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MP和SMT

    CMP:CMP的方式非常直接,簡單來說,CMP是通過“復制”物理核心來擴展處理器在多線程軟件中的性能,這是獲得最佳性能一種最簡單和最有效的方式。但CMP的缺點是制造成本很昂貴,并且也要受到處理器制造工藝的限制,畢竟不能將芯片做的越來越大。并且CMP的方式對負載要求也很高,只有經過適當并行優化的負載才能充分發揮CMP的性能,很多核心的CMP常常會浪費資源,在一些應用中,主頻更高、結構更簡單的雙核和四核處理器就往往可以獲得更好的性能。

    SMT:SMT是一個相對廉價的技術,比如英特爾的Hyper-Threading,允許每個物理核心運行兩個同步線程。SMT的設計思想是充分利用每個核心的資源。如果一個物理核心只有一個執行線程,那么在等待內存中的關鍵代碼或數據的時候,線程處于停頓狀態,這樣核心的利用率是低下的。而SMT技術允許一個物理核心運行兩個或更多的線程,可以根據當前的狀況動態進行切換,如果一個線程處于停頓狀態等待內存,另一個線程的指令則可以使用這個物理核心的所有執行單元,讓物理核心利用的更加充分。

    為了讓SMT正常工作,處理器的所有代碼和存儲部分需要被復制或分區。例如,一個雙線程SMT處理器需要兩套架構寄存器和重命名寄存器,一套給線程A,一套給線程B。另外組成指令窗口的共享指令隊列要具備很大的空間,這樣指令窗口才能容納足夠多的來自兩個線程的指令,讓執行單元可以保持在忙碌狀態。最后,兩個線程任何共享單元,比如處理管線不同部分的指令緩存,都不能被任一個線程獨占。換句話說,SMT核心的兩個線程需要和另一個緊密的共享資源,保證核心的緩存單元不會空置沒有線程利用。

    推土機架構分析

    AMD“推土機”將采用32nmSOI工藝,這讓“推土機”相比“馬尼庫爾”皓龍處理器可以在不增加功耗的前提下增加33%的核心數量、增加50%的吞吐量。與AMD之前所有處理器都有所不同的是,“推土機”采用了“模塊化”的設計,每個“模塊”包含兩個處理器核心,這有些像一個啟用了SMT的單核處理器。每個核心具有各自的整數調度器和四個專有的管線,兩個核心共享一個浮點調度器和兩個128位FMAC乘法累加器。

    所不同的,在K10架構中,ALU和AGU共享三個管線(平均1.5個),“推土機”中每個核心整數單元管線的數量增加為4個,2個AGU專有、2個ALU專有。L1緩存也有所不同,在K10架構中,每個核心具有64KB L1指令緩存和64KB L1數據緩存;而“推土機”每個核心具有16KBL1數據緩存、每個模塊具有64KB雙向L1指令緩存,至于減小的L1緩存是否會影響性能還有待觀察。兩個核心共享L2緩存,模塊之間共享L3緩存及北橋。

    AMD“推土機”模塊

    “模塊”和“核心”,這讓我們不免會產生混淆,實際對于用戶們來說,沒必要去刻意的關注“模塊”的概念,這只不過是AMD在設計上的稱謂,而當產品投放市場的時候,依舊會以核心數量為標識,比如我們說采用推土機架構的“Interlagos”服務器處理器具有16個核心,而不會說是8個模塊。對于為何采用這種“模塊”設計的主要原因,AMD表示是“為了減少CPU的冗余電路”。

    如果采用CMP的方式,隨著核心數量的增加,CPU的核心面積也會越來越大,重復的電路也會越來越多,功耗也會隨之增加——因為CMP是采用復制核心的方式。而采用“模塊”設計可以大大減少冗余電路,這對核心的大量增加很有意義。比如“推土機”,兩個核心共享浮點部分,對于大部分服務器應用來說,整數運算的部分要遠遠高于浮點運算(高性能計算除外),所以將浮點執行單元共享并不會影響大多數應用中的性能。而整數部分則不是共享的,否則會造成瓶頸。

    上文我們回顧過CMP和SMT設計的特點,我們可以把AMD“推土機”架構看做是介于這兩種之間的一種設計:兩個線程(核心)共享浮點執行單元,但是各自具有獨立的整數執行資源。這看上去像是SMT的另一種形式,或者說是經過AMD改良的一種“AMD式的第三種方式”。但與傳統的SMT設計不同,SMT僅僅復制的是核心的存儲部分,一個線程一個存儲模塊(registerfile),而AMD“推土機”架構中,每個線程復制的是完整的整數執行單元硬件,一個線程具有一個存儲模塊(registerfile)和一組完整的整數執行單元。

