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紅外成像,很多人不由自主會聯想到夜視,其實監視用的紅外攝像頭一般要配紅外燈才能工作,而軍用夜視儀通常使用波長8000nm-12000nm的紅外線(因為發動機和人體自身釋放的紅外線在這個波長范圍),而紅外攝影利用的是近紅外區域的紅外線,其只有780nm-1000nm左右波段。
眾所周知,紅外線的波長和可見光不同,因此拍攝的效果也和肉眼所見大有不同。比如紅外作品中,對紅外線反射較強的樹葉在畫面中會變得很亮(根據紅外線波長的不同,色彩可由金黃到純白,效果十分浪漫)。此外藍天的效果也比可見光攝影更暗一些,云彩層次更加豐富。總的來說,紅外拍攝既可降低天空與地面景物的反差,使畫面整體層次更為豐富,也會營造一種夢幻的感覺,讓畫面宛如生活的童話世界之中(紅外人像也主要以環境人像為主,因此同樣夢幻,只不過拍攝后人的皮膚會粉透且偏色,需要后期調整)。
需要注意的是,拍攝紅外作品,時間的選擇比較重要(不但關系著曝光時長,也影響到畫面效果,比如正午時分拍攝的畫面植物葉子要比早晨更白一些),所以我們要知道,一年中夏天的紅外線最為強烈(地域上我國南方地區的紅外輻射比北方強烈),而晴天戶外的紅外線也比其他天氣里更充足——全天里紅外線最為充足的時段則是11-16點,所以更適合外拍。
紅外線對霧的穿透能力很強,所以即使處于濃霧天氣也能拍攝到比較通透的圖片
紅外攝影所獲得的圖片無論在色彩還是層次、通透度上都和肉眼所見大有不同
拍攝紅外作品,無論是使用外置紅外鏡片還是改裝紅外相機/攝像機,紅外濾鏡是少不了的。一般來說,紅外濾鏡以截止波長表示,比如780nm(納米)的濾鏡,表示780nm以下波長的光線濾除,780nm波長以上的光線通過。一般常用的紅外濾鏡為630nm、680nm、720nm和850nm等。其中780nm以下稱為半紅外濾鏡,也就是說部分可見光可通過濾鏡,拍攝的紅外照片有一定色彩,更適合人像拍攝所用。而截止頻率在780nm以上濾鏡則沒有彩色,稱為純紅外濾鏡。目前市場上的紅外濾鏡除了價格昂貴的B+W和略便宜的保谷外,國產“如夢如幻”的效果也不錯,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和所要波長加以選擇。
對于那些喜歡濃烈色彩的朋友,我們推薦選擇630nm或者更低波長的濾鏡。其拍攝的原片一般天空呈亮紅偏棕色或琥珀色,植物樹葉呈藍色,最后調整的圖片天空藍色飽和度高,樹葉為黃色或者金黃色。680nm拍攝的原片天空呈棕紅色,樹葉淺藍,最后的畫面天空比較接近正常天空的藍色,樹葉呈淺黃色。
那些希望獲得較為純正紅外但又想畫面有色彩的,可以選擇720nm,其原片天空呈暗棕紅色,飽和度較低,樹葉白,最終效果為天空暗淺藍色,樹葉白(760nm理論上為彩色,但實際顏色很淺,幾乎是黑白的)。
而喜歡純紅外的用戶可以選擇850nm濾鏡,其拍攝的畫面無彩色,天氣好時,天空深暗,可以得到反差較高的畫面——對于霧霾也有更好的穿透力。
最后補充的是,如果用來拍攝人像,波長越長,拍攝的人物膚色就越粉透,偏色越嚴重。同時對化纖等材料的衣物的穿透能力越強(紅外拍攝中,我們還要注意的是相機的穿透力是否影響到畫面)。
同一環境中,使用630nm和720nm波長濾鏡的不同效果
