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家好,我是波仔,歡迎大家和我一起分享與探討。


    對于電腦主板,主板上很多擴展的插槽,有的使用了,但是也有很多并沒有使用。這些插槽都是用來干什么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擴展槽也稱為插槽,有時也叫做插座或者接口等,主要是指的是主板上用于拔插配件的部件,主板上常見的擴展插槽主要有以下這些。

    CPU插槽

    CPU插槽是用于安裝和固定CPU的專用擴展槽,根據主板支持的CPU的不同,其主要表現在CPU背面各電子元件的不同布局。CPU的插槽通常由固定罩、固定桿和CPU插座3個部分組成,在這安裝CPU前,需要通過固定桿將固定罩打開,將CPU放置在CPU插座上后再合上固定罩,并用固定桿固定CPU,然后再安裝CPU的散熱器風扇。另外,CPU插槽的型號必須要與CPU接口類型一致,比如LGA 1151接口的CPU需要放置對應的LGA 1151插槽上。

    PCI-E插槽

    PCI-Express指圖形顯卡接口技術規范(簡稱PCI-E),PCI-E插槽即為顯卡插槽,目前的主板上大多數都是配備為3.0版本。插槽越多,其支持的模式也就可能不同,能夠充分發揮顯卡的性能,目前PCI-E的規格包括x1、x4、x8、x16。x16代表的是16條PCI總線,PCI總線直接可以協同工作,x16表示16條總線同時傳輸數據,簡單的理解就是數越大性能越好。

    內存條插槽

    它是主板上用來安裝內存條的部件,由于主板芯片組不同,其支持的內存類型也不同,不同的內存插槽在引腳數量、額定電壓和性能方面都有很大的區別。

    SATA插槽

    SATA插槽又稱為串行插槽,SATA以連續串行的方式傳送數據,減少了插槽的針腳數目,主要用于連接硬盤等設備,能夠在電腦動運行過程中進行拔插。目前主流的SATA插槽都為3.0,現在的機械硬盤和固態硬盤以及光驅都是使用這種插槽,與USB設備一起通過南橋芯片與CPU通信,帶寬為6Gbit/s,傳輸的速度大約是在750MB/s左右。

    M.2插槽

    這個插槽是最近這幾年比較熱門的一種存儲設備插槽,由于其帶寬大(M.2插槽可以達到PCI-X4帶寬32Gbit/s,傳輸速度大約是4GB/s),可以更快速地傳輸數據,并且占用空間小,厚度還非常溥,主板用于連接比較高端的固態硬盤產品使用。

    主電源插槽

    主電源插的功能是提供主板電能供應,通過將電源的供電插頭插入主電源插槽中,為主板的各部設備正常運行所需要的供電電能。現在的主板目前都是通用的20pin+4pin供電接口。

    輔助電源插槽

    輔助電源插槽的功能是為CPU提供輔助的電源,所以也稱為CPU供電插槽。目前新款式的主板的CPU供電都是由8pin插槽接口提供的,而老式主板一般是為4pin插槽接口提供。這兩種接口的插槽是通用而兼容的。

    CPU風扇供電插槽

    顧名思義,這種插槽的功能是為CPU散熱器風扇提供電源,有些主板在開機時如果檢測不到這個插槽就不允許啟動電腦。通常這個插槽在主板上都會被標記為CPU_FAN。

    機箱風扇供電插槽

    這種插槽的功能是為機箱上散熱風扇提供的電源插槽,通常這個插槽都會在主板上被標記為CHA_ FAN或者是SYS_ FAN。

    USB插槽

    它的主要用途是為了機箱上的USB接口提供數據連接,目前主板上主要有USB3.0和USB2.0這兩種接口的插槽。USB3.0插槽中共有19個針腳,右上角部位有一個缺針,下方中部有防呆缺口,與插頭對應。USB2.0插槽中只有9個針腳,右下角有一個缺針。

    機箱前置音頻插槽

    許多機箱的前面板都有耳機和話筒的接口,使用起來比較方便,它在連接主板上時就有對應的跳線插槽,這種插槽中也是有9個針腳,上排右邊第二個缺針,既為防呆設計,以免與USB插槽插錯及區分。機箱前置音頻插一般標記為AAFP或者AUDIO。

    主板路線插槽

    這些插槽主板是為機箱面板的指示燈、開機及重啟按鈕提供連接的,一般是雙行針腳,指示燈是有正負之分的,但是開機和重啟針腳沒有正負之分。還有就是內置的揚聲器插槽是4針腳的,一般標記為SPEAK字樣。

    好了,以上這些就是主板上非常常見的一些插槽接口,希望大家對其有所了解,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與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如今高度數字化的時代,主板作為計算機硬件的核心部件,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連接著各種硬件設備,協調著數據傳輸和信號處理,使得計算機能夠正常運行。本文將帶您揭秘主板的基本組成和功能。