    天是個好日子啊,運氣還不錯,今天我接到了2021年個人業務最大的一單,我接到了組裝一臺電腦的大訂單,一臺電腦能稱大訂單?Yes,這臺電腦的性能堪稱推土機,針對任何需求都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這里我們拋開利潤不談,當然,利潤也是比較可觀,我們主要談下這臺電腦的性能和組裝過程中的喜悅激感

    組裝好的雙3080主機

    這位客戶進店就說:老板,把你店里現在有的現貨按最高配置給我組裝一臺電腦,我喜歡這樣的客戶,于是我微笑著對客戶說:行,那價格要幾個W哎,此時客戶一臉淡定的說:沒事,只要滿意就行,工作室用的電腦。于是我就在腦海里思考店里還有哪些高端硬件的庫存問題了,這種類型的客戶追求的是電腦性能,明顯不差錢,昨天才到貨的RTX3080顯卡終于派上用場了,一個3080?NO,不行,肯定不配這位客戶的身份,OK,那就好事成雙吧,搞一對RTX3080吧

    雙RTX3080顯卡

    組裝電腦最忌諱的就是高卡低U高U低卡,對應雙RTX-3080顯卡的CPU性能絕對要十分給力,本想用AMD-銳龍R9-5900X處理器,但遺憾店里沒有雙卡主板,所以只能選擇I9-10900KF十核心處理器,這個處理器搭配ROG-STRIX-GAMING主板為絕配,性能堪稱“王炸”,這樣一來,CPU和顯卡的性能就能對等了,CPU的線性性能發揮離不開內存條,內存條為CPU的運算提供必要的加載空間,主板上有4條內存插槽,好吧,那就用雙卡配雙通吧,海盜船復仇者32G單條直接裝4條128G內存香的“不要不要地”。

    ROG-STRIX-GAMING高端主板

    CPU、主板、內存和顯卡都選好了,那硬盤性能也要跟上啊,這么高配置的電腦不應該在操作響應速度上拖后腿,那就裝2塊三星970EVOplus-2TBM.2-nvme2280固態硬盤吧,4T的存儲估計也夠他用了。CPU是電腦的核心,也是電腦的靈魂,影響CPU主頻效率就是溫度,所以必須要把CPU的溫度牢牢控制住,但我裝機從不浪費客戶一分錢,水冷散熱有賣相但沒賣點,水冷只是變相賺客戶更多的錢而已,沒有性價比之談,所以我裝機一般從來不用水冷,利民六熱管高效率散熱器直接裝上去,這個散熱器被人譽為散熱大老虎,它可以死死控制住CPU的溫度。

    這配置看著真舒服

    老手組裝電腦當然不會忽視電源硬件了,長城巨龍GW-1000W電源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掉鏈子,1000W可以長時間為所有硬件提供足夠的“動力”,拆掉電源密碼箱時客戶十分滿意,客戶對這臺電腦的配置連連稱贊,客戶對著電腦連說了幾遍“奧利給”,客戶滿意我就放心了,就怕客戶不滿意,不滿意的話我這一切都白忙活了。機箱是客戶自己選的,沒有什么大特色,也不帶RGB,客戶說在工作室用電腦,要是帶過多的光污染會很難受。

    3080顯卡

    這臺電腦的性能可以說已經挑不出刺了,可以說任何“山頭”都能順利拿下來了,性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遇強則強,這霸氣的外觀都令人寒戰而退了,雖說要幾個W,但這幾個W絕對值,這臺電腦才能配得上是全能需求電腦的稱號。

    本文原創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侵權盜用,一經發現維權到底,全網監測侵權必究。原創作者:王李軍,本文作者:王李軍。最后感謝大家的關注與閱讀評論,記住,點關注不迷路,下期我們再見!

    果本文對你有幫助,歡迎關注、點贊、收藏、轉發給朋友,讓我有持續創作的動力

    1、CPU

    CPU就是中央處理器,在計算機中相當于人的大腦,沒有這個大腦,什么都完成不了。

    目前市售CPU的產品系列

    目前CPU市場主要由兩家美國公司把控,一家叫Intel,另外一家就是AMD。上面這張圖展示了這兩家比較常見的產品系列,大家記住看到“i7”“i5”“R7”“R5”就表示這是CPU。

    CPU的性能,取決于什么呢?下面我們就一張CPU-Z截圖進行分析

    CPU-Z

    (1)主頻:主頻就是“核心速度”,顯示的是當前狀態下CPU的工作頻率,一般來說,主頻越高,運行速度越快,就好比汽車發動機,轉速越快,車速自然也就越快。

    有一些比較老的軟件或者電腦書籍,會要求“主頻XXGHz”,有人就會問:我的CPU默頻才1.6GHz,會不夠用嗎?實際上,這些CPU的頻率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有一個叫“睿頻”的技術,無論Intel還是AMD都有,當需要的時候,CPU主頻會自動上去的。為了減少功耗,一般的CPU是不會長時間高頻率運行的。

