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過程中也順勢出現了大量優秀廠商,推動著相關技術、應用、商業模式的不斷發展和成熟,這其中就包括集產品、技術與服務于一身,全面布局的‘ 魔琺科技’。
從“翎Ling”
到“鏡JING”
魔琺(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創立于2018年初,總部位于上海,在美國、蘇州、杭州等地設有分支機構,在上海嘉定、杭州等地設有AI表演動畫基地。
作為一家虛擬數字人頭部廠商,魔琺科技自創立以來已經推出數款虛擬形象,并實現了數次迭代。
創始人柴金祥博士表示,虛擬人1.0時代是以“翎Ling”為代表的虛擬偶像應用階段,能夠拍照片、錄視頻,但缺少實時互動的功能;虛擬人2.0如國風虛擬女俠“令顏歡”,增加直播互動功能的虛擬人。
如今,虛擬人進入3.0時代,最大的差異性就是AI智能交互,驅動內容載體與互動方式全面提升。以“鏡JING”為例,這是一個數字智能體,她能理解對話、能表達溝通,能夠7*24與人實時互動,具備理解能力及“情緒價值”。
這是數字人向數智人的轉變,從“數字外皮”到真正的“智慧靈魂”,擁有了更卓越的溝通與交流能力。不管是拍圖片、錄視頻、直播互動,還是連接虛擬與現實,實現與用戶進行“一對一”的全時全域多終端智能交互,都展示了一個更廣闊的應用空間。
三代數字人的更迭,是魔琺科技基于智能化、工業化的打造管線和強大的美術團隊,實現了各類虛擬人全流程高效、高質量的制作。
除了以上三個具有代表性的超寫實角色形象外,魔琺科技的造人能力還表現在三維美型角色、2.5次元角色、二次元角色、卡通角色等方面。
不止“造人”
更有“育人”、“用人”
除從0到1打造各類虛擬人外,魔琺科技的虛擬數字人實力更表現在“育人”和“用人”。
“育人”是魔琺科技借助魔琺產品矩陣及平臺,賦予虛擬人持續輸出高頻互動或高質量內容的能力。
運用原創的圖形學技術、AI核心技術及專業美術能力,通過智能化、工業化的虛擬內容協同制作云平臺、專業級與消費級虛擬直播產品以及AI虛擬人能力平臺,可實現高質量、高效率、規模化的各類虛擬內容制作,讓虛擬人輸出線上、線下高頻次的互動或運營內容成為“永不塌房”的“偶像“。
“用人”則是讓虛擬人滿足不同企業應用場景及商業場景需求,重塑企業與人的鏈接。
虛擬人本身有科技屬性及可塑性,持續的虛擬內容運營更保證了其可以7X24小時工作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萬眾矚目的背后,是IP價值的持續提升。IP流量、各類虛擬內容制作司時為商業變現提供關鍵通道,助力營銷增益和商業變現。
魔琺科技利用全棧自研的虛擬人技術及全流程三維虛擬內容智能化、工業化制作服務,已幫助泛娛樂、文旅、消費等行業打造出眾多標桿性的身份型虛擬人,如虛擬偶像、虛擬KOL、虛擬代言人、虛擬時尚達人等,賦能電商、金融、教育、醫療、通訊等等行業打造出一個個落地應用的AI虛擬人,如虛擬主播、虛擬客服、虛擬老師、虛擬心理醫生等,同時滿足圍繞虛擬人的高質量、高效率、規模化的各類虛擬內容制作需求,完成商業價值變現并不斷拓展虛擬人的價值屬性。
技術過硬
資金雄厚
魔琺科技創始人柴金祥博士是卡內基梅隆大學人工智能 & 機器人專業博士,美國工科名校TAMU終身教授,美國杰出青年教授,計算機圖形學、人工智能領域世界級專家。
另外,基于15位博士近20年的人工智能技術研究積累,魔琺科技在計算機圖形學及AI核心技術各項技術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全棧自研核心技術體系,全維度攻克了圍繞智能化平臺化虛擬人及虛擬內容技術難題。
其中,AI虛擬人核心技術展示著強大的實力。