    一、主板的基本組成

    主板由眾多不同功能的部件組成,下面是主板的一些主要組成部分:

    1. 中央處理器插槽:主板上通常有一個或多個中央處理器插槽,用于安裝中央處理器(CPU)。CPU是計算機的大腦,負責執行各種指令和運算。
    2. 內存插槽:內存插槽用于安裝計算機的內存條。內存條是計算機臨時存儲數據的地方,對計算機的性能和運行速度有著重要影響。
    3. 擴展插槽:主板上通常還配備了一些擴展插槽,用于連接擴展卡,如顯卡、聲卡、網卡等。這些擴展卡為計算機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性能。
    4. 芯片組:主板上的芯片組是連接各個部件的橋梁,它包括北橋和南橋。北橋連接著CPU、內存和顯卡等,而南橋連接著硬盤、USB接口和網卡等。
    5. 電源插槽:主板上還有一個用于插入電源供應器的插槽,它為主板及其連接的設備提供電力。

    二、主板的功能

    主板作為計算機的核心,承擔著多種重要功能:

    1. 電源管理:主板上的電源管理芯片負責控制電源的供給和管理計算機的電源消耗。它能夠根據需要提供適當的電量,并在計算機閑置時自動降低功耗。
    2. 數據傳輸:主板上的總線系統負責數據在各個硬件設備之間的傳輸。不同類型的總線(如PCI、SATA、USB等)可實現高速數據傳輸,確保各個硬件設備之間的協調工作。
    3. 擴展性:通過擴展插槽,主板可以連接各種擴展卡,提供附加的功能和性能。這意味著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靈活的硬件升級和擴展。
    4. 冷卻系統支持:主板上通常有用于連接風扇和散熱器的接口,確保計算機內部的硬件設備保持適當的溫度。這有助于防止硬件過熱,提高計算機的穩定性和壽命。
    5. BIOS管理:BIOS(基本輸入輸出系統)是主板上的固件,負責啟動計算機、檢測硬件組件和初始化系統設置。它還提供了一些設置選項,使用戶能夠自定義計算機的配置。

    總結起來,主板作為計算機硬件的核心,不僅負責連接各個硬件部件,還提供了重要的數據傳輸、擴展性和電源管理功能。它的設計和性能直接影響著計算機的性能和穩定性。因此,在選擇購買或升級計算機硬件時,我們必須認真考慮主板的質量和適配性。

    電腦,可簡單可復雜,閉著眼睛買也許能用,使勁鉆研了買也是用。關于板卡選件,廠商型號數不勝數,代工關系錯綜復雜,再加上INTEL ATX規范,主板結構大同小異,無非在尺寸上分ATX-L,M-ATX,ITX和各種奇葩尺寸。樓主認為:入門-基本靠瞅,進階-入門加查,高階-瞅查想動。這篇經驗以ATX系列設計規范的民用主板為例,討論“從入門到進階挑主板”。高階涉及兼容性、MOD等,范圍太廣,基本不涉及。目前主板+CPU平臺基本INTEL一家獨大,因此示例圖片就把INETL平臺主板吊出來打。

    那么,就開始吧。先來一張正面照。

    這是一張華擎Z97主板,型號后綴為EXTREME 6,標準ATX尺寸,樓主已對需要看的部分加上標號,后文一一敘述。

    ---------------------------------

    樓主大概知道,很多人第一眼就沖著1去的

    ,但是這里先看8。藍色散熱片下面壓著主板PCH芯片。前面提到的平臺就以PCH芯片命名。

    -入門:無需過多關注,可根據CPU選主板,如1150插針的INTEL HASWELCPU必然是INTEL 8/9系列主板。如果HASWEL REFRESH CPU,通常主板廠商會推出8系列rev 2.0修訂版直接支持,如果不小心買到了不能直接支持的主板,請果斷找賣家免費更新BIOS 。

    -進階:核心數據通道主要是CPU和PCH芯片提供,比如CPU提供原生16X PCIE總線以及可選分配方案,PCH提供額外PCIE總線以及可選分配方案、N個SATA 6.0Gb/s和3.0Gb/s接口、N個USB3.0/2.0接口等。在ARK INTEL網站上可查到絕大部分需要的信息,后文也會時不時引用此處數據。ARK INTEL 主板芯片鏈接在此:ARK 菜單 臺式機芯片組。

    -------------------------------------------

    接下來是1和3,一個重要部分,包括CPU供電、插槽及周邊。3是+12VCPU供電,根據廠商定位,入門級和主流級一般是4Pin,定位較高的主流級和超頻主板一般是4+4Pin,不管日常使用還是風冷、水冷超頻都無需在意幾Pin。1里的CPU插槽也無需關注,廠商基本上不會自己把插槽和芯片組搞錯,至于N年前富士康代工的插槽BUG也是難得一見的情形。1里最重要的是CPU供電。