在膠片時代,紅外攝影可以通過調整膠片感光藥膜的化學成分,來控制對某個波段的紅外線的敏感性,從而實現對波段的選擇。黑白紅外膠卷中,柯尼卡的紅外膠卷的敏感波長在650-750nm之間,柯達HIE的敏感波長在750-900nm之間,彩色紅外膠片則對紅外線和可見光均敏感,可以拍攝混合感光照片(彩色紅外膠片的彩色只能稱為偽彩色,因為它將紅外成像顯示為紅色,并非人眼所感知的可見光的效果,不過這和我們使用數碼相機拍攝紅外圖片類似)。
用柯達紅外膠片拍攝的圖片
現代數碼相機的感光芯片(CCD或CMOS)能感應包括可見光、部分紫外線和約780-1000nm之間的紅外線——大于1000nm的紅外線感光芯片的感知能力較低,曝光時間太長,基本已經失去實用意義。但是,在可見光拍攝中,紅外線和紫外線都是有害因素。因為鏡頭對它們的折射率與可見光不同,成像的聚焦位置也就不同,當可見光所形成的影像對焦清晰時,這些非可見光所成的影像則對焦不實,從而造成畫面霧靄。另外,拍攝對象對于可見光、非可見光反射、吸收性能不同,可見光中的低光區域可能是紅外線的強反射區域,如果可見光、紅外線同時成像,共同作用的結果是照片反差降低,產生灰霧。所以相機對非可見光過濾得越干凈,普通拍攝的畫面就越清晰,也因此,數碼相機中,除了早期的如索尼DSC-F717等型號的相機可以拍攝紅外圖片外,無論單反/無反數碼相機,為了消除紅外線和其他光線對可見光拍攝的影響,往往在感光芯片前加裝了厚厚的低通濾鏡(其阻擋了90%-95%以上的紅外線),如果外置紅外濾鏡拍攝,只能通過延長曝光時間來解決,成像質量和拍攝題材因此大受影響。
我們可以明顯看到芯片前,反光為五顏六色的低通濾鏡
顯然,如果要用普通數碼相機拍攝紅外圖片,我們最好選擇低通濾鏡較薄的機型(或者無低通的),加裝濾鏡后要用三腳架才能成功曝光,但所需時間比現在的機型少得多——即使如此,這些相機拍攝紅外圖片時,感光能力依然相當低,較難拍攝除風光之外的人文或人像圖片,使用上所受限制相當明顯。
如前所說,雖然不多,但市場上還是有一些紅外數碼相機存在的。例如前文說到的索尼DSC-F717,及曾經發布的索尼的大變焦相機H50,都可以直接拍攝出較好的紅外圖片(都是些遠古時代的機型)。
在數碼單反方面,部分廠家會專門推出紅外機型。比如富士公司曾經的FinePixS3 Pro UVIR(以FinePix S3 Pro設計),可以記錄紅外線和紫外線,主要提供給如司法界、醫學界、歷史界、自然科學界和藝術界使用。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手中的相機是否可以拍攝紅外,可以將其對準電視機遙控器的紅外發射窗口,在按遙控器時拍一張照片,如果拍出的遙控器紅外發射窗有亮光出現,就說明你的數碼相機可以拍攝紅外。
讓人驚喜的是,除了使用非常不方便的紅外濾鏡和購買價格相當昂貴的專業紅外相機,我們還可以通過改機獲得更好的紅外拍攝體驗!
所謂改機,就是將相機的低通濾鏡取下,換上相同厚度的紅外濾鏡或無色的光學玻璃(如果濾鏡厚度和原機的低通濾鏡不同,不但會導致無法安裝,相機也會出現無法對焦或跑焦等問題)。對于拆機步驟,不同品牌和不同型號的相機有所不同,考慮到其專業性,我們最好請專門的技術人員處理,以免悲劇發生。在改機中,我們需要考慮的是,為自己的紅外相機安裝多少波長的紅外濾鏡!
