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一下“刷單案”案件本身,不難發現,從借款流程到合同都有諸多漏洞。
吉林動畫學院學生小李想做兼職賺錢,同學給他介紹了一份做刷單的兼職。所謂刷單,就是用學生身份通過分期購買手機的網絡貸款平臺買手機,幫平臺刷業務量。刷單業務老板申季陽承諾,刷單一筆的報酬是100元,3個月一結,并號稱不需要承擔任何風險。
出于對同學的信任,加上高回報、零風險的利益驅使,小李很快跟申季陽簽下一張勞務合同。而該勞動合同上并沒有任何公司的公章,如此明顯的漏洞卻并沒有引起小李的警惕。
接下來小李用自己的身份證學生證等信息注冊了網貸平臺的賬號,簽了一個零首付的網貸合同。小李在兩個網絡貸款平臺上貸了款,并把錢交給了申季陽。加上之前分期買手機的錢,小李連本帶息總共貸了6.9萬元,每個月要還款5500元。
用自己的身份信息為別人借款,除了泄露了個人身份信息,自己還被迫承擔了還款義務,一旦申季陽拒絕給自己還款該怎么辦?起初小李并沒有想到這一層。
申季陽為小李轉賬還了3個月貸款,但是承諾給小李的報酬一直沒兌現。當小李催促時,申季陽就要求他帶其他同學出來做刷單,否則不給錢。帶夠5個人,才能返還傭金,并按人頭給1000元的勞務費。這時候小李才意識到可能已經上當受騙了。盡管受到恐嚇,小李還是拒絕了帶人做刷單。然而此后,申季陽就中斷了為他還貸,電話不接,人也不見了蹤影。接踵而至的,是網絡貸款平臺的催款電話和短信。于是他找到同樣遭遇的受害人一起報了警。
吉林動畫學院的小韓,是最早向公安機關報案的學生之一。他在被騙的同時,也將4個信任他的同學帶入了刷單騙局中。該刷單案件中被騙學生涉及長春的7所高校,大多是入學不久的大一或大二學生,貸款金額少的一兩萬元,多的則高達十幾萬元。
“刷單”騙局正是利用了大學生想利用法律灰色地帶賺點小錢的心理,靠著同學間的互相許諾好處的方式,像滾雪球一樣,使受騙人數不斷增加。而這個涉及人數龐大的騙局,從組織者到所謂“代理”再到被騙者,環環相扣、體量龐大。
深究騙局背后的問題,除了大學生缺乏風險意識以及學校和社會此類教育的缺失之外,某些校園貸平臺的風險提示疏漏也是責無旁貸。
作為校園貸市場內口碑良好的模范平臺,名校貸在產品設計和借款流程上都十分注意對貸款風險的提示。名校貸所有咨詢渠道完全公開透明,用戶有任何疑問都可以通過電話或者線上客服渠道進行咨詢。借款流程中,名校貸在于學生的溝通時一直很強調學生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和金融意識的提升,在社交媒體渠道還做了很多防詐騙的指南,給用戶切實有效的引導。
政府對校園貸監管的重視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對校園貸這個行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方面這種監管會讓校園貸行業的發展更加有序,另一方面也能對不良網貸平臺起到一些約束作用。對于此類監管,名校貸向來是積極響應,并且一直呼吁所有同行能夠和政府以及學校攜手推進大學生征信體系的建立,一方面提升學生的信用意識,一方面也能通過更公開透明的信息共享將學生的借款行為進一步規范化,讓不良網貸沒有可趁之機。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金融界無關。凡來源非金融界網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金融界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園貸
