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筆記本電腦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家中擁有一臺筆記本電腦,意味著擁有了一個強大的個人工作站,可以滿足各種娛樂和工作需求。
首先,筆記本電腦是工作的好幫手。無論是寫作、編輯、設計還是編程,筆記本電腦都可以輕松應對。配合各種軟件,我們可以在家里完成辦公室的工作,無論是整理文件,處理數據,還是視頻會議,都可以輕松實現。這不僅節省了通勤時間,還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次,筆記本電腦也是娛樂的好工具。我們可以在家里看電影,聽音樂,甚至玩電子游戲。筆記本電腦的高清屏幕和優質音響系統能為我們提供極佳的娛樂體驗。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筆記本電腦在線購物,學習,甚至與朋友進行視頻聊天。
最后,筆記本電腦還有移動性的優勢。無論是在家中的哪個角落,我們都可以隨身攜帶筆記本電腦,隨時隨地工作或娛樂。這種靈活性使得筆記本電腦成為家庭生活的理想選擇。
總的來說,在家中擁有一臺筆記本電腦,就像擁有了一個全能助手,無論是工作還是娛樂,都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筆記本電腦的多功能性使得我們的居家生活更加便捷,高效。
開源】 100%宿舍制作—如何在宿舍做臺電腦
前段時間又“魔改”了一臺激光切割機,每次使用都需要連接電腦很麻煩。
宿舍陽臺的激光激光雕刻機
自己比較喜歡聯想yoga系的設計,所以想著能低成本的做個plus版來當工控電腦不是挺好的嗎。
簡單的設計一下
說干就干,之前學校的一個獎學金發下來了,買不了什么大機器,就買個市面上比較便宜的3d打印機,9*9*9湊合用。
大學時期的宿舍桌面常態
max建好模型,打印完組裝就好,屏幕7寸1024*600,其實對于DIY來說很高了。
7寸大屏幕
封裝之前一定要試一下
測試正常工作
還有,教大家一個簡易的檢測密集集成電路的小技巧
檢測密集電路
宿舍怎么焊接?全靠蒙牛,,,,,前邊的氣體烙鐵
氣體電烙鐵幫了很多忙
安裝時注意給排線等預留余量,更復雜的翻轉意味著,連接部分的活動會更大,需要留意一下。
留些余量
整體封裝之前再次測試沒有問題。
再次測試
黃色線材用完了,機器也出現了一些故障,看起來好丑
以后貼個貼紙吧
外殼效果一言難盡
拓展了4個USB口,是不是很有用啊
四個usb口可以裝很多外設
機身沒有設置揚聲器,可以用USB聲卡來拓展。
沒有內嵌聲卡
卡扣式結構可以更換不同的連接塊,這個是2020鋁型材樣式,可直接裝在自己的各種可適配的機器上。
折疊起來也不錯
有很多的形態可以隨便嘗試哦
還可以做電子相冊
附個材料表
材料列表
3d模型下載社區:http://www.dayin.la/product/56296.html
更為詳細的資料之后找個開源社區做個DIY分享,分享許可協議采用(CC BY-NC-SA 3.0)
最后
篇語:1982年,IBM Model 5150,這臺信息時代的“開山鼻祖”登上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被評選為“年度人物”(Man of the Year)。該刊寫道:“在一年的新聞里,這是最吸引人的話題,它代表著一種進程,一種持續發展并被廣泛接受和歡迎的進程。這就是為什么《時代》在風云激蕩的當今世界中選擇了這么一位新聞人物,但這完全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臺機器?!?/p>
1980-1984年間,在個人運算領域,唯一一個值得稱道的革命性產品是由藍色巨人IBM打造的Model 5150。很長一段時間,Model 5150一直是業界模仿和抄襲的對象。更重要的是,Model 5150給業界帶來了全新的開放性架構,成為了后來個人PC的行業標準。
