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在其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蘋果公司牽手OpenAI,通過推出全新的“蘋果智能”系統,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強大功能融入到蘋果的手機、平板、電腦等產品中,實現了跨平臺和程序的應用。受此消息刺激,6月12日,蘋果股價開盤后不久便大幅上漲超過7%,刷新了去年11月下旬的歷史高點,創歷史新高,最新市值達到3.18萬億美元。
從最初的個人電腦制造商,到如今的全球科技巨頭,蘋果一直在不斷推動著科技與設計的邊界。接下來,我們一起來重溫蘋果公司這20年的股價與市值變化。
蘋果塑造未來的幾年
將時間回撥到2001年10月,蘋果公司推出了第一款iPod,時任蘋果首席執行官史蒂夫·喬布斯說:“通過iPod,蘋果發明了一個全新的數字音樂播放器類別,可以讓你把整個音樂收藏放在口袋里,無論你走到哪里都可以聽。”
(首款iPod發布頁面。來源/蘋果)
2004年,蘋果的故事依然圍繞著它的音樂產品線展開。這一年,iPod的銷量開始爆發,蘋果也于同年10月推出了iPod Photo,這是第一款可以查看彩色照片的iPod。這不僅標志著蘋果對其音樂播放器功能的擴展,也預示著公司未來產品向多媒體集成的方向邁進。同年的1月,蘋果還推出了iPod mini的第二代,它以更多顏色和更大的存儲容量(4GB和6GB)贏得了消費者的喜愛。iPod的成功不僅鞏固了蘋果在消費電子市場的地位,更拉開了其在數字音樂市場主導地位的序幕。
(iPod photo發布頁面。來源/蘋果)
2005年對蘋果來說是轉折的一年。1月份,在舊金山的Macworld Expo上,史蒂夫·喬布斯宣布蘋果推出了第一臺基于英特爾處理器的Mac——iMac G5。這是蘋果從PowerPC架構轉向英特爾架構的重大轉變,蘋果在追求更高性能和更廣泛的兼容性上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這一年的6月,蘋果進一步擴展了其音樂產品線,發布了支持播放視頻的iPod,即iPod Video。這一創新使得iPod不僅僅是音樂播放設備,更是一個便攜的媒體中心,再次推動了蘋果產品的市場需求。
2006年,蘋果繼續在產品創新上取得重大成就。1月,蘋果宣布推出MacBook Pro,這是一款全新設計的筆記本電腦,比以往的PowerBook G4更薄更輕,性能也有顯著提升。MacBook Pro的推出,標志著蘋果進軍高端筆記本市場的計劃,更重要的是,次年1月,蘋果電腦公司宣布正式更名為蘋果公司。蘋果公司從一家主要關注個人電腦的制造商,向更廣泛的電子消費品生產商開始轉變。
蘋果的黃金年代
在2007年到2011年的五年間,蘋果公司的歷程可謂是翻天覆地。這段時間不僅見證了技術創新的高潮,也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與另一個時代的開始。這些年,蘋果從一家知名的電子產品制造商,成長為全球市場的巨頭,影響了全球數以億計的用戶。
2007年,蘋果公司在史蒂夫·喬布斯的領導下,發布了改變觀念的初代iPhone。這款設備不僅僅是一部手機,它幾乎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的概念,集成了觸控屏幕、互聯網通訊和多媒體功能,開啟了移動互聯網的全新時代。iPhone的推出,立即引起了全球的轟動,也為蘋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銷售和利潤。
2010年2月25日,蘋果iTunes累計銷售100億首歌曲。“我們感謝所有客戶幫助我們達到這個驚人的里程碑,”時任蘋果互聯網服務副總裁艾迪·庫伊說。“我們為iTunes成為全球第一大音樂零售商而感到自豪,銷售100億首歌曲確實令人震驚。”
隨著iPhone的成功,蘋果的市值在2010年3月9日首次突破了2000億美元大關。這一成就不僅是對蘋果產品受歡迎程度的證明,也標志著它已經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之一。在此之后,蘋果繼續推陳出新,2010年發布了另一款革命性產品——iPad。這款平板電腦開辟了全新的市場,進一步鞏固了蘋果在全球科技市場中的領導地位。
2011年1月3日,蘋果的市值超過了3000億美元。這一年,盡管充滿了里程碑式的成就,但也是蘋果歷史上較為復雜的一年。這一年8月,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因健康原因宣布辭去CEO職務,同年10月5日,喬布斯逝世。這位傳奇人物的離開,引發了全球媒體和市場的廣泛關注,許多人擔心蘋果能否繼續保持其創新的活力。喬布斯的接班人蒂姆·庫克接掌了蘋果的帥印,這位在喬布斯治下長期擔任首席運營官的執行官,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期望。
再度突破,7000億美元到3萬億美元
2015年2月,蘋果公司成為全球首家市值達到7000億美元的科技公司。iPhone、iPad、MacBook等產品的持續成功,加上其在數字內容和服務上的擴張,如iTunes和App Store,都為這一成就奠定了基礎。
2018年8月,蘋果再次打破記錄,成為世界上第一家市值達到1萬億美元的公司。蘋果的這一成就,部分得益于其在智能手機領域的持續創新以及對高端市場的深入挖掘。
