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朝陽區人民政府、北京公交集團、太古地產簽署合作框架協議。三方計劃改造位于三里屯太古里北區北側、北京市朝陽區新東路2號的北京公交集團維修場站。
三里屯太古里北區北項目位于“文化三里屯”建設的核心區域,南臨三里屯太古里北區北側,北鄰東直門外大街,東至三里屯路,西至新東路。目前是北京市公交集團下屬的保修分公司二廠,占地約4.7萬平米。
三里屯地區是朝陽區文化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三里屯街道工委書記孫曙光表示,近年來,朝陽區圍繞文化國際化強化頂層設計,啟動重點區域城市的更新行動,推動大三里屯商圈建設。
北京公交集團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趙東烈介紹,太古里北區北側的公交維修場站建成于上世紀80年代末,是北京現有的大型公交場站之一,公交車從北門進入維修場站。該場站修建年代較早,與如今時尚的太古里風格不搭。“我們正在與朝陽區商量,今后這個場站將搬離三里屯區域。”趙東烈表示,未來老場站將全部搬空,并將打造成具有公交元素的文創區域。
孫曙光介紹,該項目改造升級完成后,將成為連接首都功能核心區和北京行政副中心的文化之窗,串聯亮馬河文化景觀帶。他透露,太古地產聘請了多家世界頂級設計團隊,對該區域進行了深入研究。隨著三里屯北區北項目的落地,這里將成為打通文化三里屯的南北縱線,整體提升大三里屯商圈的商業品質。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立軍
在閱讀前請點擊上面的“關注”二字,后續會為您提供更多有價值的相關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電動車實用性高,價格便宜,用車方便,但電動車也存在一大弱點,就是需要經常更換電池,而且,電池的成本占比還比較高,按照普通的電動車價格來看,更換一組電池,往往占到整車價格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不過,這些都是比較籠統的,有網友讓我聊聊,換一組質量好的電池到底需要多少錢?天能好還是超威好?小行家就來一次說清,希望可以給您起到參考價值。
電動車電池的種類繁多,品牌也有若干,考慮到很多車主更換電池,都是以主流的熱門電池為主,所以,天能和超威是具有代表性的,它們的電池質量相對不錯的,否則也不會成為電池的“頭部品牌”,我們就來看看這2個品牌,它們的核心產品,看看價格差別。
電池其實是分為“三六九等”的,小行家根據電池的品質、容量、續航等,把電池分為三個價格檔次,其中代表普通電池的超威1號,代表升級電池的天能長跑王二代,代表高端電池的天能金億能,下面來看看,換一組不同檔次的質量好的品牌電池,到底需要多少錢。
從現在的市場行情來看,同為20AH左右的容量規格下,超威1號為100元每組,天能長跑王二代為120元每組,天能金億能為150元每組,那么,常見的48V、60V、72V規格換一組價格分別為:
超威1號:48V的電池換一組就為400元,60V的電池換一組為500元,72V的電池換一組為600元;
天能長跑王二代:48V的電池換一組就為480元,60V的電池換一組為600元,72V的電池換一組為720元;
天能金億能:48V的電池換一組就為600元,60V的電池換一組為750元,72V的電池換一組為900元;
上面介紹了換電池的價格,能夠了解換天能、超威品牌電池,覆蓋高中低端電池,到底需要花多少錢,那么,第二個問題就來了,這2個品牌電池,哪個更好一些,其實有維修師傅做過這個方面的實驗,得出了結果:天能電池會更好一些。
維修師傅拿天能和超威的同為60V20AH的電池進行電壓測試,得出結果,天能的電壓為13.12V,超威的電壓為12.96V,從而天能會略勝一籌,但是,小行家覺得,兩者數據相差并不大,車主在選擇的時候,完全可以忽視,沒必要糾結。
那么,換電池除了關注價格、品牌之外,想要換到一組好電池,還有哪些需要關注,有2大關鍵,車主不要忽視,否則也很難選到自己心儀的電池。
第1個:選擇電池看材質,電池的質量好不好,耐不耐用,和材質有很大的關系,常見的比如“有鎘”電池比“無鎘”電池更耐用,加了“石墨烯元素”的電池比普通電池質量更好,想要質量好的電池,可以從材質下手。
第2個:選擇電池看類型,除了材質,類型也很重要,目前電池有多種類型,包括輕便,密度高的鋰電池,包括抗冷性能好的膠體電池,還有就是價格實惠的普通鉛酸電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用的電池,畢竟,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總結:
一分錢一分貨,在任何商品都不過時,在電動車電池上也一樣,根據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到,換一組質量好的品牌電池,價格在400~900元不等,而如果更換品牌電池中的高端電池,價格需要達到600~900元,而且,這只是鉛酸電池的價格,如果更換鋰電池,價格會是鉛酸電池的2~3倍,因此,可以看得出,電池并不便宜,所以我們在使用的時候,要注重保養電池,讓電池盡量更耐用,而在更換電池的時候,也盡量別貪便宜,更換大品牌,好品質電池,可以用的更久,更順心,不用頻繁更換電池。
那么,您使用電動車更換電池花了多少錢呢?歡迎大家評論交流。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
我家大門常打開——經濟特區全方位對外開放故事
