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的配置對開發(fā)者來說至關重要,但并不一定需要最昂貴的硬件。下面是一些建議,以獲取在性能和價格之間取得良好平衡的配置:
對于大多數(shù)開發(fā)任務,中高檔的多核處理器足以滿足需求。AMD Ryzen 和 Intel Core 系列都提供了不錯的選擇。如果想要性能更好的處理器可以參考下面的處理器天梯圖:
至少16GB RAM 對于現(xiàn)代開發(fā)環(huán)境是推薦的。如果你處理大型項目或者使用虛擬化技術,考慮選擇32GB 或更多。
使用SSD(固態(tài)硬盤)作為主要存儲設備。它們比傳統(tǒng)的機械硬盤更快,可以顯著提高系統(tǒng)的響應速度。如果需要更大的存儲空間,可以考慮一個大容量的機械硬盤作為補充。
大多數(shù)開發(fā)任務并不需要高端顯卡。集成顯卡通常已經(jīng)足夠用于開發(fā)工作。如果你進行圖形密集型的開發(fā)或者進行機器學習等任務,可以考慮一些中檔的獨立顯卡。如果想要性能更好的顯卡可以參考下面的顯卡天梯圖:
一個高分辨率的顯示器可以提高開發(fā)效率,特別是在需要同時查看多個文件或應用程序時。另外,多顯示器設置也是一種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根據(jù)你的偏好和開發(fā)需求,選擇合適的操作系統(tǒng)。大多數(shù)開發(fā)工具在Windows、macOS 和 Linux 上都有支持。
一個良好的散熱系統(tǒng)有助于保持電腦穩(wěn)定,并且在長時間運行時性能更加穩(wěn)定。機箱的選擇也可以考慮散熱性能和擴展性。
選擇一個符合你舒適需求的鍵盤和鼠標,因為你可能會長時間使用它們。
如果你需要進行音頻開發(fā)或者對音質(zhì)要求較高,考慮選擇一些專業(yè)的聲卡和音響。
最終,性價比最高的配置取決于你的具體需求和預算。在購買前,了解你主要從事的開發(fā)類型以及所需的硬件和軟件環(huán)境將有助于你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table Diffusion是基于人工智能技術開發(fā)的繪畫工具,用戶可以根據(jù)任意文本輸入生成高質(zhì)量、高分辨率的逼真圖像。目前Ai繪畫火爆,不少用戶咨詢我們關于Ai繪畫的配置要求和電腦配置方案,下面裝機之家分享一下stable diffusion AI繪圖電腦配置要求,順便推薦幾套組裝電腦主機配置推薦。
stable diffusion AI繪圖配置要求
Stable Diffusion AI繪圖最低電腦配置要求:
CPU:intel 酷睿12代i3四核處理器;
顯卡:GTX1660Ti 6G及同等性能顯卡;
內(nèi)存:16GB;
硬盤:20GB可用硬盤空間;
可繪制512X512分辨率,大約1-2分鐘一張圖。
Stable Diffusion AI繪圖推薦電腦配置要求:
CPU:Intel酷睿i5或更高(或AMD R5處理器)
內(nèi)存:16GB或者以上;
顯卡:RTX3060Ti 8G及同等性能顯卡;
內(nèi)存:16GB;
硬盤:100-150GB的可用硬盤空間。
可繪制1024X1024分辨率,大約10-30秒一張圖。
對于AI繪圖來說,顯卡才是主角,主要吃的就是顯卡性能,所以顯卡選擇是重中之重,由于AI繪畫軟件是基于CUDA和Tensor Core開發(fā)的,最佳無疑首選N卡,尤其是升級了更強的Tensor Core的RTX40系列顯卡,A卡和intel顯卡的繪圖效率極低,所以不建議AI繪畫選擇A卡或者I卡。
一般來說,顯卡GPU性能越強、顯存越大越好,顯卡GPU性能決定的是出圖的效率,而顯存大小與AI出圖的圖像分辨率有關。
如果你生成的是512X512分辨率小圖,最低配的GTX1660Ti 6G也可以,相比更高端顯卡出圖效率慢一些,如果是1920*1080分辨率的圖片,起碼需要10GB顯存以上的顯卡,否則可能出現(xiàn)爆顯存的情況,所以個人建議,AI繪畫的顯卡至少12GB起步,并且顯存大于12G就可以支持訓練模型。
AI繪圖,顯卡性能是沒有上限的,顯卡性能越好效率越高,即便是現(xiàn)階段頂級的RTX4090 24G也不是Ai繪圖的上限,還有更貴更高性能的tesla系列專業(yè)卡,可提供32GB、48GB,甚至80GB顯存。
消費級AI繪畫顯卡推薦:
RTX3060 12G 、RTX4060Ti 16G、RTX4070Ti Super 16G、RTX4080Super 16G、RTX4090 24G。
AI繪圖對CPU要求不高,在繪圖過程中基本沒有參與感,相當于配角的存在,如果僅僅AI繪圖使用,通常12代i3處理器完全足夠了,不過依然建議i5起步,以免你還有3A游戲或剪輯等生產(chǎn)力需求。
至于內(nèi)存方面,無論是DDR4和DDR5內(nèi)存,對Ai繪畫來說基本沒有什么差別,內(nèi)存頻率高低也并不敏感,關鍵是內(nèi)存的容量上,一般生成完的圖片會暫存內(nèi)存中,如果生成的圖片數(shù)量較多,就會占用更多的內(nèi)存容量,建議32GB或者以上內(nèi)存。
硬盤方面,建議M.2 NVMe固態(tài)硬盤,容量為500G起步,主要看個人需求。
電腦主機配置推薦:
硬件價格會隨著行情變化而變化,價格僅供參考報價,硬盤默認1TB固態(tài),內(nèi)存默認32G,可按需升級,硬件支持改配。
入門AI繪畫電腦配置一:
i5-12400F配RTX3060 12G獨顯主機 | ||
配件名稱 | 品牌型號 | 參考價格 |
處理器 | intel酷睿i5-12400F(散) | ¥769 |
散熱器 | 利民AX120 R SE ARGB 散熱器 | ¥75 |
主板 | 華碩 PRIME B760M-K D4主板 | ¥749 |
內(nèi)存 | 威剛D35 DDR4 3200 32GB(16GBx2) | ¥519 |
硬盤 | 致態(tài)TIPLUS 5000 1TB M.2 NVMe固態(tài) | ¥499 |
顯卡 | 七彩虹GeForce RTX3060 DUO 12G戰(zhàn)斧顯卡 | ¥2099 |
機箱 | TT 啟航者F4機箱 黑/白可選 | ¥149 |
電源 | 利民 TR-TB550S 額定550W 銅牌認證 | ¥249 |
顯示器 | 用戶自選 | -- |
鍵鼠裝 | 用戶自選 | -- |
參考價格 | 5108元 | |
主流高性價比AI繪畫電腦配置二:
i5-13400F配RTX4060 16G獨顯主機 | ||
配件名稱 | 品牌型號 | 參考價格 |
處理器 | intel酷睿i5-13400F(散)10核16線程 | ¥1199 |
散熱器 | 利民AX120 R SE ARGB 散熱器 | ¥75 |
主板 | 華碩 TUF GAMING B760M-PLUS WIFI D4 重炮手 | ¥1199 |
內(nèi)存 | 威剛D35 DDR4 3200 32GB(16GBx2) | ¥519 |
