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7日,荔枝(LIZI.US)正式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發行價為11美元,以發行價計算當時荔枝市值約5億美元。
荔枝上市背后意義重大,因為它拿下了中國在線音頻第一股的“桂冠”。
當然,國內在線音頻的其他兩大玩家喜馬拉雅與蜻蜓FM也一直在資本道路上狂奔。2021年9月,喜馬拉雅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說明書;2021年11月,蜻蜓FM完成了由中文在線領投的新一輪融資。
但回頭看搶先上市的荔枝,這兩年日子似乎并不好過。紅星資本局注意到,荔枝上市后股價開始一路狂跌,在2021年2月,因馬斯克“帶貨”海外音頻平臺Clubhouse,荔枝借機迎來自己的短暫春天。但熱度過后,荔枝在二級市場的表現又再次陷入低迷。
截至2022年1月14日,荔枝收盤價為1.57美元/股,總市值僅剩7944.98萬美元。
如今再看國內在線音頻行業,資本市場對荔枝無情投下“反對票”,喜馬拉雅招股書公布后同樣因常年虧損受到不少質疑,中國在線音頻賽道的故事真的好講嗎?在這場在線音頻“三國殺”中,荔枝、喜馬拉雅、蜻蜓FM究竟誰能笑到最后?
(一)
耳朵經濟,做的是什么生意?
紅星資本局前面提到,短視頻和在線音頻都是用戶碎片化時間的主要消磨工具,與短視頻不同,音頻可以徹底解放用戶的眼睛和雙手,同時陪伴感也會更強,使用場景也更多,比如駕駛、做家務、睡前等。
但即使同在音頻賽道,荔枝、喜馬拉雅、蜻蜓FM三大玩家的商業模式其實也各有不同,以下具體分析。
①荔枝:UGC音頻社交平臺
荔枝是國內UGC音頻社區和交互式音頻娛樂平臺,其營收來源主要由兩大部分構成:音頻娛樂,播客、廣告及其他。(注:UGC即用戶生產內容、PUGC即專業用戶生產內容、PGC即職業用戶生產內容)
其中音頻娛樂指的是音頻直播時的虛擬禮物打賞,播客是知識付費收入,廣告自然不用說。荔枝財報顯示,長期以來,荔枝總營收中超過98%的收入都來自音頻娛樂。
最新的2021Q3財報顯示,荔枝2021年第三季度總營收為5.05億元,但播客廣告及其他收入僅為405萬元,音頻娛樂收入占總營收比高達99.2%。
來源:公司財報、紅星資本局
也就是說,荔枝的收入基本都來自秀場。其實,從荔枝的用戶結構也能看出它濃濃的社交屬性。
根據企業招股書,荔枝用戶群體中出生在1990年~2000年之間的用戶高達58%,同時多以女性群體為主。
總結而言,荔枝更像是一個音頻版的虎牙,本質是UGC社區生態運營,社區生態由內容、用戶和主播三個部分組成。為了吸引更多用戶,平臺上的播客基本免費開放,通過虛擬禮物,激勵更多用戶創作,使得內容與用戶正向循環。
簡單來說,荔枝的UGC模式內容門檻較低,商業模式本質就是“粉絲經濟”的變現。
②喜馬拉雅:UGC+PGC+PUGC的綜合平臺
喜馬拉雅目前在三大平臺中,用戶體量最大,內容形式也更豐富。
從營收結構來看,企業招股書顯示,喜馬拉雅營收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是訂閱業務(會員付費、點播服務)、廣告業務、直播業務及其他創新產品及服務等;其中訂閱業務與廣告業務是喜馬拉雅最主要的營收來源。
招股書顯示,2020年喜馬拉雅總營收為40.76億元,其中訂閱收入20.07億元,占比高達49.2%;廣告業務貢獻了10.72億元,占總營收比為26.3%;直播業務貢獻7.18億元,占總營收比17.6%;其他創新產品及服務收入為2.80億元。
來源:公司財報、紅星資本局
可以看到的是,喜馬拉雅相比于荔枝,營收更加多元化,有PGC內容帶來的訂閱收入、廣告收入;也有UGC內容帶來的打賞收入,所以說喜馬拉雅是一個更加綜合的音頻平臺。
從喜馬拉雅的用戶畫像來看,據《招股書》披露,截至2021年6月30日,喜馬拉雅約24%用戶是80后,28%是90后,25%是00后。53%的用戶來自中國一二線城市,37%來自三四線城市。
從用戶畫像也能看出,喜馬拉雅內容吸引的用戶群體更加廣泛。
