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二年(1369) 陜西大旱,粟麥不登,民多饑死。
明洪武三年(1370) 延安府雨雹傷稼。
明洪武四年(1371) 陜西旱。
明洪武五年(1372) 五月至七月,鳳翔府雨雹傷豆麥。六月,漢中府大雨暴溢,巨木蔽江而下。七
月,延安府膚施、甘泉兩縣雨雹。
明洪武六年(1373) 延安府旱、隕霜,人民饑。
明洪武七年(1374) 六月,部州雨雹。八月,綏德、米脂縣雨雹。
明洪武八年(1375) 商南縣大旱饑。
明洪武十一年(1378) 蒲城,合陽等縣旱。
明洪武十三年(1380) 夏秋,陜西霖雨。
明洪武十五年(1382) 三月庚午,朝邑縣河決。
明洪武十六年(1383) 陜西旱。
明洪武十七年(1384) 九月,西安府旱,傷稼。
明洪武十八年(1385) 漢中府漢水溢,漂民舍。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 褒水漲壞民舍。
明永樂二年(1404) 十二月,同州、韓城黃河清。
明永樂三年(1405) 西安府三原等縣連歲夏旱。
明永樂八年(1410) 五月,漢中府金州霪雨,江水泛溢,壞城垣倉廩,漂溺人口。秋,鄜州、澄城
大霖雨,五旬乃止。
明永樂九年(1411) 五月,鄜州山水驟發河決,沖塌州城。
明永樂十年(1412) 金州漢水溢。
明永樂十三年(1415) 鳳翔府旱。
明永樂十四年(1416) 五月庚申,陜西雨雹傷麥。
明永樂十六年(1418) 陜西亢旱,民饑。
明洪熙元年(1425) 春夏,陜西少雨,民食艱難。
明宣德元年(1426) 金州旱。
明宣德二年(1427) 四月至七月,陜西不雨,大旱,秋田無收,民饑。
明宣德三年(1428) 正月至五月,西安府、延安府各州縣不雨,豆麥旱傷。延安府十二州縣春夏亢
旱,秋霜,早田皆無收。
明宣德八年(1433) 秋,咸陽、漢陰縣雨雹傷禾,人民饑。
明宣德九年(1434) 五至七月,西安府、延安府、酈州亢旱,田苗槁死,人民饑。八月,陜西水。
明正統元年(1436) 閏六月,西安府驟雨,山水泛漲傷稼。
明正統二年(1437) 夏四月,西安等六府,乾州、咸寧等十三州縣連年干旱,二麥不收,人民饑餓。
六月,陜西西安等府天久不雨。
明正統三年(1438) 鳳翔、西安、漢中等府所屬州縣澇,歲荒,人民饑殍。自夏逮秋,西安、延安
等府大雨雹。
明正統四年(1439) 春、夏,陜西旱。延安府屬夏秋旱澇,田禾無收。
明正統五年(1440) 四月,延安府宜川縣雨雹傷稼,人民乏食。
明正統六年(1441) 八月前,陜西旱。
明正統七年(1442) 上年秋冬至今春,西安府屬州縣不雨。春,延安、鳳翔等府不雨,田苗枯槁,
人民乏食。
明正統八年(1443) 秋八月,綏德州霪雨害稼,饑。
明正統九年(1444) 五月,陜西大旱,至八月,陜西州縣數月不雨,麥禾俱傷,冬又無雪,西安等
府因亢旱,人民缺食,流徙死亡,甚至將男女鬻賣以給日用。
明正統十年(1445) 五月至十月,西安、鳳翔等府所屬州縣旱傷,又因連歲旱饑,人民饑窘攜妻挈
子出湖廣、河南各處,動以萬計。夏鄜州大雨,河水泛漲,決州城垣一隅。七月,
延安府大水。
明正統十二年(1447) 冬十月,延安府及延綏二衛,旱傷軍民糧草。陜西冬無雪。
明正統十三年(1448) 夏、秋,陜西旱。
明景泰元年(1450) 漢中府大旱。八月,陜西大水。
明景泰二年(1451) 七月,西安等四府九衛數月不雨。歲大旱民饑。
明景泰三年(1452) 八月丁丑,陜西大雨,黃河泛決,延安、綏德等處城圮。
明景泰四年(1453) 五月、六月,西安等府旱災。
明景泰六年(1455) 一月至六月,西安等府不雨,陜西旱。
明景泰七年(1456) 八月甲子,延安等處久雨,壞各營塞城垣。
明天順三年(1459) 夏,陜西多雨。初秋旱霜傷稼。
明天順四年(1460) 夏,陜西大旱,禾稼枯槁。秋,西安府三十三州縣雨水連綿,秋成失望。冬無雪。
明天順五年(1461) 去冬至夏,西安、延安府亢旱,二麥不收。
明天順六年(1462) 延安府夏旱,秋澇,麥禾俱傷。
明天順七年(1463) 陜西旱。
明天順八年(1464) 秋,延安府、榆林衛霪雨害稼,饑。
明成化元年(1465) 三月,陜西旱。
明成化五年(1469) 陜西旱。
明成化六年(1470) 陜西旱。三月,陜西大風揚沙。八月,漢水漲,高數十丈,城郭居民淹沒。
明成化八年(1472) 秋七月丙午,隴州雨雹,大如鵝卵,有大如牛者,六日乃消。八月,漢水漲溢,
淹沒興安州【注:興安州,元金州,明萬歷十一年(1583)改名興安州,州城今安
康市。】城居民。
明成化九年(1473) 去冬至今春,西安府所屬州縣久旱。鳳翔、延安府所屬州縣旱傷。五月丁巳,
隴州雨雹如拳。
明成化十年(1474) 略陽大水。
明成化十二年(1476) 夏四月乙未,涇陽、朝邑雨霧,水漲河決,漂溺人畜無算。
明成化十三年(1477) 四月戊戌,陜西冰厚五尺,間以雜沙,有青紅黃黑四色。陜西霜殺稼。
明成化十四年(1478) 五月,商州大水,民多淹沒。略陽大水。
明成化十五年(1479) 西安府雹災。
明成化十七年(1481) 陜西連年亢旱。
明成化十八年(1482) 陜西旱。
明成化十九年(1483) 陜西旱。三月辛酉,陜西隕霜。
明成化二十年(1484) 陜西大旱。陜西連年亢旱,至秋七月益甚,餓殍盈途。九月,陜西旱,大饑,
人相食。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 連年大旱,正月,陜西境內赤地千里,井邑空虛,尸骸枕藉,流亡日多。陜
西西安等五府水災。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 六月,陜西旱。
明弘治元年(1488) 夏,略陽縣大旱,冬,人相食。夏,洋縣大雨,冬大饑。同官縣漆水溢,東城
崩。中部縣【注:中部縣,明中部縣轄區約為今黃陵縣平天村以東,沮水以北地
區。】大旱。
明弘治二年(1489) 西安、延安等府州縣,連歲荒旱。
明弘治三年(1490) 陜西旱,薄收。
明弘治四年(1491) 陜西旱。秋,西鄉縣大水為災,西關街衢通船,民居多被漂沒。
明弘治六年(1493) 夏,陜西西安等七府旱。
明弘治七年(1494) 陜西旱。
明弘治八年(1495) 陜西大旱。三月己酉,鳳縣暴風,雨雹殺麥。
明弘治十年(1497) 西安、延安府旱。
明弘治十一年(1498) 延綏等八府旱、雹。旬陽縣洪水。
明弘治十三年(1500) 延安等三府旱、雹災。
明弘治十四年(1501) 六月辛巳,漢中府大風,大雨雹。延安府、漢中府旱災,府谷縣河清三日,榆
林衛是歲荒。朝邑縣水災。
明弘治十五年(1502) 夏,漢中府大雨傷稼,洋縣漢江泛漂沒田廬,溺死者無算。膚施縣、綏德等衛
所受雪霜災害。
明弘治十六年(1503) 五月,榆林大風雨雹,折木撤屋瓦,毀子城垣。陜西延安等府水災。
明弘治十七年(1504) 二月,陜西大旱。夏,漢中府旱。秋,漢中府及冒縣雨雹傷稼。
明弘治十八年 (1505) 三月, 雙山堡【注:雙山堡,在今榆林市東北方。】大雷雨壞城。潼關衛
【注:潼關衛,明洪武九年(1376)將潼關守御千戶所升為潼關衛,轄潼關城及
108個軍屯,作務軍田33萬余畝,錯落于陜西華陰、同州、朝邑、華州、臨潼、
合陽、河南省靈寶、閿鄉等9個州縣。】旱災。
明正德元年(1506) 陜西西安、延安等三府旱。六月,陜西河溢,漂沒民居。榆林衛、葭州、府谷、
神木、甘泉、延川、三水【注:三水縣,明成化十三年設立,轄區約為今旬邑縣
(除馬欄鄉和馬欄農場。)】、西鄉等縣雹災。
明正德二年(1507) 五月,略陽縣大雨,高家山崩,壓死一百九十余人,后大旱。興安州大水。扶
鳳縣、岐山縣旱,府谷縣河清三百里。
明正德三年(1508) 夏,旬陽、白河縣大雨。九月,延綏大水。
明正德四年(1509) 三月至七月,陜西旱。
明正德五年(1510) 漢中連年荒旱,民多流移。
明正德六年(1511) 西安、延安府旱雹災。
明正德七年(1512) 中部縣大旱,人相食。
明正德九年(1514) 西安府旱。
明正德十一年(1516) 西安府所屬州縣旱。
明正德十三年(1518) 初夏,澄城雨雹,積地尺余,逾月始消,無麥。
明正德十四年(1519) 六月,漢水漲溢,傾勉縣城,旬陽、白河縣漂沒民舍甚眾。六月己巳,西安府大風拔木。
明正德十六年(1521) 正月至六月,陜西不雨,大旱疫。
明嘉靖元年(1522) 春,興安州澇。夏秋,漢中府旱。五月至九月,同州不雨,旱荒民流。
明嘉靖二年(1523) 靖邊大水入鎮,靖堡城淹沒廬舍。漢中府大水。
明嘉靖五年(1526) 六月,陜西五郎壩【注:明五浪壩在鎮安縣】雨水三丈余,沖決官吏民舍七十
余家。陜西屢發大風,卷掣廟宇民舍百數十家,了無蹤跡。
明嘉靖七年(1528) 陜西大旱,人相食,餓死無數。延綏夏潦秋霜,八月饑,人相食。
明嘉靖八年(1529) 漢水決。榆林旱,大饑,人相食。白水縣旱,民饑。
明嘉靖九年(1530) 延綏荒歉異常。
明嘉靖十年(1531) 陜西大旱。白水縣自夏至秋旱,無麥禾。
明嘉靖十一年(1532) 陜西大旱。鄜州三月初旱,至六月終方雨。夏,漢中府大雨又大風三日,六月
又雨雹;渭河大水,淹沒民田廬。八月十九日,鄜州大隕霜殺稼,禾未成粒而
盡槁。
明嘉靖十二年(1533) 三月,商州大雪,花木盡枯,春夏,延安府旱災。秋多雨,陜西水災,沖沒城
邑,人多漂溺。秋,綏德州霜殺禾菽。
明嘉靖十三年(1534) 五月,涇、渭大水,河溢,邠州、涇陽、渭南縣和華州沿河淹民居畜產無數。
六月,漢中府雨雹。鄜州洛河大水,入城東門至大什字街,水深三尺許;是冬,
州城南洛水冰凝南北數十丈。
明嘉靖十四年(1535) 三月辛巳,漢中雨雹,隕霜殺麥。
明嘉靖十五年(1536) 夏,洋縣漢水溢。
明嘉靖十六年(1537) 夏五月,陜西大旱。六月,千陽縣大雨,千暉二河水漲,城陷,死者無算。七月,
略陽縣大雨雹傷稼。秋,陜西水災。
明嘉靖十七年(1538) 夏,陜西大旱。七月,商州大水,禾盡沒。
明嘉靖十八年(1539) 七月,漢江漲溢,漂民舍;鳳縣雹傷稼。
明嘉靖十九年(1540) 八月,定邊營大雨浹旬,道濘。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 夏,漢中府大水漂民舍。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 清澗暴雨。商州大水沒禾。五月丁巳,鄜、耀二州雨雹。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 陜西旱。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五月,漢陰縣月河泛漲,沖決李公堤,漂沒民舍,稻田半為沙淤。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 夏,鄜州大雨雹,有一雹七日未消盡。旬陽縣洵水漲,漂沒田舍無數。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 正月,千陽大水沒城。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 六月丁卯,延川雨雹如斗,壞廬舍,傷人畜。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 春,潼關衛大風發屋拔木。六月,蒲城縣暴風冰雹,大如斗,數日不消,樹
屋人畜大傷。夏,旬陽、白河縣大水。烏龍江漲,漂打鐘壩民舍。冬十月,
榆林衛、延安府大雷雹。陜西旱。
明嘉靖三十年(1551) 六月,漢中霖雨彌月。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 陜西經歲恒旸,赤地千里,或大水騰溢,田地成河,子女充餐,道饉相望。
夏四月,鄜州雨雹。夏六月,鄜州大水。八月,耀州雨雹。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 褒地平地水深三尺,山崩地裂。十一月,鄜州寒甚。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 陜西五府旱。五月,淳化縣大雨雹。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 綏德州水漲入城市。害禾稼。米脂縣大水。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西安府旱。
閏七月,淳化諸縣雨雹。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 延安、西安府旱。明嘉靖四十年(1561)興平縣大旱。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 西安等六府旱。六月三十日,洛水泛漲,沖開鄜州外城百余丈,官民房宇,
漂沒無存,沿洛一帶川地,低者水涌石壓,不堪耕種。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 七月二十一日,鄜州洛水漲,新筑城崩壞百余丈,漂沒房宇禾稼。八月靖邊
縣水淹鎮靖堡。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 綏德州旱。夏,金州旱。七月,洛水漲,入鄜州城,深五尺,漂沒禾稼;清
澗河水暴漲,漂沒清澗縣南關。
明隆慶二年(1568) 陜西大旱。五月,延綏和永壽、麟游縣大雨雹。
明隆慶三年(1569) 綏德州,中部、藍田縣大水。五月癸丑,延綏口北馬營堡雨雹殺稼七十里。
