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都會有電腦跟手機兩個設備,而手機原廠瀏覽器一般不會有電腦端的版本,所以,手機內置瀏覽器的書簽、歷史記錄等信息都無法同步,使用起來就會有點不便。另外,目前大多數的主流手機瀏覽器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越來越臃腫,明明就是一個搜索工具,卻總想著要做一個萬能的平臺,導致性能和體驗越來越差。
當然,如果不想安裝第三方瀏覽器體驗更多實用的新功能,Safari其實可以滿足基本需求了。而強大的Chrome瀏覽器,手機版本無論是安卓還是蘋果也非常優秀,但有些內置功能譬如書簽同步等,我們使用起來可能不是很方便。
猿仔就來講講其它的優秀的手機瀏覽器,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這篇文章對各瀏覽器有基本的了解,找到適合自己的那款瀏覽器。
說起EDGE,相信不少使用Win 10系統的小伙伴或多或少會對這個瀏覽器有一定的了解。EDGE是微軟為Win 10打造的全新瀏覽器,而且在最新版的EDGE瀏覽器,微軟給它改用了Chromium內核,而且還可以安裝Chrome的插件,這個重磅改版,使得EDGE在上個月份全球瀏覽器份額直逼firefox,數據證明此次改版,是非常受用戶歡迎呢。
而且EDGE也有iOS和安卓版本,同樣是非常簡潔,你一上手就會感到是微軟那種“味”了。
收藏夾、密碼和其他已保存數據均可安全地在設備之間同步,如果你在PC端也常用EDGE的話,那么無論是手機還是電腦的數據都可以同步。
而且安全性方面不用擔心,畢竟微軟巨頭嘛!而且新增的InPrivate 模式瀏覽,也就是無痕訪問模式;跟蹤預防功能,可阻止來自你未直接訪問的站點的跟蹤器,這個對你的個人隱私安全就非常有幫助了。
另外還內置了一個AdBlock Plus可幫助攔截不需要的廣告,相信在PC端安裝過這個去廣告的插件體驗有多好就不需要猿仔過多解釋了吧,太香了。
它是UC團隊的產品,夸克瀏覽器用的是UC的內核,卻沒有UC的廣告,沒有天氣掛件、沒有新聞推送、沒有購物頻道、沒有游戲插件、沒有精準廣告。頁面顯示以及加載速度都是極快的。
UI方面,當時猿仔第一次使用的時候就被它的極度簡潔給吸引到了,而且它在交互上也有很多特色,譬如上滑操作欄可以回到主頁。
內置的AI搜索助理會根據用戶的搜索意圖,選出幾個最貼合你的答案,同時羅列出一些相關內容,基本搜索的結果都符合自己的預期。而且內置超過上萬條過濾規則,屏蔽大部分站點廣告,同時支持手動標記屏蔽廣告,這個是真的香。
后續的版本夸克還更新了一些識圖辨物,拍照翻譯,掃描提取文字等小功能,也頗為實用.
Alook瀏覽器這個是猿仔在蘋果手機上的首選瀏覽器,為什么衷情于它呢?
它可以把網頁中的音/視頻懸浮,最大支持2倍速(0.5-2.0)!!!還可以后臺播放,也就是說你如果切換到其它應用譬如微信聊天,它可以在后臺不中斷播放視頻,你再切過來的時候,畫面依舊在播放。AirPlay投屏,小窗播放,單曲循環 ,iPAD版還可以支持畫中畫!!!