隨著時間的推移,2020年8月,蘋果公司的市值首次突破了2萬億美元大關,成為美股歷史上第一家總市值超過2萬億美元的上市公司。到了2022年1月,蘋果公司的市值在盤中交易中首次突破3萬億美元。
2023年,蘋果繼續其創新之旅,6月6日推出了首款頭顯產品——Vision Pro。這款設備配備了多個攝像頭,支持用戶通過手勢、眼動以及語音控制。同年6月30日,蘋果公司市值再次突破3萬億美元。
責編:朱雨蒙
校對:王錦程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為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系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科技的長河中,電腦作為信息時代的標志性產物,其發展歷程堪比一部科幻小說。從龐大的機械計算器到掌上智能設備,電腦的演變不僅見證了技術的進步,也深刻影響了社會的方方面面。
電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當時的“電腦”更多是指用于復雜計算的機械裝置。隨著電子學的發展,20世紀初,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誕生,它的出現標志著現代電腦時代的開端。ENIAC重達30噸,占地170平方米,盡管與今天的電腦相比顯得笨重,但它的計算能力卻是當時手工計算無法比擬的。
進入20世紀50年代,晶體管的發明為電腦的小型化奠定了基礎。隨后,集成電路的出現進一步推動了電腦的發展,使得電腦體積縮小,性能提高。到了70年代,個人電腦(PC)的概念開始形成,并逐漸進入普通家庭。蘋果公司的Apple II和IBM的個人電腦成為那個時代的標志。
90年代至今,電腦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成為主流,互聯網的普及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的出現,使得計算能力不再受限于桌面。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讓電腦的能力不斷突破人類的想象。
電腦的演變不僅僅是硬件的升級換代,軟件的進步同樣不可忽視。從最初的命令行操作到圖形用戶界面,再到如今的觸控和語音交互,軟件的發展極大地提升了用戶體驗。同時,開源軟件的興起也為電腦技術的快速迭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電腦的普及和應用推動了全球化的進程,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教育領域,電腦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網絡課程使得知識傳播無國界。在醫療領域,電腦輔助診斷和遠程手術成為可能。在商業領域,電子商務的興起徹底顛覆了傳統的零售模式。
然而,電腦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如隱私泄露、網絡安全威脅、數字鴻溝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也需要電腦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完善。
電腦的演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縮影。它不僅改變了我們處理信息的方式,也在塑造著我們的未來。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涌現,電腦將繼續在人類社會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最新的發布會上,蘋果帶來了Mac Studio和Studio Display,引發了行業的廣泛關注。Mac Studio采用了最新的M1 Ultra處理器,其創新之處在于將兩個M1 Max處理器連接在一起,打破了以往性能天花板的限制。這款全新電腦外形小巧,呈現出一個立方體的形態,比Mac Mini稍厚,令人聯想起曾經的G4 Cube。
回顧蘋果歷史,塔式機箱一直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坎。早期的Macintosh因為散熱問題遭遇失敗,迫使蘋果轉向了塔式設計。然而,這種設計在外觀上并不盡如人意,與喬布斯一貫推崇的優雅、簡約設計相悖。歷經多次嘗試,從G4 Cube到“垃圾桶”Mac Pro,每一次都未能擺脫散熱和性能問題。
然而,隨著蘋果自研芯片時代的到來,局面開始發生變化。M1 Ultra處理器的問世,將CPU、GPU、內存等核心部件集成在一個芯片內,極大地減小了主板體積,從根本上解決了塔式機箱所要容納的龐大主板的問題。Mac Studio所需的電源僅為370W,遠低于之前Mac Pro的需求,這也意味著未來的Mac Pro將不再需要龐大的機箱。
這一次,蘋果似乎找到了擺脫塔式機箱的出路。通過技術創新和設計精益求精,他們終于實現了喬布斯一直以來的理想:將電腦設計得更加輕薄、簡約,同時不再受限于龐大的機箱。未來,我們或許會看到更多創新的產品,不斷突破傳統,重新定義電腦的外形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