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移動近日發布公告,宣布調整和飛信業務,自9月30日開始停止提供該服務。公告如下:
尊敬的用戶,和飛信將從2022年9月30日開始停止提供服務,屆時將無法登陸及使用和飛信,請您提前做好重要資料的備份和保存。為用戶提供服務時合法收集的相關信息,我們會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及《和飛信隱私政策》進行保存,保存期限后將對用戶個人信息進行刪除。
和飛信前身為“飛信”,是中國移動于2007年推出的即時通訊服務,融合語音、GPRS、短信等多種通信方式。借助中國移動的短信通道,可以直接從PC、WAP或手機客戶端向好友免費無限量發送手機短信。在其發展最鼎峰時,用戶數突破5億,月活用戶突破2億。
不少網友
分享了自己關于飛信的記憶:
你用過飛信嗎?
來源:中國移動飛信官網、瀟湘晨報
近一段時間,令人驚詫的消息不少,但業內突然傳出中國移動將停止飛信服務的消息還是讓整個互聯網與電信運營行業震驚。當然,隨后被辟謠,這是地地道道的一則“假新聞”。按照中國移動官網上發布的《關于短信轉飛信業務下線的公告》,由于業務調整,短信轉飛信業務將于2016年6月30日下線,屆時將終止提供服務。也就是說,中國移動關閉了用戶登錄飛信PC客戶端并保持在線時,可以通過客戶端在線接收、回復他人發送來的短信的功能。以后,除非是交流雙方同時在線飛信客戶端,否則無法使用客戶端免費發短信。
飛信的急速繁榮是假象,嚴重誤導了中國移動的轉型操作
飛信曾經的成功給中國移動甚至整個電信運營商圈子形成了一種錯覺,以為依靠KPI和自己的優勢業務資源補貼就可以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有所作為。
飛信是中國移動等電信運營商增值業務思維的僅存碩果,是封閉的電信經營思維的必然結局。在當年,飛信的推出并不晚,即便錯過了QQ發展的黃金時期,但正好趕上了智能手機萌芽,在當時的塞班系統支持下的體驗也不錯,更因為校園市場的經營而迅速崛起,其速度已經超過了當年的QQ。可是,中國移動仍然堅持納入到增值業務管理體系中去,只有其自身的移動電話號碼用戶才可以使用,這等于是自絕于市場。但是,這樣的完全違背互聯網發展規律的策略竟然在強大的營銷能力支撐下成功了,由此給整個電信運營商的日后決策提供了非常糟糕的錯誤經驗,成為電信運營商互聯網轉型接二連三失利的原因之一。
我們還能在網絡上找到當年很多人奇思妙想。比如,有網友說,如果中國移動向飛信用戶提供一點甜頭,如每月送那么一點點話費。不用太多,每月幾塊錢都足夠讓網民從QQ搬家到飛信了。你搬我搬大家搬,搬幾個星期,好友列表里不都是以前的QQ好友了么?QQ拿來還有什么用?空間日志什么的?飛信想辦法一起幫你搬了。或者,都用不著送話費。每個月多送你幾百條短信,或者流量。這邊飛信送東西,那邊QQ想辦法讓你申請這樣鉆那樣鉆賺你的錢,你愿意選擇誰?當然,現在我們知道,這些分析和預測都成了笑話,依靠自身的優勢業務可以逞能一時卻不能成就一世,捆綁不成夫妻,順應互聯網業務的發展規律才能有未來。
兼容并蓄的大而全飛信已經沒有出路,繼續下去會更悲劇
飛信從起步起就堅持大而全,不僅僅是具有其參考對象所有的功能,也不斷跟隨市場變化,集中所有同類產品的“特長”,逐漸的形成了越來越臃腫的全功能IM產品。也就是說,什么都有,就什么都沒有。
QQ還活著嗎?顯然,還活著,但已經是活在微信的陰影之下,也表明騰訊至今無法確定移動端與多終端的戰略選擇,可是,QQ的PC歷史也已經對其發展造成了沉重的壓力,大家都能感覺到,QQ在移動端上的體驗遠遠沒有微信好。如果不是騰訊現在集中全公司的能力力保QQ不失,也許QQ也已經逐漸遠離我們的視野,或者早已經是手機上的APP僵尸。