?基于文本實時生成虛擬人的語音和三維動畫技術(TTSA):使用業界先進的深度學習技術,基于文本實時自動生成高質量的虛擬人的語音和動畫數據實現了從簡單的語音助手到有形象可交互的虛擬數字助手的轉變,可以讓客戶用最自然的方式和虛擬人進行對話。
?基于真人語音輸入實時生成虛擬人三維動畫技術(STA):通過魔琺的語音合成動畫(Speech To Animation)技術,可以驅動虛擬人實時合成嘴型動畫、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且合成的內容和語音信息高度的匹配,使虛擬數字人可以像真人一樣生動逼真,表現自然流暢。
?有感情的語音合成(ETTS):ETTS (emotiona text to speech) 是有感情的tts (語音合成),一般的tts是比較機械化,etts則是在tts過程中,保留類似真人的音調和韻律,聽起來更有感情。
?對話系統(NLP):對用戶的問題進行處理,理解用戶的語義、意圖,再進行匹配生成對應的回復。
?智能動作生成:在TTSA或者STA中使用,理解語義,然后根據語義匹配或者實時生成對應的動作和表情音色轉換技術(VC)基于語音的音色轉換技術,將初始音色的聲音通過魔琺自研的VC算法可實時轉換成目標音色的音頻進行輸出。
正是因為擁有技術與產品上的實力,使得魔琺科技吸引了眾多資本的青睞。
目前,公司已完成四輪數億美金融資。2018年,由紅杉資本領投數千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2019年,頭頭是道投資基金等領投數億元人民幣A論融資。2022年4月,先后完成清新資本和錦沙資本聯合投資的2000萬美元B輪融資,軟銀愿景和某知名戰略投資機構領投的1.1億美金C輪融資。
繁榮背后
并非坦途
2022 年北京印發《北京市促進數字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 年)》,目標到 2025 年數字人產業規模突破 500 億元,這是國內首個虛擬數字人專項政策,隨后更多的產業支撐政策紛紛發布。
《2023年數字人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人相關企業數已超過24萬家,數字人產業市場規模達1464億元;預計2025年相關企業數量將突破40萬家、市場規模將達到2600億元。
這一切都讓虛擬數字人產業看起來那么美好,但現實并非坦途,未來也將面臨重重困境。
如今雖然虛擬數字人在技術上被不斷突破,但商業化之路卻異常艱難,這也是為什么企業普遍表現出造血能力不足,需要依賴融資的原因所在。
另外,虛擬數字人在滿足高頻次需求時,成本依然較高,包括技術支持、維護等。大量企業的涌入也形成了更加激烈的競爭格局,同質化的問題也非常明顯,還有持續運營的難題、行業標準化和通用性不足等,都考驗著企業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問題。
這些問題,魔琺科技能否實踐出一條破局之路呢?
“1+2+3+X”
打造虛擬世界基礎設施
從商業模式上看,魔琺科技不僅憑借技術基礎打造產品,更將自身打造成虛擬世界的基礎設施。
公司建立“1+2+3+X”生態發展格局,全棧自研智能化工業化虛擬內容制作核心技術、虛擬直播核心技術及AI虛擬人核心技術,構建三大虛擬世界關鍵平臺化產品線,賦能各行各業打造虛擬+X新生態。
伴隨著數字經濟大戰略的發展,虛擬數字人的應用場景將在未來進一步拓展,泛娛樂、文旅、消費、電商、金融、教育、醫療、通訊等行業的“虛擬數字人+”都將快速推進,并且伴隨著AIGC的助力,行業前景將十分廣闊。
魔琺科技業務布局之全之深,造就了其強大的競爭力,至于能否以此突破生存困境,值得期待!