    -入門:不超頻的用途完全不用在意“供電寒酸”的問題(除非你選不入流的牌子 ),風冷小超怡情(CPU和RING供電加壓不超過默電+10%)的用途也不用太在乎。目前我還沒看到主流品牌的H81/B85主板不支持全系列1150插針CPU的(從低端賽揚奔騰到高端I7-4790K)。保險起見,購買前上品牌官網查閱CPU支持列表。如上面這塊主板的鏈接在此。

    -進階:特別在意主板供電“相數”,而且想要辨“相數”需要一些額外手段。目前主流媒體(PCPOP、太平洋、ZOL等)、一些自詡高端的論壇(**H)的方法都錯的離譜!一般媒體小編通常先數電感數,有多少個就多少相供電;然后數開關管MOSFET數量,進行腦補分配給每個電感(3xN+2xM);再看電容是不是固態、日系;最后下結論——電感、MOSFET、電容只是干活的四肢,真正控制供電的PWM芯片和MOSFET DRIVER等大腦級核心元件被赤裸裸無視!要知道PWM開關電路的設計不是一套公模應萬變,有一種東西叫倍相芯片,將一組PWM信號分割成兩組,以實現“相數”翻倍的目的;還存在一種情形叫“堆料”,直接一相供電上兩枚電感。先來一張純手繪渣畫質:一組(相)PWM供電示意圖如下。

    PWM供電模組的作用就是通過層層濾波、電壓控制來追求“近似死人心電圖一般”CPU供電。再來一張主板供電示意圖如下,已一一對應標注。

    ·12V接入接口:直接接電源輸出的+12V信號。

    ·PWM控制芯片:核心,根據CPU設計規范而設計,用于輸出多組脈沖信號,同時能讀取電壓反饋、調節脈沖寬度以控制電壓升降(在超頻主板里可以精確到0.001V的電壓調節),是用來確定供電“相數”的最可靠的元件。

    ·輸入電容:對接入的+12V/+5V電流進行高壓濾波。

    ·MOSFET控制器:接收單路PWM信號并放大,控制MOSFET開關管。當前主流PWM芯片內集成MOSFET控制器,因此很難在主板上找到單獨的它。

    ·MOSFET開關管:顧名思義,一開一關,至少兩枚(上橋,下橋),通過MOSFET控制器發出柵極信號開(通過電流)和關(阻隔電流),通過開關時間差調節輸給CPU的電壓。一些主板會將部分MOSFET開關管焊接在主板供電部位的背面,可別少數了。

    ·倍相芯片:供電比較夸張的主板(如10相、12相)可能會有,是一種“單刀雙擲”開關,可簡單理解為把接收的一相PWM信號翻倍、連接兩組MOSFET開關管工作的控制器。辨認是否倍相有捷徑:在夸張的兩排供電模塊的MOSFET附近均勻排布數量剛好為一半的小芯片,很可能就是它,再仔細看型號,上網一查便知。有的主板會把倍相芯片焊在主板供電部位的背面,更好辨認。

    ·輸出電感/輸出電容:分別儲存磁能/電能,并進行低壓濾波(電容),進一步過濾電流中的雜波,輸出適合CPU以及UNCORE部分的1.xx V電流是倒數第二道屏障(最后一道屏障是CPU上的陶瓷電容,用來過濾超高頻雜波)。

    借用一張比較規矩的示意圖如下。

    那么,多相供電的好處是什么?還是看圖說話,純手繪渣畫質示意圖如下。

    最上面是單相脈動信號的示意圖,中間是4相示意圖。可以看到,4相供電的電流更加穩定(不是把實際輸入電流乘以4)。多相供電錯時工作的目的就是盡量消除最下面示波器顯示的12V接入電流的紋波(雜波)。供電“相數”增加的現實好處在于:1、能夠聯合輸出更大電流,有助于加壓超頻的穩定性。2、每相分擔的電流更小,有助于控制供電模塊的發熱。3、負載較小的時候可“動態”關閉其中幾相以節能和進一步降低發熱量(如一三相、二四相交替工作)。一言以蔽之,就是“超頻更猛或節能更省”,真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不差銀子追求多相供電沒問題。

    需要澄清一點:“相數”多的主板更強≠“相數”少的主板不合格(何況通篇未提具體元件的指標參數)。怎么選要綜合考慮需求、預算、兼容性等等,歸根結底還是看錢包

    -彩蛋:放三張圖,一張是倍相的,一張是堆電感料的,一張是老狐貍。

    本文主角,華擎Z97 EXTREME 6脫掉馬甲,發現是ISL6379提供6相信號,再通過ISL6611倍相成等效12相。MOSFET開關管采用德州儀器CSD87350D,一枚集成上下橋,因此看上去12相只有12個MOSFET開關管,而不是通常的至少24個(1上1下)。

