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電機(002196.SZ)的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將增加新的產能。
“公司年產80萬套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項目的設備已經進入廠房,預計是3月份投產,正在做投產準備。”方正電機相關人士2月23日下午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而方正電機的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已經穩坐第三方獨立供應商霸主地位。
方正電機2月23日公告援引的第一電動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方正電機新能源驅動電機出貨量僅次于比亞迪(002594.SZ,01211.HK)、特斯拉(tsla.us),位列第三,在第三方獨立供應商中則位列第一。
此前的1月11日,方正電機通過互動平臺公開表示,公司目前已建成量產的驅動電機產能約160萬臺,預計2023年新增建成產能約200萬臺。
值得注意的是,方正電機即將在3月份投產的年產80萬套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項目,是定增募投項目,而其對應的定增再融資尚未實施。
“目前項目的投入都是公司的資金,定增完成后再進行置換。”前述方正電機相關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現在改成注冊制了,定增實施應該很快,公司都準備好了,就等報材料。”
公告表明,方正電機本次擬非公開發行1億股,發行價格為6.69元/股,募資總額為6.69億元,其中總投資47593.23萬元的年產80萬套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項目擬利用募資44179.17萬元,另外22720.83萬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但除了即將投產的80萬套,方正電機尚有更為龐大的后續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項目發展計劃。
歷史公告顯示,2022年10月,方正電機與湖州莫干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簽訂項目合作協議,建設年產600萬套新能源汽車智能驅動系統項目。
其中,一期項目固定資產擬投資約32億元,建設約38萬㎡廠房、科研大樓、辦公樓及相應配套設施,新建15條新能源汽車電驅系統生產線,5條電驅關鍵部件生產線,形成年產300萬套新能源汽車智能驅動系統的生產能力;二期項目也是300萬套新能源汽車智能驅動系統。
“二期300萬套項目要根據一期項目實施完成后的市場需求再進行確定。”上述方正電機相關人士說,“一期項目分為兩期實施,第一期就是計劃定增募投的80萬套,第二期年產220萬套計劃在2024年10月投產。”
方正電機公告預計,一期年產300萬套新能源汽車智能驅動系統項目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60億元。
這對于方正電機來說無異于飛躍式發展。
財務數據表明,方正電機歷史最高營收是2021年同比增長65.47%的18.91億元,上述一期年產300萬套新能源汽車智能驅動系統項目的年產值相當于再造了3.17個方正電機。
由此,安信證券研報指出,方正電機一期年產300萬套擴產計劃投產后,疊加其麗水接近200套的產能,有望在 2024-2025年形成約500萬套驅動電機的產能,市場份額有望提升至20%以上.
方正電機對新能源驅動電機的前景頗為樂觀。