加SOLIDWORKS-Service,咨詢虛擬仿真VRP軟件
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Reality,VR)是一種利用計算機生成的三維環境來模擬現實世界的技術,讓用戶能夠沉浸在模擬的環境中進行互動。隨著技術的進步,虛擬現實已經從簡單的游戲和娛樂擴展到了教育、醫療、工業設計等眾多領域。其中,VRP虛擬現實平臺作為一款全面且功能強大的虛擬仿真軟件,為中國乃至全球的虛擬現實行業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VRP的功能特點
-多軟件格式支持:VRP支持多種工業造型軟件格式,包括Pro/E、UG、SolidWorks、SolidEdge等,這使得用戶可以輕松地將現有的設計文件導入到VRP中進行虛擬現實開發。
-二次開發能力:VRP提供了SDK(SoftwareDevelopmentKit)二次開發包,允許開發者根據自己的需求定制化虛擬現實應用程序。
-高度可視化:VRP內置了時間軸動畫功能,支持對編輯器中的各類對象設置關鍵幀動畫,從而實現復雜的界面動畫、攝影機動畫、模型動畫等效果。
-多通道環幕投影:VRP多通道處理系統能夠實現環幕投影,通過邊緣融合技術提高投影質量,創造沉浸式的虛擬現實體驗。
-廣泛應用領域:VRP可廣泛應用于城市規劃、室內設計、工業仿真、古跡復原、橋梁道路設計、房地產銷售、旅游教學、水利電力、地質災害等領域。
VRP的應用案例
-工業仿真:在工業設計中,VRP可以幫助設計師在產品制造前進行模擬測試,減少實物原型制作的成本和時間。
-古跡復原:VRP可以用于歷史遺跡的數字化重建,讓人們能夠以虛擬的方式訪問已消失的文化遺產。
-城市規劃:城市規劃師可以使用VRP創建未來城市的虛擬模型,評估設計方案的實際效果。
-教育培訓:教育機構可以利用VRP創建交互式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習效率和體驗。
虛擬現實技術正在不斷進步和發展,而VRP作為一款功能強大的虛擬仿真軟件,為用戶提供了豐富的工具和資源來實現各種虛擬現實項目。隨著虛擬現實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VRP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幫助用戶實現更加豐富和真實的虛擬體驗。
#虛擬現實##虛擬##VR#
你看這些區域,顏色越深表示當前的用電負荷越高。”近日,在成都倍特數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倍特數能”),副總經理鄧霄博利用監測平臺,向紅星新聞記者展示了成都高新西區虛擬電廠運行情況。
這是西部首座虛擬電廠,上線半年多以來,已經聚合了成都高新西區IC設計產業園,以及京東方、德州儀器、華為等169家企業,形成了0.1萬千瓦電源側、5.68萬千瓦負荷側的靈活可調能力,能填補成都高新西區約60%的供電缺口,城市能源安全有了可靠保障。
什么是虛擬電廠?它將怎樣助力構建城市級新型電力系統?又是如何體現新質生產力?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走進倍特數能,探尋這個“電力搬運工”的智能密碼。
成都倍特數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智慧系統
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之所以叫“搬運工”,是指相對于傳統電廠而言,虛擬電廠并不發電,而是一套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它以物聯網為基礎,通過先進的信息通信和智能控制技術,將相對分散的電源、電網、負荷和儲能等進行集成調控,實現“源網荷儲”協調互動,形成一個特殊的“電廠”,參與電力市場和電網運行的協調管理,是現代能源行業中的一項重要創新。
那么,既然傳統電網本身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備的調控體系,為何還需要另起爐灶大力建設虛擬電廠?
