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背景下,創新思維已成為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它不僅關乎個人的成長與成功,更關系到國家和企業的競爭力。本文將探討創新思維的內涵,分析其培養路徑,并提供實踐策略,能夠幫助讀者掌握創新思維,開啟未來之門。
二、創新思維的內涵
1. 開放性:愿意接受新事物,敢于挑戰傳統觀念。
2. 靈活性:能夠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復雜問題。
3. 批判性:具備獨立思考能力,能夠批判性地分析信息。
4. 創造性:能夠產生新想法,提出創新解決方案。
三、培養創新思維的路徑
1. 多元學習:廣泛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促進思維的交叉融合。
2. 實踐探索:通過實驗、項目等實踐活動,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創新思維。
3. 批判性思考:培養質疑和分析的能力,學會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
4. 團隊合作:在團隊中交流思想,碰撞創意,促進思維的深度與廣度。
四、實踐策略:創新思維的培養
1. 設定挑戰性目標:為自己設定高難度目標,激發探索未知的勇氣和創新的潛能。
2. 鼓勵失敗:將失敗視為學習和成長的機會,鼓勵嘗試和創新。
3. 跨學科學習:打破學科界限,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促進創新思維的產生。
4. 培養好奇心: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探索未知,激發創新靈感。
五、案例分析:創新思維在實踐中的應用
1. 谷歌的20%時間:谷歌允許員工將20%的工作時間用于個人感興趣的項目,這一策略催生了Gmail、Google News等創新產品。
2. 蘋果的創新文化:蘋果公司強調設計思維和用戶體驗,鼓勵員工打破常規,推動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創新產品的誕生。
六、創新思維——未來之門的鑰匙
創新思維是個人和社會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多元學習、實踐探索、批判性思考和團隊合作,我們可以培養創新思維,開啟未來之門。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讓我們擁抱創新,不斷探索,共同塑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
創新思維的培養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我們保持開放的心態,勇于嘗試,不斷學習和實踐。通過本文的探討,我們希望能夠激發讀者對創新思維的興趣,鼓勵大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積極培養和運用創新思維,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創新思維至上#
改進文風大家談】
作者:張劍(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每年畢業季,我都會審看大量本、碩、博不同層次的論文。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會有不少看后收獲甚微的“電腦體”論文,它們一般具有兩個明顯特點。
一是無創新性見解,只是依賴大數據技術,增添大量同質性例證,卻沒有相應的學術增值。比如常見的“某書引某書”研究,利用電腦檢索,幾乎可以窮盡式地羅列所有引書信息,但是如果沒有關于引書特色及其價值的獨到分析,其研究意義又何在呢?
