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作立場聲明:本文所測商品為自費購入。堅持獨立的評價觀點是筆者創作的基本底線,絕不會因商品來源不同而有所偏頗,請各位放心。

    購買理由

    一個94年就有第一臺486的資深機佬~年輕時候1800的工資敢拿1300去買AMD的最新款cpu~每個月拿了工資就是想去看看有啥新硬件~買回來玩~還幫朋友鄰居裝過過百臺電腦~后來結婚~生了兒女~臺式機在家里都絕跡了~剩下個手提~公司的臺式機也一直夠用就行~沒啥升級,上個月賣了HP的Z240之后~拿了一臺B75在用~雙十一來了~終于鼓起勇氣搞套十代i3來用用~我知道很多人肯定會笑~哈哈~十二代都要出來了還用十代~隨意吧~哥可是用過EDO內存的人~

    外觀展示

    某東買的三件套~硬盤之前Z240的時候有個西數M2的250G,繼續用就好~

    存放數據的500G硬盤~已經是11年的產品了~牛逼~

    08年買的機箱電源~哈哈~

    機箱上面的出廠QC印章~2005年~

    全部裝好就這樣~由于窮~買的是10105F的套裝~木有集顯,另外買了張HP的NVS310,雙DP輸出~反正我只拿來辦公,夠用了~

    就是這貨~還要了高低擋板~大小機箱都可以用了~不帶集顯的cpu比帶集顯的便宜兩百多~買個顯卡才73~

    開機~一次點亮~這bios界面真酷炫~

    很有dell和hp的感覺~

    B85老機子(四代)~其實用起來也可以的~最大問題就是不支持M2固態

    極少見到的機箱卡鎖,不用螺絲的~

    出廠已經十五年的機箱~哈哈~

    還有一個用了八年~96年出廠的鍵盤~我經常笑公司新來的妹子還沒我那把鍵盤年紀大~

    使用感受

    新平臺感覺很不錯~開機迅速~打開多個軟件依舊流暢~等我好好用個幾年先~


    總結

    純粹記錄一下,以前折騰了那么多硬件,都遺忘了~機箱上某論壇的笑臉貼紙~應該不少人知道吧~當年垃圾佬聚集地~我在那里可是司令級~


    本文經“什么值得買”社區作者@匿名用戶授權轉載,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微觀經濟學簡答論述題
    2005-12-28
    西方經濟學期末考試復習重點
    二、問答題
    1.簡述需求規律與供給規律
    一般情況下,商品價格提高,對該商品的需求量減少,反之,商品價格下降,則對
    該商品的需求量增加,這種需求數量和商品價格成反向變化的關系稱需求規律或需求定理。
    商品價格提高,對該商品的供給量增加,反之,商品價格下降,則對該商品的供給
    量減少,這種供給數量和商品價格呈同向變化的關系稱供給規律或供給定理。參見教材P33。
    2.簡述供求定理
    當需求量大于供給量時,價格上升;當需求量小于供給量時,價格下降;這就是市
    場價格變化的具體規律。
    3.簡述需求價格彈性的類型和影響因素
    類型:
    (1)Ed>1表明需求量的變動率快于價格的變動率,即需求量對價格變化反應強烈,
    稱為富有彈性。需求曲線斜率為負,其絕對值小于1。這類商品西方稱之為奢侈品,一般指
    高檔消費品。
    (2)Ed=1,表明需求量的變動率等于價格的變動率,即需求和價格以相同幅度變
    動,稱為單一彈性,需求曲線的斜率為-1,這是一種特例,即屬特殊情況。
    (3)Ed<1,表明需求量的變動率小于價格的變動率,即需求量變化對價格變化反
    應緩和,稱為缺乏彈性。需求曲線斜率為負,其絕對值大于1。這類商品為生活必需品。
    (4)Ed=0,表明需求量為一常量,表明需求量不隨價格變化而變化,稱為完全無
    彈性,需求曲線和縱軸平行,其斜率為無窮大。這是一種特例,如火葬費、自來水費等近似
    于無彈性。
    (5)Ed=∞,表明價格為一定的情況下,需求量無限大,稱為無窮大彈性,需求
    曲線斜率為零。這也是一種特例,如戰爭時期的常規軍用物資及完全競爭條件下的商品可視
    為Ed無限大。參見教材P38圖2-6
    影響因素:
    影響需求彈性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
    (1)購買欲望。如果購買欲望強,意味著該商品對消費者滿足程度高,這類商品需求
    彈性大;反之,購買欲望弱,意味著該商品對消費者滿足程度低,這類商品需求彈性小。
    (2)可替代程度。一種商品的替代品數目越多、替代品之間越相近,則該商品的
    需求彈性大,反之,一種商品的替代品數目少,替代品差別大,則該商品需求彈性小。
    (3)用途的廣泛性。一種商品用途較廣,則需求彈性較大;反之,一種商品用途
    較少時,則需求彈性小,因為該商品降價后也不可能有其他用途,需求量不會增長很多。
    (4)使用時間。使用時間長的商品,其價格需求彈性較大:反之,使用壽命短的
    商品,其價格需求彈性就小。
    上述是影響價格需求彈性的主要因素,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同時,還應綜合分析上
    述因素的作用。
    4.簡述需求收入彈性的類型
    (1)EM>1。這表明需求量的變動率快于收入的變動率,即需求量對收入變化作
    出的反應程度較大。收入需求曲線斜率為正,其值小于1。稱為收入富有彈性。
    (2)EM=1。表明需求量的變動率和收入的變動率相等,即需求和收入以相同幅
    度變動,收入需求曲線斜率為正,其值為1。稱為收入單一彈性。

    (3)EM<1。表明需求量的變動率慢于收入的變動率,即需求量對收入變化作出
    的反應程度較小。收入需求曲線的斜率為正,其值大于1,稱為收入缺乏彈性。
    (4)EM=0。表明需求量為常量,不隨收入的變化而變化,收入需求曲線平行于
    縱軸,其斜率為無限大。
    (5)EM<0。表明需求量變動和收入變動成反方向變化,即需求量隨收入增加而
    減少。收和需求曲線斜率為負,稱為收入負彈性。參見教材P42圖2-8
    5.簡述供給價格彈性的類型及影響因素
    (1)ES>1。表明供給量的變動率快于價格的變動率,即供給量對價格的變化反
    應強烈,稱為供給富有彈性。供給曲線的斜率為正,其值小于1。管商品。
    (2)ES=1。表明供給量的變動率等于價格的變動率,即供給和價格以相同的幅度
    變動,稱為供給單一彈性。供給曲線斜率為正。其值為1。
    (3)ES<1。表明供給的變動率慢于價格的變動率,即供給量對價格的變化反應
    緩和。供給曲線斜率為正,其值大于1,稱為缺乏彈性。
    (4)ES=0。表明供給量是一個常量,不隨價格變化而變化。供給曲線和縱軸平行,
    其斜率為無窮大,稱為完全無彈性。
    (5)ES=∞。表明同一價格條件下,供給量無窮大,供給曲線和橫軸平行,其斜
    率為零,稱為無窮大彈性。參見教材P46圖2-10
    影響因素:
    (1)生產的難易程度。容易生產且生產周期短的商品供給彈性大,反之,不易生
    產且生產周期長的商品供給彈性小。
    (2)生產要素的供給彈性。生產要素供給彈性大的商品,商品的供給彈性也大。
    反之,生產要素供給彈性小,商品的供給彈性也小。
    (3)生產采用的技術類型。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的商品,增加供給較難,商品的供
    給商品較小,勞動密集型的商品,增加供給相對容易,商品的供給彈性較大。
    (4)商品保管難易程度。容易保管的商品,增加供給容易,其供給彈性較大,不
    易保管的商品增加供給困難,其供給彈性較小。
    6.蛛網理論及應用
    蛛網理論是用彈性理論考察價格波動對下一周期生產的影響及由此產生的均衡變
    動,是一種動態分析。按照這種理論繪制出來的供求曲線圖,形狀近似蛛網,故名為“蛛網
    理論”。
    企業可以運用蛛網理論,對市場供給和需求均衡作動態分析,以便作出正確的產量
    決策。如應該按上述蛛網類型做出相應對策:當商品的供求變化趨于收斂型蛛網時,企業應
    把產量確定在均衡點上,以防價格和產量波動;當商品的供求變化趨于發散型蛛網時,企業
    應準確地把握價格、產量變動趨勢的轉折時機,采取靈活對策,產量應隨價格上升或下降,
    而擴大或減少,以便增加收入、減少損失;當商品的供求變化趨于封閉型蛛網時,企業應根
    據產量價格相同幅度變動的規律,確定與之相應的產量政策。
    蛛網理論確實對解釋某些生產周期較長的商品產量和價格波動的情況,有一定作用。但
    這個理論也有缺陷。主要是上期價格決定下期產量這個理論不很準確,因為實際價格和預期
    價格不相吻合。

    三、回答題
    1.總效用和邊際效用的變動規律如何?
    總效用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消費一種或幾種商品所獲得的效用總和。
    邊際效用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增加單位商品所引起的總效用的增加量。

    總效用與邊際效用的關系是:當邊際效用為正數時,總效用是增加的;當邊際效用為零
    時,總效用達到最大;當邊際效用為負數時,總效用減少;總效用是邊際效用之和。參見教
    材P57-58

    2.什么是消費者剩余,如何衡量?
    消費者剩余是指消費者購買商品時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和實際支付價格之差,是消費者
    購買商品時所得好處的總和。如圖所示:

    圖3-2 消費者剩余
    圖3-2中,橫坐標為商品數量Q,縱坐標為商品價格P,AB為需求曲線,如消費者購
    買Q1商品,則商品價格為P1,實際支付總價格為OP1CQ1。如果消費者購買商品數量為
    Q2,則商品支付價格為P2,實際支付總價格為OP2DQ2。同樣購買Q2商品,按第二種購
    買比第一種多支付價格P1P2DE。同理可證,如果對OQ1商品從少到多,一個一個購買,
    則會比一次購買多支付價格為三角形面積AP1C。這就是消費者剩余。參見教材P58-59
    3.無差異曲線的特征。
    無差異曲線是用來表示給消費者帶來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滿足和諧的兩種商品不同數
    量的組合。
    無差異曲線的特征:第一,無差異曲線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在坐標圖上,任一
    點都應有一條無差異曲線通過;第二,一般來說,無差異曲線具有負斜率,即無差異曲線的
    斜率的絕對值是遞減的;第三,任意兩條無差異曲線不能相交;第四,無差異曲線可以有許
    多條,離原點近的無差異曲線效用水平低,離原點遠的無差異曲線效用水平高。參見教材
    P62-63
    4.作一個無差異曲線圖來描述一種低檔物品價格下降時的情形。
    1)商品X的價格下降后,消費可能性線由M1移動至M*,此時做一條與原來的無差
    異曲線U1相切,而與新的消費可能性線M*平行的虛線M2(這條無差異曲線事實上并不存
    在,故以虛線表示),表明在這條消費可能性線上,滿足程度與原來相同。
    2)X商品的下降致使X商品消費增加(從原來的X1增加到X2)。X1X2就是商品X
    價格下降所產生的總效應。在這個總效應里,有一部分是替代效應帶來的(某一商品價格下
    降,消費者在實際收入不變的情況下,會增加對該商品的購買),就是X商品數量從X1增
    加到X3部分(X1X3),有一部分是收入效應帶來的(某一商品價格下降,意味著消費者實
    際收入增加),消費者會增加對該商品的購買,其數量從X3減少到X2(-X3X2)。因為是一
    般低檔商品,所以替代效應是正的,收入效應是負的,但總效應X1X2是正的。參見教材
    P70-72
    5.消費品的邊際替代率的涵義是什么?為什么它是遞減的?
    解:商品的邊際替代率是指消費者在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或滿足程度不變的前提下,增
    加一單位某種商品的消費時,而需放棄的另一種商品的消費數量。一般用MRS表示。如下
    式:
    MRSXY=-
    圖3-5 商品邊際替代品
    它表示為得到一單位X商品,所必須放棄的商品Y的數量。因為隨著商品X的增加,
    其邊際效用是遞減的。同時,隨著商品Y逐漸減少,Y的邊際效用是遞增的。所以,隨著X
    的增加,每單位X可以替代的商品Y的數量越來越少。所以商品的邊際替代率遞減的根本
    原因在于商品的邊際效用遞減。參見教材P64-65


