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者:You妹妹

    作為一個常年屯營養快線,單手刷張大媽的大三學生黨,還時不時得剁手導致一直沒能好好的寫個原創的我來說,今天為了做出一丁點貢獻,來寫個處女貼(其實是我發現原創不多抽到眾測和幸運屋)

    時間不多,直接進入正題

    DELL 戴爾 Inspiron 17 5000 Series 筆記本電腦(i7-6500U 8GB 1TB AMD...

    DELL 戴爾 Inspiron 17 5000 Series 筆記本

    i7-6500U 8GB 1TB AMD Radeon R5 M335

    在張大媽狂轟濫炸的XPS推送和種草的背景下,伴隨我8年華碩U80V無緣無故開不了機了。。。然后在自己拆機更換排查各種原因后,發現獨顯壞了,,(好吧,我承認之前在某榴技術討論區下了個380G的種子,下了兩天然后想關機讓筆記本休息一下之后就。。開不了機了)

    然后那天機緣巧合看見了這款靈越17的推送,,639刀,,果斷找人下單了,畢竟狗東賣這個價

    戴爾(DELL)Ins17UR-2748S 17.3英寸筆記本電腦 ( i7-6500U 8G 1T M335 4G...

    找了個牌(wo)友(xiang)妹(shang)子(ta),妹子在學校有男友,在美帝的未婚夫,So喊了她未婚夫下了單,算了一下匯率4447,65的樣子,然后自己研究了半天轉運公司,本來計劃轉運回國的,后來被告知她未婚夫要回國放春假,遂人肉回來了

    漫長的等待直到被妹子告知給我保了25元的保價發了順豐給我

    這算偽開箱嘛喂喂喂,, 好了好了,,難道大家要讓我把電腦在塞回快遞包裝里在重新拆開來嘛

    只有說明書和win10的系統盤,突然想起來自己還沒去轉保,借帖問一下老司機們需要轉保嘛,還是直接可以聯保的,看好多人說可以國內聯保

    娛樂大師跑個分好了我是為了買個大屏筆記本才買這款的(不停安慰自己),目測評論好多吐槽A卡的親們

    對于我自己來說三個重要方面的測試:

    看電影,完美呈現,設計優點是音響前置給與更好的聽覺效果

    LOL作為一個在校大學生,你不和舍友開黑,就好比你到了社會不懂酒桌文化,低壓cpu散熱還行,大概在70~80度的樣子,玩第一把的時候擼主有心疼筆記本的想法,中偏高的設置fps維持在70,團戰不卡頓

    看股票,連上外接的顯示器,尼瑪大家知道嘛,17寸屏的優勢就在與自選股你能多看見幾個,哈哈哈

    第一天拿到,因為沒買國標的電源線,測了一下續航,我只能說這么大的屏,官方續航9小時,你吹吧,反正我不信,大概正常使用4小時不到(強行安慰自己這不是便攜本本)

    三個配件,都是張大媽里爆料噠,妥妥的劃算

    hdmi轉vga的線,某寶30以內解決,帶充電帶音頻

    梅花電源線,9.9,買不到吃虧,買不了上當話說擼主很想試試據說把美標線的源頭鋸了就可以用

    鍵盤,之前狗東199-40擼的,性價比高,(準備過兩天出個鍵盤的測評,畢竟整個大宿舍有12塊鍵盤,樣樣都有)

    下面推薦一下分區軟件和win7更換語言包的軟件:

    分區軟件很好用,因為牌友的未婚夫收到筆記本給我開箱驗機的時候,裝了娛樂大師,導致裝過軟件的C盤只能分出一半的空間,大家腦補一下450G的c盤,簡直逼死我,各種恢復出廠,關閉系統保護都沒辦法,最后還是分區軟件

    拿到的筆記本是win7專業版的sp1,沒法換無言包,擼主試遍了網上所有的方法(window自動更新啊,什么admin權限下刪出原有語言?。?,都快放棄之時,找到了vistalizator這個軟件,大家可以度娘,第一個就是官網,按照步驟下軟件下語言包,然后安裝語言包之后軟件提示下補丁,打好補丁重啟就能用中文啦

    最后總結一下:

    同價格或者預算不足上神船,絕對不會錯,手頭寬裕直接xps頂配(擼主去年股災要是躲過了絕對想都不想上xps頂配)

