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今天看到的一個問題:
首先本質我是不推薦的,因為2萬多的游戲本你有一半的錢可能在顯卡上,而顯卡可能是你在編程中最用不到的東西之一。其次,除了除了蘋果外其他的本子都很重,別告訴我你用來編程,你可以試試多麻煩,當然,也有win的輕薄本,微軟的筆記本我也挺推薦,相對來說
當然,最終我的推薦是蘋果
我給大家解讀一下為什么選蘋果。
首先,蘋果的整體系統環境更有序整潔,比如你寫c,py或者Java你只要下載安裝就ok,但win你需要選擇下載地址安裝地址環境變量配置各種環境,當然,你如果不覺得麻煩也可以選win。
第二,Mac就是基于Unix開發,你可以理解成這是最底層結構,而win就相當于一個虛擬機不是最底層。我給大家解讀一下為什么選蘋果,首先,蘋果的整體系統環境更有序整潔,比如你寫c,py或者Java你只要下載安裝就ok,但win你需要選擇下載地址安裝地址環境變量配置各種環境,當然,你如果不覺得麻煩也可以選win。
其次,Mac就是基于Unix開發,你可以理解成這是最底層結構,而win就相當于一個虛擬機不是最底層。第三就是Mac本身就是為專業設計,薄,持久等各種你看不見的細節才成就地位,舉個例子,你坐地鐵遇到項目開發怎么辦,win的電池你懂的,最后就是專業方向對細節非常強迫癥,winm真的受不了,如果一家公司的開發不用Mac毫不疑問小公司[靈機一動][靈機一動]
#知識創作人第七季#
人是一名前端程序員,平常愛好剪剪視頻,打打游戲。今天給大家總結下我們這種身份的人應該用什么樣的手機和電腦才是最佳實踐!
手機就用蘋果:
iphone和安卓手機網上對比資料太多了,我也不整那些嚴謹的測評了,就對我這種職業身份的群體,結合平常使用頻率最高,體驗最明顯,無法替代的場景直接給結論吧:
蘋果整個生態和總的體驗不是安卓能比的,真有些小需求,搞個便宜的安卓機備用就好了。
電腦整一臺13寸的macbook pro,有條件的家里再搞個臺式機:
說下最明顯和無法替代的優勢:
聊到這個,不得不提起我大學時候用的是windows的筆記本(lenovo y460),當時筆記本那風扇的聲音,那機身的溫度,簡直不要太酸爽。
以至于我后來說什么也得給自己配個臺式機。都是電腦,別管工作還是打游戲,這他喵的差了十萬八千里!
然后現在工作用的是公司發的macbook pro M1 16G 版本。
在這半年的使用的過程中,這款蘋果筆記本有4個特性讓我愛不釋手。
先說續航:
有次我在公司敲代碼從早上9點敲到了下午3點,突然macbook pro 提示我電量不足,我才發現我他喵的原來沒插電源。。。。這擱以前你敢想?在我印象中,筆記本的電池只能說聊勝于無的東西,隨便用下就沒得了。
再說日常使用溫度:
用了半年時間,風扇沒轉過,。不去網上查,我甚至不知道這貨還有個風扇,后來我還找了好久的排風口...
最后說下系統和工業設計:
系統沒什么好說的,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但是,這個M1 版的macbook pro工業設計(13寸M1版本的哈,不是16寸或者 M1 pro 、 M1 max等其他版本的,下文會說),這手感,這厚度,這整體外觀,我愿稱其為筆記本領域最強,沒有之一!
為什么不是16寸的:
我們是程序員,又不是設計工作者,13寸干不了的事,16寸也好不到哪去,天天拿著巨大的16寸筆記本上下班,那是人干的事?
為什么不是M1 PRO和 M1 MAX:
先說性能:
95%的情況下,你都是能在很好的體驗下干活的。剩下的其實就差在內存這里,但沒辦法,最高就支持16g,剩下的10%忍忍也就過去了,畢竟頻率比較小。M1 PRO 和 M1 MAX cpu就多2個核,剩下的頂配都是對GPU的提升。
再說工業設計:
M1 PRO和 M1max不說你的厚度了,你他喵的劉海屏是什么鬼,在杭州這邊的蘋果體驗店體驗了下,簡直無法想象這是蘋果的設計???講實話,要不是這個工業設計實在拉跨,我都準備下單了!