二是不講究邏輯和章法,文風蕪雜,組織混亂。好的論文不僅要有新的學術見解,而且對材料的選擇、組織和運用,對文章的謀篇布局乃至語言修辭都有較高要求。但“電腦體”論文往往對材料疏于剪裁,有的一兩條材料即能說明問題,偏要長篇累牘,將觀點湮沒在材料中;有的材料與材料之間沒有配合,甚至不顧時代先后。從章法和修辭看,“電腦體”論文結構多不嚴謹,行文跳脫,段與段、句與句之間缺少必要的邏輯聯系;語言多空話套話,有的還病句頻出。
與之相比,前輩學者雖無電腦加持,但能將看到的材料轉化為有用的知識貯存于大腦。行文之際,便能得心應手地驅遣腹笥,將自己的心得精當表達。做到既有創獲性的見解,又在材料使用和語言修辭方面妥帖自然,不枝不蔓。
而“電腦體”論文的作者,更多是依靠技術偽裝學問,并非真正消化吸收了材料。如今堪稱人腦與電腦并存的“雙腦”時代,電腦仿佛成了人腦的外掛,數據爬梳、信息提煉甚至知識儲存,都在電腦中完成。人們渾然忘記了電腦畢竟只是一種工具,其在邏輯性、系統性、綜合性以及價值判斷方面無法取代人腦。由于很多作者患上了嚴重的電腦依賴癥,寫作幾乎全靠電腦幫忙,缺乏自己的思想與見解,最后產出的只能是獺祭材料的“電腦體”論文。
我們當然歡迎科技帶來的便利,但也要警惕這種便利是否會養成精神的懈怠。“數據越多越無知”“當電腦代替了書籍,人們損失了思想”,此類說法都在提醒我們自覺保持人腦的主體性。那么,我們不妨先從遠離“電腦體”論文開始。
《光明日報》(2024年08月26日 0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024 年上半年,PC 行業迎來了難得的回暖。
首先是一季度,全球 PC 市場在經歷連續兩年的下滑之后,終于重新恢復增長,出貨量達 5980 萬臺,同比增長了 1.5%。當時我們就指出新品刺激以及 AI PC 概念兩大因素,推動了全球 PC 市場走出寒冬。
而據最新公布的數據,二季度全球 PC 市場不僅繼續增長,甚至增幅還在擴大。
圖/ IDC
市場研究機構 IDC 最新數據顯示,在剛剛過去的 2024 年第二季度,全球 PC 市場合計出貨 6490 萬臺,同比增長 3%,增速為一季度的兩倍。甚至除了中國市場之外,全球 PC 出貨量二季度的同比增長可以超過 5%。
具體到前五大廠商,聯想繼續穩坐全球第一大 PC 廠商的寶座,出貨量從去年同期的 1420 萬臺提高到了 1470 萬臺,漲幅 3.7%,市場份額也隨之提升 0.2%至 22.7%。排名第二、第三的惠普和戴爾并不理想,戴爾甚至還有 2.4%的下滑。
相比之下,蘋果和宏碁無疑是更大的「亮點」。不僅僅是一季度增速就大幅領先其他廠商,二季度增速還在繼續提高,遠高于大盤,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大盤的增長。
尤其是蘋果的出貨量同比增長 20.8%,從 470 萬臺增至 570 萬臺;宏碁也有 13.7%的增幅,出貨量從 390 萬臺增至 440 萬臺。
M3 MacBook Air,圖/蘋果
正如 IDC 全球設備追蹤副總裁 Ryan Reith 所言,連續兩個季度的增長,加上圍繞 AI PC 的大量市場宣傳,以及迎來重要的商業換機周期,正在提振全球 PC 市場。
而結合一季度、二季度 PC 市場的情況來說,PC 市場今年上半年發生的變化,恐怕還是未來數年 PC 行業的大趨勢。
過去半年,PC 行業重新成為了輿論的焦點,不僅是因為暌違已久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增長背后的驅動力。
AI 當然是最繞不開的一個核心。事實上,從 ChatGPT 開始 PC 就重新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大多數的 AI 工具也都更傾向于先上 PC,然后才會逐漸覆蓋手機。
背后的關鍵原因在于,PC 平臺在信息的輸入輸出上有著更天然的優勢,不管是更大的顯示屏幕,還是更高效的文本輸入方式,而這恰恰也是這一輪 AI 變革——大語言模型技術最具顛覆性的能力所在。
而在 2024 年,隨著基于大模型技術的 AI 應用不斷涌現、碰撞和出圈,越來越多普通人開始真正在日常工作、學習中用上 AI,PC 也自然而然引起了更多的使用和討論。
但 PC 顯然不想止步于「搭臺」,還想在 AI 時代親自「唱戲」。