    廉價便攜本,上華碩,啥思聰本妥妥的便攜辦公,續航巨長

    我不是很明白為啥這款這么重,重的我都想把那張A卡拔了減輕重量了

    雖然常說人傻錢多戴,但是,自己選好了,夠用能用,自己覺得值就行(認真臉)

    好了這就是簡單的開箱,各位觀眾賞點銀子,多點評論,讓處女貼的我有點面子

    神馬要看拆機的,要看詳細測評的,等我啥時候也眾測到了XPS15,我也詳細寫(備注:這條不是寫個帥帥的小編看的)

    對了,鍵盤的背光給滿分,不使用的時候鍵盤時,自動熄滅


    024年發布的AI PC,戴爾傳奇系列靈越也搭了上英特爾酷睿Ultra處理器這次的大升級。首先發布的是戴爾靈越14 Plus 2024款機型,據稱戴爾也為其更新了模具,這也讓我們備感興趣,所以首先便測試了該機型。前前后后折騰了近一周時間,將能測的都測了,怎么說呢,不論設計還是性能,總覺得一言難盡,借此將我們的體驗分享出來,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全新模具的全新AI PC



    戴爾靈越14 Plus 2024的型號為7440,這是戴爾根據每個版本單獨設立的產品序列號,比如2024款就是7430,這樣能夠讓大家在線上能準確下單,也不會被商家欺騙。作為以電話銷售起家的品牌,戴爾一直在代際區分上是做得非常好的。



    拿到新機,給我的第一眼印象,這不是放大版的XPS?整個機型同樣為金屬色,整個設計顯得非常簡約而低調,DELL LOGO僅保留在筆記本A面,取消掉了屏幕下巴的LOGO,Inspiron(靈越)的LOGO也被藏在了D面,而且字體也偏小。為了進一步簡化設計,機身C面的鍵盤的下沉式設計被取消了,原本放在屏幕下方的前置揚聲器孔被移至了機身兩側,也算是響應當前筆記本的主流設計。



    與2023款相比,2024款變得圓潤了不少,其設計語言被設計師命名為Echo Design,之所以要單獨取名,估計是因為前代邊沿利落的楔形機身太像商用本了,所以這次要更多引入普通消費者習慣的元素,所以我們也看到,2024款主推的配色也是號稱的治愈系的Ice Blue冰川藍,這是一種淡淡的藍色,與簡約設計非常搭配。


    從一個戴爾老用戶的角度(我的第一臺影音本是戴爾的XPS 15;我的第一臺游戲本是戴爾收購后首次進入中國的Alienware;使用時間最長的輕薄本是XPS 13,其間也評測過很多款靈越機型),靈越系列的聲音最近幾年有些過于沉寂,首先應該從設計說起:十年前的靈越系列可以說是主流消費本中最敢于大膽創意的,金屬拉絲A面、前飄悅屏等當時領先的設計都是靈越首先用上的,誠然,近年來主流本市場的單品利潤趨薄,但還是有不少走出自己特色的主流系列被人稱道,而靈越有個性的設計卻越來越少了。



    大廠設計,穩定傳承




    在新模具上,靈越14 Plus 2024還是拿出了大廠的穩定發揮,比如其機身表面的金屬磨砂工藝,日常使用基本不留指紋(即使是我這樣的汗手),而且放在背包里留下的些許劃痕也一擦就掉,非常皮實、耐用。但是這套模具沒上CNC一體成型工藝,總感覺有些對不起它的價格,像我們評測這款Ultra 7 155H+32GB+1TB的高配版本也定到了7999元的價格上。



    另外,靈越14 Plus 2024在設計上還是保留了一些“傳承”的,比如沿用多代不變的下沉式轉軸,這個轉軸的好處在于將屏幕開啟135°時,它能夠支撐起更大的底部空間,我們烤機實測時,這樣的設計的確能夠讓出風口溫度降低2℃,但是,下沉式轉軸同樣也避不開熱風吹屏的老問題。



    靈越14 Plus 2024的底部,是兩排寬大的進風格柵,而除了背部的出風口,我們依舊還在機身右側看到側出風口,目前已經在同級機型上很少看到這樣的設計了,目前已經在同級機型上很少看到這樣的設計了,畢竟右側出風口會搶占一些接口位置。當然,較多的出風口不會成為散熱上的瓶頸,我們從設計上感覺它應該會很強,但該機事實上的性能調校其實并不如此,我會在講散熱時給大家分析。



