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費電腦專家良哥
劉克勤
和良哥相識,純屬偶然。
那次,我的一部書稿寫到一半,電腦突然出現故障,急得我如熱鍋上的螞蟻。只好向一位從事計算機工作的朋友求援,他檢查后說,電腦硬盤出現物理損傷,要重新格式化。我問他格式化難不難,他說不難,但硬盤中的所有文件都消掉了。說到這里,他又問我硬盤上的東西可曾拷到軟盤上,我說最先寫的稿子都拷過,但最近兩個月寫的20多萬字的書稿還沒有拷。朋友一聽,雙手一攤說,完了完了,全完了。這時我只覺得頭腦里“轟”的一聲,頓時天旋地轉起來。
病急亂投醫。在那些白天不見太陽夜晚沒有月亮的日子里,我又先后請來好幾位電腦行家“會診”,但結論都是一樣的。正當我感到無計可施時,那位朋友突然跑來對我說,我給你請了一位電腦“神醫”,或許還有一線希望。聽著他滔滔不絕地介紹那位“神醫”的情況,我想起經常在一些電線桿上看到的所謂“退休老軍醫”的“藥到病除”、“妙手回春”一類蠱惑人心的廣告。于是我問他:既然你把他說得那么神,為何早幾天不告訴我。他說,我也是剛從我一位大學老校長那里聽說他的,他和我是校友,年紀和你差不多,屬于專家一類的人才。人挺不錯的,朋友圈里都叫他良哥。
朋友說話果然算數。在約定的時間內,良哥風塵仆仆地來了。看到他的第一眼,我心里不禁“咯噔”一下。良哥貌不驚人:個頭不高,胡子拉碴,毫無修飾。穿著更是簡單,上衣是件普通的短袖襯衫,下邊穿的是一條一般的西裝短褲,腳蹬一雙塑料涼鞋。僅憑此,你怎么也不會把他和電腦專家的形象聯系在一起。盡管如此,但一接觸到良哥那厚厚的眼鏡片后面的敏銳、深沉的目光后,我就立即想到了一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老話。
沒有太多的客套,不需要任何招待。聽我簡單把電腦故障說一遍后,良哥便坐到機器前,打開隨身攜帶的黑色提包,取出幾張工作軟盤,然后啟動電腦,開始工作。整整三個小時,他幾乎沒有說一句話。望著他全神貫注的神態,我仿佛這才懂得什么叫投入。他一遍遍地把幾張工作軟盤交替地插進取出,反復不停地關機啟動,屏幕上變幻著不同的圖象,整個電腦在他的操縱下就如同魔術師手中變化無窮的撲克牌,看得我眼花繚亂。我唯一能夠幫他的就是給他遞紙巾擦汗和勸他喝水。當我終于在屏幕上看到了那近二十萬字稿子時,幾天來心中高懸的一塊巨石砰然落地。那是我用心血寫下的二十萬字呀!
我不知道該怎樣感謝良哥。看他收起軟盤和手提包要走了,我提出請他去對面酒店小酌一杯,他卻怎么也不肯。后來,我又托朋友請他,朋友說,他這樣義務幫人解難不是一次兩次了,不論幫誰他都是全心全意,從不圖回報。我說別人有情,我不能無義,無論如何也要請他吃頓飯才行。朋友架不住我的執意,一連約了幾次,最后聽說我是從部隊回來的,性格固執得很,良哥才沒有推辭。
沒想到的是,良哥端起第一杯酒卻先向我表示起謝意來,讓我一時手足無措。我說,區區幾個小菜一杯薄酒不成敬意。他說,我不是謝你這一桌酒菜,因為你曾是解放軍的一員,請你作個代表,我永遠感謝親人解放軍。說罷,他將杯中酒一飲而盡。
他這句話在過去我確實聽過不少,可現在聽起來卻有點像是調侃。然而看他一臉的真誠,使我又不能不相信他的話。幾杯酒下肚,良哥向我講述了他的一段人生經歷:多年前有一次他在湖里游泳,不知不覺游得離岸有點遠了,正想往回游時,腿肚子突然抽筋。于是他向岸上高呼救命,可是卻沒有一個人出現,這次死定了!他想。然而,就在他感到絕望的時刻,一隊解放軍出現了。他們爭先恐后地撲向水里,有的連衣服沒有來得及脫……
講完這段經歷,良哥問我,你這一輩子有沒有喊過救命?我搖了搖頭。他又說,人只有在獲得了第二次生命之后,有了新生的感覺,才能夠對人生大徹大悟。當年,表面看起來是那幾位戰士給了我第二次生命,但在我心目中,他們代表了整個軍隊,而且不僅僅代表的是解放軍,是代表了人類最崇高的一種精神。
從此,我無限崇拜這種精神,我要用我的第二次生命,盡力去為別人多做些事情,為社會多做些貢獻。要不然,我對不起那幾位舍著命救我的解放軍戰士,對不起我的第二次生命。這次,我承認我幫了你,也就是僅僅幫了一下你而巳,我既不冒著生命的危險,你也不至于有再生之感,但你卻一定要回報我,處心積慮地要請我吃頓飯。照此下去,那么我當年應不應該請那幾位戰士吃頓飯回報他們?其實,那時他們不知道我的名字,我也不知道他們姓甚名誰。我今天說這些,并不是為當年沒有回報別人的救命之恩而后悔,但卻為今天接受別人的報答而羞愧。如果人和人的關系都變成這樣,以后我再掉進水里,還會有人舍命相救嗎?