③蜻蜓FM:PGC+PUGC,強調內容優先
蜻蜓FM起步較早,成立于2011年9月。在內容生產上,蜻蜓FM憑借PGC內容起家,從2015年開始蜻蜓啟動PUGC模式,簽約名人大咖、電視電臺主持人等生產專業內容,或許是為了防止UGC內容的野蠻生長,造成平臺內容質量下降,蜻蜓始終未重點打造UGC內容。
由于目前蜻蜓FM并未公布財務數據,無法查看具體營收數據。但在2018年6月,蜻蜓FM原COO(首席運營官)肖軼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收入方面,除了廣告收入,目前蜻蜓FM每月收入中,有一半來源于付費內容貢獻的收入。
從蜻蜓FM目前的用戶畫像來看,根據艾瑞咨詢2018年數據,蜻蜓FM 24歲以下用戶群體占比為21%;25~45歲用戶群體占比為59%;36歲以上用戶占比21%。同時男性用戶要略高于女性,占比分別為58.4%與41.6%。
不同于荔枝與喜馬拉雅,蜻蜓FM更加強調專業內容,用戶多元的同時單個用戶更加垂直于自己所感興趣的分區內容。
(二)
模式不同,亦各有所困
目前公布財報數據的荔枝與喜馬拉雅,無一例外都難以實現盈利。蜻蜓FM原COO肖軼在2018年也表示:目前蜻蜓FM還沒有盈利,公司基本上是“微虧”狀態。
為什么三家企業都面臨盈利難的困境?或者說,在線音頻賽道為何賺錢難?
其實從營收結構來看,平臺目前的變現來源不外乎是打賞收入、訂閱收入以及廣告收入。之所以盈利難,是因為這些變現方式背后的商業模式都面臨各自的困境。
①打賞生意背后:“土豪”是少數,分成是硬傷
前面提到,荔枝的變現邏輯就是獲取用戶打賞收入。荔枝之所以在資本市場難以受到重視,主要是行業門檻低,用戶的打賞意愿也有諸多不確定性。
荔枝財報數據顯示,2019Q3活躍用戶4661萬人,付費用戶占比為0.82%,ARPPU(每付費用戶平均收益)平均為848元;2020Q3活躍用戶5620萬人,付費用戶占比0.8%,ARPPU為793元;2021Q3活躍用戶數為5890萬人,付費用戶占比0.82%,ARPPU為1030元。
雖然單付費用戶的打賞金額在2021Q3季度同比有所增長,但付費用戶占總用戶不到1%,說明絕大多數用戶只是看個熱鬧,只有很小部分用戶愿意掏錢。
除此之外,平臺每獲得一筆打賞收入,都需要給主播或公會分成。荔枝招股書顯示,2019年荔枝給主播的分成占總營收的72.8%,也就是說,用戶每打賞100元,其中72.8元都分給主播與公會。
但即便荔枝把更多的抽成都給了主播,主播們也更愿意選擇視頻類直播平臺,因為視頻給用戶帶來的沖擊感更強,禮物打賞量更大,月流水也普遍高于音頻主播。
當然,做音頻生意,平臺也會面臨很多風險,比如主播出走或主播低質內容問題波及平臺聲譽等等。
所以荔枝的打賞生意,看似是荔枝與主播實現“共贏”,其實平臺難以掌握核心主導權,獲得的收益也相對有限。
②內容付費背后:用戶付費意愿與版權成本的博弈
喜馬拉雅之所以成為行業之首,很大原因是內容足夠豐富優質,用戶也愿意為優質內容付費。
招股書顯示,喜馬拉雅已與140余家出版商簽約,同時還和德云社、吳曉波、余秋雨等內容生產團隊深度合作,2020年公司購買版權的內容成本為2.55億元,占總營收比例為6.3%。
從付費用戶數量來看,喜馬拉雅的付費率確實在不斷增長,2019年付費率僅為6.2%,2020年付費率上升至9.9%,到了2021年上半年,付費率已經上升至12.8%。
喜馬拉雅增長迅速的付費率,其實也含有一些“水分”。比如2020年喜馬拉雅推出了“買1得13”的會員重磅優惠,安卓用戶只需要218元就能打包獲得喜馬拉雅、網易云音樂、騰訊視頻、愛奇藝、京東等13個會員年卡。
當時有媒體報道稱,活動開始1個小時,就賣出超過10萬份。喜馬拉雅通過大力促銷搞活動猛沖業績,也確實在提升付費會員方面效果顯著。
但即便如此,喜馬拉雅后期會員滲透率或許依然較為有限。由于我國用戶付費習慣養成較晚,目前即便是長視頻流媒體平臺,其用戶的付費率也低于25%,并很難再突破。以愛奇藝為例,從2020年開始愛奇藝付費率開始不增反降,而對于沒那么具有“沖擊力”的在線音頻,其用戶付費天花板或更低。