    擴展與交互,滿足EVO認證




    正是側出風口的占用,我們看到該機的接口為接口“兩A一C”,其中,A口為接口:USB A 3.2 Gen 1,C口為兼具雷電4、DP 1.4、PD快充的全面型接口,另外還有HDMI、microSD讀卡器插槽、3.5mm二合一音頻口。雖只有一個C口,但好在該機另提供了傳統圓口電源口,日常使用并不會占用這個高速數據口。



    另外,該機配備的是一個90W的電源適配器,體積雖不算大,但我們仍建議改為扁平造型,便于放入包中攜帶。



    該機的鍵盤手感偏軟,鍵程并不長,單色背光,但靜音效果做得足夠好,夜間使用時不會影響身邊人休息,觸控板沒啥可說的,并未像XPS 13 PLUS一樣做無邊設計,其觸感、準確性都夠用。



    另外,該機還配備了一只Full HD的全高清攝像頭,也是根據英特爾EVO標準做的升級,還針對會議需求提供了AI智能優化(Windows Studio AI:智能降噪、眼神鎖定和背景虛化)。值得夸獎的是,戴爾在提升高分攝像頭的同時,將邊框設計得盡可能地窄;并且在加入物理遮罩功能同時,并沒有像某些主流系列一樣在上邊框增加一個凸起的“額頭”。


    總體來看,靈越14 Plus 2024的新模具在設計上出彩的地方不多,但還是給人以大廠的穩定印象,但下沉式轉軸和側出風口等設計,我們還是建議設計師盡可能改進或取消,多引入一些高辨識度或個性設計,畢竟近幾年主流本市場還是非常卷的。



    參數升級,防炫光佳




    屏幕上,靈越14 Plus 2024采用的是一塊LG Display的14英寸16:10的IPS霧面屏,戴爾在屏幕上還是聽取了一些用戶建議,將其規格升級至2.8K(2880 x 1800),并加入了90Hz高刷,從感觀上讓日常操作、界面切換變得更加流暢,并且也可以引入一些高刷新率的流媒體資源。



    這款屏幕的實測色域為98% sRGB、76%的DCI-P3和Adobe RGB,基本滿足官方標稱的100% sRGB。亮度實測為349nit,比前代略微提升。值得一提的是,這塊屏幕的出廠調校是偏冷的,所以我們特地進行了色彩調校,調校后平均色準也從德爾塔E 1.19降到了0.7,更加符合大眾觀感。



    實際體驗上,這塊看似參數不高的屏幕還是給了我們不少驚喜,首先它支持支持DC調光和TüV硬件級低藍光認證,并能在驅動中選擇影院、護眼等顯示模式,進一步提升用眼安全和實際體驗,作為主流本,戴爾驅動做得已經足夠。值得一提的是,該屏幕表面還加了一層防炫光涂層,我們將其與全玻璃覆蓋的筆記本相比,它完全能夠柔化攝影燈的高亮度,讓用戶能夠在高亮環境下能夠清晰辨識屏幕內容。



    該機的音響并未如16 Plus一樣升級為四揚聲器設計,配置仍為2×2.5W Stereo Speakers,雖然音質不渣,但低頻表現也是較為欠缺的,也未做過多的優化,僅是支持杜比全景聲。



    CPU、GPU和NPU均有不錯的性能表現



    作為首代AI PC,這臺測試機配備英特爾最新的酷睿Ultra 7 155H(可選配Ultra 5 125H)??犷ltra的特點是在XPU構架基礎上,全面釋放CPU、GPU和NPU的AI算力,目前英特爾已經在100+的辦公、平面、視頻、編程等生產力工具上做了適配。



    在Procyon的OpenVINO AI測試中,CPU、GPU和NPU的得分分別為46、447和281,符合Ultra 7 155H的正常表現。在剪映智能摳圖(4K@H.265)和Stable Diffusion(512×512)測試中,均能實現秒級操作。