    (2)核心數:很直觀,就是物理核心數,多少核就是多少核,如假包換。

    (3)線程數:不少CPU都有“超線程”技術,所謂超線程,就是一種提高核心利用率的方式,簡而言之就是能將一個物理核心虛擬成兩個線程,任務管理器看到的“框框”數目就是線程數。

    注意:超線程只是一種提高核心利用率的技術,本質上不能代替物理核心!比如同種架構之下,4核心8線程,性能是不如6核6線程的

    (4)架構:這是決定CPU性能的最重要因素,拋開架構看核心和主頻是不合理的,想著amd推土機時代,多核高頻,游戲性能還比不如同時代的i3。同一代的u的架構都是一樣的,不同陣營的CPU可以通過評測來了解具體的。

    (5)制程:指IC內電路與電路之間的距離,一般來說,制程越先進,數值越小,比如10nm比14nm更先進。

    拿到一款CPU,怎么大致判斷它的具體性能呢?我們就用一張圖,來給大家解析

    一款CPU,最開始就是產品系列。空格后第一位數字表示代際,比如這里的8表示是8代酷睿的意思,后面的數字表示它在8代CPU里面的定位,越大越好,有時候包含核顯的不同,得具體分析。比如i5 8500和i5 8400,前者主頻就比后者稍高。最后是后綴,后綴具體什么意思呢?一張圖解決

    Intel最近新出了一個帶F后綴的,就是桌面CPU沒有核顯的版本,比如i5 9400F

    *:AMD大部分CPU都能超頻,帶K的僅僅見于速龍系列少數產品

    這里面列舉了現在市售臺式機、筆記本的CPU,有一些比較老的型號有其他后綴,比如i7 4940XM,這里就不再贅述

    講完了CPU部分的主要參數,怎么比較不同陣營,不同代際的CPU性能呢?這時候天梯圖就應該出場了

    常見問題:

    Q:i7一定比i5好嗎?

    A:不一定,一切以天梯為準,比如i5 8600K就強于i7 7700K。而同一代,同一平臺的CPU,i7>i5>i3。

    Q:筆記本低壓CPU就是垃圾?

    A:不是的,現有的主流筆記本CPU規格已經達到了四核心八線程,完全能滿足日常的使用需求,當然有大型游戲需求或者專業軟件需求建議上標壓CPU。

    Q:AMD的CPU跟NVIDIA的顯卡兼容不?

    A:目前無論是N卡還是AMD的顯卡,接口是一樣的,都兼容。NV官方演示TITAN V在深度學習中的應用時,所使用的CPU就是AMD的TR 1950X。

    Q:核心越多越好?主頻越高越好?

    A:是的。但是僅限于同種架構的CPU進行比較,拋開架構比較就是耍流氓。當年FX9590,八核全核心5GHz,其綜合性能跟自家R5 1400差不多,游戲性能被吊打。

    Q:Intel游戲AMD工作?

    A:不是。Intel也可以用來工作,適合PS這樣的吃高頻的應用,AMD 2代銳龍的游戲性能也不差。網游還是以Intel為主,單機大作可以考慮AMD,工作如果偏向于單核用Intel,多核渲染、建模用AMD性價比更高。

    Q:散片就是山寨,小作坊產品?

    A:不是,目前CPU除了Intel和AMD,別家沒有能力去山寨,有這能力中科院院士早當了。

    2、主板

    主板與CPU、顯卡并稱為電腦三大件,但是跟CPU和顯卡有明確的性能指數不一樣,主板雖然也分好壞,但是在日常的使用中體現得并不是那么明顯。導致很多初次選購電腦的朋友對主板沒有形成系統的認識。

    主板接口介紹:

    一般來說,顯卡安裝在靠近CPU的那條pcie槽,就OK了

    主板的常見參數:芯片組、板型和用料。

    芯片組:要組裝電腦,必須選擇CPU,而CPU必須裝在主板上。因此,需要先確定我們所用的CPU,才能選擇合適主板,和CPU一樣,主板也同樣分為兩大派系。每個主板,都含有各自不同的接口和芯片組,分別支持不同的CPU(具體信息可以在官網查到)。下面就用一張圖做簡單概括,只收錄近年的產品。如果不清楚自己的主板對應什么CPU,或者自己的CPU該用什么主板,可以問電商客服小姐姐,或直接問我們

    *現在Intel有了9代酷睿,對應Z390主板

    *部分H310和H110主板支持DDR3內存

    Intel陣營,Z系列最高端,B系列主流,H系列中低端,其實還有面向商務電腦的Q和H芯片組,由于太少見了,這里就不講了。只有Z系列支持超頻!超外頻這種歪門邪道就不談了。
    而AMD,除了A320,
    其余均支持超頻!其中300系芯片組要上2代銳龍最好提前了解是否更新了BIOS!
    兩家的至尊X系列主板都支持超頻。
    板型:

    (1)主板的版型,常規情況下有三種,分別是ATX,M-ATX,ITX,分別代表大小不同的主板。ITX最迷你,M-ATX中等,ATX最大。不過一般來說,大部分電腦都采用的是ATX版型的主板,所以一般統稱比ATX更小的M-ATX,ITX為迷你主板。其實還有一種E-ATX,不過比較少見,略過。
    (2)弄清楚了主板的型號之后,就得注意機箱了。每一款機箱,都會在相關的參數中,標出該款機箱到底支持多大的主板。謹記一個原則,大機箱可以安裝小主板,但小機箱可放不下大主板。舉例:XX機箱僅支持ITX與M-ATX,這說明機箱塞不下ATX的主板。

    用料:

    (1)看主板的供電是幾相
    雖然到了2018年,基本上大部分的主板的供電相數都有四相以上,支持絕大部分CPU不成問題。主板的供電多少,始終代表的是主板廠商的誠意,通常情況下,高端的主板供電相數都比較多。而低端的主板,廠商往往懶得費工夫,所以供電非常少。
    雖然有時候不靠譜,但是可以通過數CPU附近的方塊,來判斷供電,方塊越多,用料越足。

    進階:主板供電怎么看?

    廠商往往會宣傳自己供電有“XX相”,但是其實這里面還分成了三種,一種是直連,一種是倍相,一種是并聯,具體就不展開了。主板所用的PWM芯片和MOS管種類,也是衡量供電用料的重要標準。不過對于小白來說,不需要知道這一些,可以直接查閱“XXX主板天梯圖”就行,貼吧里頭有不少。
    (2)看主板接口和外觀


    微星MEG X399,外觀越霸氣,燈效和散熱裝甲越多,這主板的定位往往更高,用料往往更好。顏值即正義。

    常見問題:

    Q:主板大小跟主板的配置有關系么?

    A:大小就是大小,配置就是配置,兩者沒有必然的關系。并不是說大板就一定比小板好,也并不一定小板就比大板弱。相反,各大品牌的itx主板用料往往非常好,超過絕大多數的M-ATX主板和一部分ATX主板

    Q:主板需要認準大牌子嗎?

    A:不需要。目前主板屆公認三大一線廠家:華碩、技嘉和微星,華擎和映泰是準一線,還有銘瑄、七彩虹、昂達之類的二三線品牌。各個廠家都有比較良心的產品,也有比較差勁的,具體選哪一款,可以根據我們精華帖的推薦來考慮。

    3、顯卡

    顯卡作為電腦的三大件之一,決定著電腦的游戲性能。現在顯卡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核芯顯卡,集成在CPU里面的(注意:這個跟以前集成在主板上的“集顯”不是一個概念,現在已經沒有集顯了!),二是獨立顯卡。

    和CPU一樣,獨立顯卡也分為兩大陣營,由兩家美國公司把控:

    綠色陣營——NVIDIA,旗下主要有GTX和RTX系列。

    紅色陣營——AMD,旗下主要有RX系列。

    獨立顯卡性能的強弱,有什么因素決定呢?下面用一張GPU-Z截圖來解析。

    GPU-Z

    對于顯卡而言,比較其性能,順序如下:

    架構-->流處理器單元數-->位寬-->顯存容量-->頻率

    顯卡的作用就在于接收CPU送來的影像資料,并經過GPU處理,再送到顯示器。顯卡相當于一個轉運體系,將CPU送來的貨經過GPU的加工,再送到顯示器。本質上,顯卡的性能就是處理“貨”,也就是數據的能力強弱。

    不同架構,表明有著不同的運輸流程設計,效率不同,參數的強行比較,沒有意義。

    相同架構,衡量顯卡性能,首先應該看流處理器數,流處理器越多,運載能力就越強,相當于你擁有更多的貨車,其次應該看的就是位寬,位寬就像路的寬度,路越寬,車輛通行能力也就越強,最后應該看顯存,顯存就像一個貨物中轉站,本質上數據確實也是要經過這一中轉站,再經過GPU處理的,這個中轉站越大,能夠轉運的“貨物”也就越多了。

    而很多奸商宣傳低端垃圾卡,就說“4GB大顯存”,但實際上流處理器數量和位寬都小得可憐。你運力都那么弱,建個那么大的中轉站,有用嗎?

    拿到一款顯卡,如何判斷其性能?