明隆慶四年(1570) 六月二十一日,清澗縣大雨水漲,沖壞南甕城并民居數百家。六月,華陰縣渭
河溢數丈,流沒民田,浮尸遍野。六月初九日,藍田縣雨雹,大如斗。七月,永
壽縣雨雹如雞卵,傷稼。九月,陜西大水。
明隆慶六年(1572) 延安府大旱,饑,人相食。
明萬歷元年(1573) 金州旱。
明萬歷四年(1576) 八月,米脂縣大雨雹。九月初七日,漢中府大雪盈尺,殺禾稼。
明萬歷五年(1577) 綏德州旱。
明萬歷六年(1578) 春,朝邑縣井凍。四月,商州洛南縣以東大雨雹,禽鳥盡死。夏,周至縣雨雹。
金州夏澇秋旱。冬,富平縣大雪。
明萬歷七年(1579) 春,金州多雨,饑。夏,澄城、朝邑縣天熱,麥枯,暍死者眾。
明萬歷八年(1580) 夏,周至縣大旱。秋,周至、朝邑等縣雨霖壞稼。周至縣隕霜殺稼。
明萬歷十年(1582) 西安、延安府大旱饑,人相食。華陰縣雨雹。
明萬歷十一年(1583) 夏四月,金州猛雨數日,漢江溢,淹沒州城,公署民舍一空,溺死五千余人,
闔家全溺無以計數。三月至七月,咸陽縣不雨。米脂縣、麟游縣旱。明萬歷十二
年(1584)米脂、洛川縣旱饑。
明萬歷十三年(1585) 岐山、白水、臨潼縣大旱,民多饑死,四月,渭南縣雹損麥。秋,西鄉縣大
水。白水縣霜殺秋禾。
明萬歷十四年(1586) 七月,陜西大旱,民不聊生,道饉相望。
明萬歷十五年(1587) 陜西大旱。同州府連年亢旱,是年尤甚,米涌貴,斗米三千錢,人相食,蒲城
縣餓莩極多,四門四鄉俱有坑,旋瘞旋滿。秋,周至縣霖雨。
明萬歷十六年(1588) 春,同州、潼關衛隕霜殺禾。五月,陜西大旱。秋,西鄉縣大水,壞城南關,
壞民居百家。
明萬歷十七年(1589) 潼水淹潼關衛治所。
明萬歷十八年(1590) 漆水崩同官縣城北門。綏德州風蔻大饑。同州大風晝晦。
明萬歷十九年(1591) 六月,延安雨雹,積三尺。八月,延綏、榆林二衛霜雹相繼,禾稼盡死。
明萬歷二十年(1592) 藍田縣灞水溢。
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 六月六日,商州大水沒民居。華州大水,傍渭居民溺死者眾。
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 八月,清澗縣隕霜殺禾。
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 五月,麟游縣雨雹,大如斗。秋,漢中府霪雨,禾不實。
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 周至縣雨雹,無麥。
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 榆林衛、延安府清明前一日,怪風拔木,吹人有至三、四十里者。七月初五
日,漢陰縣雨雹,大如雞卵,秋稼多傷。
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 夏,渭南縣雹傷田,其塊大三尺許。五月十六日,府谷縣大雨不止,二十九
日河水溢,高數十丈,漂廬舍無存。六月,洛南縣大水敗城郭,毀田廬,溺
洛河死者數百人。秋,延安府大水,漂人畜甚多。
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 七月,藍田縣大雨十日,土窯皆陷。
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 自上年六月至夏,關中不雨,草木既盡,剝沒樹皮,道饉相望,村空無煙,
坐而待斃者十八萬人。麟游縣雨雹。秋,渭南縣大水,浪過屋梁,沃壤盡
成沙灘;朝邑縣河渭俱漲沒民田。延安府、榆林衛秋霜殺稼。
明萬歷三十年(1602) 閏六月下旬,朝邑縣大雨如注者數日,至七月初三日尤甚,河大溢,壞運糧
船二十三艘,損失米八千三百六十石,死洱二十六人。
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 夏,渭南縣雹。
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 綏德州雨雹。米脂縣大水、冰雹。
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 戶縣四月至七月不雨。
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 七月,漢陰縣雨雹,大如雞卵,傷秋禾。同州,渭洛兩水皆清。
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 夏,府谷縣大旱。秋,陜西旱,延安府旱饑。
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 陜西久旱,秋八月不雨,至次年夏四月始雨,大饑。
明萬歷四十年(1612) 四月,扶風縣雹雨殺禾。夏,渭南縣冰雹狂風。周至縣大風折樹飛瓦。
明萬歷四十年(1613) 夏四月,興安州【注:興安州,明萬歷十年(1583)將金州改為興安州。】雨
雹如彈,碎屋瓦,漢江以北如雞卵,傷禾稼。七月,涇水暴丈,漂居民商賈
無算。八月二日,藍田縣三里河水漲,漂毀房屋。秋,西鄉、城固縣大水。
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 六月四日,府谷縣雨雹傷禾苗。八月,延安府雨雹,禾盡偃。
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 八月,靖邊縣水淹鎮靖堡。
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 六月十九日,鳳翔府大雨,古城堡漂沒寺廟人民。六月二十二日禮 、三原、
涇陽、淳化等縣大雨五、六日,水淹沒百里,白渠以北,鮮有存者,平地數
月水方盡。七月,陜西旱。秋,中部縣大水,澄城縣秋潦。延長縣大雨如注
五、六日。
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 夏,興安州、富平縣旱。五月富平縣冰雹傷田。秋,興安州澇,大饑。七月至九月,商州雨。
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 四月辛亥,陜西大雨雪,駱駝凍死兩千蹄。六月,禮泉縣涇水漲,溺人。
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 澄城、富平縣旱,無禾。
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 渭南、中部縣冬大雪,至翌年春始霽,人多凍死,潼關黃河凍。
明天啟元年(1621) 五月,渭南縣大風拔木,迅雷擊樹,南原一帶,冰雹如卵,麥果多傷。六月
初二日,周至縣夜半大雨,平地水深數尺,坍墻倒屋無算。七月,渭南縣大
雨彌月,渭北帶,河水泛溢,沖壁倒屋,頃刻立盡,藍田大雨,民屋多傾;
朝邑縣黃河溢水至城下。秋,紫陽縣旱,富平縣旱饑。
明天啟二年(1622) 延長縣雹傷人畜禾稼。
明天啟三年(1623) 夏,紫陽縣大水,漢水溢。六月,西鄉縣大雨,水溢田禾,死百余人。商南縣
雨雹,民房碎,禾為泥。定邊營大雨如注,須臾水涌百尺,溺死千余。
明天啟四年(1624) 七月,禮泉縣大風雷雨。九月,寶雞縣暴風,冰雹,雹大者如拳。潼水沖潼關
北關。商州夜村雨雹,如石臼杵,民房悉碎,禾為泥。
明天啟六年(1626) 五月,關中旱。延長、清澗、中部等縣大水,清澗縣大水與城齊,漂去南甕城,
沒南關民數百家。定邊營大旱。
明天啟七年(1627) 六月,同州、華州旱,死亡遍野。綏德州河清。
明崇禎元年(1628) 四月至七月,陜西不雨,八月,陜西恒雨,霜殺稼。全省旱霜成災,北部中部
最重,膚施縣自春徂夏及秋俱無雨,禾盡枯;安塞縣狂風拔盡槁苗,秋無獲,
民刈蓬蒿而食。陜西冬大雨雪,十一月,木冰,樹枝盡折。
明崇禎二年(1629) 四月,禮泉、周至縣霖雨二十余日,大小麥盡秕。四月至七月,延安府,綏德
州、榆林衛不雨,大旱,餓莩載道。扶風、永壽縣旱。
明崇禎三年(1630) 陜西連歲旱。陜北大旱,米脂縣夏秋無收,糧貴民饑;延安府旱饑,人相食,各縣俱挖萬人坑。
明崇禎四年(1631) 陜北、關中各府州縣大旱災。清明日,禮泉縣怪風拔木撤屋。夏秋,洋縣、紫
陽縣大水,漢江兩岸田畝盡淤,房屋傾圯。冬,陜北、關中連雪兩月,雪深丈余,
榆林衛人畜死者過半。
明崇禎五年(1632) 春,延安府旱。陜北大旱饑,民食草根、樹皮、軟石,僵尸遍野。洋縣大水傷禾。
明崇禎六年(1633) 延安、鳳翔、西安等府州縣旱、饑,米脂縣斗米千錢,人相食;鳳翔秋無禾,
人食樹皮;耀州,澄城縣一帶人民死徙過半。夏,漢中府大水。
明崇禎七年(1634) 陜西旱饑。六月,漢中連雨四十日。周至縣大風拔木。
明崇禎八年(1635) 去冬,耀州無雪,春無雨,麥苗死。富平、周至、西鄉等縣旱。靖邊縣大旱,
赤地千里,民饑死十之八九,人相食,父母子女相食者有之,狼成群食人。禮
泉縣六月酷熱二十余日,人多暍死,八月霪雨傷稼,秋冬不雨。九月,略陽澇,
水淹城郭,民舍盡沒。
明崇禎九年(1636) 漢中府旱。夏,涇陽大雨四十日,秋禾糜爛。秋,富平縣旱。
明崇禎十年(1637) 四月,延安府、綏德大雨雹,平地深數尺。五月十三日,禮泉縣大風拔木。夏,
略陽旱,秋禾全死。秋,富平縣旱。
明崇禎十一年(1638) 陜西大旱饑,扶風縣秋大旱,禾盡枯,綏德州河清,商州大旱,饑殍過半。西
安府大風霾。周至縣大雨,房屋傾倒,禾苗漂沒。
明崇禎十二年(1639) 同官縣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三月,同官、白水縣大風雹傷麥。夏,漢中
府旱。商州旱。秋,富平縣大旱。八月,白水、同官、洛南縣千里雨雹,半日
乃止,傷田禾。
明崇禎十三年(1640) 二月,延安府,榆林衛、綏德州大風霾。春,鳳翔縣旱,夏無麥。五月,陜西大
旱蝗,華陰縣渭水赤。五月至七月,涇陽縣不雨。秋,全陜大旱饑,十月,粟價
騰涌,斗米價三錢,至次年春十倍其值,絕糶、罷市,木皮石面皆食盡,父子夫
婦相剖啖,道饉相望,十死八九。臨潼縣有人市,無力婦女,價不及千錢,飯一飧
易一妻,米一千,易一婢。
明崇禎十四年(1641) 夏,漢中府旱,漢陰縣禾苗盡枯。六月,延安府,綏德州大水沒禾稼。
明崇禎十五年 (1642) 三月, 鳳翔府風霾雨土。 五月十五日,永壽縣大雪竟日傷稼。
明崇禎十六年(1643) 正月,涇陽縣大雪。西鄉縣水。六月丁丑,乾州雨雹,大如斗,毀民屋傷人。
明崇禎十七年(1644) 正月,長安縣大風折端履門大旗桿。正月初七日,商州大雨雹。同官縣旱荒死
亡十之七。連年洛渭漲溢,二水交流,朝邑縣平地水深四五尺,南鄉村屋盡被災。
清順治三年(1646) 七月,陜西旱。綏德州,同官縣雨雹。九月,綏德州霜殺稼。
清順治四年(1647) 西安、延安、漢中等府雹災。六月,商州雨雹。秋七月,鳳翔縣霖雨傷稼。八月,
洋縣,城固等縣暴雨兩日夜,漢中府、興安州漢水泛漲,淹沒田舍人畜,田苗盡
傷,大饑。十月,鳳翔縣大雨雪。
清順治五年(1648) 四月初五日,華州大雪。閏四月,涇陽縣雨雹。五月,咸陽、臨潼、 武功、
高陵等縣大雨四十余日,白河縣堤決。八月,華州大水。秋,鳳翔府不雨,冬無
冰。安塞縣赤風竟日,屋瓦盡飛。
清順治六年(1649) 三月十七日,蒲城、涇陽縣大風拔木。漢中府雨雹,二麥無收。九月,洋縣雨
雹;府谷縣風霾晝晦。十月十五日,咸寧縣大雨雹,所過赤地。
清順治七年(1650) 六月,興安州大水。夏秋,鳳翔府霖雨害稼。
清順治八年(1651) 自四月至九月,甘泉、延安、子長等縣不雨。四月甲戌,涇陽雨雹。
清順治九年(1652) 七月,潼關衛、鎮安縣旱。夏,鳳翔縣大水,雨雹。
清順治十年(1653) 西安、鳳翔等府屬冰雹災害,五月二十一日,涇陽、永壽縣雨雹,大如拳,大
傷禾稼;孝義廳【注:孝義廳,清代廳設在邊遠地區及軍事要地,是一種軍事布
署。孝義廳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分咸寧、鎮安、藍田等縣部分地區設立,轄
區約為今柞水縣北部及鎮安縣東川區和紅洞鄉。】飚風驅黑云從咸寧縣西北涌上,
大雨如注,冰雹如雞卵,屋無全瓦,樹無全株;同日涇陽縣大風折木。五月,興
安州大雨。六月,涇陽縣雨雹;安定,白河縣雷雨暴至,水高數丈,漂沒民居。
夏,鳳翔縣雨雹,深一、二尺,旬日不消,草木如隆冬。涇陽、略陽縣大水,淹
田禾。秋,鳳翔縣大水。冬,保安縣【注:保安縣,清保安縣轄區約今志丹縣和
吳旗縣樓房坪鄉。】大雪匝月,人有凍死者。
清順治十一年(1654) 夏四月,鳳翔大雪盈尺,果樹皆折死;初四日,扶風縣大雪 殺禾。六月,洛南
縣大雨雹,積地尺許,人不能行。七月,扶風縣大水。八月,漢陰縣雨雹,大如
鵝卵,平地深一尺。八月至十二月,扶風縣不雨。
清順治十二年(1655) 正月十九日至二月上旬,渭南縣大雨十余日,三月初三日,漢中府屬洋縣、南
鄭、西鄉縣黑霜殺麥。四月十四日,鳳翔、西安府屬岐山,麟游、涇陽、鳳翔
等縣雪霜殺稼。夏,同官縣大旱。綏德州河清。
清順治十三年(1656) 前年八月至三月,扶風縣不雨。鎮安縣旱。勉縣山水發,漂沒田廬。洋縣大雨
雹傷禾。八月,眉縣雹損秋禾。
清順治十四年(1657) 二月,涇陽縣狂飆連日。正月至五月,鳳翔府,潼關衛大旱,豆麥不登。春,扶
風、鳳翔縣隕霜雨冰。夏,鳳翔縣雨雹。八月,涇陽、商南縣旱。十一月三十日,
商州、咸寧縣大雪雷雹。
清順治十五年(1658) 四月,商州大雨三旬。五月,周至縣大旱。七月,商州雨雹,二十九日,潼關