從某種程度上講,是藍色巨人在業界的的地位和聲望確保了個人PC最終走向了標準化,并得到了廣泛的推廣。根據1965年與美國司法部簽署的和解協議——IBM有義務向業界公布產品的相關信息,以換取對其壟斷行為的不指控。為此,IBM的競爭對手們愉快的得到了Model 5150詳盡的技術規格和產品信息。
此外,IBM Model 5150開創了通過獨立的硬件提供商采購組件并進行組裝的商業模式。在此之前,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IBM基本上都是基于自給自足的業務模式。這種做法雖然可以使得利潤實現最大化,但是同時卻也會限制企業在市場端的靈活性和變通能力,導致內耗嚴重、部門之間的內斗事件層出不窮,而且,這種做法讓IBM的領導層在面臨重大決策的時候行動遲緩,并最終喪失大把機會。
IBM Model 5150的前世今生
事實上,Model 5150并非IBM在個人PC領域的首款產品。在此之前,IBM在這一發展迅速的市場嘗試過不止四次,但均因公司決策層優柔寡斷而導致項目失敗。其中,開案于1978年2月份、基于Intel 8085處理器的System/23 DataMaster商務電腦就是一個開發進度異常緩慢的項目。直到1981年7月份,DataMaster才正式進入市場。DataMaster的姍姍來遲在一定程度上讓IBM不得不在產品設計策略方面做出改變。
Datamaster是一款一體化電腦,配備一臺文本模式的CRT顯示器、鍵盤、處理器、內存以及2個8吋軟驅(圖片來源:Oldcomputers.net)
IBM最初的計劃是在位于奧斯汀的德克薩斯研究中心開發一款基于摩托羅拉6800處理器的個人電腦產品,而且已經盤算好利用Sears和Roebuck & Co.的店面和渠道來進行銷售。不過后來,6800處理器以及相關芯片組的延期交貨令IBM頗為不爽,IBM和摩托羅拉的合作關系開始出現裂紋。
但是此時,一個計劃外的項目——Project Chess,卻意外上馬了。之后不久,PC制造商雅達利接洽了IBM,希望為其打造一款個人電腦,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Project Chess項目的推進提供了動力。后來,該項目的主管William Lowe在向公司高層保證只需一年時間便可完成任務之后,IBM高層最終官方批準了Project Chess項目。為了趕上項目進度,Lowe決定向IBM之外的渠道供應商尋求資源和支持。
其他組件來源問題解決之后,William Lowe還有兩個難題需要解決——處理器和操作系統。此時,Lowe和項目成員Estridge(被稱為IBM PC之父)心里很清楚,IBM的高層并不怎么待見PC產品,因為他們認為這將會對IBM利潤豐厚的業務(System/23 DataMaster商務電腦)帶來直接的威脅。據了解,當時,一臺System/23 DataMaster外加一臺打印機的價格高達9900美元。
對于Project Chess項目,Lowe的本意應該是選擇一顆8位處理器,可能會在MOS Tech的6502、Zilog的Z80和Intel的8085中三選其一。不過,IBM的工程師們更傾向于采用16位處理器,這其中比爾·蓋茨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因為蓋茨游說IBM高層采用16位處理器以便可以更好的兼容他新近開發出來的操作系統。而此時,分別來自摩托羅拉和國家半導體的基于16位架構的處理器68000和16032即將進入量產階段。
PC發展史① 一顆晶體管引發的數字革命 | PC發展史② 現代化的個人電腦雛形初現 |
◆微處理器市場的內耗戰
到底是采用8位還是16位處理器?最終,William Lowe選擇了一個折中的方法——確保軟件兼容性和硬件擴展性的同時還大大降低了處理器及相關芯片組的采購成本,而且更重要的是,Project Chess的產品在性能上不會和IBM的商用機產生沖突。