2024 年被稱為 AI PC 元年,不是沒有原因。從年初到年中,幾乎每一家主流 PC 廠商都在密集地推出 AI PC 新品。
圖/聯想
4 月 18 日,在第十屆聯想創新科技大會上,聯想一次性發布了六款 AI PC。就連蘋果也在 3 月 4 日推出了搭載 M3 芯片的新款 MacBook Air,并稱其為「世界上最好的消費級 AI 筆記本電腦」。
還有更多廠商,也在推出旗下的 AI PC 產品,從戴爾、惠普、華碩、宏碁,到榮耀、華為、微軟。
與此同時,新一輪的換機周期也在推動全球 PC 出貨量的整體提高,尤其是商用 PC。四年前,新冠疫情引發了全球范圍 PC 的大規模更新換代,當時大量采購的 PC 到現在接近性能和功能的極限。
IDC 報告就指出,目前許多商用 PC 使用時長普遍超過了四年,企業開始尋求更新以提升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當然,Windows 11 的更新和 AI PC,也是推動企業更新 PC 的關鍵因素,但這種推動作用,可能還是要從下半年開始。包括消費級市場也是如此,畢竟在 6 月之前,市面上的 AI PC 都很難稱得上真正的 AI PC,也和傳統 PC 拉不開使用上的差距。
公允地講,雖然一部分有專業需求的消費者和技術愛好者在購買筆記本電腦時,已經開始關注 PC 的 AI 性能以及相關的 AI 功能和應用。但顯然,目前市面上大部分 AI PC 的「AI」還遠不能成為影響絕大部分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關鍵因素。
在驍龍 X Elite Windows PC 上市之前,廠商所謂的 AI PC,「和傳統 PC 拉不開使用上差距。」比如說 AI 聊天機器人這類目前用戶規模最大的 AI 應用,實際上并不依賴于硬件本身,廠商們之前宣稱的 AI PC 和傳統 PC 用起來都一樣。 WPS AI、Notion AI、微軟 Copilot 以及大量 AI 應用,都是如此。
不是沒有廠商試圖改變這種局面。
圖/英特爾
英特爾從去年年底起聯合 PC 廠商舉辦了各種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大賽,希望吸引開發者基于 Ultra 處理器打造端側 AI 應用,還推出了 AI PC 加速計劃,吸引獨立軟件供應商(ISV)。
此外,聯想在 4 月正式發布了「聯想小天」個人智能體,提出了 AI PC「五大特性」,包括內置個人大模型、本地異構算力、個人知識庫、個人數據和隱私安全保護、開放人工智能應用生態。
但首先,算力是一個基礎問題。
眾所周知,目前云端大模型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算力,其實終端也一樣。事實上,今年上半年絕大部分的 AI PC 都是通過異構計算提供 AI 算力,指的是利用 CPU、GPU、NPU 共同參與 AI 加速計算的過程。
然而「異構計算」放在筆記本電腦上并不合理,不僅是占用 CPU、GPU 計算資源,容易影響日常使用體驗,還有功耗上的問題。
擁有足夠算力的 NPU,則是 PC 行業的「版本答案」。
6 月 18 日,第一批搭載驍龍 X Elite 的 Windows 筆記本電腦終于開售了,包括微軟最新款的 Surface Laptop、Surface Pro,宏碁非凡 Go Pro AI 以及華碩無畏 Pro15 2024 高通版等。隨后,各家廠商的驍龍 X Elite/Plus Windows PC 都在陸續上市。
如果按照微軟對于 AI PC 的要求,Windows 11 AI PC 的核心標準就是 NPU 擁有至少 40TOPS 的 AI 算力,目前市面上只有最新發布的這一批驍龍 X Elite/Plus Windows PC 稱得上「AI PC」。
戴爾 XPS 13 高通版,圖/雷科技
現實是,目前搭載驍龍 X Elite/Plus 的 Windows PC 還少得可憐,更多新品將在下半年陸續上市。同時不只是高通,英特爾和 AMD 也在前不久的臺北電腦展上紛紛發布了下一代 PC 芯片,共同點是 NPU 就能單獨提供 40 TOPS 以上的 AI 算力,相應的上市機型也都會在下半年正式開售。