    *注:簡化起見,對于CPU 集成的uncore部分供電(即通常的N+M相供電)不予區分。

    這是MSI B85M-E45主板,SMZDM推薦鏈接在此 msi 微星 B85M-E45 主板(可超頻、6相供電) 399元包郵,評論里展開了3相還是6相的討論。這個主板采用ISL95812 PWM芯片,查閱參數可知此芯片支持1-/2-/3- Phase配備,且找不到倍相芯片(399元普及版B85可能倍相嘛?),因此可以斷定這是一個加強版的3相供電主板,每相配備兩枚電感和2上2下共4枚MOSFET開關管( 可惜小編直接介紹成“6相供電”,被電感數量迷惑了 )。

    老狐貍華碩自從采用CHILL的數字供電方案后,從第一代ROG主板開始干脆把CHILL的標簽磨掉,打上自己EPU的標簽并作為賣點大肆宣傳,直接導致PWM芯片技術文檔不可查(樓主可以說無恥么?

    )。好在華碩官網基本上會對采用“EPU”的主板標明N相供電(當然倍相是不會說的,“10相12相16相”是肯定要宣傳的,呵呵呵)。

    -----------------------------------

    接下來請看2,內存模塊。

    -入門:只考慮清楚需要多大容量,內存插槽支持的單根最大容量和頻率,選購正確的大牌子終身質保的內存條即可(別買DDR2內存回來發現插不上)。關于4GB x2還是8GB x1,我的看法是,單條8GB價格略有優勢,優先選購單條8G,預留第二根的升級空間,不用刻意追求“雙通道”,首要容量是王道,其次頻率和時序,再次不用考慮(除非特殊需求)。

    -進階:關注點主要在超頻、供電和物理兼容三個方面。內存的電壓、頻率和時序調校是超頻里最繁瑣的,本文講主板,不贅述。超頻仍然需盡量避免內存插滿插槽的情況,問題出在內存顆粒本身和主板電氣性能上,假設同一批次、同一級別的同一內存顆粒在統計學上的超頻性能指標為99.5%,那么一根雙面16顆粒內存條該指標就是99.5%的16次方,即92.3%,看上去仍然不錯。如果插滿4根內存,整體指標為99.5%的64次方,只有72.6% ——這還是特挑的情況,而實際上只盯著某一品牌的超頻系列購買(甚至套條)都無法保證顆粒的一致性優秀。而內存插槽和PCIE(后文重點分析)屬于高帶寬、大量數據交換的地方,廠商一般會優化此處設計以優化電氣性能,但多通道多插槽一起使用的電氣性能必然不如單通道少插槽使用。內存供電也是完整的PWM電路(古董主板或有線性供電),通常1-2相供電,一般無需過分在意,定位超頻的主板在此處不會搞“極簡主義”。物理兼容包括內存條兼容和插槽設計。內存條兼容十有八九都是高梳子內存和非原裝CPU散熱器的沖突,或散熱器直接擋住最近的插口,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里不展開。插槽設計看下面對比圖。

    內存插槽和顯卡插槽過近,導致安裝長顯卡后無法插拔內存,嚴重的如圖,如果顯卡帶背板,那么顯卡根本插不進主板!

    靠顯卡端無卡扣設計,解決兼容性問題(這個主板插槽還是很近,目測無法安裝帶背板的顯卡)

    -------------------------------

    4是主板20+4Pin供電輸入接口,沒太多可說。

    -入門:關注整體兼容性,部分電源24Pin插頭過短,如果主板輸入接口位置太奇葩或機箱特殊設計,可能夠不著。

    -進階:基本和入門一樣,加上考慮走線清爽而需要的額外線長。

    --------------------------------

    5通常被稱為“(第一)顯卡接口”,其實是PCI Express(PCIE)接口,是一種串行總線接口,而通常的 16X,8X,4X則是數倍并行通道。PCIE目前已發展到3.0時代。當前主流平臺的PCIE數據通道來源于兩部分:CPU和PCH芯片。 6是擴展接口,在題圖的華擎Z97 EXTREME 6上有PCIE、M.2(少數主板保留舊的PCI接口)

    -入門:單顯卡無需考慮,插第一根PCIE16X接口,并保證BIOS里設置為“運行在16X模式”。雙顯卡或更多路顯卡的情形建議參考進階部分。

    -進階:要梳理以PCIE接口為主的5、6部分,得先搞清楚數據通通道(總線)和物理通道(插槽)。根據之前敘述,數據通道由CPU和PCH芯片提供,先上簡化版PCIE帶寬表格:

    I7-4790K總共提供20條PCIE通道,其中4X固定為集成INTEL 4600 HD顯卡占用,額外16X可由主板廠商自行配置,可以1條16X,2條8X,1條8X和2條4X。