我癡癡地望著良哥,說不出話來。心在默想:如果說幾天前他幫我找回了一篇20萬字的書稿,那么,今天他幫我找回的卻是我思想上曾迷失的另一項東西。是什么,說不出,悟得到。
福州市福耀高等研究院官方微信公眾號消息,8月9日,福耀科技大學(籌)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在福州市河仁慈善基金會24樓會議室召開,曹德旺先生參加并主持會議。第一屆理事會成員王恩哥、梅宏、張翔、劉希平、黃紅武、周玉(因事請假)、張福利、陳冰、張立波、宋姬芳出席會議。經理事會投票選舉:曹德旺當選理事長,王恩哥當選副理事長,聘任張福利為秘書長。
會議審議研究了《理事會章程》、《理事會議事規則》、《大學章程及辦學方針》、《大學2023年8-12月份工作計劃》等9項重要議題,并決定聘請中國科學院梅宏院士為福州市福耀高等研究院/福耀科技大學(籌)校長。
公開資料顯示,梅宏1963年5月生于貴州省余慶縣,籍貫重慶,1984和1987年分別于南京航空學院獲學士和碩士學位,1992年于上海交通大學獲博士學位。曾任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3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作為計算機科學家,梅宏院士主要從事軟件工程和系統軟件領域的研究,在構件化軟件中間件、開發方法學和工具環境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針對開放網絡環境下軟件動態適應和在線演化兩個核心難題,他提出基于微內核的中間件構件化體系結構和基于容器的構件在線組裝機制,建立了構件化的軟件中間件技術體系與框架。提出基于軟件體系結構(SA)的構件化軟件開發方法ABC,拓展SA到軟件全生命周期,實現了對系統級結構復雜性和一致性的有效控制。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等
早前,曹德旺曾在《公益時報》發表文章,闡述福耀科技大學(暫名)的戰略定位、愿景與使命。
福耀科技大學,是由曹德旺創辦的河仁慈善基金會首期捐資100億元,以民辦公助的形式與福州市政府合作創辦的一所大學。曹德旺在文章中表示,學校堅持以理工科研究型大學定位,設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與智能制造、車輛與交通、環境與生態、經濟與管理以及基礎教學部等七個學院(部)。
曹德旺表示,學校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執行各級政府頒布的法律法規,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學校設理事會,直接向校黨委負責,理事會由若干社會精英組成,并吸納校內各派精英參與。學校實行三級管理:第一級是理事會,負責制定戰略綱領。理事會下轄校委會,由校長負責,主要任務是執行并深化組織落實理事會決議。校長下轄各部門、各院系,接受所轄部門匯報。最后是學院,作為學校政策的執行人并得到充分授權。學校的經費收入,無論是橫向還是縱向收入,都下沉到學院由學院和教授支配。校委會的費用在河仁基金會的資助下面列支。
根據福州新聞網今年6月的報道,福耀科技大學(暫名)34座樓棟主體結構已全部封頂,核心教學區、生活公寓區、體育共享區均處于項目裝飾裝修階段,預計年內竣工交付。
該校計劃2024年全面招生,首批設定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與先進制造、車輛與交通、環境與生態、經濟與管理等八大學院,辦學層次為本科和研究生學歷,招生錄取在遵守國家招生政策原則上自主選拔優秀生源。
器人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各個行業,并且從事著各種各樣的工作。機器人是高級整合控制論、機械電子、計算機、材料和仿生學的綜合產物。尤其在工農業、醫學、建筑業甚至軍事等領域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用途。
世界上對于機器人的概念漸趨一致。比如聯合國標準化組織采納了美國機器人協會給機器人下的定義:“一種可編程和多功能的,用來搬運材料、零件、工具的操作機;或是為了執行不同的任務而具有可改變和可編程動作的專門系統。”
縱觀世界機器人產業發展態勢及戰略,全球大力發展機器人技術是應對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需求,也是智能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比如中國制定了中國制造2025、美國再工業化和工業互聯網戰略、歐盟“火花”計劃、德國工業4.0戰略、日本機器人新戰略、韓國機器人強國戰略等,未來機器人技術及應用已成為創新發展的必爭之地。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3年,國際著名智庫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發布了《引領全球經濟變革的顛覆性技術》報告,將先進機器人列入其預測的12項顛覆性技術中。
機器人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已從工業領域快速擴張到航空航天、國防安全、國家安全、醫療康復等其他領域,機器人產業在未來戰略性地位越來越突顯。目前全球機器人十大機器人公司戰略性地位已經形成,比如:
全球十大機器人公司
1、 發那科(FANUC)(日本)
2、 庫卡(KUKA)(德國)
3、 那智不二越(日本)
4、 新松機器人(中國)
5、川崎機器人(日本)
6、ABB機器人(瑞士)
7、史陶比爾(瑞士)
8、 愛普生機器人(機械手,日本)
9、 安川(Yaskawa)(日本)
10、柯馬機器人(意大利)
下面的這些世界各國的科學家是機器人領域的開創者,也是機器人技術商業應用的重要實踐者。
一、約瑟夫·恩格爾伯格——機器人之父(美國)
約瑟夫·恩格爾伯格(1925年-2015年),是全球最著名的機器人專家之一,他出生在美國紐約,先后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學士和電子工程碩士學位,美國工程院院士。
1956年,恩格爾伯格在一次聚會上遇到了工程師/發明家喬治·德沃爾。 兩個人開始討論艾薩克·阿西莫夫的機器人哲學。
1957年,恩格爾伯格成立世界上第一家機器人公司Unimation,1959年,全球第一個工業機器人尤尼梅特誕生,這個機器人重達2噸,但卻擁有1/10000英寸精確度的機械手臂。到了1959年,機器人尤尼梅特第一次出現在通用汽車公司的生產線上。
恩格爾伯格和喬治·德沃爾發明的世界上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徹底改造了現代制造業,由于恩格爾伯格對機器人領域的巨大貢獻,被后人稱為“機器人之父”。
人物歷史:約瑟夫·恩格爾伯格,1925年出生于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個德國移民家庭。作為一個技術與科幻的愛好者,它曾經在17歲參軍的青年人先是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物理,然后又用了三年時間獲得了該校的機械工程碩士學位。
1956年,恩格爾伯格曾經買下了喬治·德沃爾的“程序化部件傳送設備”專利。1957年,天使投資300萬美元資金到位,他們創立了萬能自動公司Unimation,成為了世界第一家機器人公司。1959年,重達2噸、但卻有著1/10000英寸精確度的龐然大物橫空出世,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機器人尤尼梅特。因此,他們對創建機器人工業方面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貢獻。
1983年,恩格爾伯格和他的同事將Unimation公司賣給了全球領先的核電技術服務提供商和環保服務巨頭西屋公司,并創建了TRC公司,開始研制服務機器人。1988年,恩格爾伯格的新公司開始銷售護士助手(Helpmate)醫療機器人。他們依靠大量的傳感器,使得護士助手能夠在醫院自由行動,協助護士提供送飯、送藥和送信等服務,真可謂是《超能陸戰隊》中“大白”的鼻祖。到了90年代,這家服務機器人公司被收購。
1966年,在最熱門的晚間談話節目把Unimation機器人請上了電視,并讓機器人面對著全國300萬觀眾,又是發高爾夫球、又是倒啤酒、且揮舞指揮棒,甚至還拉手風琴。從此,恩格爾伯格在全球一舉成名。
在之后的二十年里,Unimation與日本著名的川崎重工等合作,將工業機器人技術推廣到全世界。由于日本勞動力匱乏,極力發展機器人新技術,因此,日本在工業機器人方面遙遙領先。在之后的時間里,全球汽車公司更愿意使用電機驅動的機器人而不是液壓驅動,而恩格爾伯格卻一直堅持液壓驅動。由于客戶的流失,在1982年,Unimation被迫以1.07億美元賣給了西屋電氣公司。之后不久,恩格爾伯格退出公司。
1992年他被星期日泰晤士報評為“20世紀1000位創造者”之一。
1997年,恩格爾伯格獲得“日本國際獎”(Japan Prize),表彰他對日本做出的貢獻。
后來,恩格爾伯格一直致力于推廣機器人在照顧老年人、殘疾人等方面的應用。恩格爾伯格在2015.12.01去世,享年90歲。
恩格爾伯格認為,服務機器人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服務機器人的應用將不斷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這也正是人們所追求的目標。一旦服務機器人像其它機電產品一樣被人們所接受,走進千家萬戶,其市場將不可限量。恩格爾伯格對于機器人行業的貢獻有目共睹,正如機器人行業協會在悼詞中所言:“因為他,機器人成了一個全球性產業。”日本人尤其對他心存敬意,并在1997年就給他頒發“日本國際獎”,以表彰他對日本的影響與貢獻。
二、喬治·德沃爾—全球首臺可編程工業機器人發明者(美國)
喬治·德沃爾(1912年-2011年),出生在美國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維爾,他是一名依靠自學成才的發明家。上世紀50年代,德沃爾從事電機工程和機器控制器的工作,他設計出了能夠按照程序重復“抓”和“舉”等精細工作的機械手臂。
1954年德沃爾正式向美國政府提出專利申請:是一種用于工業生產的“重復性作用的機器人”。后來,在一次雞尾酒會上,他遇到“機器人之父”約瑟夫·恩格爾伯格,并與機器人之父—恩格爾伯格密切合作,成立世界上第一家機器人公司Unimation。