實際上,IBM作出這樣的決定也在意料之中,因為當時的微處理器市場已經演變成一場消耗戰。MOS Tech這邊,因為與德州儀器在計算器領域大打價格戰而損失慘重,最終被Commodore斥資收購,后來也徹底放棄了研發創新的動力,開始吃起了6502處理器的老本兒。Western Design Center (WDC)也好不到哪兒去,雖然旗下6500系列處理器升級為了16位架構,但是和其他很多微處理器生產商一樣,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各自出貨量慘淡,積攢了一屁股庫存。
MOS Technology 6502微處理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另一大微處理器提供商Zilog的日子也不好過,公司市值遭遇大幅縮水。當時,其大股東們以及后來的母公司艾克森石油公司都更希望這家羽翼尚未豐滿的菜鳥公司走產品多樣化的路線,此舉導致研發投入嚴重超標——達到了總營收的35%。而且,產品多樣化策略引發其立足之本16位Z8000處理器產量下滑,費金在管理方面相對缺乏經驗的短板開始顯露出來。
Zilog Z8000系列處理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Zilog是由前Intel員工和另外一位工程師安潔曼于1974年底聯合創辦的,后來被艾克森石油全資收購。對艾克森石油而言,Zilog只是其宏偉目標的一塊拼圖,后來它相繼還收購了很多電子公司和軟件公司。
摩托羅拉的產品一再延期,AMD的缺乏競爭力,Zilog的產品似乎成了熱門之選。Zilog是處理器產業相對較新的選手,對于IBM而言,這樣的新手在日后工作過程中更容易“溝通”,而且AMD也已經成為Z8000的輔助供應商,貨源不存在問題。但是,關鍵是Z8000的兼容性太差,無法向后兼容8位的軟件應用。總的來說,Zilog至少還有取得一定成功的Z80處理器,而且還有個大金主(艾克森石油)為它填坑,而AMD,啥也沒有。
入駐IBM 5150,Intel機會最大
Intel這邊,實際上當8080處理器一經完成就已經開始盤算著升級處理器架構了。為此,Intel規劃了一款內部代號為8816的處理器,體積上要比當時的8位處理器大四倍多,可兼容8位和16位軟件應用,而且具備了很多只有現在的處理器才有的功能和特征。
不過,1976年4月14日,經過Intel高層以及技術團隊評估之后發現,這種架構在設計存在極大的難度,很難實現量產,而且從時間進度上看,這種架構的產品很難與來自摩托羅拉、Zilog、國家半導體以及德州儀器的16位處理器形成直接對壘的局面。
要知道,在當時而言,業界普遍認為,完成一款處理器產品的架構設計一般需要1年的周期。為了按時完工,奧普登第克需要組建自己的設計團隊。為此,他選擇了史蒂夫·摩爾斯(Steve Morse),一個在軟件開發領域頗有建樹的工程師。這是Intel歷史上首次由軟件工程師主導而非硬件工程師負責的處理器開發項目。
該架構設計工作始于1976年5月,由一個兩人的團隊負責——摩爾斯和項目主管比爾·波爾曼(Bill Pohlman),初版于同年8月份設計完成。領隊對這一架構只有兩個基本要求:第一,它需要向后兼容上一代的8080處理器架構,第二,它需要達到128KB的緩存——也就是8080的一倍。
Intel成為最終贏家
1978年8月6日,Intel正式推出了采用全新x86架構的8086處理器,在16位處理器的角逐中,Intel最終擊敗了摩托羅拉和Zilog。一年之后,Intel又推出了8086的縮水版8088,后者沿用了前者的外部總線設計。
Intel旗下16位微處理器8086的Die模塊。8086帶來了全新的x86架構,是Intel歷史上最成功的處理器產品之一。(圖片來源:techspot)
而摩托羅拉的16位處理器68000直到Intel 8086發布15個月之后才姍姍來遲,盡管68000在性能上要優于8086,但怎奈先入為主。
蘋果Macintosh以及后續版本搭載的正是摩托羅拉的68000處理器
