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不開手機,也離不開電腦。從某種意義上說,手機和電腦是我學習與謀生的工具。如果沒有這兩樣東西,我一定會崩潰。
我的手機上有我的銀行、我的社交、我的學習軟件、我的理財產品、我的記事本、我的購物車、我的相冊、我的……
我習慣隨時隨地用手機處理郵件、寫東西、打理一些雜事。毫無疑問,正因為此,我的時間管理和生活效率變得極高。
如果沒有手機,我的生活立馬癱瘓。
我業余時間最大的愛好是碼字。如果沒有電腦,我的十指會不知所措,我的文字也會淪為游蕩的靈魂不得安生!
有的時候,我因為有事情請假不能去單位,而恰好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需要完成的時候,我也不必著急,只需要就近找一臺能夠上網的電腦,便可以搞定。
近五、六年間,我的生活狀態成為了這個樣子,這大概不止是我的樣子,而是大多數人的樣子。時代的發展,把我們推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架構之中,我們的生存方式悄然發生了改變。而在我出生后的近三十年,這些都是無法想像的,然而,它來了,電子時代風馳電掣地來了!
我們的下一代就出生在這樣的時代,對于他們來說,這就是整個世界的形態,手機、電腦都是自然存在的東西,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
有人說,更多的人沉迷于虛擬的網絡世界里,社交無力、游戲成癮。電腦會毀掉下一代,手機會毀掉下一代。對于這樣的觀點,實在不敢茍同,電腦和手機不是洪水猛獸,怎么可能毀了下一代,只有上一代才有可能毀了下一代。
聽說過許多父母貌似為了不影響孩子的學習,不允許孩子接觸任何電子產品,為孩子打造了一個逆時代的真空環境,這著實把我嚇了一跳,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多半是畸形的。
孩子可能會產生心理問題。越是不讓他接觸,他便會越好奇,心理饑渴一直得不到滿足,無異于生生割斷與生俱來的東西,長久壓抑,總有一天會爆發。
孩子可能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襲。等到他有了行為自主能力的那一天,他會非常缺乏辨別能力,在接觸到網絡不良信息時,毫無抵抗力,很有可能會影響了他三觀的形成。
孩子長大后可能很難適應社會。孩子從小無法接觸到最新的信息,漸漸與這個真實的社會脫離,長大后,也許會顯得比較無知而可笑,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
……
總之,如果你將孩子與電子產品隔絕,你將為此付出更大的代價,一定會得不償失的。
其實,你對待電子產品的態度,影響著孩子對待電子產品的態度。如果你讓手機成為學習的工具、理財的工具、處理事務的工具……孩子自然也會學著你的樣子正確地使用手機。不過,孩子還小,缺乏自控力與辨別力,還是需要你的引導教育。
我的孩子一般會用手機聽書、學英語、查字典、拍照、百度問題,當然也會看視頻、聊天、玩游戲,但是我會規定時間。
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全在于你的行為與引導。
Hi,大家好,我是職場寶媽Miss Wu,育有一子。我的生活理念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做智慧寶媽”。頭條號“MissWu育兒筆記”的文字都出自我的指尖,如果喜歡,就請關注我哦!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文章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別提了。在相當大的比例內,老一代人,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老一代們,對計算機的理解幾乎等同于游戲機。他們的邏輯是:電腦=游戲機=洪水猛獸
至于計算機技術,數理化那么難都能學會,計算機能有什么難的?用到了再說。
我這里有個寶藏料資,適合零基礎小白學習,Java開發,C語言教學與編程料資等等,全部無償,干貨滿滿.
在評論區回復“222”,關注我之后私信回復“222”,即可拿走。在評論區回復“222”,關注我之后私信回復“222”,即可拿走。
所以,一般而言解釋是沒什么用的……因為思維定式已經形成了。
你說你在編程?他們不信;你說你在學習?他們更不信;你說你在打游戲?他們估計馬上就信了……
前幾天我還遇到了一個語音輸入寫論文的神人,當然寫的是結課小論文。
為啥?
我問他為啥,他說因為從小家里不讓碰電腦,打字數度慢……按他的速度,一次作業要寫特別久,所以才用語音輸入法……
噗……
我問他學業水平測試怎么過得,他說當時練了好久,然后家里就不讓碰電腦了……
家長們可能自己也不知道……現代社會“打游戲”也是必備技能……
/桌子先生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流行 “被xx毀掉的下一代”,配上大數據和案例,總是能成功收割一波焦慮。
仿佛人生所有的不如意,都是被這個事物所毀掉。
被面膜毀掉的中國女人、被酒局毀掉的中年男人、被透支消費毀掉的年輕人……
每隔一段時間,總會發現,我們又被什么東西“毀滅”了,于是,本就浮躁不安的心里,再添焦慮。
這種“毀滅體”的出現,確實戳中了人們心中的痛點。
前幾天,一篇篇《比毒品更可怕的是抖音》、《抖音,燃燒的可怕鴉片!毀掉一代人的精神毒品》,在朋友圈紛紛刷屏。
于是,抖音變成了和毒品一樣的東西。仿佛沾染上它,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如果你打開搜索引擎,一篇篇被抖音毀壞的中國年輕人、壞掉的傳統,等等文章赫然在列。
其實,這也不是“毀滅”體的第一次出現。
記得外賣剛剛興起的時候,那個時候頻頻刷屏的是被外賣毀掉的年輕人:
共享單車興起的時候,他們號稱共享單車要毀滅了中國。
表情包出來的時候,我們又要被表情包毀掉了。
發現沒有,每每一個新事物興起的時候,總會有一個“毀滅體”出現,可是我們真的被毀滅了嗎?
