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客:
根據交警部門優化珍珠路交通條件的要求,我公司將于2019年8月12日優化合并珍珠路原由南向北方向的東門市場、電腦城兩處站點。新設置站點名稱為電腦城站,具體位置位于珍珠路由北向南方向的電腦城公交站馬路對面。
此次合并調整站點給您帶來的不便,敬請諒解!
特此通告
宜昌公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19年8月8日
珍珠路東門市場、電腦城公交站點合并調整示意圖
來源:宜昌公交集團
| 胡晗
圖 | 寧波
下午三點的中山大道落葉蕭瑟。一元路口,不到5㎡的小店門口排著長隊,人們在寒風里搓著手,等一鍋剛出爐的熱燒餅。
50歲的汪師傅麻利的從自制烤爐里抽出一層鐵屜,8個燒餅剛好焦黃酥脆,刷子在不銹鋼碗里蘸辣油刷勻,撒上白糖,切條裝袋,熱騰騰的蔥花孜然香。
51歲的周嫂是汪師傅的愛人,在后院臨時借用的小棚屋里揉面拌料做餅,一屜屜往店面烤爐里送。
他們是這家燒餅店的老板。2003年,從孝感來武漢擺攤賣燒餅,在此以前的整個人生,屬于孝昌縣農村3畝稻田,一幢毛坯房和4個兒女,每年收入不到萬元,剛夠糊口。
剛來武漢,用鐵皮自制推車烤爐,在三陽路華清園路邊擺攤,沒有固定門面,總被城管驅趕。2006年攢了錢,到一元路租下這間路口小門面,從此改名一元路燒餅。
每天凌晨三點,汪師傅起床和面,周嫂切蔥,加辣椒油、孜然、鹽和胡椒拌調料,凌晨四點準備好半天的量,等待面發酵的時候再瞇一個小時,五點半出攤,從坤厚里十幾平米的舊出租屋運到店面,六點半爐子燒熱,第一鍋燒餅出鍋,這天的生意就開始了。
從早上6:30到晚上七點多,一天能賣四五十斤面,大概150個燒餅。生意最好的下午三點到晚上六七點,門口的隊伍永遠不少于15人。最初從隔壁十六中和市實驗畢業的學生、周圍的居民吃慣了甜辣酥脆的味道,口碑相傳,遠在沌口、光谷的食客慕名而來。
周嫂記著每個熟客的面孔,比如,畢業的高中生幾年后抱著孩子回來重溫校門口的味道,她還認識。
夫妻倆在武漢賣了12年燒餅,每年除了8月酷暑生意最少,回家休息一個月,春節前后休息十來天,其余時候每天開門。四個兒女全都來到武漢,各自打工,做電焊、理發,休息時輪著來店里幫忙。鄉音難改,卻離老家農田已經遙遠。
從默默無名的路邊攤到家喻戶曉的一元路燒餅,夫妻倆揣測著武漢人的口味,改進配方,從原始蔥油燒餅到加入辣醬、白糖,又加孜然調出燒烤味,餅越做越薄脆。
12年里,一袋面粉從40元漲到90元,燒餅也從一塊錢漲到2.5元。唯一沒變的,是夫妻倆仍然住在坤厚里昏暗陳舊的出租屋,爐子灶臺、一間廁所一張床,每個月300元租金,每天晚上七八點收攤回家,收拾洗刷,十點睡覺,5小時后起床開始忙活,周而復始,幾乎沒有休息和娛樂。
生活屬于面粉、蔥花、爐灶柴火。十年里,三陽路賣自行車電動車的一條街拆了,電腦城拆了,一元路上的店鋪消失,高聳的江景房赫然誕生,立交橋爆破,綿延幾站路的舊宿舍被封圍,刷上拆字。整個中山大道周圍最繁華的地方,滄海桑田。
藏在其中的小小燒餅店沒變,十幾年還是老樣子。老板夫婦忙碌在漢口最中心的舊夾縫里,和老家的稻田相隔遙遠,卻也和城市本身的繁華無關,甚至沒怎么逛過百米開外的江灘公園。
過去幾年里,汪師傅的大女兒和大兒子結婚,賣燒餅攢下的錢用于彩禮,在武漢買房定居遙遙無期,孩子們只中學文憑,打工收入難以立足。
周嫂說,現在身體還能熬,好歹比在農村種地要寬裕,看著每天絡繹不絕的人上門來吃,心里高興。等老了,還是要回去,武漢繁華,想留,留不住。生意在最繁華的江灘旁,外來客仍然是外來客。
武漢冬天夜幕早臨,賣完最后一爐餅,汪師傅拉下卷閘門,告別車水馬龍的中山大道,轉身走進昏暗老舊的坤厚里。🌙
創 2017-10-18 5分鐘讀懂武漢? WHatplus
這里曾幾乎承包全武漢人的手機和電腦
繁華之后,輝煌漸遠
一場淘汰賽也在拉開序幕
1996年國慶節,孫愛英和丈夫在武漢電腦城興高采烈地布置起來之不易的門面。物業對他們說,未來這里將極具發展空間。
整整21年過去,物業猜中了開頭,卻沒有猜到后來。
國慶長假后,一則消息震驚了廣埠屯的商戶:占據街道口黃金位置的百腦匯資訊廣場,將于本月31號閉店升級。
2014年10月18日開業的百腦匯,今天正好3歲生日。作為廣埠屯-街道口區域電腦城的“小字輩”,得益于市場繁榮,它很快就和賽博、資訊、華中、珞珈、南極、武漢、蘭普、大世界并稱“武漢九大電腦城”。
九十月正是新生配電腦的旺季,百腦匯卻悄然閉店。有經營者說,重開后的業態還待定,而現在,一些進駐商戶已進入退保證金、不續簽合同的流程,有商戶已提前離場。
▲人去樓空的場景正在上演。
無論是升級還是轉向,百腦匯的閉店,都讓廣埠屯的群雄感到些些寒意,商戶們心里有點打鼓:冬天來了嗎?曾經的暖春還會再來嗎?