來源:公司財報、紅星資本局
后期,喜馬拉雅仍需要不斷更新內容,吸引新用戶留住老用戶,這都離不開版權投入以及營銷投入,也考驗著平臺如何找到最優解。
③廣告背后:受行業特性等諸多限制
廣告說白了就是流量經濟變現,以喜馬拉雅為例,主要是展示廣告、音頻廣告及品牌推廣活動等形式。
但音頻平臺廣告較為特殊,比如音頻廣告呈現形式單一,廣告效果欠佳,因此廣告議價權也較低,這屬于行業天然短板。
另外,音頻廣告帶給用戶的體驗也比較差,不少用戶表示難以接受音頻廣告。網友表示當自己在專注聽內容時,廣告一出現,會擾亂自己的思緒。
其實此前QQ音樂也曾推出過音頻廣告,但廣告一出,引發網友較多不滿,后來平臺也宣布暫停此類廣告。可以預見的是,喜馬拉雅等音頻平臺,后期想要靠廣告把路走寬,在諸多限制之下,并不現實。
(三)
誰將最終分得市場蛋糕?
回過頭看荔枝、喜馬拉雅、蜻蜓FM,雖然被市場稱為在線音頻三巨頭,但其實各自的商業路徑并不相同。
荔枝強調社交,蜻蜓強調優質內容,而喜馬拉雅作為三者中的老大,像是把所有業務都整合了。
那喜馬拉雅就會是最后的贏家嗎?市場瞬息萬變,最終的成敗仍無從得知。況且如今“巨頭”們也都盯上了在線音頻這塊市場蛋糕。
首先是騰訊,2020年騰訊音樂推出與喜馬拉雅重合度極高的產品“酷我暢聽”;同年,騰訊音樂收購懶人聽書,將懶人聽書包裝為全新長音頻品牌“懶人暢聽”;微信也同樣上線“微信聽書”功能。
此外,字節、快手、網易也陸續入場。2020年6月,字節跳動推出“番茄暢聽”、“番茄小說”APP等產品;2020年9月,快手推出了播客類APP“皮艇”;同月,網易云音樂上線“聲之劇場”。
面對自帶流量同時資金充裕的新玩家,勝負自然難料。
另外,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報告,中國在線音頻行業從2016年36.9%的增速一路下滑到了2019年的15.1%,同時預測2020年將持續下滑至10.8%。在線音頻行業用戶增長率下降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也加劇了這場競爭的激烈程度。
小結
其實無論是UGC、PGC,還是PUGC,在線音頻的模式局限就在那里。而行業的真正破局者,目前也仍未出現。
紅星新聞記者 俞瑤 劉謐
編輯 余冬梅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p>
臺版“后宮甄嬛傳”升級
■IT時報 戚夜云
互聯網音頻行業宮斗不斷升級。不明何種原因,國內最大音頻分享平臺喜馬拉雅遭到蘋果AppStore下架,截至記者發稿,仍處于下架狀態。與此同時,另一家同類網站荔枝FM也遭至蘋果下架,如今在AppStore輸入喜馬拉雅、荔枝FM,第一條搜索結果均為考拉FM。
繼4月17日,荔枝FM和多聽FM被AppStore下架后,互聯網音頻行業再起波瀾,而其幕后原因,脫不開幾大網站之間由版權問題引發的針鋒相對的出招。
對此,喜馬拉雅官方微博表示,他們遭遇了毫無底線的惡意攻擊,目前正在全力申訴,并通過司法取證、立案維權。但是荔枝FM未對此事做任何回應。
值得注意的是,喜馬拉雅下架的時間是4月29日。但這次下架并未引起行業震動,有分析人士認為,此次下架與喜馬拉雅之前的各類ASO(應用市場優化)方法被行業曝光有關,具體細節并未得到喜馬拉雅回應。此前,荔枝FM創始人賴奕龍曾吐槽喜馬拉雅存在“惡性優化”的情況,“在蘋果Appstore中搜索‘荔枝FM’時,‘喜馬拉雅FM’會排在第一。甚至搜索各大銀行App時,出來的也是喜馬拉雅?!?/p>
據了解,目前國內主流的電臺App有喜馬拉雅電臺、豆瓣FM、蜻蜓FM、荔枝FM、考拉FM、多米電臺等。截至2014年年底,蜻蜓FM擁有超過1.2億注冊用戶,喜馬拉雅電臺用戶逾1.2億,多聽FM下載用戶達5000萬,荔枝FM擁有2000萬用戶。不過除喜馬拉雅與荔枝FM外,其他電臺均可正常下載。
線音頻所擁有的巨大前景,以及疫情等多種因素的疊加影響,使得以在線音頻為代表的“耳朵經濟”持續火熱。盡管在線音頻領域所固有的變現難題仍然未曾得到有效解決,但依然阻擋不了眾多玩家布局在線音頻的決心。
