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英特爾第 11 代奔騰金牌 7505 處理器代號 Tiger Lake,為 2 核 4 線程設計,內置 48EU 核顯。與 N6000 對比,單核性能略強,多核性能基本持平,核顯規格上提升 33%,游戲幀率翻倍。
此外,新機還搭載雷電 4 接口,支持外接顯卡拓展塢,另提供 10Gbps USB-A 與兩個 5Gbps 模塊化接口。
Pocket 3 低配版配備的 16GB LPDDR4x 3733 內存支持在 BIOS 中手動修改為 4266MT/s;原裝 512GB PCIe 4.0 x4 固態硬盤,但限于處理器僅支持 PCIe 3.0 x4 速率。
IT之家此前報道,GPD Pocket 3 掌上電腦 2021 年發布,搭載 8 英寸 1920 x 1200 陽光屏、兼容 4096 級別壓感手寫筆,內置 38.5Wh 電池,重 0.7kg。
此外,GPD 還更新了尚未上市的雙屏電腦 GPD DUO 的最新信息,其主屏新增精密轉軸支架,提高使用時的穩固性。
騰雙核處理器的黃金年代
在新世紀的頭十年,奔騰雙核處理器可謂是家喻戶曉。它是英特爾公司的當家產品,占據了絕大個人電腦處理器市場。那個時候,雙核處理器代表著最先進的技術水平,能夠比單核處理器提供出色的多任務處理能力和整體系統性能。
奔騰雙核處理器的出現,讓普通用戶次體驗到了多核運算的威力。無論是辦公還是娛樂,都能從中獲益。例如在運行多個程序時,系統不會像以前那樣卡頓;在玩三維游戲時,畫面更加流暢;在編碼或渲染視頻時,速度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當時,奔騰雙核處理器成為了發燒友們的最愛。他們會精心挑選主板、內存和顯卡,與奔騰雙核搭配組裝高性能電腦。一些發燒友甚至會嘗試超頻,努力將奔騰雙核的性能發揮到極致。在那個年代,奔騰雙核處理器可以說是家用電腦領域的明星產品,獨領風騷。
被取代的原因
就像任何科技產品一樣,奔騰雙核處理器也難逃被淘汰的命運。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性能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計算需求。用戶對多核運算、更高的主頻和更強的整體性能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英特爾公司意識到了這一點,于是在2006年推出了全新的酷睿品牌處理器,采用了更先進的制程工藝和架構設計。酷睿處理器不但能提供比奔騰雙核更出色的多核運算能力,而且在單核性能、功耗控制等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面對酷睿的挑戰,奔騰雙核處理器開始被邊緣化。它們已經不再是主流產品,只能用于一些低端和入門級電腦。在2011年,英特爾宣布完全取消奔騰品牌,奔騰雙核處理器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奔騰雙核的重新利用
盡管奔騰雙核處理器已經被取代多年,但在一些特殊場合下,它們仍然可以發揮余熱。一些發燒友和電腦愛好者出于懷舊或者興趣的原因,會繼使用12年前的奔騰雙核電腦。
對于一些非常簡單的辦公和上網需求,奔騰雙核的性能還是足夠的。而且,二手奔騰雙核電腦價格低廉,對于有限的預算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些老舊但經典的處理器,可以用來搭建一些小型的家庭服務器或者NAS存儲設備。
奔騰雙核處理器也被用于一些嵌入式系統和工控設備中。由于它們性能適中、價格便宜且發熱量較低,非常適合這類對可靠性要求較高、但對運算能力要求不太高的應用場景。
總的來說奔騰雙核處理器重振雄風的可能性并不大。它們已經過時,無法滿足當今對計算能力的高要求。但在一些特殊場合下,這些老舊但經典的處理器還是可以發揮余熱的。
處理器發展的未來趨勢
處理器的發展趨勢將會是更多的核心、更先進的架構、更精細的制程工藝和更好的能效比。未來的處理器可能會擁有數十甚至數百個核心,能夠提供出眾的并行運算能力。
處理器的制程工藝也將繼縮小,從當前的10納米一路縮小到3納米甚至更小。這將帶來更高的晶體管密度和更低的功耗。處理器架構的設計也會更加精細和復雜,以充分發揮硬件的潛力。
在能效比方面,未來的處理器需要在提供強大的運算性能的盡可能降低功耗和發熱量。這不僅有利于節省電力,也有利于縮小設備體積和簡化散熱設計。
未來的處理器將會變得更加強大、更加高效、更加智能。它們將廣泛應用于個人電腦、服務器、移動設備、人工智能等諸多領域,推動科技的進一步發展。而奔騰雙核這樣的老一代處理器,將只能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存在下去。
擊上方藍字“電腦報”關注我們
1994年一條64K的國際專線將中國互聯網正式接通,從此插上了騰飛的翅膀。1995年,隨著Windows95的發布,電腦,作為當時唯一接連外面世 界的圖形界面工具,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走進尋常百姓家。二十寒暑,滄桑巨變,今天我們就用獨特的視角回顧: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玩電腦有什么差別?
