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這種選擇處理器的方法在早期多數游戲只對處理器頻率敏感的情況下還基本靠譜,但如今隨著軟件、操作系統甚至包括游戲在內的各方面都對多核心處理器逐漸深入優化,這個方法就顯得不適用了。那么如何選擇處理器才能花費更少、獲得更多?這就是本期我們要分析的內容。
全能又高效,超多核心處理器實力領跑
“游戲性能更高”、“內容創建更快”、“價格更低”很好地總結了AMD銳龍作為超多核心處理器的特點
自從去年AMD銳龍處理器首發上市以來,引發了處理器界的“核大戰”,在AMD的引領下,不但主流平臺全線普及物理4核,消費級旗艦更是率先提升到8核16線程(HEDT級別更是用線程撕裂者直沖16核心32線程,今年第二代線程撕裂者更是達到恐怖的32核心64線程),迫使Intel發力追趕,但盡管如此,也只是最近上市的酷睿i9 9900K在消費級做到了8核心16線程。
那么為什么兩大處理器巨頭都開始全力拼核心數量?這要從兩方面來講。首先,處理器的制造工藝發展到如今離“天花板”越來越近,單純依靠提升頻率來提升處理器性能變得越來越困難,強行升頻必然面對夸張的發熱與功耗。例如Intel的酷睿i9 9900K,在自家10nm工藝依然難產的情況下只能采用老舊的14nm工藝,但全核心4.7GHz時的功耗已經超過220W,全核心5GHz更是突破240W,就算是搭配360水冷,溫度過100℃也是家常便飯。
其次,越來越多的應用對于處理器多線程處理能力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同時處理多個任務、開啟多個程序窗口,在這樣的使用過程中當然不希望有卡頓的情況出現,而處理器核心越多,越能保證這類應用的流暢體驗。
此外,越來越多的應用程序也開始對多核心進行優化以獲得更高的執行效率,特別是3D建模渲染圖形制作、視頻編輯、平面圖形設計等等專業類應用(甚至包括最新3A級游戲大作),幾乎是非多核不可,為什么Intel奔騰G5500 3.8GHz的頻率不算低也只是定位入門級?原因就是它只有2核心4線程,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專業設計和高端游戲的需求。
綜上所述,工藝和應用需求這兩方面的因素決定了處理器升級必然要走“超多核心”的道路,而AMD就顯得非常有遠見,銳龍處理器一開始就定下了“超多核心與頻率巧妙平衡”的設計思路,以目前消費級旗艦中的代表AMD銳龍7 2700X為例,不但具備消費級中最高的8核心16線程規格,更是通過業內領先的12nm工藝保證功耗和溫度都明顯低于同級競品。而且,最關鍵的是它的售價僅為Intel同級競品的52%,等于是以大約一半的價格提供了同級的性能,優勢在哪一方已經很明顯了。
多線程/多任務應用已經普及
超多核心已是必須
那么從實際測試情況來看,超多核心的表現又如何呢?我們就拿AMD和Intel同級的競品來對比看看。在消費級處理器中,由于AMD的步步緊逼,Intel在落后近兩年的情況下終于拿出了8核心16線程的酷睿i9 9900K來與8核心16線程的銳龍7競爭,而目前還在售的6核心12線程的酷睿i7 8700K在多線程應用方面(特別是3D渲染輸出和視頻編輯方面)是不敵銳龍7 2700X的,只能與6核心12線程的銳龍5 2600X同臺競技。
至于6核心6線程的第八代/第九代酷睿i5,在多線程性能方面更是不及6核心12線程的銳龍5系列,只能與4核心8線程的銳龍5比拼,4核心4線程的酷睿i3就更尷尬了,在多線程性能方面不敵4核心8線程銳龍5,只能和4核心4線程的銳龍3比肩。
其實從上面的測試數據已經可以看出,銳龍處理器不但在游戲性能方面不輸對手,而且在更多的專業應用和應用環境中超過同級競品,更重要的是,銳龍處理器全線的售價都遠遠低于同級競品,性價比優勢相當明顯。
以銳龍7 2700X為例,同樣是8核心16線程,而它的價格僅為同級酷睿i9 9900K的52%,即便后者依靠夸張的溫度與功耗在性能方面獲得了少許的優勢,但考慮到懸殊的價差,這個優勢也顯得不值一提了。A/I兩家其他價位的處理器大家也可以自行對位比較,AMD銳龍基本上都保持了40%以上的價格優勢,讓酷睿系列顯得十分尷尬。
總結:處理器全能,電腦才能全能!