一般來說,改機最好選擇較低的波段,例如選用680nm,拍攝中如果需要更長波段的效果,可以在鏡頭前外加紅外濾鏡解決(雖取景上麻煩點,但拍攝靈活性要大得多)。當然,如前所說,我們還可以安裝光學玻璃,這樣可以一機多用,平時拍攝可見光畫面(由于取消了低通濾鏡,噪點和摩爾紋要多一些,但在使用低感時畫質還是可以的),為鏡頭外加濾鏡后又變為了紅外相機(現在許多取消了低通的數碼相機,可以直接在鏡頭前加裝紅外鏡片拍攝)。
改紅外后,我們可看見感光芯片前的紅外鏡片
由于數碼相機的整個系統是為可見光攝影設計的,所以改機完畢后,拍攝中我們依然要注意其拍攝方法的不同。比如對焦上,使用不同的鏡頭甚至同一變焦鏡頭的不同焦段,準確度也會不同(對焦系統是為可見光拍攝設計的,同可見光和紅外線的折射率不同,自然會影響對焦的準確性),所以在自動對焦時,最好收縮光圈以保證景深。在鏡頭選擇上,大變焦鏡頭由于變焦倍率大、鏡片多,會讓焦點偏移問題嚴重化。另外很多鏡頭在收縮光圈后會產生熱斑,所以拍攝前最好先試一下,如果鏡頭在F8就出現熱斑,建議不要使用。在拍攝中,要盡量避免逆光拍攝。鏡頭的前鏡片不能讓太陽直射,,因為太陽的紅外輻射相當高,再好的鍍膜在紅外拍攝中都會引起強烈的眩光和灰霧。
在曝光上,相機的測光系統自然是按可見光進行判斷,使用曝光補償是為必要。一般來說,根據改裝的濾鏡波長不同,曝光補償也有所不同。比如630nm幾乎不用曝光補償,而680nm和720nm大約需增加0.3-1級曝光,850nm需要增加2級曝光(處于在陰影位置拍攝時,需再加0.5-1級曝光)。當然,因為現在的機器都有實時取景,所以我們也可以根據顯示屏上的效果進行拍攝,所見即所得,真方便。
在白平衡的設定上,由于紅外拍攝的色溫遠低于相機的各種預設白平衡,所以只能使用自定義白平衡。不過個人感覺,解決白平衡問題的最佳辦法,圖片盡量使用RAW拍攝,視頻多做調整,這樣即使偏色在電腦中也可以調整。
* 什么是熱斑
熱斑是由于鏡頭后組和光圈葉片反射紅外線到感光芯片上造成的,此外熱斑與使用的濾鏡波段也有一定關系,一般680nm以上在拍攝時出現熱斑的情況相對常見一些。
在改機后拍攝紅外圖片,出現熱斑的情況比較少,但是并非不會出現。
如果遭遇熱斑,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更換沒有熱斑的鏡頭(變焦鏡頭的廣角端容易出現熱斑,定焦鏡頭光圈不小于F11一般不會出現熱斑)。另外使用鏡頭的最大光圈,提高感光度,盡量減少曝光時間,也可以相對減輕狀況。
在拍攝了原片后,進行一些后期處理,使其成為真正的紅外圖片是必然的。
在處理時,以CS4軟件為例,大家可將RAW文件帶入校正圖片的白平衡,方法是用白平衡吸管點擊陽光下的植物葉子,這時我們發現原本有一層紅色色罩的紅外照片顏色發生了變化,紅色色罩基本退去,原因是我們已經進行了白平衡的自定義白平衡工具。
然后調整圖片的曝光、對比度、飽和度、銳度等選項。調整完畢后,點擊ACR編輯面版右側下面的打開圖像,進入軟件的主界面,我們將在這里進行常規的半紅外照片后期處理。在此先用圖像選項里的自動色階來校正圖片。
打開圖像-通道混合器,在紅色通道中將紅色設置為0,藍色設置為100。然后選藍色通道,將紅色設置為100,藍色為0(在通道混合器里數值也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設置,不同的數值會產生不同的色彩效果)。此時調整基本結束,如果拍攝人像,在校正人物膚色后,就可以將圖片保存了。
我們介紹的Adobe Premiere的后期流程,下面的視頻用采用佳能6D全光譜拍攝,使用的佳能16-35 F4鏡頭、590nm紅外濾鏡。
* 本方法采用Adobe Premiere進行后期處理
紅外視頻的拍攝其實和紅外攝影沒有太大區別,需要特別注意的仍然是這三點:曝光差異、設定白平衡以及反色。
1、白平衡
正如同紅外攝影一樣,白平衡絕對是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它會直接影響視頻的質量。建議在每次開拍前都用灰度卡進行測試調節,其實花幾秒鐘也就能夠完成了,但可以在后面的拍攝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2、曝光調整
拍視頻的話肯定就更要用手動曝光模式了,因為相機的自動曝光恐怕無法自動處理紅外光線,實時取景就更省力了。
