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領音頻技術發展70年的美國McIntosh麥景圖,在當今數字音頻技術日新月異的年代,依然在技術研發保持充沛的活力,以及一如既往在產品層面引領時代的前瞻性。因此,在絕大部分的合并功放和前級上,均采用了內嵌DAC解碼模組的設計,不但可提供滿足當下需求的超卓數字音頻解碼播放能力,還考慮到未來數字音頻持續升級的可能性,于是采用的插卡式設計以便有需要的時候,更換DAC卡模組即可保持與時俱進,充分體現McIntosh麥景圖眾多用戶的投資價值。

    而且,McIntosh麥景圖內嵌的DAC解碼模組在設計非常具實用性,理念上并非以附屬功能的形式出現,而是真正融合先進技術數字音頻技術的一項增值功能。從接口的配備上就能體現這個屬性,無論哪一款DAC模塊,均提供6-7組豐富的數字接口輸入,包括可連接SACD/CD轉盤的獨家MCT端子;可連接各類數字音源,入CD機、高清機頂盒、流媒體數播等設備的同軸和光纖端子;可連接電腦、手機/平板、流媒體數播等設備的USB-B端子;甚至還有提供ARC音頻回傳通道,可連接電視機的HDMI端子。

    在這些豐富的端子中,可能觸覺敏銳的音響迷、音樂迷們會對USB-B端子投入更多的關注度。因為,USB-B端子的應用范圍涉及面最廣、而且可對應的數字音頻規格也最高,可應用于和電腦、流媒體播放機等設備構建數字音頻播放系統,最高可對應PCM 32Bit/384kHz和DSD512規格,完美對應當今潮流的高解析度音頻的播放。

    McIntosh麥景圖在打造DAC解碼模組的時候運用了眾多新技術,包括最新版本的XMOS異步傳輸界面,實現音頻數據源碼無時基誤差的傳輸,解碼核心采用美國ESS的8通道D/A解碼芯片,構建全平衡解碼線路,帶來更加的細節分析力和動態表現。由于解碼模組內置合并功放或者前級機箱內,因此減少了模擬信號線材連接和傳輸的失真,令音樂表現更傳神。

    流媒體音樂漸漸成為主流

    這個年代的音響迷,大多小時候玩過磁帶,買過CD,可能沒有趕上黑膠唱片時代。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很多人漸漸以硬盤儲存下載音樂文件替代了CD,到如今隨著網絡數字音樂平臺的興起,而習慣了網絡流媒體音源的便捷和海量選擇。如今很多音響迷、音樂迷其實是兼顧多種音源播放玩法的,有的側重黑膠、有的側重SACD/CD,但其中的大部分都會漸漸接受了越來越成熟的數字音樂播放方式,在以往我們稱之為PC Hi-Fi。

    除了儲存下載的音樂文件,如今主流的網絡流媒體包括:Tidal、Qobuz、Apple Music、索尼精選、QQ音樂等,其中已不乏HiRes高解析度曲庫。要播放這些下載的本地資源或者在線音樂資源,均需要用外部設備,比如電腦、手機/平板、流媒體播放器等等。這些設備要接入我們的McIntosh麥景圖音響系統,大多需要用USB或同軸/光纖線材,從支持的數據規格而言,我們更推薦的方案是使用USB線來連接。

    相對于傳統的黑膠和SACD/CD系統,PC Hi-Fi牽涉到電腦的操作系統和播放軟件的參數設置等方面的操作,頗具可玩性。如今無論是PC電腦抑或是MAC蘋果電腦,都具有通用的USB接口,但由于系統的差異,在使用軟件和設置方面有一定的區別。首先PC電腦需要在麥景圖的網站下載并安裝McIntosh-HD Audio CPL 驅動程序,而MAC電腦則不需要安裝驅動,只需用USB線連接后即可在設置-聲卡里找到McIntosh USB的選項。然后,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習慣選擇各平臺的播放器軟件。

    PC考驗動手能力

    PC平臺可選付費版的JRiver或者免費版的Foobar2000(最新版V1.6.10)。選擇前者的好處是使用起來相對比較簡單,軟件已經內嵌了ASIO插件,經過簡單的設置就可以正常播放了;后者的好處是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安裝不同功能的插件,使用者可自己控制、調整的空間更大,打造屬于自己的播放器。高要求的玩法是至少安裝ASIO和WASAPI插件,這些工具可令音頻文件繞過電腦系統的音頻組件,直接通過USB輸出音頻源碼到解碼模組,從而避免電腦系統的干擾而獲得最純凈聲音效果。

    單純極簡的MAC

    而MAC電腦的運用就相對簡單得多了,硬件方面沒有可調整的空間,一切都在于軟件應用的層面上操作。雖然內嵌的Apple Music也能夠播放海量的在線流媒體音樂,但如果想播放下載的HiRes高格式文件的話,則同樣需要安裝第三方軟件,比如Audirvana就是一款非常好用的軟件,可支持各種音頻格式文件的播放,而且界面簡單易用,邏輯性和蘋果的風格非常接近。Audirvana里的音頻設置可選外置DAC設備,直接選擇McIntosh就可以全面支持高解析度音樂的播放。