飛信與飛聊的取舍是中國移動多終端融合發展的戰略體現,可是,隨著傳統PC的衰落,電腦端的優勢越來越成為負擔。集中資源于移動端,響應快捷簡單靈活的使用需求,特別是基于場景的輕應用設計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背負著太多歷史包袱的飛信不可能給中國移動未來的業務帶來多大的好處,相反成為了前進中難以割舍的雞肋。
互聯網業務都是相互借鑒或者山寨的結果,但每個堅持下來并獲得成功的業務都有自己的特色,更會在逐漸磨合中找到自身的優勢點,將這種亮點日漸放大變成爆發點,然后抓住彎道的機遇實現超車。比如,阿里巴巴的最像QQ或者微信的產品都沒有成功,相反,看似小眾甚至功能單一的旺旺卻活的很好,如今已經是IM市場的第二,后來阿里巴巴利用企業市場的需求差異推出的釘釘也另辟蹊徑,企業版的微信現在反而成了挑戰者與跟隨者。
上海移動官方微博稱:飛信下線?別逗了,飛信是中國移動推出的“綜合通信服務”,實現互聯網和移動網間的無縫通信服務。可以免費從PC給手機發短信,還能隨時隨地與好友語聊。接下來手機飛信還有新版本亮相,繽紛氣泡、企業通訊錄、企業郵箱實時提醒等功能上線,是許多小伙伴所期待的,木有套路,滿滿的真誠。如果中國移動的飛信真的按這個套路走下去,那就真的離死不遠了。
曾經,飛信的吸引力就是短信與飛信客戶端的鏈接,特別是使用飛信可以免費發短信成為了少男少女們的最愛,在現在這個短信已經先死的時刻,關閉這個雞肋功能只是順應時代而已。未來,業務調整還將繼續,飛信這個名字也不一定值得保留。
從“綜合通信服務”到“融合通信服務”,要想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活下去,甚至活出色彩來,中國移動就必須勇于向自己的過去告別,用互聯網的方式去發展互聯網業務,天天回憶漢唐的光榮也挽救不了大清甲午戰敗的命運,只有內心清零,從頭再來,也許還有機會。
【每日一文,超過十年,歡迎業界讀者溝通交流,請微博 @馬繼華 或加微信公眾號“北國騎士”】
局難改?
飛信換裝歸來,它還能東山再起嗎?
最近,中國移動“和飛信”的廣告大量出現在北京各大小區的電梯廣告中。這款由飛信升級而來的即時通訊軟件本月初發布,號稱將打造成“基于移動認證的政企工作臺”和“具有運營商特色的個人社交平臺”。簡而言之,微信和釘釘功能通吃,還有運營商的認證加持。
移動互聯網尚未成熟的十年前,飛信憑借免費電話和免費短信火爆一時,成為中國移動在互聯網領域罕見的成功產品,也幫助背后的實際運營方神州泰岳成為第一牛股。火爆沒持續多久,隨著微信興起,飛信逐漸被遺忘,數次傳出“死訊”。
升級之后的和飛信,工作辦公和個人社交場景兼顧,既面對政企客戶又面對個人普通用戶。從目前宣傳和產品功能看,在個人端的基本功能上,較十年前變化不大,新增視頻通話功能已是社交App的標配,廣告中依舊在強調“免費”。
今非昔比,即時通訊個人場景下微信獨霸多年,辦公領域釘釘一枝獨秀。他們背后的騰訊和阿里,如今已經比中國移動還有財大氣粗,中國移動作為運營商的優勢仍舊停留在十年前,和飛信的命運,幾乎注定。
新版飛信
2018年12月的中國移動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和飛信正式官方亮相。
這樣大會上的介紹中,和飛信號稱主打“融合通信”,野心滿滿。政企服務上,建立和飛信App與IT應用的新連接,為政企用戶提供解決方案;通信升級方面,推出多方電話、智能短信、必達消息、防騷擾電話等;客戶運營方面,和飛信將實現家庭短號網、校園短號網、政企短號網等傳統圈子的線上化。