方正電機2月23日公告援引的資料稱,新能源車作為“十四五”時期重點扶持的核心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發展趨勢明確,“十四五”期間要推動公共機構帶頭使用新能源汽車,新增及更新車輛中新能源汽車比例原則上不低于30%,2025 年中國新能源新車銷量要達到新車的20%左右,2035年純電動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
方正電機指出,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增長迅速,主要原因除了下游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超預期增長之外,雙電機四驅車型的占比逐步提升也將促使驅動電機需求進一步擴大。特斯拉Model3/Y、比亞迪漢EV、理想ONE、小鵬P7等車型均推出了采用“雙電機四驅”的車型版本。
但介入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領域多年的方正電機,目前該業務尚未盈利。
定期報告顯示,2021年,方正電機汽車應用類產品毛利率僅為0.34%,2022年上半年為6.97%。
2022年度業績預告表明,方正電機的驅動電機業務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約75%,同比大幅減虧,但仍有小幅虧損。
方正電機解釋稱,公司在2022年驅動電機產能投入較大,部分產能尚處于量產后產能爬坡階段,短期內未能達到正常盈利水平。
另外,在800V高壓電機、扁線電機、油冷電機等新能源驅動電機新技術方向持續投入,研發費用增加約3660萬元,費用占比仍處于較高態勢。
不過,方正電機對新能源驅動電機的未來存在較高預期。以計劃在3月份投產的年產80萬套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項目為例,方正電機測算該項目投資稅后內部收益率31.99%,投資回收期4.09年(含建設期)。
方正電機還公開表示,下驅動電機游客戶需求不斷增長、業務訂單持續增加。
據披露,方正電機新能源驅動電機系列產品已與多家國內頭部傳統自主品牌整車廠、造車新勢力及國際Tier1等客戶建立配套合作關系,客戶包括上汽通用五菱、吉利汽車、上汽集團、奇瑞汽車、蜂巢傳動、蔚然動力、小鵬汽車等。
不過,正在持續擴產的方正電機,亦存在短期資金饑渴問題。
按照一期年產300萬套新能源汽車智能驅動系統固定資產擬投資約32億元測算,除了年產80萬套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項目擬利用募資44179.17萬元,包括年產220萬套的投入資金需求超過27億元。
但截至2022年9月底,方正電機的貨幣資金僅為4.09億元,資產負債比率達到55.06%,并且預告2022年虧損2.6億元至2.86億元。
“后續公司有財務預算。”對于資金來源問題,前述方正電機相關人士如此回復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者|劉工昌
7月5日,“方正系”方正證券(601901.SH)發布公告,稱方正集團收到北京一中院送達的《民事裁定書》,裁定批準方正集團等五家公司重整計劃,并終止重整程序。這表明,北大方正必須按法庭裁決開始重整的計劃完全敲定。
這實際上也是對2月份債權人申請的回應。
早在2020年2月14日,債權人北京銀行以方正集團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但具有重整價值為由,向北京一中院申請對方正集團進行重整。2020年2月19日,北京一中院裁定受理債權人對方正集團的重整申請。
北大方正集團下屬上市子公司方正證券、中國高科、北大資源均對北大方正集團被申請破產重整事項進行了公告。
一份方正集團重整計劃草案顯示,截至2020年1月31日,方正集團資產總額約622.57億元,負債總額約1469.7億元(不含對外擔保等或有負債),所有者權益為約-847.13億元。
圖片來源:方獲贈集團重整計劃草案
事實上,截至2021年4月20日,共有743家債權人向方正集團管理人申報債權,申報債權金額共計約2561.69億元。遠高于2020年初的1469.7億元負債。