第一步:白平衡
如果在拍攝之前已經用灰度卡調整了相機的白平衡的話,這一布就可以省去,但其實這一步對于調整畫面色彩還是很有幫助的。
我們說過,拍攝開始時用一張灰度卡來調整相機的白平衡,那么在后期處理時,就可以用白平衡吸管工具來獲取灰度卡的色彩信息,并在該色彩信息運用到整個視頻中去即可。可以完全利用這組色彩信息,當然也可以以其為基準再微調一下,發揮創意。
第二布:通道混合器
完成白平衡校準后,接下來就用通道混合器來最終實現你最想要的色彩了。通道混合器在菜單效果-視頻效果-顏色校正-通道混合器,打開混合器之后就會看到預設的黃綠藍通道的數值,至此就請大家動動手指發揮創意啦。
| 張夢華
來自新智駕(AI-Drive)的報道
新智駕按:關于自動駕駛的傳感器方案,廠商和科技公司對融合路線都有了基本認同,不過,也沒有人能保證,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的組合,就足以讓車輛安全順暢地行駛。眼下,以色列初創公司 AdaSky,提出了在車上安裝紅外攝像頭的方案,通過檢測道路行人溫度,幫助車輛更準確地識別行人。本文由新智駕編輯整理自《WIRED》。
實現自動駕駛的第一目的是提高安全性。在美國,90% 的車輛事故是駕駛員失誤引起的,自動駕駛汽車取代人類駕駛員之后,每年可以拯救將近 35000 條生命。
所以,汽車廠商們也相信,如果自動駕駛可以證明自己確實比人類駕駛安全,人們會更傾向于使用前者。
當然,要實現這一目標, 車輛就必須全面而準確地感知和理解周圍的世界,這甚至需要超于人類的感知能力。
目前測試的自動駕駛汽車中,幾乎都采用了攝像頭、雷達、激光雷達的傳感器融合方案?,F在,以色列初創公司 AdaSky,還想在這個組合中加入一個新工具:檢測溫度的紅外攝像頭,來幫助車輛識別幾百英尺外的行人。
一輛完全自動駕駛汽車需要在各種光線和天氣狀況下識別事物。AdaSky CEO Avi Katz 表示,“現存的傳感器和攝像頭還不能完全滿足這些需求?!盇daSky 將向廠商提供遠距離紅外攝像頭與計算機視覺系統,前者被他們稱之為Viper。
眼下的傳感器雖然可以提供 360 度的視覺感知,但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短板。晚上或者白天日光強烈的情況下,攝像頭的作用會被削弱很多;由于大氣層的反射,激光雷達會受到雨、霧、塵土的影響;雷達則可能分不清高反射性的小型金屬物體,比如路上的易拉罐。
盡管集合了三種傳感器數據,對一輛自動駕駛汽車來說,要辨別廣告牌和其它車輛上的圖像,也有一定難度。這正是 AdaSky 想彌補的地方,它的思路是,如果車輛檢測出一個人形物體釋放出的溫度,那么它就可以判斷出,自己正在靠近的更可能是一個真人,還是圖像。
“如果車輛檢測出某個物體散發出的溫度,就可以弄清它究竟是人還是動物,如果是前者,系統就會告訴你,有可能出現預想不到的情況?!痹谀霞又荽髮W學習自動駕駛的 Jeff Miller 說道。比如,汽車認識到前方是一只鹿后,就會更小心地行駛,而不是只關注道路兩邊的物體。
車倆感知不只是關于看到的事物,而是整個外部世界。最近,Waymo 就表示,他們將升級后的麥克風用在了警報器上,時刻關注駕駛員狀況。Cadillac 也在方向盤上裝了一個紅外攝像頭,由此車輛可以在半自動駕駛情況下,監控駕駛員的狀態。
隨著新技術的不斷運用,以及廠商和科技公司在成本、穩定性和可行性等因素上的考慮,人們可能永遠都不會有傳感器的最終解決方案。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自動駕駛系統只有看得更準,才能駕駛得更好。【完】
為召開了一場冬季旗艦新品發布會。
此前吊足了大家胃口的華為P50 Pocket,終于是正式亮相。
有一說一,這款全新的折疊屏手機確實令人驚艷。
但是,機哥又要說但是咯。
這場發布會除了華為P50 Pocket,還有筆記本、智能眼鏡、智能手表...眾多的新產品。
特別是新筆記本——
華為MateBook X Pro 2022款
熟悉華為的機友應該都知道,華為這個系列的筆記本,一直以來都是定位高端辦公的產品。
尤其是在智慧辦公這一塊,之前也給機哥留下過深刻的印象。
那么,全新的華為MateBook X Pro 2022款,這次又帶來了哪些體驗升級呢?
