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初,索尼更新了自家索尼旗艦級頭戴式無線降噪耳機Sony WH-1000XM4,因為我過去一年間使用上代WH-1000XM3的體驗都非常好,所以新品的升級,自然也是讓我分外期待。
大同而小異的外觀調整
打眼一看,Sony WH-1000XM4外觀大體上與上代WH-1000XM3較為一致,但在細節上做了一些調整,比如同樣是鉑金銀配色版本,WH-1000XM3會稍帶一點香檳色,而WH-1000XM4則整體更偏灰調一些。
同時,WH-1000XM3上采用了連接部分亮面材料+啞光外耳罩的材質搭配,在WH-1000XM4上也統一為了啞光材質,配合更圓潤的棱線處理,整體質感更低調內斂。
佩戴上,雖然外觀基本一致,但索尼對頭梁和耳罩這兩部分進行了微調,頭梁會比上代稍薄一點,而聚氨酯泡沫耳罩的厚度和空間進一步加大,我自己上代佩戴時耳朵會有輕微刮蹭到耳罩內襯墊,而WH-1000XM4就能把我的耳朵完全包裹住還留出了一定富余空間,這一定程度增強了耳罩的密閉性,也讓耳機的重量可以更均勻地分布到耳朵周圍,也相應減輕了頭頂的負擔,佩戴會更舒適一些。
左耳罩下方電源按鈕位置依舊,「NC/AMBIENT」按鈕則變為了「CUSTOM」定制按鈕,用戶可以在APP中自定義按鍵功能。右耳罩底部是Type-C充電接口,WH-1000XM4的續航表現依然出色,開啟降噪狀態下續航時間也長達30小時,還支持充電10分鐘就能持續播放5小時的快充能力。
降噪與聽感
Sony WH-1000XM4搭載的是與前作相同的QN1降噪芯片,并且對處理算法進行了一定優化,每秒可對采集到的音樂、語音、噪音等音頻信號進行超過700次甄別和處理,實時優化降噪效果。WH-1000XM3本身的降噪水平已經是業界一流了,這次WH-1000XM4在耳罩的包裹性和降噪算法上又有提升,所以對于降噪表現大家完全可以放心。
以我們實際辦公環境為例,我們幾個編輯的工位正好位于一個中央空調出風口的下方,空調運轉時管道的聲音和風聲都會對我們造成較大干擾,而佩戴WH-1000XM4之后,風聲和管道振動聲這樣的低頻噪音基本能被消除干凈,整個聲音環境瞬間顯得“干凈”了許多。
同時,辦公室內同事走動間發出的聲音、交談的聲音都也都能得到比較有效的壓制,而機械鍵盤敲擊的聲音雖然不能完全消除,但也會明顯降低不會再干擾工作,整個工作環境的噪聲處理都很理想。
聲音表現方面,Sony WH-1000XM4軟實力可謂是得到了一次大提升,獲得了Hi-Res和Hi-Res Wireless雙重小金標認證,支持兼容Hi-Res的均衡器調整,擁有LDAC高音質藍牙傳輸技術,還在DSEE HX(數字聲音增強引擎)的基礎上帶來了升級的DSEE Extreme,通過引入AI技術來智能提升數字音頻質量,恢復壓縮時損失的信號。
比較有意思的是索尼對360 Reality Audio的支持更完善了,使用手機按照流程拍攝自己左右耳照片并上傳就可以得到個性化優化,配合WH-1000XM4可以在「索尼精選」中聆聽360 RA格式音樂,體驗更真實的360°臨場音效。
360 RA音樂每一首都是根據音樂本身專門優化的,忠于真實還原創作者意圖。我試聽了一下索尼官方360 RA版本的《Total immersion》和《芙烈亞》,聲音有非常明顯的空間指向性,有著更廣闊的360球形聲場,人聲的“空氣感”明顯,效果與那些“通用型”的虛擬空間音效截然不同,能更好地還原出現場聽感,只是現在支持360 RA的音源還較少,不是所有音樂都提供了360 RA版本,希望索尼可以進一步豐富資源。
更「聰明」的使用體驗
放下降噪等功能優化不談,在Sony WH-1000XM4上,最吸引我的其實是幾個新加入的功能,「佩戴感應」、「智能免摘對話」、「多點連接」。