看下圖對比(實際更丑):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就是目前程序員最佳的手機和電腦配置的總結了,最后附一張家里臺式機的配置,比整體生產力,臺式機還是爸爸!
著高考結束,考生和家長們開始著手專業選擇與志愿填報。近期,關于“熱門”“冷門”專業的話題頻頻被關注。其中,計算機類專業可以說是關注度最高的一個專業類別。
作為過去十幾年來,就業情況和薪資水平遙遙領先的專業,計算機類專業一直是備受追捧的“熱門”專業,而近年來互聯網公司的裁員潮,則引發了人們對計算機專業前景的擔憂和質疑,有人甚至預言計算機專業將成為下一個"土木工程"(進入行業下行周期的“天坑”專業),就業前景堪憂。
在一些平臺上,關于計算機專業的話題討論,動輒就有上百萬的瀏覽量。
于是,很多家長和考生也開始擔心,互聯網行業真的不行了嗎?未來計算機專業會怎么樣?真的會變成下一個“土木工程”嗎?
當然,也有人表示樂觀 ↓↓
那么,情況到底如何呢?計算機專業還值得報考嗎?
在本科專業目錄中,計算機類專業包含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工程、信息安全、物聯網工程、數字媒體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電子與計算機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網絡空間安全、新媒體技術、電影制作、保密技術、服務科學與工程、虛擬現實技術、區塊鏈工程、密碼科學與技術等多個專業。
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安全、智能科學與技術、物聯網工程、區塊鏈工程等專業都是近年備受關注的熱門專業,錄取分數較高,競爭激烈。其中,信息安全、網絡工程、軟件工程等專業更是連續5年上榜就業綠牌專業。
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刪
當然,計算機專業作為一個專業大類,其涵蓋的各細分專業所學內容及核心研究領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與軟件工程專業都需要掌握計算機科學的基礎知識及編程的基本功,但這兩個專業的側重點有很大不同。計算機專業學習技術,是為了改進技術,提高技術,研究出更好的理論,扎實地知道計算機底層是怎么工作的。而軟件工程專業學習技術,是為了知道在什么情況下應該用什么樣的技術來高效地解決問題,更關注應用軟件系統開發的方法和流程。此外,不少計算機的親緣專業,比如自動化、電子信息技術等在教學范圍內也有編程等計算機類相關內容,很多畢業生也會成為“碼農”。
然而,近兩年來,隨著計算機類專業培養的人才越來越多,以及“互聯網寒冬”的來臨,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大廠裁員、降薪、縮招等消息頻頻登上熱搜。“計算機是不是要涼了?”“計算機會不會是下一個土木工程?”等聲音也開始出現,因此,計算機類專業報考熱度也有減退,甚至“變冷”的趨勢。
首先,我們要知道,任何行業都會經歷周期性的波動,互聯網和計算機行業也不例外。當前,互聯網公司正在經歷裁員潮和運營的緊縮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這個行業在經歷了前面十幾年的瘋狂擴張期之后,可以說基礎建設已經完成了,開始進入存量市場與優質資源的爭奪時期,人員需求勢必減少。同時,以ChatGPT和Sora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更使得市場對低端碼農的需求大幅減少。此外,隨著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增加,科技公司的投資和增長預期也相應降低,這些都會對就業形成沖擊。
但恰恰也是因為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現,在帶來挑戰和不確定性的同時,也為計算機行業的迭代突破與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可能性。甚至可以說,新技術的橫空出世,正在重新塑造整個計算機行業的格局。
在今年 3 月 9 日央視的《對話》?開年說節目上,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李彥宏語出驚人,他說:“基本上以后不會存在程序員這種職業了,因為只要會說話,人人都會具備程序員的能力。”
圖源:央視《對話》節目
此話一出,引發輿論嘩然。有網友表示,所謂的“寫代碼”只是程序員工作中的很小一部分,更多的則是查看數據庫、定位問題、解決問題、與甲方和產品經理溝通、開會、討論、培訓、匯報、設計文檔等大量瑣碎而繁雜的工作。
實際上,李彥宏的重點在于后半句話,他想強調的是,AI技術將大大降低普通人編程的門檻,一些現在需要由程序員實現的操作,未來普通人靠著AI“使用說明書”也能實現。
此前,英偉達CEO黃仁勛也發表過類似的觀點,他認為:AI技術縮小了人類的技術差距。如果生成式AI逐漸取代編程的話,編程技術將可能變得不那么有價值了,未來,我們都可以編程。
不過,360創始人周鴻祎對此發表了反對意見:“大模型將替代程序員?未來不用學編程了么?我認為,程序員熱十年內不會減弱。盡管未來人人都會用電腦,所謂人人都是程序員,但不同的人用電腦創造的產品完全不一樣,AI時代更需要計算機專家和程序員,他們可能是各行各業最有發言權的。”