    手機/平板怎么玩

    事實上,如今很多音響迷并不喜歡用電腦來聽音樂,他們大多認為電腦是用于工作的,打開電腦就很難再放松下來享受音樂。而且,有不少音響迷其實并不熱衷于把音樂文件下載到本地儲存裝置,因為那樣需要耗費不少的時間精力來管理文件。但他們可能非常熱衷于利用網絡流媒體平臺來聽音樂,比如前面提到的Tidal、Qobuz、Apple Music、索尼精選、QQ音樂等等等,因為只要網速足夠快,不需要下載就能夠做到HiRes格式流媒體資源即點即播,使用上極致方便。

    那么,這些流媒體資源如何通過McIntosh麥景圖音響系統重播出來呢?最簡單實用的方法是利用安卓或蘋果的手機/平板作為播放器,通過USB線連接到McIntosh麥景圖合并功放或前級的USB接口,即可實現流媒體資源的播放。其中安卓和最新的iPad平板均使用Type-C的USB接口,只需購買一條USB-A/C接線即可。而如果是Lighting口的iPhone/iPad,則需要購買一條蘋果原裝的相機轉換器(其實就是Lighting口轉USB-A轉換器),再通過USB-A/B線接入DAC解碼模組。

    以當下大熱的Apple Music平臺為例,由于有龐大的iPhone/iPad用戶基數,加上同樣支持安卓系統的手機/平板,因此從2021年宣布推出數字母帶、HD高解析度無損音樂資源及空間音頻服務之后,在音樂/音響圈中掀起軒然大波。用戶只需每個月最低2.5元的月費就可暢聽7500萬首曲庫,其最高24Bit/192kHz的品質及隨時隨地流暢在線播放的體驗,確實帶來了良好的體驗。

    iPhone/iPad的用戶在連接好線材后,僅需通過設置-音樂-音頻即可選擇杜比全景式、音頻質量,打開無損音頻、選擇蜂窩網絡流播放/無線局域網流播放的高解析度無損,即可享受最高品質的流媒體音樂服務。

    對于安卓的用戶,由于目前Apple Music還未開放安卓平臺的高解析度權限,因此暫時無法享受最高24Bit/192kHz的音頻源碼輸出的品質,但大部分的安卓手機都會對音頻做SRC頻率重整,因此連接到DAC解碼器的話也能夠顯示24Bit/48-192kHz的數據規格。但安卓的玩家卻可以利用Hiby海貝播放軟件平臺作USB源碼輸出的設置,Hiby海貝播放軟件的優勢,在于內嵌了同樣具有海量HiRes音樂資源的索尼精選服務,只要付費成為注冊會員即可在線或下載母帶級的HiRes音樂,對于那些非常在乎音質的玩家而言,這是個極其具有吸引力的選擇。

    便是在音響媒體工作,要能聽到 MSB Reference 等級以上,甚至是更高端的 Select,機會都相當難得,和大多數音響迷一樣,我之前也只有在音響展上聽過,這次上瑞出借 Reference Transport 與 DAC,還搭配專用 Powerbase,全套 MSB 高端數位信號源重現音樂極度真實的樣貌,真是連做夢都會想念。

    驕傲地高舉「美國制造」

    話說 MSB 于 1986 年創立,創始人是 Mark Brasfied,主力是做 Philips CD 唱片的改機升級,后來 Larry Gullman 在 1989 年入股合伙,持續在數位信號源耕耘,到了 1994 年,Larry Gullman 把股份全部買下來,自己獨當一面,直到 2016 年才退居幕后,交棒給兩個兒子 Jonathan 與 Daniel Gullman 負責,從父親到兒子,三位 MSB的重要人物我都專訪過,他們對于研發設計與精密制造的熱情與專注,令人印象深刻,至今仍驕傲地高舉「美國制造」。

    我第一次接觸到 MSB 器材,是九十年代的 Millennium 2.4.6,將兩聲道外接處理 DTS 信號,當年是很新鮮的體驗,可以為兩聲道音響增添 3D 立體空間感,兩聲道也有環繞音響的感覺,不過后來環繞多聲道系統成為主流,Millennium 就流行了,之后 MSB 推出 24/96 Link DAC,當時也是少見可以將 16 bit 升頻 24 bit 的 DAC 解碼器,創造銷售佳績,也為 MSB 長遠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從這里也看得出來,MSB 從數位類比轉換起家,至今依然在此一領域投入耕耘。