硬盤 | 致態(tài)TIPLUS 5000 1TB M.2 NVMe固態(tài) | ¥499 |
顯卡 | 七彩虹GeForce RTX4060Ti 16G 豪華版顯卡 | ¥3499 |
機箱 | TT 啟航者F4機箱 黑/白可選 | ¥149 |
電源 | 威剛XPG魔核600W銅牌 | ¥299 |
顯示器 | 用戶自選 | -- |
鍵鼠裝 | 用戶自選 | -- |
參考價格 | 7438元 | |
進階AI繪畫電腦配置三:
i5 13600KF配RTX4070TiS 16G獨顯主機 | ||
配件名稱 | 品牌型號 | 參考價格 |
處理器 | intel酷睿i5-13600KF(散)14核20線程 | ¥1679 |
散熱器 | 雅浚 EA5 SE 360 ARGB水冷散熱器 | ¥299 |
主板 | 華碩 TUF GAMING B760M-PLUS D5重炮手Wifi | ¥1299 |
內(nèi)存 | 阿斯加特 TUF聯(lián)名款DDR5 6400 32GB(16Gx2) | ¥739 |
硬盤 | 宏碁掠奪者GM7 1TB M.2 NVMe旗艦級固態(tài) | ¥579 |
顯卡 | 七彩虹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16G豪華版 | ¥6399 |
機箱 | 華碩 A21追影機箱 | ¥349 |
電源 | 航嘉 WD850K金牌全模組電源 | ¥599 |
顯示器 | 用戶自選 | -- |
鍵鼠裝 | 用戶自選 | -- |
參考價格 | 11942元 | |
如果這套還不夠你使用,預算充裕的情況下,也可以升級為RTX4090顯卡。
以上裝機之家分享的stable diffusion AI繪圖電腦配置要求與電腦主機配置推薦,希望本文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簡稱CPU)
顯卡(Video card)
主板(mainboard)
內(nèi)存條(Random-Access Memory,簡稱RAM)
硬盤(HDD/SSD)
電源(computer power supply)
散熱器(Computer radiator)
機箱(載體)
如果只需要裝機教程可以直接略過此章節(jié)
1.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簡稱CPU),是計算機系統(tǒng)的核心組成部分,負責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軟件中包含的數(shù)據(jù)。CPU可以被視為計算機的“大腦”,因為它執(zhí)行基本的算術、邏輯、控制和輸入/輸出(I/O)操作指定的指令集。
CPU的基本組成部分包括:
現(xiàn)代CPU具有多核架構,這意味著一個處理器包含多個獨立的執(zhí)行單元(或稱“核心”),每個核心都能同時處理自己的指令集。這允許CPU并行處理多個任務,從而提高了效率和性能。
除了核心數(shù)量,CPU的性能還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在消費市場上,Intel和AMD是主要的CPU供應商。
INTER處理器
intel處理器(Intel cpu)是英特爾公司開發(fā)的中央處理器,有移動、臺式、服務器三個系列,是計算機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由運算器和控制器組成。
inter處理器系列眾多,主要是酷睿、至強、安騰、奔騰等,市面上主要是酷睿系列,也有“垃圾佬”最喜歡的至強E3和E5系列,在此重點聊一聊酷睿系列,
英特爾處理器的命名意義,以i5 12400F為例
I5:是酷睿的產(chǎn)品系列。包括I3、I5、I7、I9都是。在相同產(chǎn)品系列時,數(shù)字越大表示提供的性能級別越高。
12400:是產(chǎn)品編號,分為代次指示符和SKU數(shù)值兩部分。
12400中的12是處理器的世代。
12400中的400是指SKU數(shù)值。
SKU是按照同代次中的CPU開發(fā)順序分配,數(shù)字越大代表越新,性能也更優(yōu)秀
F:產(chǎn)品線后綴。用于區(qū)分CPU的功能,其它常見的后綴還有KF、F和無后綴等等。
英特爾CPU酷睿系列中一般就這幾種后綴。
“K”, 它代表是此類型號的CPU處理器是不鎖頻的,也就是說,凡是CPU帶K的后綴字母都可以解鎖倍頻,能夠支持主板超頻,可以通過超頻來提升電腦的性能。例如:I9 13900K、I7 13700K、I5 13600K。
“KF”,它代表是此類型號的CPU處理器是支持超頻,但無內(nèi)置核心顯卡。就是說夠支持主板超頻,但必須搭配獨立顯卡才能使用。例如:I9 13900KF、I7 13700KF/12700KF、I5 13600KF。
“F” ,不支持超頻,無核心顯卡,必須搭配獨立顯卡才能使用。例如I9 13900F、I7 13700F、I5 13400F、I3 13100F。
“無后綴”,不支持超頻,有核心顯卡,有無獨顯均可正常開機。比如i3-10100、i5-10500等
AMD處理器
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處理器的命名規(guī)則可以提供關于其性能、架構、功能和定位的重要信息。AMD的命名系統(tǒng)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但這里有一些常見的模式和后綴,以Ryzen系列為例進行說明:
例如,AMD Ryzen 7 5800X表示這是一款高端(7系列)桌面處理器,屬于第五代(5開頭的三位數(shù)),具有更高的頻率(X后綴)。
前綴:
Ryzen:表示這是AMD Ryzen系列的CPU。
Ryzen Threadripper:針對高端桌面和工作站市場的多核心處理器。
Ryzen Mobile 或 Ryzen APU:用于筆記本電腦和移動設備的處理器。
數(shù)字:
第一組數(shù)字(如3, 5, 7等)通常代表了該處理器的級別或等級:3:入門級。5:主流或中端。7:高端。9:旗艦級或極致性能。
第二組數(shù)字(通常是三位數(shù))表示了產(chǎn)品線中的具體型號,數(shù)值越高通常代表更先進的技術或更高的性能。
后綴:
“X”:表示這是一款具有更高頻率的版本,即“解鎖版”或“增強版”,通常意味著更高的基礎和提升頻率。
“XT”:比X版更高頻率的版本。
“G”:表示集成了AMD Radeon圖形處理單元(GPU)的APU。
“U”:用于超低功耗移動處理器,常見于輕薄筆記本。
“H”:用于高性能移動處理器,常見于游戲筆記本。
“HS”:介于U和H之間的功率,用于超薄高性能筆記本。
“P”:性能導向的移動處理器。
“T”:低功耗版本,通常有較低的基礎和最大頻率。
“AF”:表示是與舊型號兼容的新型號,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制造工藝或微架構。