    6.我國許多大城市,由于水資源不足,自來水供應緊張,請根據邊際效用遞減原理,
    設計一種方案供政府來緩解或消除這個問題,并請回答這種措施
    (1) 對消費者剩余有何影響?
    (2) 對生產資源的配置有何有利或不利的效應?
    (3) 對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有何影響?能否有什么補救的辦法?
    解:可用提高自來水的使用價格來緩解或消除這個問題。自來水的價格提高,一方面,
    用戶會減少(節約)用水;另一方面,可擴大自來沙丘生產或供給。這樣,自來水供應緊張
    的局面也許可能得到緩解或消除。
    (1)采取這一措施,會使用戶消費者剩余減少。
    在圖中,橫軸代表自來水的數量,縱軸代表自來水的價格。直線D代表自來水的需求
    曲線。當自來水價格從P1提高到P2時,用戶對自來水的需求量從Q1下降到Q2。于是,
    消費者剩余從三角形CP1B減少為三角形CP2A

    (2)對生產者資源配置的有利效應是節約了用水,可使之用于人們更需要的用途上,
    從而使水資源得到更合適更有效的使用,但這樣做,也許會造成其他資源的浪費,比方說,
    工廠里本來用水來冷卻物體,現在要改變用電來冷卻,增加了對電和有關裝置的需求。如果
    自來水價格提高過度,必然會帶來更多其他資源的消耗,這是不利的一面。
    (3)如果城市居民收入不變,自來水的價格提高無異是降低了居民的實際收入,補救的
    辦法,也許是給居民增加貨幣式資或予以價格補貼。

    四、回答題
    1. 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之間的關系如何?
    解: 第一,總產量曲線、平均產量曲線和邊際產量曲線都是先向右上方傾斜,而后向

    下方傾斜,即先上升而后分別下降。
    第二,總產量曲線和邊際產量曲線的關系:當邊際產量大于零時,總產量是遞增的;當
    邊際產量為零時,總產量達到最大;當邊際產量為負時,總產量開始遞減。
    第三,邊際產量曲線和平均產量曲線的關系:邊際產量曲線和平均產量曲線相交于平均
    產量曲線的最高點。相交前,邊際產量大于平均產量(MP > AP),平均產量曲線是上升的;
    相交后,邊際產量小于平均產量(MP < AP)平均產量曲線是下降的;相交時,邊際產量等
    于平均產量(MP=AP)。參見教材P89

    2. 什么是邊際報酬遞減規律?這一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是什么?
    解:又稱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一種投入要素連續地
    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產值后,所提供的產品的增量就會下降,即可變要素的邊際產量會遞
    減。這就是經濟學中著名的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邊際報酬遞減規律存在的原因是:隨著可變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變要素投入量與固定
    要素投入量之間的比例在發生變化。在可變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最初階段,相對于固定要素來
    說,可變要素投入過少,因此,隨著可變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其邊際產量遞增,當可變要素
    與固定要素的配合比例恰當時,邊際產量達到最大。如果再繼續增加可變要素投入量,由于
    其他要素的數量是固定的,可變要素就相對過多,于是邊際產量就必然遞減。參見教材P91

    3. 生產的三個階段是如何劃分的?為什么廠商的理性決策應在第二區域?

    解:生產的三個階段是根據產量的變化將生產過程劃分為平均產量遞增、平均產量遞減
    和邊際產量為負三個階段的。
    第一階段,可變要素投入的增加至平均產量達到最大。在此階段部產量和平均產量都是
    遞增的,所以理性的生產者不會選擇減少這一階段的勞動投入量,而會繼續增加勞動投入量。
    第二階段,平均產量開始遞減至邊際產量為零。在此階段,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都處于
    遞減階段,但總產量是增加的,且達到最大。
    第三階段,總產量開始遞減,邊際產量為負。在此階段,總產量開始下降,所以理性的
    生產者不會選擇增加這一階段的勞動投入量,而是會減少勞動投入量。
    綜上所述,理性的生產者不會選擇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進行生產,必然選擇在第二階段
    組織生產,即只有第二階段才是可變要素投入的合理區域。但在這一區域中,生產者究竟投
    入多少可變要素可生產多少,必須結合成本函數才能確定。參見教材P91
    4. 規模報酬的變動有哪些類型?原因是什么?
    規模報酬是指所有生產要素的變化與所引起的產量變化之間的關系,屬于長期的生產理
    論。
    規模報酬的變化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內部各種生產要素按相同比例變化
    時所引起的產量變化。規模報酬有三種類型:
    第一,規模報酬遞增:產量增長率快于各種生產要素投入增長率。導致規模報酬遞增的
    原因主要是由于生產專業化程度的提高,生產要素的不可分割性,生產規模擴大后管理更合
    理等。
    第二,規模報酬固定:產量增長率等于各種生產要素投入增長率。規模報酬固定的原因
    是由于在規模報酬遞增階段的后期,大規模生產的優越性已得到充分發揮,廠商逐漸用完了
    種種規模優勢,同時,廠商采取各種措施努力減少規模不經濟,以推遲規模報酬遞減階段的
    到來。在這一階段,廠商規模增加幅度與報酬增加幅度相等。
    第三,規模報酬遞減:產量增長率慢于各種生產要素投入增長率。導致規模報酬遞減的
    原因主要是規模過大造成管理費用的增加和管理效率的降低。參見教材P100
    5. 短期成本曲線包括哪些?簡述各種短期成本的形狀特點?
    解:短期成本是指廠商在短期內進行生產經營的開支。由于短期內廠商只能調整部分生
    產要素,所以短期成本分為短期不變成本和短期可變成本。從要素投入量的不同角度,又可
    分為短期總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和短期邊際成本。
    (1)短期總成本曲線(STC):由不變成本(TFC)和可變成本(TVC)構成。不變成本
    不隨
    產量的變化而變化,所以不變成本曲線是一條平行于橫軸的曲線;可變成本隨產量的變
    化而變化,產量為零,可變成本也為零,所以可變成本曲線是一條從原點出發,向右上方傾
    斜的曲線;總成本是不變成本和可變成本之和,它不從原點出發,而是從不變成本出發,產
    量為零,總成本也不為零,總成本最小,也要等于不變成本。所以總成本曲線是一條從不變
    成本出發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
    (2 )短期平均成本曲線(SAC):由平均不變成本(AFC)平均可變成本(AVC)構
    成。
    平均不變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逐漸減少,所以平均不變成本是一條右下方傾斜的曲
    線;平均可變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先下降而后上升,所以平均可變成本曲線是一條先下降
    而后上升的”U”曲線;平均成本曲線也是一條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曲線
    (3)短期邊際成本曲線(SMC):隨著產量的增加,先下降而后上升,所以邊際成本曲
    線是
    一條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曲線。參見教材P103-105

    6. 短期邊際成本曲線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短期平均可變成本曲線是什么關系?為什
    么?
    解:短期邊際成本曲線SMC與短期平均成本曲線SAC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N,
    在交點N上,SMC=SAC,即邊際成本等于平均成本。在相交之前,平均成本大于邊際
    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遞減;在相交之后,平均成本小于邊際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遞增。平均
    成本與邊際成本相交的N點稱為收支相抵點。如圖所示:
    短期邊際成本曲線SMC與短期平均可變成本曲線AVC相交于平均可變成本曲線的
    最低點
    M,在交點M上,SMC=AVC,即邊際成本等于平均可變成本。在相交之前,平均可變
    成本大于邊際成本,平均可變成本一直遞減;在相交之后,平均可變成本小于邊際成本,平
    均可變成本一直遞增。平均可變成本與邊際成本相交的M點稱為停止營業點。參見教材P105

    7. 短期總成本曲線和長期總成本曲線是什么關系?為什么?
    解:短期總成本曲線不從原點出發,而是從變動成本出發,隨著產量的變動而變動,是
    一條從變動成本出發的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它表明產量為零時,總成本也不為零,總成本
    最小也等于固定成本。
    長期總成本曲線是從原點出發的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它隨著產量的增加而增加,產量
    為零,總成本也為零。
    長期總成本是生產擴張線上各點所表示的總成本。長期總成本曲線表示長期中與每一特
    定產量對應的最低成本點的軌跡。它由無數條短期總成本曲線與之相切,是短期總成本曲線
    的包絡線。參見教材P109

    8. 短期平均成本曲線和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是什么關系,為什么?
    解: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是無數條短期平均成本曲線與之相切的切點的軌跡,是所有短期
    平均成本曲線的包絡線。長期平均成本曲線上的每一點都表示生產相應產量水平的最低平均
    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曲線與長期平均成本曲線都是一條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線。所不同
    的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無論是下降還是上升都比較陡峭,而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無論是下降還
    是上升都比較平坦;短期平均成本曲線是由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決定的,而長期平均成本曲線
    是由規模經濟決定的。參見教材P112
    9. 廠商利潤公式是什么?廠商利潤最大化的條件是什么?
    解:(1)利潤是收益與成本的差額。利潤分為正常利潤和超額利潤(經濟利潤)。
    正常利潤是企業家才能的報酬,是成本的組成部分,它包括在成本中。
    超額利潤,又稱經濟利潤,簡稱利潤,是超過正常利潤的那部分利潤。利潤是總收益與
    總成本的差額,用公式表示:利潤=TR-TC
    (2)利潤最大化的原則是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MR=MC)
    因為如果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即每增加一單位產品的生產所增加的收益大于增加的
    成本,說明此時增加產量會使利潤增加,所以廠商不會停止生產;如果邊際收益小于邊際成
    本,即每增加一單位產品的生產所增加的收益小于增加的成本,說明此時增加產量會使利潤
    減少,所以廠商會縮減規模,減少產量。只有當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時,廠商即不增加產
    量也不縮減產量,此時實現了利潤最大化。參見教材P86