當時,從某種意義上講,Intel對于用戶并沒有足夠的誠意。何解?主要是Intel旗下產品線通常在性能等方面要優于(至少不輸于)競爭對手,其市場往往是供不應求。結果,Intel的銷售理念通常都比較自負和傲慢,而消費者也越來越反感Intel的態度。
為了根除這種不良勢頭,Intel此后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一系列的營銷活動,此舉取得了不錯的成效,而且對競爭對手摩托羅拉也起到了一定的打壓效果。
當一顆性能強悍的處理器擺在Intel面前是,它一點也不慌,因為它會去著重強調系統性的整體優勢,比如說對芯片組的支持,而這方面恰恰是摩托羅拉所欠缺的。我們知道,Intel的業務構架是以處理器為中心的,而摩托羅拉是一家多元化的公司,處理器只是其一小塊業務。為此,Intel再給客戶推向產品時,會把競爭對手的產品營造出一種恐懼、不確定性以及懷疑的氣氛,比如說,它會反問客戶:“摩托羅拉能給你們提供技術支持嗎?它會有后續的產品升級嗎?等等”……
雖然Intel是天生傲慢的,它不會去迎合別人,更不會去討好別人,但是Intel確實是有資本的,它的技術和產品優勢無可爭辯。盡管如此,Intel還是放棄了自己的原則(產品不出來,絕對不會做任何市場預熱和宣傳),在8086正式上市之前就開始大肆宣傳了。
摩托羅拉沒能很好的利用68000的性能優勢,而是劍走偏鋒,最終摩托羅拉在處理器領域的地位以及68000的光環隨之消失殆盡。Intel最終贏得了IBM的訂單,8086成功入駐Model 5150。
IBM Model 5150個人電腦采用IBM自家的CGA顯示器、鍵盤以及IBM 5152鍵盤(圖片來源:techspot)
和大型主機業務一樣,IBM的個人PC業務同樣采用了高度定制化的設計模式。不同的是,IBM主機業務模塊化來自自己工廠的自給自足,而PC的大部分組件則來自第三方供貨商。Model 5150包括兩個版本,一個搭配CGA圖形顯示適配器,主要針對家庭用戶,另一個采用MDA單色顯示適配器,預留矩陣打印機接口,其主要定位于商務用戶。Model 5150的主機板由IBM內部提供,配備5個擴展槽,這支持RAM、存儲以及打印設備外接擴展。
操作系統之爭
在操作系統方面,IBM同樣選擇了外包的模式。DataMaster商務主機的難產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IBM設計理念的轉變——在DataMaster主機開發階段,IBM曾一度考慮采用基于BASIC語言編譯器的操作系統,對此,IBM刻骨銘心。
至于后來為何IBM最終決定采用微軟的解決方案,至今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但是此時,IBM已經在微軟的引薦下開始接洽加里·基爾代爾的DRI數據研究公司了(注:Gary Kildall,DOS磁盤操作系統之父)。
Gary Kildall,DOS磁盤操作系統之父(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個人PC產業逐漸形成的階段,基爾代爾的CP/M操作系統一直都是眾多PC廠商的首選操作系統?;鶢柎鸂栐诓僮飨到y領域深根細作,而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的專長則是編寫程序語言BASIC。據說,在當時,蓋茨和DRI數字研究公司有個不成文的協定——他不能涉足操作系統領域,數字研究公司也不進入他的程序語言范圍,因此蓋茨才慷慨地將IBM的代表介紹給了基爾代爾。
首個DOC系統界面,不支持硬盤等設備(圖片來源:OS/2 Museum)
為此,IBM計劃與基爾代爾會面洽談合作事宜——為IBM的主機開發一套可兼容Intel 8086以及8088處理器的操作系統。