2.顯卡顯卡(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是計算機系統(tǒng)中專門用來加速圖形生成和處理的硬件組件。它負責處理并渲染圖像數(shù)據(jù),以便在顯示器上呈現(xiàn)。顯卡可以顯著提高圖形密集型任務的性能,如游戲、3D建模、視頻編輯和科學計算等。
顯卡(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是計算機系統(tǒng)中專門用來加速圖形生成和處理的硬件組件。它負責處理并渲染圖像數(shù)據(jù),以便在顯示器上呈現(xiàn)。顯卡可以顯著提高圖形密集型任務的性能,如游戲、3D建模、視頻編輯和科學計算等。
現(xiàn)代顯卡通常包含以下關鍵部件:
顯卡市場主要由兩大廠商主導:NVIDIA和AMD。
英偉達NVIDIA
英偉達(NVIDIA)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圖形處理器(GPU)制造商,以其高性能的顯卡和專業(yè)的圖形解決方案而聞名。NVIDIA的顯卡廣泛應用于個人電腦游戲、專業(yè)視覺設計、深度學習、人工智能、數(shù)據(jù)中心和超級計算機等領域。
顯卡系列
NVIDIA的產(chǎn)品線包括多個系列的顯卡,其中最著名的是GeForce系列,專為游戲市場設計。此外,還有專為企業(yè)級應用設計的Quadro和RTX專業(yè)工作站顯卡,以及針對深度學習和AI研究的Tesla和NVIDIA DGX系統(tǒng)。
GeForce系列
GeForce系列顯卡是NVIDIA的旗艦產(chǎn)品之一,面向游戲市場。它們包括多個子系列,如GTX、RTX等。其中,RTX系列引入了實時光線追蹤技術(RTX),這是一種革命性的圖形渲染技術,能夠模擬光線在環(huán)境中的自然行為,從而實現(xiàn)更加逼真的視覺效果。
專業(yè)顯卡
NVIDIA顯卡的一些關鍵特性包括:
驅(qū)動程序和軟件
為了確保顯卡的最佳性能和兼容性,NVIDIA提供了定期更新的驅(qū)動程序,以及GeForce Experience等軟件工具,可以幫助用戶優(yōu)化游戲設置和管理驅(qū)動程序更新。
英偉達(NVIDIA)顯卡的型號由一系列數(shù)字和字母組成,每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含義。以下是英偉達顯卡型號中數(shù)字和后綴的一般含義:
數(shù)字含義
第一位數(shù)字:通常表示顯卡所屬的系列或代數(shù)。例如,“10”代表的是10系顯卡,而“20”則代表20系顯卡,以此類推。數(shù)字越大,通常意味著更先進的架構和更晚的發(fā)布日期。
第二位數(shù)字:在一些情況下,可以用來表示顯卡在該系列中的相對性能等級。數(shù)字越大,性能通常越高。例如,在GTX 10系列中,GTX 1080的性能高于GTX 1070。
第三位及以后的數(shù)字:有時被用作具體的型號標識,例如GTX 1050 Ti中的“50”和“Ti”。不過,這些數(shù)字并不總是直接反映性能。
后綴含義
Ti:代表“Titanium”的縮寫,表示這是系列中的頂級或加強版本,性能優(yōu)于標準型號。
GTX:早期的高性能游戲顯卡系列的標志,如GTX 1080。
RTX:英偉達最新一代顯卡的標志,支持實時光線追蹤技術(Ray Tracing)和DLSS(Deep Learning Super Sampling)深度學習超采樣技術,如RTX 3080。
Super:在某些系列中,表示對現(xiàn)有型號的升級版,性能提升,如RTX 2060 Super。
Max-Q:專為輕薄型筆記本設計的顯卡版本,犧牲了一定的性能以換取更低的功耗和更好的散熱效率。
G:可能用于入門級顯卡,如MX150中的“G”(盡管這不是一個常見的后綴)。
LE、GS、SE:分別表示“Limited Edition”、“Graphics System”和“Special Edition”,分別代表限量版、標準版和特殊版。
Ultra:在某些系列中表示最高性能版本,如GTX 980 Ultra。
Pro:雖然不是英偉達常用的后綴,但在AMD顯卡中表示專業(yè)級顯卡,類似于英偉達的Quadro系列。
特殊情況
不同的代數(shù)之間,性能不能僅憑數(shù)字比較。例如,GTX 1050可能比GTX 980性能弱,盡管數(shù)字較小。
在某些情況下,后綴可能會省略,例如GTX 1050沒有Ti后綴,但它仍然屬于GTX系列。
當然,讓我們以NVIDIA GeForce RTX 3080 Ti為例,來分解這個型號的各個部分及其含義:
GeForce:這是NVIDIA面向游戲玩家的顯卡品牌。GeForce系列包含了從低端到高端的多個子系列,滿足不同玩家的需求。
RTX:這是GeForce系列中的一個子系列,代表著NVIDIA的圖靈(Turing)和安培(Ampere)架構的顯卡。RTX顯卡特別之處在于它們支持實時光線追蹤(Ray Tracing)和DLSS(Deep Learning Super Sampling)技術,這使得游戲畫面更加真實,同時保持高幀率。
3080:這里的“30”代表的是顯卡的代數(shù),即它是NVIDIA第30系列的顯卡,采用的是安培架構。“80”則是表明它在這個系列中的性能定位,通常數(shù)字越大,性能越強。在30系列中,RTX 3080是高端型號,僅次于RTX 3090。
Ti:這是“Titanium”的縮寫,表示這款顯卡是RTX 3080系列中的頂級版本,擁有更高的核心頻率、更多的流處理器(CUDA cores)和/或更大的顯存等增強配置。
AMD顯卡
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是一家全球領先的高性能計算、圖形及可視化技術的創(chuàng)新者,其產(chǎn)品線覆蓋了從高性能處理器(CPU)、圖形處理單元(GPU)到半定制SoC以及高度靈活的工作站和服務器解決方案。AMD顯卡,尤其是Radeon系列,是市場上廣受歡迎的產(chǎn)品之一,與NVIDIA的GeForce系列競爭。
AMD Radeon顯卡系列包括:
Radeon RX系列:這是AMD針對游戲市場的顯卡系列,如Radeon RX 6000系列,包括RX 6800、6800 XT、6900 XT等,這些顯卡基于RDNA2架構,支持光線追蹤和可變速率著色等先進技術。
Radeon Pro系列:專為專業(yè)應用設計,如工作站、視頻編輯和3D建模軟件。它們提供高精度和穩(wěn)定性,適合專業(yè)圖形和計算任務。
嵌入式顯卡:用于工業(yè)、商業(yè)和嵌入式設備,提供長生命周期支持和低功耗設計。
半定制顯卡:定制設計的顯卡,例如用于游戲主機(如PlayStation和Xbox)的GPU。
Radeon移動版顯卡:用于筆記本電腦和移動工作站,提供高性能的便攜式計算能力。
