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兵之祖,百兵之君,古時候,無論是皇帝、高官、文人、商人還是俠士,都愛佩劍以顯示自己身份與品味。對于俠士來講,一把趁手的劍刃更是彌足珍貴。高手過招,兇險異常,生死往往一線間,對于劍刃細節的追求自然也是要到極致。古人俠士如此,而放眼今日,對于職業電競選手與電競愛好者來講,稱手的電競裝備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電競產業暴走式的發展讓整個行業對專業電競硬件的要求越來越高,無論是手感、做工、技術還是性價比都必須一流,才能入挑剔的電競用戶們的法眼!
ET,專注鍵鼠二十年,從來都只為電競愛好者與職業電競選手提供專業的電競硬件,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把稱手的兵器——ET I-700幽靈之刃機械鍵盤。
開箱:劍刃出鞘
劍鞘的作用在于保護劍刃,機械鍵盤的包裝最大的用處也在于此。ET I-700幽靈之刃機械鍵盤使用了厚實的瓦楞紙盒包裝,采用了牛皮原色方案,包裝盒正中的ET品牌LOGO更是點睛之筆。
我們了解一款產品往往是從產品包裝開始,一款產品包裝的設計也恰恰是品牌內涵的另一種呈現。I-700幽靈之刃機械鍵盤整體包裝設計簡潔大氣,依然透出高端與專業品質,演繹出大片質感,體現出ET品牌20年的積淀——簡潔、實用、專業、高效!
產品外觀
ET I-700是一款手感出眾的全尺寸機械鍵盤,采用標準的104按鍵設計。鍵盤面板采用了磨砂工藝防靜電金屬材質,非常厚重,整體質感上乘。它的三圍尺寸為437*135.6*38.6mm,重約1185g,手感一流;懸浮結構式設計,十分方便日常的保養與清潔。
從細節看起,小編的注意力立馬被ET品牌LOGO所吸引,充滿大氣的金屬設計風格元素,劍刃在手,天下我有!
換個角度來一張~個人是非常喜歡鍵盤下方的手托設計,保證了使用者的舒適度,長時間使用也不會出現明顯的酸痛與不適;自帶手托,也省去了用戶另行購買的麻煩,而且手托設計也讓鍵盤整體顏值和視覺完整性更出色。
鍵盤上部邊緣的劍齒造型設計對于ET I-700幽靈之刃的產品命名詮釋得十分到位。
狀態指示燈的圖案也很清晰,魔鬼在細節。
看看背面,考慮到玩家的習慣和使用舒適度,鍵盤背面設計有可調節支架,用戶可根據自己喜好隨意調整。
另外,為保證大家使用時候的防滑性和穩定性,ET I-700背面四角還設計有橡膠防滑腳墊,激烈操作時也很難位移。
再上兩張美圖,大片模式開啟,從不同角度和燈光下的多角度展示,不知道您怎么想,反正我已是迅速成為了ET I-700幽靈之刃機械鍵盤的迷弟了。
對于劍客來講,稱手的兵刃自然是想更長時間使用;對于電競玩家和選手來講也是如此,適合自己稱手的電競硬件極難尋覓。
所以看了質感,咱們再來看看工藝與技術:
鍵帽采用了雙色注塑工藝,字符永不磨損,鍵帽無論是在耐磨性還是光效性表現都很出色,長時間使用之后依然清晰如新。
拆開鍵帽,欣賞欣賞軸體;ET I-700采用高特防塵青軸,青軸在軸承與鍵帽處加了防塵外框設計,按壓時縫隙也不會積灰。
軸承上采用了黃金觸點接觸,單個鍵位5000萬次按鍵壽命,不僅防塵,鍵盤還采用了防水結構設計,持久耐用無憂!