這就要從當前發電和用電的新形勢說起。鄧霄博介紹,在傳統電力系統中,電網根據用電側的電力需求,會下發相應指令,對供給側的發電進行調控。例如需要增加供電量時,火力發電廠在收到指令后,會增加燒鍋爐的火力;若是水力發電,就會增大水流量來提高轉速,反之亦然。“電網的指令可直接控制閥門,不需要人為干預。”鄧霄博說。
工作人員通過虛擬電廠監控服務區域用電情況
近年來,隨著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推進,無論是供給側的電力生產,還是用電側的電力需求,都面臨越來越大的隨機性,對電力保供工作帶來極大挑戰。
據介紹,在供給側,隨著 “雙碳”戰略的推進,風光發電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持續擴大,而這些能源都是“靠天吃飯”,具有很強的隨機性和波動性,不像傳統發電方式那樣便于控制;在用電側,空調、充電樁等負荷不斷涌現,不僅使得電力需求上升,對用電負荷的預測也更加困難。
虛擬電廠的出現,可以通過智慧算法,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打破供給側和用電側之間的物理界限。得益于“源網荷儲”一體化,虛擬電廠既能作為“正電廠”向系統供電,增強保供能力,也能作為“負電廠”消納系統的電力,減少資源浪費,達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西部首座
入選國家級示范名單
去年初,成都高新區正式啟動了高新西區虛擬電廠試點建設工作。作為一家定位為“綠色智慧能源解決方案供應商、能源數字化運營服務商”的年輕企業,倍特數能成為了成都高新西區虛擬電廠承建商。
鄧霄博介紹,去年1月,公司就開始了相關基礎調研工作,并隨即走訪了大量企業,“我們當時分了四個實施小組,深入企業了解用電情況,講解虛擬電廠應用場景。”在走訪中,倍特數能工作人員隨身攜帶著電力數據終端,向各個企業進行直觀展示。
“掃街”式走訪收到實效,不少企業愿意嘗試。隨后,第二批工作人員接力行動,上門安裝采集終端。硬件安裝完畢,接下來就是軟件調試、賬號開通、系統使用培訓等一系列流程。
IC設計產業園內的儲能系統,猶如一個大型“充電寶”
在正式上線之前,為驗證虛擬電廠功能,去年7月21日開展了彈性負荷管理試運行工作。
鄧霄博介紹,試運行當天,成都高新西區存在3MW的電力負荷缺口,前一日通過邀約7家企業通過自主申報的方式參與,最終實際最大響應量為3.2MW,所有企業響應達標率100%,有效填補了模擬的負荷缺口。
試運行成功,成都高新西區虛擬電廠隨即正式上線,這也是西部首座上線運營的虛擬電廠。京東方、德州儀器、華為等169家企業,以及成都高新西區IC設計產業園等園區紛紛接入。據介紹,大部分接入企業年均用電量在300萬度以上,基本上囊括了該區域的高耗電量企業。
鄧霄博告訴記者,成都高新西區虛擬電廠核心終端,打通了云端平臺與電力用戶數據通道,可滿足需求響應的毫秒級監測、分鐘級傳輸時效性要求,這融合了倍特數能的自主技術,在虛擬電廠領域具有領先優勢。在工信部發布的2023年大數據產業發展示范公示名單中,由倍特數能打造的城市區域級數字能源(虛擬電廠)平臺成功入選。
相關政策也在助推虛擬電廠的推廣。據了解,成都高新區先后出臺《彈性負荷管理辦法》以及《成都高新區彈性負荷管理工作專班工作方案(試行)》,引導企業積極參與區域彈性負荷管理,降低用電負荷,獲取響應積分。
《成都市虛擬電廠建設實施方案 (2023—2025年)》也已正式印發。根據方案,2025年,成都市虛擬電廠市場化運作模式基本形成,基本實現對分布式電源、儲能設施、可調用電負荷等能源資源的“應接盡接”,可調節能力130萬千瓦以上,達到成都電網最大用電負荷的5%,構建形成以虛擬電廠為主導的新型電力系統。
柔性管理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接入虛擬電廠平臺之后,使用體驗如何?
