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度,始終是超極本的最大賣點,同時也最能考驗各個廠商在設計和制造上的水平。從這個角度上講,Apple的Macbook Air獨占鰲頭,沒有那個筆電能超越MBA。2012年,Dell發布了翻轉超極本XPS 12,這個創意確實令人十分驚喜,但是翻轉屏幕的方式也給消費者帶來了轉軸老化、翻轉時誤操作的問題,在驚喜過后,我們應該這樣問一下自己的需求:翻轉的超極本是否真的適合使用呢?為了迎合Win8的觸控特性,XPS12成為了一個桌面PC和便攜平板的跨界產品,確實很討巧,但是一臺真正的超極本在功能實現上應該是兼具便攜和實用,從這個兼顧性上看,XPS12依舊并不“極致”。
2015年,Dell 在CES上發布了全新的超極本XPS13,給出了一行令人震驚的技術參數:“全機尺寸316×205×18mm,最薄處8.7毫米,左右上邊框僅為5.2毫米,全集重量1.18千克,搭載最新的Intel第五代酷睿i5和i7系列CPU,相較上一代酷睿CPU性能提升4%,續航時間提升1.5小時以上,FHD配置運行時間超過15小時”,Dell實現了將13寸屏幕塞進了11寸的機身,做到了超級本的真諦——極致輕薄,在超越了XPS12的跨界創新后,也超越了整個超極本行業對于輕薄的理解。
話不多說,現在就開箱。
我選擇的在天貓上的戴爾旗艦店下單,1.13下單,1.17從昆山順豐發貨,到南京也就過了一晚上,效率還是很高的。考慮到這是一臺輕薄的13寸筆電,我背了一個15L的電腦包去取的,結果到那一看我還是太年輕了,快遞包裝的箱子真的好大,上面還貼了一張先簽收后撕掉膠帶的貼紙,讓我百思不得其解。Whatever,去掉了包裝后就剩下了這個包裝了,簡單的外貌,充分證明了這是一臺足夠極致的超極本。
外包裝上的技術、物流、簡介等信息簡潔、明了,品牌標識也多次出現在了最為醒目的位置。
拆開這個外包裝,我打開了包裝箱的側面,XPS13就這么靜靜的呆在里面。
小伙伴看到這個說,戴爾吹牛逼啊,不是說特別薄么,這看上去也不是很薄啊?我笑了笑沒出聲,這黑乎乎的東西怎么可能是一臺超極本?拿出泡沫保護套后,看到了XPS13的純黑色外包裝和電源適配器。
電源適配器的包裝簡直不能再簡單了,連一個全封閉的紙盒設計也不給,直接一個硬紙板套在了電纜和適配器的外面,讓我覺得這個極致到了連包裝的成本都要省去了,實在過于清涼了點。
打開電源適配器的包裝,露出來三樣東西,分別是三接頭的直插頭,三接頭的加長電纜,和電源適配器。這跟普通的筆電兩段分的電源適配器設計略有不同,由于我們在用筆電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在桌面上運作,桌面上基本都配備了插座,因此采用電纜和適配器的造型會給用戶帶來過多線纜纏繞的煩惱,每次收拾桌面都要整理一大堆的線纜真的是很讓人頭疼,這樣配備了直插頭的設計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可以讓用戶自己根據使用環境的不同自行選擇適配器的形態,真的是一項很人性化的設計。
適配器的大小接近iPhone4s的大小,攜帶起來很方便,技術規格是45W,19.5v輸出2.31A的低電壓設計,功耗更低。
開箱的速度太慢了,直接上主題。
全黑的包裝上面除了Dell的經典logo以外,什么也沒有了,將簡單的概念從外到內貫徹始終。
就像打開一個全新的iPhone一樣,打開黑色包裝的上蓋,全新的XPS13就安靜的“坐”在盒子里,為什么說是坐在盒子里呢,這里賣個關子,一會詳解。
把機器拿出來后,就是四本使用、售后相關的說明書,同樣簡單,全部為紙質,踐行了綠色環保可回收的理念。
接下來是本文的主角登場。
整個A面和D面全部用一塊整體的鋁合金制成,這跟之前XPS13完全不一樣,在于老款的XPS13的D面采用的是碳纖維的材質進行全覆蓋,而新款XPS13采用的金屬外殼,在提升了整體質感的同時,也提升了機身的底部散熱性。
而之前說的這臺XPS13是坐在盒子里原因是,在D面的上下兩端都有一條4/5長度的橡膠支撐條將整個機器支撐起來,就好像日本木屐一樣,支撐條摸上去很像Nike外場球鞋的XDR橡膠,手感很好,并且具有將近1公分的高度,完全把整個XPS支撐起來,這種設計避免了過低的、四角支撐橡膠對機器D面整天美學的破壞,也給機器足夠的支撐。
