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2日報道(文/操鳳琴)位于杭州國際博覽中心的亞運會主媒體中心,是媒體人工作的大本營。眾多中外媒體早早就在這里租下了大小不一的簡易包間,方便自己的記者編輯隊伍使用。
主新聞中心里另設有大廳,為未包工作間的媒體記者提供了幾百個免費工作席位,但設置的規則是先到先得。《參考消息》記者的相鄰席位,每天來來往往的都是不同的新聞人,如同流水席。
這幾天突然發現,左側的幾張桌子上,竟然出現了很稀罕的臺式電腦,體積似乎比中國常見的臺式電腦還要大,白天晚上都在桌上“安營扎寨”、“巋然不動”。
這是哪家媒體?“我們是從蒙古國來的,”隔桌的帥哥說。我檢索了下:從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到杭州市,直線距離約為2260公里。這十幾位新聞人的團隊以臺式電腦為“陣地”,每天從早到晚,工作有條不紊,好似設了個鬧中取靜的小型“工作包間”。
為了報道亞運會,蒙古國一共來了十家媒體,而這個“包間”的一行十五人來自于該國民營的TenGer電視臺,其中女記者有六位。能把臺式電腦搬到杭州,帥哥記者說他感到很自豪。
盡管來自于蒙古國,但他們的英語都很流利,還送給了我這位“芳鄰”一枚精美的從蒙古國帶來的小徽章做紀念。
他們對亞運會的開幕式尤其贊嘆。TenGer電視臺首席執行官阿瑪爾賽汗說:“開幕式現場觀感太美了,充滿科技感,每個細節都很打動我,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座‘明日之城’。接下來的賽事時間里,我們也期待收獲更多驚喜。”
蒙古國記者的臺式電腦儼然就是個鬧中取靜的小型“工作包間”了。(操鳳琴/攝)
了您更好的閱讀互動體驗,為了您及時看到更多內容,點個“關注”,每天為您更新最新消息、分享不一樣的新聞解讀!
參考消息網10月2日報道,近日,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的亞運會主媒體中心,多家中外媒體都租下了大小不一的工作間。其中,蒙古國的TenGer電視臺的記者行為尤為引人注目。
他們竟然帶著一個比中國常見的臺式電腦還要大的計算機到杭州。這十幾位的團隊以此臺式電腦為中心,每天忙碌的報道著亞運會的情況。盡管來自遙遠的蒙古國,但他們的英語表達能力極強,與其他國家的記者溝通無障礙。
對于他們這一舉動,許多人感到好奇。《參考消息》記者在與其中一位帥氣的蒙古國記者交談時得知,從烏蘭巴托到杭州的直線距離約為2260公里,而他們為了更好的報道亞運會,決定帶上臺式電腦。
這位帥哥記者表示,他們的團隊中有六位女記者,為了能更好的完成任務,選擇帶上臺式電腦并不是無的放矢。他們的電視臺,TenGer電視臺,對于亞運會的報道非常重視,帶上臺式電腦更是為了能提供更為準確和高質量的報道。
而關于亞運會,他們表示非常期待。特別是開幕式,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TenGer電視臺的首席執行官阿瑪爾賽汗稱贊開幕式現場觀感太美,充滿了科技感,他甚至感覺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座“明日之城”。
此次蒙古國的記者帶上臺式電腦赴杭州報道亞運會的行為,不僅展現了他們對工作的專業態度,也為我們展示了不同國家和地區記者對報道的熱情和態度。
外網北京3月1日電(嚴冰 黃松林)今天從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獲悉,日前,蒙古國戈壁熊保護技術援助項目中方專家組利用DNA技術,開展種群數量研究,發現戈壁熊數量已增至49只。這一結果充分說明,自2013年以來,中蒙兩國戈壁熊保護技術合作成效十分顯著,戈壁熊種群數量至少增長一倍。