    首先還是產品系列,GTX和RTX和GT是NVIDIA的,而AMD是RX系列,早期還有R9 R7系列。和CPU一樣,定位也在空格后頭兩位數字看出來,“10”表示這顯卡是10系顯卡,而“70”是定位,一般NV的顯卡,80ti定位最高,帶“ti”的表示“增強版”,性能比不帶ti的高一些。

    表征顯卡性能,和CPU一樣,也有天梯圖衡量


    常見問題:
    Q:同型號,不同品牌顯卡,該怎么選?
    A:最頂級的非公卡,和最丐的卡,考慮大家普遍不會超頻使用,性能差距往往不會超過5%,因此選擇價格最低的顯卡,往往也很靠譜。不同品牌保修政策不同,優先考慮保修長的品牌;
    Q:是否頂級非公卡失去了意義?
    A:不是的,頂級非公有著高端的用料,酷炫的外觀,一般認為,對于主流定位的顯卡來說,當高端非公和低端卡價位在300以內時,選擇高端卡才有意義。比如1060,最低價有1700左右的,而頂級非公的ROG猛禽高達2800元,很顯然沒有選擇后者的必要(默認頻率甚至低于追風這種丐卡);而對于1080ti這種旗艦顯卡,預算充足的話買高端非公顯卡充值信仰,沒什么問題。


    Q:A和N怎么選?

    A:同定位之下,如果價位差不多,優先選A卡,比如RX580和1060,現階段RX580更好的選擇。A卡功耗普遍高一些,但是性能要強10%左右,而且還有“A卡戰未來”的說法。當然玩一些對N卡優化較好的游戲,選N卡也OK。

    Q:玩游戲一定要獨立顯卡?

    A:最近AMD的Ryzen APU正在逐步破除人們“核顯弱雞”的觀念,R3 2200G和R5 2500U集成的Vega8核芯顯卡已經到達了GTX750的水平,應付騰訊網游三巨頭(LOL CF DNF),已經綽綽有余了。更何況還有小霸王游戲機上面那顆Vega24,已經達到RX570/1060 3G的水準。

    Q:筆記本同款顯卡和臺式機相差大嗎?

    A:10系開始,NVIDIA實現了桌面和移動端的統一,基本上這二者同款顯卡差距最多就10%左右,部分散熱好的本子甚至能達到桌面平臺的水準(炫龍KP2的1060 OC);而AMD,受限于散熱,雖然也是同規格,表現就要差一些,參考筆記本的RX580和臺式機的RX580。

    4、內存

    講完三大件,接下來就講電腦其它的配件吧。

    理論上來說,電腦內存是越大越好,就好比手機上的運存,6G肯定好于4G,越大的內存,越不容易殺后臺,同樣,對于電腦來說,電腦內存越大,后臺上掛的軟件和進程也就可以越多,也越不容易死機,像一些老機器,只有2G內存,開幾個文檔占用就滿了,這種就非常影響體驗了,系統還會報錯。

    所以買內存條根據自己預算,盡量越大越好,日常辦公、輕度游戲8G足夠,玩大型游戲8G起步,最好12G以上或者直接16G。

    內存的參數主要有以下幾個:頻率、顆粒、時序、容量

    選購順序:容量>>顆粒>頻率>時序

    對于絕大多數用戶來說,不需要考慮超頻的問題,自然是容量為王了。如果想要超內存,自然首要考慮顆粒,好的顆粒決定了更好的超頻潛力和更好的時序

    PS:32位系統不支持4G以上的內存。

    現在市面上能見到的內存條,主要有DDR3和DDR4兩種,DDR2保有率太低,就不做贅述了。

    DDR3:

    筆記本有一種“低電壓”的DDR3L:

    DDR4:

    比起DDR3,DDR4內存普遍比較高,比較短,還是很好辨認的。筆記本條:

    常見問題:

    Q:加內存條要加同品牌同型號同頻率的嗎?

    A:理論上要的。但是實際操作中,只要是同種內存(同DDR3),基本都能兼容,頻率不同以最低頻率為準,比如你原來內存是DDR4 2133的,你加了一條3200的,還是2133運行。

    Q:筆記本DDR3L和DDR3能混用嗎?

    A:理論上電壓要一致,但是主流的DDR3筆記本多是低壓,一般買低壓就行了。

    5、硬盤

    硬盤是電腦最主要的存儲媒介,相當于手機的存儲。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總是把硬盤容量和內存混為一談,經常聽到“我的電腦內存256GB”這種說法,說出去嚇死人,要知道256GB內存都是天價了。

    硬盤分為兩種,一種是以磁性碟片來存儲,我們叫機械硬盤,還有一種是閃存顆粒在存儲,就是固態硬盤。還有一種,就是將閃存顆粒內置于機械硬盤內,即“混合硬盤”,下面我就簡單對它們做介紹。

    (1)機械硬盤HDD

    機械硬盤利用磁性碟片存儲數據,大致結構就是這樣:

    從原理上講,跟光盤相當類似,一塊高速旋轉的磁盤,還有一個懸浮在磁盤上空的磁頭。工作時,磁盤高速旋轉,讀寫數據。

    在現在,SATA3機械硬盤已經占據了絕大多數的市場,老式的IDE硬盤已經難覓蹤跡,因此對于選購機械硬盤來講,只需要注意一下三個參數:一是尺寸,二是轉速,三是緩存。因為SATA3的傳輸速率是6Gbps(理論上最高能到750MB/s,但是對于機械硬盤來說,不可能達到,因此對于機械硬盤來說,相同轉速的,速度其實都差不多)