Radeon Instinct系列:專注于機器學習和數(shù)據(jù)中心加速器,用于高性能計算和深度學習工作負載。
AMD顯卡的關鍵特點包括:
后綴含義
XT、XTX:表示高端型號,通常擁有更高的核心頻率和更強的性能。
Pro:表示專業(yè)級別的顯卡,主要用于工作站和專業(yè)圖形應用。
G:在APU(加速處理單元)中表示集成了AMD的“Radeon Vega”圖形核心。
M:表示移動版型號,專為筆記本電腦設計,可能在性能上略低于桌面版以適應功耗和散熱限制。
X:在某些型號中表示增強版,如2600X比2600有更高的默認頻率和更好的超頻性能。
D:如rx470d,是為中國市場生產(chǎn)的特供型號,性能略低于標準型號,價格也更實惠。
GME:如在RX590顯卡的后綴中出現(xiàn),表示低頻版本,專供中國內(nèi)地市場。
WX:表示AMD的高端工作站顯卡,性能最強,價格也最高。
HD:以前用于標識顯卡系列,但現(xiàn)在已不再使用于最新系列的顯卡命名中。
特殊情況
我們以AMD Radeon RX 6800 XT顯卡為例,來解析一下它的型號含義:
Radeon:這是AMD顯卡的品牌名稱,涵蓋了從入門級到高端的各種顯卡型號。
RX:這是Radeon系列中的一個子系列,代表了AMD的高性能消費級顯卡,從RX 200系列開始,一直延續(xù)至今。
6800:這里的“6”代表的是顯卡所屬的系列,即Radeon RX 6000系列,這是基于RDNA2架構的顯卡,提供了對DirectX 12 Ultimate、PCIe 4.0、硬件加速的光線追蹤等技術的支持?!?00”則表示在這系列中的性能定位,數(shù)字越大通常意味著性能越強。在6000系列中,6800位于高端位置,僅次于6900 XT。
XT:這是“Extreme”的縮寫,表明這款顯卡是6800系列中的高端版本,擁有更高的核心頻率、更多的計算單元(Compute Units, CUs)和/或更大的顯存帶寬等增強配置。
顯卡品牌通常指的是生產(chǎn)并銷售顯卡的制造商,它們基于GPU(圖形處理器)的設計來構建自己的顯卡產(chǎn)品。在顯卡領域,主要存在兩大GPU生產(chǎn)商:NVIDIA和AMD。然而,消費者在市場上看到的顯卡品牌往往來自于OEM(原始設備制造商)和AIB(Add-In Board Partners)合作伙伴,這些品牌會使用NVIDIA或AMD的GPU來設計和生產(chǎn)自己的顯卡產(chǎn)品,有時還會進行定制化設計以提供額外的功能和性能。
以下是一些知名的顯卡品牌,它們基于NVIDIA或AMD的GPU制造顯卡:
MSI(微星科技)
微星科技是臺灣的一家知名電腦硬件制造商,以其高質(zhì)量的主板和顯卡聞名。
ASUS(華碩)
華碩是全球領先的3C解決方案提供商,旗下的ROG(Republic of Gamers)系列是高端游戲硬件的象征。
GIGABYTE(技嘉科技)
技嘉科技專注于主板、顯卡和其他計算機組件,以高性能和可靠性著稱。
EVGA
EVGA是一家美國公司,專門生產(chǎn)基于NVIDIA GPU的顯卡,其產(chǎn)品線包括各種高端顯卡。
ZOTAC(索泰)
索泰是香港的一家電子公司,主要生產(chǎn)NVIDIA GPU的顯卡,包括迷你PC和游戲主機。
Palit(銘瑄)
銘瑄是香港的一家電腦硬件制造商,生產(chǎn)基于NVIDIA和AMD GPU的顯卡。
Colorful(七彩虹)
七彩虹是中國的一家顯卡制造商,主要生產(chǎn)基于NVIDIA和AMD GPU的顯卡。
PowerColor(藍寶石)
藍寶石科技是香港的一家公司,專注于AMD GPU的顯卡生產(chǎn),尤其以高端顯卡著稱。
Sapphire(藍寶石)
藍寶石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知名的AMD顯卡制造商,與PowerColor同屬一家公司。
XFX(訊景)
訊景是一家美國公司,生產(chǎn)基于NVIDIA和AMD GPU的顯卡,以性價比高而受到歡迎。
Inno3D(映眾)
映眾是香港的一家電腦硬件制造商,專注于生產(chǎn)基于NVIDIA GPU的顯卡。
PNY Technologies(品尼高)
品尼高是一家美國公司,生產(chǎn)基于NVIDIA GPU的顯卡,同時也涉及存儲和其他電腦配件。
Gainward(耕升)
耕升是香港的一家電腦硬件公司,生產(chǎn)基于NVIDIA GPU的顯卡。
Yeston(盈通)
盈通是中國的一家顯卡制造商,生產(chǎn)基于AMD GPU的顯卡。
每個品牌都有其獨特的賣點,包括但不限于散熱技術、超頻潛力、附加功能、設計美學和售后服務。消費者在選擇顯卡時,往往會考慮品牌聲譽、產(chǎn)品特性以及個人偏好。
3.主板(mainboard)上面安裝了組成計算機的主要電路系統(tǒng),一般有BIOS芯片、I/O控制芯片、鍵盤和面板控制開關接口、指示燈插接件、擴充插槽、主板及插卡的直流電源供電接插件等原件。
主板的主要組成部分和功能包括:
CPU插座:用于安裝中央處理器,不同類型的CPU需要匹配相應的插座類型。
內(nèi)存插槽:用于安裝RAM(隨機存取存儲器),通常為DDR3、DDR4或DDR5等類型,取決于主板的設計。
PCI Express插槽:用于安裝顯卡、網(wǎng)絡卡、RAID控制器等高速擴展卡。
SATA和M.2接口:用于連接硬盤、SSD固態(tài)硬盤等存儲設備。
USB端口:提供前置或后置的USB接口,用于連接外部設備。
音頻接口:集成音頻編解碼器,支持音頻輸入和輸出。
網(wǎng)絡接口:通常集成千兆以太網(wǎng)控制器,有時也會集成Wi-Fi模塊。
BIOS/UEFI:主板上的基本輸入輸出系統(tǒng)或統(tǒng)一可擴展固件接口,用于啟動操作系統(tǒng)前的初始化過程。
電源連接器:連接電源供應器,為主板供電。
風扇和散熱器連接器:用于連接CPU散熱器、機箱風扇等。
跳線和開關:用于設置硬件參數(shù)或復位CMOS。
Debug LED:顯示錯誤代碼,幫助診斷問題。
芯片組:控制主板上數(shù)據(jù)傳輸?shù)募呻娐?,分為北橋(負責高速?shù)據(jù)流,如內(nèi)存和顯卡)和南橋(負責較慢的數(shù)據(jù)流,如USB和SATA)。
主板的尺寸(如ATX、Micro-ATX、Mini-ITX等)決定了其擴展能力和物理兼容性。不同尺寸的主板適合不同類型的機箱,ATX通常提供最多的擴展性,而Mini-ITX則更緊湊,適合小型系統(tǒng)。
主板型號是由制造商指定的,用于區(qū)分不同產(chǎn)品線、芯片組、功能和設計級別的唯一標識符。主板型號通常包含一系列字母和數(shù)字,其中每一部分都可能代表主板的特定屬性或功能。以下是主板型號中可能包含的信息:
品牌和系列:
如ASUS ROG(Republic of Gamers)、MSI MPG(Megatask Pro Gaming)、GIGABYTE AORUS等,代表了品牌的特定產(chǎn)品系列。
芯片組:
如Z690、B550、X570等,代表了主板所支持的處理器平臺和相關功能。
尺寸:
如ATX、Micro-ATX、Mini-ITX等,代表了主板的形式因子,影響了可擴展性和機箱兼容性。
功能標識:
如GAMING、PRO、AURA、DELUXE等,表示主板的目標用戶群體和附加功能。
版本或修訂號:
如V2、REV.3等,代表了主板的版本或設計迭代。
特殊功能或技術:
如WIFI、RGB、LIGHTNING、SLI、CROSSFIRE等,指出主板是否支持無線網(wǎng)絡、燈光效果、多GPU技術等。
定位或級別:
如EXTREME、MAXIMUS、PRIME、MAG等,表示主板的定位,從低端到高端不等。
例如,一個具體的主板型號“ASUS ROG STRIX Z690-A GAMING WIFI D4”:
ASUS:品牌名稱。
ROG STRIX:產(chǎn)品系列,面向游戲用戶。
Z690:芯片組,支持Intel第12代酷睿處理器。
A:表示ATX尺寸。
GAMING:表明這是游戲?qū)S玫闹靼濉?/span>
WIFI:內(nèi)置無線網(wǎng)絡功能。
D4:支持DDR4內(nèi)存
4.內(nèi)存條(Random-Access Memory,簡稱RAM),CPU可通過總線尋址,并進行讀寫操作的電腦部件。
內(nèi)存條的種類
內(nèi)存條根據(jù)技術、速度和接口的不同,可以分為多種類型:
SDRAM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這是早期的同步動態(tài)隨機存取存儲器,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使用。
DDR SDRAM (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能夠在時鐘信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傳輸數(shù)據(jù),從而提高數(shù)據(jù)傳輸速率。DDR SDRAM經(jīng)歷了多個迭代,包括:
DDR:第一代。
DDR2:第二代,速度和帶寬比DDR更快。
DDR3:第三代,進一步提高了速度和效率,降低了功耗。
DDR4:第四代,提供了更高的頻率和更低的電壓,目前廣泛應用于臺式機和筆記本電腦。
DDR5:第五代,于2021年開始上市,提供了更高的容量、速度和效率,同時引入了電源管理IC和On-Die ECC(片上糾錯碼)等新特性。
LPDDR (Low Power Double Data Rate SDRAM):主要用于移動設備,如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因為其設計目的是降低功耗。
RDRAM (Rambus DRAM):這是一種由Rambus公司開發(fā)的內(nèi)存技術,曾經(jīng)在某些系統(tǒng)中使用,但由于成本和兼容性問題,現(xiàn)在已不再流行。
內(nèi)存條的規(guī)格
內(nèi)存條的規(guī)格包括以下幾個關鍵參數(shù):
容量:單條內(nèi)存條的存儲容量,常見的有4GB、8GB、16GB、32GB等。
頻率:內(nèi)存的工作頻率,單位為MHz,頻率越高,理論上數(shù)據(jù)傳輸速度越快。例如,DDR4內(nèi)存條常見的頻率有2400MHz、2666MHz、3200MHz等。
時序:時序是指內(nèi)存讀寫數(shù)據(jù)的時間延遲,通常以CL(CAS Latency)為代表,數(shù)值越小,響應速度越快。
電壓:內(nèi)存工作所需的電壓,DDR4內(nèi)存條的電壓一般為1.2V。
散熱:高性能內(nèi)存條通常配備散熱片或散熱馬甲,以幫助在高負載下保持穩(wěn)定溫度。
ECC (Error Correcting Code):一種錯誤檢測和修正機制,用于服務器和工作站等對數(shù)據(jù)完整性要求高的環(huán)境中。
Registered (RDIMM) 和 Buffered (LRDIMM):這兩種類型的內(nèi)存條主要用于服務器,其中Registered內(nèi)存條具有寄存器芯片,以增加穩(wěn)定性和減少信號干擾,Buffered內(nèi)存條則通過緩沖器進一步提高內(nèi)存通道的密度和容量。
選擇內(nèi)存條時,需要確保它與主板的兼容性,包括內(nèi)存類型(DDR4或DDR5)、頻率、時序以及插槽數(shù)量。此外,對于游戲和高性能計算,選擇高頻內(nèi)存條和低時序的內(nèi)存條可以帶來性能提升。
5.硬盤(HDD/SSD),是計算機中最重要的存儲器之一。
硬盤驅(qū)動器(HDD)
HDD是一種傳統(tǒng)的存儲設備,使用旋轉(zhuǎn)磁盤和機械臂讀寫頭進行數(shù)據(jù)存儲和檢索。HDD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
磁盤碟片:涂覆有磁性材料的碟片,數(shù)據(jù)以磁性方式記錄在其上。
讀寫頭:通過電磁效應在磁盤上讀取或?qū)懭霐?shù)據(jù)。
機械臂:控制讀寫頭在磁盤上精確移動。
電機:驅(qū)動磁盤旋轉(zhuǎn)和機械臂移動。
HDD的性能和特性包括:
轉(zhuǎn)速:通常以RPM(每分鐘轉(zhuǎn)數(shù))表示,常見的有5400 RPM、7200 RPM和10000 RPM,轉(zhuǎn)速越高,訪問速度越快。
緩存:HDD內(nèi)置的高速存儲器,用于暫時存儲數(shù)據(jù),以提高讀寫速度。
容量:從幾百GB到幾TB不等。
接口:如SATA、SAS等,用于連接主機和硬盤。
固態(tài)硬盤(SSD)
SSD是一種基于閃存技術的存儲設備,沒有機械部件,使用半導體存儲單元進行數(shù)據(jù)存儲。SSD的主要優(yōu)點包括:
高速度:由于沒有物理移動部件,SSD的讀寫速度遠超HDD。
耐用性:沒有機械運動,SSD在物理沖擊下更不易損壞。
低能耗:SSD通常比HDD消耗更少的電力。
低熱量:由于沒有機械部件的摩擦,SSD產(chǎn)生的熱量較少。
SSD的性能和特性包括:
讀寫速度:通過NVMe或SATA等接口,SSD能夠?qū)崿F(xiàn)極高的數(shù)據(jù)傳輸速率。
容量:從幾十GB到幾TB,盡管成本高于HDD,但隨著技術進步,SSD的成本正在逐漸下降。
耐用性指標:如TBW(Total Bytes Written)和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用于衡量SSD的壽命和可靠性。
M.2固態(tài)硬盤是一種采用緊湊型設計的下一代存儲設備,主要設計用于超薄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小型PC中。M.2 SSD使用M.2接口,這是一種替代mini-SATA(mSATA)的新型接口標準,它不僅更小,而且提供了更高的性能和更多的功能。
M.2固態(tài)硬盤的特點
尺寸:M.2 SSD通常比傳統(tǒng)2.5英寸SSD更小,常見的尺寸有22x30mm、22x42mm、22x60mm、22x80mm和22x110mm,其中“22”表示寬度為22mm,后面的數(shù)字表示長度。