    我之前已經單獨講過酷睿Ultra的特點,它采用低能耗島、能效核、性能核三級核心和GPU Tile、SoC Tile、IO Tile和Compute Tile四大功能模塊的分離式模塊構架,所以它在制程工藝升級為Intel 4,引入EUV光光刻機之后,“初代”(以往12代混合構架推出后,13代能效比才有效提升)便達到了不錯的能效比。



    我們來看看酷睿Ultra 7 155H在靈越14 Plus 2024上的具體表現:在在Cinebench R20、R23中,CPU的多核成績分別為6213、15462pts,在GeekBench 6測試中的多核成績為12893;在3DMark CPU Profile的單線程和滿線程成績為947和7489,就以上基準測試來說,該機上CPU性能評分還是相當不錯的。從CPU模塊的性能角度,酷睿Ultra 7 155H與前代酷睿i7 13700H并沒有拉開明顯差距,約有15%的性能提升。



    酷睿Ultra 7 155H提升最大的莫過于GPU(核芯顯卡),它在3D Mark Timespy、Fire Strike和Speedway的顯示得分一舉達到3485、9099和513,從780M手里搶回最強集顯的名頭。



    在Speedway壓力測試中,GPU的幀穩定度達到99.8%,也是非常出彩的表現。



    另外,這塊GPU被稱為Arc核顯,它同樣擁有光追、XeSS等功能,在3DMark Port Royal中達到1630,意味著低負載的3A游戲基本能開啟光追暢玩,并且XeSS中的性能提升幅度還另有58.2%的加成。



    整機測試我們還是選擇了PCMark 10和CrossMark,總體得分別為7117和1804,作一集顯本成績不錯。



    該機內存配備的是雙通道板載32GB LPDDR5 6400MT/s,在AIDA 64的內存與緩存測試中的順序讀寫速度還不錯,均達到70GB/s左右,但延遲有些驚人,高到近200ns。



    其硬盤配備的是一塊西數的SN740,順序讀寫達到5000MB/s左右,而且靈越還為SSD配上了一塊金屬散熱片,這在輕薄本中是極少的配置。



    但我們還留意到,這款SSD選型是2230,短板SSD性能和穩定性肯定是不如2280長板的。



    低離電性能、長續航調校



    聊了靈越14 Plus基準測試的第一印象,我們接下來會深刻扒開該機的離電調教和性能釋放特點,在各家都追求性能釋放最大化的今天,戴爾反其道而行,在靈越14 Plus上走了一條不同的道路。



    之前我們已經看到,CPU模塊的測試成績還是非常不錯的,但在離電性能下,Cinebench R20成績暴跌了近40%,Cinebench R23也跌了27%,這說明戴爾為了延長續航時間,特意調低了離電性能。



    在一塊64Wh的電池支持下,竟然在PCMark 10現代辦公續航測試中跑到了近14小時,我們不能說調低離電性能就是錯誤,畢竟它滿足了看重續航用戶的需求。



    拆開后蓋,可看到電池為分體式設計,考慮到拆下測試有可能破壞,我們并不能確定兩塊電池的總體容量,在翻閱官方資料后方確定為64Wh的總容量。



    講到這里,不妨進一步給大家聊下靈越14 Plus 2024的內部設計特點:該機內部空間還是比較滿的,除了電池為分體設計,該機左側主要接口也單獨設計了IO板,主板的分離設計可以節省售后成本。另外我們還可以看到,戴爾終于在靈越上恢復主板正裝,除了板載內存看不到,網卡和SSD都能直觀觀察到。



    算不上擅長的性能釋放




    在隨后的20輪的R23多核測試 中,我們看到性能抖動最大達到47%,一般這是由散熱不足引起的降頻。



    接下來的烤機測試中印證了這一點,CPU在20秒左右飆到80W以后,功率一路走低到45W。



    10分鐘后,功率一度低到35W,可以觀察到此時CPU溫度最高竟然達到115℃,頻率抖動得比較厲害。靈越沒有設置溫度墻的確是我沒想到的,一般而言,CPU溫度極到超過100℃。



    另外,機身表面CPU位置的溫度也超過了出風口,這也印證了散熱不足造成了溫度堆積。雖然在30分鐘的烤機過程中,最終性能釋放還是恢復45W,至少說明了一點,45W這個功率在烤機中已經非常極限。