| 立春|
北有中關村,南有廣埠屯。
華中最大IT交易市場,武漢人流密度最高區域之一,男生們最愛的天堂。
這里有最新、最潮的電子尖貨,當官網剛開始發貨時,這兒的正品就已擺上貨架;這里有神通廣大的老板,一個電話便能幫你調到各種難搞的配件;這里電子產品扎推成街,各色人群游走,學生、宅男、歪果仁,天南海北,口音交雜。
貨架上堆滿無數電子元件,數十臺電腦屏幕一字排開,橡皮筋將手機殼捆綁成堆,路由器顯卡擱置在最上層,小功率風扇懟著拆開的機箱吹,二手音響和低價顯示器在昏暗的環境下音影交融。
今年60歲的孫愛英,對廣埠屯的暖春記憶猶新。
1996年,對市場高度敏銳的她和愛人從寧波慈溪老家趕到廣埠屯,在彼時的武漢電腦城(如今珞珈電腦城)二樓租了個19㎡門面,主做DIY電腦,順便賣些鍵盤、鼠標等配套設備。
在抓住機會就能一夜暴富的年代,花四萬五租下門面的她感嘆自己做了正確選擇。那時一臺電腦能賺上千元,偌大的電腦城一鋪難求。
“一個非常小的門面,幾幫人搶著要,加價都不一定租到。”
當年的電腦城,沒有淡旺季之分,天天客流爆滿。每家店門前從早到晚都立著一張硬紙牌,有最新到貨的介紹,還有待遇不斷創新高的招聘信息。
孫愛英說那時電腦城早上八點半開門,等著買電腦的顧客卻已在門口自覺排起長隊。有學生家長、公文包漲得鼓鼓的單位采購員,還有從各地奔赴過來的眾多批發商。卷閘門嘩啦一開,都一窩蜂似的沖進去,狹窄的走廊瞬間圍得水泄不通,拼命推著前面人的背才能往前走。
1996年—2005年,她和愛人每天要配十幾臺電腦,生意忙到做不完。“每天都像打仗一樣,衣服褲子全部汗透,頭發跟幾天沒洗似的粘在一起。”
| 立夏 |
在華中數碼城賣了10年電腦的曾林,也感受到廣埠屯的“熱”。
“那種熱鬧場景,一輩子都不會忘。”
當年廣埠屯有武漢人流量最大的天橋。曾林回憶,2012年之前不在上面擠半個小時根本無法下橋。
“擠在最后面的人踮著腳尖,伸長脖子估摸著前方距離;中間位置的人攥緊錢包,低著腦袋,拼命向前拱;最前面的緊盯著電腦城入口,神采奕奕,眼睛冒光,一下橋就像中了大獎似的飛奔。”
▲ @網絡
2012年,廣埠屯電腦一條街走上了巔峰。
雄霸華中地區個人電腦市場,占據華中地區電腦總銷售額1/3以上。
這里還孕育了無數創業傳奇,成就了武漢早期諸多科技富豪。藍星科技陶振躍、寧美國度王洪濤、京天網盟李曉鋒、攀升兄弟陳孝軍,以及湖北女首富賴春臨。
廣埠屯成百上千的電腦經營者,終于在“最好的時代”中順利攀上人生高峰,在武漢買車置房,安家立業。遠一點看,似乎這種滋潤的生活會延續很久,就算打些折扣,倒也不會差到哪去。
孫愛英說,那時候想,只要守著電腦城的門面,下半輩子一定會衣食無憂。
| 秋分 |
但秋風很快吹起了。
2012年一過,孫愛英敏銳地嗅出:風向變了。
以淘寶為代表的電商勢如破竹,網購攻城略地,帶走了廣埠屯近70%的顧客。智能手機更新換代,筆記本價格更親民,當年“攢機”的優勢不再,加之國內電腦配件利潤下滑,廣埠屯遭遇了一場冷雨。
2012年—2014年,以正牌電子數碼產品起家的京東、蘇寧強力興起,各電商之間大打價格戰,成為擊中廣埠屯最強力的一顆子彈。
2000年來廣埠屯賣品牌筆記本電腦的陳家勇說,在網購“正品保證”“價格實惠”“無條件退貨”的攻勢下,實體店的優勢變得更加微小,加快了整個市場洗牌的速度。沒有固定客戶資源或校企單位的大單,只做零售生意的,已經處于被市場淘汰的邊緣。
市場飽和,競爭激烈,魚龍混雜的廣埠屯開始頻現宰客、欺客現象。
“先錢后貨,低價轉型,搭售配件,售后收費”。
“偷梁換柱,隨緣報價,銷售洗腦,水貨遍地”。
從華師畢業一年的李勇至今還清晰記得,大二在大世界電腦城被坑的經歷。