多核心銳龍值得首選
從前面的分析我們已經可以看出,現在攢機選處理器必須考慮它的綜合性能以及應對各種工作、娛樂應用的表現,不能以只玩游戲作為出發點,必須考慮電腦的綜合性能。
因為現在各種應用場景中程序多開、各種專業設計軟件對多核心的依賴越來越明顯,多核心應用必然是未來的趨勢,如今Win10已經加入了對超過8核心處理器的支持,相同甚至更低的預算前提下,肯定是買線程/核心數量更多的處理器才能更好地滿足將來的應用需求,保護自己的投資。
很明顯,核心超多的銳龍處理器在這方面比競品更有優勢,它不但能更高效地完成專業設計任務,還能在支持多線程的游戲大作中提供更流暢的體驗,更能在多任務切換時表現得更加順滑。此外,銳龍系列處理器在性價比方面的優勢也是顯而易見的,在同樣或更低的預算之下,能夠提供比競品強得多的性能。
大家可以看到,同樣價位下,銳龍7 2700X可以輕松搭配Vega64顯卡和1TB SSD,而酷睿i9平臺只能搭配RX580和500GB SSD,如此一來酷睿i9平臺的綜合體驗可以說差了好幾個檔次。因此,我們也可以這樣說,選擇更全能、性價比更高的銳龍處理器,整套主機才算真正的全能,而同預算下的競品平臺只能算是半殘廢,在體驗方面差之甚遠,值不值得買大家已經很清楚了。
小獅子最喜歡的雞腿 分割線
知不覺,英特爾的酷睿處理器已經陪伴我們十多年,發展到了第十代。作為很多朋友最信賴的處理器品牌,每次它的升級都是用戶的“節日”。而對性能或性價比需求較高的用戶,則會特別將目光聚焦在桌面市場。
規格提升 超越預期
在4月30日,英特爾一口氣發布了30余款第十代酷睿桌面版處理器,其中幾乎已經包括了針對一般消費者的所有第十代酷睿桌面版處理器型號,不僅有市場零售型號,也有一些主要供應OEM廠商的低功耗(T型)產品。雖然這些產品的配置、規格已經有不少的消息,但在具體規格實錘后,其提升幅度之大仍然會讓人感到有些出乎預料。
核心配置 全面超線程
第十代酷睿桌面版處理器采用的是CometLake-S核心,在目前已經發布的型號,從賽揚到酷睿i9,所有的產品都采用了超線程技術,加上更高的頻率以及i9型號的更多核心,使得第十代酷睿配置全面超越第九代。
事實上在這種配置下,入門級、主流級的酷睿i3處理器已經達到了接近前兩代旗艦型號——酷睿i7-7700K(四核八線程、4.2GHz~4.5GHz)的水平。酷睿i5、i7處理器也是在核心不減的情況下直接增加超線程能力,其中酷睿i7的配置達到了第九代酷睿i9的水平。
旗艦級的酷睿i9當然也不能落伍,它增加了兩個核心,首次在英特爾消費級產品中提供10核心20線程的超強配置,達到了不久前的半專業、工作站處理器——酷睿X的水平。
除此之外,十代酷睿桌面版的緩存也有一定提升,比如酷睿i7/i5分別擁有16MB/12MB緩存,實際上也達到了第九代酷睿i9/i7的水平。所以從整體上看,我們可以將第十代酷睿的核心規格看作是高一個檔次的第九代酷睿。
頻率設置 更進一步
在深度挖掘制造工藝與設計潛力后,我們可以看到第十代酷睿桌面版處理器的頻率都有了進一步提升。酷睿i3/i5不僅在睿頻方面提升了100MHz~200MHz,同時提升了全核睿頻頻率。
在酷睿i7/i9這兩種高端產品上,英特爾還增加了Turbo Boost Max 3.0技術,會選擇性能最佳的核心提升頻率,使其睿頻頻率再提升100MHz,讓酷睿i7-10700K/KF也全面突破了5GHz大關;此外為酷睿i9提供了獨享的Therm.Velocity技術,在更加精密地控制發熱量的情況下,進一步提升全核與睿頻頻率,最終使得酷睿i9-10900K/KF的全核/睿頻頻率達到了“恐怖”的4.9GHz/5.3GHz。