除此之外,Alook 瀏覽器還有太多亮點了:
Alook瀏覽器是不是很良心?不過目前Alook瀏覽器只有iOS版,而且是收費軟件,目前價格是 ¥ 6 元,猿仔覺得幾塊錢入手一個這么優質的手機瀏覽器,絕對是值得的。
Via瀏覽器的體積只有500K左右,是瀏覽器中的一股清流。應用開啟速度也是極快,即使是中低端手機也能很快打開。Via瀏覽器的頁面沒有任何新聞或廣告,也不會在通知欄推送消息,甚至比上面的介紹的夸克還要簡潔,甚至可以自定義首頁LOGO,背景等,也是一大特色。
有人會懷疑體積如此小的瀏覽器,在功能方面會不會縮水,其實完全不必擔心,常用的瀏覽器功能via應有盡有。via還自帶資源嗅探功能,可以把網頁中播放的媒體文件嗅探出來,直接下載。
除了一些基本功能之外,via瀏覽器還可以安裝很多實用的插件,通過插件來實現更多高級功能,包括了去網頁限制、清除搜索引擎廣告等等。
via瀏覽器體積小巧,功能強大,實乃良心作品。
X瀏覽器是安卓上一款優質的瀏覽器代表,干凈簡潔,體積不足1M,如官方宣傳無新聞,無推送,無后臺外,廣告攔截,資源嗅探,離線閱讀等都一一具備。猿仔認為這個瀏覽器的優勢一個是它的強大手勢功能,內置了非常多快捷手勢,然后瀏覽頁面時效率大大提高;另外一個則是它強大的瀏覽器腳本拓展,甚至是可以從油猴腳本導入,那它的玩法上限就很高啦,你可以加入各種各樣的自定義腳本,譬如IDM下載,一鍵下載網頁圖片,音視頻等等,就非常容易實現。
米俠瀏覽器是安卓另外一款優質的瀏覽器代表,UI設計上很小清新,除了擁有和上面介紹的X瀏覽器大多數功能,譬如資源嗅探、文件管理、多重搜索、下載、截圖涂鴉、智能拼頁、定時刷新、看圖模式、無痕瀏覽、識別網頁二維碼等,還支持多重護眼模式,雙重夜間模式,保存網頁,剪切板,屏幕常亮,翻頁按鈕,支持wml網頁等功能,還支持腳本執行,可通過執行腳本模擬用戶點擊網頁等操作。
但猿仔用得最多是它具備和電腦大多瀏覽器的功能:可以查看網頁的“源碼”!這個是開發者或者技術人員必備功能!所以別看它體積不大,能量確是十足。
安卓上的優質瀏覽器非常多,譬如還有神器瀏覽器,薈萃瀏覽器呀等等,猿仔就不一一介紹了,畢竟手機瀏覽器一般來說只需要一到兩款就可以了,選擇最適合自己即可。
瀏覽器作為顯示萬維網或者局域網的信息工具,無論是PC端還是移動端,可以說互聯網的發展和瀏覽器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誰也離不開誰。簡單的來說,誰占領了更多的瀏覽器市場份額,誰就在互聯網領域擁有更多的發展機會,所以瀏覽器這個市場,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不過,瀏覽器的技術核心是瀏覽器內核,常見的瀏覽器內核就那么幾種:Trident、Gecko、Presto、Webkit、Blink等,所以目前的全球的瀏覽器市場大頭份額都被谷歌,微軟,Firefox,蘋果等這些擁有瀏覽器內核的巨頭瓜分。
瀏覽器的歷史,猿仔就不詳細展開細說了,大家有興趣可以和猿仔進行交流。
多數碼技巧,快關注“差評”~
差友們,你們用 Windows 自帶瀏覽器下載過多少次其他瀏覽器了?
其實微軟自從 Windows 10 開始,就把默認瀏覽器從 IE 換成了 Edge ,但很可惜大家使用它的習慣依舊沒有養成,更多是把它當成系統自帶的 PDF 瀏覽器。。。
微軟在瀏覽器技術上一直都堅持著自我,Edge 瀏覽器在經過幾次更新之后,性能也越發強大,但依舊敗給了一個強大的陣營:Chromium 項目。
沒錯,微軟終于還是服軟了。。。
最近世超注意到,Edge 也發布了基于 Chromium 的版本。
在 Windows 還沒有捆綁集成 IE 之前,網景瀏覽器是大家上網的首選
想當年,微軟通過在操作系統中捆綁安裝 Internet Explorer,吃掉了「 網景瀏覽器 」這款付費瀏覽器的市場,成為網頁瀏覽器的寡頭,是多么風光無限;被酷容 ( Chrome ) 搶占了市場之后也曾力圖通過 Edge 力挽狂瀾;然而最終還是放棄了自研核心,落得個和 Opera 一樣的下場。
至此,瀏覽器大戰中只剩下了四位選手:IE、酷容 ( Chrome )、火狐 ( Firefox ) 和 Safari。
世超最早接觸 IE 以外的瀏覽器,是 Maxthon 傲游,之后又陸續換了 360 安全瀏覽器、谷歌的酷容和謀智 ( Mozilla ) 的火狐 ( Firefox )。
這些瀏覽器的特點都很明顯:多標簽,穩定、有好多小工具、能跨設備同步瀏覽記錄和密碼,這些功能,老邁的 IE 可是一個都沒有。
不過,外觀好不好看、插件多不多、用戶數據能不能同步,這些只是能影響用戶去嘗試一款瀏覽器的直接因素;但穩定和網頁能不能正常打開,也就是所謂的兼容性,才是能讓用戶持續使用一款瀏覽器的根本。
君不見 IE 活了這么久,全仰仗那些只有 IE 能正確打開的內網系統和網上銀行啊。。。
至于網頁為什么沒法正確顯示,往復雜了說可以有很多原因,但要簡單總結一下的話,就是「 渲染 」出錯了。
首先我們要先搞明白一個問題,瀏覽器是干啥的?