    答案還是在拆機之后揭曉,該機采用的是單風扇單熱管方案,雖然風扇面積較大,熱管尺寸也相當于兩根6mm熱管,但它并不能將如此多風口的優勢發揮出來,而且也非常容易造成機內散熱不均衡,所以熱量堆積在CPU位置,從而帶來鍵盤區溫度偏高。我們測試時室溫僅有14℃,但鍵盤區就有46℃,如果到了夏天,長時間重負載工作后鍵盤區的溫度還會更高,使用可能會影響手感。當然,單風扇方案也不是沒好處,至少烤機噪聲是比較低的,風扇極速模式下也僅有51dBa。


    針對靈越14 Plus 2024的性能釋放,最后我談點自己的看法:長久以來,我們習慣了一些自媒體用烤機的性能釋放來引導評判產品優劣的做法,但我們以往的評測早已證明,所謂的性能釋放(烤機功耗)并不代表筆記本在設計工作或游戲中的實際性能輸出,像靈越14 Plus這樣的集顯本,那怕做一些渲染工作,也很難達到烤機一樣的散熱要求。一直以來以性能釋放來把筆記本分為輕薄、全能和游戲本,本身就不能反映產品在真實場景中的表現,也不方便有明確需求的用戶選購,主流本的定位,直接就鎖定了用戶的價格區間,通過專業評測,也讓用戶能夠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產品,比如長續航的用戶,完全可以選擇這款靈越14 Plus 2024。



    另外,我們還測試了該機在一些使用場景下的評分,包含了渲染、編解碼等主流應用,可以看到,在性能釋放一般的情況下,主流應用的成績并未受到過多影響。




    EF點評:


    提起美系車,第一時間你會跟肌肉車、大皮卡聯系起來,但是戴爾卻造了一款類似于K-Car的長續航筆記本,雖然有些奇怪,但其實也符合邏輯。其實戴爾的設計團隊一直對所謂的性能釋放并不敏感,除了Alienware,包含游匣、XPS等系列在性能釋放上都有些“后知后覺”,其實我覺得并不是壞事,答案很簡單,4060超過100W,再向上提功率,游戲幀數也不會提升多少。


    在主流系列靈越14 Plus這樣的產品上,有意識地延長續航,將酷睿Ultra筆記本本就不錯的續航能力進一步提升,的確能夠滿足不少差旅、SOHO或戶外場景辦公的用戶。非要在靈越14 Plus上挑點問題,無非常轉軸、側出風口等“落伍”設計,如果能讓產品個性再鮮明一些,才不負“靈越”之名。

    續寫了兩年 XPS,今年終于讓我遇到白色的 XPS 13。

    很高興這次我能在白色的纖維面板上敲下這行字,可能是因為心情愉悅,在我敲這段話的時候,我已經想到這篇評測要寫什么了。

    其實早在今年初參加 CES 展會時,我就已經在戴爾的展臺上見過它,當時我還在展示機玩了一會,感覺升級的變化不是很多,畢竟之前的 XPS 13 在設計上本身就不錯。

    直到我向工作人員咨詢,才得知今年 XPS 13 除了在機身上繼續保持輕薄、窄邊框,還改變了機身用料、用上四窄邊的 InfinityEdge 屏幕。

    怪不得它看上去似乎沒有變化,但屏幕卻讓人感覺大了一些??磥?,不單只有手機要追求全面屏,就連電腦也要做到全面屏了。

    注:本次評測電腦型號為 XPS 13-9300,簡稱 XPS 13。

    比緊湊更緊湊

    戴爾一直在 XPS 系列主張輕薄和窄邊框,即便現在有不少同類都有著類似的設計,但 XPS 一直還是其中的標桿。

    今年更新的這款 XPS 13 也秉承了輕、薄、緊湊這三個家族傳統,在我手上的這臺 XPS13 寬度只有四臺 iPhone 11 Pro Max 那么大,將它捧在手上會讓人有種手捧 iPad 的錯覺。

    讓我產生這種錯覺的原因,除了因為電腦本身比較緊湊,還有因為電腦輕的緣故,它只有 1.27 千克,比上一代 XPS 13 重了 40 克,但比今年的 MacBook Air 輕一點,即便和今年的 12.9 英寸 iPad Pro 加妙控鍵盤對比 (1.36 千克),它依然還是最輕的那個。