    從平價跨入 Hi End

    早年的 MSB 走平價路線,采用市售晶片制作器材,不過這個局面約莫在 2000 年時改變了,當年 MSB 推出 Platinum DAC,首度采用自家設計制造的 Ladder DAC,舍棄了市售現成的 DAC 晶片,并持續十多年研發,把 Ladder DAC 做到最好。

    「做到最好」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創辦人 Larry Gullman 說的,2015 年 MSB 發表 Select DAC,售價高達九萬美金,他真心認為 MSB 已經做到 State-of-the-art 的境界,所以親自帶著 Select DAC 原型機,連續跑了十三個國家,橫跨亞、歐、美三大洲,舉辦產品發表會,在臺灣的發表會上,Larry Gullman 認真地宣告:「Select DAC 是目前為止我們做得出來最好的 DAC!」

    高貴 Select DAC 的半價

    2015 年發表的 Select DAC,是 MSB 投入自家設計制作 Ladder DAC 超過十五年之后的 State-of-the-art,不過身價高達九萬美金,也是 MSB 器材價格制高點,負擔得起的買家相對較少,于是,MSB 以 Select DAC 為藍圖,推出相對簡化的版本,就是我這次試聽的 Reference DAC 了。價格呢?依然不便宜,但是比 Select DAC 少了一半以上。

    至于配套的 Reference Transport,兩者并不是同時推出的產品,報到的時間比較晚,不過這兩部器材搭配起來,可說是所有數位音樂信號源的完整解決方案,有了這兩部機器,不管是實體 CD/SACD,或是連接電腦與網絡數位流媒體,全部包辦,同時兼具前級音量控制功能,只需要為 Reference Transport/DAC 搭配后級與音箱,音響系統就完整了。

    Ladder DAC 各家皆有獨門技術

    從市售 DAC 晶片,走向自家設計制造 DAC,顯示 MSB 在數類轉換技術領域獨樹一格,展現一家之言,不過這樣的道路并不容易。Ladder DAC 現在可說是高端 DAC 最熱門的關鍵字,只要看到它,就知道身價不凡,譬如 dCS 的 Ring DAC,核心技術也是 Ladder DAC,不過 Ladder DAC 講的是基本原理,靠精密電阻串疊排列構成「階梯」,調變為類比信號,但是要如何做到精確,各家做法不同。

    MSB 的 Ladder DAC,稱為 Sign Magnitude Ladder DAC,而 Reference DAC,搭載的是最新世代的 Hybrid DAC,與 Select DAC 完全相同,差別只在 Hybrid DAC 的數量,高端 Hybrid DAC 用了 8 個模組,而 Reference DAC 數量減半,搭載 4 個 Hybrid DAC。

    Ladder DAC 成本相對高

    如果說自己設計制造 DAC,就能稱霸武林,那就小看了 MSB 在數位類比領域的專業了。Ladder DAC 并不是新技術,甚至是最早的數類解碼技術,早年 Philips 的 TDA 1541 DAC,就是 Ladder DAC 架構,現在的二手價已經漲翻天了,代表其聲音表現有過人之處,可是如果 Ladder DAC 這么好,為什么主流 DAC 晶片卻是后來的 Delta-Sigma?

    原因很簡單,問題就出在成本上面,Delta-Sigma 采用數位運算,要把取樣率從 16 bit 拉高到 20 bit 或 24 bit,DAC 晶片的尺寸不會變大,只是演算方法改變,可是 Ladder DAC 不同,因為它采用精密電阻分砌線路,每增加 1 bit 精度,零件就要翻倍,線路體積跟著變大,要做出 24 bit 分砌電阻線路,難度更高,成本也大幅提升,可是在 1980 年代后期,CD 正式展開快速擴張期,想要讓 CD 普及,就必須讓 CD 唱片的價格壓低,于是成本相對較高的 Ladder DAC,就被容易大量生產且平價的 Delta-Sigma 所取代,而 Ladder DAC 只剩下少數對聲音品質堅持的品牌,持續投入研發升級,MSB 便是其中的代表廠商之一。

    低電平信號還原能力超強

    要注意,Ladder DAC 只是一個數類轉換架構,各家的設計內容還有諸多巧妙,MSB 自家用的是 Sign Magnitude Ladder DAC,與眾不同之處,就是處理低電平信號的能力超強,對照 Delta-Sigma DAC,解碼靠數位運算處理,解碼之后的數位噪訊,必須經過數位濾波處理,有些藏在錄音當中的微弱信號,就被過濾掉了。

    可是 MSB 的 Sign Magnitude Ladder DAC,只靠電阻被動元件輸出類比信號,且輸出信號就是電壓,不需要經過 I/V 轉換,因此也不需要多余的 OP 放大元件。其實,Sign Magnitude Ladder DAC 就是用最簡單的架構,重現所有數位錄音當中的細節,即便是錄音電平很小的信號,也不會因為數位濾波而消失。

