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博主曝光稱一位在華為瀏覽器團隊工作的資深經理透露再過兩年就可以用上更好的華為瀏覽器,并且配上了“如今瀏覽器的四大內核都是美國技術”的話語,同時還有近期華為舉辦的“華為瀏覽器MEET X沙龍·教育”簡介長圖。
雖然沒有明示華為打算自研瀏覽器內核的事情,但是博主的話里話外似乎都透露出相關的信息,讓人忍不住猜想華為是不是打算自研瀏覽器內核了?
看到這里,估計有的網友是一臉懵逼,瀏覽器內核?這玩意做了有什么用?為什么一個瀏覽器也要自研內核?難不成比做系統還難?對編程領域不熟悉的朋友有這樣的疑問并不奇怪,即使在程序員圈子里關于瀏覽器內核是否需要自研的爭論也是一直沒有消停,不少人都覺得沒有必要什么都自研,還不如將人手分去做自研系統。
實際上,過去國內也有不少的瀏覽器內核自研項目,但是大多數團隊都知難而退,而在2018年自稱研發出首款國產自主瀏覽器內核的紅芯公司,后續也被曝光其瀏覽器直接套用內核制作,與360瀏覽器等主流瀏覽器沒有區別。
瀏覽器內核看似不顯眼,但是實際上目前還在更新的瀏覽器內核只剩下4個,分別是Gecko、、和Blink,即使算上壽終正寢的IE瀏覽器內核也只有5個而已。
所以,雖然在應用商店和百度上隨手一搜能找到幾十款瀏覽器,實際上大多數都是基于以上幾個瀏覽器內核開發愛轉組件下載,并不是自研的瀏覽器內核。所以,如果華為能夠成功折騰出一個全新的瀏覽器內核,那么他將成為有史以來第六個主流瀏覽器內核,同時也是第一個國產自主的瀏覽器內核,但是華為真的能成功嗎?
做一個瀏覽器內核有多難?
瀏覽器內核作為瀏覽器的核心,其內部整合了多個組件,通過這些組件用戶就可以使用瀏覽器輕松的瀏覽各種網站,并且可以使用網站中內置的各種功能模塊。現在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瀏覽過的網站有多少種類型?其中又有多少種不同的功能?而且這僅僅是展示給我們用戶看的圖形界面,對于瀏覽器來說他們看到的編譯數據則更加多樣和復雜。
所以,瀏覽器內核每一個組件單獨拿出來看,開發難度都不算大,但是當你想要將組件全部整合在一起,并且保證各個組件之間不會互相影響且產生嚴重BUG,那就要榨干許多程序員的頭發了。
更何況,僅僅是整合組件并且讓它們協同運作還只是第一步,隨后你就需要面對無數網站開發者的考驗。從最簡單的文字網站到復雜的互動網站,從對著參考書逐個輸入字母的萌新到鍵盤鋼琴家一般的老練程序員,瀏覽器內核需要面對各種已知或未知的代碼,如何處理這些代碼且不讓瀏覽器因此而崩潰,直接決定了瀏覽器的使用體驗。
而且,用戶要求的不僅僅是瀏覽器不崩潰,他們還希望瀏覽器能夠跑得更快、更好,更省流量,然后就又要涉及到網絡傳輸優化、編譯優化等多個領域。所以,一個看似簡單的瀏覽器,其內核中所蘊含的技術水平其實相當高,不僅需要大量的程序員進行開發和debug,還需要一個足夠了解該領域的核心開發者來整合整個團隊。
所以,幾乎所有的瀏覽器內核都源于九十年代的瀏覽器戰爭中的IE與網景,還有就是KTHML架構愛轉組件下載,如果對目前的主流瀏覽器內核進行溯源,、Opera、(蘋果瀏覽器)都來自KTHML架構,則來自(網景)內核架構,IE則是微軟自研的 or 架構。
這些從互聯網蠻荒時期就開始出現并一直進行迭代更新的架構,才是支撐瀏覽器內核開發的另一個支柱。可見,想要真正自研一個瀏覽器內核,除了大量的開發人員與專業的團隊外還需要有大量的技術積累,而且兩者缺一不可,此外還需要大量的試錯積累和開發時間。
舉個例子,目前被大量瀏覽器使用的谷歌內核,其從開發立項的時候就使用了Apple發展出來的引擎,同時還使用了蘋果瀏覽器及瀏覽器的部分源代碼。可以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而從第一個版本推出到真正被大多數用戶認可也還是花了接近10年的時間,更是在最近一兩年才基本解決了內存占用過高的問題。
那么問題來了,為何華為想要自研瀏覽器內核?