    若是我再深挖到參數上,今年的 XPS 13 也比上一代 7390 款在寬度上縮減了幾毫米(9300:29.6cm / 7390:30.1cm),所以這次是在上一代緊湊的基礎上變得更加緊湊。

    緊湊的機身能讓我將它放進更小的包里,它雖沒有平板電腦那么便攜,但還這個機身和重量都能讓我從雙肩包轉移到單肩,甚至是購物用的尼龍挎包,甚至是捧在手上。

    如果是放到實際使用場合,我可以將它放在小圓桌展開碼字,然后旁邊再放一盤威士忌咖啡。

    妙呀。

    白色的 XPS 13 和黑色是兩種不一樣的風格,黑色相對低調和沉穩,白色則相對比較吸睛。尤其是在展開電腦后,銀色的側面、全白的 C 面有很高的辨識度。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無論是黑色還是白色的 XPS 13,它們的機身側面都是 6000 系航空鋁,采用 CNC 工藝加工。

    實話實說,我現在在星巴克寫稿,隔壁桌的情侶偶爾在扭頭過來看,或許這臺電腦的確能討好大家的眼球。

    但我之前一直不敢選白色面板的電腦,畢竟電腦是我每天使用時間最長的設備,而且我的手汗大,久而久之難免會讓白色面板氧化發黃。

    這次 XPS 13 雖然從物理角度看,還是難免會出現長時間使用后會出現手托、鍵帽發黃,但由于戴爾本身也有給白色的 XPS 使用 VelvecronSR-1TM 防污涂層,所以過去幾代白色 XPS 發黃情況其實也沒有想象中嚴重。

    為了了解白色 XPS 13 的發黃情況,我特意咨詢了 2019 款白色 XPS 13 用戶「歐文劉」,他的電腦作為出差用工具暫時還沒有出現發黃,但他也有見過其他白色 XPS 發黃。

    可見,即使有防污涂層,白色面板也難以避免長時間使用的氧化問題。當然,這個也跟用戶自身情況、使用習慣有關,在敲鍵盤之前保持雙手清潔,看來還是有必要的。

    纖維網格 C 面可以說是 XPS 家族的特色,輕微凸起的網格紋路,也會讓人在面對屏幕想東西時不經意地在上面來回撫摸,如果是黑色款的 C 面,甚至還會讓人有種凱夫拉 C 面的既視感。

    總之,這個纖維網格紋路設計,在歷屆 XPS 產品中算是比較成功的點綴設計,雖然它本質上是塑料,但卻不會讓人感到廉價。

    但這里其實不是我想說的重點,重點是它的鍵盤和觸控板。

    這戴爾將 XPS 13 的鍵盤和觸控板面積分別增加了 9%(Edge to Edge)和 17%,提升了 C 面的空間利用率,換來的就是更寬的鍵盤打字空間、鍵帽面積和手勢操作面積。

    像這種文字碼農不用長時間卷縮著雙手打字,在觸控板上多指手勢操作也更加方便。

    ▲ 電源鍵被移到了鍵盤右上角,并且與指紋識別功能合并

    不過盡管電腦的觸控板面積有增加,表面的磨砂玻璃質感也不錯,但在應付觸控動作較大操作時,手指仍然很容易滑出觸控區域。

    ▲ MacBook Air 對比 XPS 13 觸控板大小

    還好,XPS 13 的觸控板體驗在云云 Windows 筆記本中算是第一梯隊的角色存在。雖然操作上還是比不上微軟自家的 Surface Book,可它也能支持較完整的 Windows 觸控手勢,體驗也跟手,這應該也是我所接觸少有能有信心和鼠標說 Bye 的 Windows 筆記本。

    唯一讓我有點不解的是新電腦的接口配置,過去我們能在上一代 XPS 13 找到兩個雷電 3+一個 USB-C、SD 卡槽,但這次只提供了左右各一個雷電 3 接口和 TF 卡槽。

    雖然對我來說,兩個 USB-C 也基本夠用,但有多接口在外設接入時體驗必然更好。我猜這個可能和鍵盤兩旁空間壓縮有關,不過這也只是我個人猜測,實際意圖有望日后讓戴爾的工程師來解答。