    目前高階Z97取消了PCI的支持(廠商可通過安裝第三方芯片提供PCI通道),PCIE均為2.0版本,總共提供8X通道,可任意配置成X4,X2,X1。

    接下來看看示例主板的物理配置和數據配置,再把華擎Z97 EXTREME 6吊起來打(擴展區已編號)。

    粗略一看物理規格,(2)(4)(5)是PCIE 16x規格,(1)(3)是PCIE 1x規格,(6)(8)是M.2接口(即NGFF)各2x規格,(7)是Mini-PCIE 1x規格(物理形態和mSATA一樣,注意區分)。簡單相加得出16x3+1x3+2x2+1=56x PCIE通道,遠超CPU+PCH=24x的理論最大值,顯然不可能 。經過查閱主板廠商說明文檔(Z97 Extreme6),梳理如下:

    ·(2)(4)(6)瓜分CPU 16X PCIE 3.0通道。單顯卡插(2)時16X,插(4)時8X (應該沒人一張顯卡插(4)吧!)。雙顯卡插(2)(4)時各8X。無論何種情況,當(6)插入SSD后,(6)占用(2)的2X通道,后者相應減少為14X或6X。

    ·剩余接口瓜分PCH 6X PCIE 2.0通道。(1)獨立1X。(3)(7)共享1X,即只能選一個接口插。(5)獨立2X。(8)獨立2X。

    PCIE通道的配置靈活性高,相對復雜,如果需要接入較多擴展設備,需要仔細研究備選主板的數據通道如何分配,沒有捷徑

    -延伸閱讀1:關于SSD媒體評測里的跑分,想必諸位都盯著跑分軟件的seq讀寫/4k讀寫數字吧。就這塊主板而言,同樣的兩個M.2 接口,分別走CPU和PCH的PCIE通道,同一塊M.2 PCIE接口的SSD接(6)比接(8)測試跑分可實現高達30%的優勢!而一旦超頻CPU,這種優勢會擴大。道理很簡單,數據最終是和CPU交換的,PCH的地位相當于中轉站,數據延遲導致跑分較低。所以對于一般評測里的軟件跑分,千萬不要太當真 。

    -延伸閱讀2:對于那種清一色PCIE 16X插槽的主板,辨別每個插槽實際最大帶寬的兩種方法,不多說,看圖(主板相關區域的正反面對照)。

    PCIE接口定義充分體現了“并行”的特征,每一組里只有兩根金手指傳輸數據,其他都是地線,因此主板可通過PCIE供電控制開放幾條數據通道,實際操作中可以通過包裹絕緣膠布強制限制(誰會這么蛋疼?

    )。 PCIE接口末端有竅門:有的接口末端是封住的,有的是開放的(通的),樓主喜歡開放式設計。以最短的PCIE 1X接口為例,有的PCIE設備,1X帶寬即可滿足數據傳輸需求,但物理設計為4X形態,就能插入兼容性更好的開放式1X接口(保險起見要把裸露的金手指用絕緣膠布包裹——知道誰會這么蛋疼了吧!

    )。

    5、6擴展接口到這里應該結束了,可還有個尾巴,也是樓主的疑問。通過PCIE版本和實際通道數可計算接口最大數據吞吐量,可是由于具體顯卡的總數據帶寬未知(nVIDIA和AMD找不到資料),無法進行“接口帶寬限制顯卡性能發揮”的理論計算,目前樓主的辦法是找海外評測站的實測數據,找不到捷徑。請高手賜教。

    ------------------------------------

    7 SATA接口區。單獨提SATA接口是因為SATA設備太多太主流了,SSD,HDD,光驅等。對于SSD,一定要插SATA 6Gb/s才能不至產生接口處性能瓶頸,HDD和光驅隨意,當前機械硬盤的接口統統是SATA6Gb/s,可內部速率遠達不到SATA 3Gb/s標稱值,所以SATA 6Gb/s的接口就是拿來看的

    -入門:保證有足夠SATA6Gb/s接口接SSD,足夠的剩余SATA接口接其他SATA設備即可。沒有SSD及未來也不上SSD無需考慮接口版本,只考慮數量夠用。

    -進階:優選原生SATA6Gb/s接口,其次考慮數量夠用和升級預留。多硬盤環境下請關注兩點:一是芯片組支持的RAID模式,二是電源的+5V/+3.3V輸出能力以及SATA線材的物理兼容性。

    ------------------------------------

    9 集成聲卡。單獨提集成聲卡是因為目前各家主板都把HIFI作為高階主板的宣傳點,從設立信號屏蔽區(技嘉第一代G.SNIPER主板),到采用音頻專用電解電容、獨立運放,再到搞獨立子卡(華碩M7I)到燈光效果(各大廠商紛紛躺槍)。樓主的觀點是:有米有興趣可以試試。真正發燒友更多關注PCIE擴展插槽性能,接獨立聲卡。一般使用還是滿足于螃蟹(Realtek)的ALC887/ALC889/ALC892吧(ALC892比ALC889低端)。