衛雨雹。秋,興安州霖雨四十余日,鳳翔縣秋雨害稼,洋縣漢江大水。十一月,
華州、臨潼、咸陽、洛南等縣大雪、雷鳴。
清順治十六年(1659) 六月初四日,延安府大雨三日,洪水暴發,膚施、安塞、延長等五州縣水災,
安塞縣水從北門沖入,淹沒民舍,城北蕩為水區;膚施縣三關盡沒,死百余人。
六月,清澗縣雨雹,如鵝卵,積數尺。
清順治十七年(1660) 春,鳳翔縣雨雹。上年秋九月至春,扶風縣大旱。秋,延川、周至、涇陽等縣
大水淹田苗。冬,鳳翔縣大雨雪。
清順治十八年(1661) 三月,鳳翔縣隕霜害稼。春,扶風縣大雨水。四月二十日,鳳翔、寶雞、眉縣、
扶風等縣大雨雹,傷人畜甚多。五月,臨潼、紫陽縣雨雹。五月、六月,扶風
縣旱。秋八月,清澗縣雨雹,如鵝卵,有徑尺者,積地數尺,牛羊打死無算。
清康熙元年(1662) 同州、臨潼、岐山、扶風、眉縣等州縣雨雹。四月初五日,永壽縣雷雨、冰雹,
堅如石塊,禾苗盡傷。二月中旬,商州雨至九月中旬,無數日霽者,禾稼無成。
三月至九月,周至縣陰雨連綿不止,官民舍多圮,人畜死者甚眾。六月至八月,
榆林、鳳翔、西安、同州、漢中等府,乾州、興安州等屬縣大雨六十余日,涇、
洛、渭諸水皆溢,渭水絕渡半月,渭南、咸陽、武功等縣平地水深數尺,民居
傾圮。冬,黃河、渭水河凍,可行車馬。
清康熙二年(1663) 三月中旬,商南、洛南縣隕霜,二十二日大霜,二十六日又大霜,麥豆苗全萎,
果樹十枯八九。六月,漢中府漢江大水,大風拔木。七月,咸寧縣大水。周至
縣渭河南漫約十里余。八月,保安縣旱。洋縣、城固縣雷雨、大風拔木。
清康熙三年(1664) 春,鳳翔縣雨雹多風。六月,府谷縣大雨數日,河水泛漲,近岸民舍田地,多
被毀傷。六月二十二日,華州、同州大雨,石堤峪水幾兩丈,摧傾橋梁,沙設
稻田。閏六月,延安府霪雨彌月,大水壞廬舍。七月,商州閻家店大雨雹,秋
禾不登。秋,鳳翔縣旱,禾不登。
清康熙四年(1665) 正月,鳳翔府大風。春,眉縣、商州旱。八月初五日、六日,府谷縣隕霜殺稼
過半。秋,鳳翔府雨雹如斗。米脂縣旱后雹災,又霜災,秋無收。
清康熙五年(1666) 三月,漢中府大風揚沙蔽日,褒城黑龍江岸一長二丈許壞船飛覆民屋。四月,
漢中府雨雹,大傷禾稼。
清康熙六年(1667) 四月,鳳翔縣隕霜壞稼,夏秋饑。七月,紫陽縣、旬陽縣漢江大水。西安、鳳
翔府、興安州等屬及南鄭縣水。
清康熙七年(1668) 五月二十六日,華州大風、大雨,水暴起淹房舍。六月,涇陽縣暴風拔木。眉
縣霜雨數十日,平地大水,傍渭及山河沖地甚多。
清康熙八年(1669) 六月,漢中府、紫陽縣大水。八月十五日,漢中府雨雹傷稼。九月己亥,涇陽
縣冰雹,大如卵,損瓦折木,鳥獸死傷無數。安塞縣旱饑。
清康熙九年(1670) 韓城禹門至陜州黃河河清。華陰縣黃河結冰橋。清康熙十年(1671)秋,咸陽縣
大雨四十余日。
清康熙十一年(1672) 寶雞縣旱。
清康熙十二年(1673) 略陽縣水患,綏德州冬無雪。
清康熙十三年(1674) 二月,武功、臨潼、咸陽等縣大風霾十余日,人相視皆黃色。夏,同官、周至
縣大旱,谷不成。
清康熙十四年(1675) 八月十五日,洋縣范壩雨雹,盡壞刈稻,傷禾豆,草亦無存。
清康熙十五年(1676) 洋縣雹。五月,興安州大水。十一月,咸陽、武功、高陵、臨潼等縣大雪,深
數尺,樹裂井凍,渭水堅可行車。
清康熙十六年(1677) 五月二十七日,華山谷內狂風驟作,暴雨如注,峪中男女斃者百余人。六月十
二日,綏德州水沖至南門入市。秋,紫陽縣旱。
清康熙十七年(1678) 米脂縣旱。秋七月,延安府霪雨大水。
清康熙十八年(1679) 夏,延安府,興安州及周至縣旱,延安府禾不登。八月十五日至九月中旬,漢
中、延安府,興安州及周至、渭南、朝邑等縣秋澇,霪雨四十余日,河水泛漲,
漂官民房舍,朝邑、渭南縣平地水深數尺。吳堡縣旱災。
清康熙十九年(1680) 綏德州旱荒。五月二十九日,潼關衛潼河漲溢,漂溺城中居民二千三百八十五
人,廬舍數百間。八月,咸陽、臨潼、武功、高陵等縣大雨四十余日,冬,咸
陽縣渭水凍,至次年正月。
清康熙二十年(1681) 乾州和禮泉、永壽縣雷雨異常,居民房屋多傾。韓城縣芝川大水。八月十二
日,周至縣冰雹,大如彈丸,禾稼大傷。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 八月,綏德州大風,谷菜俱凍。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 韓城縣旱,冬極寒,河結冰橋。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六月興安州、綏德州大旱。漢陰縣夏大旱至秋分方雨。紫陽縣夏秋未登,
大饑。秋,周至縣旱。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 春,安定縣【注:安定縣,清安定縣轄區約為今子長縣。】旱。六月十三日,
同官縣暴雨,平地水深丈余。略陽縣水患。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 閏四月初五日,漢中府大風拔木,雨雹如雞卵。六月,府谷縣河漲傷田地。
耀州沮水漂西城。鄜州大水,官民廬舍全毀。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 三月二十七日,臨潼縣隕霜殺麥。五月,漢中府雷電,風雨如注,河水暴漲,
樹木連根蔽江而下,橋梁盡毀。六月,商州冰雹,鎮安縣旱。秋,高陵、臨潼、咸陽等縣旱。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 商州旱,麥歉收。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 三月二十六日,商州、渭南縣隕霜殺麥。四月,蒲城縣隕霜,麥豆俱傷。春,
扶風縣不雨。靖邊、涇陽、咸陽、臨潼、高陵、扶風、周至等縣秋旱,秋無
成。定邊縣河水大泛。十二月,三水縣大雪,樹俱枯,韓城縣黃河清,結冰橋。
清康熙三十年(1691) 鳳翔、西安府、興安州、商州、同州及洋縣、宜川縣大旱,渭水僅深尺許,夏
秋無收,民饑食草根樹皮,咸陽縣、高陵縣饑民逃亡,十村九空。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 三月十二日至十五日,武功、咸陽、高陵縣分別出現大風雪,無麥。春,朝邑
縣大風數日,旱,麥苗盡枯。四月,朝邑縣隕霜害禾稼。秋,商州霪雨害稼。
西安、鳳翔府連歲遭旱,秋大饑。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 五月,中部縣、韓城縣雹。六月,中部縣大水。秋八月,咸陽縣霪雨,墻垣倒
者甚多。漢水暴漲,興安州城圮。西安、鳳翔府等屬旱。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 洋縣大旱饑。夏,咸陽、高陵縣大雨,水深兩尺。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 八月十六日,府谷縣、延安府隕霜殺稼。興平縣渭水溢,崩陷民居六十戶,民
田一百六十頃。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九月,西鄉縣霜殺稼。清康熙三十七年
(1698)三月十七日,扶風縣雨雹。六月,府谷縣大雨,低田多沒。南鄭等十二
縣水災。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 八月,西安府大水。
清康熙四十年(1701) 西安等二十六州縣旱災。六月初四日,宜川縣大水入城,沖漂北門。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 秋八月,寶雞縣、眉縣霪雨,渭水溢,崩塌沿河地畝。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 漢陰廳大旱,饑。漢中府屬南、褒、勉等七州縣水災。冬,咸陽縣燠無雪。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 五月,山陽縣大水,平地深丈余。六月,興安州大雨,漂沒田廬。八月二日,
綏德州霜殺禾。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 春,清澗縣無雨,禾絕,民多饑,旱至五月十七日始雨。四月,扶風縣大雨傷稼。
興安州漢水暴漲,沖塌城垣房屋,漂沒倉糧六千四百四十余石,州城圮。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 七月,朝邑縣河大溢,淹二百九十余家。洛南縣大水。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 七月,西安府大水。秋,綏德州旱。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 三月至五月,武功、咸陽縣連雨四十余日,麥收十之一。四月初九日,周至縣
雨雹傷禾。綏德州旱,秋霪雨。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 秋,周至縣大旱,禾不登。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 五月,興安州大水。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 西鄉縣大水。涇陽縣涇水清八日。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 春,鎮安縣大水。五月四日,周至縣雨雹。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 三月十一日,涇陽縣隕霜殺麥。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 三月二十九日,武功縣漆水大漲,兩岸夏禾盡沒。四月十九日至二十六日,
渭南縣渭水澄清澈底。五月,乾州旱,大風拔木。宜川等七縣旱。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 五月初五日,中部縣東北鄉大雹,麥豆無存。延安府屬宜川等六州縣旱,六
月至冬,中部縣不雨;四月至九月,清澗縣不雨,秋禾絕,大荒,冬無雪;秋
冬,宜川縣旱;延長縣旱,大饑。自春徂冬,同官縣不雨。夏,澄城縣旱,秋
稼不登。秋,高陵、臨潼、武功、扶風縣大旱。七月,安定縣隕霜殺麥。秋,
綏德州霜殺稼。
清康熙六十年(1721) 西安、延安、鳳翔三府自上年秋旱至本年春夏斷續干旱,大荒,夏無收,逃亡
者甚多,同官、高陵、周至、臨潼等縣六月十五日始雨。三月,鎮安縣雨雹,大
如斗。耀州雨雹大如斗。府谷縣大雨,低田多淹。
清康熙六十年(1722) 春,清澗縣旱。上年秋至春,洛南縣大旱饑,斗米銀五錢。寶雞縣大旱饑。
四月,甘泉縣大風拔木。同官縣暴雨漂民居甚眾。九月初一日,眉縣雪積樹不消。
清雍正元年(1723) 正月十八日至二十三日,周至縣,寧陜廳大雪。六月,府谷縣大雨,低田多淹沒;
十九日,葭州黃河大溢。榆林大水。
清雍正二年(1724) 五月,興安州漢水暴漲,沖入州城;旬陽縣水漲至縣西關駱駝嶺。八月,武功
縣霜殺稼。
清雍正三年(1725) 三月二十五日,延長、宜川縣大雪。七月初七日,武功縣漆水大漲,高十余丈,
漂廬舍,人多溺死。延川縣黃河清。
清雍正四年(1726) 甘泉、中部縣雨雹大如斗,房舍盡毀。
清雍正五年(1727) 上年十二月十八日至二月初六日,黃河自皇甫川至潼關清澈異常。
清雍正六年(1728) 五月,平利縣大雨連日,沖塌縣城垣六十余丈;洛州縣旱;商南縣大雨雹,損
廬舍。五月十九日,綏德州水。七月,甘泉縣隕霜殺禾。七月至次年二月,興安州
旱。
清雍正七年(1729) 六月至七月,陜西苦旱。七月十六日,寶雞縣異風卷沙霧二道,上寬下纖,一上
纖下寬,互相盤旋,自城西轉東而散。
清雍正八年(1730) 五月,興安州大雨山崩。六月,清澗縣黃河無定河溢,漂沒人畜。
清雍正九年(1731) 清澗縣黃無定河又溢,漂溺甚之。
清雍正十年(1732) 秋,西安府旱,禾歉收。同官、臨潼縣十月雨,始種麥。八月白水縣雨雹。
清雍正十一年(1733) 春,同官縣旱。
清雍正十二年(1734) 六月,同官、甘泉縣旱。秋,陜西仲秋雨少,禾受旱,收成大減。
清雍正十三年(1735) 白水、同官縣旱饑。
清乾隆元年(1736) 五月初八至十一日,興安州并所屬旬陽縣大雨連綿,十二日江水驟漲上岸。五月
二十八日、二十九日大雨滂沱,三十日,武功、興平縣渭水漲,沿河低洼地畝淹
沒。六月初八日、九日,周至縣大雨兩日,渭水漲溢。六月十九日,潼關縣大雨
大水自城西流來,城墻沖倒四十四丈。六月二十日后一個月,西安府未獲甘霖,
秋禾甚旱。六月二十一日,膚施、神木、府谷、定邊等縣暴雨冰雹,打壞秋禾,
打死牛羊,府谷縣冰雹東西寬約二十余里,南北百余里,秋收無望。七月,商州
旱。八月二十八日、二十九日,葭州、榆林縣微雪,寒冷、晚禾受傷,收成僅五
六分。九月初一日、二日、鳳縣隆霜,蕎麥受凍,秋禾止有五分。九日,商州霜早。
清乾隆二年(1737) 榆林、延安、西安、同州等府三伏亢旱,秋禾被旱。七月十二日,西安府大雨,平
地水高八尺。八月初一至八月十一日,西安府屬長安、咸寧、臨潼等州縣大雨連綿,
各河泛濫,村莊被淹,房屋倒塌。八月下旬,榆林府及延安府屬靖邊、定邊縣遭霜
凍,收成僅二三分或三四分。葭州及神木、府谷、膚施、商南等縣雹災。靖邊、安
定縣水災。