這就使得荔枝不僅要同老對手喜馬拉雅、蜻蜓FM等展開競爭,還要與字節跳動、騰訊等諸多新晉玩家較量。隨著新一個財報季的來臨,有著“國內在線音頻第一股”之稱的音頻平臺荔枝,也正式對外發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的財務報告。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迎來盈利曙光
財報數據顯示,荔枝2021年四季度的營收為5.603億元,與上年同期的4.203億元相比增長了33%;2021財年全年荔枝的營收達到了21.2億元,同比增長了41%,增速相當強勁。而荔枝之所以能夠實現業績的強勁增長,則與多方面的因素有關。
一方面,荔枝通過持續完善音頻生態,不斷增強用戶的粘性。濃厚的社區氛圍是荔枝用戶留存的關鍵,也是荔枝最鮮明的特點,荔枝也通過不斷完善社區生態建設、推出多種功能玩法等方式,不斷加強同用戶之間的連接,提升用戶的活躍度和粘性。比如荔枝陸續推出了2021荔枝年度聲典、春耕種荔枝計劃等活動,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既激發了創作者的創作熱情,也提升了用戶的參與感。
另一方面,用戶的增長也對荔枝的業績增長,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UGC模式是荔枝區別于其他在線音頻平臺的最大特征,作為內容生產者主力軍,用戶對荔枝平臺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財報數據顯示,2021全年荔枝的平均移動端月活躍用戶數為5840萬,與2020年的5620萬相比,同比增長了4%。平均月付費用戶數總數為48.8萬,與2020年的44.61萬相比,同比增長了9%。
除此之外,荔枝還在GAAP層面實現了季度盈利。財報數據顯示,第四季度荔枝的毛利額達到了1.82億元,同比增長了53%;2021全年毛利額為6.17億元,同比增長了68%。第四季度的凈利潤為892萬元,上年同期為凈虧損580萬元,經調整季度凈利潤為1825萬元,同比大幅提升了237%。據荔枝方面表示,荔枝之所以在GAAP層面實現盈利,主要得益于其運營效率的提升。
自研技術毫不松懈
在不斷完善娛樂生態的同時,荔枝還在持續進行技術創新,并且其自研核心技術已經取得了積極進展。日前,荔枝推出了自研RTC實時音視頻流技術平臺DOREME,不久之后,荔枝的即時語音通訊平臺VoderX也將在全球市場上全面啟用。而荔枝之所以持續進行基礎技術平臺建設,也是出于多方面的考量。
首先,自研技術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音頻體驗。對在線音頻平臺來說,除了內容格外重要之外,用戶體驗也是尤為重要的一環。尤其是荔枝采取的是UGC模式,用戶體驗就愈發重要。倘若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無法獲得高質量的音頻,甚至出現卡頓等現象的話,就會嚴重影響用戶的體驗感,也會拉低用戶對平臺的好感值,進而出現用戶流失的情況。而荔枝通過持續不斷地研發投入提高其技術能力,力爭為用戶帶來高質量的音頻體驗,以滿足不同用戶的不同音頻需求。
其次,技術自研能夠為其他業務賦能。除了用戶體驗之外,技術能力的不斷提高,也能助推荔枝其他業務的發展,為其他業務提供關鍵的技術支持,進而提高荔枝的競爭力。以播客業務為例,荔枝播客的直播功能,就應用了荔枝的聲音技術解決方案DOREME所提供的自研實時通信技術(RTC)。
最后,自研技術有助于荔枝進行應用場景的延伸。音頻所具有的特性使其擁有較多的應用場景,在線音頻的場景延伸也成為了不少在線音頻平臺的重要發力點,荔枝也不例外。以車載場景為例,荔枝已經上線了車載端APP,用戶可以直接在車載端進行操作。據了解,荔枝已經和小鵬汽車、廣汽傳祺、廣汽埃安、博泰車聯網等眾多企業達成了合作。