微信和釘釘的功能都要有,還要把運營商原有帶社交性質的產品全部線上化。這比飛信原有功能豐富的多,稱得上一次改頭換面的新版本。但這并非和飛信的首次亮相,此前在飛信死訊、中國移動和神州泰岳公告,以及媒體的報道中,飛信將升級為和飛信的消息已經坐實。
2016年5月,因“短信轉飛信功能下線”,飛信被傳死訊,飛信官微出來辟謠。彼時即有媒體報道,飛信未來將變成“和飛信”,“是融合通信業務與飛信業務融合升級改造形成的新品牌”,報道還給出了中國移動沒有正式公布的官網地址和下載鏈接。
據當時的報道,中國移動計劃中的新版飛信包括兩個版本:native版和App版。前者包含了和飛信的通信功能,會直接替代手機上的短信應用,但名稱還是短信。移動已經在跟多家手機廠商談判在手機上預裝該版本,“主流大廠都將支持”。后者即和飛信移動客戶端。
媒體報道亦透露移動很快將會對和飛信展開大規模營銷推廣,“包括廣告以及送流量之類的活動,其預算可能達到數十億人民幣之巨”。時候來看,消息傳出近兩年后才出現大規模的推廣,要么效率太低,要么巨額預算審批不易。
2017年11月,中國移動近日發布的招標公告,稱將投資近億元招標重啟飛信的客戶端研發和市場運營。飛信的運營方北京神州泰岳軟件股份有限公司隨后公告稱,其子公司北京新媒傳信科技有限公司(新媒傳信)中標。中標公告中,飛信新版客戶端的即明確為“和飛信”。
神州泰岳是飛信的長期外包開發和運營方,此前飛信的產品開發和運營均有神州泰岳旗下公司負責。
改頭換面
飛信誕生于2007年,在手機話費高昂的十年前,中國移動壓倒性優勢的用戶量加上免費短信的大招,飛信注冊用戶最高時達到了5億,高峰時擁有高達9000萬的活躍用戶。
但彼時飛信的功能遠不如現在的即時通訊軟件,即使與當時的QQ相比,用戶體驗也不再同一層次。在運營層面,飛信亦非常謹慎,一個簡單的表現是,飛信長期不允許其他運營商號碼注冊。這個自我封堵的舉措直到2012年才取消。
移動互聯網興起的2011年,中國移動在飛信的基礎上推出了“飛聊”,功能與米聊、微信一致。2013年改版加碼上線了模仿微信的公眾平臺,但這些動作在微信獨霸熟人社交的背景下,均未見起色。
時間財經下載和飛信App試用發現,使用中國移動手機號可以直接驗證登錄。App主頁有消息、通話、工作臺、通訊錄等5項,其中,聊天窗口可發送文字、語音、圖片等消息類型。新建消息發送時可以選擇直接發送與免費短信兩種方式,直接發送給尚未注冊和飛信的好友,消息自動轉為短信發送。
據其用戶手冊,同為中國移動用戶短信免費,非同一運營商用戶則0.01元/條,這比0.1元/媒體的普通短信便宜不少。時間財經測試發現,好友收到通過和飛信發送的短信消息時,號碼來源會直接顯示個人電話,而非飛信時代的一長串數字。但在個人通訊之間,微信已經取代短信的時代,這一點價格和體驗上的優勢,幾乎已經稱不上優勢。
雷鋒網2016年的報道稱,和飛信移動端的產品技術開發外包給了多家公司,“SDK則是菊風,server、消息和VoIP通信的部分是中興承擔”,PC端的開發和部分功能由新媒傳信負責。
神州泰岳的中標公告與此說法不同。公告稱,新媒傳信負責為中移互聯網公司提供2017-2018 年和飛信客戶端技術實施與支撐,“從技術實現層面劃分實現無線端、有線端、核心協議棧等融合通信相關功能”。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時間財經,神州泰岳此前負責飛信的技術團隊,獨立創業做了一家名為融云的新公司,提供即時通訊解決方案,“但和飛信并未使用融云的SDK,具體的運營聽說也不是新媒負責”。時間財經留意到,飛信、“和飛信”的官方微博均在運營,前者多為轉發后者消息。認證信息上,飛信的認證身份為新媒傳信,和飛信為“中移互聯網有限公司”。
金主還是同一位,換一撥人馬,和飛信成功的幾率能增加幾成?(時間財經 李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