    參見教材120頁

    五、問答題
    1. 簡述完全競爭行業的短期供給曲線和行業的長期供給曲線的區別。
    (1)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是指位于平均可變成本曲線最低點以上的那一部分邊際成本
    曲線。這是因為為了取得最大利潤,在給定的價格下,廠商會按照邊際成本曲線上相應的數
    量提供產出。在長期中,由于廠商能夠調整生產規模,進入或退出某一行業,因此只有在市
    場價格大于或等于平均成本時,廠商才會進行生產。所以廠商的長期供給曲線是位于長期平
    均成本曲線最低點以上的那一部分長期邊際成本曲線。
    (2)對于行業來說,行業的供給曲線就是該行業中所有廠商短期供給曲線之和,即由
    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水平相加得到。從整個行業來看,長期供給曲線不像短期供給曲線那樣
    是所有廠商的供給曲線之和,因為在長期中,不僅市場需求會發生變化從而引起行業產量的
    變化,而且行業產量的變化,還會引起生產要素價格的不同變化。因此,行業長期供給曲線
    不能將行業內各廠商的長期供給曲線簡單相加,而是要根據廠商進入或退出某一行業時,行
    業產量的變化對生產要素價格所可能產生的影響來確定。
    (3)在短期無論是廠商的供給曲線還是行業的供給曲線都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
    在長期,廠商的供給曲線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但行業的供給曲線不一定是向右上方
    傾斜的曲線,根據成本不變、遞增、遞減不同,長期供給曲線可以分為水平、向右上傾斜和
    向右下傾斜的三種不同的形狀。
    參見教材123-125頁
    2. 簡述完全競爭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上的邊際收益曲線與平均收益曲線的關系有什么
    不同。
    在完全競爭條件下,每個廠商可以按照市場決定的價格賣出它愿意出賣的任何數量的商
    品,即
    市場對該廠商的需求彈性是無窮大的,也就是說單個廠商的產品的需求曲線是王碼電腦
    公司軟件中心條與橫軸平行的直線。由于不管產銷量如何增加,單位產品的邊際收益始終等
    于固定不變的銷售價格,故邊際收益曲線和平均收益曲線和需求曲線重合。
    在完全壟斷條件下,壟斷者代表一個行業,壟斷者供應產品的需求曲線就是行業的需求
    曲線,而
    行業的需求曲線是一條自左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由于壟斷者的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
    斜的,當價格下降后,不僅新增加的產銷量要按照下降后的價格出售,連原來的產銷量也得
    按下降后的價格出售,因此,從新增一單位產銷量按新價格出售而取得的收益中,減去原有
    產銷量按新價格出售而得到的收益,才是新增一單位產銷量而增加的總收益,所以邊際收益
    小于平均收益,則邊際收益小于價格,即邊際收益曲線位于需求曲線的左下方。
    參見教材120和128頁
    3.試述完全競爭市場上的短期均衡的實現過程和特點。
    根據廠商理論,單個廠商對于產品的供給取決于廠商的利潤最大化行為:廠商會依照于
    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的原則決定提供商品的數量。在完全競爭市場上,由于每個廠商都是
    價格的接受者,所以就單個廠商而言,市場價格是既定的,從而廠商的平均收益和邊際收益
    也是既定的,它們都等于市場價格P。
    廠商的成本取決于生產的技術水平,廠商的行為從而所使用的不同生產要素的數量以及
    這些生產要素的市場價格。在這些因素既定的條件下,廠商的成本是其所提供的產量的函數,
    短期平均成本、平均變動成本和邊際成本呈現U型。
    依據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的原則,在既定的價格下,廠商在價格與邊際成本的交點處
    選擇提供商品數量。因此,短期均衡可分幾種情況:(1)供給小于需求,即價格水平高(P
    >AC),此時存在超額利潤;(2)供給等于需求,即價格等于平均成本(P=AC),此時存在

    正常利潤,超額利潤為零,此點叫收支相抵點;(3)供給大于需求,即價格水平低(P<AC
    =,此時存在虧損,超額利潤為負;在存在虧損的情況下,企業是否生產?此時要看平均變
    動成本的情況,如果價格大于或等于平均變動成本,即價格線與平均變動成本的最低點相切,
    此點E叫停止營業點,此時廠商生產與否對他來說虧損額都是一樣的,即生產所得只夠彌
    補全部可變成本。但對廠商來說,還是生產比不生產要好,因為,一旦形勢好轉,廠商可以
    立即投入生產。(5)在存在虧損的情況下,但價格小于平均變動成本(P<AVC),即價格線
    在平均變動成本的最低點下方,此時廠商只能收回部分可變成本,生產比不生產虧損要大,
    所以必須停止生產。
    參見教材121-122頁
    4.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在長期內為何不能獲得超額利潤?
    在完全競爭市場上,市場的供給和需求決定市場的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在長期條件下,
    各廠商可以根據市場的均衡價格調整自己的廠房設備規模,所以供給小于需求和供給大于需
    求的情況都會自動消失,供給小于需求,有超額利潤時會有新的廠商進入;供給大于需求,
    有虧損時會有廠商退出該市場,當該產品的供給量和需求量在某一價格水平上達到均衡時,
    即這一價格水平等于廠商的最低的長期平均成本,產量和留存下來的廠商數量不再發生變
    化,此時每個廠商既沒有超額利潤,也沒有虧損。于是廠商不再改變產量,新廠商也不再加
    入該市場,原有廠商也不再退出該市場,從而該市場處于長期均衡狀態。
    參見教材123頁
    5.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在什么條件下可以提供產品?為什么?壟斷廠商是否一旦虧
    損就會停產?
    根據廠商理論,單個廠商對于產品的供給取決于廠商的利潤最大化行為:廠商會依照于
    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的原則決定提供商品的數量。在完全競爭市場上,由于每個廠商都是
    價格的接受者,所以就單個廠商而言,市場價格是既定的,從而廠商的平均收益和邊際收益
    也是既定的,它們都等于市場價格P。
    在既定的價格下,廠商在價格與邊際成本的交點處選擇提供商品數量。在完全競爭市場
    中,廠商提供產品的條件是P小于平均成本但大于或等于AVC,此時存在虧損,超額利潤
    為負。
    在存在虧損的情況下,企業只所以生產是因為生產不僅可以彌補全部可變成本,還可以
    彌補一部分固定成本。即使是價格等于平均變動成本,生產只能彌補變動成本的情況下,生
    產也比不生產要好,因為,一旦形勢好轉,廠商可以立即投入生產。但是如果價格小于平均
    變動成本(P<AVC=,廠商只能收回部分可變成本的情況下,生產比不生產虧損要大,則
    必須停止生產。
    參見教材123頁
    6. 什么完全競爭中的廠商不愿為產品做廣告?
    第一,因為完全競爭本身假定生產有利消費者具有完全的信息或知識,市場上的產品是
    無差異的,所以廠商無需做廣告,做廣告只會增大產品的成本,使所獲得利潤減少甚至虧損。
    第二,完全競爭廠商僅是價格的接受者,他能根據市場決定的價格賣出他愿意生產的任何數
    量的產品,故廠商不愿做廣告。
    7.為什么利潤最大化原則MR=MC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可表述為MC=P?
    在完全競爭條件下,每個廠商按照市場決定的價格能賣出愿意出賣的任何數量的產品,
    故單個廠商的需求曲線是一條水平線,即不管產銷量如何變動,單位產品的價格始終不變,
    因此,MR(每增加一單位商品的銷售量所帶來的總收益的增加量)恒等于固定不變的出售
    價格(P),由于利潤極大化原則是MC=MR,而在此時MR=P,所以利潤極大化原則在完全
    競爭條件下可以表達為:MC=P

    參見教材120頁
    8.為什么壟斷廠商實行二級價格差別比實行一級價格差別要容易些?
    一級價格差別是:壟斷者確切知道消費者購買商品愿意支付的價格,對每個消費者索取
    的價格都不一樣,最低的價格取決于成本。也就是壟斷者把消費者面臨的需求曲線看成是自
    己的邊際收益曲線那樣,使MR=MC,攫取全部消費者剩余。
    二級價格差別是:把產品分成幾組,按組制訂差別價格,只是攫取了消費者剩余的一部
    分。
    一級價格差別只在壟斷者面臨少數消費者以及當壟斷者機靈到足以發現消費者愿意支
    付的最高價格時,才可能實行。而二級價格差別面臨的是很多消費者以及消費者有選擇的自
    由,故實行二級價格差別要比一級價格差別要容易些。
    參見教材132頁

    9.對比分析壟斷競爭市場結構與完全競爭市場結構。
    壟斷競爭行業與完全競爭行業相比,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例如,壟斷競爭行業也
    包括有大量小規模廠商,小廠商能自由進入該行業。這些情況都很像完全競爭行業。但是,
    完全競爭行業的產品是同質的,各廠商產品具有完全的替代性,而壟斷競爭行業中每個廠商
    的產品不是同質的,而是存在差別。盡管這些有差別的產品之間具有很高的替代性,但這種
    差別畢竟使每個廠商對于自己的產品享有一定的排斥其他競爭者的壟斷力量。因此,壟斷競
    爭行業每個廠商的產品的需求曲線,不是需求彈性為無窮大的直線,而是向右下方傾斜的,
    這是壟斷競爭廠商與完全競爭廠商的惟一差別。
    壟斷競爭行業廠商長期均衡價格和產量,雖然也是該廠商的產品需求曲線與長期平均成
    本曲線相切之點的價格和產量,但由于這一切點不可能像完全競爭廠商長期均衡時那樣在長
    期平均曲線的最低點,而是在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最低點的左側。因此,壟斷競爭廠商的長期
    均衡時的產量低于完全競爭廠商長期均衡時的產量,而價格則高于完全競爭廠商長期均衡的
    價格,但廠商并未因素賺得更多利潤,因為較少的產量的平均成本也較高。此外,壟斷競爭
    廠商之間的廣告競爭也導致更高的平均劇本。因此,從整個社會來看,同完全競爭比較,壟
    斷競爭行業各廠商使用的設備規模小于最優規模,這樣的設備規模提供的產量的平均成本大
    于該設備所能實現的最低平均成本。這意味著生產資源未能實現最優利用,說明壟斷競爭廠
    商長期均衡時也會出現過剩生產能力。這對于社會資源利用來說,造成了浪費。然而,由于
    壟斷競爭情況下造成這種浪費的原因是產品差別性,產品的差別又能滿足人們本來就存在的
    多種多樣的需求。產品的多樣化,豐富了消費者的生活,這對消費者也有利,因此,壟斷競
    爭情況下產品價格較高,可看作是消費者為滿足多樣化的需要而付出的代價。
    參見教材120-136頁

    六、回答題
    1. 生產要素的價格決定與一般商品的價格決定有什么不同?
    要素市場與產品市場在許多方面是相似的,都分為完全競爭市場和不完全競爭市場兩種
    市場結構,其價格都是由供給和需求雙方的相互作用決定的,并以此協調經濟資源的有效配
    置。但要素市場與產品也有差別,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1.供求主體不同
    2.需求性質不同
    3.需求特點不同
    參見教材150頁。
    2. 完全競爭條件下,生產要素市場是如何達到均衡的?其均衡的條件是什么?

    生產要素的價格就是整個生產要素的需求與供給均衡的結果,即由要素市場上的需求曲
    線與供給曲線的交點決定的。在完全競爭市場上,由于廠商的要素需求曲線是生產要素的邊
    際產品價值曲線(VMP),要素的供給曲線是邊際成本曲線MCL(或AML),所以,廠商
    的要素均衡條件是: VMP=MCL=W
    參見教材155頁。

    3. 如何理解利潤最大化條件?MR=MC與VMP=MCL兩個公式一樣嗎?為什么?
    兩個公式是從不同角度出發考察利潤最大化條件,兩者都可以保證廠商利潤最大化目標
    的實現。
    我們知道,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廠商需要對投入要素量、產出量作出某種抉擇。如果廠
    商把產出量作為選擇變量,將總收益、總成本進而總利潤視為產量的函數,那么實現利潤最
    大化的條件就是:廠商把產出量調整到一定數量,使得這一產量下的最后一個單位的產品所
    提供的總收益的增加量(邊際收益MR)恰好等于增加這最后一個單位的產品引起的總成本
    的增加量(邊際成本MC),即使得這一產量下的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MR=MC)。
    但是如果廠商把投入的生產要素(如勞動)作為選擇的變量,將總收益、總成本進而總
    利潤視為投入要素的函數,那么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條件就可以表述為:VMP=MCL=W(完
    全競爭市場)(不完全競爭市場應是MRP=MCL),也就是廠商把雇傭的勞動投入量調整到
    一定數量,使得這一雇用勞動總量下的最后一個單位勞動帶來的總收益的增加量(邊際產品
    價值VMP)恰好等于增加這最后一個單位勞動雇用量引起的總成本的增加量(邊際要素成
    本MCL。理由是:假如VMP )MCL,這表示每增加一個單位的勞動投入帶來的總收益的
    增加量超過雇用這個單位勞動引起的總成本的增加量,也就意味著繼續增加勞動投入量,增
    加的每單位勞動投入量都可獲得些許利潤,從而增加勞動投入可使總利潤有所增加;反之,
    如果VMP〈MCL,這意味著最后增加雇用的那個單位勞動反而造成損失,從而導致總利潤
    較前較少。所以如果廠商把投入要素如雇用的勞動量作為選擇變量,那么實現利潤最大化的
    條件便是VMP=MCL
    參見教材155頁。