    全模組化設計不怕器材落伍

    MSB 另一項與眾不同之處,就是采用全模組化設計,因為數位技術進步很快,隔幾年就會有新的應用出現,譬如早年的 S/PDIF 音頻接口,現在雖然還在使用,可是大多只用在傳統 CD 轉盤,想要連接電腦或網絡,就需要 USB 或 RJ45 界面,如果不是采用模組化設計,音頻接口應用改變,舊機器可能就不敷使用,可是 MSB 采用全模組化設計,保留日后升級空間,就不怕機器落伍,像是現在流行的 Roon 與 MQA,就可以加上 MSB 網絡界面模組,跟上時代流行。

    靠模組化設計讓數位器材不怕落伍,被時代淘汰,MSB 并不是唯一,可是要能落實對消費者的承諾,持續推出新的應用模組,才能贏得消費者信任,以前有些品牌,也打著模組化升級的口號,可是實際上卻沒有推出多樣化的應用,MSB 可不是這種光喊口號不落實的音響廠家,他們的擴充模組陣容強大,音頻接口與類比輸出都有,還有獨家 Pro ISL 音頻接口,連校正時鐘也是模組化設計,想玩升級,MSB 絕對讓你玩個夠。

    超準確 Galaxy Fremto 33 校正時鐘

    以我是聽的 Reference DAC 來說,因為搭配自家 Reference Transport,所以除了傳統 S/PDIF 輸入之外,加裝了 Pro ISL 數位光纖模組,而類比輸出模組則是平衡與非平衡各一組,機器還有兩個模組空間,如果加裝 Network Renderer V2 ,就可以連接網絡輸入,且具備 Roon Ready 與 MQA 解碼,支持最高 32/768 kHz 與 4xDSD。還有,標準校正時鐘是 Galaxy Fremto 77,我聽的這部 Reference DAC 已經升級為 Galaxy Fremto 33 模組了。

    時基誤差是很早就為人所知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使用高精度校正時鐘,MSB 的校正時鐘稱為 Galaxy Fremto,意指「宇宙飛秒」,最早是 Galaxy Fremto 140,然后進步到 Galaxy Fremto 77 與 Galaxy Fremto 33,數字代表時間校正的誤差值,140 代表 140 飛秒,77 就是 77 飛秒,而 33 代表 33 飛秒。飛秒是什么概念?1 秒的時間我們可以在手表上觀察,用這個做基礎比較,毫秒只有 0.001 秒,如果用電子碼秒來跑,數字變化的速度恐怕連眼睛都看不清楚,而飛秒代表小數點向下 12 個 0,是千萬億分之一秒,你就知道時鐘校正的精度有多高了。

    所有格式通包的數位轉盤

    Refernce DAC 可以說是簡化版的 Select DAC,不過 MSB 推出這兩部 DAC 的時候,并沒有推出對應的轉盤,那時只有 Universal Transport,造型停留在上一世代的產品,外觀不太搭,直到 Reference Transport 才跟上新的外型。與一般 CD/SACD 轉盤不同之處,就是 Reference Transport 的軟件兼容性,可說無所不包,不僅 DSD 與 PCM,甚至 Dolby TrueHD、DTS-HD、Dolby Atmos 與 DST:X,因為這是用 Oppo UDP-203 改造而來的轉盤,所以讀碟能力超強,無所不包。

    Reference Transport 身價如此昂貴,卻是用平價的 Oppo 改裝,恐怕很多人要大罵,這根本就是偷拐搶騙,可是 Reference Transport 只有保留光碟讀取機構、控制線路與圖像線路,其他全部都改了,幾乎是重新打造,連光碟承盤都用鋁合金精密車制,這些手工制作的元件,加上厚重的機箱與重新制作的電源供應,制造的數量又這么少,成本當然很高,而 Reference Transport 與 MSB 自家器材搭配時,還有一項別人沒有的優勢,就是獨家 Pro ISL(Pro Isolated Synchronous Link)光纖傳輸。

    獨家 Pro ISL 音頻接口

    之前 MSB 最好的數位傳輸界面是 Pro I2S,不過 Pro ISL 光纖傳輸界面出來之后,噪訊隔離的效果比 Pro I2S 更好,頻寬達到 3 MHz,而且具備雙向傳輸、即時偵錯技術,這是 MSB 的獨家技術,當然,也必須配套 MSB 自家 DAC 使用。或許有人會問,光纖傳輸的時基誤差不是很大?那是指一般 Toslink 傳輸,接口會產生時基誤差,MSB 使用自家規格的接口,不會有這個問題。

    MSB 的技術含金量可說超高,我盡可能簡化介紹,畢竟,諸多音響技術的創新與進步,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音樂重播服務,用耳朵驗收最重要。全套 Reference Transport/DAC,加上專用 Powerbase,裝在三個訂做箱子里,好是威猛,不過 Powerbase 只能供應一部機器電源,所以我搭配 Reference DAC,Reference Transport 就委屈點連在排插上。