XPS的銘牌正居D面中央,顯示了自己的品牌和獨特的身份。
XPS銘牌下面是具體的機型信息和身份認證碼,但是這個銘牌打開容易,蓋回去的時候卻需要對準位置,不然會蓋偏,可能是是由于模具上仍存在細微誤差的原因,無傷大雅。
打開XPS13的金屬蓋,露出了XPS13的真正面容。超窄邊框足夠震撼,如此之大的屏占比是我見過的所有筆電B面里面最高的,Biger than bigerrrr。
碳纖維一體化的C面,check。白色背光全尺寸鍵盤,check。干凈利索沒有多余掌托標簽,check。一切都是那么的簡單,那么極致。
這是一臺冷靜的超極本,在夜晚使用,不由自主的會讓人對著屏幕產生思考,自己應該怎樣將自己手上的工作做到簡潔、極致?自己的生活又將如何達到一種安靜、整齊、不嬌柔、不造作的狀態?
ok,說到這里,我應該來一張XPS13的美圖作為結束了,可是作為吹毛求疵的處女座,我還是要一如既往的吐槽一下才能放心去睡覺。
鍵盤的手感與MBA十分相似,由于超薄的機身設計,導致了鍵盤的鍵程必須被縮減,犧牲的手感是補不回來的。也許是我的手實在有點大(大拇指到小拇指張開跨度的24公分,單手抓標準籃球無壓力),雖然XPS13的全尺寸鍵盤在C面的分布已經算是很到位了,但是我在打字過程中依舊感受到鍵與鍵之間的局促,對于手大一族而言,長時間使用尺寸過小的鍵盤對手指的損傷是很大的,建議手大的人應去實體店親自嘗試鍵盤再做選擇。
接下來的槽點就是我不能忍受的了。一張圖說明一切。
XPS13的側面接口設計實在是簡潔的不能再簡潔了,右邊一共三個接口,筆記本鎖口(對于XPS13而言,我會走哪帶到哪,哪怕上廁所,這個口真的浪費,不如做一個網線接口或者VGA口更實在)、USB3.0、SD卡槽,左側是電源適配器口、mini DP、USB3.0、3.5mm耳機麥克風口、電量顯示按鍵及其指示燈。這是機身右側的SD卡槽,我要準備往里插(奇怪的+猥瑣的感覺油然而生)。
ok,我插到底了。什么!!!!我插到底了!!!!不是我太長,是你太淺了啊!!!!!!!!!!!!!!!!!!這一反人類設計讓我這張64G SD卡的擴展夢想擊個粉碎。我是個窮人(別抽我),買的XPS13FHD最低配,本來128G的SSD實際上只有110G的容量,并且并出廠時并沒有做分區,這讓人用起來真的感覺到捉襟見肘。如果這個SD卡槽是完全可插入式的設計,用戶可以利用SD卡對不足的硬盤容量進行升級,這個設計真的是不夠人性化的,真希望以后不要出現這樣的悲劇。
開箱就這么結束了,作為我在尾巴主版的第一帖,還請列位看官能夠多多指教。XPS13是一臺足夠安靜的超極本,它翻越了超極本厚度的又一座“山丘”,陳年在反思凡客衰敗的時候寫下了“很多公司都在湊熱鬧中結束了”,Dell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在2015年初交出了極窄邊框的XPS13,將13寸的筆電做成了11寸的大小,確實令人感到欣喜,同時也讓Apple感受到了足夠的壓力,MBA 12寸正呼之欲出。我想說的是,XPS13足以成為當下超極本業界設計和制造工藝的新標桿,安靜沉穩的造型和氣質,應該屬于每一個喜歡安靜的人。
我個人而言,可以算是戴爾XPS系列的老用戶了。我的第一款XPS產品來自于2012年的戴爾XPS 15,這款機器整機采用金屬材料打造,配上鏡面屏以及1920×1080分辨率在當時可以算得上是非常前衛的設計。在此之后,我最近一次購買的XPS系列機型,就是戴爾在2015年推出的基于英特爾第六代酷睿處理器打造的新一代XPS 15。
過去的老XPS 15已經被現在新的XPS 15所取代,無論做工還是性能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對此也有不少新用戶對XPS 15提出了自己的問題,筆者挑選了幾個進行解答。
用戶A:大學網絡工程專業,乞丐版夠用嗎
回答:完全夠用,CPU完全不是瓶頸。可以根據需求嘗試升級SSD和內存來滿足之后的使用,XPS 15其他硬件并不需要后期更換。
用戶B:續航怎么樣?文字工作一天可以嗎?