連接方式:M.2 SSD直接插入主板的M.2插槽,無需額外的數(shù)據(jù)線或電源線,簡化了內(nèi)部布線,使PC內(nèi)部更整潔。
傳輸協(xié)議:M.2 SSD可以支持SATA、PCIe(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和NVMe(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協(xié)議。其中,NVMe協(xié)議利用PCIe總線,提供了比SATA SSD更高帶寬和更低延遲的性能。
性能:得益于PCIe和NVMe的支持,M.2 SSD的讀寫速度可以達到數(shù)千MB/s,遠超傳統(tǒng)的SATA SSD和HDD。
散熱:M.2 SSD由于體積小,散熱成為一大挑戰(zhàn)。一些高端M.2 SSD配備了散熱片或采用特殊的散熱技術來控制溫度。
兼容性:并非所有M.2插槽都支持所有的M.2 SSD類型。有的僅支持SATA模式,有的支持PCIe模式,還有的同時支持SATA和PCIe/NVMe。購買前需確認主板的M.2插槽類型和所選M.2 SSD的兼容性。
M.2固態(tài)硬盤的優(yōu)勢
高速度:M.2 NVMe SSD的讀寫速度可以達到3000MB/s以上,甚至有的產(chǎn)品超過了5000MB/s,極大提升了數(shù)據(jù)傳輸效率。
節(jié)省空間:M.2 SSD的尺寸優(yōu)勢使其非常適合空間有限的設備,如超薄筆記本和迷你PC。
低功耗:由于沒有機械部件,M.2 SSD的功耗較低,有助于延長電池壽命。
可靠性:沒有移動部件意味著M.2 SSD的故障率低于傳統(tǒng)HDD,提高了數(shù)據(jù)安全性。
注意事項
主板兼容性:確保你的主板具有合適的M.2插槽,并且支持所選M.2 SSD的類型(SATA、PCIe或NVMe)。
散熱:對于高性能M.2 SSD,考慮散熱解決方案,防止過熱導致性能下降。
數(shù)據(jù)遷移:從舊硬盤遷移到M.2 SSD時,可能需要使用專門的軟件或克隆工具。
選擇指南
性能需求:對于需要快速啟動操作系統(tǒng)、應用程序和游戲的用戶,SSD是首選。HDD則更適合大量數(shù)據(jù)存儲需求,尤其是對于成本敏感的應用。
容量與預算:SSD的單位容量成本高于HDD,因此在大容量存儲方面,HDD更具成本效益。
可靠性考量:SSD在耐用性和抗震性方面優(yōu)于HDD,適合移動設備或需要高穩(wěn)定性的環(huán)境。
應用場景:對于日常使用和專業(yè)工作,SSD提供更快的響應時間和更流暢的用戶體驗。而對于視頻編輯、大型數(shù)據(jù)庫或備份存儲,HDD的大容量和成本效益更有吸引力。
在現(xiàn)代計算機系統(tǒng)中,混合使用HDD和SSD的做法也很常見,例如將SSD作為系統(tǒng)盤以提高性能,而HDD則作為數(shù)據(jù)存儲盤以節(jié)省成本。
6.電源(computer power supply)是一種安裝在主機箱內(nèi)的封閉式獨立部件,它的作用是將交流電變換為+5V、-5V、+12V、-12V、+3.3V、-3.3V等不同電壓、穩(wěn)定可靠的直流電,供給主機箱內(nèi)的系統(tǒng)板、各種適配器和擴展卡、硬盤驅(qū)動器、光盤驅(qū)動器等系統(tǒng)部件及鍵盤和鼠標使用。
電源供應器的參數(shù)
額定功率:這是電源能夠穩(wěn)定提供的最大功率,單位通常是瓦特(W)。選擇電源時,應確保其額定功率足以滿足所有連接設備的需求。
效率:高效能的電源可以將更多的輸入能量轉(zhuǎn)化為輸出能量,減少能源浪費和熱量產(chǎn)生。80 Plus認證是衡量電源效率的標準之一。
認證與標準:除了80 Plus認證外,電源還可能需要符合各種安全和質(zhì)量標準,如CE、FCC、UL等。
冷卻系統(tǒng):大多數(shù)電源內(nèi)置風扇來散熱,一些高端型號可能采用無噪音設計或智能溫控風扇。
電纜管理:有些電源提供可拆卸的電纜,這有助于改善機箱內(nèi)的氣流并減少雜亂。
保護功能:如過電壓保護(OVP)、過電流保護(OCP)、過熱保護(OTP)等,確保在異常情況下保護硬件不受損害。
電源的類型
非模組電源:所有電源線都是固定在電源上的,不可拆卸,這可能導致機箱內(nèi)部線纜雜亂。
半模組電源:部分線纜是固定的(例如主板和CPU供電線),而其他線纜(如SATA和PCI-E)則可以拆卸,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靈活性和線纜管理能力。
全模組電源:所有線纜都是可拆卸的,用戶可以根據(jù)需要選擇連接哪些線纜,極大提高了機箱內(nèi)的整潔度和氣流。
電源的選擇
選擇電腦電源的功率是一個需要仔細考量的過程,因為電源功率不僅影響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和效率,還關系到長期的成本和噪音水平。以下是選擇電源功率的一些指導原則:
計算所需功率
了解硬件功耗:首先,你需要知道你計劃使用的主要硬件組件的TDP(熱設計功率)或PL(功率限制),特別是CPU和GPU,因為它們通常是系統(tǒng)中功耗最高的部件。
計算總功耗:可以使用以下公式進行估算:
簡化公式:顯卡功耗 + CPU功耗 (PL2) + 200W 或者 顯卡功耗 + CPU功耗 (PL2) + 500W。這里的200W或500W是額外的安全裕量,用于覆蓋其他硬件(如主板、存儲設備、風扇等)的功耗,以及峰值負載下的額外需求。
考慮電源效率:電源的實際功率輸出會受到效率的影響,通常電源的效率在80%以上。這意味著如果電源的效率是80%,那么為了獲得1000W的實際輸出,電源需要從電網(wǎng)中吸取約1250W的電力。
讓我們以構建一臺中高端游戲PC為例,來說明如何計算所需的電源功率。
硬件配置示例:
CPU:Intel Core i7-12700K,PL1 (基礎功率)=125W,PL2 (突發(fā)功率)=211W
GPU:NVIDIA GeForce RTX 3080,TGP (總圖形功率)=320W
主板:ASUS ROG Strix Z690-A Gaming WiFi,假設消耗功率約為100W
內(nèi)存:32GB DDR5,假設消耗功率約為30W
存儲:1TB NVMe SSD + 2TB HDD,假設消耗功率約為20W
冷卻系統(tǒng):AIO液冷散熱器 + 4個120mm風扇,假設消耗功率約為50W
功率計算:
CPU功耗:使用PL2值,因為游戲時CPU可能會短暫達到最高功率,所以用211W。
GPU功耗:直接使用TGP值,即320W。
其余硬件功耗:主板100W + 內(nèi)存30W + 存儲20W + 冷卻系統(tǒng)50W=200W。
總功率計算:
總功率需求=CPU功耗 + GPU功耗 + 其余硬件功耗=211W + 320W + 200W=731W