在第十代酷睿的可超頻處理器中還開放了更多細調功能,比如可以開關單個核心的超線程、支持PEG/DMI總線的超頻、加強了頻率-電壓曲線控制功能等。而且盡管沒能用上10nm制程,但近期英特爾在其他產品上使用的新制造技術、新的封裝方式等顯然也會給Comet Lake-S核心的制造提供一定的借鑒,因此其硅片封裝(Die)實際上比第九代處理器(Coffee Lake核心)更薄了一些,應該可以快速將核心內部熱量導出,有利于超頻。當然這些熱量排放到處理器外部后,我們還是需要有一個足夠強大的散熱器才能將其快速排放出去。
在發布會上,英特爾表示其官方超頻工具Extreme Turning Utillty(XTU)也將進行升級,充分利用第十代酷睿的新核心設計、出色的體質和超頻優化功能等,為超頻玩家提供更好的超頻能力和使用體驗。
內存搭配 淘汰DDR4 2400
這還沒有有完,強大的處理器在工作時也需要巨大的數據量做支持,因此對內存能力的要求很高。在第十代酷睿桌面中,從賽揚到酷睿i5的入門到中端處理器的標配內存頻率全部統一到了DDR4 2666,而酷睿i7/i9這兩種高端和旗艦產品則采用DDR4 2933內存。內存配置的升級使得第十代酷睿中的大部分型號可用內存帶寬都明顯超過了第九代酷睿,可以提升日常應用、游戲、辦公等方面的能力。
此外還有一個不太引人注目的變化,就是入門/主流處理器不僅提升了內存頻率,同時也將可用內存容量增加到了128GB,在這一檔次的電腦中當然很少會用到128GB內存,不過這種支持能力轉換到單條內存上,其實就是可以更好地支持32GB內存條了。
實測體驗
在十代酷睿推出之際,我們也拿到了兩款樣品,分別為酷睿i9-10900K和i5-10600K,分別是旗艦級與中端主流產品的代表。
從外形上看,兩款產品的封裝方式,尺寸等都和之前的酷睿處理器非常相似,而底部的LGA1200接口區域則與LGA1151在細節上有明顯的不同,例如兩側的長方形空白區、分為兩部分的底部元件等,相當容易分辨。
酷睿i9-10900K和i5-10600K
酷睿i9-9900K
首批為第十代酷睿桌面版處理器準備的平臺為Z490主板,我們選擇了技嘉Z490 AORUS Master主板。這是一款配置較高,但同時又追求性價比的產品,因此我們能看到其正反兩面幾乎全部被散熱片覆蓋,金屬防護裝甲也從PCIe插槽、內存插槽擴展到了主板供電接口,進一步提升了牢固度。此外它還擁有三個高速M.2固態硬盤接口、雙BIOS、高速無線/有線網絡、高端音頻電路、板載DeBug燈和電源開關等配置。
其他配置還包括雙通道32GB金士頓HyperX DDR4 3200內存(實際設置為處理器的默認標準內存頻率)、希捷酷玩520 1TB固態硬盤,技嘉AORUS GeForce RTX 2080 Ti 11G顯卡。測試使用64位Windows 10 1909版操作系統,安裝最新版驅動程序。
考慮到實際應用方向和對處理器的能力需求有較大差別,我們采用不同的測試方法,分別進行了處理器性能和游戲性能的測試。
處理器性能測試
從處理器性能測試可以看到,i9-10900K在強大的核心配置和超高頻率支持下,提供了非常強大的各種處理能力,單核能力尤其凸出,而且用20個線程的配置就基本做到了與對手24線程處理器分庭抗禮。與第九代酷睿處理器相比,第十代酷睿的多核效率提升最為明顯,不僅是i9-10900K的實際得分遠高于核心增長幅度,甚至連12個線程的i5-10600K,在某些多線程項目中的得分都已經接近了i9-9900K,核心的優化方向及更高的多核頻率有關。
游戲性能測試
考慮到平臺的實際能力,我們更偏向于使用高畫質、高分辨設置,但在這一設置下出現了讓人有些吃驚的情況,那就是i5-10600K就已經基本滿足了旗艦級顯卡——RTX 2080 Ti的需求,即使在1920×1080這一目前3A游戲的基本需求下,i5-10600K和i9-10900K的游戲幀速也非常接近,第十代酷睿處理器的強大可見一斑。當然對于一些處理器性能要求較高,特別是可以充分利用多線程能力的項目中,兩者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3DMark i9-10900K