雖然行業大佬們對于程序員職業的未來發展抱有不同的觀點,但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這波大模型浪潮對整個計算機行業將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低端腦力勞動者和低端碼農大概率可能會被淘汰。
實際上,李彥宏在提到“人人都會具備程序員的能力”時,還給出了一個前提——“會說話”。什么叫會說話?我們可以簡單的把它理解為與AI對話、提出需求的能力。實際上,很多普通人都還不具備能夠真正把話說清楚,把需求理明白的能力,所以懂產品、懂需求、懂技術的復合型技術人才會一直稀缺。
有網友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表示AI大模型將重塑計算機相關崗位的職能和工作,“低端程序員會消失,有創造力的程序員會做大。”“要想不被AI大模型替代,有三條路徑是非常明確的:善用工具的人,不可被工具替代的人,以及和工具成長綁定的人。”“機會在走向高處,走向控制AI的算法工程師,走向懂需求和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從企業的招聘中也能看到,目前企業已經幾乎不招聘初級開發了,而是愿意用高薪吸引中高級開發工程師。據相關報告,我國計算機行業對高端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中高端人才供不應求。以人工智能、大模型、算力等為代表的新興領域,對IT人才需求仍然在持續放大。
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刪
經過一年多的發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以快速的迭代不斷驚艷著我們。隨著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毋庸置疑的是,計算機技術在現在和未來仍是重要的生產力。技術的進步在為行業和從業者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在創造大量基于數字化、智能化的全新需求和就業方向。
去年中央提出了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數字經濟”,各行各業正逐步進入“智能+”、“數字化+”時代,這將為計算機相關專業注入新的生機。數字經濟本就是信息技術與各行業的結合與滲透,可以說,未來很難有絕對獨立的互聯網行業,更多的是“互聯網+”或者“人工智能+”的新行業,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于信息技術人才的需求是廣泛而旺盛的。
有網友評價,“與其說計算機專業快涼了,不如說計算機專業又一次站在了變革的門口。”
而與AI最直接對口的本科專業——人工智能,及其相關專業,則迎著變革的浪潮,方興未艾。
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人工智能專業被放在電子信息類專業之下,授予工學學位。
2018年,“人工智能”專業首次出現在教育部新增審批本科專業名單中,此后經過五輪增開,截至2023年,共有535所高校(2018年審批首批35個本科專業點,2019年備案180個,2020年為130個,2021年95個、2022年59個、2023年38個,其中含2所重復備案高校)經教育部批準,備案設置人工智能本科專業,是近年來新增開設數量最多的專業之一。此外,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40所以上的高校成立了獨立的人工智能學院。
據高校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推進聯盟2023年6月的調研數據顯示,人工智能相關專業排名前10的高校為:中國科學院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此外,大量高校新設與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相關的各類新興交叉學科及交叉專業。
今年2月,著名“985”高校南京大學宣布:2024年將面向全體本科新生開設“人工智能通識核心課程體系”,要求南大2024級全體本科新生必修1門人工智能通識核心課。4月27日,清華大學在其113周年校慶到來之際,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學院 ,圖靈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任該學院院長,聚焦“人工智能核心基礎理論與架構”和“人工智能+X”兩個重點方向,以高定位和新機制建設中國自主的“AI頂尖人才和原始創新基座”。
……
事實上,不管從國家最新的專業目錄調整,還是各知名高校新增專業的動向來看,計算機與其他學科融合的交叉專業正成為未來的新寵。雖然各高校的具體專業各有差異,但綜合來看,這些專業無一例外地、旨在培養具備計算機基礎知識、數據處理能力、人工智能算法能力以及跨學科綜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顯然,計算機專業不僅不會被淘汰,反而因為新需求的推動而迎來新的生機與活力。
04 電子信息類專業,領跑高薪專業榜
