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吧,你如果買電腦是為了玩游戲,那么肯定是需要裝一塊顯卡的,顯卡插槽就必須有,至于需要幾條那看你需要了,如果你有興趣擴展一個PCI-E接口的硬盤或者是M.2接口的SSD那選擇主板的時候也得看清楚是不是有這些接口。
PCI-E轉換M.2的SSD產品
看完了接口的需求,接下來就要考慮品牌了,市面上常見的主板品牌主要有華碩、技嘉、微星、七彩虹、映泰、梅捷、銘瑄、昂達等,這些品牌都是有著很多年制板經驗的老牌大廠,在做工方面都有不錯的保障,并且都帶有少則三年多則五年的質保,只要通過正規渠道購買,都不會有質量方面的擔憂。
華碩ROG MAXIMUS X HERO 作為一款面向高端游戲玩家的產品,其做工和擴展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這一次升級至了Intel Z370芯片組,可以為第八代酷睿系列處理器產品做支持,享受高性能產品從這里開始。
華碩ROG MAXIMUS X HERO
這款主板提供了10相數字供電,即使是新的處理器多了兩顆核心,使用起來也沒有壓力,旁邊配備了帶有鏤空設計的金屬散熱片,讓MOSFET區域更加清爽。
華碩ROG MAXIMUS X HERO
華碩ROG MAXIMUS X HERO
同樣配置了四條DDR4內存,最高依然是雙通道支持,內存超頻也不在話下,輕松突破4000MHz不成問題。旁邊安置著主板供電以及前置USB 3.1跳線接口,可以支持前置USB 3.1擴展。
華碩ROG MAXIMUS X HERO
在中部增加的ROG銘牌還可以作為M.2設備的散熱片來使用,降低硬盤溫度。
華碩ROG MAXIMUS X HERO
擴展接口方面,這款主板提供了共三條PCI-E 全尺寸插槽,其中兩條為Safe Slot金屬裝甲版本,另外還有三條PCI-E X1擴展接口給其他設備使用。
華碩ROG MAXIMUS X HERO
背部I/O區域,兩個DIY快速按鈕,一組DP/HDMI視頻輸出,八個USB接口分別為不同版本,還提供了一個網絡接口以及一組音頻接口,預裝的防塵擋板讓裝機更加簡潔。
華碩ROG MAXIMUS X HERO
進入購買
017-10-31 05:40:00 作者:郎孟華
可能很多玩家在裝機之前都習慣先查詢一下排名,再綜合一下自己的預算和產品性能來決定選擇哪款。不過可惜的是主板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種類,他沒有嚴格的性能排名,只有擴展能力的區別,想要選擇一款主板只需符合自己的使用需求即可。
簡單來說吧,你如果買電腦是為了玩游戲,那么肯定是需要裝一塊顯卡的,顯卡插槽就必須有,至于需要幾條那看你需要了,如果你有興趣擴展一個PCI-E接口的硬盤或者是M.2接口的SSD那選擇主板的時候也得看清楚是不是有這些接口。
PCI-E轉換M.2的SSD產品
看完了接口的需求,接下來就要考慮品牌了,市面上常見的主板品牌主要有華碩、技嘉、微星、七彩虹、映泰、梅捷、銘瑄、昂達等,這些品牌都是有著很多年制板經驗的老牌大廠,在做工方面都有不錯的保障,并且都帶有少則三年多則五年的質保,只要通過正規渠道購買,都不會有質量方面的擔憂。
年來喜愛mini-ITX主板的玩家越來越多,相比傻大粗笨的ATX主機機型,專供mini-ITX版型搭配的機箱動輒就可以做到10L左右,因此這類主機在桌面級主機中擁有絕佳的便攜性。最近mini-ITX主機中更是興起了一種很新的玩法,那就是MoDT裝機方案(Mobile on DeskTop),簡而言之就是將桌面級主板和移動端處理器整合在一起,利用更低功耗的CPU讓主板搭配的散熱器厚度更薄,從而更容易塞入小體積限制的機箱內,進一步提升機箱空間的利用率。最近我們收到了來自銘凡的一款MoDT主板BD790i,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這款主板有哪些有意思的玩法。
規格參數
起手大滿貫的mini-ITX主板配置
銘凡作為迷你主機領域產品力超前的廠商,此前推出過多款在功能性設計上非常優秀的迷你主機產品。此次銘凡也是思路清奇,將自身在迷你主機準系統硬件上的設計優勢放在MoDT主板上,從而誕生了這款搭載AMD Ryzen9 7945HX的準系統級主板銘凡BD790i。