    4. 勞動的供給曲線是如何確定的?為什么?
    所謂勞動的供給曲線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某一特定時期勞動者在各種可能的
    工資率
    下愿意而且能夠提供的勞動時間。
    就單個勞動者而言,一般情況下,在工資率較低的階段,勞動供給隨工資率的上升而上
    升,既勞動的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但是,當工資率上升到一定階段以后,工作較少的時
    間就可以維持較好的生活水平,勞動供給量隨工資率的上升而下降,既勞動的供給曲線開始
    向左上方傾斜,所以,隨著工資率的提高,單個勞動者的勞動供給曲線將呈現向后彎曲的形
    狀。
    參見教材157頁。
    5. 如何區分準地租和經濟租金?
    1) 地租:是指某些素質較高的生產要素,在短期內供給不變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超額
    收入。
    經濟地租是準租金的一種特殊的形式,是指素質較低的生產要素,在長期內由于需求增

    而獲得的一種超額收入。
    2)區分準地租和經濟租金的關鍵:如果一種租金與需求有關、與供給無關,且僅在短

    期內存在,是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較好帶來的,那么它就是一般準租金;如果一種租金雖
    然也由需求決定、與供給無關,但它是需求增加的結果,并非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高所致,
    而且長期存在,那么它就是經濟租金。
    參見教材161-162頁。

    6. 洛倫茲曲線和吉尼系數是如何體現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的?
    洛倫茲曲線是由美國統計學家洛倫茲于1905年提出的,旨在用以比較和分析一個國家
    在不同時
    代,或者不同國家在同一時代的收入與財富的平等情況。洛倫茲把社會人口按收入由低
    到高分為10個等級,每個等級有10%的人口,再將這10%的人口的收入除以國民收入,得
    出每一等級人口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所占的比重,然后,以累計的人口百分比為橫軸,以累
    計的國民收入百分比為縱軸,畫出一個正方形圖。最后,根據一國每一等級人口的收入在國
    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具體數字,描繪出一條實際收入分配曲線,這就是洛倫茲曲線。洛倫茲
    曲線反映了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彎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
    基尼系數是由意大利統計學家基尼根據洛倫茲曲線,計算出的一個反映一個國家貧富差
    距的指標。把洛倫茲曲線圖中洛倫茲曲線與完全平等曲線之間的面積用A表示,將洛倫茲
    曲線與完全不平等曲線之間面積用B來表示,那么基尼系數就可以表示為:G=A/(A+B)。
    基尼系數通常是大于0而小于1的,基尼系數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平等;反之,越不平等。
    參見教材167-168頁。
    八、回答題
    1.什么叫市場失靈?哪些情況會導致市場失靈?
    市場失靈是指市場機制在不少場合下會導致資源不適當配置,即導致無效率的一種
    狀況。
    換句話說,市場失靈是自由的市場均衡背離帕累托最優的一種情況。微觀經濟學說
    明,在一系列理想的假定條件下,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可導致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
    但理想化的假定條件并不符合現實情況。在以下這些情況下,市場會失靈:不完全競爭,公
    共物品,外部影響,信息不完全等。
    2.壟斷為什么不能實現帕累托最優?
    壟斷盡管往往會帶來規模經濟,降低產品成本,促進科學研究和采用新技術從而有
    助于生產力發展,但同時壟斷必然存在低效率,不能實現帕累托,因為壟斷的存在必然造成
    價格高、效率低下、社會缺乏公平、廠商的產量低于社會最優產量、其市場價格又高于成本
    等。同時,壟斷行業中的技術停滯、尋租等現象,又會造成更大的社會成本。資源不能得到
    充分利用,社會福利要受損失。(參見教材P193-195)
    3.外部性如何干擾市場對資源的配置?
    微觀經濟學講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會使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其實是假定經濟
    經濟活動不存在“外部性”,即單個經濟活動主體的經濟行為產生的私人利益和私人成本就
    是社會利益和社會成本。但是現實生活中,私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往往
    是不一致的。一項經濟活動存在外部經濟時,人們從該項活動中得到的私人利益會小于社會
    利益,而存在外部不經濟時,人們從事該項活動所付出的成本又會小于社會成本,在這兩種
    情況下,自由競爭條件下的資源配置都會偏離帕累托最優。為什么呢?令VP、VS和CP、
    CS分別代表某人從事某項經濟活動所能獲得的私人利益、社會利益、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
    再假定存在外部經濟,即有VP<VS,但又有VP<CP<VS,則此人顯然不會進行該活動。
    這表明資源配置沒有達到帕累托最優,因為從上述兩上不等式中可以得到:(VS- VP)>
    (CP-VP),這一新不等式說明,社會上由此得到的好處(VS- VP)大于私人從事這項活動

    所受到的損失(CP-VP)。可見,這個人如果從事這項活動的話,從社會上其他人所得到的
    好處中拿出一部分來補償進行這項活動的私人所受到的損失以后還會有多余,即可使其他人
    狀況變好而沒有任何人狀況變壞。這說明,存在外部性的情況下,私人活動的水平常常低于
    社會所要求的水平。
    相反,存在外部不經濟時,有CP<CS,再假定CS>VP> CP,則此人一定會進
    行此項活動。從上述二不等式中又可得到(CS- CP)>(VP- CP),此不等式說明,進行了
    這項活動,社會上其他人受到的損失大于此人得到的好處,從整個社會來看,是得不償失,
    因此私人活動水平高于社會所要求的最優水平了。(參見教材P199-200)
    4.什么是科斯定理?一些西方經濟學家為什么會認為規定產權辦法可解決外部影響問
    題?
    關于什么是科斯定理,西方學者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該定理可表述為:在市場交
    換中,若交易費用為零,那么產權對資源配置的效率就沒有影響。例如,假定有一工廠排放
    的煙塵污染了周圍5戶居民晾曬的衣服,每戶由此受損失75元,5戶共損失375元。再假
    定有兩個解決方法,一是花150元給工廠煙囪安裝一除塵器,二是給每戶買一臺價值50元
    的烘干機,5戶共需250元。不論把產權給工廠還是給居民,即不論工廠擁有排煙權利,還
    是5戶居民有不受污染的權利,如果聽任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發生作用,工廠或居民都會自
    動采取150元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這樣最節省,150元成本最低表示資源配置最優。
    西方一些學者根據科斯定理認為,外部影響之所以導致資源配置失當是由于產權不
    明確。
    如果產權明確,且得到充分保障,有些外部影響就不會發生。在上述例子中,只要
    產權歸工廠還是居民是明確的,則他們中任何一方都會想出用150元安裝一個除塵器來消除
    污染,即解決外部影響問題。就是說,在解決外部影響問題上不一定要政府干預,只要產權
    明確,市場會自動解決外部性問題,而在此以前,以英國庇古為主要代表的傳統經濟學認為,
    解決外在性問題,需要政府干預:出現外部不經濟時,要用征稅辦法,其數額應等于外部不
    經濟給其他社會成員造成的損失,使私人成本和社會利益相等,這樣,都可使資源配置達到
    帕累托最優。因此,科斯定理的問世,被認為是對傳統經濟學的修正。(參見教材P201-206)
    5.為什么在存在生產或消費的外部經濟,或者存在生產或消費的外部不經濟的情況下,
    經濟都不能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
    參見第三題
    6.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相比有什么特點?這種特點怎樣說明在公共物品生產上市場是
    失靈的?
    公共物品是指供整個社會即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用的物品,如國防、警務之類。這
    些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以某種形式來提供,這是由其消費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決定的。非
    排他性指一產品為某人消費的同時,無法排斥別人也來消費這一物品。這和一件衣服,一磅
    面包之類私人物品不同。對于私人物品來說,購買者支付了價格就取得了該物品的所有權,
    就可輕易排斥別人來消費這一物品,而像國防之類的公共物品則不同,該國每一居民不管是
    否納稅,都享受到了國防保護。非競爭性指公共物品可以同時為許多人所消費,增加一名消
    費者的消費的邊際成本為零,即一個人對這種物品的消費不會減少可供別人消費的量,如多
    一位消費者打開電視機不會給電視臺帶來任何增加的成本,這也和私人物品不同。一件衣服
    具有給你穿了就不能同時給他穿的特性。
    公共物品使用之所以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是因為公共物品生產上具有不可分
    性,如國防、警務等提供的服務,不可能像面包、衣服那樣可分割為許多細小單位,而只能
    作為一個整體供全體社會成員使用。當物品可像私人物品那樣細分時,消費者就可按一定價
    格購買自己所需要的一定數量獨自享用,排斥他人分享。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對物品的偏

    好程度可通過愿意支付的價格來表現,使自己的消費達到最大滿足,從而市場價格可對資源
    配置起到支配作用。公共物品由于不能細分,因而人們對公共物品的消費不能由市場價格來
    決定,價格機制無法將社會對公共物品的供需情況如實反映出來。這樣,公共物品就只能由
    政府根據社會成員的共同需要來提供。如果要人們根據用價格所表現的偏好來生產這些物
    品,則誰都不愿意表露自己的偏好,只希望別人來生產這些物品,自己則坐享其成,這樣,
    公共物品就無法生產出來的了,因此,在公共物品生產上,市場是失靈了。(參見教材
    P206-207)
    ◎十、問答題
    1.簡要說明消費函數與儲蓄之間的關系 。
    消費函數與儲蓄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消費函數和儲蓄函數之和等于總收入,即
    C(Y)+ S(Y)=Y
    第二,平均消費傾向APC與平均儲蓄傾向APS之和恒等于1,即
    APC + APS=1
    第三,邊際消費傾向MPC和邊際儲蓄傾向MPS之和恒等于1,即
    MPC + MPS=1
    由此可見,消費函數和儲蓄函數中只要有一個確立,另一個也隨之確立。
    2.簡述投資乘數定理及其成立的條件。
    一般地,假設投資變動△I,國民收入將隨之變動△Y,如果經濟中家庭部門的邊際消
    費傾向為b,那么,投資增加引起的最終國民收入的增加量為:

    上式被稱為投資乘數定理,而k=被稱為投資乘數。投資乘數也等于邊際儲蓄傾向的
    倒數。
    投資乘數定理不僅說明投資增加導致國民收入成倍增加,而且也說明當投資減少時,國
    民收入將會成倍下降。乘數定理結論的成立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首先,投資乘數效應是長
    期變動的累積。這就要求在這一過程中,邊際消費傾向較為穩定。其次,在投資增加引起國
    民收入變動的過程中,需要足夠的資本品和勞動力。如果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受到資源的約
    束,那么,國民收入的增加就會受到資本品、勞動力等要素價格上漲的影響,使得國民收入
    增加量達不到投資的1/(1 – b)倍。因此,投資乘數定理往往在蕭條時期才成立。
    3.簡述相對收入理論的主要內容。
    相對收入理論認為,消費并不取決于現期絕對收入水平,而是取決于相對收入水平,即
    相對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對于本人歷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具體見教材242頁)
    4.簡述生命周期理論的主要內容。
    生命周期理論認為消費不取決于現期收入,而取決于一生的勞動收入和財產收入。(具
    體見教材242頁)
    5.在兩部門經濟中,均衡國民收入是如何決定的?
    在兩部門經濟中,均衡國民收入可由以下兩種方式來決定。
    (1)總支出等于總收入決定均衡國民收入
    以橫軸表示總收入,縱軸表示總支出項目,則在坐標平面內的 線上,總收入等于總支
    出,經濟處于均衡狀態,從而決定均衡的國民收入 。在圖中,消費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而投資與收入無關,因而作為總支出的消費加投資與消費曲線平行。總支出曲線與 的交點
    E決定均衡國民收入。
    AE

    E C + I

    C



    O Y
    總支出等于總收入決定均衡國民收入
    顯然,如果消費和(或)投資增加,經濟的總支出增加,從而均衡的國民收入量增加;
    反之,消費和(或)投資減少,均衡國民收入下降。
    假定消費函數由C=a + bY表示,則經濟處于均衡時,有

    從中可以得到的均衡的國民收入為:

    (2)投資等于儲蓄決定均衡國民收入
    以橫軸表示總收入,縱軸表示投資和儲蓄。儲蓄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而投資與收入
    無關,是一條平行于橫軸的直線。當投資與儲蓄曲線相交時,經濟處于均衡狀態。對應于二
    者的交點E決定均衡國民收入 。
    I S


    S
    E
    I



    O Y
    投資等于儲蓄決定均衡國民收入
    很顯然,如果投資增加或者儲蓄減少,均衡的國民收入量增加;反之,投資減少或者儲
    蓄增加,均衡國民收入下降。
    同樣,如果把儲蓄函數表示為線性形式,則經濟處于均衡時決定的國民收入量可以由下
    面的條件得到:

    從中再次得到均衡的國民收入為:

    并由此驗證了無論是用總支出與總收入相等或是用投資與儲蓄相等得到的均衡國民收
    入都相等。
    6、在三部門經濟中均衡的民國民收入是如何決定的?