清乾隆三年(1738) 三月二十八日、二十九日,四月十五日、十六日、十七日,咸寧、長安、臨潼、藍
田、渭南、富平、戶縣、同官、合陽、蒲城、華州、白水、鳳翔、隴州、千陽、
商州、洛南、邠州、宜君等十九個州縣先后雨雹傷禾稼。四月五日,鳳縣、褒城、
勉縣、寧羌州【注:寧羌州,清寧羌州轄區約為今寧強縣及南鄭縣元壩區。】等
州縣陰雨連旬,收成歉薄,止有五六分不等。五月后,鳳翔、扶風、岐山等縣降
雨不足,六月中旬后,咸寧、長安、同官、耀州、三原、大荔、朝邑、浮化、武
功等縣缺雨。六月,鎮安縣山洪暴發。七月初二日,榆林縣雷雨,山水陡發淹秋禾。
七月十一日靖邊縣,十九日綏德州、八月初二日綏德州、安定縣、清澗縣雨雹傷秋
禾。吳堡、葭州、綏德、清澗等州縣旱,米脂、保安縣冰雹。
清乾隆四年(1739) 三月,富平縣雨雹傷禾。五月初三日,中部縣雹災,東石鄉等三十一村被傷八成。
五月,略陽、鳳縣大雨,上游山水驟至,十四日申刻浸溢民居。華州、大荔縣渭水
驟漲,沿河浸塌民房。葭州,懷遠縣【注:懷遠縣,清雍正九年(1731)設懷遠縣,
轄區約為今橫山縣(除苦水河以東,殿市、黨岔以南地區),子洲縣電市,水地灣兩
鄉。】大旱,狼食人。興平、白水、蒲城等十六州縣雹災。
清乾隆五年(1740) 五月,渭水溢。閏六月,葭州、神木縣秋禾被雹打,富平縣雨雹。七月,咸寧、
長安、咸陽、興平、戶縣、周至、臨潼、渭南、武功、華陰、華州等州縣雨水過
多,損傷秋禾。九月,岐山縣大風終夜。榆林府、綏德州所屬秋禾夏日雨水偶缺、
葭州、榆林、懷遠、米脂、吳堡五州縣成災。
清乾隆七年(1742) 四月下旬至八月,洛南、商南縣陰雨連綿不止,傷禾稼。八月,咸寧、長安縣雨
水過多,谷穗不實,收成僅七分上下。葭州、榆林縣雹災。
清乾隆八年(1743) 四月十八日,延長縣雪。六月商州水災。
清乾隆九年(1744) 四月十四日,邠州、同官縣雨雹傷麥豆。五月十九日,膚施、靖邊、延川、保安、
延長、安定、甘泉、洛川等縣雨雹。夏末秋前,西安近省州縣久旱無雨,炎風燥烈。
七月、八月間,延安、榆林兩府,凡有雷雨俱帶冰雹。
清乾隆十年(1745) 三月,榆林府附近口外農田缺雨。六月初六日,同官縣雨雹,十七日又雨雹,壞
廬舍無算。山陽縣被雹稍重,二麥不無損傷。秋七月,寶雞縣、華州雨,渭河溢,
興平、長安、寶雞、扶風、眉縣、鳳翔、咸寧、臨潼、武功縣等被水,水淹沙壓,
秋禾無收。秋八月辛亥,白水縣大雨雹傷木。八月十日、十二日、十三日,渭南、
麟游、合陽、延長、延川、甘泉、中部、洛川、宜君等十縣雨雹,傷秋禾蕎麥。
禮泉、乾州雨雹。
清乾隆十一年(1746) 三月二十三日,長武縣雨雹。閏三月初六日,商州雨雹。四月、五月,同官、三
原、蒲城、華州、鳳翔、眉縣、千陽、隴州、岐山、寶雞、鳳縣、神木、府谷、
榆林、懷遠、商州、長武等十八州縣雨雹,鳳縣、神木、府谷三縣稍重。六月十
六日、十七日,府谷、靖邊、定邊三縣大雨如注,河水陡發漫溢,神木縣城內水
深數尺,民房及城垣坍塌。
清乾隆十二年(1747) 西安府、同州府屬之耀州、乾州、咸陽、白水、朝邑等十六州縣大旱,自正月
不雨到五月,六月降雨三寸,搶種秋后,至十二月又未雨雪,夏秋收大歉,渭
河南有水泉者,收三四分不等,渭河北有收不夠種子和顆粒不收者。至秋,麥
未種者十有四五,種者不能出土,出土則死。饑民三四日不得一飽,有攜提妻
女出走,以至一堡之內,空無居人,有投井者,有乞食無門,死為餓莩,有生
子不能養,棄之道路者。藍田、商州、洛南、甘泉、富平、延川、中部、保安、
華陰等縣雹傷。興安州漢水漲。
清乾隆十三年(1748) 三月初一、二日,省城先雨后雪,雪后天寒,藍田、同官、潼關【注:潼關廳,
清潼關廳轄區約為今潼關縣及華陰縣,河南省靈寶縣、山西省芮城部分地區。】、
臨潼、武功、鎮安各廳縣及鳳翔府落濃霜,傷麥。四月,同官縣隕霜殺麥。夏,
長安、咸寧、永壽等縣雨雹傷禾。五月,岐山縣大水。入秋,西安、同州、鳳翔、
乾州四府州各屬縣缺雨,夏禾本薄,秋禾又被旱,計受旱二十五州縣,收獲不過
二三分或四五分。秋,保安縣雨雹成災;鎮安縣霪雨,山果不實。七月二十九日,
同官縣大風拔木,西鄉縣大雨雹傷禾。
清乾隆十四年(1749) 四月初十、十六日、十七日、三十日及五月初一日,富平、禮泉、涇陽、澄城、
蒲城、華陰、甘泉、扶風、勉縣、洋縣、永壽、洛南、潼關等廳縣連獲大雨,
并雨雹,涇陽縣暴雨灌入土窯。七月二日,潼關廳暴雨,潼水高漲,南北水門、
橋座俱被沖塌。七月二十日,鄜州洛水漲高二丈余,水漫堤岸。七月二十三日,
膚施縣延河受上游靖邊、安塞、保安三處支流河水會合,河水陡發,城根沖塌
十五丈。耀州、安塞、保安、榆林、清澗、興安等州縣大水沖塌城墻、堤岸。
清乾隆十五年(1750) 三月二十七日,宜君縣、同官縣雨雹。四月二十三日,富平縣雨雹。六月,富
平縣大水。秋,西安府屬之咸寧、長安等十州縣,華陰、華州、乾州、商州等州
縣亢旱,高原地畝收成僅五分。八月十八日、二十二日,鄜州、邠州、同州、商
州府屬各縣雨雹。略陽縣大水。
清乾隆十六年(1751) 三月十四日,同官縣雨雹,山頭如雪,數日始消。四月,同官縣隕霜殺麥。五
月初九日,咸寧縣、耀州雨雹。六月,華州渭水溢。七月初五日,清澗縣懷寧河溢。
七月初七日,岐山縣雨雹.,傷秋禾殆盡。西安、同州府屬各縣被旱成災。綏德州
水沖南門入市。
清乾隆十七年(1752) 四月,洛川縣水。六月十一日,同官縣雨雹,十四日又雹,歲大饑。夏秋,西
安、同州、鳳翔府及乾州、興安州、耀州、商州所屬麥后無雨,秋禾被旱成災。
計三十七廳州縣被旱。秋旱之后,繼以霪雨,秋九月,白水縣雨水傷禾。
清乾隆十八年(1753) 夏雨頗多,黃河、洛河皆漲溢。六月二十二日、二十四日、二十六日,鄜州、膚
施、延川、大荔、蒲城、華陰等六州縣沿河低洼地面被水浸溢或被沖。
清乾隆十九年(1754) 四月初十日,同官縣隕霜殺麥。
清乾隆二十年(1755) 夏,定邊、靖邊、榆林、懷遠四縣雨澤愆期,邊外秋禾被旱,八月霜凍,收成
欠薄。八月、九月,陜西雨水稍多,渭水泛溢,西安、同州兩府所屬之周至、華
州、大荔、朝邑、潼關等十一廳州縣沿河村莊秋禾被水。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 四月二十四,同官縣大雨雹。秋,鳳翔縣大雨。八月,同州府洛、渭河漲、渭
水自渭南縣漫溢東下,沿岸秋禾被淹,房屋坍塌。長安、禮泉等十三廳州縣雹
災。周至等四縣水災。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 五月初九日,大荔、華陰、宜君、中部等縣雨雹,夏禾秋苗皆有損傷;同官、
永壽、蒲城、白水、潼關、洛川、三水等廳縣被雹。榆林、葭州、懷遠、神木,
府谷、靖邊、定邊等縣六月缺雨少水,七月中旬又連陰不止,秋禾受傷,七月
二十五日、二十八日,八月十七日、十八日早霜,秋禾凍損。秋,澄城縣、潼
關廳秋霖三十余日,秋禾被水,塌磚窯數十孔。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 春夏之交,榆林、延安兩府屬十七縣雨澤稀少,夏禾被旱,葭州、榆林、清
澗縣冰雹。五月一日,鄜州張村驛,中部縣及同官、宜君縣雹傷夏禾,中部
縣北鄉雹大如卵,積地厚尺余,屋瓦俱裂。六月初六、初八日,同官、富平、
白水、蒲城、長武、三水等縣雨雹。六月,延長縣大雨雹傷禾稼。七月中旬后,
靖邊、定邊、榆林、葭州、懷遠、神木、米脂、吳堡等縣雨澤稀少,旱象又現,
后又隕旱霜,旱霜成災。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 三月、四月、膚施、安塞、保安、安定、宜川、延川、延長、甘泉、榆林、葭
州、神木、府谷、米脂、吳堡等縣及綏德州風多雨少,地土干燥,麥苗旱傷,
收成均在五成以下,定邊、靖邊、懷遠等縣收成止一二三分,尤為歉薄。夏,
咸陽、禮泉、同官、韓城、懷遠、清澗、米脂、吳堡、商州、洛南等州縣旱。
閏六月之后,咸陽、興平、涇陽、蒲城、鳳縣、邠州、長武、中部、石泉、宜
川等州縣缺雨,秋,澄城縣旱。七月、八月,榆林、葭州、定邊縣雹傷田禾。
九月初九、初十日,懷遠、定邊、葭州三州縣隕霜較重,造成歉收,懷遠縣成
災五分。延鄜一帶連歲不登,民饑,鬻妻子逃亡者十之七八,宜川縣相傳黑豆
穿線論粒而售,餓莩載道,死者甚多。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四月二十七日,米脂、清澗縣及綏德州雨雹。五月,旬陽縣大水。華州霖雨,
渭水溢。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 八月初七日,葭州、榆林、米脂三州縣雨中帶雹。傷秋禾。靖邊縣降雷雨,山
水驟發,沖塌房屋,傷田禾。華州渭河水漲,水淹河灘。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 夏,長安、咸寧、永壽等縣雨雹傷禾。七、八月,西安、同州、鳳翔、乾州、
商州等五府州所屬二十一縣未得透雨,受旱歉收。八月初八日,定邊、靖邊、
甘泉縣并鄜州隕霜,定邊縣秋收略減。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 三月,榆林、延安兩府及綏德州雨水缺少,至四月十六、十七日始有雨,亦未
普透,定邊等四縣夏禾受偏災。三月、四月,近省之咸寧、長安、耀州、乾州
等十一州縣天氣久晴,雨澤愆期,多風,已成偏災,無水灌之地,收成僅三四
分。五月二十九日靖邊縣大雨雹,七月十二日又雨雹,傷秋 禾。八月初十日,
安定、懷遠縣雨雹傷禾。保安縣雹災。秋,同州、華州陰雨連旬,渭水溢。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 安定縣夏禾被旱。
清乾隆三十年(1765) 夏,延安、榆林兩府所屬十四州縣旱。七月初二日,府谷縣各河水漲。八月初
六日,延安、榆林兩府所屬十六州縣隕霜,初八、初九日,邠州、長武縣被霜。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 八月中旬,陜西陰雨連旬,黃河、渭河相交處之同州、華州、潼關等屬縣雨
多水泛,淹田禾廬舍。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 榆林府、米脂縣無定河大水改道。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 永壽、澄城縣雨雹
傷禾稼。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 定邊縣雨雹傷田禾。十二月,潼關廳黃河結冰,車馬履冰往來。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 閏五月,陜西旱;白河、旬陽縣漢江大水,旬陽縣沖去東西兩關市廛幾半。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 二月二十七日,三月初七、十五等日,西安、同州府、邠州、乾州等屬各縣風
猛降霜,二麥均有凍壞。五月十六、十七日,華陰、朝邑兩縣大雨連綿,渭水漲,
損民房。五月二十四日,千陽縣太雨,山水陡發,民房、人口、田畝被沖淹傷損。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 春,陜西旱。夏,洛川、中部縣旱。五月二十一日,朝邑縣黃河水勢暴漲,縣
城東西河流泛溢。秋,洛川縣大霖雨。
清乾隆四十年(1775) 秋,秋雨過多,褒城、鎮安兩縣城垣間有坍塌。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 興平、禮泉縣大旱。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 四月二十四日,山陽縣大風雨冰雹,城內拔木,棉花禾苗皆盡。六月初一日,
山陽縣又雨雹,樹葉盡脫,冰深者四尺,月余方消。夏,洛川縣旱。秋,富平、
永壽、合陽等縣秋禾旱。朝邑縣黃河水入城,半夜,水從城上過。傷人無算。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 春,洛川縣旱。夏,陜西旱。六月,山陽縣東北捷峪溝水漲十五丈,淹死人
畜無算,水田俱為沙石所壓,房屋盡坍。七月二十六日,葭州隕霜傷禾。八月
二日,清澗縣、綏德州霜殺禾稼。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 五月,興安府洪災。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 七月十日,清澗縣大水入市。朝邑縣黃河大漲。白河縣漢水大漲。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 四月,寶雞、麟游、咸寧、長安等縣雹傷禾損人畜。秋,綏德州旱。洛川縣
旱。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 二月,綏德州旱。夏,榆林等八州縣及綏德州旱災。秋,綏德州霪雨,饑。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 五月二十日,渭南縣狂風吹人倒地,不能睜目,折拔大樹無數。秋,寧陜廳
大旱,長安縣河涸。榆林縣旱。華州等三州縣水災。
清乾隆五十年(1785) 三月十七日以后,陜西經月缺雨。風高日燥,出現干旱,芒種,二麥登場期
間,農民望雨,尤為急切。六月,清澗縣大水入市;十一日,渭南縣狂風,
折拔大樹。七月,葭州黃河大溢,人多淹死;朝邑、洋縣、葭州、府谷、神
木等州縣城垣多有被雨水沖塌;朝邑、富平、華陰等縣河水漲發,四村莊被淹。