并沒有。
說實話,這些“毀滅體”提出的一部分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注意,但是這種動不動就“毀滅”什么什么的言論,是以偏概全的。
外賣出現這多年,并沒有毀掉年輕人,反而讓我們用餐更加方便,共享單車也沒有毀滅中國,反而讓我們回家的那最后幾百米變成不再遙遠。
表情包非但沒有讓我們的表達退化,反而形成了一個獨有的表情包文化。
動不動就這個毀滅我們年輕人,那個毀滅我們年輕人,那我們年輕人是紙糊的?有那么脆弱?我看我們年輕人不是都活得好好的嘛。
新事物毀滅不了一個人,反而是那種販賣焦慮,不管什么新事物出現都要煽動情緒的人正在不斷毀滅我們。
大家猜猜這個圖片說的是哪個軟件?
這是八年前,微信剛剛問世的時候,用戶的下載體驗。
你看,被批得一無是處。誰能想到,八年后,他們說著“真香”,玩微信玩得飛起。
現在抖音亦是如此。
知乎上面有一篇文章,抖音是如何毀掉當代年輕人的?
最高贊的評論是:
一個新事物的出現,總是被質疑,被罵得狗血淋頭。
其實抖音一直在慢慢滲入我們的生活,悄悄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幫助我們學習新的東西。
我的一個朋友,在抖音上面開寫作課和教授心理學課程,教會了很多人寫作知識,幫助很多人走出困境。
我還有一個熱愛攝影的朋友,在抖音上面學會了拍照,每天分享出來的生活照,堪比大片。
春節回家的時候,我媽媽忽然會做很多看起來很漂亮的沙拉和糕點,還有很多鞋帶和領巾的系法很漂亮,我問她怎么忽然變得這么心靈手巧了,她說是從抖音上學的。
所以,平臺沒有錯,錯的是使用它的人。
如果自己是一個廢材,那么任何東西都可以毀掉他,微博的明星八卦可以毀滅他,微信深夜刷朋友圈也可以毀滅他,手機上的游戲也可以毀滅他……
在很多人質疑抖音的時候,有人利用抖音學數學:
有人學英語:
有人把錯題本拿出來勾起滿滿回憶:
也有人更體會了愛:
還有一個關于母親和女兒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
有人玩抖音上癮,有人用它分享生活中的美好,學到一些生活小技巧。
歸根結底,媒介是不分好壞的,只有使用它的人,才有主動權。
一味地抵觸和逃避新事物的誕生,只會讓社會發展變慢。將這種新型的媒介為己所用,才是最正確的方式。
眾多父母把電腦當作洪水猛獸,擔心會“毀滅”孩子,哈爾濱少年郭厚佐的父母,顯然是個異類。
他們不僅讓兒子從小接觸電腦,在兒子興趣盎然的時候,更不斷去指引他。
即使家庭條件很一般,父親也愿意拿出攢了很久的錢,給兒子買一臺電腦。
每天,爺倆在一起聊電腦,說電腦的話題,在父親的影響下,兒子展露出驚人的天賦。
15歲不到,郭厚佐就被世界排名前50位的澳大利亞名校的計算機系破格錄取。
他的身邊,不乏沉迷于上網,學習一落千丈的同學。那些同學的家長,痛心疾首地指責電腦毀掉了他們的孩子。
你看,那些一棍子打死,說什么電腦毀了他們孩子的,真的毀了。而那些主動指引的父母,孩子反而利用電腦把別人遠遠甩在后面。
其實,毀掉孩子的,是父母的疏于管教和不懂引導。
新事物從來不是洪水猛獸,它的出現,必然順應了社會的發展潮流。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第一個吃螃蟹的勇士,現代人怎么會知道,螃蟹居然這么美味?
網上流傳著這么一段話。
80年代,人們驚呼搖滾樂會毀掉下一代;90年代,人們驚呼電視會毀掉下一代;21世紀初,人們驚呼計算機會毀掉下一代;現在,人們開始驚呼手機會毀掉下一代……人類發展的歷史證明,沒有任何力量能毀掉下一代,除了跟不上時代。
這句話,很真實地反映了這幾十年來,我們對待新事物的態度。
在它們出現之初,所有人都視為洪水猛獸。可是你看現在,哪一樣不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我們要做的,就是掌握它并且用好它,而不是某些媒體一鼓吹,一販賣焦慮,我們就嚇得半死。
或者,我們往深處想,毀滅是不是也是一種重建?
有人說手機的出現讓現代人變得越來越冷漠,可是因為手機,我們實現了和全世界任何地方的交流和聯系,天涯也是咫尺。
有人說社交平臺影響我們的注意力,可是換個方向思考,它為更多的普通大眾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
任何事物,都需要辯證地看待,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那樣絕對,全盤否定,閉目塞聽,不代表最安全,但一定會讓你和社會脫軌。
真正能夠毀掉我們的,不是新事物,而是我們矯枉過正的思想觀念,還有不自律的自己。
*作者:桌子,身高1.85米,前南方航空公司職員,著有新書《我們終將與美好的一切相遇》,三觀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