回答:利用軟件連續不間斷測續航時顯示的數據是7個多小時,如果只是文件或者瀏覽網頁的話正常使用時應該能在10-11小時左右。
用戶C:請問XPS15中i5 8300H這款長時間使用會卡嗎?
回答:筆記本使用時卡頓最主要的兩個原因是處理器降頻和硬盤速度慢,XPS15用的是SSD硬盤就完全沒有問題,至于處理器降頻則更多的是因為熱量限制住了CPU,XPS 15的風道設計和銅管設計很合理,卡頓其實并不是問題。
個人總結一下對XPS 15的看法:
新一代XPS 15最為吸引我的升級之處除了硬件配置,就是眾所周知的窄邊框設計。以前在購買筆記本電腦的時候,很少會考慮15英寸級別的產品(雖然我第一款XPS也是15.6英寸機型)。原因無他,太大了,對于我這種經常出差的人來說實在是不夠方便。
不過經常出差辦公的人在使用電腦時總有一個訴求,就是希望屏幕大一點,否則處理文檔或表格時真的是能瞎了眼,字號調大了看著又不舒服。所以XPS 15在使用窄邊框設計,提升屏占比,縮小機身尺寸之后,我第一時間購入了這款產品。至今使用已三年有余,整體體驗依舊如當初剛剛接觸時那般驚艷。
如果是經常出差的女生的話,不建議買XPS 15,除非你有很好的體力,筆者更建議買小一些的XPS 13。對于男生來說的話,如果你想要一臺既能玩游戲、又能安心辦公的筆記本的話,XPS 15是為數不多可以同時滿足這些需求的產品。因為它具備游戲本級別的圖形性能,同時又具備商務本應有的低調特性。
果在十多年前推出的PowerBookG4筆記本,在當年俗稱飛機系列,因為外殼的鋁合金和飛機的材質非常相似,更因為17英寸而被稱作大飛機,冷光的背光鍵盤和精細的合金工藝,使得這款產品在當年存留著一些“風流史”。很顯然,在當時這是小眾用戶的選擇,畢竟一向高冷的蘋果在筆記本市場占有率上十分渺茫。
2000年初期幾年大眾消費者的關注點還停留在臺式電腦,在當時甚至連臺式電腦都還沒在我國普及,筆記本電腦則更是小眾且昂貴的產品,市面上較為“普及”的筆記本電腦大多是康柏、索尼和東芝品牌,搭載x86架構硬件和Windows系統才是主流,相比之下堅守IBM PowerPC處理器的蘋果電腦其微不足道甚至不能用小眾來形容。
直到2005年蘋果放棄PowerPC轉頭Intel,開啟了基于x86架構的MacBook系列,并在2006年年初推出了MacBook Pro,漸漸開始告別小眾之路。話題回到PowerBook G4身上,蘋果在這款筆記本電腦上的設計理念系與細節處理都是定位高端市場,售價自然是不菲的,單設計而言即便是在今天看來也都是出色的;同時有些許設計一直沿用到今天,MacBook Pro Retina身上還能找到PowerBook時期的一些特色。
一臺歷經十年歲月的PowerBook G4中飛機
十多年前筆者接觸電腦還沒有幾年,更別說是筆記本電腦。如今有機會觸碰到這樣一臺歷經十年歲月的PowerBook,自然無法用當年的眼光去欣賞這款產品;時光飛逝歲月如梭,如果帶著當下的品味來評測這款產品,想必是另有一番滋味。
產品:PowerBook G4 M9676CH/A蘋果筆記本電腦
蘋果PowerBook G4根據屏幕尺寸的不同有多款選擇,本次拿到的是15.2英寸機型,也就是“中飛機”,首先對這款筆記本的第一印象是厚重,雖然厚重的筆記本產品在目前市面上還是比較常見的,但輕薄化已經是大眾較為看重的趨勢,很顯然PowerBook G4臃腫的身體是沒法讓大眾消費者提起興趣的,每日背著厚重電腦上下班也是需要莫大勇氣的。
很顯然PowerBook G4擁有厚重的身體