    十二、問答題
    1. 簡要說明總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的原因
    在兩部門經濟中,總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的原因是消費支出和投資支出隨著價格總水

    平上升而減少。在既定的收入條件下,價格總水平提高使得個人持有的財富可以購買到的消
    費品數量下降,從而消費減少。反之,當價格總水平下降時,人們所持有財富的實際價值升
    高,人們會變得較為富有,從而增加消費。價格總水平與經濟中的消費支出成反方向變動關
    系。此外,隨著價格總水平的提高,利息率上升,投資減少,即價格總水平提高使得投資支
    出減少。相反,當價格總水平下降時,實際貨幣供給量增加,從而利息率下降,引起廠商的
    投資增加,即價格總水平下降使得經濟中的投資支出增加。因此,價格總水平與投資支出成
    反方向變動關系。
    綜合以上兩個方面的影響,當價格總水平提高時,消費支出和投資支出同時減少,從而
    社會總支出水平下降;反之,當價格總水平下降時,消費和投資支出同時增加,從而社會總
    支出水平提高。也就是說,總支出水平隨著價格總水平的上升而下降,即總需求曲線是一條
    向下傾斜的曲線。
    2.簡述導致需求曲線移動的原因。
    在一個特定的價格總水平下,任何引起總支出變動的因素都將導致總需求曲線的移動。
    總支出中增加,總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動;反之,總支出減少,總需求曲線向左下方移動。
    具體地說,在三部門經濟中引起總需求變動的主要因素是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政府支出。
    首先,消費者的需求增加,每一價格總水平對應的總支出增加,從而總需求曲線向右上
    方移動;反之,需求減少,總需求曲線向左下方移動。在既定的收入條件下,由于消費與儲
    蓄成反方向變動,因而儲蓄增加使得總需求下降,從而總需求曲線向左下方移動,而儲蓄減
    少,總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動。
    其次,投資增加導致總支出增加,從而使得總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動;反之,投資減少,
    總需求曲線向左正文 移動。
    另一方面,當貨幣供給量增加時,利息率下降,從而投資增加,總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
    動;反之,貨幣供給量減少,總需求曲線向左下方移動。
    最后,政府購買增加,經濟中的總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動;政府購買減少,總需求曲線
    向左下方移動。
    3.簡述短期總供給曲線的特征及其經濟含義。
    在短期內,總供給曲線最初隨著價格總水平提高而平緩上升,當價格總水平上升到一定
    程度之后,總供給曲線在潛在產出水平附近接近于是一條垂直的直線。短期總供給曲線呈現
    此種形狀的原因是短期生產要素價格不變造成的。由于在短期內工資等要素價格保持不變,
    價格總水平提高引起廠商供給量的增加,從而使得經濟中商品和勞務的總額增加。當經濟存
    在大量超額生產能力時,價格提高使得產量以較大幅度增加,但當經濟接近于生產能力時,
    受生產能力的限制,價格提高,產量增加幅度很小。因而隨著價格總水平的提高,總供給曲
    線呈現先緩慢上升,后逐漸陡峭而至垂直的特點。
    4.簡述長期總供給曲線的特征。
    長期總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直的直線。這是因為,在長期中,隨著價格總水平的變動,工
    資以及其他生產要素的價格必然會相應地進行調整。如果價格總水平與工資按相同的比率發
    生變動,那么廠商出售產品的價格和生產產品的成本相對沒有發生變動,從而廠商就不會改
    變其生產數量,生產過程中投入的勞動數量也就不會發生變動。因此,長期供給曲線是一條
    垂直的直線。長期總供給曲線說明,在長期中,經濟穩定在潛在的產出水平上,此時,價格
    變動對總供給量不會產生影響。
    5.簡述導致總供給曲線移動的原因。
    在任一給定的價格水平上,生產能力的提高或降低都會導致廠商愿意供給的某種產出數
    量的變化,從而引起總供給曲線,特別是垂直部分發生移動。導致總供給曲線移動的因素主
    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自然的和人為的災禍。例如,地震或戰爭會極大地減少經濟的總供給,使得總供
    給曲線向左上方移動
    第二,技術變動。引起總供給曲線移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技術的變化。技術變動通常是
    正向,即技術水平傾向于提高,所以技術變動的影響一般使得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
    第三,工資率等要素價格的變動。當工資下降時,對于任一給定的價格總水平,廠商愿
    意供給更多的產品,因而降低工資將使總供給曲線向右下方移動;反之,工資上升,總供給
    曲線向左上方移動。
    此外,進口商品價格的變化也會引起總供給曲線的移動。如果廠商以進口商品作為原料,
    那么進口商品的價格變化時,廠商的成本就會發生變動,從而愿意生產的數量也會變動。
    總之,生產技術水平提高或生產成本下降,經濟的總供給增加,總供給曲線向右下方移
    動;反之,生產技術水平下降或生產成本提高,經濟的總供給減少,總供給曲線向左上方移
    動。
    6.簡述在長期內總需求變動對均衡收入和價格總水平的影響。
    在長期內,工資等生產要素的價格會隨著價格總水平的變動而作出調整,因而長期總供
    給曲線成為一條垂直的直線,如圖所示。
    P

    E1
    P1
    E AD1

    AD
    0 Y* Y
    長期總供給曲線ASL與總產出軸垂直,它所對應的產出量位于潛在的產出水平Y*上。
    當總需求曲線為AD時,總需求曲線和長期總供給曲線的交點E決定的產量也為Y*,價格
    水平為 。當總需求增加使總需求曲線由AD向右上方移動到時,總需求曲線和長期總供給
    曲線的交點決定均衡的產出數量Y*保持不變,而價格總水平則由上升到。這說明,在長期
    中總需求的增加只是提高價格總水平,而不會改變產量或收入。
    7.試用總支出與總收入的均衡推導總需求曲線。
    以兩部門經濟為例說明總需求曲線的推導。如圖所示。在圖(a)中,總支出曲線與 線
    的交點確定均衡的收入量。圖(b)幅則表示價格總水平與使得收支相等的總支出水平之間
    的對應關系,即經濟的總需求曲線。
    對應于圖(b)幅中一個特定的價格,比如P1,在M既定的條件下,經濟中實際貨幣
    量由m1=M / P1表示出來。從而決定相應的消費支出和投資支出,如圖中的AE1。對應于
    這一總支出,在 線上,經濟中均衡的總支出水平為Y1,由此得到價格總水平P1對應的總
    支出,在圖(b)幅中總需求曲線上的又一個點。
    在圖(b)中把每一價格總水平所對應的產出水平描繪成一條曲線,即可以得到總需求
    曲線AD。由于隨著價格總水平的下降,消費和投資支出增加,因而總需求曲線是一條向右
    下方傾斜的曲線。
    AE
    AE2

    (a) AE1


    0 Y Y2 Y
    P

    P1
    (b)
    P2

    0 Y1 Y2 Y
    總需求曲線的推導
    8.試分析總需求與總供給的短期均衡。
    短期總供給曲線在價格較低時較為平緩,并且向右上方逐漸延伸;當價格提高到一定程
    度之后,受生產能力的限制,短期總供給曲線越來越陡峭,并在潛在產出水平處趨向于是一
    條垂直的直線。
    從短期來看,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均衡簡單地區分為兩種情況:總需求曲線與短期總供給
    曲線相交于短期總供給曲線的平緩區域;總需求曲線與短期總供給曲線相交于短期總供給曲
    線的垂直區域。
    (1)在短期總供給曲線的平緩區域內,總需求曲線與短期總供給曲線的交點決定了均
    衡的產出數量或收入、價格總水平,二者都處于很低的水平,這種情況表示出了經濟處于蕭
    條的狀態。在蕭條情況下,政府改變總需求的政策對總產出產生較大影響,而對價格總水平
    的影響較小。
    此外,若受到來自供給方面的沖擊,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與原有的均衡狀態相比,
    價格總水平更高,總產出更低。這種情況表示了經濟處于滯漲的狀態,即經濟停滯與通貨膨
    脹同時存在。
    (2)在短期總供給曲線垂直區域內,總需求曲線與短期總供給曲線的交點決定了均衡
    的產出數量或收入、價格總水平,二者都處于很高的水平,這種情況表示出了經濟處于繁榮
    的狀態。在繁榮情況下,增加總需求的政策對總產出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而對價格總水平
    的影響卻很大。
    以上分析表明,在短期內,經濟可以處于蕭條、滯漲和繁榮狀態。在經濟處于蕭條狀態
    時,增加總需求可以使得經濟處于繁榮狀態時,增加總需求卻很大程度上使得價格總水平上
    升,相反,減少總需求卻可以在對總產出影響不大的條件下降低價格總水平。
    9.試述短期總供給曲線和長期總供給曲線同時使用的政策含義。
    通過總需求與總供給短期和長期分析,西方經濟學得出的基本結論是,在短期內經濟可
    以處于蕭條、滯漲和繁榮的狀態,即短期內經濟會出現波動,而在長期內,經濟的長期趨勢
    是處于充分就業的潛在水平上。
    相應的政策建議是,在短期內,相機抉擇的政策,適時地變動總需求,即在蕭條時期增
    加總需求,而在繁榮時期則減少總需求,以熨平經濟波動。具體地說,當經濟蕭條時,總需
    求不足,所決定的國民收入低于充分就業下的國民收入。這時,政府應通過擴大政府支出、
    減稅等財政政策手段,或采取降低準備率、降低貼現率和買進政府債券等貨幣政策手段,擴
    大總需求,使之與總供給曲線在充分就業下相交,從而均衡國民收入達到充分就業水平。而
    在經濟繁榮時,則采取相反的政策以抑制總需求,降低價格總水平。
    在長期內,經濟持續處于穩定的充分就業的狀態,因而政府的總需求管理政策也就不再
    必需。總之,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均衡分析表明,資本主義經濟短期內會出現不穩定,但適當
    的經濟政策可以起到穩定經濟的作用,而在長期中經濟自身的調節使得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狀