近一年來,中方項目組遺傳學專家對采自蒙古國大戈壁保護區A區——戈壁熊分布區補食點的毛發樣品,共計1007份開展了基于非損傷性DNA技術的戈壁熊種群數量研究。通過對毛發樣品DNA提取和質量檢測共成功鑒定出702個樣品,包括戈壁熊樣品671份,人16份,狐7份,狼或狗1份,駱駝1份,羊1份。在完成物種鑒定的671份戈壁熊DNA基礎上,利用篩選的微衛星DNA特異性引物和性別鑒定引物,開展了戈壁熊的物種鑒定、個體識別和性別鑒定研究。目前,已成功鑒定出49只戈壁熊個體。2018年,在蒙古國戈壁熊保護技術援助項目啟動前,戈壁熊數量被廣泛認為僅有23只。
截止目前,項目主要工作包括戈壁熊及伴生動物多樣性監測研究、生境質量評價及棲息地模型構建、地理信息系統構建、主要食源植物種群動態和生物量變化研究、棲息地主要植物資源研究、戈壁熊種群數量研究等已完成三分之二,中方援助物資已全部到位。同時,為增加戈壁熊棲息地連通性和種群間的基因交流,在戈壁熊分布的3個綠洲適當增加14處補食點和6處人工水源地。
項目第一負責人中國林科院副院長肖文發研究員介紹說,這是中國政府第一個野生動物保護技術援外項目,意味著在野生動物保護領域開始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項目啟動三年多來,中方共派出技術專家組9批次,累計超過60人次,年人均在蒙工作時長超過2個月;兩次在北京實地培訓蒙方各層級野生動物保護科技和管理人員29人次,每次15天;如期將越野汽車、摩托車、筆記本電腦、紅外自動相機、自動氣象站、GPS、衛星電話、帳篷、睡袋等援助物資運抵大戈壁保護區A區并投入使用。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項目實施造成了嚴重影響,自2020年1月起,中方專家無法按期赴蒙開展野外工作。商務部、國家林草局、我駐蒙使館一直高度關注項目進展情況,為克服疫情影響,保障項目實施給予了大力支持。中蒙雙方項目團隊一直保持密切溝通及通力協作,采取靈活機動策略,中方技術指導和培訓改由線上進行,部分野外工作由蒙方同仁代為實施,野外數據采集工作按部就班,把疫情影響降到了最低。
項目執行負責人、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副所長金崑研究員表示:在嚴峻的疫情形勢下,中方團隊一次次克服困難,按期將項目的全部援助物資、設施、設備交付大戈壁保護區A區并投入使用。特別是如期完成3處野外綠洲活動板房建設,保障了野外監測和巡護工作的基本需要;將60噸補食食料,保質、保量,分批、按期交付蒙方,及時用于對戈壁熊進行野外補食,確保了冬眠前后野外食物匱乏期間戈壁熊種群的生存安全。
蒙古國自然環境與旅游部官員及蒙方合作專家多次表示,中國政府援蒙戈壁熊保護力度最大,蒙方對中方真誠、務實的幫助深表感謝。2022年2月21日,蒙古國總統接見了本項目蒙方合作科學家團隊首席專家、蒙古國科學院阿木古朗研究員和大戈壁保護區A區管理局局長巴雅爾巴圖,了解項目的最新進展,提出要將戈壁熊保護作為國家戰略。
戈壁熊被譽為蒙古國“國熊”,是棕熊的一個亞種和全球唯一生存于沙漠戈壁地區的熊類,目前僅分布于面積4.5萬平方公里,地跨戈壁阿爾泰省和巴彥洪戈爾省的蒙古國大戈壁保護區A區(與我國新疆伊吾縣、甘肅肅北縣、內蒙古額濟納旗接壤)。由于其數量過少,種群極度瀕危,面臨著物種滅絕的高度風險,蒙古國政府多次商請我國提供保護援助。2013年10月25日,戈壁熊保護合作被列入中蒙兩國政府總理簽署的《戰略伙伴關系中長期發展綱要》。此后,中蒙雙方就此開展了野外考察、可行性研究、反復磋商等一系列準備工作。2018年4月18日,中蒙兩國政府正式簽訂戈壁熊保護技術援助項目實施協議,由中方無償提供資金在蒙古國大戈壁保護區A區開展為期3年的戈壁熊保護技術援助項目。依照程序,商務部確定該項目由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承擔。受新冠疫情影響,該項目將延期至2023年8月。
(供圖:薛亞東)
來源: 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