對于高額負債,從債市觀察獲得的一份《審計報告》來看,方正集團原管理層曾將很多私人控制,與北大無任何股權關系的公司納入了方正集團的體系中,這些公司存在著大量與原管理層相關聯的股東或者無法追查的影子企業,并因此形成了大量的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對賬難度大。
該審計報告顯示,這些關聯公司數量多達百余家,其中30家不能獲取財務資料。其中,單是包括北京政泉控股、方正延中傳媒、深圳方正科技等在內的十數家公司因未能取得回函的其他應收賬款共計29.81億元,壞賬計提高達24.15億元。上述公司的應收賬款項主要形成于2016年及以前,方正集團認為這些款項的可回收性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因此全額計提壞賬準備。
圖片來源:審計報告
2021年4月30日,重整計劃參與各方簽署重整投資協議,并向北京一中院提交了重整計劃草案,意味著方正集團的重整計劃進入實質性階段。
在重整草案中,管理人將方正集團等五家公司重整全部資產劃分為保留資產和待處置資產兩類。保留資產作為三家戰投挑選的有價值資產一分為三:“保留資產1”和“保留資產2”將打包裝入新方正,“保留資產3”即方正微電子,全部權益單獨由深超科技承接;而剩余待處置資產包括體外仍需進一步采取確權、清收措施的或有權益留在老方正,確權后委托平安信托設立信托計劃,處置變現后向未獲全額清償的債權人補充分配,處置完成后相關法人主體資格再予以注銷(1)
至此,被稱為中國最牛校企的北大方正開始打散重啟之旅。
背靠北大,擁有無數光環的方正集團走到今天這一步,無不令所有人震驚。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回顧北大方正的歷程,發覺其從誕生的那一日起就誕生了悲劇。
技工貿轉向大而全
1986年北京大學投資40萬元注冊成立了北京大學理科新技術公司,1987年,王選主持的北大科技開發總公司與張玉峰、晏懋洵等北大講師創辦的北大技術服務部合并,并于次年將公司改名為北大新技術公司。1991年正式改名為北大方正。
王選院士的漢字信息處理與激光照排系統是其起家之本。當時的市面上,制版印刷還只有西文,并沒有中文。相對于西文只需幾十個字母即可完成印刷,中文光是常用字就有五六千個。
而王選院士通過發明了一系列算法,將筆畫通過參數表示,成功解決了漢字的計算機存儲和輸出這一個世界性難題。
到1993年,國內99%的報社和90%以上的黑白書刊出版社和印刷廠采用了以王選技術為核心的國產激光照排系統,中國傳統出版印刷行業被徹底改造。
后來方正集團主業轉向PC。到2006年方正科技是中國第二大的PC巨頭和全球第七大臺式PC供應商,且連續7年穩居國內市場前兩位。但很快圍繞PC的價格戰拖垮了方正,其市場份額落到了國內第四,2010年方正科技以不超過7000萬美元的價格“賣身”給宏碁。
北大方正效仿IBM轉型服務。
方正科技認為,該次合作為自己留下了轉型的空間,即從制造商轉變為服務商,原來的渠道在未來不僅分銷方正品牌PC,還將分銷宏碁品牌,另外還將提供售后服務及呼叫中心,完全轉型成為第三方外包服務商。
但也就在此時,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以蘋果為代表的新型企業呼風喚雨,國內華為小米等迅速跟上,而北大方正此時卻已徹底掉隊。
原本屬于集團起家的IT產業,如今已陷入業績萎靡的困境。方正旗下IT業務,擁有1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包括2家上市公司——方正科技和方正控股。
2017年前三季度,方正科技實現營業收入33.55億元,同比下降20.36%;凈利潤虧損1.97億元,同比下降71.02%。
作為眾所仰慕的北大產業,北大方正仰仗在教育、政府等領域的資源積累,依靠政府對自主產權特惠政策的扶持。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上,不思進取,而只是躺在過去的基業上吃老本。同時在移動互聯浪潮來臨時,方正幾乎沒有任何前瞻性的布局。最后科技產業和金融業務沒有實現融合發展,方正集團內部的實業和金融并沒有實現充分的互補。(2)