冬十一月,葭州黃河結冰數十里,可通行人來往。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 永壽縣雨雹傷禾。華州三州縣水災。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 三月,山陽縣大雨傾盆,水高數丈,漂沒人畜無數。六月,華州、同州、三
原縣、潼關廳陰雨連綿,洛、渭漲溢,淹濱河秋禾及居民房屋。十二月,延川縣黃河清。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 陜西大旱。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五月初四日,洛川縣雨雹。七月,潼關廳
霪雨連旬,民居傾圮;清澗縣大水入市。略陽縣大雨,東西城樓塌垛墻。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陜西大旱。春、夏、華州旱。夏秋,西安、同州府、乾州所屬十四州縣重旱,
收成歉薄。秋,洛川縣旱,中部縣秋雨愆期。秋,華州渭溢,沙壓民田。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 四月,白河、旬陽縣雨雹。夏,洛川縣旱,中部縣大旱。朝邑縣黃河水入城,
水從城上過,傷人無算。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夏,陜西大旱。
清乾隆六十年(1795) 秋七月,興平縣大水,平地丈余。秋,同州府、中部縣秋禾被旱。膚施、安塞、
靖邊、定邊四縣旱。咸寧等三十三廳州縣秋禾歉收。
清嘉慶元年(1796) 夏,洛川、中部縣旱。延安府屬膚施、定邊、靖邊、甘泉、安塞、懷遠、米脂
等七縣秋禾缺雨,旱成災。西安、鳳翔、乾州三府州風雹災。
清嘉慶二年(1797) 中部縣東北鄉雨雹,大如卵,兩日乃消,豆麥俱傷,屋瓦俱裂。
清嘉慶三年(1798) 同官縣水漲,崩城東北隅。
清嘉慶四年(1799) 二月,清澗縣,大雪。漢中、興安兩府雨澤稍稀,收成較歉。
清嘉慶五年(1800) 四月,長安、咸寧縣雨雹;十六日,白河縣雨雹,大如卵,積雹深尺許。夏,
安康縣旱。七月,延安府大雨雹,屋瓦皆碎,秋禾無存。七月初七日,朝邑縣
水從南門直入城內。七月初十日,延川縣大水入城,沖壞北街民戶;清澗縣大
水與西城女墻齊,漂去民廬市店,南門樓文昌樓皆沒水中;膚施縣河水漲發,沖
塌城堤數十丈,水流入北門;榆林府鹽池被水沖。秋,陜西旱,同州府、長安、
咸寧、安康等三十八個州縣旱災,秋禾受旱。西鄉縣大雨雹。
清嘉慶六年(1801) 夏,高陵、耀州、咸陽、興平、禮泉、乾州、武功等州縣受旱嚴重,粟、谷、
麻等秀而不實,高陵、耀州、咸陽秋收成僅五分,興平、武功四分,禮泉、乾
州三分。八月初一日,膚施、安塞縣雹傷秋禾。八月初旬至九月后半月,漢中,
興安二府陰雨連綿,雨稍多。
清嘉慶七年(1802) 入春以來,省城西北及鳳翔府一帶麥田受旱,西安府、鳳翔府、乾州所屬十三
州縣二麥被旱歉收。六月初一日,孝義廳、鎮安縣城垣被水沖損,興安、平利、
白河等處城垣亦有被沖坍損之處。七月,定邊縣大雨,水涌溢縣城,街衢水深
三至五尺,壞城垣。七月十三日,蒲城縣發大水,水至大溝口。七月二十五日
到二十七日,大雨如注,渭河陡漲,渭南、華州、華陰、潼關、朝邑、 大荔等
州縣臨河兩岸淹浸秋禾, 坍塌房舍;孝義廳沖塌民房三百四十余間,傷秋禾;
留壩廳【注:留壩廳,清乾隆三十年(1765)分鳳縣、褒城縣地設留壩廳。轄區約
為今留壩縣武關河以北地區,太白縣王家楞、太白河兩鄉及鳳縣南星鄉。】城垣
沖塌數處;長安、勉縣、洋縣、石泉、安康等縣水傷秋禾,房屋亦有沖塌受損;
以華州、渭南縣受災最重。八月初五日,榆林縣雹 災。八月初旬后,西安、同
州、鳳翔、漢中、興安、商州、乾州、邠州各屬連得雨,十九日起大雨連綿一旬
未住點,八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華州、渭南等州縣渭河復漲,已涸出之地又
淹,積深數尺。
清嘉慶八年(1803) 閏二月,寧陜廳密雨連綿,經旬不止。夏,洛川縣旱。七月,朝邑、華陰縣黃
河、洛河水漲,淹村莊。
清嘉慶九年(1804) 二月至三月上旬,陜西雨水短缺,麥田受旱,南鄭等十三廳縣旱,貧民乏食,
平利、安康、旬陽、紫陽縣亟待救濟,澄城縣無麥。
清嘉慶十年(1805) 三月,榆林雨雹。夏秋,長安、三水、洛川、中部、大荔、華陰、禮泉、永壽、
岐山、乾州等五十一廳州縣秋禾被旱成災。八月初四日,中部縣雨雹,大如卵,
厚五寸,秋禾俱傷,歲大饑。
清嘉慶十一年(1806) 春,陜西雨水過多。三月,潼關以西至棧道、留壩廳一帶,霖雨連綿,十六日、
十七日,鳳縣、留壩廳大雨傾注,山水陡發,驛路、橋梁沖斷,居民不及躲避,
留壩廳淹敝四百零一人,而省北并東北一路無雨,綏德州旱饑。秋,商南縣大
雨傷稼。
清嘉慶十二年(1807) 上午十月下旬至春,三月有余,同州府、寧陜廳冬無雪,春未沾時雨,春旱。
夏, 鳳翔、 千陽、 洛川三縣雨雹。 九月二十日,乾州、府谷、葭州等三州
縣雨雹。
清嘉慶十三年(1808) 七月二十一日,富平、藍田二縣雨雹。秋,漢陰廳【注:漢陰廳,清乾隆五十
五年(1790)設漢陰廳,轄區約為今漢陰縣及寧陜縣太白廟區南部。】秋雨彌月,
包谷青空。定遠廳【注:定遠廳,清嘉慶七年(1802)分西鄉縣南部設立定遠廳,
轄區約為今鎮巴縣。】、鳳縣山水陡發,損田屋。清嘉慶十四年(1809) 夏,
西安、同州府、乾州、邠州所屬二十五州縣旱,高陵、涇陽、三原、邠州、長武、
禮泉六州縣夏旱較重,商南縣雨雹。秋,商南縣大水。陜北間有冰雹,收獲欠薄。
清嘉慶十五年(1810) 四月、五月,西安、同州、鳳翔三府,邠、乾兩州天氣亢旱,麥收歉薄。入夏,
陜南天氣亢旱,自六月初九日起始得雨,二十一日、二十二日,大雨滂沱,成災,
寧陜廳、寧羌州及南鄭、褒城、鳳縣、勉縣、城固、西鄉、石泉等州縣民田、民
房被水浸沙淤:寧陜廳山水暴發,平地水深數尺,禾稼損傷,塌墻倒屋無算。六
月十八日、七月二十五日,靖邊、禮泉、乾州三州縣雨雹傷禾。秋,同州府、長
安、咸寧、興平、禮泉、武功、乾州等府州縣秋禾被旱,收成約五六分。八月以
后,榆林、延安府及綏德州秋雨連綿,秋禾受傷,收成歉薄,榆林、懷遠、葭州
等九州縣收成只五分。
清嘉慶十六年(1811) 六月、七月雨水過多,六月初三日至七月五日、六日,大荔、鳳翔、漢陰、潼關、
華州、渭南、孝義、寧陜、鎮安等廳州縣多次被水沖淹;六月初十日,朝邑縣渭
洛黃三河同漲,淹斃人口秋禾。六月十六日延川縣,六月二十八日府谷縣雹傷秋
禾。七月,漢中府大雨連綿,寧羌州、南鄭、略陽、鳳縣、勉縣、定遠廳等廳州
縣沖塌地畝、城垣;略陽縣水進東門,石堤被沖,東西城樓門臺坍塌。七月二十
七日,寧陜廳雹傷秋禾。神木縣霜災。神木、府谷兩縣旱災最重,秋收僅二分。
清嘉慶十七年(1812) 五月,榆林、葭州兩州縣雨雹。米脂、澄城、白水等縣雹災。秋,潼關廳風多土
燥,秋禾顆粒青于。秋,榆林、懷遠、神木、府谷、葭州等州縣秋禾被霜,懷遠
縣較重,秋收歉薄。
清嘉慶十八年(1813) 五月、六月,西安、同州、鳳翔、乾州、邠州五府州雨澤稀少,旱。六月,榆
林、懷遠兩縣雨雹。秋,關中、陜南雨過多,秋禾多空殼,顆粒碎小,歉收;潼
關、大荔、華州、華陰、渭南等州縣渭河溢,兩岸多被淹浸。榆林、葭州、懷遠、
神木、府谷、米脂6州縣秋禾被霜。
清嘉慶十九年(1814) 三月初八、二十四日到二十六日,寶雞、大荔、蒲城、潼關等四廳縣雹傷二麥。
三月二十六日,蒲城縣大雨。五月榆林雨雹。夏,榆林府、綏德州等七州縣得雨
較遲,旱;定遠廳、漢陰廳、孝義廳和鎮安縣旱。七月,懷遠縣雨雹。秋,渭南、
潼關、大荔、朝邑、華州、吳堡等廳州縣秋禾被水;漢陰廳、孝義廳、鎮安縣秋
霪雨,大饑。八月中旬,蕎麥揚花之際,榆林、懷遠、葭州、神木、府谷、綏德州、
米脂縣共七州縣被霜殺,不能結實,成災。
清嘉慶二十年(1815) 六月,城固、勉縣、定遠、留壩、寧羌、西鄉、寧陜、鎮安等廳州縣雨水過多,
山河水發,民房地畝被沖垮。七月,鄜州、乾州、長武縣雹傷秋禾;潼關廳潼水
大漲,擁北水關,泛溢,塌城中民居。八月,陰雨連綿,潼關廳、華陰縣渭河大
漲,臨河秋禾被淹。南鄭、寶雞、臨潼、周至、洋縣及同州被水,民房坍塌,淹
秋禾。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 四月,定遠廳大雨雹,鳥獸多斃。六月初九日,商南縣雷雨交作,水漲淹斃
沖失二十六口;初十日,寧羌州大雨驟急,山水陡發。六月,神木、府谷縣
雨雹;初十、十三日,榆林縣雨雹;十四日,綏德州雨雹。閏六月十七日,
綏德州、米脂、靖邊縣雨雹。閏六月十七日至十九日,榆林縣雨雹。閏六月
二十二日,永壽縣雨雹。乾州大水,村廬多傾圮。
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 春,陰雨連綿。四月,旬陽縣大雪,傷豆麥。七月十一日,吳堡縣雹傷秋禾
成災。七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興安府陰雨,山水陡發,安康、旬陽、紫陽、
白河等縣漢江泛溢,沿江河街店鋪民屋倒坍,興安府土筑城垣被水沖刷。八月
初九、十一日靖邊縣雨雹成災。潼關、渭南、華州、華陰、大荔、朝邑等六廳
州縣水災。定遠廳大水。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 六月二十二日,吳堡縣三十個村莊被雹,成災八分。六月二十六日,葭州雹
傷秋禾。八月、九月咸寧縣雨水較多,灞河水漲,沿河地畝被淹。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 四月初六日,陜西大雪。六月初,略陽縣、留壩廳雨水稍多,山河水發,受
水淹。七月二十二日至八月初六日,陜西省大雨連綿,黃、渭、涇、洛、漢
各水同時漲發,同州府沿河五廳州縣多有被水淹沒;褒城、南鄭、勉縣、鳳
縣江河水漲,秋禾被淹。秋八月,長安、咸寧、華州等州縣霪雨四十一天,
渭水溢;千陽縣大雨,西河水暴漲,沖壞民宅;榆林縣秋雨連綿,山水猛發。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 夏,懷遠縣霪雨。西鄉縣大水壞城。保安縣大水。七月二十 三日、二十九
日,鄜州、永壽縣雹傷秋禾。八月,咸寧縣旱。
清道光元年(1821) 六月,榆林雨雹;蒲城、大荔縣洛河水漲,民房田舍被淹。六月十八日、十九
日,長安、藍田縣連日大雨,南山山水陡發,沿河被沖淹。六月十八日,白河
縣山水陡發,粟稻沖沒無存。秋七月,鄜州洛河暴漲,水沒城墻而過。
清道光二年(1822) 岐山縣夏禾被雹。同官縣雨雹。自七月二十八日以后,陜西省城陰雨連綿十余
日,未晴。岐山、周至等十一廳州縣被雹被水。
清道光三年(1823) 四月二十九日,麟游縣冰雹。八月,成寧縣大旱。大荔縣大旱。略陽、西鄉縣
大水進城。興安、石泉、周至、藍田等府縣河水泛漲,居民廬舍,田禾間被沖
沒。涇陽縣涇水漲。
清道光四年(1824) 鄜州、耀州、洛川、宜君、富平、安定等州縣被雹。洛南、勉縣、洋縣、略陽
等縣被水。寧羌、略陽、勉縣、西鄉、鎮安等州縣秋雨淋漓日久,秋歉收。定
遠廳大水。
清道光五年(1825) 夏,華州渭水崩沿河村莊。六月,榆林、懷遠、神木、府谷四縣雨雹。七月,
清澗縣雹殺禾稼。中部、鳳翔、綏德、米脂等縣夏間有雹。吳堡、長武縣雹傷秋
禾。略陽縣被水,沿河一帶民居有浸塌。
清道光六年(1826) 二月二十五日,清澗縣大風,晝晦如夕。三月,榆林府、華州、咸寧、長安縣等
隕霜殺麥。三月三十日,華陰、大荔、澄城等縣大雨雹如雞子。四月二十一日,
定遠廳大水。入夏,西鄉、周至、寶雞、安康、商州、洋縣、寧陜等州縣被水,
澄城、鳳縣、洛川三縣被雹。八月初五日榆林縣秋禾間被雹傷。
清道光七年(1827) 夏,佛坪、留壩、三原、華陰、商州等五廳州縣間有被水致災。七月,略陽縣大
雨連綿,嘉陵江水勢猛漲,沖破縣城,城垣廬舍傾圮不堪。
清道光八年(1828) 夏,華陰縣大旱,華州、乾州、永壽縣麥將熟,大風吹落殆盡。六月初六日,鎮
安縣山水漲發,西門外被淹浸。六月十八日,山陽縣漫川關,河水溢上岸。七月
初四日,神木縣雨雹;初五日潼關廳、華陰縣雨雹。秋,乾州、永壽、禮泉縣大
旱。白河、安康縣水淹進城,淹死多人。
清道光九年(1829) 正月至三月,西安、同州、鳳翔、乾州等府州屬平原地方雨澤愆期,夏收歉薄,
永壽、禮泉縣無麥。西安,同州、乾州等府州夏雨愆期,秋收歉薄。四月二十八
日,鄜州、洛川縣被雹。五月二十五日,寶雞縣大雨如注,浸塌民房土窯。六月
初七日,長武縣冰雹。
清道光十年(1830) 四月十二日,寧羌州大雨如注,水陡發,淹斃三十三口。五月初九日,扶風縣大
雨浸塌官署民窯。五月十一日,鳳翔縣大雨,沖塌民房。六月十三日,磚坪廳
【注:磚坪廳,清道光二年(1822)分安康縣南部設立磚坪廳,轄區約今嵐皋縣。】
大雨,山水發,淹死三十四人。秋,華州旱。榆林縣旱。
清道光十一年(1831) 五月,千陽縣旱。六月初五日、七月十二日,綏德州雨雹傷秋禾。六月十三日,
葭州雨雹。六月十五日,寶雞縣大雨,沖塌民房土窯。七月十九日、二十日,葭州
連降早霜,晚秋顆粒不飽。七月二十四日,米脂、清澗縣雹傷秋禾。七月,禮泉、
洛南縣山水陡發,沖塌廬舍,淹斃人口。磚坪、平利、乾州、孝義、鎮安等五廳州
縣暴雨猛注,山水陡發,沖塌房舍,淤塞田丘。冬,定遠廳城雪深尺余。
清道光十二年(1832) 六月,定遠廳霪雨月余,夏寒秋無獲,民多饑莩。七月初旬,紫陽縣、平利縣
之鎮平河漲沖淹房屋。八月初八至十二日,興安府大雨如注,漢江諸水同漲,