銘凡BD790i主板采用標準的mini-ITX板型,整體尺寸為170mm×170mm,采用純黑配色的外觀,給人第一印象就是規整簡約——沒有花里胡哨的散熱裝甲,但散熱鰭片幾乎覆蓋了整張主板。銘凡BD790i主板的散熱鰭片由兩部分組成,大鰭片覆蓋CPU和供電電路等核心發熱部分,小鰭片則用來為2個SSD插槽位提供獨立散熱。可以看到兩部分鰭片厚度都經過精心考量,小鰭片上內嵌主動散熱風扇,高度與大散熱鰭片齊平,大鰭片上方加裝風扇支架后可安裝長于鰭片少許的12cm下壓式散熱風扇。BIOS電池則安排在了主板背面,方便正面進行緊湊布局。
內置接口部分,銘凡BD790i主板擁有1個支持PCIe 5.0×16的全長PCIe插槽,兩個DDR5規格的SoDIMM內存插槽,最高支持最高2×32GB-5200Mhz內存接入。鰭片下方的SSD位支持2個M.2 2280 PCIe 5.0 SSD接入。主板上共有3個風扇PIN接口,除主板散熱模組的CPU風扇和SSD風扇插槽外,還可額外接入1枚機箱風扇。
外置接口部分,銘凡BD790i背板共配置了USB-C 3.2 Gen2(支持DP輸出)、2×USB-A 3.2 Gen1、2×USB-A 2.0、HDMI 2.1、DP 1.4、3.5mm三分音頻接口、2.5G網線接口共11個接口,另外支持USB 3.2 Gen1前置擴展以及3.5mm音頻前置擴展接口,綜合內外接口配置來看,銘凡BD790i實現了MoDT主板的接入大滿貫。
可提著出門的Mini-ITX裝機思路推薦
Mini-ITX主板擁有極佳的裝機可玩性,除了常規裝機外,該款型主板最推薦的裝機思路共有兩種,一種是背插顯卡的A4尺寸mini-ITX主機搭配,另一種是直插顯卡的手提便攜式ITX主機搭配,本次我們先選擇了后者,準備搭配一套可以手提出門作為移動工作站使用的mini主機,裝機硬件搭配如下:
閃鱗G200是今年比較火的一款桌面小鋼炮機箱,它擁有12.8L小體積,外部尺寸為280mm×188mm×243mm(長×寬×高)。這款機箱專為17cm×17cm標準mini-ITX主板設計,擁有比較充裕的硬件容納和散熱風道空間。閃鱗G200這款機箱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在于,它不僅可容納SFX電源,也可安裝14cm長度以內的ATX電源,可以讓電源方面的裝機預算更靈活,大大節省了整體裝機成本。
結合此次機箱的尺寸限制,我們簡單整理了一下以銘凡BD790為核心板U套裝的這套手提便攜工作站的裝機思路。閃鱗G200沒有A4機箱在空間限制上那么多的限制,比如CPU風扇限高160mm,可以容納除高塔式風冷外市面上絕大多數散熱風扇,當然此次將銘凡BD790放入其中,在散熱器高度方面綽綽有余。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傳統mini-ITX主板,銘凡BD790i采用下壓式散熱會讓主板垂直方向空間變小,因此機箱后部無法安裝12cm風扇。一種解決思路是可以利用同孔距的風扇出風孔改裝一個9cm背部風扇;另一種則是利用機箱頂部預留的12cm薄扇位。而我們在裝機時意外地發現,在規劃主板位置過程中,頂部薄扇位剛好能極限塞入12cm標準風扇,,因此本次裝機方案就順勢改為了獨立雙風道設計——電源向前方獨立出風,其余部分則利用顯卡風扇和頂部薄扇構建上下風道,順勢帶走主板部分熱量。而SFX電源和ATX電源在本次裝機方案中,對藏線美觀等因素影響不大。
性能實測:媲美桌面端次頂配的性能釋放
銘凡BD790i這套配置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搭載的這顆“移動端”處理器R9 7845HX,其實如果不看功耗限制,7845HX和桌面端的7950X其實用的是同一款核心,同樣是雙CCD+IOD結構,同樣的12大核24線程,只不過作為“移動端”使用的7845HX被鎖了頻率,最大頻率5.2GHz,基礎頻率3.0GHz。這顆桌面端魔改的移動端處理器,又通過MoDT的方式回歸桌面端,完成了一個輪回。這顆處理器在AMD產品代號中為Dragon Range,對位處理器是英特爾同樣從桌面端平移過來的HX55系列,具體到這顆R9 7845HX其對標的是i9-12900HX,相比于銳龍H系列處理器,銳龍HX系列由于來自桌面端,定位可以說是天差地別,比如它擁有64MB三級緩存,再加上全大核+高主頻的設計,屬于能和桌面端性能叫板的頂級移動端處理器了。