3DMark i5-10600K
奇點灰燼(1920×1080)i9-10900K
奇點灰燼(1920×1080)i5-10600K
在實際測試中,我們還發現新一代酷睿處理器的能耗比其實相當不錯。盡管很多第十代酷睿的TDP指標都有大幅提升,讓人對供電、散熱、功耗都有一定的擔心,但在實際測試中,使用同樣的散熱系統中,它們的溫度并沒有明顯高于前代產品。而且在一般桌面操作、表格辦公等應用中的功耗也相當不錯,例如在一般桌面操作時,使用兩款處理器時的全平臺功耗均為48W,而前代中高端酷睿普遍在60W左右。
制程什么的 真的只是浮云
毋庸諱言,在第十代酷睿桌面版正式發布,性能透露之前,對這一代處理器的質疑聲一直不斷,其實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它使用的14nm制程與業界、與對手,甚至與自家的移動平臺很多產品相比都有些“過時”了。不過從現在的表現來看,這種質疑聲應該自動消失了,因為不管核心規劃的提升、實際性能增長,還是大家最關注的發熱、功耗以及實際售價上看,它至少是一次非常中規中矩的升級,特別是在上市價相對于上一代產品普遍調低的情況下,性價比的提升尤為明顯。
所以說,對于第十代酷睿桌面版產品來說,制程什么的真的只是浮云。真正的影響嘛,從目前小編的測試和很多媒體的反饋來看,最大的問題大概只是英特爾自己用多種手段壓榨了處理器的頻率極限,特別是官方已經將睿頻頻率提升了100MHz~200MHz的i7與i9處理器,傳統的“暴力”超頻已經非常困難,只能等待官方超頻軟件的更新了。
至于正準備升級或裝機的朋友們,就完全不必考慮這個因素了,把它當成一次相當有誠意的換代就好。對于使用第九代酷睿的朋友,因為這次升級需要更換主板、內存等配件,成本較高,因此升級還需量力而行。但還在用第七代酷睿、第八代酷睿中低端型號,特別是還在勉強用著更早產品的朋友們,就真的應該好好考慮一下升級了,隔代升級絕對不虧。第十代酷睿桌面版處理器的i5甚至是i3型號就已經足夠你再戰上幾年了,至于高端的i7、i9型號,更是能夠讓你在幾年的時間內充分體驗高性能帶來的樂趣和效率。
著5G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關注與涉足包括視頻剪輯、3D特效制作等內容在內的創意應用,而PC作為內容創意的主力工具,其設計生產力性能也隨之受到更多的重視。其實,AMD與Intel都針對內容創意生產需求推出了高性能的HEDT平臺處理器,其中旗艦級的第三代AMD銳龍線程撕裂者3990X甚至堆到了64核心128線程的規格,稍微主流一點的AMD銳龍線程撕裂者3960X也具備了24核心48線程。那么為何針對內容創意設計應用的高性能處理器需要擁有如此多的核心呢?到底什么樣的處理器才適合設計師呢? 看完我們的分析你就明白了。
AMD銳龍線程撕裂者諸多特性為內容創意設計而生
第三代AMD銳龍線程撕裂者各項特性針對專業應用進行設計
★超多核心,更高IPC,滿足專業設計軟件不同需求
第三代AMD銳龍線程撕裂者采用CCD+I/O Die的結構,更適合大幅增加核心數量
從主流的內容創意軟件對處理器的需求情況來看,像是Cinema4D、3Ds MAX、Blender等3D建模工具以及很多對應的渲染插件,都非常吃處理器的多線程性能,處理器核心/線程數量越多,執行效率就會越高。而視頻剪輯/特效/轉碼軟件中,Adobe Premiere Pro CC與After Effects CC這兩大工具(根據素材具體情況)既對處理器線程數敏感,也非常依賴處理器的單核心執行效率,其他各類視頻轉碼工具,也基本上是這個情況。