在技術產業之路遇阻后,從2002年開始,北大方正迅速開啟了多元化之路。2002年斥資2.3億元收購浙江證券,2003年出資2億元收購蘇州鋼鐵集團,2003年7月花3億元收購西南聯合制藥,10月花4億元收購武漢證券等。至今,北大方正旗下擁有方正科技、中國高科、北大醫藥以及方正證券四家A股上市公司,2006年,王選仙逝,曾經堅定不移的技工貿路線開始松動,在管理層的推動下,各種資本套路開始了,金融、地產和醫藥成了公司發展的主旋律。
2011年,方正證券上市;2013年,西南合成改名北大醫藥,股價不斷上漲;同年,方正證券還拉開了收購民族證券的架勢。正是這次收購最終將北大方正上層矛盾徹底公開,最終將一批高層送進了監獄。
2016至2020的五年中,方正集團計劃以IT、醫療、金融三大產業為核心支柱,并在地產、教育等產業形成特色優勢,逐步形成多產業協同的發展格局。現在方正集團旗下擁有6家上市公司,分別為方正證券(601901.SH)、方正科技(5600601.SH)、方正控股(00418.HK)、北大資源(00618.HK)、北大醫藥(000788.SZ)和中國高科(600730.SH)。
各個板塊中,方正證券是集團重要的利潤來源。有分析認為,一家本應靠新興科技產業賺錢的校企,卻長期依賴金融輸血,更是從側面顯示了方正在科技產業的創新匱乏。
不過,這一利潤池也出現后繼乏力的問題。據最新財報顯示,方正證券2017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47.03億元,同比下降24.59%;凈利潤13.31億元,同比下降50.07%。
與此同時,有媒體曝出,原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入職恒大集團,引發12位分析師相繼離職,嚴重削弱了方正證券的研究力量。
方正董事長生玉海此前表示:“自2015年接管方正以來,公司保持了穩定的盈利能力,在金融、房地產、醫療等業務領域沒有出現問題。但最大的問題在于方正集團的總部。2019年9月下旬以來,出現了融資危機,隨后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3)
毫無疑問,一直模糊主次的多元化投資和經營,讓后來的資金危機埋下伏筆。
無止境的內訌貫穿始終
北大方正自成立之日起,機制產權、管理層內斗等問題,方正高層更迭頻頻,創業功勛之一晏懋洵、原總經理樓濱龍、原總工宋再生等先后出走,在1989-1998這十年間,方正集團如走馬燈般前前后后換了4任總裁,唯有王選和張玉峰穩坐董事會位置。
隨后這兩位碩果僅存的元老也開始了內斗。1999年,王選與張玉峰因常年經營理念不合矛盾激化,上演了“奪權之爭”。當年9月,香港方正的第二大股東要求王選辭任香港方正董事局主席。緊接著,方正集團部分中高層管理人員又聯名要求香港方正董事張玉峰辭職。
最終在北大校方的介入下,王、張二人出局集團董事會,方正集團董事會也迎來了新一輪的調整。北大副校長閔維方任集團董事長。
2001年,原北大教育學院副院長魏新,以校辦產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的身份正式進入方正集團,并晉升為集團董事長。
魏新隨后拉來了一位改變整個方正格局的也就是畢業于鄭州航院的李友入伙。
2001年,方正科技董事祝劍秋意圖將方正科技從集團中剝離出去,而魏新剛拉來的李友開始粉墨登場,通過深圳凱地投資聯合多家公司舉牌方正科技,稀釋股份,幫助方正集團保全了對方正科技的控制權。最終祝劍秋出局,李友如愿先進入方正科技任總裁,后進入方正集團擔任CEO。李友也借此機會將他在鄭航學院的同學先后拉入方正集團,北大方正竟然有了一個“鄭航系”。
羽翼豐滿的李友開始展示其全面掌控方正的野心。2003年是方正集團的關鍵之年。2003年一場股改,李友及其“鄭航系”通過國有企業改制最終持有公司65%的股份,成為北大方正實際控制人。李友作為外部管理人,實際持有方正集團30%的股份,用方正集團的錢,買下方正集團的股權,李友成功上繳成為方正的實際控制人。無疑成了最大的贏家。
改制之時,北大方正集團凈資產約10億元,評估值為1.5億元,按照此估值,方正集團65%的股權僅價值1億元左右。方正無疑成了最大的輸家。各界紛紛質疑此次改制導致了國有資產的流失,為之后曠日持久的公司控制權之爭埋下了隱患。