關于基爾代爾如何錯失這筆生意的,歷史上流傳著許多版本。有的說這位電腦博士驕傲自大,所以當IBM帶著一生難遇的大生意找他時,他竟然駕著他的雙引擎小飛機兜風去了,留下當律師的太太和IBM打交道。面對IBM一大堆不泄密的限制協議,她不樂意了,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討價還價上,雙方達成的唯一協議就是要數字研究公司不泄露IBM來訪這件事。
但基爾代爾斷然否定這種說法,他說上午去處理一件緊急事務,下午3點就趕回來以便和IBM的人見面。對于IBM要簽署的文件,他贊同妻子的做法。對于失去這次機會,他也只是聳聳肩而已?;鶢柎鸂柌孪肷w茨“做出了他認為是最好的生意決定”。
IBM沒能與基爾代爾做成生意,蓋茨就自告奮勇攬下了這筆生意。但是編寫一個操作系統起碼要花一年時間,但IBM要求幾個月內就完成。蓋茨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
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與一堆早期個人PC的合影(圖片來源:techspot)
這時,保羅·艾倫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他聽到風聲,知道有一套圈內人自編的QDOS。QDOS本意為快速而骯臟的操作系統(Quick and Dirty Operating System),意指借用了CM/P操作系統的構想和名稱,不過那時尚未出現巨額罰金的法律訴訟。程序員對非法拷貝他人作品還不以為然。艾倫把電話給QDOS的作者蒂姆·帕特森。最后,微軟付了大約7.5萬美元,連人帶產品一起買下,改名為MS-DOS。并倒手給了IBM,從此開始了微軟飛黃騰達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微軟MS-DOS操作系統將為其他PC廠商提供免費授權許可。
AMD成第二供貨源
處理器和操作系統都搞定了,但是,IBM還有一個顧慮——供應鏈的忠誠度,或者說,如何確保第三方供應商能提供穩定貨源。自此之前,IBM從來都不可能遇到這樣的問題,因為IBM的產品組件都是有內部各部門提供的,所有不確定因素均在IBM高層的掌控之中。
AMD成Intel 8088處理器第二供貨源(圖片來源:網絡)
但是如今,IBM需要從第三方供應商手中拿貨,而當時半導體制造工業的產量以及制程工藝并不算穩定。所以,經過Intel方面極力反對,但是IBM還是強烈要求設立8088處理器的輔助供應商。
對于IBM而言,設立輔助供貨商還有一個優點——加強品控,因為IBM可以通過對來自兩家工廠的同樣的產品進行性能對比的方式來提高產品的品質,此外,這對于供貨交期也大有裨益。IBM更喜歡選擇AMD作為8088處理器的輔助供貨商,而當時AMD的AMZ8000(Zilog Z8000)銷量慘淡,正盤算著換個型號試試。
此時,在Intel的擠壓之下,摩托羅拉在微處理器市場的份額已經縮水至了15%,這顯然不會是IBM的候選。
1982年,經過激烈的談判之后,在IMB的干預下,Intel與AMD最終達成了合作協議。Intel滿足了IBM的要求,而精明的AMD深知Intel在IBM的淫威之下地位已經弱化,最終也為自己爭取到了一份冗長的專利授權協議。協議規定,AMD需要向Intel支付為期3年的版權費,而AMD則成為了8088處理器的輔助供應商。
IBM Model 5150的影響力
離IBM個人PC的登場已經越來越近了。此時,很多人關注的重點成了“這一美國制造的個人PC的價格”,而狂熱的愛好者們往往更關心它的“BIOS基本輸入輸出系統”,IBM此時則更注重的是其系統中整合的“通電自檢(POST)程序”以及“通俗易懂的說明書”。
IBM這款個人PC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基本配置,裸機版的起步價為1595美元,而全配版售價高達6000美元,包括雙軟驅、內存擴展模塊以及額外的操作系統(BASIC為基礎版,MS-DOS需要增加40美元、CP/M-86需要增加240美元,而UCSD p系統則需要再單付695美元)
