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趙子強 任小雨
編者按:隨著中報披露家數增多,尋找高成長標的成為投資者主要任務。分析人士表示,一家公司從高速擴張到穩定的高質量成長,創新是重要驅動力,而研發投入則是創新的基本保障。今日本文從已披露2018年中報的2050家公司篩出凈利潤同比增長且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居前的100家公司,從業績、市場表現和機構評級等三角度進行分析解讀,供投資者參考。
26家公司中報研發費用占比超20%
《證券日報》市場研究中心根據同花順數據統計發現,截至8月27日,滬深兩市共有2050家公司披露了中報業績,總計有172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18年上半年研發費用數據,合計投入研發費用1188.56億元,同比增長28.51%。其中,有263家公司2018年上半年投入研發費用金額超1億元,上述公司對于創新研發的重視程度最為凸顯。
具體來看,中國中車(41.14億元)、工業富聯(31.88億元)、海康威視(19.13億元)、廣汽集團(17.07億元)、華域汽車(17.00億元)、紫光股份(15.81億元)、三一重工(14.26億元)、均勝電子(13.28億元)、烽火通信(11.37億元)和歐菲科技(10.41億元)等10家公司2018年上半年研發費用均在10億元以上,另外,包括恒瑞醫藥(9.95億元)、立訊精密(9.33億元)、大華股份(8.65億元)、歌爾股份(8.53億元)、科大訊飛(8.03億元)、深天馬A(7.94億元)、寧德時代(7.18億元)和南鋼股份(7.16億元)等在內的18家公司2018年中報研發費用也均超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且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超9%的公司達到100家,其中,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超20%的公司有26家,萬澤股份今年上半年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居首,達到63.73%,四維圖新、沃森生物、恒生電子等3家公司緊隨其后,今年上半年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分別達到46.3%、41.65%、41.51%,而啟明星辰(37.83%)、川大智勝(35.58%)、贏時勝(34.4%)、廣聯達(31.63%)和初靈信息(31.07%)等5家公司2018年中報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也均在30%以上。另外,包括中新賽克、格爾軟件、北方華創、深信服、遠光軟件、蘇州科達等在內的17家公司今年上半年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也位居前列,均超20%。
進一步統計發現,上述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超20%的26家公司中,啟明星辰(14898.72%)、用友網絡(293.91%)、沃森生物(270.08%)、北京君正(213.68%)、萬澤股份(160.41%)、新筑股份(135.19%)、北方華創(125.44%)、普利制藥(125.17%)、維信諾(116.47%)和萬達信息(101.63%)等10家公司2018年上半年凈利潤均實現同比翻番,顯示出較高的成長性。
更為重要的是,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較高的企業未來成長后勁十足。上述100家公司中,截至目前,已有30家公司披露了2018年三季報業績預告,且報告期內業績全部預喜,其中,北方華創、榮之聯、中新賽克、新北洋、麥格米特、埃斯頓、川大智勝等7家公司均預計2018年三季報凈利潤同比增長超50%。
67只成長股月內跑贏大盤
從二級市場表現來看,上述100只個股中,有67只個股8月份以來股價表現跑贏同期大盤(上證指數同期累計下跌3.32%),占比逾六成。
具體來看,金財互聯(20.58%)、創業軟件(19.81%)、辰安科技(19.48%)、移為通信(14.52%)、長川科技(14.18%)、超圖軟件(12.76%)、海思科(12.51%)、中新賽克(12.03%)、用友網絡(11.82%)和廣聯達(10.44%)等10只個股月內累計漲幅均超10%,盡顯強勢。另外,包括烽火通信(9.33%)、吉比特(8.95%)、北方華創(8.44%)、泛微網絡(8.24%)、艾德生物(8.19%)和恒生電子(7.51%)等在內的37只個股期間也呈現不程度的上漲,表現可圈可點。
估值方面,截至8月27日,有17只個股最新動態市盈率低于30倍,而神州高鐵(12.5倍)、吉比特(14.74倍)、康緣藥業(17.46倍)、英威騰(17.88倍)、世紀
瑞爾(19.17倍)和樂凱新材(19.36倍)等6只個股最新動態市盈率均不足20倍,具有較高的安全邊際,估值優勢凸顯。
通過對上述100家公司所屬行業進一步梳理發現,計算機(43家)、醫藥生物(14家)和電子(11家)等三大行業公司家數均在10家以上,具備較為明顯的研發驅動優勢。
計算機行業上市公司投資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較高,涉及公司數量達到43家,包括科大訊飛、用友網絡、恒生電子、四維圖新、廣聯達、深信服、啟明星辰、金證股份、萬達信息等在內的16家公司2018年中報研發費用均超1億元。
對此,分析人士指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中國目前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期,無論是鼓勵發展戰略新興產業還是推進中國制造2025,這個過程中,創新,尤其是技術創新極為關鍵。實際上,之前提出的補短板,也暗含補諸多領域技術短板的意味。微觀到企業,技術、工藝的創新相當程度來自于研發投入,而技術驅動企業的多寡、優劣將決定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成效,并從中誕生未來的行業龍頭甚至巨頭。在此背景下,今年上半年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較高的績優公司或迎布局良機,值得期待。
23只個股獲機構扎堆看好
從機構評級角度來看,在研發端大量投入或成為上市公司吸引機構看好的重要因素之一。上述100只成長股中,有61只個股在近30日內獲機構推薦,占比逾六成。其中,23只成長股近期獲機構扎堆看好,后市配置機會備受肯定。