    四面窄邊的意義

    相比于前面的機身,XPS 系列的另一個招牌是窄邊框屏幕。

    實際上,如果我們往回看,自 2015 年第一代采用窄邊框的 XPS 13 開始,戴爾在過去五年一直對屏幕的四個邊框做調整。

    ▲ 上一代 XPS 13

    他們最初將攝像頭放到左下角,而后又將攝像頭放到底部。

    再后來,他們又將攝像頭放到屏幕頂部,直到現在。

    而戴爾這樣做的目的,本質上也是想讓邊框寬度變得更窄,讓電腦屏幕變成手機一樣的「全面屏」化。

    今年戴爾索性將屏幕底部的 Logo 移除,直接將屏幕面積延伸到卷軸處,通過四窄邊設計,將屏幕在 B 面的面積延伸至 91.5% 屏占比。

    這個數據甚至比華為 MateBook X Pro 的 91% 還要高一些,基本做到「液晶邊緣即是屏幕邊緣」的水準。

    得益于這次四窄邊設計,今年 XPS 13 在比上一代尺寸更小的基礎上,屏幕尺寸從上一代的 13.3 英寸增加到 13.4 英寸。

    這個「特別」的規格并不是第一次出現在 XPS 13 系列,它曾經出現在去年的 XPS 13 二合一版本里出現過,當時的二合一版本比普通版更早使用四窄邊設計,而如今則是被用到了非二合一版本的 XPS 13 里。

    窄邊框設計的意義,在于電腦能在最小的尺寸變動下,帶來更大的屏幕顯示面積。

    去年蘋果在 MacBook Pro 16 上通過窄邊設計,讓機身在與上一代幾乎沒有變化的尺寸條件下納入 16 英寸屏幕,其機身長度和寬度,也只是增加了 0.52、0.86 厘米。

    而今年 XPS 13 的做法,則是通過削減底部邊框寬度的方式,將屏幕覆蓋到整個 B 面,而且由于今年的機身設計相對比去年更加緊湊,屏幕底部、鍵盤兩邊的空間利用率更高,因而能在擴展屏幕面積同時,縮減機身尺寸。

    這次我所評測的 XPS 13 搭載 4K 分辨率屏幕,它支持 90% DCI-P3 廣色域,配合四窄邊框,它的觀感正如下圖所見,確實驚艷。

    放大到一些細節上,今年即使是白色的 XPS 13,屏幕邊框也換成了黑色,這樣的好處是能讓 B 面一體化更強,弱化邊框和屏幕之間的寬度,帶來更一體化的視覺效果。

    另外,這塊屏幕的最高亮度能達到 500 尼特,鏡面屏幕在陽光下也能有較為清晰的畫面顯示。但 500 尼特只是戴爾官方給出的數據,有媒體曾通過設置將屏幕最高亮度提升到 600 尼特。

    不過我并不建議普通用戶這樣做,首先這必然會損失電腦一定續航時間,其次也可能會影響屏幕使用壽命。

    觸屏功能依然出現在今年的 XPS 13 上,但這個我認為是屏幕的附屬功能,這是因為電腦不能翻折、180 度展開,這意味著在使用這塊觸屏時,背后沒有支撐,不便于長時間或進行復雜的操作。

    但觸屏在電腦上的作用還是有的,比如在簽署一些電子文檔、做頁面標記時,觸屏至少能免去尋找其他觸屏設備的麻煩,直接用手寫筆簽署文件。

    它不屬于必需品,但有總比沒有方便一些。

    高端核顯追上了入門獨顯

    性能部分開始前,我不得不說一下英特爾對十代酷睿的命名規則。

    盡管同為十代低壓處理器,機身貼紙設計也相同,但下屬的 Ice Lake 和 Comet Lake 兩兄弟命名完全不一樣。

    比如 Comet Lake 是我們熟知的 10210U、10510U,他們的定位是低壓多線程工作、主頻頻率更高;Ice Lake 正如其名,發熱量相對較低,核顯性能相對較強,日用娛樂都能滿足到,更重于綜合功能發揮。

    所以十代酷睿的命名,目前有兩種,不了解的用戶可能會覺得有點亂,但只要記住 U 結尾是 Comet Lake,G1、G7 這些后綴結尾是 Ice Lake 就可以了(最后數字代表 GPU 單元)。

    這次評測的這臺 XPS 13 搭載的是 Ice Lake 系列下的 i7-1065G7 處理器,采用比 14nm 更先進的 10nm 工藝,集成對 Wi-Fi 6 和雷電 3。