起初,Model 5150的面世并未給當時的個人PC市場帶來多大的變化。對于大多數人而言,Model 5150實在昂貴。和當時的Apple II一樣,它的主要消費群體只有商務用戶??梢赃@么說,當這臺貼著“IBM”標志的個人PC誕生后,它對整個PC市場的影響并不大,但是當市面上的PC貼上“IBM兼容機”標志之后,Model 5150對于PC市場的想象力開始顯現。
前文提到,Model 5150于1981年底發布之后短短幾個月就賣出了13533臺,但是實際上,它的市場份額還不足1%,而對于30億美元規模的個人PC市場,IBM此時的銷售額還不足2個點。當時,Radio Shack和Apple兩家的市場份額總和達到了37%,分別為20%和17%。Model 5150初來乍到,市場份額雖然少得可憐,但至少催生了內置卡細分市場,并且讓軟件開發者們看到了巨大的商機。
EA應用而生(圖片來源:網絡)
這些入門級個人PC的誕生推動了視頻游戲產業的大發展。在此之前,視頻游戲產業一直都是包括Atari 2600在內的游戲主機的天下,但是隨著包括Commodore 64在內的、配備獨立GPU的入門級個人PC的登場,游戲產業再創新高到。1982年誕生了許多和游戲相關的公司,包括做顯卡的SGI、大力神(Hercules)、帝盟(Diamond Multimedia)、Orchid Technology和Number Nine,做圖形工具的Autodesk AutoCAD,做游戲的Electronic Arts,以及大量做軟件的公司,比如說Peachtree的會計應用以及IUS的EasyWriter、ISS的WordPerfect、Lotus 1-2-3等辦公軟件。
在風投的幫助下,Compaq Computers成立了(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風險投資自然不會錯過個人PC產業發展紅利。當時,在L.J.Sevin和Ben Rosen兩位天使投資人的資助下,此后對IBM個人PC貢獻匪淺的Lotus Software軟件公司成立了,同時這兩位投資人也是SGI和EA的投資人,而且Compaq Computers一半的啟動資金也來自他倆。Compaq Computers是有三位在德州儀器郁郁不得志的前員工成立的,他們很快意識到了便攜式個人PC的巨大市場,并開始籌劃便攜式IBM兼容機了。
個人PC領域的玩家們
可以說,在個人PC領域,Compaq電腦確實非常有天分,他們很快就意識到,個人PC更需要的是與之兼容的海量軟件應用,而非豪華的硬件配置。所以,在Compaq電腦的眼里,一臺成功的個人PC必須具備兼容市面上盡可能多的軟件應用。由藍色巨人開路,為個人PC建立一套標準和體系,這讓Compaq電腦在內的眾多PC廠商倍感安心,而且對于這些廠商而言,能在自己的產品上貼上“IBM兼容機”的標簽也令人欣慰。
在當時的PC領域,借市場領導者上位的事件屢見不鮮。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Franklin電腦,它抄寫了Apple II,并將自己的產品命名為Ace 100,不過蘋果很快將Franklin告上了法庭。當然,法官最終作出了有利于的蘋果的判決。
Apple II的山寨
和蘋果不同,IBM只對BIOS做了嚴格的保護,其他的,大家愛怎么玩怎么玩,因為IBM深信,其他PC廠商在成本控制方面根本不如自己。
1982年6月,Columbia Data Product的MPC 1600成為了第一個IBM兼容機,盡管售價上比IBM的Model 5150便宜了大概三分之一,但是其反向工程的BIOS卻很失敗,無法完全兼容IBM的硬件和部分軟件應用。DEC的Rainbow 100以及Seequa的Chameleon同樣因為無法完美兼容IBM的PC而導致銷量極其慘淡。此外,Eagle Computers、Corona以及Handwell等PC廠商也曾試圖破解IBM的BIOS,但是最終均已失敗告終。
DEC的Rainbow 100
