗艦級主板才有的配置。
從前面的介紹可以看到,技嘉B550 AORUS MASTER堪稱當前B550主板產品中的豪華旗艦,在堆料方面已經超過了很多X570主板,如果你喜歡技嘉AORUS MASTER系列高配豪華版主板而預算又相對緊張,那技嘉B550 AORUS MASTER確實值得優先考慮。
性能實測:輕松HOLD住高端銳龍,PCIe 4.0磁盤讀寫輕松破萬兆
處理器:AMD銳龍7 3700X
內存:技嘉AORUS DDR4 3200 8GB×2
主板:技嘉B550 AORUS MASTER
顯卡:技嘉AORUS RTX 2080Ti XTREME WATERFORCE 11G
硬盤:技嘉PCIe Gen4 1TB
電源:技嘉AORUS AP850G
操作系統:Windows 10 64bit 1909專業版
從測試情況來看,技嘉B550 AORUS MASTER確實可以非常穩定地發揮出第三代銳龍處理器的性能,同時在滿載工作時的溫度控制也做得非常好,全部測試跑完VRM部分溫度也僅有60℃出頭,如果配合機箱風扇還能做到更低。同時,從實際性能水平來看,在使用同樣處理器的情況下,技嘉B550 AORUS MASTER與自家的X570相差不大,完全能滿足性能級玩家的需求,這也符合B550自身的性能定位。此外,我們也特別找了一塊體質不錯的銳龍5 3600處理器在技嘉B550 AORUS MASTER上嘗試超頻,在僅用1.25V電壓的情況下超頻到了全核心4.5GHz,同時搭配DDR4 4000這樣的高頻內存運行考機測試也十分穩定,可見技嘉B550 AORUS MASTER在超頻與高頻內存支持度方面都非常出色。
單塊PCIe 4.0固態硬盤在技嘉B550 AORUS MASTER上的速度已遠超PCIe 3.0頂級固態硬盤
主板上3個PCIe 4.0 ×4 M.2插槽支持組建RAID0系統,讀寫均可突破12000MB/s
當然,技嘉B550 AORUS MASTER本身提供的3個處理器直出PCIe 4.0 ×4 M.2插槽也算是獨家絕技,搭配自家3塊AORUS Gen4 NVMe 1TB固態硬盤可以實現超過12000MB/s的讀寫速度,這對于發燒友和設計師用戶來說實用價值非常高,可以大大加快游戲數據、工程素材的載入時間,明顯改善使用體驗和工作效率。
總結:這塊B550可以讓你輕松體驗MASTER豪華旗艦
16相直出式數字供電、MASTER級豪華散熱系統、不得不說這次技嘉在B550主板方面的設計十分激進,不但首次將B550這樣面向主流市場的主板產品提升到了MASTER旗艦的檔次,還獨家采用了三條PCIe 4.0 ×4 M.2插槽的設計,為發燒玩家和專業設計師用戶提供了頂級的存儲性能。此外,技嘉B550 AORUS MASTER在2.5G+WiFi6網絡、魔音音效系統、USB 3.2 Gen2接口等方面的規格也是看齊MASTER旗艦標準的,這一點在市場中確實無出其右。據悉,提升了頻率、加強了性能的AMD第三代銳龍XT系列處理器很快就要上市,而技嘉這款B550 AORUS MASTER無疑是它們的豪華旗艦級搭檔,值得玩家優先考慮。
長按二維碼了解更多信息
NVIDIA最新的RTX20系列顯卡中率先登場的是旗艦級的RTX2080Ti與RTX2080,性能與價格定位都在GTX1080Ti以上,主打4K分辨率游戲體驗。按照NVIDIA的計劃,接下來要登場的就是甜品級輕旗艦RTX2070,它既具備RT光線追蹤單元,又能提供一個“性價比”相對來說更誘人的定價,因此受到更多主流級游戲玩家的關注。終于,NVIDIA于北京時間10月16日晚21點解禁了RTX2070的性能測試成績,我們也第一時間收到了來自技嘉的首款RTX2070顯卡,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它的表現是否能讓大家驚艷吧!