連接深圳和香港的深圳灣大橋以及深圳市南山區(2020年9月20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新華社北京10月21日電 題:我家大門常打開——經濟特區全方位對外開放故事
新華社記者鄒聲文、付敏、趙文才
打開中國地圖,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五個經濟特區宛如鑲嵌在祖國東南門戶的五顆明珠。以經濟特區為觀察點,隨著我國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立體開放格局逐漸形成,一個家門常開、兼容并蓄的開放中國,正加速與世界同頻共振、深度交融。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再次強調,“經濟特區處于改革開放最前沿”“率先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深圳市福田區風光(2020年10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聯結五洲情意
今年6月,一個來自中國的特殊旅行箱給疫情之下的法國阿蘭·沙爾捷高中的學生們送去了溫暖和祝福,旅行箱里是廈門外國語學校高二法語班學生們自發籌集的1200多只口罩和20多件禮物。
廈門外國語學校與阿蘭·沙爾捷高中締結為友誼學校已有10年。廈門外國語學校高二法語班學生郭瀾瀾說:“我們想通過這樣一份心意告訴法國的同學們,盡管疫情給世界帶來沖擊,但它不能阻止友愛的傳遞。”
這是經濟特區與世界深度互動、彼此交融的一個縮影。40年來,人文領域的開放交流構成了經濟特區開放發展的重要內容,也在經濟特區與世界之間搭建起一道具有情感溫度的人文橋梁。
參觀者在深圳市南山區大疆創新公司展廳體驗無人機(2020年9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疫情之下,情意更真。在深圳,華大基因集團受安哥拉政府委托,將在該國建設5座“火眼”新冠病毒檢測實驗室;大疆公司在突尼斯、摩洛哥、南非等國用無人機參與抗疫工作,并計劃在其他非洲國家開展抗疫合作;華為通過視頻會議、云服務、大數據等技術助力抗疫……
開放的人文環境、包容的文化語境,在為經濟特區賦予更多魅力元素的同時,也促使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從國外來到經濟特區,并最終在這里實現價值。
在廈門官任國際社區,生活著來自40多個國家的千余名境外人士。法國廚師格雷格的法式餐廳就位于社區附近的新港廣場。格雷格與妻子已在廈門生活了十余年,兩個兒子也都在廈門出生。“廈門就是我的第二故鄉,在這里我仿佛聞到了久違的故鄉的味道。”格雷格說。
深圳蛇口太子灣郵輪母港以及蛇口港(2020年10月8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集聚優勢資源
深圳南山區科興科學園。戴爾科技集團今年8月在這里設立了其在中國的第一家企業解決方案中心,該中心將為不同行業的企業推出新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并把成功案例加以推廣。
深圳夜景(2020年9月16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落戶深圳是因為深圳的開放性及其雄厚的科技基礎。”戴爾科技集團全球副總裁周兵說。
600公里之外的廈門。戴爾(中國)有限公司1998年落戶廈門火炬高新區;隨著業務不斷做大,近年來戴爾中國服務總部也落戶廈門,與廈門經濟特區同步成長。
走進位于廈門市湖里區的廈門新科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記者看到車間里擺放著飛機發動機分解圖,技術人員正在維修區域里忙活。
這是全球著名的飛機機身維修商新加坡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在廈門設立的從事飛機零部件維修、改裝的合資企業。“去年我們一共修了39臺飛機發動機。”新科宇航總經理林恬欽介紹,公司近10年來保持30%的年復合增長率,客戶遍布印尼、泰國、印度等國家。
貨輪在廈門東渡港區裝卸集裝箱(2017年8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40年來,憑借優質的營商環境和良好的投資氛圍,經濟特區吸引大批國際知名企業落戶,開放成為基因,根植城市血脈之中。
珠海橫琴一角(2020年9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今年9月,澳門金悅軒餐飲集團麾下的“金悅軒”入駐ICC橫琴國際商務中心,珠海橫琴迎來首個澳門大型餐飲品牌。金悅軒餐飲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集團首次在橫琴拓店,不僅是對橫琴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也將有助于拓展澳琴兩地合作。
橫琴新區最新數據顯示,全區澳資企業總數首次突破3000家,注冊資本達850.18億元。
在海南自貿港生態軟件園內的海南網易聯合創新中心,老師在為學員授課(2020年6月28日攝)。 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幾組數據勾勒出經濟特區開放的圖景。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1980年至2019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503.98億美元,其中近300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深圳投資。在廈門,已有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投資落地,63家世界500強企業在這里投資114個項目。在海南,自貿港建設帶來新的投資熱潮,2019年實際利用外資15億美元,已連續兩年翻一番。