1912年2月20日,喬治·查爾斯·德沃爾出生在美國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維爾。他很早之前就是一名極具動手能力的學生,高中時就學習了力學和電子學,但此后他卻沒有就讀過大學。1920年代,他進入電子公司工作,1930年代初,他創辦了一家小公司,為電影研發錄音技術。由于早期的經歷沒有讓他有太多收獲,因此,德沃爾開始轉向制作自動開門裝置及機械控制裝置。
1940年代,德沃爾發明了用于烹飪和販賣熱狗的機器,這也是微波爐技術早期的應用。 喬治·德沃爾從科幻小說中獲取靈感,發明了機械手臂,這一革命性的機械手臂是今天全球廣泛運用的機器人的雛形,大多見于汽車和其他工業裝配生產線。2011年8月11日,喬治·德沃爾在位于康涅狄格州威爾頓的家中去世,享年99歲
50年代,在工業機器人出現之前,德沃爾剛開始從事電機工程和機器控制器的工作,他設計了能按照程序重復"抓"和"舉"等精細工作的機械手臂。1954年是機器人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同年,德沃爾正式向美國政府提出專利申請,要求生產一種用于工業生產的"重復性作用的機器人"。他在一次雞尾酒會上,他與當時的工程師約瑟夫·恩格爾伯格因彼此迷戀的科幻小說家相談甚歡,他還乘興向對方解釋了自己的發明概念。德沃爾將這個概念命名為"通用自動化",這個專利在1961年通過。之后,恩格爾伯格在康涅狄格州丹伯里市成立美國聯合控制公司,將德沃爾的發明投入到實際應用,生產能夠取代人力勞動的機器人,這是世界上第一家機器人生產公司。
1961年,美國通用公司將德沃爾發明的第一代機械手臂應用在自己旗下一家工廠的組裝流水線上,該裝置主要用于從模具中提取滾燙的金屬部件。后來,美國克萊斯勒公司和福特公司也開始迅速跟進使用機械手臂。1966年,機械手臂又被設計于更多領域的應用,代替焊接、噴繪、黏合等有害工種。尤其在日本等勞動力緊缺的國家,對美國聯合控制公司生產的自動和遠距離遙控機器人的使用很多,機器人在日本主要用于工業和服務業等。
1983年,德沃爾提出機器人應當"通過計算機接收、使用信息,并能向計算機傳達信息"。他認為,機器人的進化應成為全球范圍內的標準化設計,允許機器人之間直接進行交流和合作。
2002年,《大眾力學》雜志將美國聯合控制公司列為"近50年的50大發明"之一。至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機械手臂模型還陳列在華盛頓的史密斯蘇尼亞博物館。德沃爾被列入了"美國發明家名人堂",特別是對他的入選說明是:"喬治·德沃爾發明了第一代數字程序控制機械手臂,奠定了當代的機器人工業。" 他的合作伙伴恩格爾伯格也成為公司所生產的機器人的代言人,1966年,他也出現在著名脫口秀節目《今夜》上,讓機器人演示推桿進球、指揮樂隊、打開并倒出一聽啤酒等動作。
德沃爾觀點認為,新技術應當是簡單且實用的,"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簡陋的系統足以完成任務,那些看似高級的性能是不錯,但大多都是不必要的。“
三、馬文·明斯基—人工智能之父(美國)
馬文·明斯基(1927年-2016年),出生在美國紐約,他在哈佛大學主修物理學,選修電氣工程、數學、遺傳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并于1950年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攻讀數學博士學位,他曾經建立了第一個神經網絡模擬器。后來,他成為哈佛大學的助理研究員,并發明了激光共聚焦掃描顯微鏡。
1958年,馬文·明斯基進入麻省理工學院,不久,他與約翰·麥卡錫(被稱為人工智能先驅,LISP語言之父,圖靈獎獲得者)共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能實驗室—MIT人工智能實驗室。在此期間,明斯基自己設計和建造了一個帶有掃描儀和觸覺傳感器的14度自由機械手,能夠像人一樣搭積木。
明斯基,1927年8月9日生于紐約市。他的父親是一名眼科醫生,又是一位藝術家。他的母親則是一個活躍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巧合的是:麥卡錫的母親是來自立陶宛的猶太人,是一個活躍的女權主義者)。在小學和中學,明斯基上的都是私立學校,他對電子學和化學表現出興趣。1945年高中畢業后明斯基應征入伍。1946年他進入哈佛大學主修物理,但他選修的課程相當廣泛,從電氣工程,數學,到遺傳學等涉及多個學科專業,有一段時間他還在心理學系參加過課題研究。1950年畢業,進入普林斯頓大學研究生院深造。
主要成就:
1)他提出了關于思維的基本理論: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人工智能之父圖靈正是在這里開始研究機器是否可以思考這個問題的,明斯基也在這里開始研究同一問題。1951年,他提出了關于思維如何萌發并形成的一些基本理論,并建造了一臺學習機,名為Snare。Snare,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神經網絡模擬器。Snare雖然還比較粗糙和不夠靈活,畢竟是人工智能研究中最早的嘗試之一。