華為自研瀏覽器內核的可能性有多高?
實際上,從目前的華為官方渠道來看,并沒有關于華為要自研瀏覽器內核的確切報道,追根溯源也僅僅是一句“華為要打造更好用的瀏覽器”而已。從產品的角度出發,想要做出一碟好吃的麻婆豆腐,廚子并不需要從種黃豆開始做起,只要他能夠將“食材”烹飪到完美境界,顧客自然會買單。
瀏覽器的開發其實也是如此,雖然目前多數瀏覽器都使用的開源內核,但是在瀏覽器的開發、優化方面卻有著明顯的區別。比如微軟開發的新一代edge瀏覽器,雖然同樣使用內核但是在實際體驗上卻超越了瀏覽器,而且還解決了瀏覽器一直頭疼的內存占用等問題。
所以,如果華為的愿望僅僅是打造一個更好用的官方瀏覽器,是沒有必要從零開始自研一個瀏覽器內核。因為自研瀏覽器內核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開發人員,而且初期的瀏覽器內核必然存在大量的bug和優化問題,從加載速度到體驗的穩定性都遠不如現在的版本。
有的網友可能會問:“就不能是秘密開發,然后再拿出完善的內核來一鳴驚人嗎?”,雖然想法不錯,但是從實際角度出發就會發現是不可能的。瀏覽器內核的完善,依靠的不僅僅是開發人員的debug速度和開發能力,還需要有足夠的用戶群體來為開發團隊提供bug報告和錯誤報告。
所以,如果華為真的在開發瀏覽器內核,那么相關的消息就不會只有捕風捉影的一些猜測,而是會被曝光出不少的測試圖片乃至于測試文檔。而且,從企業角度來看,華為雖然偶爾會做一些不求短期回報的研發及開發工作,但是基本集中在核心領域,比如鴻蒙系統,而瀏覽器雖然重要,但是其本身很難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同時也無法帶給用戶真正質變的體驗,難以增加用戶對系統或品牌的黏性。
實際上,這也是為什么如今只有寥寥幾個瀏覽器內核的原因,需要大量開發人員和時間的同時這玩意還不賺錢,而且用戶很容易就因為你的瀏覽器不好用而直接轉去其它瀏覽器陣營。
所以,除了谷歌家大業大可以一直養著開發團隊,諸如Opera、等自研內核的瀏覽器公司,都需要依靠用戶捐助來維持日常運作。而且近年來因為市場份額的下降,都或多或少的面臨資金問題,恐怕不出十年,主流瀏覽器市場就會變成的天下。
另一方面,瀏覽器本身也不是什么核心應用,沒了還有Opera,再不濟還有,兩者都是基于開源協議和用戶捐贈維持的瀏覽器開發公司,所以我們根本不需要擔心因為美國的封鎖而導致沒有瀏覽器可用的尷尬處境。
小雷認為,如果哪一天美國需要通過限制瀏覽器內核的使用來打擊中國,那么恐怕美國已經被中國在其它領域徹底擊敗了。畢竟在所有的互聯網領域中,瀏覽器雖然重要,但是其本身的高可替代性,決定了其只能作為一個普通軟件存在,你很難通過一個瀏覽器對其它國家的互聯網或者移動生態造成什么嚴重打擊。
所以,即使相關博主以美國技術為借口,宣揚主流瀏覽器內核的美國身份(實際上擁有自主內核的Opera是一家挪威公司,而且已經被360和昆侖萬維收購),我們也不需要對一個瀏覽器內核投入更多的關注,如果因此而減緩了鴻蒙系統的開發反而是得不償失。
不過,華為也確實需要一款能夠打通移動端和PC端的瀏覽器,以此來支撐鴻蒙生態的互聯系統,讓用戶可以在不同的設備上直接同步瀏覽器的書簽、密碼、瀏覽內容等數據和設置,為用戶帶來無縫的瀏覽體驗。
至于相關博主提到的“更好用的華為瀏覽器”,小雷更傾向于是基于某個瀏覽器內核進行深度優化和功能定制的瀏覽器,憑借華為的開發能力打造出一款出色的瀏覽器產品還是沒有什么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