此時的方正集團董事長仍為魏新,但李友的“鄭航系”在集團董事會和監事會分別占據兩席,是方正的實際控制者。“鄭航系”在方正漸趨臻勢。但隨后一場驚天動地的訴訟將這一切斷送。
2013年5月,郭某旗下的民族證券想通過李友的方正集團解決資金短缺問題。李友則希望郭某的政泉控股幫助代持北大醫藥部分股票。各自打著小算盤的彼此自是一拍即合。2013年10月,方正旗下的東亞信托讓了政泉系49億元為期兩年的債權,方正公開聲明政泉控股沒有在期限內還款,導致政泉系危機被引爆,資金鏈斷裂。
郭某認定李友是故意的,方正的高管則宣稱,政泉是想借機控制方正證券的董事會。
2014年11月,政泉控股連發5份舉報信,由署名政泉控股、受害人士等發出,舉報信作出嚴重的指控:北京大學千億國有資產被金融界的“四人幫”包括北大方正董事長魏新、CEO李友、總裁余麗(李友同窗)、副總裁李國軍(李友之弟)等人吞食,并指責有人買通賄賂官員及司法,將商敵、證人、知情人黑進監獄!!身為北大教授、國有資產代表的董事長魏新與十八歲少女有不當關系,并重婚私生子!千億國有資產被“代持”,關聯、掏空、虛假合同發票、稅票、假造金融票據等等一系列的指控。
面對指控,北大方正在其官網發布“嚴正聲明”,全面否認指控信息。
但媒體將其上升到顏色革命的高度。《亞洲財經》的調查亦顯示,北大方正這個赫赫有名的國有控股企業正遭遇社會股東占領,相關企業交叉持股;親朋好友遍布關聯企業要職;代持股份、涉嫌黑幕交易、用盡國企優勢獲利等等,演繹著一場溫水煮青蛙式的蠶食國企的戲幕,悄悄實現著國有控股變民間控制的顏色革命。(4)
隨著調查的深入,方正的暗瘡被一點點揭開。
先是方正旗下的中國高科竟一直被關聯方掌控。
表面上李友、方中華等人相繼辭去了在中國高科的董事會職位。李友和“鄭航系”似乎已經不再與中國高科有關系。但最終的真相是,主導中國高科7年的深圳康隆,是由多位自然人股東持股的公司,而深圳康隆十多位神秘的自然人股東實乃“方正高管親屬團”。
再是方正證券二股東來歷神秘。 在方正證券歷年股權轉讓中,一個虧損的利德科技卻通過兩次大幅增資,一舉成為方正證券二股東,引發了當時業內的高度關注。而進一步拆分利德科技股東結構看,利德科技控股股東為成都華鼎,而根據工商資料信息顯示,成都華鼎成立于2003年5月29日,注冊資本1億元,主營通訊技術、信息技術等。最初股東結構為北京九州和北京沃美科,2014年10月15日,股東結構已經變更為方中華、馮七評、李平華、余麗等四名自然人股東,李平華為法人。其中方中華、馮七評、余麗為北大方正及關聯公司高管。公開資料顯示,李友、余麗、馮七評、方中華是同為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1986屆的同班同學。(5)
原來,北大方正旗下兩大上市公司被兩伙人控制,一個是現實控人的親屬,一個是現實控人的同學,集團內部失控,治理失范,管理層利益輸送潛行。這樣的公司怎么可能弄好。
2015年1月,“鄭航系”李友等高管因涉嫌內幕交易被相關部門要求協助調查。2016年11月,法院判李友犯內幕交易罪,妨害公務罪和隱匿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罪,數罪并罰,決定執行有期徒刑四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7.502億元。同時,李友被處終身證券市場禁入。
圖片來源:鳳凰財經
“鄭航系”李友等并不甘心失去方正集團控制權,多次主張要恢復成都華鼎和深圳康隆在北大方正持有的35%的股權,并積極行使招潤投資持有的30%的北大方正的權利。2017年12月,在海淀區中關村軟件園旁,方正集團的一位員工在工商部門辦事的時候,被“鄭航系”的余麗、馮志丹、李立民等人甚至公然搶走了手里的公章和證照。搶過來干嘛呢?就是為了發出去一封揭露方正經營狀況的、蓋上公司公章的舉報信。(6)
到這里讓人感覺,方正之亂就亂在李友身上,給予其最難堪的道德評價,我們覺得,這也不公平。
客觀看待李友主導的方正改制
李友接手之前的2001年底2002年初,北大方正爆發了嚴重的財務危機,財務賬上已經資不抵債,凈資產為負8000萬。
成都商報援引北大方正內部人士的話說,2003北大方正已是舉步維艱,資金面臨問題,集團亦是負債累累,管理層要引進市場化團隊。李友等人相當于是自己帶著錢過來,作為一個創業型的公司,較低的薪水無法吸引人才,肯定只有自己的人才會來。
