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智能時代,不讓孩子玩電腦變得越來越艱難。保育機構、早教中心可能會為孩子提供跟Pad有關的認知課程;在家里,父母拿著智能手機不亦樂乎的場面,也吸引了幼兒模仿,并渴望從智能產品中獲得樂趣。
一些父母們慨嘆:“算了,這個時代的孩子擺脫不了屏幕,不如抓住機會培養他們從屏幕中吸收更多知識。”不過,一項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兒科雜志》的研究還是建議父母們,在幼兒大腦發育的快速期,盡可能減少智能產品陪伴孩子的時間。
這項研究來自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學中心,他們根據美國兒科學會(AAP)的建議調查了一些兒童的屏幕使用時間。47名3-5歲的健康兒童完成了標準的認知測試,并進行了核磁共振檢查和大腦白質狀況的評估。結果發現,在控制了年齡、性別和家庭收入的影響下,屏幕使用時間與認知測試分數和MRI測量值存在統計意義上的相關性。屏幕使用時間長的兒童,大腦中支持語言和讀寫萌發有關的白質束結構完整性較低——也就是說,這些兒童在語言和識字方面的得分較低。
研究者希望父母們慎重考慮這個問題,該研究的主要作者、醫學博士John Hutton表示,“我們還不能確定屏幕使用時間過長是否會導致長期的神經發育風險,但是,這個發現值得去考慮如何適當限制屏幕的使用時間。”
據了解,美國兒科學會(AAP)建議父母不要給18個月以下的嬰幼兒使用除了視頻聊天以外的屏幕媒體。1歲半到2歲的孩子如果要使用屏幕,也應該和父母一起進行互動觀看,幫助孩子了解看到的是什么。2-5歲的幼兒每天使用屏幕時間應控制在1個小時內,而最好的方式仍然是和父母一起一邊聊一邊看,并且將觀看的節目應用到現實世界中。
事實上,嬰幼兒期的孩子和照顧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對于孩子大腦發展非常重要,孩子和照顧者相互影響、相互協調,形成穩定的依戀模式、自我認知概念,以及對他人的理解。心理學家們已經發現,良好的社會互動關系是一個兒童健康、聰明地成長最重要的環境因素。將孩子長時間交給電腦屏幕,不僅對眼睛不利,更可能剝奪孩子發展的真正滋養之源。
該管還是得管!
數字化時代,屏幕無處不在。近年來,隨著智能設備以及網絡媒體的高速發展,具有視頻功能的電子產品更為普及,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各種早教機和智能玩具等。
視頻時間或屏幕時間通常指人們花在看電視、使用計算機、手機、進行視頻游戲等上的時間。據報道5歲及以下的兒童是數字媒體(通過平板電腦、電視等傳輸的內容)增長最快的用戶。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2011年僅有3%的兒童擁有一部屬于自己的移動設備,到了2020年這一數據已經高達48%;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更是加速了屏幕在兒童中的普及,許多教育也從線下搬到了線上,使得屏幕時間明顯增加。
但過度的屏幕暴露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可能產生不良的影響。
(1)超重或肥胖:由于過度的屏幕時間,相對運動的時間不足出現久坐行為,部分兒童在屏幕時間過程中有零食的攝入,致使肥胖產生,進一步導致代謝紊亂出現高血壓、高血脂、胰島素抵抗等健康問題[1]。
能量攝取和能量消耗之間的不平衡是肥胖趨勢從生命早期開始增加的最重要原因。有研究[2]檢查了屏幕時間與兒童唾液細胞外miR-222和miR-146a表達關系,發現屏幕時間越長,兒童唾液液細胞外miR-222和miR-146a表達值越高。簡單點說,就是屏幕時間越長,越想吃點東西。
(2)近視:西班牙的一項對七千多名兒童開展的“兒童視覺健康年度學校活動”發現,與非近視兒童相比較,近視兒童使用屏幕時間更長,戶外活動時間更短[3]。
(3)認知延遲:印度的一項對幼兒園2~5歲孩子的研究顯示,過度使用屏幕與認知副作用和言語延遲有關[4]。美國的一項對學齡前兒童,使用屏幕時間與大腦白質結構之間關系(如下圖1、圖2)研究表明[5]:屏幕時間越長,支持語言和突發讀寫技能的腦白質束完整性較低。
圖1 屏幕時間全腦分析的彌散張量成像(DTI)參數圖白質體素
圖2 左腦半球三個與語言和讀寫相關的束:弓狀束(白色),下縱束(棕色),鉤狀束(紅色)及分析
(4)睡眠問題:上海市一項研究顯示[6]學齡前兒童看電視和使用電腦的時間長與就寢時間晚、晨起時間晚及睡眠時間減少存在關聯。兒童看電視或電腦時間過長,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令大腦皮層興奮,加快心跳和呼吸,使血壓升高而干擾睡眠。有研究[7]發現兒童看電視可導致入睡延遲、總睡眠時間減少、睡眠潛伏期延長等相關睡眠問題。
(5)情緒不穩定:一項對240名2~5歲兒童情緒調控能力與屏幕時間之間關系的研究表明[8],過度的屏幕時間與兒童早期的情緒不穩定有關。
(6)注意力不集中:加拿大的一項對兩千多名學齡前兒童研究表明[9],學齡前兒童屏幕時間的增加與注意力不集中問題的惡化有關。
(7)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的不健康:一項對17萬多名8~17歲青少年調查研究表明[10],屏幕時間越長,其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越不健康。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如不吃早餐,經常吃快餐,經常吃甜食等。
(8)自閉癥:陳欣等[11]對我國農村留守學齡前兒童屏幕時間與自閉癥關系進行了相關研究發現,由于缺失父母的陪伴和有效的親子溝通,留守兒童更容易出現視頻媒體依賴現象,導致留守狀態和過度的屏幕時間均增加了農村學齡前兒童自閉癥行為的風險。