重量和厚度方面PowerBook G4在如今看來已經沒有優勢可言,但機身材質選擇還是較為主流的。PowerBook G4可能是因為外殼的鋁合金和飛機的材質非常相似才被稱作飛機系列,也可能是因為某個廣告內容被設定在飛機上才得此名稱,至少可以肯定的是PowerBook G4機身采用鋁合金材質,甚至還有鈦合金版本。
蘋果飛機廣告
Unibody一體成型機身工藝為產品設計注入里新的活力
PowerBook時期還沒有Unibody這項一體成型機身工藝,鋁合金沖壓成型技術成本也是比較高的,PowerBook G4能夠采用鋁合金材質在當時是比較少見的,當然現如今合金材質的筆記本已經隨處可見了,Unibody一體成型機身工藝也不是特別難以駕馭的技術。因此,PowerBook G4的機身材質放到現在來看也并不落后。
十多年前的蘋果就已經閃閃發光
這轉軸是否似曾相識?
除了材質以外,PowerBook G4還有一個標志性的設計,那就是頂蓋的蘋果LOGO。鏤空設計并引用屏幕背光凸顯出蘋果個性,這是MacBook系列引以為豪的設計,在PowerBook身上就能看到說明這個蘋果標志歷史悠久,且堅持到現在,如果新12英寸MacBook不算的話。
PowerBook G4打開屏幕的方式與現如今的產品不太相同,需要通過按壓機身前端的按鈕解鎖卡扣使屏幕彈起,之后便可以打開屏幕,而且轉軸阻尼恰到好處,可以輕松單手開合屏幕。現如今的諸多筆記本電腦都是用磁鐵來吸合屏幕,就連ThinkPad也都已經放棄了卡扣固定方式。
金屬鉤針和磁吸設計的屏幕卡扣
PowerBook G4的屏幕卡扣又有些不同,它加入了金屬鉤針和磁吸的設計,當屏幕打開時鉤針會被彈簧拉回屏幕邊框內,使得屏幕一面更加平整,而當屏幕關閉時鉤針則會被卡口位置的磁鐵吸出,從而扣上固定住,這個小細節值得表揚,但也帶來了屏幕并不能“嚴絲合縫”的合上的問題,當然這不排除機器年久的因素。
當屏幕打開時鉤針會被彈簧拉回屏幕邊框內使得屏幕一面更加平整
打開屏幕之后實際上讓人驚訝的屏幕窄邊框設計,在當時窄邊框是十分流行的,而現在已然習慣了屏幕邊框寬得能開船的設定,窄邊框便顯得格外耀眼。3:2的屏幕比例對于看慣了16:9帶魚屏的我們來說是無比的寬大,目前市面上很少有非16:9的屏幕,因此3:2或16:10都是小眾比例,另外1280×854分辨率霧面屏就像素點而言時至今日還是主流或大部分產品的配置。
窄邊框設計在如今看來也是格外耀眼的
3:2的屏幕比例略顯寬大
鍵盤觸摸板設計與現如今的MacBook可有大區別,首先是鍵帽設計和按鍵手感就完全不同,鋁合金版的PowerBook G4采用銀灰色鍵帽而鈦合金版則是黑色鍵帽,鍵帽形狀屬于傳統筆記本電腦鍵盤的設計,可以參考ThinkPad早期產品;按鍵手感方面也與ThinkPad產品相似。
鍵盤設計有IBM的味道
這樣的觸摸板放到現在會被嫌棄是顯而易見的
觸摸板則小巧玲瓏還配有獨立按鍵,這時候的PowerBook G4還沒有加入觸摸板多指手勢,操作起來十分不便,而實時證明觸摸板手勢在筆記本電腦上是非常實用的功能,因此PowerBook G4的觸摸板并不太好用,主要表現是效率不高。
產品:PowerBook G4 M9676CH/A蘋果筆記本電腦
鍵盤面上有個細節是需要注意的,那就是揚聲器的位置和造型。用過MacBook Pro 15的朋友應該了解15英寸機型那百孔揚聲器位于鍵盤兩側,PowerBook G4同樣如此,所以MacBook在某些細節上延續了PowerBook的設計,不僅僅是揚聲器的位置而已。
百孔密集的揚聲器