    -入門:無需關注

    -進階:查閱聲卡芯片、運放、電容。以標題主板華擎Z97 EXTREME 6為例,查閱廠家參數(Z97 Extreme6)可知聲卡芯片為螃蟹牌Realtek ALC1150 Audio Codec,運放為2枚德州儀器NE5532入門級產品。電容采用你吃糠NichiconMUSE系列較高端的產品。

    ------------------------------------

    10 其他各種板載接口如USB3.0/2.0、COM接口、CPU和機箱風扇插針、PCIE輔助供電接口、雷電接口、前置音頻接口,基本上接口多全還是稀少取決于主板定位,間接反映在價格上。

    -入門:關注機箱風扇插針數量、USB3.0接口數量和最大USB3.0支持數量,是否有清空BIOS的按鈕/跳線(真有奇葩主板只能摳電池的 ),以及主板是否提供其他任何自己關注的接口擴展。

    -進階:除了認識所有接口以外,綜合電腦配置和機箱電源的型號、安裝位置考慮接口的物理位置和數量。例如:CPU供電接口在主板正中,那根電源線一定走的很難看。又如:H81主板只有一個USB3.0接口擴展,支持2個USB3.0接口,而機箱支持4個USB3.0接口,且顯示器也能擴展4個USB3.0,那就產生了非物理意義上的“兼容性”問題(雖然USB3.0向下兼容2.0)。具體的“整體兼容性”問題涉及主板的設計布局以及整個主機系統的狀態,以后可以專題討論,這里不展開。

    -----------------------------------------

    12是板載快速設定按鈕區,搭配特有軟件,體現主板廠商軟實力。一般是“超頻專區”,一般包括開關機鍵、重啟鍵、清空BIOS鍵、一鍵超頻、電壓測量點等,方便在不裝機箱情況下調校。

    -入門:無需關注。

    -進階:想嘗試超頻的新手可多查詢主流廠商(華碩、技嘉、微星、華擎)的超頻功能介紹以及他人超頻日志,推薦擁有“一鍵超頻”的型號,萬一自己搞不定,可以用預設超頻用。老鳥無需多言 。

    ------------------------------------------

    13是各種其他板載芯片,很雜,包括BIOS芯片、控制PCIE和SATA頻率的時鐘芯片、提供額外PCI、SATA、USB接口的芯片(如ASMEDIA)、板載網卡芯片等等。

    -入門:無需關注。

    -進階:特別需求可關注是否雙千兆LAN網卡、是否雙CMOS支持自動互刷。更高階可關注第三方芯片提供的PCI、SATA、USB數據通道(方法和之前PCIE一樣),CMOS是否是插入式、可手動拆下修理和編程,等等。總的來說,此處一般關注點不多,有什么特殊需求就去鉆研具體的芯片吧。

    -------------------------------------------

    11 I/O接口,一個重要部分。在裝機后主板的絕大部分都相對封閉,只有I/O接口裸露在外,供人抽插。I/O接口是板載芯片組(包括第三方芯片)功能的延伸,有多少功能就能設計多少接口。這里仍然以華擎Z97 EXTREME 6為例梳理I/O接口,并指出一點設計上的不足

    (1)是PS/2鍵鼠通用接口,(2)是8個USB 3.0接口,(3-1)是DVI-I接口,(3-2)是Display Port 1.2接口,(3-3)是HDMI接口,(4)是2個RJ45網絡接口,(5)是音頻接口群,(6)是E-SATA接口,(7)是清空BIOS按鈕。

    -入門:知道(1)(2)(3)(4)(5)、不插錯即可。(6)和內置SATA接口無差,可直接接內置硬盤(需要額外供電)。(7)的作用是不開機箱也能清空BIOS,注意如果開機后按它,電腦會關機-清空BIOS-重啟,所以沒事別亂摸機箱屁股,看準了再插 。

    -進階:重點講2)USB 3.0接口和視頻組(3)接口。

    主板I/O接口的敗筆在于“全是USB 3.0”接口。雖然USB 3.0傳輸協議向下兼容USB 2.0,但是如果較老或者較邊緣的系統恰好不帶USB 3.0驅動,那么這8個接口都不可用。遇到這種情況,只能使用(1)PS/2接口接入鍵盤(或接入HUB再轉鍵盤+鼠標)操作。

    (3)視頻系列接口對于獨顯系統無關緊要,對于核顯系統至關重要。一般人通常容易忽視數據傳輸規范(接口版本)、最大支持分辨率和刷新率、物理兼容性。數據傳輸規范可以寫一整篇,這里就不講了,只說最大支持分辨率和刷新率以及DVI接口的物理兼容性。