雖然性能給力,但R9 7845HX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那就是雙CCD+IOD會在封裝之后從產生三個平面,如果散熱器安裝不到位就容易產生積熱問題。這也就是這顆處理器出現在MoDT主板上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對DIY玩家并不友好,像銘凡BD790i主板這樣直接連帶散熱底座一起打包,反而是讓這顆處理器發揮功用的最佳途徑。當然銘凡BD790i主板支持拆卸散熱鰭片底座,只是并不建議玩家拆掉官方底座再自行DIY。
處理器基準測試部分,可以看到R9 7845HX在CineBench R23中輕松獲得了多核33000pts以上的成績,同時單核性能也來到了1929pts,單核性能較桌面端7950X低了5%,多核性能低了約14%,但多核性能依然比10核心20線程的桌面端7900X高出不少。與最新Zen5架構銳龍桌面端處理器相比的話,這顆7845HX 比最新的R9 9900X單核性能低14%,多核性能低6%,基本也是同性能水準的處理器。
內存性能方面,在AIDA64內存基準測試中,可以看到這套配置搭載的DDR5 6400MHz內存讀取、寫入和拷貝傳輸速度三項分別為63397MB/s、61751MB/s、52575MB/s,其中拷貝速度稍低,但讀取速度基本跑滿了性能。內存的傳輸延遲僅為81.5ns,同樣屬于相當優秀的水平。
存儲性能方面,銘凡BD790i的PCIe 5.0接口同樣有不錯的傳輸性能表現。在CrystalDiskMark存儲基準測試中,其上搭載的佰維NV7200的最高順序讀取速度為7316MB/s,最高順序寫入速度為6117MB/s,并且4K32位深的隨機讀寫成績也相當驚人。
顯卡方面,由于顯卡長度限制,我們選擇了較為通用的RTX 3070 Ti,可以看到這套7845HX+3070Ti的組合在3Dmark常規五項測試中同樣有著不錯的性能表現。例如TimeSpy項目中,這套組合獲得了14628的分數,其中顯卡分數位14643,基本上能Hold住絕大多數1440p高畫質游戲,以及很多重顯卡負載的圖形渲染應用。
前面分析了這款主機搭配選用的R9 7845HX處理器以及RTX 3070 Ti都擁有不錯的性能,我們也實測了這套配置在實際游戲中的表現,結果非常令人滿意,在超高畫質/1080p光追中級水準下,五款游戲在1080p分辨率下擁有平均超過100fps的超高幀數表現。以最新發布的《黑神話:悟空》為例,在官方基準測試工具中,我們將畫質設置為1080p高畫質、DLSS性能、非光線追蹤,在保證了超清畫質的前提下,這款游戲可以穩定運行在100fps左右,完全滿足了畫質黨和發燒友玩家對游戲娛樂的高需求。
散熱測試:輕松hold住“龍之領域”
為了驗證這臺便攜式主機的散熱表現,我們在AIDA64中開啟FPU對處理器進行單考測試,在室溫23℃環境下,30分鐘滿負載系統依然可以保持穩定的100W處理器功耗釋放。此時處理器核心溫度為85℃,主板溫度為58℃。雖然是下壓式風冷,但是放在這款中級功耗的處理器上依然可以從容應對。
在雙考測試中,1小時滿負載后,處理器功耗穩定在100W,核心溫度為87℃,顯卡功耗穩定在290W(與顯卡單考功耗相同,未出現降功耗的情況),顯卡溫度為88℃。如此優秀的散熱表現,主要是因為閃鱗G200采用單面MESH全透,單面顯卡風扇位MESH半透的設計,保證了整套配置的各個部分都擁有足夠的進風量。
總結:手提便攜主機也可化身性能小鋼炮
我們此次搭配的這套裝機方案,屬于優先保證散熱充足的思路,盡管整套配置僅有2個12cm風扇+1個SSD位風扇,但整體性能釋放強勁的前提下,依然擁有不錯的散熱表現。盡管R9 7845HX是ZEN 4架構的一顆處理器,但是依然可以在mini-ITX主板上發揮出媲美桌面端次旗艦處理的性能。當然這套配置也不是沒有遺憾點,比如來自移動端移植的一大先天缺陷就是接口數量,這套配置在USB接口數量上并不算多。但總的來說,借助銘凡BD790i實現的這套便攜式主機方案,依然是目前性價比非常高的裝機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