因此,第三代AMD銳龍線程撕裂者針對這些專業工具軟件的需求進行了升級。首先,第三代AMD銳龍線程撕裂者采用了先進的7nm ZEN2架構,IPC相對上代ZEN+架構增加了15%之多,而7nm先進工藝的引入,使得它在頻率方面也有了更多提升,同時具備了超大的緩存(例如AMD銳龍線程撕裂者3960X就具備了140MB高速緩存,遠超競品旗艦的24.75MB),因此單核性能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同頻性能已經遠遠超越了競品。其次,第三代AMD銳龍線程撕裂者采用CCD與I/O Die分離的結構,更適合大幅增加核心數量,這也是為何它能做到業界最高的單處理器64核心的重要原因,而超多的核心無疑能在內容創意制作工具中獲得更高的工作效率。
★支持256GB超大內存,創意設計操作更流暢
第三代AMD銳龍線程撕裂者最多支持32GB×8=256GB內存,是設計師的夢幻級裝備
我們來看看Adobe官方的PC升級指導:“如果要升級系統以提高 Premiere Pro 和 After Effects 的性能,增加內存是最簡便、也是最有效的做法。對于使用Premiere Pro和After Effects的系統,如果主板支持,建議升級到128GB。”
實際上,第三代AMD銳龍線程撕裂者不但支持帶寬極高的四通道模式,還能最高支持256GB內存容量(32GB×8),這個上限已經超過了Adobe的推薦內存容量,為未來的應用做好了準備,這對于專業設計師來說非常利好,更大的內存無疑能大大提升工作時的操作流暢度與輸出效率。此外,第三代AMD銳龍線程撕裂者處理器同樣支持ECC內存,這對想要組建工作站的專業用戶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不過ECC的具體支持與否交給了主板廠商來決定,所以有這個需求的用戶在選擇主板時需要注意。
★支持超多PCIe 4.0通道,存儲擴展能力強悍
第三代AMD銳龍線程撕裂者擁有最多72個PCIe 4.0高速通道可供自由使用
對于專業設計用戶來講,電腦的存儲系統除了容量大,更要速度快,這樣在實時預覽時才不會因為素材文件體積太大導致讀取卡頓影響效率,而帶寬遠高于PCIe 3.0的PCIe 4.0標準明顯能為設計師電腦的存儲系統帶來巨大的效率提升。作為HEDT平臺的高端產品,第三代AMD銳龍線程撕裂者擁有88條PCIe4.0通道,其中有72條PCIe4.0可以提供給玩家使用,其中處理器提供56條,TRX40主板提供16條。按照目前市售PCIe 4.0×4固態硬盤的性能表現來看,讀取速度達到4900MB/s、寫入速度達到4200MB/s是很輕松的事,配合PCIe 4.0×16的擴展卡(一張卡插4塊PCIe 4.0×4固態硬盤),組建RAID0可以實現突破20000MB/s的讀寫速度,而一套第三代AMD銳龍線程撕裂者+TRX40主板的平臺,可以插三塊這樣的擴展卡組成磁盤陣列,磁盤性能可以說是空前強大。
實戰測試:
24核心AMD銳龍線程撕裂者3960X展現專業性能真正實力!
第三代AMD銳龍線程撕裂者最高提供了64核心128線程的規格,而就算是其中最“入門”的AMD銳龍線程撕裂者3960X,也提供了24核心48線程的規格,比競品最高的18核心36線程還要更高一些,同時在價格方面也更有優勢,在高性能內容創意處理器中堪稱甜品級選擇。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AMD銳龍線程撕裂者3960X在專業應用中的實戰表現,而競品方面,我們也選擇了18核心36線程的旗艦型號來進行對比。
測試平臺
處理器:AMD銳龍線程撕裂者3960X
Intel酷睿i9 10980XE
內存:芝奇幻光戟DDR4 3200 8GB×4
主板:技嘉TRX40 AORUS XTREME
技嘉X299X AORUS MASTER
顯卡:技嘉RTX 2080 SUPER GAMING OC 8G
硬盤:美商海盜船MP600 Gen4 1TB
電源:技嘉AP850GM
操作系統:Windows10 64bit 專業版1909
3D渲染應用
?