2)他組織并發起人工智能會:在他留校工作3年,他與麥卡錫、香農等人一起發起并組織了成為人工智能起點的"達特茅斯會議",在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上,明斯基的Snare,麥卡錫的α-β搜索法,以及西蒙和紐厄爾的"邏輯理論家"(10sicTheorist)是會議的三大亮點。1958年,明斯基從哈佛轉至MIT,同時,麥卡錫也由達特茅斯來到MIT與他會合,他們在這里共同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能實驗室。
明斯基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比如1975年他首創框架理論(frame theory)。框架理論的核心是以框架這種形式來表示知識。框架的頂層是固定的,表示固定的概念、對象或事件。
比如明斯基還把人工智能技術和機器人技術結合起來,開發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能夠模擬人活動的機器人Robot C,讓機器人技術躍上了一個新臺階。明斯基的另一個大舉措是創建了著名的"思維機公司"(Thinking Machines,Inc.),開發具有智能的計算機。20世紀80年代中期思維機公司開始推出著名的"連接機"(Connection Machine)系列CM-1,CM-2和CM-5,把大量簡單地存儲一處理單元連接成一個多維結構,在宏觀上構成大容量的智能存儲器,再通過常規計算機執行控制、I/O和用戶接口功能,能有效地用于智能信息處理。
明斯基也是"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的倡導者,雖然VR這個名詞與概念是20世紀90年代才出現與明朗起來的。明斯基作為人工智能的倡導者之一,是堅信人的思維過程可以用機器去模擬,機器也可以有智能的。他的一句流傳頗廣的話就是:"大腦無非是肉做的機器而已"。
明斯基是美國科學院和美國工程院院士。他曾出任美國人工智能學會AAAI的第三任主席(1981-1982)。除了獲得圖靈獎外,1989年他還獲得MIT所授予的Killian獎。1990年他獲得日本政府所設立的"日本獎"。
四、Victor Scheinman—全球第一臺由電動計算機控制的機器人手臂(美國)
Victor Scheinman(1942年-2016年),出生在美國喬治亞州奧古斯塔,在高中時,Scheinman就設計了一個語音控制打字機。
1969年,在斯坦福大學,Scheinman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由計算機控制的機器人手臂——斯坦福機械臂,它是一種全電動6軸關節機器人,能夠在計算機控制下精確地跟蹤空間中的任意路徑,并將機器人的潛在用途擴展到更復雜的應用,比如裝配和電弧焊接,成為機器人領域的一大突破。
時至今日,在斯坦福上Oussama Khatib教授的機器人學入門基礎課,仍然可以看到教授推著它的仿制品、藍色的Blue arm到課堂上給學生們演示。原來的機械臂則擺在計算機系Gates Building的櫥窗里。
機械臂特定的(RRPRRR, R指旋轉關節,P指平移關節,這里表示這臺機械臂從基座到末端共有六個關節,按順序為旋轉-旋轉-平移-旋轉-旋轉-旋轉)六軸設計簡化了軌跡控制時需要做的數學運算,是全球第一臺專門為計算機控制而設計的機械臂。由于機械設計可靠、易于維護,它為斯坦福人工智能實驗室的各項機器人研究貢獻了20年。
Scheinman還為麻省理工學院設計了MIT arm,并將它賣給了Unimation公司,1978年,一款著名的機器人PUMA誕生。PUMA這個名字跟運動產品的彪馬沒有關系,它是 Programmable Universal Machine for Assembly(可編程通用裝配機器)的縮寫。RRRRRR的六軸設計,讓它能夠靈活地完成各種產品裝配。另外,PUMA可能也是被應用于大學教學最多的機器人,這個機器人還被用在斯坦福機器人學的實驗課上。
五、加藤一郎——全球仿人機器人之父(日本)
日本早稻田大學是日本研究機器人較早的大學之一,特別是加藤一郎教授創立的加藤實驗室。1967年,實驗室啟動了極具影響力的WABOT項目。1972年,世界上第一個全尺寸人形“智能”機器人—WABOT-1誕生。
該機器人身高約2米,重160公斤,包括肢體控制系統、視覺系統和對話系統,有兩只手、兩條腿,胸部裝有兩個攝像頭,全身共有26個關節,手部還裝有觸覺傳感器。
加藤一郎長期致力于研究仿人機器人,被譽為“世界仿人機器人之父”。
WABOT-1,是以早稻田大學(Waseda University)名稱命名,機器人搭載著機械手腳、人工視覺、聽覺裝置,并且擁有擬人化的外型,與現代人形。
值得一提的是,WABOT-1 可以透過嘴巴進行簡單日語對話,并且憑借耳朵、眼睛測量距離和方向,再依靠雙腳行走前進,而兩手也具有觸覺,可以搬運物體行動。據悉,WABOT-1 行動能力約與一歲半的嬰兒幾乎差不多。
盡管行走一步需要45 秒,步伐也只有10 公分左右,尤其身形巨大顯得相當笨重,但在當時這個技術,已震驚了全世界。
曾擔任加藤一郎研究室助手的早稻田大學教授菅野重樹于《中國新聞周刊》中表示,盡管日本相比美國機器人起步較晚,但機器人研發能如此快速發展,得益于二戰后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新技術進步提供的支撐。
實際上,加藤一郎將整個后半生全部奉獻給了人形機器人,他原來從事醫學工程研究,一直將對人體的探索應用到機器人的研發。1964 年開始人工下肢研究,成為早稻田大學人形機器人的起點。5 年后,他開發了全球第一個雙足機器人。加藤一郎也被稱——人形機器人之父,并于1970 年啟動WABOT 人型機器人計劃。
