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打開電腦,或者說系統壞了,一般看到或者想到的都是C盤,那么為什么不是A盤或者B盤呢,它們又跑哪里去了,為什么沒人用呢?
當我們提到個人電腦,兼容PC的時候的時候,就必須要來說說IBM, 1980年代初期,市場上存在大量不同標準的個人電腦,例如Apple機、TRS-80機、日本的PC-9801機等。1981年8月,IBM推出了IBM PC 5150。 1982年,IBM公開了IBM PC上除BIOS之外的全部技術資料,從而形成了PC機的“開放標準”, 這是世界上首次明確了PC的開放式業界標準,它允許任何人及廠商進入PC市場,這對于整個PC未來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PC-9801
TRS-80
IBM PC 5150
開放標準使不同廠商的標準部件可以互換,開放標準聚攏了大量板卡生產商和整機生產商,大大促進了PC機的產業化發展速度。到1990年代初,個人電腦市場上僅剩下IBM PC兼容機和麥金塔電腦(Macintosh)兩個主要系列,并且IBM兼容機數量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隨著IBM兼容機的發展,計算能力的大大提高,甚至蠶食了小型機的市場份額。
最早的PC都是沒有硬盤的,都是靠磁帶或者軟盤來存儲啟動系統和資料。
所以這個盤符的問題可以說是歷史遺留的問題造成的。我們就依IBM 5150為例來展開說明。
IBM 5150發布的時候是沒有硬盤的,隨電腦一起發布的微軟為其適配的操作系統MS-DOS1.14。最初電腦系統的啟動步驟是,先將DOS系統啟動盤插進軟驅,電腦讀取盤里的啟動信息,將系統基本指令拷到內存里去,然后就用寄居在內存里的系統指令來操控整臺電腦。然后,再將DOS系統啟動盤取出來,插入你要處理的數據所在的軟盤,然后讓系統來處理。
IBM 5150
因此IBM 5150的存儲有兩個方案:標配只有磁帶機接口,可以加配5.25寸軟驅——但要先加裝一張軟盤控制卡。因為磁帶只能順序讀寫,調用一個程序、文件要先倒帶,比較浪費市級。第二個方案就是加配一個軟驅,軟盤可以提供較大容量的存儲空間,關鍵是可以隨機的讀寫資料,通過軟盤來存儲程序和文件就方便的很多。
軟驅
要使用軟驅,就要為驅動器分配一個盤符,所以就默認從A開始,我們如果留意XP的操作系統,還可以看到軟驅A盤的圖標。
Windows XP依然保留了A盤
所以最早的操作系統啟動盤默認的是A盤,而不是現在的C盤。
并且軟盤也一直在升級改進,從最初的32英寸,16英寸,8英寸,5.25英寸,一直到最后的3.25英寸。
不同尺寸的軟盤
由于早期的電腦沒有硬盤,要實現軟盤之間的數據互相拷貝,單個軟驅復制一張軟盤可能要來回插拔好幾次軟盤:先去讀源盤的一部分——這個一部分有多大,取決于可用內存有多少;然后換目標盤,寫入;寫入完畢后換源盤,讀取下一部分;換目標盤,寫入;……。初代PC主流配置內存64KB;作為對比單張5.25寸雙密度軟盤單面容量360KB,3.25英寸的則是1.44MB,可以想象復制一張軟盤起碼需要更換十幾二十次。而兩個軟驅的配置,則是一個驅動器讀,另一個驅動器寫,顯然方便很多。
所以就有了雙軟盤驅動器的電腦配置,這樣一來就要分配兩個盤符,于是A盤,B盤兩個盤符就都被占用了。
后來隨著存儲技術的發展,1983 年 3 月 8 日,IBM 推出增強版 IBM PC / XT,型號5160,第一次在 PC 上配備了10MB的硬盤。使用的操作系統是 MS-DOS 2.0 版,由于硬盤也要分配一個盤符,于是硬盤就從C盤開始了。
當然,硬盤也不是直接變成系統啟動盤的,最開始的時候,硬盤想作為啟動盤必須得主板 BIOS 支持,于是系統盤還是由A盤軟驅“擔任”,但隨著 BIOS 支持增多,使得更多的廠商開始直接將系統安裝到硬盤里,C盤硬盤正式變為啟動盤。從 MS-DOS 5.0開始(1991年) ,電腦系統會強制將帶有系統信息的啟動盤設為 C 盤,隨著硬盤越來越大,開始出現了分區,以此類推,你每分區一塊新盤,都會從字符D開始順延,E、F…Z盤。
隨著個人電腦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微軟操作系統的迅速崛起,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一直占據著個人pc的統制地位,所以時至今日,C盤作為系統盤的設置成了系統的默認配置,并一直保留至今。
什么電腦里沒有A盤和B盤?