    在使用 CineBench R15、R20、3D Mark 三款軟件的測試中,1065G7 的表現和 10210U 并不是很大,可能英特爾對 10nm 工藝的優化依然沒有 14nm 成熟,兩款 CPU 都很難在分數上拉開差距。

    然而盡管 CPU 表現平平,在圖形性能方面, i7-1065G7 所搭載的 Iris Plus Graphics 940(銳炬系列,簡稱:Iris Plus 940)核顯則表現出色。

    在 3D Mark 的測試中,Iris Plus 940 接近 10W 低功耗 MX250,而對比諸如 MX 210 等入門獨顯、UHD 620 核顯,Iris Plus 940 的表現提升明顯。

    雖然和標準 MX250 相比,兩款顯卡之間仍然有較為明顯的 40-50% 差距,但 940 終究只是核顯,我們也不能對它有太多的性能要求,能有接近入門筆記本獨顯的實力,其實就已經很不錯了。

    ▲ 基于 3D Mark Time Spy 測試

    不過 Iris Plus 940 真正帶給我的并不完全是性能,而是對之后筆記本形態的啟發。

    核顯性能追上低端獨顯,雖然并不能撼動獨顯在筆記本電腦內的位置,但至少也能取代一部分低端或低功耗獨顯,這意味著超極本的圖形性能不會太差,而尺寸、功耗、發熱也能得到更好的控制。

    若英特爾能繼續在高端核顯發力,高端核顯取代低端獨顯應該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但是像 1065G7 這種有高端核顯的 CPU,應該暫時僅存在于萬元級超極本。

    比如這次 XPS 13 就是 15998 元的版本才有 i7-1065G7 的配置,畢竟這類 CPU 的成本門檻本身不低,倘若想在萬元以下的產品體驗到它,那估計還要再等段時間了。

    最后還有一點值得一提,今年戴爾將 XPS 13 的內存從上一代的 LPDDR3 2133MHz,換成了 LPDDR4x 3733MHz,因此在同樣是 8GB 的容量下,新機的讀寫效率會更加出色。

    介乎于平板和筆記本之間的電腦

    今年的 XPS 13 還是我們熟悉的 XPS 13,它依然小巧、輕薄,驚艷。

    ▲由設計公司 NCDA 打造的室內空間布局,圖片來自:知乎@白堊紀工作室

    在這三個招牌設計基礎上,今年的 XPS 13 換上了新的模具,像是設計師通過一些巧妙的布局,將 40 平米房間發揮出最大的利用率,這使得電腦在變得更小的同時,有用的屏幕、鍵盤、觸控板面積都得以增加。

    基于這些變化,我認為「緊湊」是今年戴爾對 XPS 13 主體改變的地方,同時也是 XPS 13 與平板電腦競爭的籌碼。

    ▲ 圖片是假的

    平板電腦越來越像一臺簡化的筆記本電腦,尤其是在妙控鍵盤加入 iPad Pro 系列后,平板電腦和傳統電腦的距離變得更近,并且在便攜、擁有觸控交互的優勢下,當前平板電腦甚至能直接影響傳統筆記本的市場份額。

    而相比起平板電腦向筆記本功能靠攏,筆記本電腦也在不斷向平板的便攜特色靠攏,近年超極本產品也變得更注重尺寸、重量、空間的控制,以及還有觸屏、系統交互上的投入。

    今年的 XPS 13 就是這么一臺電腦,它提供能滿足到日常辦公、娛樂的配置,也在 Windows 系統下擁有全面的 PC 功能性,但卻依然保持著像平板電腦的身材。

    這種介乎于兩者之間的設定,使它可以像平板電腦一樣隨地展開使用,并提供更出色的性能和功能體驗。

    但 XPS 13 仍然是一臺超極本,受限于尺寸和內部空間控制,它注定不是一款為滿足重度工作和游戲而生的電腦,盡管基于現在的性能,它可以流暢運行諸如《英雄聯盟》這些游戲,也能執行像 PS、LR 的批量處理。

    然而像運行大型單機游戲、視頻處理等,你會在一小會后聽到鍵盤下的風扇在呼嘯,掌托也會變得越來越暖和,所以我還是合上筆記本,打開我的臺式 PC 吧。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