WABOT-1 研發成功后,由于日本汽車和電子制造業的崛起,工業機器人在日本開始迅速普及,并且迎來了日本機器人元年─1980 年。不同于泛用型的WABOT-1, 加藤一郎研究室于1984 年再次研發了擅長藝術表演的WABOT-2。
WABOT-2 擁有與日本人進行自然對話的能力,還能用眼睛看樂譜,用手腳靈活地演奏電子琴,具有演奏中級難度音樂的能力。另外,它還能夠識別歌聲,自動進行轉錄,或在此基礎上根據人的歌聲進行伴奏,機器人的實力驚人。加藤一郎于1994 年逝世,他利用機器人向全球展現日本二戰后過的技術發展,他之前認為,人類在21 世紀將迎來機器人和改造人的時代。
六、金出武雄——全球第一臺直接驅動機器人手臂(日本)
Takeo Kanade,1945年出生于日本兵庫縣,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計算機視覺和機器人專家和研究人員之一。1974年,他從日本京都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并于1980年加入卡內基梅隆大學。
1981年,Takeo Kanade設計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直接驅動機器人手臂,包含機器人組件內的所有電機,從而消除了長傳動。
Takeo是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機器人學教授,并且擁有大約300篇同行評審的學術出版物和20項專利。在他整個職業生涯中,他還獲得了很多獎項和榮譽,其中包括2016年的信息科學京都獎。
金出武雄生于1945年。1974年修完東京大學電子工學博士課程,取得工學博士學位。留校擔任助理教授后,1980年赴美擔任卡耐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在該研究所擔任過準教授、教授,并于1992年到2001年期間升任所長。2006年成立生活質量工程研究中心并擔任中心主任。2001年在日本成立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數字人類研究中心,并在2001年到2009年間兼任中心主任,現在是該研究所的特別研究員。他獲得的榮譽還有: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國際計算機協會院士,美國人工智能協會會員,日本機器人協會會員,日本電子與通信工程師學會會員。
金出武雄在汽車、自主直升機、視覺、人臉識別、虛擬現實、人稱視覺、機器人工學—圖像識別等領域是重量的權威人物。他還在日美兩國繼續進行著獨創性的研究。
金出武雄是全美工學學會會員,曾獲得富蘭克林鮑爾基金會獎、C&C獎、大川獎、立石特別獎、IEEE機器人工學先鋒獎等。在1992年到2001年期間升任所長,奠定了他卡耐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的江湖地位。用金出武雄的話說:作為機器人研究所的所長,我得到了把研究所發展成擁有兩百多研究專家、在全世界最具盛名的機器人研究所的機會。”
金出武雄教授共發表約300篇學術論文,持有數十項專利。以他的名字命名并得到廣泛應用的技術十分輕松就能找到:
Lukas-Kanade motheod:差分光流估計法,計算機視覺方面,追蹤幀與幀之間的運動信息;
Kanade-Lucas-Tomasi tracking algorithm:KLT跟蹤法,焦點跟蹤光流估計法,計算機視覺方面,追蹤幀與幀之間的運動信息
Tomasi–Kanade factorization:TK因子分解法,計算機視覺方面,多角度圖像綜合測量分析
1990年,他憑借論文《由相互反射獲取形狀》(Shape from Interreflections)獲得馬爾獎(Marr Prize);2008年獲得美國富蘭克林學會頒發的鮑爾獎,表彰他在計算機科學方面的貢獻;
他還分別在2006年和2008年憑借論文《基于神經網絡的面部識別》(Neural Network-Based Face Detection)和《對象識別中對局部特征和空間關系的概率性建模》(Probabilistic modeling of local appearance and spatial relationships for object recognition)兩次獲得Longuet-Higgins獎。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獲得擁有——日本的諾貝爾獎之稱的的京都獎——尖端技術獎。還曾獲富蘭克林鮑爾基金會獎、C&C獎、大川獎、立石特別獎、IEEE機器人工學先鋒獎等。
七、David Barrett——全球第一艘全功能的機器人魚
1996年,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David Barrett設計并建造了仿生機器人RoboTuna。該機器人是有史以來第一艘全功能的機器魚,通過模仿藍鰭金槍魚的形狀和運動,由六個伺服電機控制,被設計用于探索無人機的新推進系統。
該項目的設想是研究設計和建造可以像魚一樣游泳的機器人潛艇的合理性,為自動駕駛水下航行器(UAV)設計出一種新型的推進形式。RoboTuna被證明是非常成功的,它比其他水下機器人具有更好的靈活性和機動性,使用的能量也更少。