    直入后級音色更通透

    試聽都在 U-Audio 編輯部,音箱用 Wilson Audio Alexia 2,功放則是 EAR 868 PL 前級與 509 II 后級,Reference DAC 本身具備音量控制,可以直入后級,不過我還是比較了搭配前級的差異,加上 868 PL 前級之后,聲音的厚度再好一點,音色的溫暖程度更好,而直入后級搭配 509 II,聲音表現更為明快,速度感更好。

    兩者各有千秋,都很好,但如果不加上 868 PL 前級,可能更容易凸顯出 Reference Transport/DAC 的聲音特色,所以后來就都用直入后級 509 II來聽。

    聲音直接與真實感太強了

    如果要講出 Reference Transport/DAC 最明顯的聲音特色,我想說是音樂重播的直接與真實感,真是太強大了,這些年聽過的 CD/SACD 或 DAC 不少,可是要在音樂真實感與 MSB 相提并論,真的不多,與編輯部目前使用的 Merging NADAC 比較起來,NADAC 的音色相對溫暖,可是在細節刻畫、纖毫畢現的真實感,可就略遜一籌了,MSB 展現了強烈的音樂真實感,讓樂器仿佛漂浮在空中,垂手可得。

    我想舉「當鋪爵士」30 周年紀念 SACD 為例,「Limehouse Blues」可說是聽幾十年也聽不膩的經典錄音,在小酒館的錄音現場,音樂開始前樂團試音的時候,小酒館里諸多聽眾的聲音細節,錄音師切換器材開關的聲響,一旁吧檯里面的杯盤碰撞,遠處還有人輕聲講話,這些錄音細節的營造,Reference Transport/DAC 可說是真實到了極點,閉上眼睛,可以想象小酒館的錄音現場。

    爵士鼓一個起手式,定調了節拍,其他樂手跟上腳步,木管吹奏的主旋律下面,有著鋼琴與低音貝司活潑的應和,鐵琴輕輕敲打的聲響,音符感覺很近,可是音場卻是開闊的,仿佛坐在小酒館聽現場音樂最好的位置,感覺很近的音符帶來聆聽的親昵感,而寬闊的音場空間則讓聽感輕松自在,這錄音不知聽了多少次,可是用 Reference Transport/DAC 來聽,還是那么有新鮮感,好像可以聽到更多錄音細節,感受到更真實的錄音場景。

    吉他撥彈的細節真豐富

    聽自然樂器的錄音,這種真實感更為強烈,像是 Opus 3 的「Showcase: Acoustic Music in Authentic Environment」,聽 Eric Bibb 的「I Want Jesus To Walk With Me」,一把吉他的男聲彈唱,Reference Transport/DAC 把 Eric Bibb 形單影只地自彈自唱,唱得既傳神又傳真,傳真的是吉他與 Eric Bibb 的嗓音,木吉他的音色很溫暖,五聲音階帶入分解和弦,吉他的共鳴厚度很夠,而且鋼弦的高音不會太亮,而是多了分暖意,與 Eric Bibb 溫暖真摯的嗓音配起來,藍調味道真是濃郁。

    像這樣配置簡單的錄音,并不算器材的大考片,藍調氣氛用其他的器材,一樣可聽得興味盎然,可是用 Reference Transport/DAC 來聽,木吉他與人聲細節的刻畫,呈現真實的音樂畫面感,反復的藍調曲調,一段比一段更深情,最后的反復時,木吉他彈奏又敲打琴身,Eric Bibb 的嗓音強弱變化更有戲劇性,木吉他顯然是用手指撥彈,因為沒有 Pick 的聲響,而且吉他音符顆粒圓潤厚實,吉他手應該是刻意用指頭肉撥彈,而不是指甲,讓木吉他的音色更暖更厚,這些錄音的細節,用 Reference Transport/DAC 就是那么真實,不光 Eric Bibb 的嗓音迷人,表情豐富,連彈奏吉他的細節都刻畫得那么真實。

    小提琴纖毫畢現

    Reference Transport/DAC 的真實細節刻畫,聽起小提琴更是纖毫畢現,像是慕特的「Across the Star」,聽「星際大戰:原力覺醒」的主題曲「Rey's Theme」,慕特小提琴獨奏的主題,在高把位拉奏著亮麗的音符,琴弓擦弦的細致尾韻,用 Reference Transport/DAC 來聽,音符更顯鮮明,等樂團全員加入之后,小提琴拉奏著主題旋律,襯底的低音大提琴用彈跳的撥奏應和,銅管則厚實地從音場后方浮現,把管弦樂團的氣勢撐開來,樂團像是驚濤駭浪,而小提琴獨奏則是游走其間,一件樂器與管弦樂團抗衡,這是電影女主角 Rey 的主題,小提琴就是Rey,樂團則像是故事里的命運,而 Rey 要一個人去對抗。