3D渲染測試方面,我們選擇了開源跨平臺的Blender三維動畫制作軟件(使用基準測試)、Corona Render渲染器中的基準測試、渲染與模擬軟件V-Ray中的基準測試以及光線追蹤繪制渲染工具POV-Ray的基準測試。這些生產力工具可以完全調用多核心處理器中的所有線程,吃滿處理器的全部性能。當然,測試結果是毫無懸念的。具備24核心48線程的AMD銳龍線程撕裂者3960X在各項測試中都快人一步,對于效率為王的生產力工具來說,選擇它就可以極大地節省工作時間。
視頻剪輯應用
從測試結果來看,AMD銳龍線程撕裂者3960X在視頻編輯/轉碼輸出方面的效率表現非常強悍,優勢十分明顯。此外,由于在Handbrake的轉碼測試中,開啟單個應用無法發揮處理器的全部性能,所以兩款處理器差別不大。但是同時開啟四個進程時,差距一下就拉大了,未來這類程序必然會加強多線程方面的效率,所以AMD銳龍線程撕裂者3960X的規格也更具前瞻性。總而言之,實際的視頻生產力環境中,無論是編輯、渲染、特效制作輸出還是轉碼,都是以幀為單位計算,工作量相比測試環境來說將會數倍放大,節省下來的時間將不再是像測試這樣按秒來計算,而是幾小時、十幾小時甚至按天計算,所以選擇AMD銳龍線程撕裂者必然會帶來效率上的突飛猛進。
PCIe 4.0×4 固態硬盤AS SSD Benchmark測試
前面也說過了,AMD銳龍線程撕裂者+TRX40主板可以支持PCIe 4.0高速固態硬盤,那么PCIe 4.0固態硬盤到底優勢有多大呢?我們用AMD銳龍線程撕裂者3960X搭配美商海盜船MP600 Gen4 1TB固態硬盤與主流PCIe 3.0×4固態硬盤進行對比,可以看到,PCIe 4.0×4固態硬盤的持續讀寫速度都遠遠超過PCIe 3.0×4固態硬盤,寫速度甚至達到了近兩倍,總分方面,PCIe 4.0固態硬盤也相對PCIe 3.0硬盤有高出一倍的優勢,對于設計師用戶來講,這就意味著使用PCIe 4.0固態硬盤能獲得更快的素材載入速度,實時預覽的時候更加流暢。
總結:第三代AMD銳龍線程撕裂者專為高效內容創意設計而生
讓我們再來簡單總結一下第三代AMD銳龍線程撕裂者在專業設計應用方面的優勢。
★超多核心,更高IPC,滿足專業設計軟件不同需求
第三代AMD銳龍線程撕裂者采用7nm ZEN2架構,IPC大幅提升,同頻性能和每瓦性能都超越了競品。第三代AMD銳龍線程撕裂者還采用了CCD與I/O Die分離的設計,可以輕易擴展核心數量,因此即便是“入門款”AMD銳龍線程撕裂者3960X,在核心數量方面也超過了競品旗艦,這在專業設計軟件應用中能帶來更高的工作效率。
★支持256GB超大內存,創意設計操作更流暢
第三代AMD銳龍線程撕裂者支持32GB×8=256GB內存,對于特別吃內存的專業設計軟件來講,無疑擁有巨大優勢,能在實時操作和渲染輸出過程中獲得更流暢、更高效的體驗。
★支持超多PCIe 4.0通道,存儲擴展能力強悍
第三代AMD銳龍線程撕裂者+TRX40主板可以提供最多72條PCIe 4.0高速通道,輕松組建PCIe 4.0固態硬盤磁盤陣列,獲得數萬MB/s的持續讀寫速度,能大大提升專業設計應用載入項目文件和素材文件的速度,實現真正流暢的“所見即所得”,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經過上面的總結與性能對比,相信大家已經很清楚為什么第三代AMD銳龍線程撕裂者被稱為“設計師利器”了,而24核心48線程的AMD銳龍線程撕裂者3960X在規格與價格方面擁有不錯的平衡,預算兩萬多元即可打造一套高性能設計師主機,工作效率遠超同價位競品機型,在高性能設計師處理器中堪稱高性價比甜品之選,值得設計師朋友優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