大鍵采用了更為方便拆卸和安裝的衛星軸設計,全鍵可換軸,相比普通的平衡杠,除了手感更優,使用壽命也更耐久哦。
這里還要強調一點的是,ET I-700幽靈之刃機械鍵盤軸體首創安全套技術,防止針腳氧化,提高產品耐用性,ET在每一處細節都用心到了極致。
好的鍵盤不僅要有出眾的質感與技術,充分為用戶考慮的操作便捷設計也很重要;ET I-700上部為功能區,可以通過Fn+FX完成相應功能操作,大大提高了用戶便捷性。
F1-F12每一顆功能區按鍵都有圖標指示,F1-F4分別為調出我的電腦、搜索、計算器以及媒體播放器,而F5-F11則是曲面切換、播放停止、音量方面的功能調整,F12為鎖住鍵盤,玩家可以輕松快捷完成相應操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Fn+加上上下鍵還可以對顯示器對比度進行調整,這個功能也是讓小編大大的驚喜。
鍵盤燈效
作為一款具有七彩燈效的機械鍵盤,ET I-700在燈效的表現與設置上很特別。
在燈效模式方面,ET I-700的設計堪稱DIY樂趣十足,采用了單色多彩多模式燈效設計,為滿足更多不同玩家的喜好,ET I-700有兩種大類的燈效模式。
第一種是對電競游戲玩家進行設計的分區圖形化光效顯示,玩家可使用FN鍵+1~0數字鍵進行操作。
調節出針對FPS類游戲、CF、COD類游戲、RTS類游戲、LOL等游戲專屬燈效模式,同時還設有兩個自定義燈效模式,可自定義出您所需要的長亮區域。
第二種模式便是動態燈效模式。動態燈效模式下又分8種——左右掃描、45度掃描、貪食蛇跑馬、從左到右波浪掃描、滴水漣漪、全亮模式、踏雪無痕、呼吸模式多種主流燈效,用戶可以通過FN鍵+INS鍵進行自由切換(切換順序,前兩下是靜態分區圖形模式與2種自定義燈光,后面便是8動態模式切換了)。
另外,還可以通過Fn加方向鍵調整鍵盤背光燈效的亮度和變化的快慢。Fn+左右鍵為降低和加快燈光變化快慢,FN+上下鍵為提高和降低燈光亮度。
好了,這下大家對燈效的設置完全了然了吧。其模式分別為:左右掃描-從左到右,水平位置上所有鍵位燈光依次閃爍;45度掃描-黑暗中異常炫酷;貪食蛇跑馬模式-貌似這是小編最愛的一個模式了,節奏感和歡樂氣息十足;波浪掃描-從左到右依然精彩;滴水漣漪-名字相當有詩意,該模式下按哪個鍵,哪個鍵的背光就亮,互動感很棒的一個模式;踏雪無痕模式-暗對比帶來了極強的表現力。
呼吸模式,貌似是多數玩家都較喜歡的一個模式。
最后,再奉上一張全亮模式,過癮吧?
8種模式都看完了,是不是覺得超級炫酷,ET I-700不僅質感出色、技術出眾,而且可玩性也很強,堪稱追求個性化與高顏值裝備電競玩家的標配。
軟件測試
說了這么多,最后來看看實際使用的測試~首先看看軟件測試,我們采用KeyboardTest軟件。
首先對ET I-700的延遲時間進行測試,快速敲擊鍵盤,雖然我手速不到位,不過延時也基本為個位數,均值為2ms左右,表現絕對不錯了。
在全鍵盤沖突測試方面,結果也是意料之中的達到了全鍵無沖突,彈彈鋼琴神馬的都是小菜一碟啊~
游戲體驗測試
最后再來看看游戲方面的體驗:
考慮到無沖的測試,所以首選還是選擇了《街霸4》,熟悉《街霸4》的童鞋都清楚,作為老牌日式格斗游戲,《街霸4》幾乎所有必殺技都需要用到搓招的技術,這一操作在手柄上很好完成,鍵盤上可能操作難度較大。但是對于ET I-700來講也是小菜一碟,小編親測,用ET I-700搓招的手感相當平滑,配合強烈的段落感,幾乎每一招都能搓出來,無沖設計,名不虛傳。
LOL作為目前最受歡迎的MOBA競技游戲,受眾非常之廣,而且對于高玩來講這款游戲操作中的APM要求也很高。實際體驗ET I-700手感出色,無延遲,而且專屬的LOL游戲燈效模式也讓操作更加準確。