    各個視頻接口的最大支持分辨率和刷新率可在廠商網頁查詢。這里舉兩個華擎1150主板來說明區別。

    ·華擎Z97 EXTREME 6 (Z97 Extreme6)

    HDMI最大支持4096x2304分辨率@24Hz刷新率

    DVI-I最大支持1920x1200分辨率@60Hz刷新率

    *注意“大4K”和“小4K”刷新率的區別,即滿足60Hz刷新率必須使用DP接口,且只支持2160P分辨率。

    ·華擎B85M PRO4 (B85M Pro4)

    HDMI最大支持1920x1080分辨率@60Hz刷新率

    DVI-D最大支持1920x1200分辨率@60Hz刷新率

    D-SUB最大支持1920x1200分辨率@60Hz刷新率

    *看上去差不多的接口,這枚主板最大只支持1080P分辨率,如果你恰好有一個支持2K或4K分辨率的顯示器,卻總設置不了最佳分辨率,沒準就是接口問題。

    細心的人應該發現了,兩個主板的DVI接口不一樣,Z97 EXTREME是DVI-I,B85M PRO4是DVI-D接口(對此樓主挺吃驚的,原因后面講)。一圖流如下:

    各接口的定義不解釋,谷歌必應百度一搜一個準,只談物理兼容性。通常主板顯卡端口都會配備DVI-I母頭以兼容全形態的DVI公頭,華擎B85M PRO4在主板端采用DVI-D母頭,不僅少見,兼容性自然也打折扣。更多的兼容性問題則出在顯示器這邊。還是舉例,戴爾P2314H顯示器(Dell 23系列顯示器 – P2314H),連接選項清楚寫著“1個支持HDCP的數字視頻接口接頭(DVI-D)”,意味著如果你的DVI線兩端都是DVI-I公頭,那么插不進這樣的顯示器(顯示器這種情況滿常見)。購買DVI連線(或要求商家贈送)時請務必注意接頭形態,不要簡單的講“我要一根DVI線” 。

    ----------------------------------

    14,一個未被標出來的部分,很難找到設計方案和參數,也是廠商樂此不疲找賣點的地方,如技嘉的2盎司銅,七彩虹的鍍銀觸點,目前各家的“特殊纖維+特殊織法防潮”——你猜到了,PCB電路板。樓主認為,無論入門還是進階,對PCB板本身都只需要關注一點:PCB斷面的處理間接體現廠商的態度(某些通路貨PCB邊緣毛毛糙糙扎手的工藝你放心嗎?)。這里辟兩個謠

    ·“黑色PCB增加維修時的辨認難度,所以使用黑色PCB體現廠商的實力和信心”。這就是一度被某些通路廠商作為賣點的“顏色論”(一線廠商聰明得多,只是默默的采用黑色,而不宣傳)。“顏色論”的邏輯實際上是錯的,前半句正確,后半句結論莫名其妙,二者最多只是相關,而非因果。事實上主板的整體配色主要是賣相,如果不想被賣相影響判斷,不妨找清晰大圖,全部去色,再選

    。·“6層PCB比4層PCB好,超頻要8層以上”。這句話已經10多年歷史了(樓主10多年前還傻逼兮兮的信過),到現在仍然有某些自詡高端的“**H”論壇

    官方持這種態度。直接辟謠吧:主板電氣性能取決于LAYOUT設計、布線走線,而采用多少層僅僅是設計的自然結果,而非原因。在設計中,某些情況下需要單獨增加布線層以獲得更好的走線、更少的電磁干擾;但是反過來邏輯不成立!用很多層PCB板有可能因為布線能力差,必須增加層數——這種多層PCB板的電氣性能往往很弱。再加上廠商LAYOUT布線的文檔不公開,所以作為用戶,別糾結這個了。

    ----------------------------------

    文章到這里應該完了,關于主板選擇的入門到進階,樓主能說的差不多就這些了,再說就是枯燥乏味的內容,打住。樓主想要高亮幾點:

    ·本文以華擎Z97 EXTREME 6為例,并且多次涉及相關品牌的產品,但是并不是說這個主板好(I/O處提出了批評),更不是說這個牌子好,因此樓主沒有推薦本文里任何一個產品。

    ·一個優秀的主板,除了硬件部分,軟件部分也相當重要,BIOS里的超頻調校不可忽視。如華擎,近幾年就出過“偷加電壓門”,通過在玩家設定電壓上偷偷增加0.005V-0.01V來造成“我的主板能以更低電壓把同一枚CPU超到更高頻”的假象。

    ·電腦主機是一個整體系統,選購任何配件都需要考慮到整體兼容性和協調,再加上每個配件(如主板)都能寫比本文長N倍的文章,還會覺得配電腦就是電腦城里拿出一張配置單把CPU、內存、主板、硬盤、電源、機箱、鍵鼠、顯示器寫上去就了事嗎?