八、土井利忠——SONY機器狗AIBO的創造者(日本)
土井利忠,出生于1943年,1964年獲得東京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學士學位,1972年獲日本東北大學博士學位。他于1964年加入索尼,并為該公司開發第一個數字音頻項目。
在上世紀90年代,土井利忠領導了索尼的數字生物實驗室,在家用機器人的研發過程中,他將機器人的外形設計成小狗的樣子,讓它成為消費者的喜愛的寵物,這就成為了機器狗AIBO。1998年公司推出了原型產品,并在1999年發布第一款消費者型號。在日本發售時,所有產品在不到20分鐘內銷售一空。
2006年,這臺突破性的機器人加入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名人堂,由于其對機器人技術的貢獻而獲得官方認可。
回到20多年前,日本索尼公司就開始琢磨研發家用機器人,當時的研發負責人是土井利忠博士及其他帶領的團隊,他也一門心思想造出能夠洗衣服、打掃衛生、洗碗等等家務的智能機器人。隨著研發的漸漸深入,土井利忠發現了一些問題。
當時的人工智能、工程技術都比較落后,即使投入再多的資金和資源,在短時間內研發出來的機器人肯定功能有限,況且也不穩定。基本不太可能做出符合消費者心中預期的機器人,到時市場反饋肯定比較差。
假如索尼執意按原計劃研發機器人,按現在的科學技術只能做出這樣的機器人,其效果可想而知。這樣產品會很被動,因為很難符合人們預期。索尼最后的策略非常犀利,他們決定做一個外形和真實小狗一樣的機器人,讓它成為消費者的寵物,它不再是一個機器人,而是一個寵物,名字叫AIBO。
索尼對于AIBO的定位就是:陪伴消費者的一個小寵物。1999年,機器狗寵物AIBO正式上市。在官方宣傳時,AIBO被包裝為一只有個性、好玩、能夠陪伴你的寵物。最初的目標人群主要是老年人、有孩子的家庭和比較忙碌的年輕人。
值得一提的是,索尼很少會去向消費者大量介紹AIBO的材料細節、高科技、先進功能這些技術性東西,他們選擇集中火力反復強調AIBO就是現代科技下最真實的寵物。事實上,AIBO除了能陪主人之外,幾乎沒有啥正兒八經的實用功能。
但是上市后AIBO卻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無疑離不開索尼的強力推廣。但是,正如土井利忠所判斷的,AIBO和其他機器人一樣程序不穩定,因為經常會出現故障。這個機器狗叫AIBO,但每個主人都會給它取一個喜歡而寵溺的名字。這也成為索尼戰略的成功。
九、Satoshi Shigemi—本田ASIMO機器人設計者(日本)
由本田設計和制造的人形機器人ASIMO是最早成功模仿人類動作的機器人之一,并且在過去的18年里成為了機器人行業的一個標志。
Satoshi Shigemi,是本田ASIMO項目的高級工程師和項目負責人,該項目成立于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當時的目標是生產世界上第一個雙足機器人。
在1986年-1993年間,本田開發出早期步行機器人E系列,1997年開發出P系列。這些都成為ASIMO系列機器人的先驅。2014年,本田推出全新的具有自主機械感應的直立行走機器人ASIMO(英文Advanced Step In Innovative Mobility的縮寫),它可以進行開果汁、單腳跳、上下樓等行動,并且還能以每小時9千米的速度奔跑,甚至能夠理解語音命令并具有面部識別能力。
可惜的是,本田曾經宣布計劃停止ASIMO系列機器人研發。
十、Joe Jones——掃地機器人Roomba之父(美國)
掃地機器人Roomba,是全球享譽世界的家用清潔機器人,也是商業上最成功的家庭清潔機器人之一,在2002年由iRobot公司首次推出。
Roomba上擁有一系列傳感器,能夠讓機器人在空間中導航,以執行清潔活動。傳感器使機器人能夠檢測到障礙物、地板上的臟點或斜坡和樓梯。Roomba使用兩個獨立操作的側輪,可以360°轉動,每秒鐘思考次數超過60次,能夠以40種不同的動作進行反應,從而徹底清掃房間。
在麻省理工學院AI實驗室時,Joe Jones就對小型反應型機器人十分感興趣,并想要建造一個可以清理地板的機器人。
在Denning Mobile Robotics工作期間,他和機械工程師Jack Shimeck設計了一個掃地機器人概念,即后來的Roomba。在進入iRobot公司后,致力研究Roomba機器人,他的家用機器人產品全球整體銷量早已經突破2000萬臺。
十一、Jacob Matijevic和Donna Shirley——打造火星漫游機器人Sojourner(美國)
火星漫游機器人Sojourner是由Jacob Matijevic和Donna Shirley以及NASA科學家、工程師組成的大型團隊設計,是第一個部署到火星的機器人。
Sojourner,是一種六輪機器人探測器,半自動探測器能夠由地球上的人類操作員控制。考慮到與地球的距離,命令的滯后時間約為10分鐘。
1997年7月4日,Sojourner登陸火星表面,最初設計時只能持續運行7天,但最終持續運行超過83天。這款簡陋的小型六輪太陽能機器人突破了人類對機器人和當時通信的理解極限。
十二、Marc Raibert——大狗機器人的創造者(美國)
波士頓動力公司(Boston Dynamics,)由于大狗機器人(BigDog)而被世人耳熟能詳,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自平衡跳躍機器人最初是為美國軍方開發的。