最后來看看暴雪的《守望先鋒》,時下最流行的當紅FPS游戲,而且相比傳統FPS游戲,其中又有許多動作要素,所以對于鍵盤來講要求也更高。毫無疑問,實際體驗效果依然出色,ET I-700低延遲、全鍵無沖加上優良的段落感、出色的手感讓這款游戲體驗絕對堪稱專業級的享受
總結:
今天和大家一起比較全方位的了解ET I-700幽靈之刃機械鍵盤,該款鍵盤無論是外形設計、質感以及所采用鍵盤科技的優良性上都堪稱一流,而且在實際體驗中也能體會到,鍵盤軸體帶來的出眾手感和低延遲,讓游戲體驗更佳,操作游戲起來也更為簡易和順暢。當然,ET I-700幽靈之刃機械鍵盤的背光燈效相當炫酷,多種模式和可調節的設計讓鍵盤的可玩性和可DIY性非常強悍,無論電競還是DIY愛好者,ET I-700幽靈之刃機械鍵盤都是不錯的選擇。
在這個時代,我們用電腦就能看遍世界的每個角落,用手機就能查到所需的一切信息,“探險”從前所具有的美好含義而今正在逐漸淡化。而在紐約動物學會熱帶研究部(DTR)的鼎盛時期可不是這樣。從1916年到1964年,在著名美國科學家威廉·貝比的帶領下,一批勇敢的科學怪人前往西印度群島和拉丁美洲,探索那里的叢林與海洋,在每一個野外基地里收集、鑒定和記錄所發現的新物種。
隨同前往的還有貝比的一支藝術家團隊,他們依照標本畫出了精彩絕倫的鉛筆、墨水以及水彩效果圖,這些圖畫隨后被公之于眾。那時候攝影技術發展尚不充分,因此都是一些畫家、插畫家陪同科學家做任務的。DTR的特別之處在于,它的領頭人貝比——暢銷書作家、本領域內的明星人物,在演藝界、政治界、企業界都有人脈——有意讓他們作品成果的價值不止步于學術層面。于是他的團隊將很多人們前所未見的生物都呈現了出來,尤其是一些深海生物。
畫展中心本月即將結束的一場展覽《探險作品——熱帶研究部野外探險繪畫集》就重點展示了這些畫家無與倫比的插畫,以及他們過去和現在對流行文化所產生的影響。DTR插畫家——有些還同時是科學家——經常會在熱帶森林里一邊探險一邊趴在膝蓋上作畫,甚至為了畫海洋生物,還會在泳衣上固定鋅制畫板。有一些畫家根據標本缸里的小型標本,就能畫出實物大小的效果圖,還有一些能根據貝比和他同事對水下幾百英尺的所見畫面的描述,就能實時地畫出效果圖。
在畫展中心的畫廊里,你可以欣賞到DTR畫家對富有視覺沖擊力的陸地及海洋生物華美而不失精細的刻畫。這些畫面細細品來十分幽默有趣,當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令人恐懼的怪誕細節。這種風格對現在隨處可見的流行文化亦有影響,從動畫人物莫阿娜到電視劇《馬男波杰克》、《瑞克和莫蒂》,甚至一些玩具,比如侏羅紀世界樂高玩具組合,都有DTR風格的影子。
許多DTR的作品會在科幻頻道的一些暑期重磅節目中推出,節目效果甚至比介紹一些看似專業嚴謹的科學機構研究都要好。DTR藝術家伊莎貝爾·庫珀的一幅亮色水彩畫《綠鸚鵡魚》(諾瑪探險,1923年)就特色十足,這條魚表情自負,似乎在為自己復雜多彩的身體而感到驕傲,西瓜紅、海藻綠、海洋藍、霓虹黃等繽紛的色彩在它的身體上一一溶解開來。在這幅畫的左邊,掛著庫珀的另一幅作品《海鰻》(阿克圖拉斯探險途,1925年),畫面中的海鰻神情羞怯,笑容扭曲,身體微微膨脹。旁邊還有一幅的埃爾斯·鮑斯泰爾曼的《劍齒蝰魚》(百慕大探險,1934年),這條魚露出了可怕的牙齒,它的眼睛在黑色背景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光亮。