“市場對李友或者‘方正系’的質疑,更多是從結果來倒推當時的場景。但2003年北大方正僅1.5億元凈資產,到2013年已近340億元,如果真的是給管理層或者關聯方吞了,那這些錢是從哪來的?”上述北大方正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
2001年方正科技遭長虹舉牌,李友團隊當時有大約10%的方正科技股票,而方正集團只有5%,是李友團隊支持了方正集團,才讓北大方正保住了方正科技的控制權,加上李友在公司治理和運營方面能力突出,當時的北大方正高層對李友的評價頗高。另外,李友十分配合方正集團的混改方案,對于高溢價購買北大方正股權毫無怨言,于是合作就在相當愉快的氛圍下達成了。
混改前,北大方正是100%的國資,由北大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持有北大方正的100%股權國有股權。通過混改,北大方正形成混合所有制股權結構:北大資產占35%、社會股東35%(成都華鼎持股18%和深圳康隆持股17%)、招潤投資30%(員工持股)。由于當時員工認購的積極性并不高,員工持股進行不下去,魏新找李友出錢,以3倍溢價收購了員工一半的股權,李友也就成為了招潤投資的大股東。2004年3月,北大方正混改基本完成,其股權結構如下圖所示:
此后,由于成都華鼎和深圳康隆未按時支付股權轉讓款,李友與北大資產約定將交予北大資產代持的35%股權無償轉讓給北大資產,待將來支付完成后再由北大資產將股權過戶給成都華鼎和深圳康隆。同時,李友團隊也在持續收購員工股份,招潤投資的股權結構也發生了較大變化。迄今,北大方正的股權結構如下圖所示:
所以表面看起來,方正似乎都是由李友一系的親友和同學所控制,但實際上這種所謂的控制是有歷史原因的,是當時方正員工不愿出錢主動放棄,人家以3倍溢價買來的,到后來再以國有資產流失這些罪名來追究對方責任,我們認為是沒有道理的。當然李友等人在交易中涉及到的多項利益輸送和觸目驚心的腐敗,這是法律不能容忍,必須遭受嚴懲的。
北大方正今天破產重組的原因顯然并非簡單的惡意欺詐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借助高杠桿過度資本擴張和偏離高科技本業盲目多元化等可以概括的。其問題的核心是從改制開始,北大方正就偏離了構建制衡的股權構架,有效防范內部人控制。
北大方正的改制失敗給我們帶來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其一,如果(例如,在一些基礎戰略性行業)我們必須存在國資或準國資性質的控股股東,那么依靠怎樣的制度設計才能確保這些國資的代理人像自有的資產那樣獲得“精心照料”?其二,作為經濟激勵計劃的受益方的核心員工如何建立和形成受法律和制度保障的途徑履行自己的權利,表達自己的訴求,而不是成為少數內部人操縱的工具?其三,如何保證在改制過程中引入的戰略投資者成為制衡內部人控制的力量,而不是成為實控人加強內部人控制的“幫兇”?(7)
“對地產的425億巨額投入和200億經營性巨額虧損,是將方正集團拖入今天嚴重債務危機瀕臨破產的根源。”這是來自北大方正集團第二大股東——北京招潤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招潤)的“控訴”。(8)
地產業務的投入與虧損說是方正破產的根源是不對的,準確的說,應該是導火索。
高溢價拿地
2016年9月22日,東莞市黃江鎮寶山社區地塊公開拍賣,北大資源經3.5個小時122輪競拍,PK掉22家房企,以總價34.3億元、樓面價2.52萬元/平方米強勢拿下該地塊,刷新當時東莞的土地成交總價和單價紀錄。
就在當年6月北大資源剛以330%的高溢價拿下東莞樟木頭地王項目。該地塊總價3.18億元,樓面價達到了1.33萬元/平方米,刷新了當時的區域樓面價。
北大資源在東莞的豪情力壓中國地產業大本營的三大吧主碧桂園萬科恒大。
可其東莞地王項目至今仍在擱置尚未開發,為什么呢?據知情人士稱,北大資源以2.5萬元/平方米拿下東莞地王地塊后,是想賣4萬元/平方米的。但三年過去,黃江區域的新盤均價才2萬元/平方米,附近最貴的住宅均價也只有2.6萬元/平方米。買的面粉比賣的面包還貴,這生意還怎么做?