1 Windows 95:我們從這"開始"回頂部
1995年,微軟發布了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操作系統Windows 95。不再需要在黑屏下敲字、不再需要記憶繁瑣的命令符,內置了IE瀏覽器,所有的這一些,只有要用鼠標點擊狀態條的“開始”按鍵即可。
開始進入系統后,藍天+白云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圖形化界面更是讓我們大開眼界。從這里我們學會了“開始”。
2015年:Windows 10
那個“開始菜單”,又正式歸位了。更炫的操作界面,更好的硬件加速、讓系統的整體流暢性顯得更高。全面支持移動端設備,支持觸控操作,還自帶聲音、商店……,然而,想玩的人越來越少!
軟盤:裝下一個時代
安裝游戲、聲卡、拷貝文件都需要軟盤
安裝游戲、文件、應用程度都需要一塊軟盤,3.5英寸、1.44MB的軟盤正是那個時代PC的標準的數據傳輸方式之一。1.44MB的容量在今天看來,不能再小了,但卻可以裝下一個時代。你還知道為什么電腦里的盤符從C盤開始,A盤跟B盤去哪呢?實際上,A盤和B盤都是專門預留給軟盤的標示符,其中A盤預留給3.5英寸軟盤,而B盤預留給5.25英寸軟盤,如果了解軟盤,并且有使用經歷的人,肯定對這個問題不會感到陌生。
U盤:
從功能和性能的角度來說,軟盤在U盤和移動硬盤面前,讀寫速度、存儲容量、便攜性等等方面都沒有絲毫優勝的可能。更小巧的體積、更快的傳輸速度、更大的存儲容量、更便宜的價格,U盤已經成為現在我們普通人必備的移動存儲工具之一。
2 畫圖:畫出一片天地回頂部
鼠標是這樣的:
作為當時電腦必備的人機交互設備之一,從最簡單的雙擊、右鍵等基本操作,到網頁瀏覽、游戲娛樂、辦公工作,電腦的操作都離不開鼠標。那時,熟悉掌握一個鼠標,好像掌握了一個世界。
在1996年,微軟推出旗下首款配備滾輪功能的鼠標“Microsoft IntelliMouse”,并隨之在Windows系統中增加了鼠標滾輪默認支持功能,今天所熟悉的鼠標滾輪功能開始全面普及開來。
移動互聯網時代,鼠標已不再是上網必備用品。輕輕觸控就能指點江湖,年輕的90后已經覺得帶線的鼠標成為一個累贅,也許未來鼠標會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但與它們的點滴回憶,卻將永存于腦海深處。
畫圖:畫出一片天地
那時,在學校里上電腦教學課的,一定玩過這個吧。Windows自帶的畫圖工具Paintbrush,支持16位與24位色,圖片格式還不支持JPG,BMP格式夠折騰人的,功能簡單,工具就那幾個,但我們卻能這樣畫上一天,原來畫畫不只是筆跟紙的事。
畫圖工具一直被Windows系統保留下來了,到Windows 8.1版本已經長成這樣,界面設計更友好,功能也更齊全,支持各種圖片格式,但在美圖秀秀、PS橫行的年代,別說玩這個了,知道的人有這個工具的估計也不多了吧。
3 在學校上電腦課打字游戲的日子回頂部
在學校上電腦課打字游戲的日子:
那時,擁有一臺屬于自己的電腦恐怕是很多人奢侈的夢想,更重要的是當年你還年輕,有沖勁,可以為了游戲不眠不休奮戰幾天。WIN95、WIN98的系統、運行著DOS的游戲、用著1.44MB的3.5英寸軟盤(A盤),拷貝個極品飛車3,你要準備上百張軟盤了(這種基本就是高富帥了)。