當時,他在那里看到一款心儀已久的筆記本,標價4400元,和他此前查到的相差無幾,“我順口想還價到4000元,沒想到店員馬上答應,讓我在店里等他們去庫房拿貨。”
“等了兩個小時還不見人影。這時候,老板一直給我推薦另一款筆記本電腦,開價4200。經不住他的鼓吹,最后我買了這款,回去用軟件測試,發現配置動了很大手腳,處理器、顯卡都是水貨,運行起來非常卡,找店里要說法,卻只能加錢換貨。”
“從此以后,路過電腦城,我都不會再看一眼。”李勇說。在武漢,和他有同樣想法的人還有很多。
| 冬至 |
電商“降維式”的打擊,加上口碑上的困擾,讓廣埠屯輝煌不再。
孫愛英的生意已經很久沒有起色,周末最多能賣兩臺路由器,利潤合計10元,夫妻倆打算12月合同到期后,就回慈溪老家。她正對的門面,自從去年11月騰退后,大半年里都無人問津。
曾林每天都在電腦城門口拉客,但成交率很低,若不是品牌商的補貼,自己賺的錢絕對承擔不了一年20萬的租金。
在資訊廣場做電腦維修的熊佳,屬于最先嗅到百腦匯閉店氣息的人,但他安慰自己不去多想。
孫愛英說,八點半電腦城開門,老板們九點多才陸續趕來,大家習慣了這種閑散;下午六點關門,五點一到,人影無蹤。
“鋪子說不定哪天就沒了。”
危機下,“諸侯們”也在謀求轉型。
資訊廣場轉型為手機和數碼產品賣場,華中數碼城六樓開起美食廣場,南極電腦城一樓改做美食餐飲,三樓整體承包給某家自助烤肉店,武漢電腦城一樓原本摩肩擦踵的人潮不復存在,賣的是貴價小電器,甚至電子煙……純做電腦生意的商家不到三分之一。
許多經營者也在積極尋求出路。由單一產品逐漸轉為多元化,由實體店轉到網絡銷售,由單純提供硬件到承包維修管理,但都收效甚微。
孫愛英在店里賣起了茶葉,銷售筆記本的曾林順帶賣些數碼產品,陳家勇的網店開始效益不錯,但很快變得慘淡。“知道店的地址在廣埠屯后,印象都變得不好。”
顧客日益銳減,人氣愈發低落,經營成本上漲,生活壓力陡增。各大電腦城保安少了,不少扶梯都停下來,甚至罰款力度都加大了。
在大世界四樓做了十四年DIY電腦生意的胖子,相比而言要輕松一些。
去年7月23日,廣埠屯爆出兇殺案,他最先將現場照片傳到網上。
“饑餓生盜心,生意不好做,怨氣也大了。”
1999年就入行的他與廣埠屯多數商家看起來不太一樣。喜歡健身,擅長游泳,說話慢條斯理,邏輯清晰,給人感覺沉穩踏實。
在廣埠屯待了十八年,他對這里的口碑再重視不過。對于這個地方如今所處的境地,也有自己的看法。
“廣埠屯背負罵名的背后,除了商家本身原因,其實還有不少顧客愛貪便宜的因素。一款價值4000元的電腦,如果顧客硬要砍價到3200元,遇到沒有職業操守,追求高利潤的商家,必然就會換成假貨。一分錢一分貨,總買不了吃虧和上當。”
多年經營,讓胖子積累了豐富的人脈,光電話通訊錄就存了2000多個,基本都是常年合作的老顧客和企業采購員,廣埠屯蕭條的大環境下,他過得并不困難。
“客戶群體逐漸減少,但老顧客都留了下來,賺的錢不比以前少,反倒更輕松些。”
對于廣埠屯未來的前景,43歲的胖子看著店伙計吐出的煙圈出神。
“在內外因的夾擊下,廣埠屯的冬天會很難熬,但一定會有春天。”
“實體店相比電商也有優勢。個人維修更為方便,企業和單位設備的管理和維護也更加及時,如果這個冬天能將廣埠屯一些虛假、惡劣的商家淘汰,未來這里依然還有市場,估計那時候的廣埠屯將是另外一番樣子。”
穿過廣埠屯的珞喻路,是武昌的大動脈之一。它勾連的光谷和街道口,是武昌的繁華地標。身處其中的廣埠屯,其實可以感受到,這座城市變遷帶來的激蕩脈搏。
時代在洗牌,但老牌高手不該就此認輸,重拾信心,依靠的是內力強勁,心里的那個春天,或許還會回來。
| 二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