    =============================================

    “從入門到進階選主板”正文到這里就全部結束了。如果還有興趣閱讀,請繼續往下看,一點點涉及主板元件布局的“兼容性”方面的案例,拋磚引玉。樓主如果有精力,可能專門寫一篇講這個,再說吧。先來一張高能圖片。

    上圖為華碩玩家國度系列MAXIMUS VII IMPACT(M7I),由于大量采用子電路板和90°豎起的元件,被稱為“兼容性殺手”。作為一個Z87高端主板,定位超頻,可是對大型風冷(甚至中型風冷)的兼容性豈止是差,簡直是差!一般只能選用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但選Mini-ITX的主板的用戶一般同時搭配ITX小機箱以最小化體積,一體式水冷散熱器的冷排和機箱又容易產生兼容性問題…… ..算了,頭疼的事讓購買這款主板的人慢慢想吧。

    ---------------------------------------

    第二個是華擎B75 PRO3,首先尺寸很奇葩,長度符合ATX標準,但寬度變窄,裝機后導致有一整排3枚主板固定螺絲無法安裝

    。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那顆“反人類電容”。該主板把CPU uncore的一相供電設計在主板正中且距離CPU插槽很近,其中一枚電容導致很多體型中庸的散熱器無法安裝

    ...

    --------------------------------------------------------

    第三個坑爹的不是廠商,是經銷商。華擎H81M-VG4 Rev 2.0 (H81M-VG4 R2.0),下圖看上去就是一張ITX主板吧?京東也把該主板劃為ITX分類,可是官網描述卻是“Micro ATX”。仔細觀察發現多一條PCIE 1X接口,所以這塊主板不是17cm x 17cm的MINI ITX,而是19cm x 17cm的“加長型不帶護翼”,無法裝進很多空間緊湊的ITX機箱——這也是樓主本文反復強調和引用廠商數據的原因。當然廠商數據也有出錯的時候,比如華擎的某塊集成INTEL賽揚J1900處理器的主板,兩根內存插槽,華擎稱最大支持2 x 8GB=16GB內存,可是J1900處理器最大只支持8GB內存,所以…不過這種情況極少見,售前調研可以選擇忽略,出問題找廠商。

    --------------------------------------------------

    第四個是正面例子 ,技嘉H87N-WIFI(GA-H87N-WIFI)和H97N-WIFI(GA-H97N-WIFI)。看看廠商是如何優化布局來提高兼容性的。先看圖。

    H87N-WIFI的mini PCIE插槽(紅框)設計在主板右側、PCH芯片下方,默認連接無線網卡。兩根飛線跨越PCH散熱片(還要接受散熱片發熱的洗禮)連接到I/O接口。相應的,CPU插槽靠左,和PCIE 16X接口非常接近(綠H),安裝第三方散熱器有可能和顯卡沖突。主板供電20+4Pin設計在右側,導致內存插槽左移,左側卡扣和長顯卡必然沖突(橙框)。

    H97N-WIFI將mini PCIE豎直設計在I/O接口背后(紅框),大大縮短信號傳輸距離和飛線長度。CPU插槽和PCH芯片調換位置,和PCIE接口拉開距離,CPU散熱器幾乎不會和顯卡沖突(綠H)。20+4Pin設計在下方,內存插槽右移,卡扣和長顯卡無沖突(橙框)。

    插槽數量和功能接口變化了嗎?沒有。僅僅是布局的改變就帶來了大幅度的兼容性提升(雖然可能有少量新的兼容性問題,不展開敘述),這種設計態度是樓主頗為欣賞的 。比較熟悉的朋友應該已經發現,H97N-WIFI布局和B85N-PHOENIX (GA-B85N Phoenix-WIFI)非常相似,而后者是一款公認的兼容性設計很好的mini ITX主板。

    ====================================

    限于篇幅和主題,“整機布局設計和兼容性考量”這個涉及到MOD、耐DIYer玩味的話題不繼續。

    最后,請允許樓主PO一張美麗的主板,以紀念早已退出民用主板市場的高端DIY品牌——鉆石(DFI)和逝去的青蔥歲月。

    如果您認為此方面還有更多內容可以分享給大家,或是對文中的觀點有不同的見解,歡迎您投稿到經驗盒子,將您的想法分享給大家,一起交流討論。點此投稿。

    已贊+1已有7人贊過

    評論(2

    • 椅子

      剛剛

      zhous

      要我說這篇文章瀏覽應該上10萬,同是電腦愛好者,高考完一篇文章上10萬,這篇不虛于我

      舉報頂(0)踩(0)@TA回復

    • 沙發

      剛剛

      droalea

      技術貼 非常不錯

      來自 Android 5.1客戶端舉報頂(0)踩(0)@TA回復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