機哥用了一段時間,下面詳細和機友們聊聊。
辦公體驗更Pro了
眾所周知,這幾年以來華為手機、平板、筆記本等產品都在強調「軟硬結合」。
特別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多屏協同功能,用過的機友都說好。
那...大家還記得鴻蒙HarmonyOS 2發布時,帶來的「超級終端」嗎?
這一次,它又將以華為MateBook X Pro 2022款的樣子呈現。
有了超級終端之后最明顯的變化,就是讓華為MateBook X Pro 2022款與其他華為設備之間的互聯協同,又變得更加方便快捷了。
比如手機,現在只需在筆記本的超級終端上,將手機的圖標輕輕一拖。
吶,連接的過程就是這么地簡單:
像機哥因為寫文章的需要,就經常需要在手機和筆記本之間來回傳送各種素材。
放在以前,機哥用的最多的工具還是微信文件傳輸助手。。
用過的機友應該都知道,它有多難用。
但現在因為換成了華為MateBook X Pro 2022款,可就要簡單多了。
通過超級終端連接手機后。
無論是手機上保存的圖片、視頻還是安裝包等等各種類型的文件,只需隨手一拖,就能直接傳送到筆記本上面。
除了工作之外,對于工作摸魚,超級終端也很在行。
特別是現在很多主流App的網頁版,做得都很菜,如果是刷某音、某寶什么的,機哥還是習慣用手機來。
現在直接在筆記本上就能刷手機,老板以為機哥在認真碼字,實則我的購物車已經悄悄加滿了。就是有點費錢
順帶一提,華為MateBook X Pro 2022款的屏幕還支持十點觸控。
如果你喜歡,也可以像玩手機一樣在筆記本上玩手機。。
當然了,以上提到的這些,對于超級終端來說還僅僅屬于是...常規操作。
剛剛新增的「智慧搜索」,也是一個機哥感覺用了就回不去的功能。
舉個栗子,八弟經常會通過微信給機哥發一些Word文檔啊、PPT啊之類的文件。
但在需要用到的時候,機哥往往會忘記,當時是保存在手機上還是在電腦上。
這個時候只要動用智慧搜索,無論是筆記本還是手機上的文件,都能直接一覽無余。
不僅手機,超級終端目前也已經適配了眾多華為生態內的產品。
像是和華為自家的顯示器,同樣也能隨手一拖完成多屏協同。
無論是同于鏡像還是擴展,都是妥妥滴。
最近這段時間,機哥就一直將華為MateView拿來當作,華為MateBook X Pro 2022款的擴展屏使用。
一個屏幕碼字、一個屏幕看視頻,屬實美滋滋。
還有耳機、打印機這些外設設備。
有了超級終端之后,連接體驗也是直接拉滿。
只要兩個設備靠近,「超級終端」上就會自動發現。
好家伙,這一通玩下來,機哥甚至都不用去觸碰其他設備,就能輕輕松松地在華為MateBook X Pro 2022款使用它們。
多設備交互這一塊,感覺是被華為給玩明白了。
等等...這還沒完。
為了打造更極致的辦公體驗,華為MateBook X Pro 2022款也在自身的交互上,帶來了諸多創新性功能。
比如說,作為筆記本上使用頻率頗高的觸控板,到底還能干什么?
華為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華為MateBook X Pro 2022款首次引入了「壓力觸控板」的設計,同時帶來了6種創新手勢。
比如,沿著觸控板右邊上下滑動,就能自由調節屏幕亮度,左邊則可以調節音量。
而且得益于是壓力觸控的設計,滑動的時候還會伴隨著「噠噠噠」的震感,用起來有點上癮。
截屏現在也只要指關節輕敲兩下就能完成,既方便又快速。
如果是兩個手指一起敲,則會立馬調出錄屏。
(注意看顯示器右下角)
華為MateBook X Pro 2022款的又一個首創——「AI手勢」,也是一個對于辦公體驗有所提升的功能。
講解PPT的時候,不方便用手翻頁怎么辦?