    尺寸:

    市面上在售的機械硬盤主要有兩種尺寸,2.5寸和3.5寸。

    2.5寸:

    筆記本用,部分mini-itx機箱也只支持2.5寸,要注意。

    3.5寸:

    臺式機硬盤,絕大多數臺式機都支持

    轉速:

    轉速越高,硬盤尋找數據的速度也就越快,轉速用RPM表示,就是每分鐘多少轉,常見的機械硬盤有5400轉和7200轉兩種。

    臺式機硬盤一般是7200轉,筆記本2.5寸盤多半是5400轉,買的時候盡量買7200轉的就是了。

    緩存:

    顧名思義,緩存主要起到緩沖作用,能臨時存放一些零碎數據,一般來說,緩存越大,硬盤性能越強。對于一般的機械硬盤來講,緩存一般是64M 128M和256M。

    對于機械硬盤而言,沒什么門道,買的時候希捷、西數、東芝差不多價格都可以選購。

    (2)固態硬盤SSD

    固態硬盤(Solid State Drives),簡稱固盤,固態硬盤(Solid State Drive)用固態電子存儲芯片陣列而制成的硬盤,由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FLASH芯片、DRAM芯片)組成。

    我為什么要使用固態硬盤?固態硬盤有什么加成?

    簡單來說,固態硬盤提升的絕不僅僅是開機時間!固態硬盤充當系統盤,電腦整體運行的速度會上升不少,刷網頁用QQ微信都會更快,游戲放在固態硬盤里面,加載速度也會明顯提升,甚至對于工作電腦用戶,素材存放在固態硬盤中,Pr等軟件拉取速度也會加快。可以說,現在固態硬盤可以讓你感受到“絲滑”的使用體驗,對于老電腦來說,加裝固態盤提升要比升級CPU,內存條和顯卡來得要大(當然這里特指日常使用)。

    因此,現在我是建議大家,沒有固態的電腦,一概不要考慮,如果已經買了,后續最好加裝,win10對于機械硬盤占用率會比較高,造成使用體驗進一步惡化。

    固態硬盤的挑選,主要有這幾個參數:1、接口;2、容量;3、顆粒

    接口:現在主流的固態硬盤接口有2.5寸SATA3接口和M.2接口,還有一些比較冷門的接口,比如U.2接口,Msata接口,這里就不展開講了。重點說說前兩者。

    2.5寸SATA3固態:

    M.2固態:條狀

    M.2固態還分是否nvme,以及是否支持pcie3.0x4等,這里就不做詳解,有需要的jr可以在這里:bbs.hupu.com/22255798.h 了解進階知識,簡而言之,就是按照這張圖:

    對于老筆記本來說,如何利用閑置光驅位?這篇文章也做了詳解:bbs.hupu.com/22783619.h

    容量:

    經常聽很多jr說,我明明買的是128G固態,拿到手變成119G,我是不是被坑了?手機的64G ROM從來也不是64G,為什么?

    計算機系統是二進制,1025-1是2的10次方,因此都是以1025-1作為基本單位;而硬盤廠商則是以1000作為基本單位,1TB=1000GB,而不是1025-1GB(虎撲和諧詞,沒辦法)。

    簡單的換算公式:購買容量×0.93132=實際容量

    因此,對于128G的固態來說,實際應該是128×0.931=119G,沒被坑。同理,1TB的機械盤,實際容量應該是932G,手機64G,加上系統占用,實際到手應該會在55-56G左右或者更低。

    所以沒必要大驚小怪啦。此GB不等于彼GB罷了。

    顆粒:

    對于固態硬盤來說,主流就是MLC和TLC,具體我之前一篇帖子有寫,這里也不展開了。總之,MLC固態速度更快,壽命更長,但是價格貴;TLC固態速度慢一些,壽命短一些,但便宜不少;現在主流就是TLC,更便宜的QLC也慢慢進入市場。現在買TLC準沒錯。

    下面說幾點關于硬盤常見的問題吧:

    Q:固態硬盤多大的合適?

    A:現在固態硬盤價格下探,原先買128G的價位,現在能買到256G的,因此當前首選是256G/250G/240G,這個容量的固態,能容納系統、軟件和大部分游戲的需求(比如吃雞、LOL這種游戲可以全部放固態,類似于GTA5這樣動輒60+G的還是放機械盤吧)

    Q:固態硬盤需要分區嗎?

    A:如果你有機械硬盤,我不建議分區,因為很多軟件即使你沒有安裝在C盤,也需要一些文件常駐C盤,重裝了系統未必能用,因此沒必要劃分一個分區去裝軟件。對于純固態用戶,劃一個分區去放圖片、音樂和視頻還是挺重要的,因為萬一要重裝系統,可以省去備份的麻煩。

    Q:機械硬盤注意事項?