《探險作品》展覽中還展出了其他的海洋巨怪,有外貌酷似狗的大嘴生物,還有亮橙色皮膚的巨型烏賊,正向前緩緩游動尋找獵物。鮑斯泰爾曼在她的水粉畫《恐怖深海里的大惡狼》(1934年)中表現了一群五顏六色的,既可愛又有些恐怖的深海生物,它能讓你會心一笑的同時感到害怕,因為它們都直勾勾地盯著參觀者,就好像鼻子都壓在畫框玻璃上似的。
展覽室的另一頭展出的是一些描摹鳥類、昆蟲、陸地生物的繪畫作品。你可以親眼見到喬治·斯萬森的作品《大眼爬樹蛇》(委內瑞拉,1945年),畫風整體上有些抽象。還有庫珀的《虎貓》(英屬圭亞那,1925年),這幅畫用水彩呈現了一只土黃色的老虎,看它表情仿佛若有所思。
* * *
但有時候很難相信這些畫面都是真實的,尤其是那些水下作品:長著尖牙的魚、噴著蒸汽的蝦、正在進化的蝌蚪(這些在DTR制作的黑白動畫片里都一一呈現了)。當今很多科學家也對這些生物的真實性表示懷疑。DTR藝術家對異域生物以及它們生存環境的戲劇性的刻畫手段對20世紀早期的大眾創作意識有所影響。當然,深海潛水這項活動也因此流行起來,風靡全國。DTR對這代人的影響,就像航天項目對此后一代人的影響一樣巨大。
在那樣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DTR怪誕狂熱的深海之夢激發了美國人對探索未知的巨大熱情。1939年,紐約世界博覽會上展出了薩爾瓦多·達利的《維納斯之夢》,這幅畫所在的展廳就特意設置了深海的背景。這個展廳做成了潛水裝置的樣子,酷似DTR的潛水球。DTR的潛水球由工程師奧蒂斯·巴頓(也是一名新人導演)所設計,采用重金屬材料制成,以便能讓科學家向海洋更深處探索。另一個展廳做成了珊瑚礁的形狀,里面是一些穿著暴露的美人魚暢游在夢幻般的景致之中。
另一個同樣走夢幻風格路線的大師就是華特·迪士尼了,他是貝比的友人之一,還參觀了DTR當時設在特立尼達島的野外基地“西爾瑪”(Silma)。DTR作品與迪士尼動畫風格的類似之處自然不必多講,只不過那個時候迪士尼動畫還處于起步階段。迪士尼的早期作品之一《幻想曲》就讓無人問津的夢幻王國復活了,那些蘑菇、掃帚、深海生物,無一不煥發著奇思妙想的魔力。在《胡桃夾子組曲》的系列電影中,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有著大大的眼睛,還會開口說話,它們在海里像跳芭蕾舞似的優雅遨游。它們夸張的,真人似的特征,以及那些夢幻般的怪誕的深海地形,都令人自然而然地聯想起DTR的藝術作品。
在那樣一個渴望探索與歷險的時代,貝比成為了印第安那·瓊斯式的名人,與大名鼎鼎的探險家查爾斯·林德伯格、伯特蘭·皮卡德等人齊名。巴頓的大制作電影《深海巨人》(1938年)就半傳記性地講述了貝比在百慕大海岸的種種奇遇,由貝比本人出演。貝比就他探險旅途寫的十幾本書也廣受歡迎,很多都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的榜單。在《國家地理》、《哈珀斯雜志》、《麥考爾雜志》、《紐約時報》、《斯克里布納雜志》、《婦女家庭》雜志等一系列媒體采訪過后,貝比的個人形象也迅速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貝比的探險精神也側面反映出了同時代人面對20世紀加速的現代化與世界化進程產生的恐懼心情,比如經濟危機、核滅絕、社會劇變等帶來的一系列威脅。前DTR成員歐尼斯特·B·舍德薩克(昵稱是“舍蒂”,他把DTR的許多探險經歷都融入了電影之中)以及魯斯·羅斯(歷史學家)于1933年制作了電影《金剛》,這部電影刻畫了陌生事物所帶來的恐怖,揭示了人類試圖駕馭自然的徒勞無功。金剛有著和人一樣的眼睛,舉止之中流露著情感,他被從自己的原始家鄉中驅逐出來,最終來到世界上最現代化的城市之一——紐約,給這里的人們造成了恐慌。顯然,舍德薩克和羅斯與貝比一起度過的日子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創作,金剛的歷險是一場宿命式的、DTR式的歷險,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兩面性,既能帶來歡愉,又能帶來恐怖,正如鮑斯泰爾曼等DTR畫家所呈現的那樣。