觀察耳罩的時候不難發現WH-1000XM4在左耳罩內開了一個「小窗」,這就是新添加的感應器,輔助感知耳機的佩戴狀態,這樣就可以實現用戶摘下耳機音樂暫停播放,重新佩戴耳機音樂又自動繼續播放,體驗比WH-1000XM3更自然一些。
智能免摘是指在使用過程中,當WH-1000XM4檢測到用戶開啟交談時,耳機會自動暫停音樂播放并開啟通透模式,從而不影響用戶正常對話,在對話結束后,耳機檢測到15秒內無對話行為,又會自動恢復播放(檢測時長可在APP內自定義),令佩戴降噪耳機時對話這個場景切入更智能,避免耳機反復佩戴和摘下的動作打斷使用體驗。
APP端提供了「自動/高靈敏度/低靈敏度」三檔設置可選,實測在辦公室這樣較為安靜的環境,開啟高靈敏度的話偶爾存在誤識別的情況,可能用戶打噴嚏等一些動作也會被誤判為對話,所以安靜環境還是切換到低靈敏度使用會比較好,當然,如果你有聽歌時跟著哼唱的習慣,那么智能免摘功能建議直接關閉。
至于多點連接則是我的高頻使用功能了,作為一個靠碼字搬磚的小編輯,我對工作環境的噪聲會比較敏感,所以日常工作時我也會佩戴WH-1000MX4以獲得更安靜的使用環境。
上一代WH-1000XM3只支持單設備連接,所以我總是需要頻繁地手動在電腦和手機之間切換連接,但現在我就可以同時連接上電腦和手機,哪邊出聲耳機就會自動切換到對應連接,方便了不少。
我知道一定有人好奇如果兩個設備同時發聲,WH-1000XM4會怎樣反應,所以我們也實測了一下:
·默認狀態下,WH-1000XM4會優先響應先發聲設備,比如我正在電腦端聽歌,此時手機如果也開始播放音樂,WH-1000XM4會保持當前電腦連接,而不會切換到手機,如果此時手動將電腦端音樂暫停,耳機則會自動切換到手機音頻播放,當然,用戶也可以通過觸摸板暫停當前音樂實現手動切換;
·通話為特殊狀態,享有更高優先級,比如我也在電腦端聽歌,但這時手機有電話呼入的話,WH-1000XM4就會暫停電腦端音樂播放并切換到手機連接響應通話,而通話掛斷后,WH-1000XM4又會自動切換回電腦連接并繼續播放音樂。
體驗下來可以發現索尼對于多設備同時連接場景的考慮還是很周全的,并沒有出現我們預料的BUG,自動切換場景便捷而準確。
總結
目前索尼官方在售的旗艦頭戴式無線降噪耳機主要就是WH-1000XM4和WH-1000XM3兩款,兩款產品在音質和降噪等方面的綜合表現都是一流水平,相對來說前代目前擁有價格優勢,對價格比較敏感可以多考慮,已經持有的用戶也不用著急更換。但如果你本身對佩戴體驗要求更高一些,對智能免摘等功能有比較強的需求,或者像我一樣很需要雙設備同時連接功能,那么相信WH-1000XM4會帶給你更舒適的使用體驗。
者 | AMD大中華區代理(酷友)
原標題《X for Extreme | VAIO PCG-X505/P 開箱》
2003 年 11 月 12 日,索尼發布了最后一代冠以 505 之名的極致輕薄筆記本 ——PCG-X505。
X505 分為兩種型號:PCG-X505/P 和限量版 PCG-X505/SP。二者配置相同,均搭載 1.1GHz 主頻奔騰 M 處理器、512MB 內存、20GB 機械硬盤。SP 版創建性地使用了碳纖維背板,785 克的重量和最薄 9.7 毫米的厚度成就了彼時世界上最輕薄的筆電。而作為普通型號的 P 版,厚度同樣低至 9.7 毫米,重量則為 835 克。其身為 2003 年的筆記本,時至今日仍輕于一眾 X1 Carbon、MacBook Air 之流。
作為一名索粉(自認),X505 長久以來都是我憧憬的對象。高考后兼職打工,終于在閑魚淘到一部 X505/P,將人生第一桶金獻給了這臺信仰機器。一點遺憾是包括電腦包與鼠標在內的許多原裝配件都沒有。
接下來正式開箱。
首先是快遞包裝,側面貼上了易碎品標簽,用一堆氣墊填得滿滿的,給賣家好評。
揭開層層嚴實的泡沫板和氣墊后,X505 的真容展現。細膩的黑色 A 面,綴以閃亮的鎳電鍍 VAIO 標志,有著不輸今日的簡潔與硬朗。
機身長約 25.8 厘米,寬約 20.9 厘米,最厚處 21 毫米,最薄處 9.7 毫米。以如今眼光來看,仍能稱得上一臺超極本。