筆者此前寫過多篇校園市場的文章,近三年見證這個市場,從點點繁星到百花齊放再到如今的消沉平靜,縱觀校園市場規模,大學生每年直接消費超過4000億元,企業的市場、品牌的年投放費用也近500億元,不可謂不大,另外縱觀國內外,遠有facebook,近有餓了么,ofo都是起于校園,如果一家企業將大學生用戶作為起點,能鎖定其畢業后的三年時間,買房買車結婚生子,即將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消費收入囊中。
而校園市場中,除現象級產品超級課程表外,近兩年發展速度最快,也最讓褒貶不一的非校園分期業務為首了。縱觀整個互聯網金融市場,從當年的余額寶推出,為這個萬億市場點燃一把火后,各方就開始密集進場,過去三年,互聯網金融是風險投資最火熱、被投公司估值最高的領域。在未上市公司的估值排行榜里,前十名中有4家是金融類公司。校園分期成為了互聯網金融中的一個垂直類目,本文結合五大校園分期平臺,進一步剖析校園分期市場。
從2013年底起,校園分期市場變得異常火爆,站在宏觀角度來看,大學生人群有著超前消費需求,而校園分期市場的存在填補了信用卡體系的空缺,同時京東的校園白條、螞蟻金服的花唄,于2015年4月才開始進入校園市場,這樣一個藍海市場,給了大量新興校園分期平臺的生存發展期。由于大學生消費能力和消費需求的不對稱,校園分期平臺成為了應運而生的產物,同時由于大學生人群擁有較高的成長性,一旦對某一品牌形成歸屬感后,依賴性不斷增強,消費需求也會向畢業后繼續延伸。
早期,由于大學生分期金額普遍不高,學生人群對于利率的敏感程度偏低,再加上將分期平臺餓的利息變成按日息的形式展現,每日利息只要幾元錢,學生的防范心大大降低。后來隨著競爭的加劇,資本的涌入,整個校園分期市場的年息由超過100%降至30%-40%。筆者通過對諸家校園分期平臺的分析,處于頭部的幾家校園分期平臺,并不像設想中的擁有較高的分期利率,并且對部分產品采取過補貼的策略,算上平臺推廣及公司整體運營成本,分期業務處于虧損,同時大學生的違約率不斷上升。另外隨著各種不良事件的層出不窮,校園分期的輿論和監管壓力越來越大,從2016年年中開始,各家校園分期平臺也到開始了品牌升級轉型之路,以下分別看下校園分期領域為代表的五家公司。
分期樂
坐標深圳,成立時間:2013.08
D輪,2.35億美元(2016.06),投資方:DST、京東、華晟資本、共建創投等
分期樂早期為一個專注于大學生分期購物商城,2015年銷售額突破100億人民幣。其初創團隊來自于騰訊,并且和京東一直關系密切,作為京東的分銷商之一向大學生用戶銷售商品,同時也依托京東的優勢做好品控和物流。
2016年10月17日,分期樂品牌升級為樂信集團,樂信集團將定位于互聯網金融綜合服務平臺。旗下有分期樂、桔子理財、提錢樂、鼎盛資產四大板塊業務,分別定位于互聯網消費金融服務、互聯網理財平臺、面向5億人群的互聯網消費金融服務、資產管理公司。其中分期樂基于大學生人群,進一步開拓更多人群,今年單月最高銷售額突破30億。
趣分期
坐標北京,成立時間:2014.03
E輪,30億元(2016.07),投資方:鳳凰祥瑞、聯絡互動、螞蟻金服
趣分期面向大學生提供分期消費的金融服務,趣分期售賣的商品覆蓋電子產品、奢侈品、戶外健身、旅游等各種品類,和趣分期合作的企業有京東、易迅、蘇寧、小米商場等品牌的電子商城。
2016年7月,趣分期升級為趣店集團,宣布七大產品線:趣分期、來分期、趣成長、趣助學、趣兼職、趣實習、趣就業。同年9月,趣店宣布退出校園分期市場,公司主體轉而專注做非信用卡人群的消費金融業務,而在原有趣分期、趣助學、趣成長、趣實習、趣就業等校園業務基礎上,成立一家校園生態公司,為大學生提供除了金融之外的兼職、實習、就業等業務。