八月十五日,安康縣漢江水高于萬柳堤,城決,全城盡入水中,死者千余。夏
秋陰雨,山洪沖毀漢陰城東真武殿,紫陽縣傷稼,大荒,人相食;旬陽縣水潦大
饑。秋,西鄉縣霖雨,木馬河水漲,沖塌南關房屋無數。七月二十八日,葭州
雹傷秋禾。同官縣銅水溢,壞廬舍。
清道光十三年(1833) 前冬,華州種麥后無雪,春又無雨。四月,咸寧縣大水。五月,榆林縣雨雹,千
陽縣旱。六月,榆林縣、葭州雨雹。正月至九月,紫陽縣只有三十三個晴日,其
余非陰則雨,斗米大錢一千二百文,貧民兒女典賣幾盡,甚至骨肉相食。夏,定
遠廳霪雨大饑。旬陽縣雨澇大饑。葭州、榆林等十四廳州縣被旱,被雹。
清道光十四年(1834) 春,孝義廳,鎮安縣旱。三月,華州、咸寧、長安、榆林等府州縣隕霜殺麥。四
月初一,初三日,西安、同州府屬臨潼、富平、三原、耀州、同官、渭南、藍田、
潼關、華州、蒲城、白水、大荔、華陰等廳州縣雹傷麥苗。四月,咸寧縣大風雨,
拔木壞房。五月,孝義廳大水。六月,葭州雨雹,榆林大水淹沒田禾。七月二十
日,寧陜廳江口山水陡發,受災。秋,義廳、鎮安縣秋霪大水。入秋,葭州、吳
堡、鳳翔、扶風、南鄭、佛坪、洛南等廳州縣間有被水被雹。榆林、神木、葭州、
白河、磚坪等州縣旱。
清道光十五年(1835) 入春以來,關中平原地方干旱,自二月至六月底,千陽縣旱。夏,華州旱,民
饑。五月,勉縣漢水溢,漂沒田廬。六月初一、初二、十二等日,神木、府谷
縣雹傷秋禾。六月初四日,勉縣漢水又大漲,沿江田廬盡被漂沒。六月,藍田
縣山水暴發,沖沒馮家寨、林家寨等村,男女死八百余人。閏六月初旬,略陽縣
大水,淹損人口。秋,長安、咸寧縣大旱;葭州、神木、府谷三州縣大旱,七月
并雨雹。七月二十一日,榆林縣雹打二百一十七村。七月,西鄉縣大雨,渠漲溢
決坎。八月孝義廳大水。秋,勉縣、褒城縣境內棧道間被水沖坍。白河、安康、
平利等縣水災。
清道光十六年(1836) 三月二十八日,四月初一、初七、初八日,富平、三原、藍田、臨潼、商州等
州縣雹傷禾。五月二十六日、六月,葭州雨雹。夏,孝義廳大旱。六月二十八日、
七月初五日,榆林、神木、府谷各縣雹傷禾。夏秋,榆林府屬葭州五州縣,延安
府屬膚施等九州縣,及綏德州屬三縣夏秋缺雨,播種較遲,至八月中旬,天氣乍
寒,降濃霜,秋禾升漿不足,顆粒未能飽滿,延安府屬收成僅五六分。
清道光十七年(1837) 三月十二日,陜西雨雪。夏,澄城縣大旱秋稼不登。五月二十五日,葭州雹打
夏秋禾苗。榆林、葭州、懷遠、神木、府谷五州縣夏秋缺雨,禾稼受旱,顆粒
不飽。六月,神木縣雨雹。六月二十二日,紫陽縣大風雨雷電。七月,葭州、
神木縣雨雹。千陽縣旱。葭州、懷遠、神木等縣被霜。
清道光十八年(1838) 夏,陜西大雨十日,麥豆紅腐。六月,葭州,綏德州、米脂、清澗、懷遠、榆
林、府谷等州縣雨雹,懷遠縣成災甚重。七月,膚施、延川、安塞、保安、甘
泉、靖邊、定邊、吳堡、鄜州、中部、洛州、宜君、潼關、朝邑、蒲城、白水、
鳳縣等廳州縣雨雹傷秋禾;初三日,安定、懷遠縣雨雹;初八日府谷縣雨雹。
秋,陜西大雨,谷芽生寸許,定邊等州縣旱。
清道光十九年(1839) 四月初二日,三原縣大風晝晦。四月二十六日、五月二十六日、六月二十二日,
葭州雨雹。六月二十二、二十四、二十九等日,神木、甘泉縣雹傷水淹。六月
二十五日、二十六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及七月初一至初四等日,潼關、華
州、華陰、朝邑、大荔、渭南、臨潼等廳州縣大雨如注,洛渭兩河同時泛漲,
秋禾房屋被淹。六月,神木、府谷縣旱。秋,勉縣漢水溢。冬,府谷、米脂縣
大雪。
清道光二十年(1840) 六月,神木、懷遠縣雨雹。八月,榆林、葭州、神木、府谷、懷遠 等縣雨雹,
旱傷秋禾。綏德、清澗、米脂、吳堡、定邊等州縣旱。八月,千陽縣暴雨,
西城外安樂橋沖毀;十九日,勉縣漢水漲。九月,千陽縣連日大雨,城鄉墻宅
多被坍塌。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 五月、六月,安定、耀州、定邊等廳州縣山河水漲,沖塌兵房城垣。六月,
大荔、華陰縣洛渭大溢,涇陽縣涇水毀堰。七月初四、十二日,葭州雨雹,
傷禾處難望收獲。九月,華州渭水大溢,沙壓民田。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 四月,旬陽縣大雪傷豆麥。道光二十三年(1843)正月二十三日,涇陽縣西北大風,
拔木揭瓦。五月二十二日,寧陜、孝義廳大雨雹,大如磚,有重數十斤者,
屋瓦皆碎,禾苗無存,三日猶未消盡,消后變為赤地。七月初一日,勉縣
漢水漲,黃沙鎮東西街可行船,壞民居無算。七月十五日,安定縣雨雹,
大如雞卵,有徑尺者,數日不化。綏德州,同官縣旱。葭州等三州縣雹災。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 三月二十四日,寶雞縣雨雹,大如拳。夏,陜西霪雨四十余日,麥穗生芽長
四寸許,南山一帶山水暴發,漂沒民田無數,河洛渭俱漲,水災。宜川縣大
旱。葭州、府谷等四州縣水災,雹災。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 三月十五日,富平縣雨雹,傷苗殆盡。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 夏秋,西安、同州、鳳翔、乾州等府州被旱,收成屢欠,冬來少雪,二麥又
未種齊,蒲城縣民饑,餓斃無算。七月,勉縣霖雨四十余日,稻黍生芽。八
月,略陽縣東鄉何家寨大水忽起,水進城。榆林府旱。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 冬春之間,西安、同州、鳳翔、乾州等府州狂風時作,地土干燥,大旱,涇
陽縣民人多饑死。七月二十三日,八月初三日,葭州、府谷、神木、懷遠等
州縣雹傷秋禾。八月初三日至二十五日,興安府秋雨過多,安康縣淹塌民房,
包谷青空。富平、涇陽縣秋禾為陰雨傷害。略陽縣北鄉吳家營水起,淹死人
民無算。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 六月,咸寧、長安、渭南縣渭水溢,壞民田舍無數。七月,略陽縣大水進城。
大荔縣洛河溢。秋,商南縣大旱。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 五月,興安府大水。六月,咸寧縣大水;華州渭水大溢,沙壓民田無數。七
月二十九日,三原縣大雨,濁峪河漲,漂沒廬舍,傷男女近百人。八月,略
陽縣大水進城。八月十四日,定遠廳雨雪;十五日,渭南縣凄風苦雨,嚴寒
似冬,地凍,南山積雪數寸。臨潼、華陰、潼關、大荔、富平、禮泉、高陵、
留壩、勉縣、佛坪等廳縣被水。神木、府谷縣被雹。
清道光三十年(1850) 春,陜西大旱。六月十九日,富平縣大風拔木發屋。十月,長安、咸寧、乾州
等州縣雪深三尺,竹枝盡折。
清咸豐元年(1851) 春夏,同州府多陰雨,二麥黃疸歉收。七月十二日,武功縣南鄉胡家新莊,天
初雨,平地水涌,漂數村。七月十九日,周至縣水淹啞柏鎮。蒲城洛水漲四丈
余,沿岸樹木被沖走。略陽縣大水。
清咸豐二年(1852) 夏,商南縣大水。秋七月,興安府大雨連日,大水暴漲,安康縣城堤沖溢,市
廛淹沒,旬陽縣漢水溢至西關駱駝嶺,白河縣關圣帝廟等俱為水淹。清咸豐三
年(1853)春,陜西各地風霾。五月初十、二十四日及六月,孝義廳大水。六月,
華州雨雹,大風拔木,飛沙走石。秋,戶縣大雨水傷稼。定遠廳大水。
清咸豐四年(1854) 六月初一日,渭南縣陽郭鎮西南黑虎潭有黑風旋起,高數十丈,東行隱隱有雷
聲至,猶河水為之竭,山民用火槍向云頭轟擊,風雹齊作,大木斯拔,墻屋盡
倒,麥場內碌碡由溝東吹至溝西,如走彈丸,雹形園扁不一,大者徑一尺,數
日不消。七月,咸寧縣旱,略陽縣大水進城,大荔縣暴雨半日,永安門外,水
深丈余。
清咸豐五年(1855) 三月二十三日,三原縣北原雨雹傷麥。六月,懷遠縣大雨,洪水橫潰兩月;十
六日,蒲城縣大水。華州渭水沖決臨渭河三十余戶。
清咸豐六年(1856) 五月,咸寧縣旱,河水涸。六月,同州府洛水溢。六月十六日后,省城附近平
原一帶及同州府屬州縣晴霽日久,三伏不雨,旱,秋苗槁。華縣李峪水暴發,
淹柿村。
清咸豐七所(1857) 四月二十八日,蒲城縣西南鄉大雨雹,橫五十里,縱百余里,厚數寸,大者如
雞子,二麥俱倒在地。夏,關中大旱。閏五月,略陽縣大水,蛙生灶中,浪起
千層,舟行屋上,自來水患,莫此為最。榆林府旱。
清咸豐八年(1858) 夏四月,同州府多風,麥豆青干;華州大風拔木。寶雞縣雨雹傷稼。定遠廳大
水壞民田廬。
清咸豐十年(1860) 十月初九日,渭南縣雨雹。
清咸豐十一年(1861) 冬,禮泉縣寒冷異常,凍死人畜無數。
清同治元年(1862) 五月,麟游縣雨雹。五月、六月,咸寧、長安、渭南、華州、孝義廳等廳州縣
大旱,渭水涸,人可徒涉,孝義廳禾稼樹木皆枯。同州府久旱,洛水僅尺許。
七月,咸寧縣旱。八月十三日,富平縣風雨大作,斃男婦大小數百人。十二月,
禮泉縣大寒,人多凍死。冬,咸寧縣冰凍奇寒。華州峪水大發,傷居民房屋甚多。
清同治二年(1863) 正月十六日,涇陽縣大雪三日,苗多凍死。三月,華陰縣,同州府黑霜傷麥豆,
歉收;乾州雨雹,州南二十里麥盡倒。渭南縣渭水深尺許,清澈見底。四月,武
功縣大雨雹。五月二十五日,華州渭水大溢。夏,麟游縣雨雹。商南縣大水。秋
八月,華州、孝義廳秋雨四十余日,孝義廳包谷未收皆生芽,甚至有霉爛者。十
二月十五日、十六日,渭南、涇陽、三原、乾州等州縣大雪三日,深三四尺,人
多凍死。
同治三年(1864) 府谷縣雨雹。七月初九日,綏德州理水大漲,入銀川門,不及城垛者數尺。八月,
同州府大風數日,糜谷已熟,半落于地,薄收。
清同治四年(1865) 正月十四日,三原縣大風雪,人多凍死。三月初一、初二日,天降黑霜,各地
各色秧苗正值生長,受凍損折,禮泉、三原、乾州等州縣黑霜殺麥苗。夏,旬陽
縣雨雹傷稼。
清同治五年(1866) 夏,咸寧縣大水。八月,華州大水。咸陽縣大雨四十日。渭南縣渭水溢。安塞
縣大水入城,人畜多溺死。同官縣雨雹。
清同治六年(1867) 夏,陜西旱。七月至九月,關中、陜南霪雨,各地霖雨大都四十余日,寶雞縣
千渭兩河溢,渭南縣墻屋多壞,略陽縣水進城,漢水漲溢,安康、磚坪、旬陽、
白河等縣廳大水進城,漂沒人畜、房屋,勉縣大水淹武侯祠,洋縣坍塌數十處,
禾苗不實歲饑。八月十八日,大水進安康城,為最大洪水。
清同治七年(1868) 正月初三日,靖邊縣忽起黑風,飛沙走石。四月二十四日,同州府雨雹,平地
積寸許,大如核桃,傷麥禾。五月十九日,永壽縣雨雹傷稼,大風拔木。六月
十六日,咸陽縣渭水溢,灃水決堤,南鄉水深數尺。七月十八日,孝義廳大水,
峪皆溢。九月,旬邑縣秋雨浹旬,水災。全年有長安、寶雞、南鄭、寧陜、榆
林、神木、延安、洛川等五十六廳州縣被水。
清同治八年(1869) 秋,禮泉、乾州、華州霖雨害稼;西鄉縣大水,壞東關民居無數;旬陽縣大水
山崩。蒲城縣旱。
清同治九年(1870) 二月,涇陽、三原兩縣黑霜又雪,冷甚,殺禾苗。三月,華州、旬陽縣大雪傷
稼。三月初三、初四日,渭南縣大霜霧傷麥苗。五月二十四日,白河、旬陽縣
漢水溢,毀沿河田房,白河縣冬荒。八月,孝義廳大水沖城,房屋損十之一二,
禾稻傷損過半;鎮安縣大水壞田廬人畜無算。
清同治十年(1871) 四月,華州雹傷稼。周至縣三伏旱,七月中旬大雨,渭水南徙,八月中旬至九
月初,陰雨連綿,河水暴漲傷稼。八月,商南縣雨十日。
清同治十一年(1872) 六月,甘泉縣大水。周至縣三伏無雨。秋八月,陜西霪雨六十日。十一月,缺
雪,農民望澤甚殷。
清同治十二年(1873) 六月,懷遠縣無定河大水,沿川沖沒牲畜禾稼無算。孝義廳大水,田地多傷。
十一月初九日,蒲城、涇陽、三原等縣大雪二日,樹多凍死。冬,禮泉縣多大
雪,同州府、渭南縣極寒,果木多凍死。
清同治十三年(1874) 綏德州,雨雹傷禾。六月,懷運縣響水堡東山水暴漲。七月十一日,孝義廳大
水,城垣與堤被沖塌。七月十六至十八日,孝義廳大雨如注,河水暴漲,田地、
房屋、人口淹斃無數。七月,同州府洛水漲。八月、九月,陜西霪雨連綿,西
安府附近河水漲溢,沖毀房屋禾苗。
清光緒元年(1875) 六月,懷遠縣大雨雹。米脂縣大雨雹。六月二十四日,周至縣渭水南徙,禾稼
被浸沒。七月十五日,渭南縣大風折樹。西鄉縣亢旱。
清光緒二年(1876) 入閏五月后,陜西天氣亢炎,地干燥,凡種秋禾未及時成長,同州府旱,糜谷
薄收;禮泉縣夏歉收,秋,麥無種;米脂、膚施、褒城等縣夏秋禾苗被旱被雹。
七月,華州渭水漲淹民田。
清光緒三年(1877) 四月十五日,勉縣、略陽縣大雨雹,如雞卵,禾苗盡偃。歷冬經春至夏,陜西
不雨,赤地千里,亢旱異常,以西安、同州府最甚,興安府、商州、榆林、延
安府、綏德州麥苗枯萎,秋稼間有種者,亦無收,八月,涇、渭幾涸、種麥時
機又失,來歲麥收無望,八月十四日,定邊縣陡降黑霜,秀者枯,熟者萎,陜
西大饑,民無所食,有取數百錢鬻愛子者,省城東西關有賣人市其價不逮一豕,
有老弱婦女投水死者,洛河漂流死尸不絕。六月,高陵縣大雨如注,平地水深
三尺,田苗盡沒,是秋無禾。
清光緒四年(1878) 上年亢旱,二麥多未播種,今年三月始雨,五月、六月又旱,已種者豐歉不一,
陜西繼上年災情繼續發展,被災尤重各州縣,人饑死過半,或逃亡,有三四十家
之村落僅余一二人者,樹皮草根食盡,有食死人者,后食生人,甚者,父母殺
子食之,老弱有坐守待斃,或投井者,有鬻女棄兒者,道饉相望,餓殍載道;
禮泉縣,日必斃命數十,餓死者山積,城東門外掘兩坑埋之,稱萬人坑,始猶
以席卷,繼一席卷兩人,終至無席;澄城縣原人口二十萬,災后僅六萬余口。
六月,藍田縣大水,平地深三尺。六月二十九日,榆林縣狂風驟雨及雹傷田禾。