樟木頭地塊雖已建成北大資源·公館1898項目,但住宅均價僅為1.8萬元/平方米,公寓均價僅為1.5萬元/平方米。拿地1.33萬元/平方米,開發建設完只賣1.8萬元/平方米,像這樣的買賣碧桂園們是絕對不會做的,但北大資源做了。
據統計,2017年之后北大資源所拿地塊溢價率多為50%左右,其中不乏一些溢價90%的地塊。
2017年北大資源平均融資成本為8%,之后兩年融資成本還在上升。
以北大資源2019年成功發行的3.5億美元363天高級無抵押債券,票面息率8.45%來計算,東莞地王地塊買地成本加融資成本,實際總額已達43億元,樓面地價超過3.1萬元/平方米。
頻頻高溢價拿地的后遺癥顯現,2019年北大資源急劇虧損16.93億元,同時還拖垮了為其輸血的北大方正。
項目成本高企,加上銷售乏力,北大資源的資金鏈早已難以為繼。
“2015-2018年,北大資源集團負債增加551.71億元,存貨及投資性房地產增加425.24億元,對地產的425億巨額投入和200億經營性巨額虧損。”高杠桿壓垮了北大資源,也壓垮了北大方正。(9)
至此我們講述了北大方正隕落的三大原因:極其混亂的內部管理,永無止息的權力爭斗是內因;撇開實體科研,盲目擴張是外因;不顧實際溢價拿地招致巨額虧損是直接原因。
回顧北大方正集團的發展歷程,不由得想起這些天輿論都在熱議兩家企業——清華紫光、北大方正。
我們都在說,企業發展的命脈是創新。但背負著國之重器的紫光方正卻自始至終未為我們企業的創新做出任何的表率。從現代企業發展的角度看,中國企業做出根本性創新的大概只有華為,做出局部創新的有大疆無人機、寧德時代電池,以及字節跳動的TikTok等,做出階段性創新的有格力、美的等電器公司,做出商業模式創新并在財務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有騰訊、阿里等,而頂著中國最好高校之名的北大方正與清華紫光,基本上則是投資貿易地產公司,僅有的那點科技色彩,實際上是向國家乃至地方政府拿錢拿地的砝碼,他們從來就沒有真正靜下心來真正搞研發,相反則是什么來錢快搞什么。
所以這些天人們如此頻繁的提他們,是因為對他們極其失望,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參考資料:
(1)財新周刊|細解方正重整方案激烈博弈如何成交?_財新周刊頻道2021年5月15日
(2)曾經輝煌的方正科技已經成為方正集團的“大窟窿”,為何北大的企業比清華差那么遠?2018-01-3017:57
(3)背靠“北大”今卻負債3000多億 2021-07-1010:40:51 來源:風雪談歷史舉報文:微微
(4)北大方正幕后越揭越驚人2014-11-1812:41:00 來源:中國日報網
(5)北大方正高管“隕落”資本“梟雄”現形2015年1月8日成都商報電子版 《每日經濟新聞》
(6)北大方正混改:出來混,終究是要還的股權律師 2020-03-0210:00
(7)鄭志剛:商學院從北大方正破產重組案例中學到些什么? 首發:FT中文網2021年7月6日
(8)北大資源是如何拖垮方正集團的?議事底站發布時間:20-08-05
(9)北大資源是如何拖垮方正集團的?遠遠的看設計師
今年7月被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北京一中院”)裁定受理實質合并重整后,北大方正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大方正”)等五家公司實質合并重整案第一次債權人會議即將在10月22日召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獲悉,此次債權人會議將核查《北大方正集團有限公司等五家公司第一次債權人會議債權表》及審議表決《北大方正集團有限公司等五家公司財產管理方案》,此外,目前債權人已收到重整管理人發出的受償意向調查問卷。
“管理人方面針對償付提出了幾個比較詳細的方案讓大家投票并反饋訴求。其實有部分機構債權人已在此前與北大方正方面有溝通過債權償債方案的訴求,這一次問卷是針對全部的金融機構債權人。”10月20日,一位北大方正機構債權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北大方正方面則表示,為公平保護全體債權人合法權益,管理人擬邀請全體金融機構債權人協助填寫調查問卷,配合收集訴求信息,以制定符合絕大多數債權人訴求的重整方案。
事實上,早前在今年2月19日,北京一中院已裁定受理北大方正重整,并于同日指定北大方正清算組擔任其管理人。