另外,在2016年1月7日,趣分期創始人兼CEO羅敏發布內部郵件稱趣分期“剛剛完成VIE架構的拆分,回歸國內資本市場,但隨著同年5月的證監會叫停互聯網金融的借殼上市,趣店已經放棄了國內上市計劃,正在籌劃美股上市,。
優分期
坐標北京,成立時間:2014.06
B輪,億元投資(2015.06)
優分期是面向在校大學生提供分期付款購物服務的在線商城,力推全線上審核,線上簽,免除線下打擾的模式,后陸續形成線上商城、U基金、賺零花和生活服務等四塊主要業務。
2016年5月22日,華塑控股發布公告稱,擬購買和創未來(優分期母公司)51%的股權。不曾想,同期證監會叫停上市公司“跨界定增”,涉及互聯網金融、游戲、影視、VR四個行業,這意味著一眾互金企業借殼上市的計劃泡湯,優分期也深受影響。到了6月底,華塑不得不公布因為“當前市場環境發生了變化”,“終止籌劃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2016年8月10日,優分期進行品牌戰略升級,成立和創金服,將校園業務“優分期”、小微貸款“簡單借款”、消費金融平臺“和創匯金”、大數據產品“年輪數據”納入旗下,并宣布以校園消費金融和非校園金融兩塊作為主要業務。
愛學貸
坐標杭州,成立時間:2014.08
C輪(2016.12)投資方:中信信托、順豐、網易
愛學貸是一個以信用為核心,以分期為切入點的大學生金融服務平臺。同時將電商、互聯網金融、校園地推視為核心,其中校園地推更是是重中之重。
2016年9月,愛學貸推出“畢業金”項目將用戶延伸至后大學生市場,10月,其母公司獲全國網絡小貸牌照,進一步拓展場景。
2016年12月,愛學貸升級為全新品牌“愛又米”,向更廣大的年輕人群體開放消費金融服務。公司在通過投資校園快遞、云打印、校園O2O、教育金融等項目完善校園市場金融布局后,進一步打造年輕人消費金融品牌“愛又米”
名校貸
坐標上海,成立時間:2013.12
A輪,8.7億元(2015.04),投資方:海通開元
名校貸于2013年12月正式上線,針對在校大學生的借貸服務,對標美國一家專注于學生貸款的P2P平臺Social Finance(簡稱“SoFi”)。與其他分期購物商城不同的是,名校貸專注于大學生信用貸款,創業、就業、助學進修貸款是名校貸的主要業務。
2016年9月,名校貸宣布進軍白領市場,希望為高學歷人群提供微創業和消費信貸服務,并表示會逐步降低校園內群體的比例。
綜上筆者認為,校園分期產品,肯定存在學生用戶需求,但僅單一3C電子產品的消費頻次較低;另外行業壁壘不足,因此導致同質化競爭激烈,整個大學生分期市場規模預估在300億元~600億元,只能容納兩到三家公司;同時學生的違約風險不斷加大,如何防范值得思考。另外由于不良公司的行為,導致整個行業受到政策波動,因此下半年各家校園分期平臺都在盡可能規避“借貸”和“分期”概念,通過品牌升級讓名稱脫敏。雖有諸多問題存在,但大學生擁有足夠大的消費需求和未來更大的消費潛力,這個市場必定不會平靜。
作者孫凌,連續創業者,大學生創業導師,深耕校園市場六載,微信號:sunoling
者:方旭,系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
嚴格意義上的“校園貸”市場上有五類:京東、淘寶等傳統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服務;專門針對大學生的分期購物平臺,如趣分期、任分期、優分期等,部分提供較低額度的現金提現;P2P貸款平臺(網貸平臺)產品;線下私貸;銀行機構面向大學生提供的校園產品等。