如今的經濟特區,正在加快構建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由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出發的中歐班列返程班列經由內蒙古二連浩特口岸入境,在廈門港作短暫停留,轉接船舶南下前往越南胡志明港。這是廈門海滄火車站海滄鐵路貨場工人準備將返程過境班列上的集裝箱貨柜吊裝到集裝箱拖車上(2019年10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被譽為“鋼鐵駝隊”的中歐(廈門)班列,已從最初的“一條線”發展為現在廣布歐洲、中亞多國的“一張網”,成為中國擴大開放的鮮明印記。在海上,51條以“絲路海運”命名的航線從廈門港始發,連接四海,通達五洲。
深圳前海(2020年10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深圳搶抓“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等重大機遇,打造了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等重大開放平臺,并持續推進中越經貿合作區等項目建設。2019年,深圳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出口額增長13%。
匯智創新高地
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2018年10月25日攝)。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暮色漸深,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辦公室里仍是燈火通明,“80后”創業者招俊健正與團隊成員聚精會神調試公司研發的新款體感格斗機器人。
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創業者招俊健(左)與團隊成員交流(2018年10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2015年,招俊健在深圳創辦工匠社科技有限公司,短短幾年,成為格斗機器人領域的領導者。如今,這家集機器人技術研發和生產于一體的高科技企業,已經打開了8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大門。
像招俊健這樣的創業者,活躍在經濟特區的各個領域,為創新驅動下的經濟特區更高質量發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第一次來到珠海時,覺得這里環境非常好,是適合研發的環境。”2014年,包曉軍從加拿大帶著一支7人團隊回國,創辦珠海納睿達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和生產用于天氣探測的有源相控陣雷達。
海南生態軟件園園區(2020年4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在海南生態軟件園,牛津海南區塊鏈研究院等一批區塊鏈企業和機構進駐,全球區塊鏈領域的知名專家在這里開展基礎研究和場景應用合作。
“這里不僅有我想要的產業生態,也有我喜歡的居住環境,以后我打算帶著家人來海南居住。”英國牛津大學計算機系系統安全中心主任艾文·馬丁諾維奇已經深深喜歡上這里。
海南生態軟件園一家企業的員工在辦公(2020年4月1日攝)。 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海南自貿港建設吸引越來越多國際人才。今年3月,海南啟動首批面向全球招聘3萬名崗位人才活動,截至9月已簽約7321人。
在廈門,良好的人才政策和營商環境吸引了大批行業頂尖人才與高科技企業入駐,為當地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汕頭第一家外資企業——正大康地汕頭有限公司(2020年9月5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在汕頭,從1984年愛國僑領謝國民投資興辦第一家外資企業至今,數千家僑資企業助力汕頭走出“以僑為橋”的對外開放新路。
40年開放發展的累累碩果,為經濟特區乃至整個中國的加速騰飛積累了寶貴經驗,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以全方位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特區更高質量發展的號角已經吹響。(參與采寫:周科、吳茂輝)
新聞鏈接: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領奏“時代進行曲”——經濟特區全面深化改革故事
綜述:中國“特區奇跡”備受全球矚目
新華時評:落實改革“任務書”,書寫特區新傳奇
新華時評:牢記特區使命 大膽推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