技嘉GeForce RTX 2070 WINDFORCE 8G賞析
和之前發布的RTX2080/2080TiGAMING OC一樣,技嘉GeForce RTX 2070 WINDFORCE 8G也配備了家族獨有的風之力X3散熱系統,外觀辨識度很高
風之力3X散熱系統采用正逆轉3風扇設計,提供更高的散熱效率
風之力3X散熱系統還包括了刀刃式扇葉風扇、新型軟磁粉復合式熱管、HDT熱管直觸技術及半被動式智能散熱設計等黑科技
顯卡頂部配備了1677W色炫彩魔光LOGO,支持軟件工具自由調節色彩與燈效
顯卡背部加裝厚實的合金裝甲,防護能力與散熱能力優秀。細心的玩家還會注意到,RTX2070取消了NVLink接口,也就是說它不支持SLI了
DP×3+HDMI×1+Type-C×1,也是現在RTX20系列標配
和之前我們評測的兩款技嘉RTX20 GAMING OC顯卡一樣,技嘉GeForce RTX2070 WINDFORCE 8G也采用了風之力3X散熱系統設計。風之力3X散熱系統的最大賣點就是搭載了正逆轉設計3風扇設計(3風扇中間的風扇逆轉以消除沖突氣流,提高散熱效率),配合獨家刀刃式扇葉風扇、6根新型軟磁粉復合式熱管、HDT熱管直觸技術及半被動式智能散熱系統,可大幅提升散熱性能和噪音控制能力。
從之前我們實測的結果來看,風之力3X散熱系統的散熱效率和噪音控制都比較不錯,考慮到RTX2070功耗低于RTX2080/2080Ti(RTX2070標配8Pin+6Pin供電),我們預計技嘉GeForce RTX2070 WINDFORCE 8G的散熱與噪音控制會更加出色。
雖然取消NVLink,但輕旗艦定位不可動搖
在RTX2080/2080Ti的評測中,我們已經詳細分析了RTX20系列新架構,這里就不再重復。RTX2070的規格在RTX2080(TU104-400核心)的基礎上繼續進行精簡,使用了完整的TU106-400核心,除了保持64個光柵單元數量不變、顯存帶寬不變之外,流處理器數量和頻率都進一步降低以明確它的輕旗艦定位。此外,在RTX20系列最具代表性的RT光線追蹤單元硬件性能方面,RTX2070大約是RTX2080的75%,雖然目前還沒有具體的光線追蹤游戲可玩,但預計RTX2070搞定1080P甚至2K分辨率的光線追蹤游戲還是沒問題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RTX2070去掉了RTX2080/2080Ti具備的NVLink接口,這也就意味著它不再支持SLI技術。我們知道,在GTX10系中,NVIDIA是從GTX1060開始取消掉SLI功能的,而在RTX20系列中,這個定位被再一次調整了,看來NVIDIA認為這個定位段的玩家對于SLI不會有多大的需求(也可能是認為雙RTX2070的性價比會威脅到RTX2080的銷售……)。
但不管怎樣,從RTX2070的規格來看,它應該能成為替代GTX1070Ti的新一代甜品級輕旗艦,加上特有的RT單元,在購買價值上也能接了GTX1080的班。
性能實測:輕松取代GTX1070Ti,妥妥的“光追”甜品
本次我們繼續采用了之前測試RTX2080/2080Ti的平臺,加入了GTX1070Ti顯卡進行對比。
測試平臺
處理器:酷睿i7 8700K
內存:技嘉AORUS RGB DDR4 3200 8GB×2
主板:技嘉Z370 AORUS Gaming 7
顯卡:技嘉GeForce RTX 2070 WINDFORCE 8G
GeForce GTX1070Ti
硬盤:技嘉SSD 512GB
電源:技嘉AORUS AP850GM
操作系統:Windows 10 64bit 專業版
3DMark基準測試
在3DMark各項測試中,RTX2070都明顯領先于GTX1070Ti,在DX12的TimeSpy測試中,優勢尤其明顯。雖然RTX2070的頻率、流處理器數量都低于GTX1070Ti,但和RTX2080相同的高顯存帶寬、更先進的架構讓它最終的表現還是大大好于GTX1070Ti。
古墓麗影:崛起
在《古墓麗影:崛起》中,RTX2070的優勢比較穩定,在高中低3種分辨率下變化不算特別大。在2K分辨率/極限畫質下基本上就達到性能極限了,4K還是有些吃不消,這也符合它的輕旗艦定位。
刺客信條:起源
《刺客信條:起源》的成績也能看出RTX2070明顯高出GTX1070Ti一個定位級別,特別是在4K分辨率下,差距相當明顯。
最終幻想15
《最終幻想15》成績也證明了分辨率越高,RTX2070相對于GTX1070Ti的性能優勢越明顯。
孤島驚魂5
《孤島驚魂5》中RTX2070相對于GTX1070Ti也是全面碾壓的節奏,而且RTX2070在4K極高畫質下還能達到45fps,這也證明RTX2070有中畫質玩4K大作保持60fps的能力。
古墓麗影:暗影
《古墓麗影:暗影》雖然還沒實裝光線追蹤特效,但在最高畫質下,它對顯卡的要求確實很高。從測試來看,即便是1080P分辨率,極高畫質下RTX2070也只是60+fps的表現,如果實裝光線追蹤,可能需要降低一些其他的畫面特效以換取更流暢的游戲體驗。當然,GTX1070Ti的表現就差得更遠了,要完美體驗新一代3A游戲,升級顯卡還是很有必要的。
考機溫度
我們之前已經在技嘉兩塊RTX20 GAMING OC顯卡上見識了風之力3X散熱系統的威力,而RTX2070的TDP相比RTX2080大幅降低,僅為175W,所以在溫度方面會更令人滿意。從實測效果來看,風扇設置為自動模式的情況下,滿載考機GPU最高也就67℃,要是把風扇設置為全速的話,GPU更是最高只有54℃,對于這個級別的顯卡來講算是非常涼快了。
總結:注定會大賣的甜品級輕旗艦,值得重點關注
和RTX2080/2080Ti動輒6000~9000元的售價相比,接近GTX1070Ti/1080定價的RTX2070明顯要更“平易近人”一些,而且在同級價位上,RTX2070不但性能有明顯優勢,還相對上一代的GTX1070Ti/1080增加了光線追蹤單元,升級理由也更加充分。在首發登場的RTX2070顯卡中,技嘉GeForce RTX 2070 WINDFORCE 8G顯得特別引人注目,獨家風之力3X散熱系統提供了出色的散熱效率,散熱更好顯卡就更耐用、更耐超,更何況還有一線品牌品質保障,因此值得最近想要升級RTX2070顯卡的玩家重點關注。
小獅子最喜歡的雞腿 分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