    態。因此,西方經濟學證明,輔之以政府的經濟政策,資本主義經濟不論是在短期還是在長
    期都可以處于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
    十三、問答題
    1、簡述通貨膨脹的收入分配效應。
    通貨膨脹首先會對工資薪金階層產生影響。在勞動市場上,工人的工資往往以工資合同
    的方式預先加以確定,也就是說貨幣工資率的上漲往往慢于物價上漲。因此,當出現通貨膨
    脹時,工人的貨幣工資沒有變動,但實際購買力卻下降了。可見,工人在通貨膨脹中受到損
    害,而這種損害取決于工資調整的滯后期。如果工資合同調整較快,那么領取工資者受到通
    貨膨脹的損害就少;反之,受到損害就大。
    其次,通貨膨脹使得以利潤為收入者受益。由于生產成本特別是工資落后于產品價格的
    上升,因而利潤呈上升的趨勢。只要成本滯后于產品價格上升,那么取得利潤者就會獲得好
    處。再次,通貨膨脹使得以利息和租金為收入的人受到損害。由于利息和租金這兩種收入形
    式往往在較長期的合同中被確定下來,因而如果在合同有效期內出現通貨膨脹,就會使得資
    本或土地的實際表現出來的利息或地租高于合同規定的數額,結果按合同規定的數額取得利
    息或租金的人受到的損害。同時,借貸或租用者就會因此得到好處。
    最后,通貨膨脹使得退休人員遭受的損失最大。退休人員往往在社會保險機構領取定額
    的保險金和補貼,保險金和補貼的數額很少能趕得上通貨膨脹,因此,長年階層受通貨膨脹
    的影響最大。
    2.簡述通貨膨脹的就業和產量效應。
    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通貨膨脹會對就業和產量產生正效應,即通貨膨脹使就業增加,
    產量增加。未預料到的通貨膨脹產生的效應大,而預料到的通貨膨脹產生的效應小,甚至沒
    有。如果經濟中出現未預料到的通貨膨脹,由于貨幣工資以合同的形式被固定下來,其變動
    就滯后于通貨膨脹,結果會使得實際工資下降,從而導致廠商增加工人的投入量,從而提高
    產出量。這樣,通貨膨脹對就業和產出產生正效應。相反,或經濟中出現預料的通貨膨脹,
    則工人會要求按通貨膨脹上升的幅度提高工資,結果實際工資下降很少或保持不米,從而對
    產量和就業的影響就很小,甚至沒有。
    從長期來看,通貨膨脹對資本積累,從而對經濟增長也產生影響。當出現通貨膨脹時,
    由于存在貨幣工資調整的滯后,因而使得通貨膨脹的收入分配效應朝著有利于利潤為收入者
    的方向發展,而以利潤為收入者一般具有高于以工資為收入者的儲蓄傾向,因此,有利于資
    本積累,促進經濟增長。
    盡管通貨膨脹對產量、就業和經濟增長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正向效應,但這也是有代價的。
    代價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相對價格的變動對資源配置帶來扭曲;二是增加了人們經濟
    行為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因此,經濟學家不主張利用通貨膨脹來促進產量、就業增加和經濟
    增長。
    3.試用圖形簡要說明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的過程。
    圖表示,其中橫軸表示總支出和總產出Y,縱軸表示價格總水平P,AD和AS分別表
    示經濟的總需求和總供給曲線。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可以表示為總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動所
    致。無論總需求曲線AD與總供給曲線AS相交于AS的那一段,只要AS曲線不具有完全
    彈性,即總供給曲線不是一條水平的直線,那么總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動都不同程度地提高
    價格總水平。例如,總需求曲線從,增中到,在總供給曲線AS上相應地決定均衡點和。對
    應于均衡點經濟中的價格總水平為,對應于,價格總水平為。這說明,由于總需求增加,經
    濟中的價格總水平由上升到。同樣的,如果總需求曲線從增加到,價格總水平則由上升到。
    同樣的,如果總需求曲線從增加到,價格總水平則由上升到。有所區別的是,當總需求曲線
    從增加到,價格總水平則由上升到。有所區別的是,當總需求曲線與總供給曲線相交于AS

    相對平緩的區域時,伴隨著價格總水平的上漲,實際國民收入也將增加;而當總需求曲線與
    總供給曲線相交于AS曲線垂直的部分理,如圖中的時,總需求的增加只會造成價格總水平
    上升,對實際國民收入沒有影響,并且等量的總需求增加導致的價格上漲幅度也要比前者更
    大。
    4.簡述造成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的原因。
    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形成的原因在于總需求過度增長,總供給不足,即“太多的貨幣追
    逐較少的產品”,或者說“對商品和勞務的需求超過按現行價格所提供的供給”。既然總需求
    增加可以造成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那么使得總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動
    的通貨膨脹的具體原因。私人部門的消費增加或儲蓄減少、投資增加、政府購買增加和減少
    稅收都可以導致總需求增加,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動,在總供給曲線不變的情況下,會使得
    價格總水平提高,從而形成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此外,國家貨幣當局增加貨幣供給量,降
    低利息率,也會間接地引起投資的增加,從而導致總需求增加,誘發需求抖動的通貨膨脹。
    5.試用圖形簡要說明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的過程。
    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也可以用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加以說明。如圖所示。當總供給曲
    線為AS1,它與總需求曲線AD的交點E1決定均衡的價格總水平P2。假定由于來自于供給
    的沖擊使得總供給曲線向左上方移動到,此時經濟的均衡點為,所對應的價格總水平為AS2。
    與原有的均衡水平相比,由于總供給減少,經濟中的價格總水平由P1上升到了P2。




    P
    AS




    P2 E2
    P1 AS2 E1
    AS1 AD
    Y

    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
    6.簡述造成成本推進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
    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是由于總供給曲線向上移動所致。導致供給曲線向上移動的原因主
    要有三個:工資過度上漲;利潤過度增加;進口商品價格上漲。
    工資是生產成本的主要部分。工資上漲使得生產成本增長。在既定的價格水平下,廠商
    愿意并且能夠供給的數量減少,從而使得總供給曲線向左上方移動,造成成本推進的通貨膨
    脹。
    具有市場支配力的壟斷和寡頭廠商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提高產品的價格,結果導致價
    格總水平上漲。
    造成成本推進通貨膨脹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進口商品的價格上升。如果一個國家生產
    所需要的一種重要原材料主要依賴于進口,那么進口商品的價格上升就會造成廠商生產成本
    的增加,從而引發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

    7.簡述菲利普斯曲線的政策含義。
    如圖所示,橫軸表示失業率,縱軸表示通貨膨脹率,價格調整曲線或菲利普斯曲線是一
    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這條曲線表明,在失業率較低的年份,價格總水平上漲較慢,即通
    貨膨脹率較高;在失業率較高的年份,通貨膨脹率較低。也就是說,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
    間存在著相互交替的關系。








    0
    失業率
    價格調整曲線或菲利普期曲線
    價格調整曲線或菲利普斯曲線會與橫軸相交,即在通貨膨脹率等于0時,經濟中也會存
    在一定程度的失業率。這部分失業率被認為是由于制度因素所決定,因而被稱為經濟中“自
    然”的失業率。
    價格調整曲線具有明顯的政策含義。當政府希望失業率降低到自然率水平之下,可以運
    用擴展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實現這一政策目標,但需要一定的通貨膨脹率為代價;反之,如果
    政府試圖降低通貨膨脹率,則可以通過增加失業率實現這一目標。
    8.簡要說明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關系。
    若以橫軸表示失業率,縱軸表示通貨膨脹率,價格調整曲線或菲利普斯曲線是一條向右
    下方傾斜的曲線。這條曲線表明,在失業率較低的年份,價格總水平上漲較慢,即通貨膨脹
    率較高;在失業率較高的年份,通貨膨脹率較低。也就是說,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存在
    著相互交替的關系。對于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相互交替關系,經濟學家們認為,在失
    業率較低時,就業較為充分,經濟活動比較頻繁,從而工資上漲速度加快,因而引起通貨膨
    脹加劇,通貨膨脹率增加;反之,當失業率較高時,就業不夠充分,失業的壓力增加,工人
    增加的工資的壓力受到限制,從而貨幣工資增長放慢,甚至下降,從而導致價格總水平增長
    下降,通貨膨脹率降低。
    9.簡要說明使用衰手段逆轉通貨膨脹的理論依據。
    價格調整曲線或菲利普曲線說明了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存在交替關系,即失業率上
    升,則通貨膨脹率下降,失業率下降,則通貨膨脹率上升。因此,在出現較為嚴懲的通貨膨
    脹時,可以人為地制造一次衰退,以一定的失業率為代價換取較低的通貨膨脹率,這種方法
    主要針對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相應地,人為制造衰退也往往借助于財政或貨幣政策手段來
    減少總需求。
    同樣地,從價格調整方程中也可以得出一致的結論。價格方程可以表示為:

    其中,u t表示經濟在第t期的失業率,它對通貨膨脹率所產生的壓力由au t表示出來。
    價格調整方程也說明了失業率與通貨膨脹之間的交替關系。在預期的通貨膨脹率既定不變的
    條件下,失業率降低,通貨膨脹率升高,而失業率提高,則價格向下調整。
    通過制造衰退來逆轉通貨膨脹的方案通常有兩種,一種是通過大規模制造衰退來較快實
    現低通貨膨脹率的“冷火雞”方案,另一種是通過小幅度制造衰退來逐漸逆轉通貨膨脹的漸

    近主義做法。
    10.
    以πt表示經濟在第t期的通貨膨脹率, 表示經濟單位對第t期通貨膨脹率的預期,以
    z表示來自供給方面的沖擊,以Yt表示經濟在第t期的總需求量,Y*表示潛在的總產出量,
    因而通貨膨脹率隨著時間變動而變動的關系可以表示為:

    其中,g和h分別表示相應于成本推進和需求拉動通貨膨脹率的調整系數,通常被假定
    為是常數。這一方程被稱為價格調整方程。
    如果忽略來自于供給方面的沖擊,則價格調整方程可以簡化表示為:

    這一方程表明,當總需求高于潛在產出水平時,存在使價格上漲的壓力;當需求低于潛
    在產量時,存在使價格下跌的壓力。
    另外,需求對通貨膨脹率的影響也可以由失業率反映出來,因此,上式給出的價格調整
    方程可以表示為:

    其中,u t表示經濟在第t期的失業率,該式說明了通貨膨脹預期和失業率與通貨膨脹
    率的之間的關系。在預期的通貨膨脹率既定不變的條件下,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存在著
    交替關系,即失業率降低,通貨膨脹率升高,而失業率提高,則價格向下調整。同時,這一
    方程也說明,在失業率等于0時,通貨膨脹率也會因為通貨膨脹預期而持續。

    11.試述運用收入政策治理通貨膨脹主要手段。
    收入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價格和工資管制
    價格和工資管制是指政府嚴格控制價格和工資的做法。在面對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時,
    政府凍結工資和價格,硬性規定貨幣工資和價格的增長率或政府提出指導性的工資和價格增
    長目標由工會和雇主協會自覺遵守。通常認為,價格和工資管制對治理通貨膨脹是非常有效
    的,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和工資管制又會使得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作用受到極大的損
    害,因而在實踐中并不作為常規的作法。
    第二、收入指數化
    所謂指數化就是以條文規定的形式把工資和某種物價指數聯系起來,當物價上升時,工
    資也隨之上升。為了避免工會以現實存在的通貨膨脹為理由要求工資過度上漲,政府可以規
    定工資等收入隨著價格上漲自發地加以調整。指數化可以是百分之百的指數化,也可以是部
    分指數化。百分之分指數化是指工資按物價上升的比便增長。部分指數化是指工資上漲按物
    價上升一定比例上漲。這種方法可以消弱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但其作用是相當有限的。在
    實踐中,收入指數化政策往往被用來減少通貨膨脹所產生的對收入分配的影響。
    第三、以稅收為基礎的收入政策
    以稅收為基礎的收入政策是通過稅收調節來鼓勵人們限制價格上漲的作法。這種政策的
    基本思路是,以政府規定的一個恰當的工資、價格增長率為標準,如果工資或價格的上漲率
    低于這個標準,工人或廠商將獲得稅收優惠;反之,如果超過這個標準,他們將受到增稅的
    懲罰,這樣來鼓勵逆轉通貨膨脹的行為。由于執行上的困難,以稅收為基礎的收入政策還處
    于討論階段,尚沒有付諸實施。