近日,記者跟隨工作人員進入IC設計產業園高壓配電室。打開進線柜,只見一個黑色盒子安裝在測量回路上——這就是虛擬電廠的電力數據采集終端。對于接入企業來說,虛擬電廠平臺相關操作非常簡單,它讓電力監測和需求響應都變得更加方便快捷。
成都高新西區IC設計產業園的能源服務單位負責人打開筆記本電腦,向記者展示了虛擬電廠的用戶系統。只見頁面有“智慧用能”和“彈性負荷”兩個入口,其中智慧用能入口可以查看園區綜合能耗智能監測情況,而彈性負荷入口可以提供彈性負荷申報、中標情況查詢、認定結果查詢等服務。
虛擬電廠用戶系統截圖
該負責人表示,此前如果想知道園區詳細用電情況,需要去供電公司查詢,現在點擊進入“智慧用能”就能一清二楚。
而他更看重的,是“彈性負荷”的靈活操作。在傳統電力管理中,遇到電力供應不足的情況,通常應對辦法是有序用電,而具體用電安排一般來得比較急,一旦準備不足就容易被動。現在有了“彈性負荷”管理,虛擬電廠將提前一天下發通知,企業有了更加充足的準備時間,變被動為主動。
他舉例,比如在用電高峰期,后臺發出100度電的減量需求,企業如果有調配空間,積極響應該需求,不僅可以降低能耗、節約成本,這100度電還可以獲得補貼。
除了少用電“削峰”,虛擬電廠還可以輸電“填谷”。倍特數能在IC設計產業園里承建了光儲(充)智慧能源項目,其中光伏系統裝機總容量360.8kWp,儲能系統裝機容量500kW/1000kWh。不僅光伏系統可以發電,儲能系統也相當于一個大型“充電寶”,可以為園區提供電力。
IC設計產業園樓頂的光伏系統
根據介紹,按照虛擬電廠提示的電量負荷情況,儲能系統會在每天不同時段進行不同操作:低谷低價時充電,高峰高價時放電,實現園區源網荷儲的優化調度與柔性互動,既能調節園區電量,也能節約成本。他測算,目前在天氣良好的狀況下,光伏+儲能已經可以滿足園區相當一部分用電量。
“我們想要打造的,是一種靈活、柔性的管理模式。”鄧霄博表示,希望借助虛擬電廠平臺,讓企業主動參與各種調節手段。通過彈性負荷管理,企業可以在負荷高峰時段主動減少用電量,在降低企業用能成本的同時,獲取響應激勵積分;對能源使用情況進行監測和分析,可以幫助企業找出能源浪費的地方,進一步優化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記者手記:既是新質本身,也是發展動力
原本以為,虛擬電廠的硬件設施一定非常復雜酷炫,會讓人忍不住直呼“黑科技”。但是當記者走進配電室,卻發現電力數據采集終端只是一個其貌不揚的黑盒子,而監測平臺也是普通筆記本電腦就能進入,頓覺有些“失望”。不過,在深入了解之后才明白,是自己對于“黑科技”的理解出現了偏差。
一方面,虛擬電廠不是新鮮事物,已經被提出了幾十年,并非新出現的抽象技術;另一方面,目前我國虛擬電廠建設整體還處于起步階段,其推廣的痛點和難點也并非技術本身,而是盈利模式、運行機制、制度保障等一系列頂層設計。數據終端和后臺系統看似稀松平常,但是要真正大力推廣,還有許多實施細則需要明確。
上線至今,成都還未遭遇用電短缺情況,虛擬電廠還沒有真正“大顯身手”、緊急調度電力。接下來七八月份的“迎峰度夏”用電高峰期,或許會面臨一波考驗,而目前正是未雨綢繆、查漏補缺的大好時機。
作為西部領頭羊,成都高新西區虛擬電廠勇于破局,先行先試,無疑具有開拓意義。而作為承建商的倍特數能,也在不斷探索,下一步將持續深耕數字能源業務領域,在源網荷儲一體化管控方案、新型負荷調控方案、虛擬電廠服務方案等方面持續發力。
從中可以看出,倍特數能不僅自身正在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時通過建設虛擬電廠,幫助接入企業優化能源利用效率,實現綠色發展,也是在幫助這些企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實習記者 王俊峰 攝影記者 王效
部分圖據IC設計產業園
編輯 成序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