    慕特錄制電影主題曲,其實不算正統古典,帶著流行跨界的樣貌,錄音也是如此,用 Reference Transport/DAC 來聽,可以感受到明顯低頻強化的效果,多軌錄音的配置,也讓音場的鮮活感更強烈,過去聽這張錄音,其實也知道錄音后制的走向,可是用 Reference Transport/DAC 來聽,這些錄音室刻畫的音色效果,感覺更為明顯。

    音樂畫面感十足

    換上 Lahav Shani 與鹿特丹愛樂管弦樂團新錄制的「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回歸正統的古典錄音樣貌,低頻沒有刻意加料,少了點煽情的味道,聽第三樂章的快板,樂團弱音開始主題,迎接鋼琴的反復,在鋼琴獨奏之時,大提琴與之起舞,Reference Transport/DAC 把鋼琴、大提琴與樂團三者的層次,用清晰又真實的樣貌呈現,年輕的鋼琴家,自己獨奏,同時擔任指揮,速度展現明快的朝氣,用 Reference Transport/DAC 來聽,腦海里浮現的是錄音現場的樣貌,鋼琴家彈奏快速的樂句之后,立刻抬頭舉手,指揮樂團相互應答,然后再埋首鋼琴,用琴音帶動著樂團,用 Reference Transport/DAC 來聽這張新錄音,畫面感十足。

    再來一張熟悉的大提琴,聽王健的「巴洛克時期大提琴協奏曲」,第一軌鮑凱里尼的「Concerto in B-Flat」第一樂章,樂團華麗地展開,Reference Transport/DAC 帶出弦樂群鮮活明亮的光澤,同時展現適當的厚度,管弦樂團的規模感適中,是巴洛克時期協奏曲應有的面貌,王健的大提琴 Solo 反復主題時,由重而輕的變化,細部表情豐富,拉奏時伴隨著細微的呼吸聲,尤其是樂句變換的空檔,呼吸聲聽來更為明顯,仿佛王健就在現場拉奏。

    把人與錄音現場拉得更近

    我想,聽音響所追求的,不就是這種真實的錄音樣貌重現嗎?我們不可能參加每一場音樂會(現在更困難),可是能夠通過唱片(現在更多是音樂檔案了),把我們與錄音現場的距離拉近,而越是講究的器材,這種重現錄音現場的真實感就越強,Reference Transport/DAC 就是能夠營造出強烈音樂真實感的數位信號源

    最后,我想用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的「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做結尾,這是大編制的管弦樂團錄音,還有人聲交織,聽第五樂章的終曲,兩百人的大編制,Reference Transport/DAC 撐開寬闊的錄音場面,女中音與女高音交織唱起:「啊!咄咄逼人的痛苦,我以掙脫你的魔掌。啊,征服一切的死亡,如今你已被征服。」這是我熟悉的錄音,可是用 Reference Transport/DAC 來聽,女中音與女高音的歌聲,顯得更為逼真,口唇的變化更為豐富鮮活,層次感更強,合唱團由男低音聲部開始吟唱,聲部逐漸堆疊,一層層加重音樂的厚度,沖到最高點的時候,合唱團奮力唱起:「復活,是的,我的心啊!」銅管群綻放厚實又明亮的光采,底部則是厚重的管風琴催起龐大的氣勢,Reference Transport/DAC 的輕重對比有著漂亮的層次感,讓音樂由弱到強的變化,階調是那么地清楚,感受龐大管弦樂團一層又一層堆疊出來的壯闊樂音。

    求真,那 MSB 會是你的菜

    雖然在我寫稿的時候,Reference Transport/DAC 已經送回去了,看著手中的筆記,腦海里還是可以想見 Reference Transport/DAC 的真實感,我知道,這套數位信號源依然價格高昂,可是 Reference Transport/DAC 的真實感,幾乎可說是目前我聽過的數位信號源當中最強者,我很難描述 Reference Transport/DAC 的聲音個性,它的音色不過暖,也不生冷,感覺很中性,音場通透開闊,可是重現音樂的真實感,確實是一等一的器材,如果求真是你追求音響性能升級的重點,那么 MSB 會是你喜歡的類型。

    器材規格

    MSB Reference Transport
    讀取格式:UHD Blu-ray, Blu-ray, Blu-ray 3D, DVD-Video, DVD-Audio, AVCHD, SACD, CD, Kodak Picture CD, CD-R/RW, DVD±R/RW, DVD±R DL, BD-R/RE
    輸出格式:最高 8ch 192kHz PCM, DSD 支持 ”Surround Only” 輸出;同軸輸出兩聲道 192kHz PCM, Dolby - Digital, DTS
    HDMI Audio 輸出最高 7.1ch / 192kHz PCM、5.1ch DSD, Bitstream.
    HDMI Video 輸出:UHD / 1080p24 / 1080p / 1080i / 720p / 576p / 576i / 480p / 480i, 3D frame-packing 720p / 1080p24.
    尺寸 :444× 92 × 444 mm(寬 × 高 × 深)
    重量:12.7 kg