    十四、問答題
    1.簡述西方財政制度。

    西方財政制度主要包括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兩個方面的規定。
    稅收是西方財政收入最主要的來源。在西方國家中,稅收制度較為復雜,稅種繁多。依
    照稅收對象的不同,稅收可分為所得稅、財產稅和貨物稅。所得稅在稅收中占有較大的比重。
    依照納稅方式區分,稅收包括直接稅和間接稅。根據稅率的變動來劃分,稅收又分分為累進
    稅和比例稅。所得稅往往采取累進的稅率征收。
    公債是政府財政收入的另一個重要來源。公債按照償還斯的長短不同,可以區分為短期
    債券、中期債券。
    財政支出主要是各級政府的支出,包括政府用于國防及安全方面的支出、社會福利支出、
    公共衛生、教育、環保、運輸、農業及公債利息等方面的支出。按照支出的補償性區分,財
    政支出可以區分為政府購買和政府的轉移支付。政府購買是指政府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政
    府的轉移支付主要是社會保險、救濟及其各種補貼。由于政府購買對產品直接構成需求,并
    且必須以產品作為交換,而轉移支付不需要以產品作為交付,只是一種貨幣性支付,因此,
    從經濟政策的角度來看,政府的購買性支出對經濟運行產生的影響大。
    2.簡述財政制度的自動穩定器作用。
    在財政收入方面,收入是政府取得財政收入的最主要的來源。而稅收制度的規定就具有
    自發穩定性。西方稅收往往按累進的方式征收。當經濟處于繁榮狀態時,收入增加,在累進
    稅制下,這意味著稅收增加,稅收增加使得國民收入減少;反之,當經濟中收入增加。這說
    明,無論是經濟處于繁榮或是蕭條,稅收制度都使得經濟朝著相反的方向變動,從而使得經
    濟自發趨向于穩定。
    同樣,財政支出也具有自發穩定作用。在財政支出中,政府用于社會福利方面的支出占
    有重要的地位。當經濟處于繁榮狀態時,就比較充分,人們的收入增加,這時,政府用于各
    種社會福利的開支相應地減少。政府支出減少,將使得國民收入水平趨于減少;反之,當經
    濟蕭條時,政府的用于各種社會福利的支出相應地增加。增加總支出使得收入增加,從而經
    濟趨向于擴大。由此可見,政府的財政支出也具有使得經濟自發趨向于穩定的作用。
    財政制度的自發穩定作用可以被認為是一種被動的財政政策,即依靠財政制度的自發調
    節使得經濟趨于穩定。財政制度構成了對經濟波動的第一道防線,財政制度中穩定因素越多,
    穩定制度規定越健全,自發穩定作用就越大。
    3.簡述影響財政政策效應的因素
    制約財政政策發揮作用的因素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
    (1)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有政策滯后問題。所謂政策滯后是對經濟運行采取的財政政
    策發揮作用的時間對這一運行狀態的滯后。產生政策滯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對經
    濟形勢的判斷需要時間;研究和制定對策需要時間;政策實施需要時間;政策發揮作用又需
    要時間。由于這種時滯的存在,針對某一經濟形勢制定的經濟政策措施到發揮作用時經濟形
    勢已經改變,甚至相反,因而限制了財政政策的效果。
    (2)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會遇到“擠出效應”問題。擠出效應是指增加政府投資對私
    人投資產生的擠占效應。由于增加政府投資可能導致財政赤字,如果用發行公債的方式彌補
    赤字,結果可能因公眾投資轉向公債而減少私人投資,所以增加政府投資所增加的國民收入
    可能因為私人投資減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此外,政府購買或者稅收乘數是在利息率不
    變的條件下得到的,如果利息率隨著這些因素變動而變動,則乘數不可能達到理論分析的程
    度。
    (3)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也會遇到政治上的阻力。例如,政府減少政府購買和轉移支
    付,會遭到選民的反對,而增稅更會引起社會的不滿。這些阻力可能使得政府不得不顧及政
    治目標。
    4.政府增加公債發行對經濟有什么影響?

    發行公債是西方政府彌補財政赤字的重要手段。發行公債擴大政府支出,增加有效需求,
    刺激經濟增長。同時大量發行公債有負面效應,即擠出效應,增加政府財政的負擔,并給后
    代帶來放在壓力。(具體見教材351頁)
    5.試述政府財政政策的有效性。
    盡管政府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是政府實現宏觀經濟政策目標的政策工具,但是它們對
    國民收入的影響效果并不一樣,這取決于實施政策時經濟所處的LM曲線的位置。一般說來,
    依據斜率的大小可以把LM曲線劃分為三個區域:水平區域、垂直區域和中間區域。根據貨
    幣市場的分析,LM曲線水平區域對應著貨幣需求處于流動偏好陷阱的狀態,因此LM曲線
    水平區域被稱為凱恩斯區域,垂直區域又稱為古典區域,處于兩者之間的就是中間區域。
    凱恩斯區域是LM曲線上的一個極端情況,此時由于人們的流動偏好趨于無窮,因而通
    過變動貨幣供給量而改變LM曲線位置對均衡國民收入沒有影響,而移動IS曲線則可以使
    得國民收入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改變。因此,在凱恩斯區域內,財政政策有效,貨幣政策無效。
    古典區域是LM曲線上的另一個極端情況,此時由于人們對貨幣的投機需求接近于零,因而
    改變LM曲線可以降低利息率,同時又會提高收入水平,而IS曲線的變動只會影響利率。
    所以,在古典區域內,貨幣政策有效,而財政政策無效。
    在中間區域,IS曲線和LM曲線的變動對國民收入都產生影響,因此,在中間區域內,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有效:在接近于凱恩斯區域的地方,財政政策更為重要;在接近于古
    典區域的地方,貨幣政策更為重要。在一般情況下,政府往往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搭配使
    用。
    6.政府主要運用哪些手段來實施其財政政策?
    政府調整財政收支的手段主要有三個:一是改變政府購買水平;二是改變政府的轉移支
    付;三是調整稅率。
    改變政府購買是政府招待相機抉擇財政政策經常使用的手段。在經濟蕭條、總支出不足
    時,政府要擴大商品和勞務的購買,如增中軍費開支,修筑高等級公路,建立新的福利設施
    等,以便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相反,在經濟繁榮、總支出過大時,政府則減少對商品和勞
    務的購買數量,比如推遲某些軍事科研,壓縮或緩建一批公共工程,以便壓縮總需求,緩和
    通貨膨脹的壓力。
    政府運用的第二個財政政策手段是變動政府轉移支付的數量。變動政府的轉移支付也是
    逆經濟風向的。當經濟蕭條時,政府可以提高對退伍軍人、失業人員和退休人員的各類補助,
    或者增加對農產品的補貼,以便擴大財政支出,刺激私人消費水平的提高,從而擴大總需求。
    相反,在經濟繁榮時,政府則壓縮用于福利、補貼等方面的支出,或者延長補貼支付的時間,
    以便減少總需求,降低通貨膨脹率。
    調整稅率是政府執行相機抉擇財政政策的第三大手段。在經濟蕭條時期,政府應減少稅
    種或降低稅率,增加人們可支配收入,以便刺激需求。反之,在經濟過熱時,則可以暫時提
    高稅率,或增加一些臨時特別稅種,減少人們的可支配收入,抑制需求。
    上述三種手段不僅可以單獨對經濟運行產生影響,而且也可以共同發生作用,實踐中三
    種手段往往搭配使用。
    7.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的方式有哪些?其適用條件是什么?
    該題要在學完第十五章以后做。答題要點:主要有三種協調配合模式,即雙擴張政策,
    松緊搭配政策和雙緊縮政策。(具體見教材385-388頁)

    十五、問答題
    1.費雪方程與現金余額方程有什么異同?
    費雪方程用公式表示為 ,在其他條件不變時,貨幣數量與貨幣流通速度呈反向變化;

    價格與貨幣數量、貨幣流通速度同方向變化,與勞務數量方向變化。
    現金余額方程: ,表明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與交易動機貨幣需求率同向變化,國民收入
    和價格(貨幣需求數量)同向變化。(具體參見教材355-357頁)

    2.凱恩斯學派與貨幣學派貨幣理論的主要區別。
    凱恩斯主義認為,貨幣需求包括交易需求、預防需求和投機需求,前面二者與國民收入
    同向變化,投機需求與利率反向變化。現代貨幣主義的基本特點有兩個:一是崇拜市場機制,
    提倡自由競爭,反對國家干預;二是強調貨幣最重要,主張一切經濟政策的調節手段都要借
    助于貨幣。
    3.影響貨幣供給的主要因素。
    貨幣共給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某一時點上所擁有的貨幣數量。在貨幣共給中,中央銀
    行起著重要作用。(具體見教材363-364頁)
    4.簡述影響貨幣政策效果的因素。
    貨幣政策是政府宏觀干預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過影響貨幣供給量影響LM曲線而對利
    息率產生影響,并影響投資,最終影響收入。但是,在實際應用中,貨幣政策對收入的影響
    會受到下列因素的制約。
    (1)流動偏好陷阱。依照凱恩斯理論,當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時,流動偏好引起的
    貨幣需求趨向于無窮,即人們處于流動偏好陷阱。此時,無論貨幣供給量增加多少,其降低
    利息率的作用都非常小。這表明,當經濟處于流動偏好陷阱狀態時,貨幣政策通過降低利率
    來刺激投資的作用是有限的。
    (2)政策時滯的影響。與財政政策一樣,貨幣政策的效果也受到政策時滯的影響。從
    中央銀行對經濟形勢作出判斷、分析、制定政策到實施,都會產生滯后。這些滯后制約著貨
    幣政策準確有效地發揮作用。
    (3)貨幣政策手段本身的局限性。變更再貼現率是中央銀行間接控制商業銀行準備金
    的重要手段,但這種手段的效果受到商業銀行行為的制約。例如,當中央銀行降低再貼現率
    時,商業銀行未必增加貼現,至少不一定按照中央銀行的意圖增加再貼現數量。
    以上原因使得貨幣政策的實踐中的作用受到某些限制。普遍認為,貨幣政策是調節宏觀
    經濟運行的間接手段,它對通貨膨脹的影響程度要大于對收入的影響。
    5.試述弗里德曼貨幣需求理論的主要內容。
    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現代貨幣主義認為,影響貨幣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四類:
    (1)收入和財富的變化。財富分為人力財富和非人力財富(財產收入),貨幣需求量與
    非人力財富關系較大。
    (2)貨幣與其它資產的預期名義收益率。
    (3)預期的商品價格變動率。
    (4)其它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如社會支付習慣等。
    6.試述貨幣政策的主要手段》
    貨幣政策的目的在于通過控制貨幣供給,影響利率,從而影響投資,并最終影響國民收
    入。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給量的目的主要通過調整法定準備率、變更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業務
    三大手段來實現。
    (1)調整法定準備率。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改變商業銀行的法定準備率來控制貨幣供給。
    中央銀行調整法定準備率是逆經濟風向行事的。當經濟蕭條時,中央銀行在法律允許的范圍
    內調低法定準備率。商業銀行為了獲取最大利潤,則盡可能地按最低要求留足準備金,因而
    在同樣數額的存款條件下,商業銀行可以發放貸款的數量增加。反之,當經濟過熱時,中央
    銀行可以發放貸款的數量增加。反之,當經濟過熱時,中央銀行在法律規定的上限以下提高