大小與 12.4 吋 iPad Pro 相似
機身小巧精致,單手可輕松持握
插個題外話,原裝鼠標已經佚失,特地去閑魚上 20 塊錢淘了個 VAIO 鼠標,合上是鼠標,展開能當電話,典型的索尼式奇思妙想。
轉向尾部,轉軸處淡淡的索尼標志低調地展示著 VAIO 不凡的出身。
粗大的轉軸實質上是其可拆卸式電池,巧妙的設計用盡機身每一分空間。受時代之限,電池僅有 2000mAh 的容量,也注定了 X505 只能是一個追求極致輕薄的浪子。
拆卸電池后,機身僅 600 余克
展開后,特異的 C 面呈現而出。鍵盤下置的排布依稀與 ROG 冰刃有異曲同工之妙。與冰刃散熱之功能不同的是,X505 的鍵盤下置純粹是為了極致輕薄。鍵盤下部無任何組件,20GB 機械硬盤、主板、PCMCIA 擴展槽均位于鍵盤 C 面上部的空白處下方,主板史無前例地由 10 層 PCB 板堆疊而成,以當年的宣傳語來說:只有 MD 盤大小。
ROG 冰刃 3S
由于取消了觸控板,在 G、H、B 三鍵間增加與 ThinkPad 小紅帽相類似的觸控點進行光標操作。
鍵盤采用日版配列,加印日文字根,共 87 鍵,包含經典 7 字形回車、獨立 F 區以及部分特殊按鍵(如:全角 / 半角切換鍵、¥ 鍵等等)。
鍵盤上方依舊有銀色的 VAIO 標志,顯得分外精致
與獨特的 C 面相呼應的,則是彰顯年代感的 B 面,粗大的邊框包裹著 10.4 吋的屏幕,在當今的全面屏之下已然顯得老態龍鐘。如果說 X505 合起來尚能使人亂了時間感,那么它展開時的老態,不由得讓人驚醒,這原來是來自 17 年前的產物。
屏幕左側為奔騰 M 處理器標志,右側為 Windows XP 標志
再看側面,漆面已經斑駁,左側由左至右依次為 VGA/LAN 輸出、兩個 USB 接口、I.Link 接口;右側由左至右依次為 PCMCIA 擴展、3.5 毫米耳機孔。
機身左側
機身右側
其中右側 PCMCIA 擴展可插定制版無線網卡,筆記本展開時外側造型突出,而合上時則與 A 面平齊。
無線網卡,可熱插拔
目光后移,轉軸左側是電源接口,而右側則是電源按鍵。
按下電源鍵啟動后,指示電源的綠色光環幽幽亮起,在顯示器的微光下,與旁邊聳立的異形無線網卡交相輝映,仿佛外星科技。
黑暗中,瑩瑩綠光平添一分神秘
熟悉的開機畫面伴隨著經典的聲音,預裝 Windows XP 專業版,硬盤噠噠聲中等待良久,這是來自舊時代的開機體驗。
屏幕為 768×1024 像素,顆粒感十分明顯。與其它老顯示屏不同的是,可視角度相當寬廣,即使是角度極小的側面,屏幕顏色也依然可見。
側視略有泛白
「關于」界面
系統上全局日文,貌似改不了中文 (仍然在摸索具體的用法)
至此,我的關于 X505 的故事便已講完了。正如標題所寫,X 代表了極致,而 505 則是輕薄的象征。這樣一臺無關成本、無關市場的作品,超越了時代十數年。在我看來,它就是筆電設計的巔峰。
X505 超越了時代,但也永遠地止步在了 2003 年,靜靜地望著一代代更新的筆電追趕它、超越它。我仍然在想,如果 VAIO 仍屬于索尼,時至今日,它又能誕生出怎樣驚艷的作品。但我想不出來,因為我再未見過驚艷甚于 X505 的筆電。
最后附兩張來自舊時代的合照
文作者:man5
【賣大樓的企業】
日本歷史悠久的著名電子公司實在太多,如:佳能、尼康、日立、東芝、夏普、奧林巴斯、卡西歐、NEC、三洋、JVC等等,很多都經歷跌宕起伏、壯士斷臂。其中最受人關注的就是索尼和松下,因為它們跟諾基亞一樣,把自己的總部大樓賣掉。
把總部賣掉(網絡截圖)
確實,索尼和松下是我小學就認識的兩個日本品牌,其他日本品牌要上高中后才知道它們的存在。和很多家人一樣,家里都有索尼和松下的產品。這兩個品牌有很多產品線重合,難免會對這兩個品牌作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