而荔枝能和如此多企業達成合作關系,則與其技術能力不無關系。據悉,荔枝在車載端推出了語音操控、手勢操作等諸多應用功能,極大提升了車載端用戶的體驗感。荔枝所推出的“一鍵無縫流轉”功能,更是能夠支持手機端和車機端的跨屏銜接,能夠為用戶提供不間斷的收聽體驗。
持續加碼全球化戰略
荔枝在進行多元化探索的同時,也在持續推進全球化戰略。而荔枝選擇持續加碼全球化戰略,也與多方面的原因有關。
一來,國內在線音頻領域已成紅海,出海能夠尋到新增量。正如前文中所說,在線音頻領域已經引得各路玩家紛紛布局,比如騰訊音樂推出了“酷我暢聽”、字節跳動推出了“番茄暢聽”、快手推出了播客類產品“皮艇”等等。面對這些各有所長的競爭對手們,荔枝所要面臨的壓力也隨之上升。
另外,隨著互聯網流量紅利的消失,在線音頻平臺的獲客難度也在持續上升。因此荔枝急需拓展新的市場,而出海無疑是一個好選擇。海外市場的發展,不僅能夠為荔枝帶來新的增量,還有助于荔枝拓寬營收來源。
二來,荔枝已經推出了出海產品,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19年7月,荔枝推出了全球化聲音社交產品TIYA,并通過不斷進行產品功能升級優化及版本更迭,為TIYA用戶帶來高質量的體驗。
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12月,TIYA每用戶日均實時語音房間時長,較上年同期相比增長了68%;用戶好友關系鏈對數也增長至上年同期的14倍。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TIYA的累計下載量近2000萬次,足見其出海之戰已經初現成效。
此外,荔枝還正式在新加坡設立了TIYA的全球總部,作為全球創新中心支持國際化業務的發展。除此之外,荔枝還在進行海外業務的本地化建設和運營,以便為其海外業務的順利拓展提供助益。隨著荔枝不斷推進全球化戰略,荔枝的海外業務發展或有望成為其新的增長曲線。
亮眼之余隱憂仍存
總的來說,荔枝的發展形勢向好。但不可否認的是,荔枝仍然面臨著一些挑戰,亟待其一一攻克。
一方面,多元化成效不顯,荔枝仍然存在營收結構單一的情況。荔枝在對音頻娛樂板塊進行精細化運營的同時,也在積極進行多元化探索以改善其營收結構單一的狀況,比如播客業務。財報數據顯示,第四季度荔枝的音頻娛樂業務營收達到約5.56億元,播客、廣告及其他業務營收則為402.8萬元。
從營收構成來看,荔枝的音頻娛樂業務仍然在總營收構成中占據相當大的比重,播客、廣告及其他業務對荔枝的貢獻有限,這也意味著荔枝的多元化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另一方面,虧損問題仍然存在。雖然荔枝實現了季度盈利,但全年還是處于虧損狀態,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荔枝的凈虧損為1.27億元,2020年同期為凈虧損8218萬元,同比擴大了54.9%。事實上,虧損并不是荔枝一家的狀態,而是整個在線音頻行業存在的普遍現象。
基于此如何實現盈利就成為了困擾在線音頻企業的頭號難題,這也意味著誰能率先解決該問題,誰就能在后面的競爭中占據優勢。而荔枝此次實現單季度盈利也算是釋放了一個好信號,但其能否延續盈利仍然存在不確定性。
除此之外,荔枝還出現了月活躍用戶下降的情況。財報數據顯示,第四季度荔枝移動端的月活躍用戶數為5410萬,與上年同期的5840萬相比,同比下降了7%。將時間長度拉到全年來看,荔枝的月活躍用戶數量整體呈現出增長態勢,但單季度月活躍用戶數量的下降也是事實。
對荔枝來說,無論是虧損問題還是營收結構單一,都是其無法回避的老問題,倘若這些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的話,也會對荔枝的未來發展產生消極影響。從行業的維度來看,在荔枝通過多方布局以提升競爭力的同時,其他競爭對手們也沒有停下腳步,同樣也在不斷積蓄力量。這也意味著在線音頻行業的“硝煙”仍在蔓延,荔枝的前行之路仍舊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