    法定準備率。由于商業銀行必須依法留足準備金,因而在存款數量既定的條件下,商業銀行
    的貸款數量減少。
    (2)變更再貼現率。變更貼現率是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的重要手段。中央銀行實施
    變更貼現率手段也是逆風經濟風向的。當經濟蕭條時,中央銀行降低再貼現率,以吸引商業
    銀行將手中持有的債券向中央銀行貼現,從而增加商業準備金,以鼓勵商業銀行發放貸款,
    刺激消費和投資;當經濟過熱時,中央銀行為了控制貨幣數量和商業銀行的放款規模,提高
    再貼現率,增加商業銀行的貼現成本,從而減少商業銀行的貸款數量。
    (3)公開市場業務。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政府債券以影
    響貨幣供給量的貨幣政策手段。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也是相機抉擇、逆經濟風向行事的。
    當經濟不景氣時,為了刺激總需求,中央銀行便在公開市場上買進商業持有的政府債券。
    由于中央銀行出價往往較高,因而商業銀行愿意出售。當商業銀行出售債券后,就可以
    利用得到的現金向消費者和廠商發放貸款從而增加消費和投資,擴大總需求。當經濟過熱,
    貨幣數量過多,經濟中常常會出現持續的通貨膨脹,中央銀行便在市場上賣出政府債券。由
    于政府債券相對利息率較高,風險性較小,因而商業銀行爭相購買。商業銀行購買債券后,
    可以貸出的貨幣減少,從而中央銀行達到了控制貨幣、控制投資,進而影響經濟運行的目的。
    上述三大手段是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的最重要的手段,它們不公可以單獨使用,也可
    以配合使用。一般說來,由于調整法定準備率對整個經濟的影響程度很大,因而在實踐中較
    少使用。變更貼現率可以間接地控制商業銀行的準備金,因而在實踐中較為常用。公開市場
    業務不僅便于操作,而且很容易進行數量控制,因而在實踐中較為常用。公開市場業務不僅
    便于操作,而且很容易進行數量控制,因而在實踐中最為常用。

    十六、問答題
    1.匯率受哪些因素影響?
    從短期來說,匯率決定于一國貨幣的購買力,即購買力平價學說;從長期來說,匯率決
    定于利率。(參見教材第一節)

    2.簡要分析固定匯率情況下的國際收支調節。
    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如果國際收支發生暫時失衡,必須對國際收支進行調解,這一條街
    可以通過補償性的金融措施來實現。(見教材411-412頁)
    3.簡要分析浮動匯率情況下的國際收支調節。
    重點考慮外匯貶值對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的作用。(見教材415-419頁)
    4.四部門經濟條件下的均衡國民收入是如何形成的?
    四部門的均衡國民收入是在上部門經濟的基礎上,增加了進出口因素的分析。(具體見
    教材第三節)
    5.結合圖形分析征收關稅對本國進出口的影響。
    關稅對進口國和出口國的福利影響不一樣,具體分析時要對消費者的消費剩余、生產者
    的生產剩余和政府稅收入綜合考慮。(具體略)
    6.結合有關匯率的理論分析目前人民幣匯率的走勢。

    匯率短期來說決定與貨幣的購買力,長期來說決定于利率。具體來說,跟一國的國際收
    支、經濟增長、通貨膨脹等因素有關。(具體略)

    著高考事宜塵埃落定,不少準大學生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始自己的裝機計劃了。對于預算有限的學生黨來說,裝機要求就是性能夠用且幾年內不落伍,從這個方面考慮,目前高性價比的3A平臺無疑是很合適的選擇。今天主要就給大家帶來一套主流AMD機型配置的游戲性能表現,畢竟在炎熱而漫長的暑假里,沒有什么比喝著“快樂水”暢享游戲世界更愜意的事情了。


    銳龍5 5600X同價位游戲性能無敵手

    CPU我們選擇了AMD銳龍5 5600X,銳龍5 5600X采用了7nm制程和6核12線程的規格,核心頻率為3.7GHz~4.6GHz。雖說核心頻率略低于同級別的競爭對手酷睿i5 11600KF,但是憑借著在IPC性能上有明顯提升的Zen3微架構,以及改進的CCX設計,8核心共享32MB三級緩存的結構也大大縮短了數據訪問的延遲時間,使得銳龍5000的單核心性能暴漲。因此它不僅非常適合目前的3A游戲大作,面對更加考驗單核性能的網游時也有不錯的游戲表現。另外,7nm制程加持下的銳龍5 5600X的TDP功耗僅為65w,省電優勢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CPU發熱更小,普通風冷即可輕松壓制。


    價格方面,雖然錯過了618期間1700內的“神價”,銳龍5 5600X現在的日常京東自營價格穩定在2099元,有耐心的小伙伴蹲一蹲1899元的折扣價也是很不錯的。比起單買盒裝CPU,小編建議大家可以考慮電商上的板U套裝,價格比單買更劃算,購買時也可以參考618時同款套裝的價格,價格合適的話就可以入手。


    性能級甜品AMD Radeon RX 6700 XT

    近期隨著挖礦熱潮退燒,顯卡的價格有所回落,部分型號已經開放了現貨購買,雖然價格方面相對原價還是偏高,但也比預約“耍猴”好太多了,基于新一代RDN2架構的AMD Radeon RX 6000系列顯卡帶來了巨大的性能提升,AMD Radeon RX 6700 XT作為其中的甜品型號,目前現貨價格5000元左右,同價位十分具有性價比,在之前的評測中也有著很好游戲性能。


    這里我們選用的是公版型號的AMD Radeon RX 6700 XT,6700 XT采用了Navi 22核心,擁有2560個流處理器核心,配備了12GB GDDR6顯存,顯存位寬192bit,頻率為1600MHz。另外,該顯卡還擁有96MB的Infinity Cache(無限緩存),可以讓RX 6000系顯卡在更低的功耗和更低的成本下實現顯存帶寬提升。公版6700 XT的默認游戲頻率為2424MHz,加速頻率2581MHz,而且有非常可觀的超頻潛力。


    如果搭配AMD銳龍3000系列及以上處理器使用的話,AMD Radeon RX 6700 XT還可以開啟SAM(顯存智取技術)的支持,讓處理器訪問全部的顯存,在部分游戲中實現幀率提升的效果,算是3A平臺的“信仰加成”。當然,還有最新的AMD FSR(超級分辨率)技術的加持,通過此項技術可以讓游戲幀率得到大幅的提升,雖然目前支持的游戲不多,不過AMD FSR已經正式宣布開源了,未來支持FSR的游戲大作會越來越多。


    測試平臺

    處理器:AMD銳龍5 5600X

    內存:威剛D50 DDR4 3600 8GB×2

    主板:華碩ROG STRIX B550-XE GAMING WIFI

    顯卡:AMD Radeon RX 6700 XT

    硬盤:技嘉金雕Gen4 1TB

    電源:航嘉WD650P白金電源

    操作系統:Windows 10 64bit專業版21H1


    熱門暑期大作實戰體驗

    游戲方面,我們選取了5款目前比較火爆的單機/網絡游戲來對這套平臺進行游戲性能測試,測試之前先在主板BIOS中開啟SAM,默認采用最高畫質并關閉光線追蹤,接下來就給大家帶來每款游戲的具體表現吧!

    眾神隕落:FSR福利加持4K無壓力

    《眾神隕落》是一款全新的次世代打怪奪寶游戲,游戲戰斗玩法的射擊部分與《命運》相似,近戰部分則與《黑暗之魂》相似,武器打擊手感非常不錯,也支持多人聯機游玩,暑假和好友一起 組隊刷刷裝備也是很歡樂的。從通用的1080P/2K性能匯總表中可以看到,《眾神隕落》在1080P分辨率下游戲幀率能達到110fps以上,2K分辨率保持在82fps左右。作為首批支持AMD FSR技術的游戲之一,我們還測試了開啟FSR(超級質量模式)時的表現,平均幀率僅比原生2K低了不到10fps,而在2K分辨率下同時開啟FSR和光線追蹤,幀率也有94fps,游玩這種單機RPG游戲完全足夠。


    生化危機8:2K光追也能戰

    《生化危機8:村莊》是卡普空旗下經典僵尸題材的動作游戲《生化危機》系列的正統續作,《生化危機8》的主線流程不長但豐富的多周目玩法讓它具有了一定的耐玩性,不少玩家也是為了一睹吸血鬼夫人的“美貌”而入手的游戲。在常規的1080P和2K分辨率下,平均幀率都保持在130fps以上,證明其畫質設定還有提升空間。因此我們開啟了光線追蹤進行測試,2K分辨率的幀率達到66fps,如果擔心激烈BOSS戰斗中掉幀影響體驗,將光追設置為“性能模式”平均幀率還有10幀左右的提升。


    永劫無間:流暢“武俠吃雞”

    要說近期什么游戲最火,那肯定是《永劫無間》,這款游戲簡單來說就是武俠版的“吃雞”,它的界面UI和操作邏輯借鑒了《APEX》,玩家上手是很快的。游戲的武器裝備系統也比較豐富有特色,最近就連菜雞小編也經常和小伙伴一起組隊(畢竟這款游戲可以使刀)。回到具體的游戲表現,1080P分辨下的平均幀率為104fps,2K分辨率為74fps,基本流暢。不過使用2K分辨率在戰斗或者是茂密的森林中容易掉到60fps以下,對這種多人競技類游戲來說就有點影響發揮了。小編的建議采用2K分辨率時同時調低“體積云質量”“體積光質量”以及“屏幕空間反射”,這樣就能在不明顯降低畫質的情況下穩定110fps以上的“電競幀率”。


    逆水寒:高畫質體驗江湖美景

    《逆水寒》也是一款采用武俠風格元素的國產網游,擁有精致畫面的同時新奇的劇情、游戲玩法也吸引了不少玩家,一直以來都有著非常高的人氣。性能表現方面我們直接參考了游戲中的“GPU基準測試”,1080P分辨率下的平均幀率為116fps,2K分辨率為87fps,小編個人游玩起來感覺是很流暢,打多人副本或者世界BOSS時關閉“鏡頭暗角”效果可以提升一定的幀率。


    魔獸世界:畫質進化情懷依舊

    《魔獸世界》作為史上最經典的MMO游戲,自從2005年開啟國服公測,到如今已經走過了16個年頭,版本號也從1.0升級到了9.1,對于很多魔獸老玩家來講,這款游戲就代表著他們的青春。從9.0版本的《魔獸世界:暗影國度》開始加入了對光線追蹤的支持,增加了額外點光源以及提升陰影質量。在關閉光線追蹤時,即使4K畫質也有120fps的平均幀率,開啟光線追蹤(質量模式)后1080P、2K分辨率分別為221fps和154fps,4K光追的幀率也達到了82fps,佛系打打小副本應該夠了。


    銳龍5 5600X+RX 6700XT,通吃2K游戲大作

    不得不說,這波“礦潮”對純游戲玩家的影響確實太大了,特別是上天的顯卡價格讓曾經的“甜品級”賣出了中高端的價格。不過拋開價格因素,這套AMD銳龍5 5600X和同為性能級甜品的RX 6700XT組合,從實測來看,其在2K分辨率下的表現較為不錯,時下流行的3A大作在最高畫質下都能達到60fps以上的幀率表現,部分游戲能夠超過100fps,在支持FSR的游戲中甚至能以4K分辨率暢玩。

    具體到裝機層面,電商平臺上的銳龍5 5600X板U套裝其實就夠用,算下來主板還不到500元,內存使用威剛游戲威龍DDR4 3200 8GB×2套條,還能再便宜200元,而SSD用SN550就完全滿足日常游戲、工作使用,至于PCIe 4.0 SSD以后可以根據需求再升級。如果你近期要打造一臺性價比很高的主流性能級主機,那么銳龍5 5600X+RX 6700XT這套組合是值得推薦的方案。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