    MSB Reference DAC
    形式:DAC
    支持最高格式:32 bit / 3,072 kHz PCM,8 × DSD
    數位輸入:Toslink × 2,RCA Coaxial × 1,XLR × 1,word-sync × 1,模組插槽 × 4
    類比輸入:XLR(100 k 歐姆)
    類比輸出:XLR × 1 / 最高 3.57 Vrms
    動態范圍:145 dBAFS
    本體尺寸 :444× 92 × 444 mm(寬 × 高 × 深)
    重量:8.2 kg

    Reference Powerbase
    電源輸入:100V(固定)120/240V(自動切換)
    消耗功率:50W
    尺寸 :444× 92 × 444 mm(寬 × 高 × 深)
    重量:20 kg
    尺寸:444× 92 × 444 mm(寬 × 高 × 深)

    、選擇過程

    去年購入IK iLoud MM后,一直想弄個千元左右的DAC試試能不能壓榨音箱的潛能。最開始的時候用索尼NW-A45接上電腦試了試USB DAC功能,效果感覺還不如直接接電腦。這個價位的DAC除了國產也沒啥可選擇的了,先后看了“國產三巨頭”的SLSM SU8、拓品D50、aune X1S。

    三款解碼器價格差不多,在ASR論壇的評測數據里表現都不錯,SLSM SU8、拓品D50都是雙ES9038Q2M芯片的解碼器,aune X1S是ES9018Q2M但是帶耳放。很多人說使用ESS芯片的解碼器數碼味比較濃,IK iLoud MM的聲音又比較平淡,有些擔心聲音更不好聽。去這三家的官方群里混了一陣子,升級版的拓品D50S、aune X1S 2020版都出了,依然沒有決定買哪款。

    偶然看到了一位網友的曬單,發現了一款DIY的樂明DAC。溫暖的聲音風格還挺適合我的需求,用來改善MM偏平淡的人聲聽女聲應該不錯。看描述用料挺厚道,頂配的998元價格也不貴,最后讓我卻步的原因有兩個:一方面是DIY產品性能難以保持統一水準,另外一方面是這解碼器個頭有點大。

    一晃到2019年年底了,飛傲推出了K5 Pro。AK4493芯片的小型臺式DSD硬解耳放一體機,外觀也還不錯。不太想做小白,就等著看看用戶評價如何,沒有什么槽點的話就定它了。比起其它三家的DAC,這款產品的失真、底噪、信噪比等參數沒那么好看,但用戶評價還不錯。讓我放棄的原因是這個耳機口的做強先級竟然高于后面的蓮花輸出,還沒有輸出切換。我平時聽音箱多耳機少,這樣的設計意味著要經常插撥,很不方便。

    二、性能小鋼炮——拓品E30

    在拓品群待了大半年時間,新品上了好幾波,不過都是越來越貴的,連申請試用都懶得試。3月份的時候突然推出了全新的E系列,拓品的半總天天在群里吹E30參數如何好,我心動了。機器又小、AK4493芯片,加上群里還有PY價能再少點,首發就下單了一臺。

    E30是一臺純DAC,外觀比較一般,四個邊角的處理我不是很喜歡。外殼是全鋁的,前面板是玻璃的,有黑色和銀色可選擇。對于我這種買手機首選黑色的人來說,黑色的琉璃面板和黑色機身整體性更強,也就選了黑色。前面是多功能觸摸按鍵,長按是待機/開機,短按切換音源。

    背面有USB、光纖、同軸三種輸入,只有一組RCA輸出。電源是5V輸入的,可以插電腦USB或者接手機充電頭供電。E30用的是USB B接口,這也是大多數傳統音頻領域廠家堅持使用的接口,好的USB線也都是這種接口。

    拿在手機對比可以看出E30的體積非常小,也比較輕,感覺和一些大點的隨身播放器差不多。群里有人開玩笑說為什么不塞個鐵塊在里面,這樣會顯得用料更“扎實”。

    機器的做工還算好,但談不上精致,黑色的外殼也容易留下指紋痕跡。Hi Res的小金標現在已經泛濫成災,幾乎所有上市的國產音頻產品都有這東西。

    IK iLoud MM配的是3.5mm轉RCA線,我就又買了條雙RCA的線。線對音質有沒有影響?我認為是有的,只是對于IK iLoud MM和拓品E30這個級別的產品,可以忽略不計。最初是想找條飛利浦的蓮花線,找了一圈只看到3.5轉RCA的。最后買的是偉良DIY線,佳耐美的線+百威的插頭,0.75m價格78元。選這個主要是看中線材正規,屏蔽層做得比較好。有點后悔了,百威的插頭太大,也有點緊,把iLoud MM上的插座頭金屬片都連帶撥出來了。