由于方正產業控股有限公司、北大醫療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北大方正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北大資源集團有限公司與北大方正存在高度關聯性且財務嚴重混同、區分成本過高等原因,管理人隨后申請對5家公司進行合并重整。
2020年7月31日,北京一中院裁定受理對北大方正等5家公司實質合并重整,并指定北大方正管理人擔任實質合并重整管理人。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審計、評估機構已以2020年1月31日為基準日對北大方正等5家公司進行了專項審計和評估,北大方正等5家公司的財產主要以股權、債權類為主,而且財產內部關聯性較強。
具體來說,北大方正等五家公司均是方正系企業的控股平臺、管理平臺、融資平臺以及資金調度平臺,財產主要由股權、債權、貨幣資金、不動產以及知識產權等構成,以股權及債權類資產為主。
初步審計結果顯示,北大方正等五家公司的債權類資產、股權類資產合計占賬面資產總額四分之三以上。方正系企業經營性業務及資產主要分布在方正集團等五家公司下屬信產、醫療、地產、貿易、鋼鐵等公司。
從債權類資產構成來看,北大方正等五家公司債權類資產主要是對關聯方的債權;從股權類資產構成來看,方正集團等五家公司股權類資產主要是長期股權投資。
這也顯示出5家公司財產內部關聯性較強,而關聯公司的營運情況、盈利能力和償還能力,也會對北大方正等5家公司財產價值的估值和回收帶來較大影響。
“重整期間財產由管理人統籌協調,且根據財產屬性進行分類管理。重整期間,北大方正等5家公司將采取管理人管理模式,由管理人負責管理公司財產和營業事務。”前述債權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就經營層面來說,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管理人將繼續聘用北大方正等4家公司經營管理層協助管理人負責營業事務,其原因則是北大方正等5家公司產業涉及信息技術、醫療、地產、大宗貿易等業務,下屬企業的經營管理事務具有較強專業性。
事實上,自去年12月違約以來,北大方正上千億的債權償付一直被市場廣泛關注。
按照北大方正方面披露的數據,截至10月9日,北大方正等5家公司共有638家債權人向管理人申報了649筆債權,合計申報債權金額2311.67億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獲悉,在這2311.67億元申報債權中,目前管理人已確認的債權金額有1364.4億元,暫未確認的債權金額有290.21億元,還有675.12億元不予確認。已確認的1364.4億元債權中,普通債權有1215.7億元,占比89%,其余則是有財產擔保的債權。
“現在管理人在征求受償方案和意見,也給出了一些選項。比如對有財產擔保債權,可選擇在擔保物評估價值范圍內一次性全額現金清償,未覆蓋部分按照普通債權受償;或者按照擔保物評估價值留債,未覆蓋部分按照普通債權受償。”一位機構人士表示。
對于普通債權來說則更為復雜。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針對除現金清償以外的部分,可選擇包括留債或以股抵債以及二者組合方式等等,以股抵債則對股權部分亦有細分條件,包括是否有回購安排,以何形式等。
值得注意的是,北大方正方面還針對提高現金清償比例還是綜合清償比例、是否愿意通過延長留債期限提高清償比例等向債權人征求意向。
按照北大方正最新披露,目前重整相關工作正在有序進行,包括債權確認、財產審計、資產評估、戰略投資者招募等等。
早前北大方正集團在4月21日公開招募戰略投資者,誰會成為“白衣騎士”也不斷引發市場猜想。
7月,有報道指出北大方正集團初步確定進入最新一輪遴選的戰略投資者名單,珠海華發、深投控、泰康人壽等5-6家機構入選。隨后,一位接近方正集團有關人士在回應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時對該消息表示認同。
“由于資產中股權和債權占比高,因而北大方正集團控股上市公司股權資產大概率要變現償還債務,引入戰投后,集團層面也將梳理管理架構對旗下資產進行經營管理或資產轉讓。從申報條件來看,戰投在近一年資產總額不低于500億元或凈資產不低于200億元,且相關產業領域具備優勢戰略地位或具有豐富并購整合經驗可適當放寬,這也意味著戰投方應具備較強資金實力或擁有較好產業資源協調能力。”一家中型券商分析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