    A:實際上機械硬盤還是挺脆弱的,使用不當容易有壞道。對于筆記本和移動硬盤而言,在拷貝數據的時候最好不要搬動電腦。電腦開機的時候輕拿輕放,畢竟斷電后機械盤磁頭鎖死,相對安全些,但是開機就不是這樣了。想象一塊高速旋轉的碟片,如果遇到比較劇烈的震動,磁頭比較容易移位,也就比較容易損壞了。

    Q:重要數據存放在哪里?

    A:對于論文等重要文件,個人建議存放在機械硬盤。固態硬盤有掉盤風險,所謂掉盤通俗來講就是不能被識別,壞了。一旦掉盤,數據是沒辦法恢復的,而機械硬盤一旦損壞,數據還是有可能得以恢復的,從數據安全的角度來看,重要數據還是放機械盤,同時備份一份放在網盤,以防萬一。

    6、電源


    前面談了這么多電腦配件,下面我就來給大家講講電源。
    電源,對于筆記本來說,它只是一塊不算太起眼的黑色“磚頭”,有的輕薄本,甚至只是一個小小的電源轉換器,而對于臺式機來說,它也只不過是機箱底部一個不起眼的配件,但是它對于電腦的穩定運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再省不能省電源,這句流傳許久的話,還是有它的道理的。
    以下部分只針對于臺式機用戶,筆記本和一體機用戶廠商給你配好了電源,用就是了,基本也不需要更換。
    關于電源的好壞,有很多參數,轉換率,紋波,結構等。這里,我打算就簡單地跟大家講下怎么選電源的大小。
    選擇電源,首先就要了解你的平臺功耗大小。


    這張圖,大致就是當前電腦的功耗現狀,CPU和顯卡是耗電大戶,其中高端顯卡不少都是電老虎。具體怎么知道自己的功耗,可以從TDP衡量。所謂TDP,即“Thermal Design Power”,中文直譯是“散熱設計功耗”,電商網站一般都會給出TDP參數。

    TDP不代表實際功耗,待機的時候功耗遠低于TDP,但是超頻或者滿載運行的時候,功耗往往就會大于TDP,因此不能單純看TDP挑電源。
    根據我們的實踐經驗,從穩妥的角度來考慮,電源+12V輸出大小大概比CPU+顯卡的TDP之和高150~250W,就有充分的容量滿足超頻和滿載時的大小,又不至于浪費。
    例如:R5 2600X+GTX1060 6GB的配置,95W+120W=215W,400W不虛標的電源完全能夠滿足需求,為了今后升級,我們一般推薦450W或者500W的。
    當然,假如是高端配置,我建議還是買大一點的大牌電源,既為了安全考慮,也為了升級空間著想。
    下面是當前配置建議的電源大小,以后新的顯卡和CPU出來,也可以大概根據這樣的要求去選擇:


    這張表也要結合CPU來看,針對的是TDP 65W或者95W的CPU型號,如果你上至尊平臺或者撕裂者平臺,或者要超高頻,CPU的功耗也成為需要著重考慮的因素,電源得在往上加。
    這里的大小,只是電源+12V的大小,+12V怎么看呢?可以在電商網站截取電源的銘牌,如圖:


    +12V輸出達到了408W,能勝任GTX1060或者GTX1070的配置要求。
    具體型號,參考主流的推薦就OK了。


    常見問題:

    Q:1元1瓦有必要嗎?

    A:1元1瓦一般是衡量中高端電源的標準,但是對于主流平臺用戶,功耗不高,1元2瓦左右的(500W 250元)已經相當靠譜了。

    Q:一定要金牌嗎?

    A:“牌”只是代表轉化率,不代表這電源的質量,質量還是看用料,具體可以參考我前面給出的帖子鏈接,或者查看貼吧翼王的帖子。

    7、散熱

    對于一臺電腦來說,配置固然重要,散熱自然也要跟上,要不然遇到溫度瓶頸,硬件輕則降頻使用,影響體驗,重則可能會因為過熱關機。

    (1)臺式機

    臺式機散熱主要有以下三種:

    下壓式:

    塔式:

    一體式水冷:

    對于風冷散熱,只需要關注一個參數:散熱器高度;而對于水冷散熱,則需要關注機箱是否預留了冷排的位置。

    只需要了解,機箱支持散熱器高度是否大于這個值?一般建議應該預留4-5mm的空間,比如一款機箱支持散熱器最高就162mm,上這款散熱器要慎重。

    除了CPU散熱器,機箱風扇也是散熱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盯著這張圖,朝屏幕吹氣,就是風扇的氣流方向!安裝的時候,不要裝反了!

    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式風道,頂部一般1-2個,前后各1個風扇,已經能大大滿足主機的散熱需求了。

    關于散熱的常見問題:

    Q:水冷散熱是不是強于風冷散熱?