大學生為什么要借貸?超前高消費的物質誘惑是主要原因之一。中國財經素養協同創新中心以24個省市幾十所高校的2979份大學生關于校園貸的問卷作為樣本,這些樣本分散于各省會城市和三、四線城市(含香港1份),覆蓋東中西部和雙一流本科、普通本科、高職等不同類型高校。結果顯示,通過網站推廣得知校園貸信息的達到23.8%。參與過校園貸的學生比例達到4.13%。學生貸來的錢用來網游賭博、購物高消費、談戀愛的支出比重分別為5.71%、39.68%、2.89%,其中用于超前高消費占比最高。
龐大的大學生群體,巨大的潛在消費市場需求,校園金融成了各路資金競相爭奪的一塊肥肉,但是整體上亂象叢生,危害極其嚴重。“名校貸”會收取逾期未還金額的0.5%/天作為違約金,“趣分期”則要收取貸款金額的1%/天。還有少數小貸公司會收取貸款金額7%至8%作為違約金。某高校一位學工處的工作人員說,“這種情況非常普遍,這種收取違約金和利息的情況已經是非常典型的高利貸了”。
調研顯示,面對校園貸無力償還時,學生選擇采用辦法的排序依次是:法律手段、報告學校、向家長要錢、勤工儉學、其他、借新債還舊債。這和實際的選擇順序有出入。說明大多數學生理性上是想采用法律維權,但面對非理性的消費和后果,又想通過新舊債的轉換來拖延。
“校園貸”初期宣傳中常用“零首付”騙取學生信任,約定利息計入本金提前扣除或轉賬后立即返還,同時簽訂虛高借款合同,制造銀行流水,接著誘導和單方面制造學生違約,一旦逾期之后,就開始按天算利息,利滾利,越滾越大。貸款逾期后,學生被迫“以貸養貸”,一環套一環,環環相套,直至掉入網貸陷阱。調查還顯示,在不良貸的催收方式中,限制人身自由和黑社會性質的催收分別達到了44.95%和53.58%。
目前,不良校園貸成過街老鼠,國家有關部門也已經對此嚴防嚴治,但仍然要嚴防部分校園貸平臺改頭換面,或借助科技公司名義,或以貸款購物方式,或發展學生下線進行逐級斂財,通過對大學生群體進行精準營銷,換個馬甲繼續禍害大學生。一些小額貸款公司推出“套路貸”,“裸條貸”“培訓貸”“回租貸”“手機貸”“整容貸”“求職貸”“創業貸”等五花八門,本質仍是不良“校園貸”變種。
徹底消除校園貸的隱患,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正確的引導大學生。調查中顯示,認為陷入“校園貸”原因有認知能力差、自制力差、監管滯后、財經教育缺失的綜合評分分別為4.79、4.64、3.08、2.68分,排在第一位的認知能力差是大學對自我的金融知識儲備不足,導致分辨能力差的感受,自制力差說明大學生對生活消費計劃不足,攀比消費情形下產生了價值觀的扭曲,背后是自我保護意識不足和財經素養教育的缺位。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財富觀與人生觀,做好財務收支計劃,提高金融辨識能力和財經風險控制意識,學會敬畏金融市場,開展征信教育,掃除不良“校園貸”存在的土壤。
其次需要嚴刑峻法。監管要嚴,打擊處罰要狠。非法校園貸之所以鋌而走險,緣由就在于社會防范體系不嚴,違法違規成本過低。中國財經素養協同創新中心調查顯示,在談到如何消滅校園的問題時,“國家要出臺嚴厲政策、職能部門要嚴格管理”等兩條建議赫然擺在第一、第二位。
再次,需要進一步完善學生資助和消費金融制度。建立以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學費補償等為主體的資助政策體系;制訂基于輔助學業完成的額度可控的消費貸款制度,創新針對大學生的金融服務模式和服務渠道,把大學生金融服務工作當作銀校合作的大事來抓,精準滿足大學生合理的消費信貸需求。
《光明日報》( 2021年05月11日1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