大狗機器人的四條腿完全模仿動物的四肢設計,內部安裝有特制的減震裝置。機器人的長度為1米,高70厘米,重量為75千克。機器人的行進速度可達到7千米/小時,能夠攀越35度的斜坡。它可攜帶重量超過150千克的武器和其他物資。2016年,波士頓動力公司在BigDog的基礎上研發出名為SpotMini的新型機器人。
Marc Raibert是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是他于1992年創立著名的波士頓動力公司,在自平衡和跳躍機器人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波士頓動力公司于2013年被Google收購,于2017年6月被出售給日本的軟銀公司。
波士頓動力公司(Boston Dynamics)制造的機器人,可以行走、攀爬、奔跑、跳躍、攜帶重物,甚至開門、后空翻。下面就讓我們去看看波士頓動力公司的機器人家族成員,并依據它們未來對人類的威脅程度,為它們評判“機器人末日評級”(Robopocalypse Rating,共分為10個等級)。
SpotMini——小狗機器人:
SpotMini是一種既討人喜歡又令人感到不安的東西,它是個像狗一樣的機器人,開門的過程最能證明其強大。波士頓動力公司表示:“SpotMini是我們制造的最安靜的機器人,所以當它在黑暗中向你走來的時候,你可能不太容易察覺。”由于SpotMini顯得十分可愛,并且充滿電后只能堅持90分鐘,為此SpotMini的機器人末日評級為5級。
SpotMini——無頭機器人:是沒有可伸縮臂的SpotMini,這個版本的機器人更像狗,只是臉被壓扁了。它也不那么具有威脅性,因為它無法伸出手來打開你躲在后面的門。波士頓動力公司稱,SpotMinis將在2019年上市。
Atlas——類人機器人:Atlas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取代人類的機器人”,波士頓動力公司稱這種擁有兩條腿、兩只手臂的創意產品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人形機器人”。Atlas整合了3D打印部件,以幫助減輕重量,使機器更加緊湊。這種機器人非常善于保持平衡,能夠在崎嶇的地形中行進,其后空翻的能力甚至超過許多專業體操運動員。而且它也可以跑。Atlas的機器人末日評級為9級,它可能比人類更優秀。
Handle——處理機器人:雖然Handle有點兒笨拙,但它是個十分有用的機器人,它使用輪子和腿的組合來應對不同的地形。Handle最大的魅力之一在于,它能抱起重達100磅(45公斤)的重物,由于Handle在人行道上的速度很快,而且對搬運盒子更感興趣,它的機器人末日評級為4級。
Spot——大狗機器人:Spot是波士頓動力公司除Atlas和SpotMini之外最容易識別的機器人之一。它的形狀像狗一樣,公司描述它為“可在崎嶇地形移動,擁有超人般的穩定性。由于Spot體型足夠大,很容易就可以把你推倒,為此其機器人末日評級為7級。
LS3——強壯機器人:LS3可用來在崎嶇的地形上運輸重物,它是由發動機而不是電池驅動的。LS3是波士頓動力公司的動物機器人系列,它是根據軍事需要而設計的。由于LS3可支持軍事訓練,為此其機器人末日評級為7級。
WildCat——跑得最快的四足機器人:波士頓動力公司提醒我們,WildCat是“世界上最快的四足機器人”。它的速度可以達到時速32公里,并且以馬的奔跑方式疾奔。WildCat的發動機燃燒甲醇,這會制造出相當大的噪音。WildCat是基于一種名為Cheetah的機器人開發出來的,后者在跑步機上奔跑時,時速可接近48公里。它的機器人末日評級為8級。
BigDog——負重機器人:BigDog的體型與騾子相當,它使用氣體驅動,也是最早走出波士頓動力公司實驗室、并在現實世界中接受性能測試的機器人之一。它能承載沉重的負荷,并能駕馭復雜的地形。由于BigDog只是早期的模型,其機器人末日評級為4級。
SandFlea——超強跳躍能力:SandFlea是一種有彈性的機器人,它可以像無線電控制的飛行器一樣巡航,也可以像微型機械超人那樣躍入空中。SandFlea的跳躍能力非常強悍,可以彈跳到屋頂上。它可以爬到屋頂上。由于已停產,SandFlea的機器人末日評級為2級。
RHex——可應付崎嶇地形:這是一種六足機器人,它的設計非常巧妙,可以克服各種障礙。它還能應對惡劣的天氣、水、泥土、沼澤和泥土等。波士頓動力公司稱RHex“吞噬了崎嶇的地形”。因為沒有任何地方可以躲過RHex的追蹤,因此,它的機器人末日評級為10級。RHex能夠利用靈巧的腿爬過障礙物。
十三、David Hanson——最接近人類的機器人Sophia的創造者(中國香港)
Sophia,被稱為最接近于人類的機器人,由香港公司Hanson Robotics設計和建造。她于2016年3月在美國西南偏南音樂節上首次亮相,能跟蹤和識別人類的面部表情,并與人類進行自然對話。
David Franklin Hanson 1969年出生于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在羅德島設計學院學習美術,獲得互動藝術與工程學博士學位。2013年,David在香港成立了漢森機器人公司。他一直致力于創造類人機器人,其中索菲亞是他最高的成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