    之所以說拓品是國產解碼器里的小米,是因為它和小米一樣很熱衷于“跑分”。在ASR的測試數據里,拓品的產品在同級別里都很不錯。這次E30更是有著越級表現,單論DAC部分的表現得分持平了同門的D50S。

    三、功能和設置

    E30默認是工作在前級模式,此模式下可以通過遙控器調節音量。因為IK iLoud MM的音量控制是在后面,調節不是很方便,買E30也是看中這點。如果想獲得更純凈的信號,可以設置純DAC模式。顯示屏有3有亮度可調,在純DAC模式下顯示的是采樣率,前級模式顯示的則是音量。

    我個人是比較喜歡用實體按鍵來調節設置的,D50S就是如此。E30不知是因為體積太小還是從成本考慮,除了模式切換和音源選擇,其它都要通過遙控器設置。當然,如果用來接電視之類的,有個遙控器會方便些。遙控器用的是2節AA電池,出廠附件里居然沒有電池,夠摳門。

    接入電腦后,需要安裝廠家提供的驅動和程序模塊。E30用的解碼模塊和拓品其它產品一樣,USB用的是XOMS XU208芯片,最高支持PCM 32bit/768KHz、DSD512的解碼。光纖和同軸用的是AK4418芯片,支持24bit/192KHz。DAC確切的叫法是數模轉換器,之所以也被通稱為解碼器,就是因為也內置了解碼模塊。

    foobar2000的設置如上面所示,設置好了就可以正常工作了。我這臺電腦開始怎么都不能用ASIO,技術員遠程看過后也是無解,最后我是還原了系統備份再安裝才解決。

    如果嫌foobar2000界面不夠友好,推薦安裝酷狗推出的VIPER HIFI播放器,在設置里選擇ASIO輸出即可。這個播放器還是不錯的,音質上比foobar2000稍差些,但是界面友好也沒廣告,還可以在線播放免費的Hi Res資源。

    四、個人聽感

    說下我的使用環境,辦公桌子是L型的,24英寸顯示器。E30和音箱的對比,都是非常的MINI。拓品的DAC有個功能挺實用的,沒有信號輸入1分鐘后,機器會自動進入待機狀態,有信號輸入就會自動開機。之前曬單的時候就有不少網友說辦公室怎么能用音箱,我也只是在下班時間聽聽。如果想要把聲音打開,還得是晚上同事都走了或者加班的時候才行。

    使用純DAC模式測試,播放器和系統音量也是設置成最大,此時DAC音量是0dB狀態,輸出電平最大。IK iLoud MM的音量在12點鐘方向是0dB狀態,中午的時候一般我只開到8點鐘方向,晚上沒人了才敢開到10點鐘方向,至于12點方向并不適合坐在桌邊聽,太大聲了。在聽一些大場面的音樂時,能明顯感受到音箱動態有比較明顯的提升,氣勢十足。之前看到有人說給IK iLoud MM上個小支架表現會更好,以前沒什么感覺,現在感受到了。

    如果是聽人聲或者流行歌曲的話,聲音的變化并不明顯,只是用了解碼后人聲更溫潤了些。作為對比,我開了索尼NW-A45的USB DAC試聽,拓品E30的人聲更為飽滿,但是A45開了醇音后聽女聲更有味道。莫非這種加了味精的hufi聲音更適合我?不過這種聲音只能偶爾聽聽,聽久了些就會覺得膩味。

    《加州旅館》這首測試曲目大家都很熟悉了,經常用于音箱的聲場和解析的測試。接上E30后,聲場并沒有什么提升。不知是我的擺放限制還是這個DAC就是如此,聲場并沒有什么變化,縱向空間依然很平。最明顯的變化是聲音的分離度要好了不少,人聲更純凈。IK iLoud MM的人聲比較硬,用上解碼后人聲,這方面是我最想要的。

    經常看到聽交響樂、弦樂的能聽出樂器位置之類的,我比較少聽古典音樂,反正我是聽不出。這次看到有人分享了這張《HI FI弦樂 - 凱韻五重奏》CD,標注了聲場示意圖。試聽了下,聲音定位沒問題,只是聲場拉不開器樂的間距很小。

    五、結語

    DAC方面的評論也看了不少,發現網友們對于千元DAC的評價兩極分化嚴重。有的人認為這價位的DAC和板載聲卡差不多,另外一部分則認為提升巨大。看到個說法,在影音系統這樣搭配比較合理:音箱 50%+功放 30%+解碼器 20%。對于這種觀點我是比較認同的。到對于PC HIFI系統來說,聲音的表現力最主要得看音箱的素質,DAC相當于房子的軟裝修,更多地是風格和細節上的完善。

    拓品E30值不值得買?如果只是在線聽聽流行歌曲,這個錢可以省了。如果有自己的曲庫,聽的都是高品質的音樂,這點投入還是值得的。當然,也別想著接上DAC就能有質的提升,音箱才是最重要的。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