據《探險作品》展的一位主管凱特琳·麥克雷奧稱,科幻電影《原子怪獸》(1953年)中的人物原型就是貝比和他的助手格洛麗亞·霍利斯特。這部電影的預告片中提出了幾個引人深思的問題:“我們正在深挖我們不應該知道的秘密嗎?”“科學會不會讓原始世界的恐怖力量釋放出來?”一年之后,迪士尼將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改編成了真人版電影,其中船員們要和大象體型的深海巨獸進行親密接觸,比如人工制成的一只巨型烏賊模型。DTR對各種各樣的陸地和海洋生物擬人化的表達方式在其他很多電影中也有運用,比如迪士尼的《瘋狂動物城》(2016年)、韋斯·安德森的《水中生活》(2004年)、皮克斯的《海底總動員》(2003年)以及《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2016年)(里面的章魚漢克說話喪喪的,有著火紅顏色的皮膚,像極了DTR某幅畫里的一只烏賊)。的確,DTR藝術家表達怪誕自然的高超的視覺語言永遠是留給怪誕王國后輩創作者的一份珍禮。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在《探險作品》展精致的視覺圖畫與DTR留給流行文化的豐富遺產背后,隱藏的是當時標本收集的暴力殘忍的手段,隱藏的是探險科學家無意間幫跨國公司開辟了一個新入侵地的事實。《探險作品》展的另一位主管瑪德萊娜·湯普森表示,這次展覽還揭示了一個令人憂心的現象,即DTR中典型存在的“藝術家與科學家之間的長久的親密的關系”如今已經十分少見了。
是的,今天的藝術家和科學研究者在一些個人項目上仍有合作,許多得獎影視作品比如《新星與地球》也表明流行文化與自然科學還是可以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但DTR的精神仍舊獨樹一幟:這個團隊的里插畫家,以及貝比一手培養起的合作創新的風氣,都對科學研究者有著極大的影響,最終形成了一種靈活互補的創新意識。DTR對科學追求“有效性”的定義無疑被藝術家的視角拓寬了,即使是今天,這些藝術家的作品還是與100年前的一樣鮮活、神秘,靜靜地影響著后人。
(翻譯:朱雨婷)
……………………………………
歡迎你來微博找我們,請點這里。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學發現并不總是以最引人注目的形式出現。有時,科學發現來自于看似不起眼的物體,比如一塊不起眼的小石頭。一塊 6 厘米寬(2.3 英寸)的骨頭和牙齒化石正是如此,它在擴展史前大型貓科動物的地理知識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杰克遜地球科學學院博士生約翰-莫雷蒂(John Moretti)手持劍齒虎的頭骨,該頭骨是杰克遜學院古脊椎動物收藏的一部分。資料來源:杰克遜地球科學學院