七月初十日,葭州雨雹,延川縣雹傷禾。七月十一日,同官縣雹災,富平縣遭
風雹,田禾被傷。七月十二日,鳳翔、甘泉縣雨雹。七月二十二日,藍田縣降
暴雨,山水暴漲,北鄉兩村被沖。
清光緒五年(1879) 陜西入秋以來天氣炎熱,土地干燥,禾苗生長不暢茂,補種蕎麥又黃萎,至八
月初一日后始得雨,后復陰雨連綿。
清光緒六年(1880) 三月,麟游縣霜殺麥。四月,禮泉縣雨傷禾。四月初二、二十二等日,西安府
屬臨潼,同州府屬白水、澄城、大荔、朝邑,鄜州之宜君,乾州、商南、同官
等州縣雹傷夏禾;鎮安縣雹并山水暴發,沖沒房屋,淹斃人口。四月二十日、
二十一日,咸寧縣大雨,灞河水漲,麥禾間被沖傷。五月初七日,同官縣、華
陰縣大雨雹,華陰縣麥被傷十之七。五月初九、十五日,綏德州、米脂縣雹傷
夏禾。五月初十日,略陽縣烈風暴雨,兼有冰雹傷秋苗;清澗縣雹傷二麥。六
月二十四日,高陵縣雨雹,華州大風拔木。七月二十八日,保安縣迅雷猛雨雹
傷秋禾。秋,甘泉縣旱。
清光緒七年(1881) 四月初一日,乾州、禮泉、富平、同官、臨潼等州縣雨雹傷禾;山陽縣暴雨,
水漲甚猛,沖沒田廬。五月初二日,同官縣、富平縣及五月初三日臨潼縣又雨
雹傷麥。五月十三日,安康縣夜降暴雨,山水陡漲,沖沒居民草房。五月十七日,
高陵縣大雨如注,灞河水漲,沿河棉花、秋禾被淹。六月望以后,陜西即現亢旱,
入伏愈烈,周至縣三伏無雨,秋禾枯死;榆林、延安、綏德三府州又有霜雹,秋
收歉薄。七月初七日,吳堡縣迅雷烈風,冰雹如雨,葭州雷雨冰雹約一時許。七
月十六日,商南縣大雨滂沱,山水暴漲。十二月二十五日,白河縣大雪。冬,
蒲城縣大雪,溝澮皆平。
清光緒八年(1882) 三月十六日,孝義廳大風,屋傾木析。四月九至十一日,二十五至二十六日,
綏德、延川、韓城、留壩、淳化、興平、周至、禮泉、乾州、武功、永壽、三
水、岐山、石泉、旬陽、山陽、平利、商南等廳州縣雹傷麥豆。六月九日保安縣,
二十一日吳堡縣雹傷禾。六月十日、十八日,平利縣大雨如注,太平河等處秋禾、
房屋被沖,淹斃10余人。六月十七日,華州瓜坡水暴漲,砂石壓沒民田。七月初
一日,渭南縣暴雨傾盆,傷秋禾。七月二十五至二十六日,興平縣大雨,大水漲
發。七月,華州秋雨連綿,渭水漲,沖塌南岸。八月初三日,米脂縣、鄜州雨雹。
八月初四日鄜州,八月十四日,保安縣雹傷秋禾。入伏以來,陜西雨水缺乏,秋分
后,秋糧正在結實升漿,又秋雨過多,孝義廳六月十七日雨,至九月二十七日始晴,
以致減產,九十一廳州縣秋禾收成五成有余。韓城、商州、洛南等州縣水災。
清光緒九年(1883) 三月二十八日,三水縣冰雹。五月二日,孝義廳高山雨雪數寸。五月十三日后,
寶雞縣、周至縣霪雨,麥穗生芽,長寸許。五月十四日,大荔縣大雨如注,十六日
河水陡漲,沖房淹地。五月二十五日,渭南縣南山小峪一帶洪水,農田盡成石田。
六月十二日,城固、西鄉縣降大雨,河漲淹秋禾。六月二十一日鎮安縣,二十二日
孝義廳大雨成災。六月二十八日,平利縣、磚坪廳大雨,山水陡漲,秋禾田地被沖
刷,磚坪廳淹斃大小人口六十一人。七月初五日,米脂縣雹傷秋禾。八月,朝邑縣
陰雨連綿,河水漲發,初八、初九日沖塌沿河民居;褒城縣江水漲發,沖刷田地兩
千二百余畝。九月初二日,孝義廳冰雹大如雞卵,稻谷盡傷,是年雨水過多,包
谷青空不實,稻穗黑不能食。
清光緒十年(1884) 二月十一日,綏德州大雨,積水尺余。二月十七日,榆林縣大風。四月初一,
榆林縣大雨達旦。四月初三日,商州霜傷麥苗。四月二十六日,葭州大風。四
月二十八日。綏德州、葭州、米脂、吳堡、膚施等州縣大雨雹,夏禾有全無收
者,或只收一二分者。五月四日,米脂縣大風雨。五月五日,綏德州大雨,五
月十一日,甘泉縣夜雨達曉竟日不止。自閏五月以來,陜西連次大雨,長安、
咸陽、周至、渭南、華陰、岐山、南鄭、城固、洋縣、佛坪、勉縣、武功、洛
南等廳州縣或山水暴發,或河流泛溢,淹沒田廬人口。五月二十九日,永壽縣
雨雹。六月初六日,華陰縣華山峪大水,淹死男女香客無數。陜西省六月初旬
得雨后即無雨,狂風時作,烈日如焚,六月中旬后亢陽彌月,禾苗漸就枯槁。
七月初八日,長安縣被水致災。七月二十四日,榆林、米脂、懷遠縣雹傷秋禾。
九月后,陜西陰雨連綿,影響秋禾;大荔、蒲城、朝邑等縣自九月初七日后霪
雨十余日,致成熟秋禾未收獲者返青,已收獲者發芽,收成三四分不等;長安、
渭南、周至、咸陽、南鄭、城固、商州、洛南、褒城等州縣被水。
清光緒十一年(1885) 四月二十八日,長武縣冰雹,積三四寸,縣城附近傷二麥、豆。五月,紫陽縣
大風拔木。五月十三日寶雞縣,五月二十九日永壽縣雨雹,有大如卵者。六月
二十六日,長安縣大雨如注。七月二十三日,耀州、合陽縣雹災。秋八月,華
山霪雨六十日,葭州蘆水淹近州城農村。清光緒十二年(1886)五月十一、二十
九日,商州、耀州兩屬縣降雹。六月,咸寧、長安、藍田、岐山、臨潼、勉縣、
商州、山陽、邠州等九州縣被水被雹,沖淹田地、塌屋、斃人。六月二十三至
二十五日,南鄭、留壩、鳳縣三縣連日大雨,淹地倒房。夏秋間,馬欄鎮大雨
連綿,山水暴發。八月初二日,武功縣大雨如注,河水漲。九月初五、初六日,
三原、耀州、富平、合陽等州縣雨雹。九月下旬,長安縣連日大雨,淹地。立
秋后,陜西稍行亢旱。
清光緒十三年(1887) 四月二十一日,永壽縣雨雹損麥過半。閏四月,榆林縣雨雹傷禾。閏四月十一
日,長武、洛南、隴州等州縣狂風大雨冰雹,山水漲發,塌房,傷夏秋禾。五
月十二日,淳化、永壽縣大雨傾盆,帶雹,沖灌土窯。六月十八日、十九日,
山陽縣雷雨交作,河水暴漲。六月二十八日,洋縣風雹大作,大雨如注,水漲
丈余。七月、八月入秋后,陜西省陰雨彌月,損傷田禾,省城坍塌民房六百八
十二間。七月初旬,懷遠縣大雨連綿,洪水擁塞無定河上游五十余里,彌漫汪
洋,逆流數月。
清光緒十四年(1888) 三月十七日、十八日,咸寧縣連日大雨,灞、浐產兩河并漲,沖淹沿河土地。
四月初三日,富平、蒲城縣狂風大雨冰雹,夏禾多被打傷。六月初一至初六日,
陜西省各屬連日大雨,勢若傾盆,咸寧、周至、城固、褒城、勉縣、洋縣、留
壩等廳縣河流泛溢或山水暴漲,長安、南鄭縣被水淹。六月十九日,永壽縣大
風雨雹。六月,華州大雨,山洪暴發,死五人。七月、八月,永壽縣陰雨連綿,
傷秋禾。八月下旬,長安、臨潼兩縣陰雨過多,沿河田地為河水沖淹。
清光緒十五年(1889) 四月,懷遠縣大風暴烈,飛沙走石,人畜被吹,數日不見,房舍多遭損失。五
月十五日,禮泉縣風陡起拔木,雷電交作,降雹如雞卵,擊斃鳥獸無數,禾苗
樹葉盡無。五月二十八日、二十九日,長安縣連日大雨,各河并漲,沖淹秋禾。
六月初四、 初七日,鄜州雷電交作,雹大如核桃,積地五寸。六月、七月,三
水、鎮安、渭南等縣降雹,陜西陰雨過多,西安、鳳翔、興安、邠州,商州等
府州山水漲發,田廬、人畜各有淹沒。八月初一日、十一日至十四日、十九日、
二十日,除榆林府各府州大雨滂沱,沿河田地被沖淹,南山等地洋芋浸爛。八
月十九日,緩德州雹傷秋禾近一千七百坰。九月初一至十二日,十九日至二十
五日,關中、陜南各府州接連陰雨,秋雨為災,雜糧多被損傷。
清光緒十六年(1890) 三月初五日,商南縣雹傷夏禾。四月初一日,旬陽縣大雨傾盆帶雹,傷麥豆。
五月、六月,寧陜廳陰雨過多,六月二日,山水漲發,沖地淹人。六月初六日,
安康縣雹積地三寸,傷秋禾。七月初一、初二日,米脂縣大雨傾盆,山水暴漲。
七月初八、初九日,寧陜廳連日大雨,山水驟漲,沖地漂房,淹斃人口。八月
初九日,洋縣雹傷稻。八月十七日,葭州雨雹交加,傷秋糧。華陰、渭南、平
利、商州、華州等州縣水淹秋禾。冬,藍田縣大雪寒甚,石榴等水均凍踣。
清光緒十七年(1891) 四月以來,陜西未得透雨,夏旱傷稼,禮泉縣麥無收,大饑,北山秋禾未播種,
南山稻秧插未及半,平原早秋受旱傷。四月二十九日,吳堡縣雹打夏禾。五月
初十日,蒲城縣甜水井村有風自西北來,黑暗障目,破屋拔木不可勝計。八月
初七、初八日,膚施、安塞、甘泉縣降嚴霜,秋糧大為減色。八月十五日、十
八日至二十日,綏德州、長武、神木、榆林、甘泉、靖邊等州縣雹傷秋禾。秋,
延安府屬各縣秋旱,未能種麥,旬陽縣大水傷稼。
清光緒十八年(1892) 入春后,陜西雨澤愆期,麥因旱受傷,收成歉薄;北山各屬縣,四月初旬得雨
后,又兩月未雨,亢陽烈日,夏旱,麥苗枯萎,秋禾雜糧難種,種者亦未出土。
三月十六日藍田縣,四月二十日富平、臨潼縣,四月二十三日邠州雨雹,富平
縣雹大如桃,打七十里,臨潼縣伴有暴風。五月初七日,千陽縣雨雹。六月十
一日,臨潼、富平縣雨雹,傷棉花、豆、谷。閏六月初五、十四日至十八日、
二十四日、二十八日及七月初一日,榆林府、鳳翔、佛坪、平利等廳縣大雨傾
盆,村田被沖淹,府谷縣水災;二日,興平縣渭河水漲,沖崩渭河北岸房屋。
七月,商南縣大水、雨雹。七月六日,懷遠縣雨雹;綏德州風雨雹驟至,重傷
秋禾。八月五日,榆林縣降雹,傷秋禾。
清光緒十九年(1893) 入春以來,涇陽、三原等縣地處高原雨水較少,土壤干燥,麥豆枯槁,夏收失
望。三月二十日,涇陽、同官兩縣降雹。四月初四日,南鄭縣雹雨大風并作,
平地水深數尺。四月九日,禮泉、淳化縣及耀州迅雷大風,降雹。五月、六月,
陜西省亢旱,平原各屬高田秋禾成災,涇陽、三原等縣秋糧受旱。五月初五、初
七、十一日,府谷縣雹災。五月十日,商州、安定縣降雹。六月初八日、綏德州、
鳳翔縣降雹。六月二十日,府谷縣大雨,平地水深5尺,沿河地畝沖壞。六月二十
四日,高陵、涇陽、禮泉、興平、扶風等縣雹災。六月三十日,咸寧縣迅雷大雨,
鳳凰峪大水入灞河沖淹村莊。七月初五日,藍田縣連日大雨,灞河六日水漲,沖淹
房地。七月初六日,扶風縣降雹。七月十八日,府谷、神木縣雹災。榆林、綏德、
安塞、甘泉、膚施、靖邊、定邊等縣秋禾被霜。秋九月十四日,咸陽、戶縣大雪
深盈尺,冬菜皆凍死,人畜有凍死者。
清光緒二十年(1894) 春,禮泉縣無雨,麥歉收。夏,華州麥登時,霪雨數十日,麥穗出芽,長數寸。
米脂縣霪雨經旬,黃河水溢受災。咸寧縣等處旱。臨潼、延川、扶風、褒城、
勉縣等縣水災。鄜州雹災。九月初六日晚,華陰縣大雪,積二尺許,壓壞樹木
無數。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 三月二十七日,長武縣雹災。四月初三日,咸寧、華陰、山陽、周至等縣大
雨連霄,山水陡漲,沖決堤岸成災。四月初七日,周至縣又大雨成災。四月
十三日,合陽縣雨雹。五月,洛川縣大雨雹傷麥。五月、六月、商州帶,鎮
安、山陽、旬陽、孝義廳等廳縣大雨四十余日,山水暴發,裂石摧山,漂沒
田廬,鎮安縣水灌城內。夏,紫陽縣大水,任河自毛壩關以下各市鎮毀房祠
宇幾半,淹畜物無數。七月,華州渭水漲淹民田,漢水與任河溢。漢陰縣大
水。清澗縣雹災。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 三月二十三日,耀州雹傷麥禾煙苗。咸寧、長安、臨潼、咸陽、延川、華州、
華陰、鄜州、洛川、清澗、米脂、勉縣等州縣先后雨雹。五月二十五日,平
利縣暴雨驟注,山水漫溢河堤。夏秋,陜西先旱后潦,六月初四日至七月十
四日,陜西各處皆大旱四十日,向陽之地,禾苗枯槁。六月六日,商州暴雨,
水旱地多被淹。六月初九日,安康縣雹災。六月二十七日、七月初五日,朝
邑縣黃河上游河漲,沖淹民房禾地。七月初三、初四日,榆林縣大雨傾盆,
秋禾被水沖沙壓,成災頗重。自七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十四日,長安、華州、
華陰、白河等州縣各有一月陰雨連綿,河漲淹秋禾,白河縣因霪雨,黃豆、
包谷、稻谷大半霉爛。紫陽、平利、安康、旬陽、鎮安、山陽、孝義等廳
縣受澇災。葭州葭蘆水漲成災。興平、高陵、褒城、武功、咸寧、咸陽、
商州、臨潼、延川、扶風、勉縣等州縣水災。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 四月,靖邊縣雨雹。綏德、米脂、平利、鎮安等州縣雨雹。安定、膚施、大
荔、咸陽、長安等縣被雹被水成災。白河、安康縣大水。旬陽縣雨多山崩。
紫陽縣澇大饑。西鄉縣大水害農事,秋收減成。秋,靖邊縣霜早。冬,紫陽
縣大冰,山澗斷流。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 四月、五月,府谷縣久旱不雨,夏禾多有枯萎。四月十八日、十九日,長安、
咸陽、戶縣、華陰、旬陽、鎮安等縣大雨滂沱,山河水發決堤淹地。四月二
十一日,澄城縣大雨雹。四月二十六日,三水縣雨雹。四月二十七日,邠州、
三水、長武、永壽、同官、富平等州縣雹災,邠州雹積地三寸有余,傷麥禾,
豌豆、煙苗等,五月初三日,三水縣又雨雹。夏來,陜西陰雨連綿、雨水過
多。六月初,定遠廳大雨,河壩沙田被淹。六月七日、八日,周至縣大雨,河水
猛漲泛溢,渭河灘居民室內水深數尺,秋禾盡被淹沒。六月十五日,略陽縣三
河齊發,槲丈,城中人民逃之不及;佛坪廳山河水發成災。六月十六日,咸陽
縣大冰,淹秋無數,南鄉變為澤國。六月十七日、十八日,鎮安縣大雨傾盆,
田禾民房多被沖塌。六月二十九日,洛南縣大雨如注,山水暴發成災。秋,靖
邊縣多雨;禮泉縣雨四十五日,傷禾;蒲城縣大水,城垣房屋傾塌無數;旬陽
縣秋澇傷稼。寶雞縣、白河、安康縣大水,商州水災。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 二月十四日,涇陽縣大風拔木;十五日晨,涇陽、咸陽縣、華州隕黑霜,禾
苗多死。三月一日,同官、耀州、富平、三原、涇陽、澄城等州縣暴雨冰雹,
傷二麥豆禾。四月十八日,鄜州雹傷麥豆。自春徂夏,神木、府谷縣旱,夏
禾收成僅一二分。五月、六月以后,自夏徂秋,陜西天氣亢旱,秋禾多受旱
枯萎,收成歉薄。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二十七日至三十日,榆林、葭州、
靖邊、保安、延長、安塞、甘泉、膚施、懷遠等州縣降黑霜,秋禾受凍,收成