考慮到電源效率損失,以及為未來的硬件升級留出空間,通常建議增加至少20%的冗余。
冗余后的功率需求=總功率需求 × (1 + 20%)=731W × 1.2 ≈ 877W
因此,對于上述配置,推薦選擇至少850W至1000W的電源,以確保系統(tǒng)穩(wěn)定運行,并為未來的升級留出足夠的空間。同時,選擇一個有良好評價和80 Plus認證的電源,比如80 Plus Gold或以上,以確保高效率和低能耗。如果你計劃在未來升級硬件,如添加更多顯卡、更換更強大的CPU或增加存儲設備,那么選擇的電源功率應該有一定的預留空間,通常建議預留100W至200W的額外功率。
其他注意事項
電源品質(zhì)與認證:選擇有良好聲譽的品牌,并確保電源通過了如80 Plus等認證,以保證其效率和可靠性。
冗余:通常建議電源的實際使用功率保持在其額定功率的50%-80%之間,避免滿載運行,以延長電源壽命和提高穩(wěn)定性。
電源的物理尺寸:確保所選電源適合你的機箱,某些小型機箱可能只支持特定形式的電源。
最終選擇電源時,不僅要考慮當前的硬件配置,還要考慮未來可能的升級,以及電源的效率和可靠性。過度的功率可能增加成本和噪音,而功率不足則會導致系統(tǒng)不穩(wěn)定或硬件損壞。
7.散熱器(Computer radiator),用于給電腦中央處理器降溫。
電腦散熱器的類型主要依據(jù)其散熱方式和設計來區(qū)分,以下是主要的幾類:
風冷散熱器:
這是最常見的散熱器類型,由散熱片和風扇組成,散熱片吸收CPU或其他發(fā)熱組件的熱量,風扇則將熱量通過空氣對流帶走。風冷散熱器又可以進一步分為普通風冷散熱器和熱管風冷散熱器。
熱管散熱器:
熱管是一種高效的熱傳導元件,內(nèi)部包含有液體,當熱管的一端接觸熱源時,液體蒸發(fā),蒸汽流向另一端釋放熱量并冷凝回液體,隨后液體通過毛細作用返回熱源處,形成一個循環(huán)。熱管散熱器結合了熱管和散熱片,通常配合風扇使用,散熱性能優(yōu)于普通風冷散熱器。
水冷散熱器(液冷散熱器):
一體式水冷
分體式水冷
使用液體(通常是水)在封閉的循環(huán)中流動,通過水泵強制循環(huán),將熱量從CPU或其他組件帶走,傳遞到散熱器(通常稱為冷排)中,再由風扇將熱量散發(fā)到空氣中。水冷散熱器可以分為一體式和自定義水冷兩種,前者是預先裝配好的封閉系統(tǒng),后者則允許用戶自行設計和組裝。
相變散熱器:
一種利用物質(zhì)相變(如固體到液體)來吸收和釋放大量熱量的散熱技術。例如,半導體冷卻器(Peltier效應)通過電流在兩個不同材料的交界處產(chǎn)生溫差,一側(cè)加熱,另一側(cè)制冷,從而實現(xiàn)散熱。
被動散熱器:
不依賴任何移動部件(如風扇),僅依靠自然對流和輻射散熱。通常用于低功耗設備或環(huán)境噪聲敏感的應用場景。被動散熱器可能包括大型散熱片或金屬底座。
壓縮機制冷散熱器:
類似于冰箱的制冷原理,使用壓縮機和制冷劑循環(huán)來降低溫度,這種散熱方式極為高效,但成本高且復雜,一般用于極端高性能或?qū)I(yè)領域。
選擇合適的散熱器時,應考慮散熱器的性能、噪音水平、安裝難度、成本以及是否與你的硬件兼容等因素。
8.機箱(載體),它起的主要作用是放置和固定各電腦配件,起到一個承托和保護作用。此外,電腦機箱具有屏蔽電磁輻射的重要作用。
機箱的類型和尺寸主要由其支持的主板形式因子(form factor)來決定。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機箱類型及其特點
ATX(Advanced Technology eXtended)
ATX是最常見的機箱類型,它支持標準的ATX主板,提供足夠的空間來安裝大型的圖形卡、多個硬盤驅(qū)動器以及額外的冷卻系統(tǒng)。ATX機箱通??梢园惭b標準的ATX電源供應器,并且有足夠的空間來管理電纜和增加額外的風扇。
MicroATX
MicroATX機箱比標準ATX機箱更小,但仍能支持大部分PC組件。這種機箱適合那些想要節(jié)省空間但又不想犧牲太多性能的用戶。MicroATX機箱一般使用較小的電源供應器。
Mini-ITX
Mini-ITX機箱是最緊湊的機箱類型之一,特別適合空間受限的環(huán)境,如家庭媒體中心、辦公室桌面或嵌入式應用。它們需要使用與之匹配的Mini-ITX主板和電源供應器,可能無法支持所有類型的擴展卡。
除了上述三種基于主板形式因子分類的機箱,還有一些其他類型的機箱:
EATX(Extended ATX)
EATX機箱是為工作站和服務器級主板設計的,比ATX機箱更大,可以容納更多的擴展插槽和更強大的硬件配置。
SFF(Small Form Factor)
SFF機箱是指所有超小型機箱,它們比Mini-ITX機箱還要小,可能只適合最基本的硬件配置,例如NUC(Next Unit of Computing)或類似的小型電腦。
Mid-Tower(中塔式)
中塔式機箱是一種常見的機箱類型,介于ATX和MicroATX之間,提供了足夠的空間來容納多數(shù)PC組件,同時保持相對緊湊的外形。
Full Tower(全塔式)
全塔式機箱是最大的機箱類型,可以容納多塊顯卡、大量存儲設備和高級冷卻系統(tǒng),適合高性能游戲PC或?qū)I(yè)工作站。
Cube
Cube機箱是一種立方體形狀的機箱,設計時考慮到桌面空間的最小化,同時保持良好的通風和硬件兼容性。
除了尺寸外的分類,還有現(xiàn)狀上的分類,比如海景房、異形機箱、“廉政”機箱、洗潔精機箱、鞋盒機箱(就是字面意思),在“垃圾佬”的面前可以說萬物皆可機箱。
海景房
異形機箱
鞋盒機箱
“廉政”機箱
洗潔精機箱
每種機箱類型都有其特定的優(yōu)勢和局限性,選擇合適的機箱取決于個人需求,如空間限制、硬件配置、散熱需求以及預算。
裝機教程
準備好裝機所需要的配件(主板、處理器、顯卡、硬盤、內(nèi)存條、電源、散熱器、機箱),最好佩戴手套(防靜電和劃傷手)、準備螺絲刀(軟妹可備電動螺絲刀)、剪刀、扎帶、散熱硅脂(一般散熱器送)。
檢查機箱支持的主板和顯卡尺寸
機箱通常會標明它可以支持的主板尺寸類型。查看機箱的產(chǎn)品描述或手冊,確認它是否支持你的主板和顯卡尺寸。例如,一個全塔或中塔機箱通??梢灾С炙兄靼宄叽?,而小型機箱可能僅限于Mini-ITX或Micro-ATX。
查閱主板規(guī)格
首先,你需要查看主板的技術規(guī)格文檔,這通??梢栽谥靼逯圃焐痰墓俜骄W(wǎng)站上找到。在規(guī)格表中,你會看到關于支持的內(nèi)存類型(如DDR4或DDR5)、頻率、最大容量以及支持的CPU列表或插座類型的信息。
核對處理器兼容性
CPU插座類型:確保你的處理器與主板上的CPU插座類型相匹配。例如,Intel的LGA 1700和AMD的AM5是不同類型的插座,不能混用。
查看支持的CPU列表:主板通常會有支持的處理器列表,確保你的CPU在這個列表中。
檢查內(nèi)存兼容性
內(nèi)存類型:確認主板支持的內(nèi)存類型,比如DDR4或DDR5。
內(nèi)存頻率:主板可能支持一定的內(nèi)存頻率范圍,確保你的內(nèi)存條在這個范圍內(nèi)。