薪資是衡量畢業生就業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近日,著名教育咨詢機構麥可思發布了2024版就業藍皮書(包括《2024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2024年中國高職生就業報告》)。從2023屆畢業半年后月收入來看,10大高人氣專業中,IT相關專業優勢明顯,軟件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平均月收入達到7061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平均月收入為6534元。這兩個專業畢業生主要從事的職業均為互聯網開發人員、計算機程序員等。
圖源:麥可思
此外,數據顯示,本科電子信息類(6802元)、高職自動化類專業(5421元)月收入整體較高。
從具體專業看,2023屆本科月收入較高的專業是信息安全(7756元)。與人工智能密切相關的專業,如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7014元)、智能科學與技術(6966元)雖是近年新增專業但表現亮眼,已躋身2023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后月收入較高專業前10位。
圖源:麥可思
2023屆高職月收入較高的專業是鐵道機車(5833元)。服務人工智能和制造業產業升級的工業機器人技術(5465元)、機電一體化技術(5446元)、智能控制技術(5427元)等專業就業薪資表現不俗。多個與計算機相關的曾經的高薪專業退出前10位之列。
本科月收入排名靠前的職業主要集中在數字技術相關崗位,其中集成電路工程技術人員的月收入最高,2023屆為8305元;高職從事鐵路運輸、數字技術、智能制造等相關崗位月收入較高。
圖源:麥可思
此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信息技術產業及相關行業的發展勢頭依然強勁,相關領域企業對計算機類人才的需求依然旺盛,且這些專業也具有較強的專業門檻,使其薪酬保持在較高水平。
然而,盡管計算機相關專業前景廣闊,但此類專業的開設門檻及學習門檻都比較高。在報考時,一方面,需要認真研究、了解院校的相關資源和實力,如學科基礎、師資力量、硬件設備等,這將直接關系到未來的學習質量。此外,還需了解就業方向和校企合作渠道等,了解院校與哪些企業有合作,這些企業的發展前景和崗位情況如何等,這對于未來的就業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自己也需要有較強的數理學科基礎和興趣。計算機專業對數理基礎的要求較高,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數學和邏輯思維能力,并且對計算機技術有濃厚的興趣。畢竟,興趣是學習最好的驅動力。
05 哪些人永遠不會被替代?
實際上,正如我們前面所說,任何行業都有周期性的波動,隨著技術的進步,必然伴隨著生產力的提升和勞動者能力水平的迭代升級,這就意味著,有一些人,甚至一些行業,必然會被淘汰。
“人工智能首先替代的不是流水線上的工人,而是重復性的,低層次的腦力勞動者。這些人是誰?末端的大學生就是典型代表。”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這樣提醒。
“伴隨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迭代,人工智能必將影響所有專業與行業,只不過,主要影響的還是末端的,而不是頭部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末端會不斷放大,可能會從30%推進到70%,80%,甚至90%。但無論哪個行業,或者專業,最優秀的人,人工智能在短期內仍然是無法逾越和替代的。這就是ChatGPT經常被一些專家批評說一本正經胡說八道。但對于普通人,ChatGPT已經足夠優秀。”陳志文說。
這兩天,拿下數學競賽全球第12名的中專女生姜萍引發全網關注和熱議。姜萍之外,這場數學競賽也引發關注。作為全球最大在線數學賽事,今年的阿里數賽首創AI挑戰賽。統計顯示,參賽AI隊伍的平均分已達到了人類選手平均水平,但離數學高手仍有較大差距。AI最高分僅為34分,無緣決賽。而歷屆金獎得主的決賽得分均在100分以上,其中甚至還不乏得滿分的選手。
這個事實再次說明,只要我們足夠優秀,就不用擔心會被AI所取代。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縱觀歷史長河,科技的發展從未停滯,但人類也在一次次地變革中不斷進步,推陳出新。想要不被人工智能和技術替代,我們需要讓自己成為隨時能回到“源頭”、甚至創造新的“源頭”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機器。
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唯有保持開放的心態與適應能力;保持對真理和源頭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斷自我完善,提升學習能力,終身學習,獨立思考,持續創新與探索,方能成為一個鮮活而有生命力的人。同時,更要立足實際,知行合一,在改造和建設真實世界的持續實踐和奮斗中,不斷錨定目標,調整方向,找到自己在這個真實世界中的位置,用奮斗成就美好人生。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未來屬于敢于探索和不斷創新的人,愿每一個追夢的少年,都能擁有太陽一般生生不息的力量,用屬于自己的獨特光芒,照亮自己和世界的前路。
本文為中國教育在線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轉載自中國教育在線
作者:黃卓
部分素材來源:麥可思、微博、知乎、人民網等媒體公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