無望。八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米脂、神木縣降黑霜。九月上旬,長安縣、
戶縣降黑霜。涇陽縣大雨,綏德州冰雹。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 四月,米脂、懷遠縣大風晝晦;華州大風傷麥苗。自春徂夏徂秋,陜北關中
各府州縣春雨愆期,入夏亢旱尤甚,夏秋被災,乾州、高陵、澄城、寶雞等
州縣成災八九分至十分,饑民乏食,挖草根,剝樹皮,以延殘喘,秋仍少雨,
麥禾未種。七月初七日,榆林縣雹災。七月二十二日,綏德州雹災。秋后,
靖邊、保安、膚施、安定、安塞、葭州、神木等州縣秋禾遭嚴霜凍害。九月
初五日,綏德州降嚴霜。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 陜西上年亢旱,二麥多未播種,去冬今春雨澤仍缺、關中三府兩州赤地千里,
饑民往漢中、興安府就食。關中陜北五府四州共六十四廳州縣受災。三月十
七日,大荔縣夕起東風,狂吼三日,飛沙入室積寸許。六月十七日,涇陽縣
暴雨,平地水漲四尺,壞渠堰。六月二十七日,禮泉縣夜大雨如注,縣西泥
河水驟高數丈。七月二十四日,寶雞縣、千陽縣大水。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 四月,華陰縣黑霜殺禾。五月,紫陽縣大水。宜君、榆林、府谷、延川、臨
潼、富平等縣雹傷田禾。武功、咸陽縣和商州大雨,水漲沖田地。七月,神
木縣隕霜殺禾。膚施、安塞、靖邊、清澗等縣秋禾被霜殺成災。八月十六日,
略陽縣陰雨連綿,大水入城。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 四月十六日,富平縣烈風雹雨,傷麥豆。五月二日,中部縣驟雨冰雹,傷麥
豆。五月初一、初三至初六日,平利縣暴雨,山水驟發,淹民房田地。五月
初,韓城縣大雨,河漲。五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華陰縣大雨連日,水災
較重。閏五月,懷遠縣雹傷禾。閏五月初八日,白河、安康縣大水,二十八
日又洪水。六月初五至初八日,石泉縣大雨如注,六日,漢中、紫陽、石泉、
旬陽等縣漢江水漲,沿江河街房屋被淹沒,石泉沖塌城墻100多丈,紫陽縣
城街沖塌過半。寧陜、孝義廳雨多,包谷洋芋大半浸爛。咸寧、咸陽、渭南、
長安、臨潼、興平、戶縣、周至、大荔、武功、南鄭、城固、洋縣、勉縣、
漢陰廳等廳縣大雨,江河暴漲成災。七月十五日,米脂縣大風,損房屋、拔
大樹,人有吹無蹤者。葭州大風拔木。商州、綏德、府谷、榆林等州縣雹傷禾。
清光緒三十年(1904) 韓城、寶雞縣大水。秋,寧陜廳秋雨成災,收成歉薄。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 二月、三月,扶風縣連遭大雨,渭河漲溢,淹地成災。四月十日、十一日,
富平縣雹傷麥豆四五分不等。四月十八日,耀州雹災。五月八日,臨潼縣雹
災。夏,華州多雨,麥積芽寸許,根盈尺。七月五日,榆林縣雹傷秋禾。六
月至八月,臨潼縣、渭河迭次漲發,沖刷田地。安塞縣大水入城。八月初十
日,榆林、懷遠、安定、清澗、安塞、延長、膚施等縣降寒霜,傷秋禾成災。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 三月十五日,富平縣雹傷麥豆,煙苗成災。五月初三日,鄜州雹傷麥豆減產。
夏,米脂縣亢旱成災,六月中始得透雨。五月八日、十七日,商州大雨傾盆,
重災居民七百三十八戶。五月二十四日,華州、商州大雨滂沱。六月十五日
中部縣,十七日榆林、懷遠、邠州、三水、淳化等州縣,二十五日米脂縣,
二十七日府谷縣,二十八日神木縣、葭州,三十日宜君、邠州,三水縣雹傷
秋禾,有雹大如雞卵者。夏秋陜西南部多雨,六月十日寧陜廳,十三日臨潼
縣,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華州、咸陽縣,二十四日寧陜廳,二十六日臨潼縣
大雨或暴雨。秋,大荔縣霪雨五十余日。七月十五日、十六日華州臨潼縣大
雨連綿,二十七日至八月初七日華陰縣、華州大雨滂沱,八月咸陽縣大雨連
綿,致使渭河、澇河、灃河漲發,大量房屋、田地被淹,朝邑縣瀕臨黃河地
畝盡成澤國。七月十七日,延川縣雹傷秋禾。佛坪廳,長安、戶縣、周至、
興平、渭南、武功、平利、勉縣等廳縣大雨,山水暴發,沖淹地畝,淹斃人口。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 興平縣暴雨,井溝皆滿,沖塌房屋無數。咸陽、戶縣、耀州、三原、孝義、
寧陜、膚施、定遠等廳州縣被雹、被旱、被水。葭州雹災較重。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 四月,澄城縣大雨雹,麥田受損。七月,涇陽縣暴雨,壞惠民橋石坡。七月
五日,安塞縣河水大漲,水涌進城,深五六尺,損失甚巨。華州山洪大發,
自箭峪洶涌北來,水面浮人尸,牲畜、巨樹無算。西鄉縣旱。
清宣統元年(1909) 夏,米脂縣旱,禮泉縣霪雨害稼。八月,洛川,中部縣大雨四十日不止。夏秋,
商南縣大雨。秋,華州霪雨,淹禾,墻多圮。寶雞縣大水,渭水沖陽平鎮。安
康、咸陽、長安、戶縣、耀州、延川、大荔、華陰、武功、商州等州縣水災、
雹災。
清宣統二年(1910) 四月,商南縣雨雹。四月二十二日,渭南縣狂風大作,冰雹遍野,麥豆全被打
傷。四月二十五日,藍田縣狂風猛雨并帶冰雹,夏禾成災。六月十日,膚施縣
雹災。七月初五、初六日,綏德、米脂、安定、膚施等州縣雹傷秋禾。七月十
八日,同官縣雨雹傷秋禾。七月二十日,華州、渭南大雨傾盆,山洪陡發,沖
田房人畜成災。七月二十二日,岐山縣大風。七月、八月,扶風、武功、興平、
咸陽、戶縣、長安、涇陽、華陰、渭南、大荔、朝邑等縣陰雨連綿、霪雨四十
余日,洛、渭兩河暴漲,灃河決堤,沿河房屋沖塌,秋禾被淹,并傷人口。八月,
城固、褒城、安康、白河等縣雨水過多,安康縣漢水溢。神木縣、葭州秋禾受旱歉
收。八月二十一日,神木縣黑霜,秋禾黃萎,收成不過一分之譜。
清宣統三年(1911) 五月,華州渭河溢。六月初九日,涇陽縣、禮陽縣涇河水漲溢,淹田傷人。秋
七月,周至縣雷電大風。懷遠縣無定河枯。南鄭、長武、商州、山陽、安康、
邠州、渭南、大荔、高陵、商南、留壩、佛坪等廳州縣水災。合陽、三水、鳳
翔、榆林、府谷、綏德、清澗、南鄭、留壩、邠州等廳州縣雹災。
執行攻堅:“壯士斷腕敢打必贏!”
2016年以來,云南省曲靖市兩級10個法院截至10月20日,受理執行案件45167件,執結40891件,執行到位標的99.5億元。有財產可供執行案件法定期限內實際執結率95.98%,無財產可供執行案件終結本次執行程序合格率98.58%,執行信訪案件辦結率100%。
“曲靖法院在破解執行難問題上創造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云嶺總攻.曲靖行動’打出了聲勢、形成了陣勢。”2018年9月13日召開的住滇全國、全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視察曲靖法院反饋座談會上,代表委員們對曲靖法院“云嶺總攻”執行攻堅戰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2018年4月25日上午,省高院黨組書記、院長侯建軍在曲靖市委副書記趙正富,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吳朝武,中院黨組書記、院長袁學紅等領導陪同下到中院調研指導執行工作。
堅決打贏“基本解決執行難”這場硬仗,是黨和人民在新的時代,賦予人民法院的光榮使命。曲靖開展“利劍行動”“云嶺總攻曲靖行動” 取得的成效充分證明,只有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無前的姿態全力以赴、背水一戰,才能最終拿下決勝目標,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啟動利劍行動
自2016年3月開展“用兩到三年時間基本解決執行難”以來,省委常委、曲靖市委書記李文榮多次對執行工作作出批示指示,市委先后兩次召開全市“基本解決執行難”工作會議,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支持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的通知》,明確把執行工作作為市委對各地、各部門法治建設和平安建設考核的重要內容;印發了《曲靖市構建共同治理執行難聯動機制的實施方案》。
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吳朝武多次主持召開聯席會議,深入全市調研督導執行,多次坐鎮中院執行指揮中心擔任“總指揮長”,對全市各執行現場發出作戰指令;市人大常委會2017年專題對執行工作進行了審議、2018年專題詢問執行工作;市政協2017年對執行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市委政法委牽頭成立“共同治理解決執行難工作領導小組”,市紀委監察委、組織部等32家單位被納入共治成員單位,全社會形成了“基本解決執行難”共治大格局。
近三年來,曲靖累計發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20325人次,限制高消費37363人次,拘留失信被執行人1607人,罰款31人71.66萬元,搜查495次,強制騰房1000余套,以拒執罪移送追究刑事責任68件69人,判處有期徒刑20人,近千名被執行人迫于聯合懲戒威力自動履行義務。
保持“壯士斷腕敢打必贏”的斗志。鼓足勇氣不畏艱險,以發起總攻的戰斗姿態,時間倒排明確任務表、路線圖,掛圖作戰,堅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曲靖中院黨組緊盯“4+1”目標,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無前的姿態,以破釜沉舟的勇氣、背水一戰的決心,建立了一對一聯系基層法院及執行干警制度,僅2018年就先后召開了六次推進會,在建設執行制度規范化、強化執行強制舉措、配齊配強執行力量等方面狠下功夫,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攻堅克難,“基本解決執行難”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曲靖法院不斷強化組織領導,健全執行指揮體系,加強執行隊伍建設,堅定信心,攻堅克難,勇于擔當、開拓創新,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先后推開執行懸賞舉報、司法拍賣抵押貸款合作機制、“點對點”查控系統、被執行人布控追蹤、對特殊主體開展專項執行及建立“執行局長接待日”制度等創新舉措,嚴厲打擊了一批惡意躲債、規避執行的老賴,執結了一批大案要案和釘子案,“基本解決執行難”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和階段性成效。
2017年3至6月,組織開展了執行攻堅“迅雷行動”,集中力量對一年以上未結案件進行集中清理和攻堅突擊,開展了集中打擊拒不申報財產或申報財產不實行為、集中打擊拒執行為、集中凌晨行動等“十個集中”專項執行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8至12月,開展了涉民生專項執行活動,執結一批大案、要案、“骨頭案”,及時救助了一大批家庭經濟困難的刑事被害人。
2018年4月12日,圍繞最高法院提出的“三個90%”的工作目標,曲靖中院迅速啟動為期3個月的 “利劍行動”。期間執結執行案件5154件,執行到位標的14.77億元。特別是從7月20日云南高院啟動“云嶺總攻”行動,曲靖法院先后出警1425次干警5747人,開展了6輪攻堅戰役,執結案件8391件,其中執結6個月以上長期未結案件1178件,執行到位標的53.24億元。
強化氛圍營造宣傳執行。以法院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為主陣地,打出大宣傳“組合拳”。期間,拍攝執行微電影3部,執行宣傳匯報片4期,制作播發電視專題片30期。
其中以執行干警陳曉外為原型拍攝的微電影《愛的信號》入選全國法院第四屆執行單元十佳微電影,中央電視臺先后播出行案例宣傳專題節目《走不通的路》、《我不是老賴》等。
微電影《愛的信號》入選全國法院第四屆執行單元十佳微電影
“堅定信心、明確職責,不松懈、不掉勁。”當前,案件數大幅上升,案件執行壓力前所未有,執行工作面臨的任務更加艱巨。曲靖法院圍繞“西部不落后,全省走前列”的發展目標,以“基本解決執行難”攻堅戰為契機,提振精神,破解難題,在新的起點上,以新的精神狀態,用一點一滴的行動,全面推進“基本解決執行難”工作向縱深發展,沿著為民司法之路奮力前行,在保障民生、服務民生和改善民生的道路上走出特色、走出精彩!
(作者系曲靖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 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