具體來看,完美世界(28家)、恒瑞醫藥(24家)、廣聯達(24家)、通化東寶(23家)、烽火通信(23家)、用友網絡(22家)、匯川技術(22家)和埃斯頓(20家)等8只個股機構看好評級家數均在20家及以上,另外,近期獲機構集體推薦的個股還包括:安圖生物、恒生電子、長川科技、北方華創、麥格米特、啟明星辰、中新賽克、四維圖新、超圖軟件、深信服、天源迪科、新北洋、創業軟件、信立泰、科大訊飛等15只,機構看好評級家數均達到10家及以上。
恒瑞醫藥較為典型,中泰證券表示,恒瑞醫藥的吡咯替尼獲批上市,創新藥物再下一城。預計公司2018年-2020年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9.83億元、52.55億元、68.6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3.83%、31.94%和30.59%。公司產品豐富、銷售能力強、利潤有望逐年加速增長。預測公司一、二、三期臨床創新藥國內市場DCF對應2018年的價值約1622億元(已經考慮不同階段成功概率)。綜上所述,預測公司2018年整體市值3019億元至3218億元,對應目標價區間81.99元至87.4元,維持“買入”評級。
隨著數字化轉型步入深水區,突破創新的價值更加凸顯,建筑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強有力的全產業鏈支撐,與此同時,數字化的薄弱環節則是技術主攻方向。
“作為數字技術與建筑產業有效融合的‘數字建筑’,是建筑產業互聯網的具體體現,也是推動建筑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引擎。”10月30日至31日,中國數字建筑峰會2021·企業家百人論壇在浙江杭州舉行,廣聯達董事長刁志中闡述的觀點引起與會者共鳴。
當前,設計環節與施工環節的數字化融合亟待打通,BIM的落地實踐存在難點,建筑行業的集成能力形成挑戰,設計、算量、施工的一體化必須實現。
在此背景下,廣聯達推出的擁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廣聯達數維建筑設計新產品廣受關注。業內人士評價,這一產品將促進建筑業數字化發展走入新的篇章,也有望為廣聯達打開新的成長曲線。
數字建筑推動建筑業數字化高質量發展 實現個性化服務
沒有數字化就沒有前途,轉型已經成為建筑行業企業的必選項。
“建筑業數字化要跳出信息化思維,走向產業互聯網思維。”重慶市原市長、藍迪國際智庫專家委員會聯合主席、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黃奇帆在峰會上指出,數字化關注的核心是商業模式,也就是建筑產業互聯網。
何為產業互聯網?刁志中闡述,產業互聯網強調數字技術與產業的深度融合,作為數字技術與建筑產業有效融合的“數字建筑”,是建筑產業互聯網的具體體現,也是推動建筑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引擎。
發展產業互聯網是建筑業走向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建筑業向工業化、精益化,目的是滿足個性化服務需求。
這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帶來的啟示:客戶將對產品本身的需求越來越低,而對產品所能帶來的服務需求大幅提升。整個建筑產業鏈條的協同效率更為重要,投資、建設、運營與最終用戶的使用緊密結合在一起。
設計環節數字化難題盼解 產業內協同效率待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建筑業怎么轉型,圍繞工程項目開展生產和經營活動始終是業務的原點,工程項目的成功與否決定著行業的進步和企業的發展,“讓每一個工程項目成功”是建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目標。
項目的數字化無法回避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黃奇帆指出,國家和行業大力推行的BIM技術正是數字模型技術的代表,也是行業克服困難、實現成功轉型的突破口。
但從落地實踐來看,BIM的應用尚待提升,主要矛盾集中于設計環節。“我們以前的工具不夠成熟,以前的BIM工具只是針對設計階段,本身就形成了數據孤島。”湖北省工業建筑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胡丹表示,施工單位和設計環節沒有打通,是一直存在的問題。
而從設計企業角度,數字化轉型是降本增效的關鍵,是在白熱化競爭中突出重圍的機會。“設計行業應該要強本,同時要創新,適應當前形勢的不斷變化。”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副理事長王樹平呼吁設計單位跟上產業步伐。
從藍圖到實體,一個項目的龍頭就在于設計,擴展至整個產業鏈條,設計環節是整個建筑業升級的起始點。“有了數字化的設計,才有智能建造的可能,才有智慧運營的最后目標。”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原董事長熊中元表示。
廣聯達數維建筑設計新產品發布 突破一體化設計
難題的解決,需要體系化的思路——在最底層通過數字建筑平臺把設計、建造和運維貫穿,實現一體化,進而提升全產業鏈的效率,推動新業態的產生。
10月31日下午,廣聯達推出了全新的數字設計理念及國產自主可控的BIM軟件概念體系——廣聯達數維設計產品集概念,并發布了其階段性重要成果——廣聯達數維建筑設計產品公測版。
王樹平對數維建筑設計新產品給出了高度評價:結合本土設計規范和習慣,實現軟件易用高效;全專業實時、精準、協調、消除設計的錯漏碰缺的問題;從方案、施工圖到施工深化,實現高質量的流程數據無縫連接,打破數據孤島;設計業務數據和工程施工數據充分融合,實現設計算量施工一體化;以設計平臺來促進多行業和個性的拓展需求。
“廣聯達設計平臺的建立給我們建筑設計企業帶來了一個福音。”熊中元評價道。
這一產品的推出,是“新設計”的突破。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北京大學兼職教授、信息化百人會學術委員會主席楊學山表示,此前,設計出爐后在實際建造環節存在大量的二次調整,很難提供有效指導,行業需要從一次性設計進化到全數字化樣品,在新設計的基礎上實現新建造和新運維。
產品的發布是廣聯達去年10月收購鴻業科技后在設計環節的最新動作。未來,廣聯達設計將致力于在自有核心技術平臺上,開發基于云端的AI基礎算法,以數字化驅動設計和工程數據融合,讓設計算量一體化和設計施工一體化成為可能。而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廣聯達通過設計軟件觸達核心工業軟件,有望打開面向未來的全新成長曲線。文/李十一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