PowerBook G4機身前端按鈕上有睡眠呼吸燈,而這個設計在MacBook Pro身上一直用到了2012年,從Retina機型開始被舍棄,MacBook Air則更早的取消。
睡眠呼吸燈
電池在PowerBook G4上是可以被卸下的,而且上面還有剩余電量的指示燈。關于剩余電量指示燈,其實MacBook一直沿用到2012年,而其他品牌產品有沿用至今的比如戴爾新XPS 13。
剩余電量指示燈
機身背面除了電池倉以外還有一個窗口可以打開,主要用于更換或升級內存使用,需要注意的是PowerBook G4采用DDRSDRAM類型內存,需要同等頻率內存才能兼容使用。
可方面更換內存設計
除了以上這些細節,還有一個最為關鍵的設計,那就是后置散熱。PowerBook時期,蘋果筆記本電腦就已經使用后置散熱了,而事實證明后置散熱帶來了好處主要體現在掌托位置的溫度控制,可以給用戶更好的溫度體驗,MacBook也沿用了這一設計,而目前市面上許多筆記本電腦也都開始選擇后置散熱設計。
后置散熱設計
最后來看PowerBook G4接口配置,如果說新MacBook只有一個USB Type-C接口叫做吝嗇,那么PowerBook G4的接口數量顯然有土豪的氣質,而且還有吸入式光驅。
機身左側接口配置
機身右側接口配置
機身前端吸入式光驅
我們從圖上就能清晰看到PowerBook G4配備的接口非常豐富且齊全,首先看機身左側:一個圓形非磁式電源接口、一個Modem電話線接口、一個USB2.0接口、音頻輸入輸出接口以及一個ExpressCard卡槽;翻過神來看機身右側,這里有筆記本鎖鎖孔、一個USB2.0接口、一個6pin的1394a接口和一個1394b Beta-Only接口、一個RJ-45以太網卡接口、S-Video OUT接口以及一個DVI視頻輸出接口。
PowerBook G4這樣一臺現如今看來也是十分有誠意的筆記本電腦,回想起當年寥寥無幾的銷量和小眾市場定位,著實有些感嘆。如果將這臺電腦放到在開售,相信大多數人不會選擇購買,因為它是PowerPC架構不能安裝Windows系統,甚至連虛擬機功能都沒有,Mac OS X 10.4/10.5系統上連可用軟件都少的可憐,更何況移動互聯網時代追求輕薄化。
至少需要說明的是PowerPC不支持現如今的應用軟件
既然提到了與PowerBook G4相關的PowerPC處理器,不妨讓我們來了解下這臺PowerBook G4的詳細配置。處理器方面,該機配備了PowerPC G4 1.5GHz,內存被升級到了2GBDDRSDRAM(原配512MB),顯卡方面則是ATIRadeon 9700獨立顯卡并配備有64MB內存,在當時這個配置已經有一定的硬件水平了,即便是放到現在瀏覽個網頁還是沒有問題的,即便是非常卡但至少能打開。
瀏覽網頁能打開看還是不錯的
再說Mac OS X 10.4操作系統,如果沒有接觸過該系統的用戶甚至都不知道這機器能做什么,不支持x86架構處理器下的應用程序是硬傷。當然瀏覽網頁是可以的,只要能忍受它的卡;當然聽個音樂也是可以的,只要它能播放的了;再當然看個視頻也是沒問題的,只要你不在意偶爾斷片;如果都不能忍,那就當收藏品放在書架上,怎么看都是個不錯的手辦。
寫在最后:
總結性語言往往不能長篇大論,因此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PowerBook G4生不逢時,就當個回憶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