也有精明的廠商,比如說Compaq電腦。出于自我保護意識,Compaq在啟動自己的PC項目之前就已經資訊了它的法律顧問,它們的BIOS設計師從來沒有見過IBM的原始代碼,但是卻采用一種“特殊”的方式解決了這一難題。后來,Phoenix Technologies采用同樣的方式開發出了符合IBM兼容機需求的BIOS ROM,并拿出來出售,購買一片的售價為25美元,如果廠商想要獲得授權許可的話,則需要付出290000美元的費用。
業界首款在硬件和軟件方面完全兼容IBM Model 5150的產品——Compaq Portable
Compaq于1982年11月4日發布了旗下第一款個人PC——Portable Personal Computer,它也是業界首款在硬件和軟件方面完全兼容IBM Model 5150的產品。其銷售業界自然也不錯,截止到1983年1月份,Compaq的這款IBM兼容機就賣出去了300臺,到年底共計出貨50000臺,而當時整個市場也不過出貨了100萬臺基于Intel 8088處理器的IBM兼容機。
1983年,微軟共計出貨50萬臺個人PC,蘋果出了75萬臺,Commodore 64出了125萬臺。隨著IBM兼容機以及Compaq電腦的橫空出世,IBM在個人PC領域的統治地位就此宣告結束,自此,個人PC的市場發展驅動力成了Intel和微軟,一個為PC提供核心動力,一個提供系統支持。
蘋果的個人PC業務
蘋果的個人PC業務和Intel以及微軟并未直接關聯。截止到1983年6月份,Apple II的銷量達到了100萬臺,在Macintosh成為蘋果的重心之前,Apple II一直都是銷售主力。
Apple II
正當小型企業還在使用Apple II時,蘋果感到它需要一個更新、更先進的型號以參與企業用電腦市場。Apple III的設計師被迫遵循喬布斯的極高和有時不切實際的要求,據說喬布斯覺得散熱扇“不雅致”因而被省略了,結果導致電腦容易過熱,這迫使最早期的型號被回收。
另外,Apple III售價高昂,雖然1983年推出了改善后的升級型,并隨之進行了降價促銷,但基本上仍是無法挽回Apple III在市場中的劣勢,這主要是因為1981年IBM推出的IBM PC及其兼容機席卷了個人電腦市場。Apple III總共只制造了90,000臺。
與此同時,蘋果內部的各工作組正在日以繼夜地設計二款完全不同的新款個人電腦。使用了許多先進的技術,例如:圖形用戶界面、鼠標、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和網絡功能。這些人,包括了杰夫·拉斯金和比爾·阿特金森,鼓動喬布斯把公司的焦點放在電腦功能上。
Macintosh II
1979年12月他們帶喬布斯前往Xerox的 PARC研究所,在參觀了他們的概念機Alto之后,喬布斯決定未來將在圖形集中、圖標友善的電腦上,將這種思想貫徹在蘋果的兩個下一代電腦項目:Lisa和Macintosh上。蘋果以允許Xerox向自己投資作為條件(一百萬美元的預售初次發行股票,約值18,000,000美元),換取蘋果的工程師進入PARC研究所工作3天的權利。
Lisa
而許多PARC的研究員如拉里·泰斯勒在同事們的反對聲中加入蘋果電腦工作。而杰夫·拉斯金則因與設計組意見不和而退出了蘋果公司(拉斯金設想的Mac是橫長型的機體,而且不帶鼠標)。
Lisa是一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電腦,可以說沒有Lisa就沒有Macintosh(在Mac的開發早期,很多系統軟件都是在Lisa上設計的)。她具有16位CPU,鼠標,硬盤,以及支持圖形用戶界面和多任務的操作系統。并且隨機捆綁了7個商用軟件。
Lisa在1983年1月以9,995美元的身價初次露面。蘋果再次推出了一款超越它所處時代的產品,但過于昂貴的價格(10,000美元)和缺少軟件開發商的支持,使蘋果再次失去獲得企業市場份額的機會。Lisa在1986年被終止,余貨被埋在猶他州的垃圾堆填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