差評官網打開后的頁面
就拿差評的官網來說吧,我們拿瀏覽器打開以后,看到的是一副有圖有字的頁面,但實際上,這個頁面是由代碼構成的。
瀏覽器的作用,就是把這些不是給人看的代碼,「 翻譯 」成我們普通人看的網頁內容。
手頭有電腦的差友可以試著在瀏覽器里按一下 F12 哦~
而這些網頁內容中,又分為會動的和不會動的:「 靜態內容 」 和 「 動態內容 」。
「 靜態內容 」 就是一個網頁上的文字、圖片、字體、字號,什么內容該在什么區域的信息等等。。。這些內容寫進網頁里就不會再改變了。
「 動態內容 」則是會動的圖片窗,微博時間線和其他可以拖拽互動的元素,屬于隨著用戶訪問會不斷變化的內容。
通常情況下,網頁開發人員都是用靜態內容打好網頁的骨架,再用動態內容填充網頁的內容,相輔相成也便于維護。
而瀏覽器的工作,自然就是把這些或靜態或動態的內容,渲染成我們平常能看到的生動頁面。其中真正起作用的,就是瀏覽器的「 渲染引擎 」。
然而,就像 MS Word 和 WPS 打開同一個 .docx 文檔偶爾會排版不一樣,渲染引擎對格式標記的處理方式不同,顯示出來的網頁畫面也大不相同。
而不同的瀏覽器,渲染用到的技術也不一樣。
由于早期的 Internet Explorer,尤其是祖傳 IE 6.0,在用戶份額上處于說一不二的統治地位,所以網頁開發人員都要優先保證自己的網站在 IE 上正確顯示。
說白了,就是去把自己的網頁代碼適配 IE 的 Trident 靜態渲染引擎和 Chakra 動態渲染引擎的渲染效果。
但時過境遷,IE 這輛破車也有開不下去的那一天:對用戶來說,IE 啟動慢、易卡死、不安全;對開發人員來說,IE 不支持新的網頁開發規范,要想讓自己的網頁更漂亮,程序員就需要專門為 IE 寫更多的兼容代碼。
IE 的市場份額
最終還是谷歌出手了,酷容 ( Chrome )瀏覽器( 在沒有官方中文名前經常被人叫做谷歌瀏覽器 )可以說是 IE 的對立面:安全、快速、一個網頁崩潰不會危機全身、支持各種新的網頁特性和標準。外加占據著北美 1/4 互聯網流量的谷歌加持宣傳,一經推出就迅速蠶食 IE 的市場份額。
世超直到現在還記得第一次打開酷容的那種驚艷:整個界面里,只有一個地址欄,一個返回鍵和一個刷新按鈕,再無他物。
若谷歌只是做了一款瀏覽器的話,那也沒什么要說的,畢竟快速輕巧的瀏覽器還有隔壁的 Opera 和火狐,酷容無非多了一分來自谷歌的加持罷了。谷歌最厲害的是,它把酷容徹底開源了!