在得克薩斯州出土的一塊"丑陋"的小化石被確認為似劍齒虎,從而擴大了我們對這種史前貓科動物的地理分布范圍及其生態影響的了解。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生約翰-莫雷蒂(John Moretti)領導的研究小組對這塊化石進行了研究,揭示了它的重要意義。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解剖記錄》(The Anatomical Record)上。
在本研究論文所涉及的化石標本中,可以看到底部有兩顆牙齒斷裂:一顆是門牙,另一顆是部分嚙合的犬齒。圖片右上方的比例尺為 1 厘米。圖片來源:薩姆休斯頓州立大學
莫雷蒂解釋說:"你甚至無法分辨它是什么,更不用說它來自哪種動物了。它就像一個地洞。外表丑陋,而寶藏都在里面。"
這塊化石呈塊狀圓石,有幾顆外露的磨損牙齒,是在墨西哥灣的海底被沖上岸之前形成的。杰克遜學院得克薩斯大學計算機斷層掃描實驗室的 X 射線分析顯示,在頜骨內還有一顆隱藏的犬齒,沒有嚙合,保存完好。
劍齒虎的頭骨,是杰克遜地球科學學院古脊椎動物收藏的一部分。資料來源:杰克遜地質科學學院
這一重要發現讓莫雷蒂確定化石屬于似劍齒虎,這是一種在各大洲生活了數百萬年的大型貓科動物。由于這只大貓死時還沒有完全長成,因此它獨特的劍狀犬齒還沒有掉落到固定位置。這顆牙齒嵌在下頜內,受到保護,不受外界環境影響。
莫雷蒂說:"如果那顆劍齒已經全部萌出,完全形成了成人形態,而不是介于兩者之間的尷尬的青少年階段,它就會直接折斷。它就不會存在,我們也就不會有它作為證據"。
藝術家繪制的似劍齒虎的原貌。圖片來源:Sergiodlarosa,維基共享資源
似劍齒虎的棲息地遍布非洲、歐亞大陸和美洲。它是一種大型健壯的貓科動物,體型與美洲虎差不多,臉部拉長,前腿瘦長,背部傾斜,最后形成一個尾巴。它們鋸齒狀的犬齒被大牙齦瓣覆蓋,與今天的家犬相似。
它們的化石曾在得克薩斯州的多個地區被發現,但這塊化石首次表明,這種大型貓科動物曾在連接得克薩斯州和佛羅里達州、現已被淹沒的大陸架上漫游。科學家推測,這片陸地曾是新熱帶走廊。水豚和巨型犰狳等動物不會冒險到更北的地方,它們利用這片潮濕的草原從墨西哥到德克薩斯州再到佛羅里達州。
屬于劍齒虎的一顆犬齒,是杰克遜地質科學學院古脊椎動物收藏的一部分。資料來源:杰克遜地球科學學院
莫雷蒂說,似劍齒虎生活在這條走廊上的發現,讓科學家們對晚更新世時期這一地貌的生態有了一個小小的了解。像這些貓科動物這樣的大型食肉動物幫助塑造了更廣泛的動物群落,抑制了獵食動物的數量,影響了區域生物多樣性。
這塊化石標本是拉馬爾大學(Lamar University)教授拉塞爾-朗(Russell Long)60多年前在博蒙特南部的麥克法丁海灘(McFaddin Beach)發現的,但由美國國會眾議員布萊恩-巴賓(Brian Babin)捐贈。巴賓說,他在古生物學和牙科方面接受的培訓幫助他認識到,乍一看像是一塊怪石的東西實際上是一塊上頜骨和牙齒。"毫無疑問,我的專業知識和我作為牙醫所學到的知識在這方面幫助了我,"他說。
杰克遜地球科學學院博士生約翰-莫雷蒂(John Moretti)手持劍齒虎的犬齒,該犬齒是杰克遜學院古脊椎動物收藏的一部分。資料來源:杰克遜地質科學學院
這項研究是山姆休斯頓州立大學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威廉-戈德溫(William Godwin)于 2018 年啟動的一項關于麥克法丁海灘化石的大型計劃的一部分。該研究由UT、山姆休斯頓州立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資助。
編譯自: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