都知道電腦有C盤,但99%的人都沒聽說過電腦的A盤和B盤,它們去哪里了?為什么沒有了?這要從計算機的早期時代說起。
當時的軟盤一個就有8英寸大,攜帶非常不便,后來誕生出3.5英尺和5.25英尺軟盤。那時電腦會安裝兩個軟盤驅動,用來驅動軟盤,它們就是A盤和B盤。A盤主要存放或讀取3.5英寸軟盤,而B盤則用于5.25英寸軟盤。但這兩個盤的空間實在太小,容量為1.2M、360K以及180K三個檔位,隨便存幾個文檔就滿了。
隨著時代快速發展,電腦容量需求越來越大,A盤和B盤內點容量早已滿足不了人們需求。這個時候硬盤就誕生了,希捷首次推出了5.25寸硬盤,容量為5兆。接著IBM推出硬盤容量依據的5.25寸硬盤,不得不說5M和1G差的是有點多。結果就導致A盤和B盤瞬間被占滿,電腦就只能按順序自動占據后面的盤符,也就是C盤。
軟盤最后還在20世紀末有使用過,那時候在Windows 98上還可以看到。后隨著U盤誕生,A盤就被U盤取代,而B盤被直接淘汰了。
你覺得經常爆紅的C盤會不會有一天也被淘汰掉?
知道大家有沒有對著“我的電腦”的界面沉思過這么個問題:電腦有C盤、D盤、E盤、F盤.....為什么就沒有A盤和B盤呢?
其實這個問題,要從計算機的歷史說起,AB盤一直是有的。
在早期的DOS時代,PC機的存儲設備并沒有什么硬盤光驅、U盤等,電腦是純硬件,只空有一個軀體,那么系統就需要一個“容器”裝著,這個“容器”就是軟盤驅動器。
總結一句話就是:電腦就是個空殼,插入什么系統軟驅就運行什么系統。
既然軟盤驅動器作為電腦的系統盤及第一個接入盤,命名為A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但軟盤的質量很差,尤其是頻繁的寫入就更容易損壞。
隨著電腦承載的任務越來越多,文件數據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重要,文件丟失誰也不敢做冤大頭。
所以,大家覺得計算機需要兩個軟盤,一個軟盤作為系統盤,一個軟盤作為數據盤,平時它就一直跟電腦連在一起,用于儲存工作以及文件數據,這樣就可以在下一次開機時繼續完成之前的工作,還可以獨立取出和讀寫數據。
既然是第二個軟盤,叫B盤也不過分吧?
20世紀80年代前夕,雙軟盤已經成為了主流配置,我們可以看到Apple II有兩個讀取槽,這就是一個讀A盤一個讀B盤的。
而由于成本過高,那個時候軟盤的存儲空間別說幾十G,幾個M都沒有。
一般A盤是3.5寸,一個紙皮套子套著和巴掌大的塑料盤片,一片能裝幾百K的文件。
B盤一般是5.25寸,外面塑料硬殼,裝1.44M文件。當年有牛人配了一個4M內存,500M的四八六,兩萬……是96年時候的兩萬,不是現在的兩萬。
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這兩個軟盤已經沒有意義了,因為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硬盤已經完全取代了它們。
既然在此之前,A和B兩個字母都已經被軟盤征用了,硬盤就順理成章從C盤開始命名了。
但這只是形成了A、B、C三盤合璧的情景,那為什么后來A和B不見了呢?
別急,咱們現在區分一下ABC三個盤各自的任務哈:A盤負責裝操作系統;B盤做文件儲存以及和交換數據的設備;C盤用于儲存穩定的文件數據。
如果你安裝了軟盤驅動器,系統中的圖標還是會顯示A盤或B盤。
但隨著C盤的容量越來越大,終于有一天,微軟醒目了:反正硬盤都已經那么大了,為什么還要軟盤呢?
微軟直接把系統默認裝在了C盤,所有目錄的默認保存路徑也就隨之轉移到了C盤,軟盤的作用開始削弱。
隨著系統盤的更改,軟盤的生命已經開始了倒計時,在這個過程中,光盤和U盤的出現更是加速了軟盤的消失。
小小的一張光盤可以裝下比爾蓋茨身下33萬張紙的內容,一張光盤的儲存空間可以很輕易的達到數百MB。
而再后來出現的USB閃存盤(U盤),它做到了隨時可讀可寫。
不僅儲存空間達到軟盤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體積還更小,可以像個鑰匙一樣裝在口袋里。
電腦廠家更希望推廣USB口,這不光是因為U盤本身足夠優秀,而是取消了碩大的軟盤槽,電腦可以輕便簡約不少。
可以說,硬盤、光盤、U盤三者的出現和普及,直接干掉了軟盤。
但是,軟盤就這么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里了嗎?
雖然現在我們很難在電腦上見到A、B盤,生活中很難見到有人拿軟盤來存東西,但是,小黑要說,但是了,其實軟盤并沒有真正離開我們。
因為啊,現在我們電腦里的保存按鈕,還是軟盤的樣子,也算是人類科技歷史遺留下來的一個小彩蛋了。
“我拿了一張舊軟盤給我12歲的兒子看……他說:哇塞,酷炫!你3D打印了一個【保存】圖標耶!”
不僅如此,微軟也是為了向計算機歷史致敬,即便是在最新的Windows 11里也還是保留了A、B軟盤的名位,依舊是以C盤作為初始盤。
它們雖然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消失了,但這看不見的名位,就是它們存在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