現在有了AI手勢,隔空用手揮動,就能直接完成翻頁。
還有「智慧語音」,它除了支持語音輸入之外,還支持AI字幕。
特別是看外語視頻的時候,沒有中文字幕也能自主翻譯。
這個功能,機哥真的愛了。
說完了軟件上的體驗,咱們繼續下一趴——硬件。
軟件很爽,硬件也很硬
如果要問,輕薄本使用起來都有哪些痛點。
那機哥猜,應該會有很多人選擇散熱吧?
確實,往往為了打造足夠輕薄的機身,許多輕薄本的散熱性能都會做得比較差勁。
即便是頂級的性能配置,也難以發揮出作用。
而在華為MateBook X Pro 2022款身上,這樣的問題也被大大改善。
它搭載首創的鯊魚鰭散熱系統,可以說給足了性能發揮的空間。
復雜的原理就不過多贅述了。
簡單點說,相比起上一代產品,華為MateBook X Pro 2022款的散熱性能直接就提高了40%,性能釋放更是提高了100%。
機哥這段時間使用下來,無論是打lol、還是用PS處理復雜的圖像,華為MateBook X Pro 2022款確實都表現得很「冷靜」。
至于很多機友也很關心的續航問題。
華為MateBook X Pro 2022款不僅是內置了一個更大的60Wh電池,同時還支持90W的超級快充。
用得持久、回血還快。
既然是拿來辦公的,筆記本的屏幕,也是機哥非??粗氐囊稽c。
畢竟,每天都這么盯著它工作。
如果沒有一塊優秀的屏幕,那實在是有點難頂。
而華為MateBook X Pro 2022款這一塊屏幕,不夸張的說,在設計、視覺、使用體驗上,幾乎也都是做到了極致的存在。
懸浮全面屏設計,14.2英寸的尺寸,更適合生產力的3:2比例。
得益于極窄的三邊框,華為MateBook X Pro 2022款屏占比達到了92.5%。
毫無疑問,是機哥目前用過最高的一款,第一次打開就被震撼到了。
此外,就在這個如此之窄的上邊框中。
還塞入了一顆,720P與紅外功能二合一的「極點」攝像頭。
屏占比雖然高,人臉解鎖的體驗可也沒落下。
至于屏幕素質。。
它擁有3.1K的超高分辨率、最高90Hz高刷新率、支持10.7億色顯示。
在色域色準上,作為華為首款支持P3色域的筆記本,它的P3及sRGB雙色域平均ΔE<1。
專業人士應該都知道,ΔE越小,意味著相機等設備拍攝的圖像顏色,能在這塊屏幕上被更準確地還原。
憑借這一點,華為MateBook X Pro 2022款也成為了,全球首款德國萊茵TüV專業級雙色域色準認證的筆記本。
總而言之,對屏幕要求高的機友,選它準沒錯。
外觀更精致了
聊完了軟硬件帶來的體驗。
華為MateBook X Pro 2022款的外觀設計,其實也很值得一說。
機哥這一次拿到的是翡冷翠配色。
全CNC Unibody一體化金屬機身工藝,再加上150號陶瓷噴砂。
別看這機身看起來又薄又銳的,其實上手的手感卻非常順滑細膩。
接口也給的很充足,光全功能Type-C就給了4個,還有一個3.5mm麥克風接口。
前面忘了提,華為MateBook X Pro 2022款這次還配備了六揚聲器。
音質拉滿的同時,鍵盤兩側的出音孔也是經過了精雕細琢。
或許,高端產品與普通產品的區別,往往就更體現在這些小設計上吧。
最近機哥寫文章沒靈感的時候,也會抱著它,到樓下的咖啡廳點上一杯再碼字。
工作起來倒蠻爽的,就是老是感覺有目光在盯著機哥。
就當作是六號線吳彥祖最近又變帥了吧。
說回正題。
從這段時間,機哥用華為MateBook X Pro 2022款的各方面體驗來看,它的內外在確實都給了機哥不少驚喜。
特別是對于辦公體驗和效率的加成,完全是機哥在其他筆記本上體驗不到的。
如果機友們最近也想選購一款,讓自己用起來能舒服的筆記本,那不妨可以考慮考慮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