相信大部分人在二十年前一開始接觸電腦都是從學校開始的吧,一個像電視一樣大的CRT顯示器,以及鍵盤和鼠標,主機則是看不到的——這是學校的機房。按照學校的課程安排,每周都有一節課是電腦課,基本上就是老師在上面遠程控制,東拉西扯,然后再給我們玩一段時間的打字游戲,其實就是練打字,打字越快,跑得越快,不用那么快被抓Game Over。
現在的小孩2-3歲就開始接觸手機、Pad的,切水果、讀童話、看動畫,不亦樂乎!看著自己的小孩拿著iPad在沙發上玩切水果,再想想當年小時候的自己,真無法想象的畫面場景。
4 電腦硬件二十年的巨變回頂部
電腦硬件二十年的巨變:
當年,奔騰133、奔騰II已經是響當當了,1999年2月奔騰III才發布,賽揚300A,把頻率從300MHz超頻到450MHz,跑分提升50%是相當正常的事;內存容量普通才32-64MB,128MB已經相當高的標準;當時顯卡還沒有PCI-E接口,都是AGP接口,顯存容量至少32MB;硬盤容量不大于10G,10G已經算是海量存儲;主板沒有集成聲卡,不裝上聲卡不能出聲;索尼特麗瓏Multiscan 200sf 17寸顯示器,顯然是高端貨。
從Windows95升級到Windows98,那個心情激動的,無法形容。那時硬盤只有可憐的1GB,為什么容量這么小,窮唄,買不起再大的,空間不夠用,就用Windows 98的磁盤壓縮功能。調整啟動項,用軟驅驅動DOS,用DOS命令格式化硬盤,啟動安裝程序,裝好之后還要安裝各種驅動程序。當初為了一個調制解調器的驅動,跑到朋友家里下載……
這是一個"快"的時代:
1999年對比2015年電腦配置對比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DIY硬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麻麻叉”時代的1231秒Super Pi百分運算性能,到現在“愛妻”時代的9.469秒,提升了130倍。;從2MB到現在的64G,內存容量提升了3萬倍,內存速度從原來的60/100MHz到現在最高的3200MHz,提升320倍;從每秒只有16.7MB/s,不足10G的硬盤,到現在1TB海量存儲,高達500MB/s的SSD,不管是性能、容量,還是功耗、價格、體驗上,都顛覆我們的認識。
關機時,你看到的屏幕是這樣的
結語:
回憶總是美好的,雖然現在不再是PC時代,依然有人懷念10、20多年前的PC時代;那時候還沒有雙核、Windows系統也沒有那么穩定、動不動就給你藍臉看、內存還沒有現在的SSD緩存容量大,游戲畫面粗糙的像兒童畫一樣;編輯個文字,總要設個藝術字體,不管別人能不能欣賞到;看電影,不僅麻煩還很貴,因為只有光盤;關機時,你看到的屏幕是這樣的:It's now safe to turn off your computer。
那時,電腦的普及程度遠遠跟不下現在,主要是貴,盡管還是可以買得起,還不到家家都有的程度。科技不斷發展,再過20年,不知道一切會變成什么樣。(稿源:搜狐IT)
關注電腦報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頁面
訂閱號→右上角“+”→搜索“CQCPCW”
文章頁面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共賬號→添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