    A:不是的,一般來說,散熱效能大致是420/360mm水冷>240/280mm水冷>高端塔式風冷>140/120mm水冷>一般側吹風冷>下壓式散熱器的,如果你有超頻的需求,預算比較足,那么我建議你上240mm以上的水冷;如果你預算不太足,200+的中高端風冷,也是值得考慮的對象;對于一般用戶,100左右的風冷,完全能滿足需求;要求不高的,安裝簡便的下壓式散熱(包括CPU自帶那些)就足夠了。

    Q:我的電腦魯大師瘋狂報警,是不是要燒壞了?

    A:電腦沒有那么容易熱壞,PCB板耐熱溫度在200度左右。因此,打游戲的時候,CPU和顯卡在80度以上,其實完全不必太過擔心,除非溫度反常地升高,或者是輕度使用下溫度就輕易地達到了魯大師報警的水平,那么就要好好檢查一下你的散熱配置了,是否需要換硅脂等等。

    (2)筆記本

    對于筆記本,散熱性能90%由模具決定了,就是“肉眼可見”的天賦。模具不好,縱然你各種騷操作,溫度也不會好哪兒去的。而如何了解模具散熱好壞呢?可以查看網友的評價,評測機構的拆機評測來進行評判,直接問我們也行。筆記本如何改善散熱呢?自然是——瓶蓋大法好!

    至于散熱底座和抽風式散熱器,一個吹的位置不是發熱大戶CPU和顯卡所在的位置,沒什么效果,跟瓶蓋差不多;后者一是不太適用于現在主流的異形出風口設計的游戲本,二是噪音大,三是對筆記本風扇有害,都不是太推薦。如果表面溫度高,燙手,不妨加一個小風扇,吹著鍵盤,有奇效。

    對于散熱而言,有一樣東西,它很小,往往作為贈品,但是無論什么電腦,都不能沒有它,它就是——硅脂,記住,它叫硅脂,不叫硅膠!這東西是用來輔助散熱的,為什么要用它來散熱呢?


    硅脂,是以特種硅油做基礎油,新型金屬氧化物做填料,配以多種功能添加劑,經特定的工藝加工而成的膏狀物。作為填縫劑使用,我們的散熱器貌似和CPU表面接觸緊密。就像這樣:

    實際上呢,放大之后,它是這樣的:

    硅脂涂法:

    點上幾個點,散熱器一壓,完事兒。

    我以前比較講究,會用刮板刮,薄薄一層,后來發現,其實這樣五點法甚至一點法,利用散熱器將硅脂壓平,結果好像差不多……筆記本也可以這么涂,用量少一些罷了,畢竟核心面積小,涂太多也是浪費。
    至于硅脂品牌,一般買散熱器,硅脂都會有附送,AMD自帶的CPU散熱器硅脂都涂好了,揭掉薄膜直接壓上去就行了(注意手不要碰到硅脂,挺難洗的),我以前試過很多硅脂品牌,大名鼎鼎的暴力熊,比較好的MX-4,信越7921,還有散熱器附贈的垃圾硅脂都有,結論就是:都差不多,決定散熱的,硅脂本身的質量不是太重要。

    8、屏幕

    屏幕是電腦和我們直接交流的媒介,因此選好一款屏幕,關系到使用體驗,更關系到我們的身體健康。

    首先,不要拿電視機作為顯示器!人家根本不是拿來給你做顯示器的!

    面板類型:


    相信大家一定看不懂。所以,這里我就不展開解釋了,只講基本原則:

    如果你的預算不是很足,在主流價位(2000元以下):

    首選一定是IPS面板!

    這個價位曲面屏神坑,別買!

    除非有FPS游戲需求,否則沒必要上144Hz的顯示器!

    常見問題:

    Q:我應該買多大的顯示器?

    A:根據大多數人的電腦使用習慣,推薦24寸和27寸的。21的有點小,而32的太大了。當然要根據個人使用習慣來選擇。

    Q:為什么說主流價位曲面屏不值得買?

    A:近年來,顯示器也刮起了一股“曲面風”,曲面能帶來沉浸感,外觀往往更炫酷,但別忘了,目前曲面屏都是TN/VA面板的,盡管有量子點之類的技術加持,可視角度和色彩表現依舊是這兩類面板的短板。尤其是色彩表現,這一價位的IPS的鮮艷飽滿,TN和VA不能及。

    更重要的是,不像電視機55/60甚至更大的尺寸,主流的24/27寸曲面屏,實際上,也沒有太多的沉浸感,畢竟尺寸顯示。

    關鍵是,主流的千元級曲面顯示器,面板相當糟糕,顯示水平比起同價位IPS差了不少,為了這個噱頭,犧牲觀感,私以為不值。

    自然,高端的TN和VA,也擁有相對優秀的色彩表現和可視角度,有高刷新率需求還是可以買的,比如戴爾的S2417DG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