只有算力夠了,不管是最新版本 Windows 11 上的,還是第三方 AI 應用才能在 PC 上普及開來,AI PC 也才能在下半年有真正的用武之地。
除了換機周期的到來、Windows 11 的更新以及 AI PC 的大火,2024 年 PC 行業注定還繞不開高通的重新入場。
驍龍 X Elite 不是高通的首款 PC 芯片,但毫無疑問,這是最值得期待的一款高通 PC 芯片,從去年 10 月發布就把「期待值」拉滿了。具體到產品本身,驍龍 X Elite 最大的兩個亮點無非是——同性能下更低的功耗以及算力達到 45 TOPS 的 NPU。
在 AI PC 時代,NPU 算力的重要性太高了。
在 3 月英特爾舉辦的一場人工智能峰會上,英特爾客戶端計算事業部副總裁 Todd Lewellen 就提到,微軟堅持讓 Copilot Runtime 在 NPU 而不是 GPU 上運行,以盡量減少對電池壽命的影響:
去年(與微軟)進行了很多討論,我們問「為什么我們不能在 GPU 上運行它?」他們說是希望確保 GPU 和 CPU 被釋放出來完成其他工作。而且我們希望確保出色的電池壽命體驗,如果在 GPU 上運行 Copilot 和其中一些工作負載,你會看到對電池續航的巨大影響。
圖/微軟
在一定程度上,微軟指出了上半年所謂「AI PC」普遍存在的問題:異構計算因為要調用 CPU、GPU 計算資源,會影響到 PC 上其他軟件以及日常的運行,甚至讓整個系統體驗變卡。
再有,受困于在 AI 加速計算中 CPU 速度太慢、GPU 功耗太大,異構計算仍然存在效率低下的問題,對于極重續航能力的筆記本電腦而言,顯然是不合適的。
與此相對,NPU 作為專門為神經網絡運算而設計的處理器,在 AI 運算上有著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功耗,更適合日常運行 AI。所以在驍龍 X Elite 之后,從英特爾到 AMD 再到蘋果,也都在大幅提高 NPU 性能:
- 蘋果在 5 月發布了 M4 芯片,NPU 算力達到了 38 TOPS,相比 M3 上的 18 TOPS 翻了一番還多;
- AMD 在 6 月發布了銳龍 AI 300 系列 APU,配備「移動端最強 NPU」,算力可達 50 TOPS,搭載該芯片的 AI PC 將于 7 月起上市;
- 英特爾也展示了 Lunar Lake,NPU 算力達到了 48 TOPS,計劃在秋季正式出貨。
圖/ AMD
甚至,這不是這一輪 PC 芯片變局的結束。根據媒體爆料,在高通之后,聯發科將聯合英偉達在 2025 年推出基于 Arm 架構的 PC 芯片,AMD 也在計劃推出 Arm 架構的 PC 芯片:
大概率會改變整個 PC 市場。
縱觀這半年的 PC 市場發展,AI 技術無疑成為了推動行業前進的重要力量。從英特爾到 AMD,再到蘋果,芯片廠商們紛紛投入大量資源提升 NPU 性能,以應對 AI 計算的需求。雖然目前異構計算在效率和功耗上仍存在挑戰,但我們可以看到行業正在快速適應和優化。
展望未來,PC 市場將會更加多樣化和智能化。隨著聯發科和英偉達的合作,以及 AMD 計劃推出的基于 Arm 架構的 PC 芯片,傳統的 x86 架構可能會受到沖擊,PC 生態系統將迎來更多創新與變革。
對消費者而言,未來的 PC 不僅僅是計算工具,更是智能助理和高效伙伴。這不僅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也將深刻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在這場變革中,只有持續創新、關注用戶體驗的廠商才能脫穎而出,成為新一輪科技浪潮的引領者。
2024上半年,科技圈風起云涌。
大模型加速落地,AI手機、AI PC、AI家電、AI搜索、AI電商……AI應用層出不窮;
Vision Pro開售并登陸中國市場,再掀XR空間計算浪潮;
HarmonyOS NEXT正式發布,移動OS生態生變;
汽車全面進入“下半場”,智能化成頭等大事;
電商競爭日益劇烈,卷低價更卷服務;
出海浪潮風起云涌,中國品牌邁上全球化征程;
……
7月流火,雷科技·年中回顧專題上線,總結科技產業2024上半年值得記錄的品牌、技術和產品,記錄過去、展望未來,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