在谷歌的 Chromium 項目里,所有人都可以免費獲得制作一款瀏覽器所需的所有源代碼,相當于谷歌已經把一個抹好奶油的蛋糕坯子送到了同行面前,同行可以選擇加一層奶油和水果再拿出來賣,或者干脆給奶油換個形狀就送到顧客的面前。
所以你以為你用的是 360、QQ、UC,錯啦!它們(現在)全都是基于 Chromium 項目改造來的,里面跑著的都是谷歌的 Blink 靜態渲染引擎和 V8 動態渲染引擎。
當全世界大部分瀏覽器都基于 Chromium 項目開發之后會發生什么呢?就像現在這樣:網頁開發者再也不在乎 IE 能否正確顯示了,轉而開始「 以酷容是瞻 」。
谷歌開源了自己的代碼,但卻通過 Chromium 項目把自己變成了行業標準。
而谷歌也會給酷容做一些「 照顧 」:比如谷歌地球早先只有酷容能打開,谷歌的云游戲服務也只有酷容能訪問。。。
所以即使到最后,微軟壯士斷腕,拋棄 IE 代碼徹底重寫了 Edge 瀏覽器,使 Edge 的渲染速度比酷容還優秀( 了一陣子 ),但抱歉,你不是標準。同樣的,火狐過得也很艱難。
而以自研極速渲染引擎而聞名的 Opera 瀏覽器,早在 2013 年就宣布投奔 Chromium 陣營了,一時令人唏噓。
《 Opera 承認失敗,擁抱谷歌的 Chromium 項目 》
谷歌一直把安全和用戶安全看得很重,所以 Chromium 項目從一開始就有嚴密的開發邏輯。
打開酷容、新版 Edge、Opera 的官網,可以發現瀏覽器的版本都分為四個:Stable(穩定)、Beta(測試)、Dev(開發)和 Canary(金絲雀);目前這幾個版本對應的版本號分別為 76、77 和 78(金絲雀與開發版不跨版本)。
關于這四個版本有什么不同,感興趣的可以看看下面的文字:
金絲雀版每天自動更新,工程師每天對瀏覽器進行的改動,都會呈現在其中;開發版則提供給網站開發人員,用來測試網頁在新版瀏覽器里的顯示效果;發燒友則可以使用測試版提前發現軟件可能出現的 bug;這樣最后廣大用戶拿到手里的就是沒什么 bug、網頁也顯示正常的穩定版了。
然而這件事情到了國內,就變了味:QQ 瀏覽器基于 Chromium 70;360 安全瀏覽器依舊基于 Chromium 63。
世超猜測,由于國內瀏覽器做的定制比國外同樣基于 Chromium 的瀏覽器多,比如「 酷容 / IE 雙內核切換 」、網銀助手、截圖工具、安全助手、翻譯取詞、游戲工具箱、以及廣告什么的。。。
世超剛在虛擬機里裝上 360 安全瀏覽器 15 分鐘這個廣告就彈了兩次
這就導致每個版本瀏覽器的開發和測試周期要遠長于國外同樣基于 Chromium 項目的瀏覽器,因此才出現「 過個一年多才更新一次 Chromium 版本而且更新的還不是最新的 」情況。。。
經過了一年多的努力,獵豹瀏覽器終于從 Chromium 57 更新到了 Chromium 63
國內瀏覽器的推廣思路無非是「 包辦式 」的大雜燴:把所有用得到用不到的功能統統扔進去打包好端到用戶面前。瀏覽器打開就能看小說、玩頁游、雙開、購物比價、劃詞搜索。。。
但這些世超統統用不到。
就拿大家最常用的雙擊關閉標簽頁來說吧,開始世超也挺喜歡這個功能,后來才發現,這個功能本來是鼠標中鍵的!對就是那個滾輪,是可以按下去的。包括 IE9 以及其他一些程序,都可以通過鼠標中間關閉和新建標簽頁。。。
以及另一個常用的截圖功能,其實 Windows 10 也是有自帶的(1809 之后版本),只需要按下 Win+Shift+S 就可以了。
而至于其他看小說、打游戲、登微信這些,更不會用瀏覽器去做了。反而世超最需要的手機、平板和電腦之間的共享體驗,國內的幾家廠商的產品都沒能達到世超的預期。
世超覺得火狐和酷容在這方面做的都不錯
比起一上來就按照廠商給用戶的預設「 拉滿 」,世超還是更喜歡像酷容和火狐(國際版)那樣的瀏覽器:安裝之后干干凈凈,之后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去裝對應的擴展插件。
不過還是那句話,「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比如世超曾經安利過自己的父輩用酷容,不過還是被「 能打開網銀 」的國產瀏覽器打敗了。
國內的瀏覽器市場這么繁榮固然有他們的優點,如果用著順手自然也么必要換。
而不喜歡國產瀏覽器,或者說想嘗試一下新選擇的差友,你們不妨試試新的 Edge ?
在操作系統的選擇上,你們都給微軟這么大機會了,瀏覽器要不也給個面子唄?
“ 說個題外話:如果評測一下新 Edge,大家有興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