內(nèi)存通道數(shù):如果你的主板支持雙通道或四通道內(nèi)存,確保你的內(nèi)存布局符合要求。
最大支持容量:主板有最大支持的內(nèi)存容量限制,確保你的內(nèi)存總量不超過這個限制。
確定硬盤接口類型
SATA: 大多數(shù)現(xiàn)代硬盤(包括HDD和SSD)使用SATA接口。確認主板上是否有足夠的SATA端口。
M.2: NVMe SSD通常使用M.2接口,確認主板上是否有M.2插槽以及支持NVMe的M.2插槽。
U.2: 高端服務器級SSD可能使用U.2接口,這在普通消費級主板上較少見。
PCIe AIC: 一些高性能SSD可能采用PCIe Add-In Card的形式,需要主板上的PCIe x4或x16插槽。
最好在購買商家的時候讓其提前預裝一下系統(tǒng),可以組裝好機器就可以開機
檢查電源接口類型
顯卡通常需要一個或多個6針或8針的PCI Express電源連接器。確認電源供應器是否包含這些類型的連接器,以及是否足夠數(shù)量。
如果電源缺少必要的連接器,可以考慮使用適配器線,但這是臨時解決辦法,理想情況下電源應該直接具備所需的接口。
先將主板平放在桌面上
打開CPU插座:
移除CPU插座蓋子,如果有的話。
抬起固定臂,這將允許CPU蓋打開。
檢查定位標記:
找到CPU和插座上的防呆接口或其他定位標記,確保它們對齊。
放置并固定CPU:
拿住CPU的邊緣,避免觸摸底部的觸點。
對準標記后,輕輕地將CPU放入插座中。緩緩放下CPU蓋,確保它正確就位。將固定臂推回原位并鎖定。
涂抹硅脂:
一般購買散熱器會贈送硅脂,或者提前準備好硅脂,一般在CPU表面畫個×或者點幾個點就行,然后用小刮刀給刮平整就行,切記不需要涂抹特別厚,薄薄一層就行,防止太厚導致散熱器擠壓后溢出。
安裝散熱器:
如果購買的風冷散熱器,可以現(xiàn)在就安裝上去(水冷可以到最后再安裝),先將散熱器的扣具安裝在主板的背面( 扣具的型號根據(jù)主板不同有所區(qū)別),然后在正面的銅柱上加上紫色的塑料限高柱(限高柱根據(jù)英特爾和AMD型號不同顏色和長度有所區(qū)別),然后放入散熱器底座并上緊螺絲(切記底座的銅柱是水平方向),最后就可以把散熱器主體放在底座上面,然后上緊左右兩顆固定螺絲即可。
安裝內(nèi)存條:
根據(jù)主板的型號比如DDR5的主板就要配DDR5的內(nèi)存條,因為接口的位置不一樣,如圖所以型號對應的情況下,對準接口然后平行放入卡槽(一般只放兩根內(nèi)存條的情況下用2和4通道), 分別按壓內(nèi)存條兩頭的位置,在聽到“咔”的一聲并且肉眼可以看見內(nèi)存條已經(jīng)進去,在內(nèi)存條的扣具那邊按壓到位后可以看見內(nèi)存條的扣具自動扣上,就說明內(nèi)存條已經(jīng)安裝到位。
安裝硬盤:
以M.2的固態(tài)硬盤舉例,如圖所示找到主板上的M.2接口,然后在購買了M.2的固態(tài)硬盤的同時商家也給配了一個硬盤的散熱鰭片(同時也會配上螺絲和銅柱),給他粘貼到硬盤的表面,然后如圖所示對應接口插入到位,此時的硬盤會微微翹起一點角度,找到購買硬盤附帶的螺絲,輕輕按壓硬盤和螺絲孔位對齊然后上緊螺絲固定即可。
如果是SSD固態(tài)硬盤或者機械硬盤,就先需要在機箱上找到硬盤的固定位置(一般SSD在機箱空白的位置,機械硬盤一般在電源的旁邊,根據(jù)機箱型號不同位置有所區(qū)別),然后先將硬盤固定好,隨后在電源安裝完成后,如圖所示連接上電源線和主板數(shù)據(jù)線即可。
機械硬盤安裝位
SSD固態(tài)硬盤安裝位
硬盤數(shù)據(jù)線
硬盤電源線
安裝無線模塊:
部分主板不帶無線模塊,可以自行安裝無線模塊,使其可以如圖筆記本電腦一樣隨時隨地連接WiFi,安裝方式和M.2固態(tài)硬盤方式大致一樣,如圖所示。
主板配件安裝完成示意
機箱的準備:
在購買主板和機箱的時候,商家會附帶一包螺絲、銅柱、io擋板等等,如果商家沒有附帶需提前準備。
首先將機箱的兩面?zhèn)让姘宓墓潭萁z扭下,一般背面的側(cè)板固定螺絲在機箱后方,有上下兩顆螺絲,正面的側(cè)透面板螺絲就在四個角(非側(cè)透機箱也在后面,有些側(cè)透也有快拆面板),螺絲全卸掉后將兩個面板全部拆掉以方便后續(xù)主板安裝和布線。
兩面?zhèn)让姘宀鸪缶涂梢苑奖愕陌惭b主板和布線,首先將機箱的排線(機箱跳線、USB線、硬盤指示燈線等等)全部順到機箱背面去,然后在如圖所示的位置(主板固定孔位,不同主板孔位有所不同) 扭上銅柱。
兩個側(cè)面板都已經(jīng)拆了
銅柱位置對應主板孔位
銅柱
然后將主板io擋板卡在機箱上面,一般在購買主板的時候會附帶io擋板,安裝時注意擋板的孔位和主板的元器件要一致。
主板io擋板
然后將主板整體放入機箱,使io擋板和主板對齊,主板固定孔位和機箱上銅柱對齊。
最后在主板的固定孔位用主板的專用螺絲(主板配件包附帶) 扭緊即可。
主板固定螺絲孔位
電源的線安裝和對接
如果購買的是非模組電源則不需要考慮電源端的對接,只需要將電源安裝進機箱即可。
現(xiàn)在以全模組電源為例(半模組也可以參考),如圖所示,在購買電源后一般商家會配很多線束。
CPU供電線,一般電源端和主板端一樣都是8pin供電。
主板供電線(24pin供電,最寬的線)
顯卡供電線(pcie),電源端一般為6pin和8pin,顯卡端接口可以自由組合單根6pin或者8pin,也可以從電源端接兩根6pin形成雙6pin供電或者兩根8pin形成雙8pin供電(主要看顯卡需要多少pin供電)。
sata供電(一般給機械硬盤、SSD固態(tài)、散熱風扇供電、CD機等),電源端一般為6pin供電,輸出端有大4pin公母口、硬盤供電(15pin、四線L型)等
搞清楚每根線束的用途后,就可以在電源端插入所需要的線束,如圖所示按照型號在電源端先插好所需要的電源線(如果顯卡是雙6或者雙8最好在電源端也插兩根分開獨立供電)。
然后將電源放入機箱,對準機箱和電源的安裝孔位,上緊螺絲即可。
主板供電(一般在主板的右邊,最寬的插口)
CPU供電(一般在主板的左上角)
CPU散熱器風扇供電(一般在主板上方或者散熱器周圍)標識為CPU_FAN
顯卡供電(一般在顯卡的右上角)
機箱耳機線(一般在主板的左下角)標識為AUDIO
機箱USB3.0線(一般在主板的右邊中間)
機箱USB2.0線(一般在機箱的左下角或者在USB3.0旁邊)
藍色USB2.0/紅色USB3.0
機箱跳線(一般在主板的右下角)
硬盤數(shù)據(jù)線(一般在主板的右下角)標識為SATA
機箱散熱風扇、機箱自帶rgb燈一般可以直接電源線上的大4pin,如果為了追求神光同步的效果可以買可以接ARGB的機箱散熱風扇,然后插在主板的ARGB插口(一般在主板左下角)標識為ARGB
全部線束對接完成后再檢查一遍就可以進行隆重的開機儀式
1.檢查電源是否通電,開關是否打開
2.硬盤是否預裝了系統(tǒng)
3.顯卡的電源線是否接上
4.內(nèi)存條是否安裝到位
5.顯示器的視頻線是否接在顯卡的端口上
然后就可以按下開機鍵,享受獨屬于自己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