(9)自傷和自殺:自傷又稱為非自殺性自傷行為,即不以自殺為目的故意、反復傷害自己軀體,且不被社會所接受的行為。雖然導致自傷的因素很多,但屏幕時間過長也是自傷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此外,一項針對中國4個城市青少年的研究發現[12],互聯網使用頻率過高是自殺意念的風險因素。
(10)其他:如屏幕時間過長可導致抑郁、焦慮等情緒改變以及多動癥;長期接觸暴力內容可誘發反社會行為的風險和親社會行為的減少;屏幕時間過長,運動減少可致骨密度減低等等。
答案是否定的。有研究表明,學習類屏幕時間與兒童的非認知能力(又稱社會情感力,是個體在認知能力如智力、記憶力、推理能力等之外,有關品格、態度、行為等方面的社會心理特征的統稱)之間大體上是積極的正向關系;而非學習類屏幕時間越長的兒童在社會情感、學習方法等方面的表現越差。因此我們不僅要關注屏幕時間的數量,更要關注屏幕暴露的質量。
一般把屏幕時間不超過2小時,定義為屏幕時間正常;超過2小時定義為屏幕時間過長。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南建議
WHO發布的《關于5歲以下兒童身體活動、久坐行為和睡眠指南》中建議:
(1)1歲以下嬰兒不應看屏幕;
(2)1歲以上~4歲幼兒每天靜坐看屏幕時間不應超過1小時,且越少越好。
圖3 WHO發布相關屏幕時間指南截圖
美國兒科學會關于兒童電子屏幕使用的建議
① 對于18個月以下的兒童,避免使用視頻聊天以外的電子產品;
② 18至24個月的兒童家長應選擇高質量的視頻內容,并與孩子一起觀看,幫助他們理解視頻內容;
③ 對于年齡在2至5歲的兒童,家長應限制電子產品使用時間為每天1小時并且為孩子篩選優質精品內容;
④ 對于6歲以上的兒童,對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和類型可進行個性化限制,確保不會影響充足的睡眠、體力活動和其他對健康必不可少的活動即可。
《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建議:
6~17歲青少年每天屏幕時間推薦量為2小時以內。
總結:
關于屏幕時間對于嬰幼兒來說可能害大于利,而對于學齡期青少年,學習類的屏幕暴露是難免且必需的,掌握屏幕時間的質量和適宜的暴露時間對身心健康是有益而積極的。過度的屏幕時間對機體必然引起不良影響,這種不良影響需要家庭和全社會共同努力來減少。
[1]Zheng Zhu, Yan Tang, Jie Zhuang. et al.Physical activity, screen viewing time, and overweight/obesity among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n update from the 2017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China-the youth study. BMC Public Health ,2019 ,19(1):197.
[6]宋愛芹,郭童燕,梁亞軍,等. 老年人生活活動能力評定及其影響因素分析.醫學與社會,2012,25(12):14-16.
[7]Koenig HG,Westlund RE,George LK.et al.Abbreviating the duke social support index for use in chronically ill elderly individuals.Psychosomatics,1993,34(1):61-69.
[9]Sukhpreet K Tamana, Victor Ezeugwu, Joyce Chikuma,et al. Screen-time is associated with inattention problems in preschoolers: Results from the CHILD birth cohort study.PLoS One, 2019 ,14(4):e0213995.
[10]Konstantinos D Tambalis,Demosthenes B Panagiotakos,Glykeria Psarra,et al.Screen time and its effect on dietary habits and lifestyle among schoolchildren.Cent Eur J Public Health, 2020,28(4):260-266.
[11]陳欣,劉海霞,玄坤等.農村學齡前兒童留守狀況、視頻時間與自閉癥行為的關系.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21,30(6):546-553.
[12]李書琴,徐慧瓊,高鑫,等.四城市中學生童年期不良經歷暴露模式和視頻時間與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關聯.衛生研究,2022,51(1):18-23,31.
本文首發:醫學界兒科頻道
本文作者:張光成
責任編輯:Wen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歡迎轉發朋友圈
- End -
醫學界力求其發表內容在審核通過時的準確可靠,但并不對已發表內容的適時性,以及所引用資料(如有)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諾和保證,亦不承擔因該些內容已過時、所引用資料可能的不準確或不完整等情況引起的任何責任。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
這真是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一個孩子的電子產品起碼有5臺以上,比較菁菁和媽媽,奶奶,小姑一起住,家里三個大人四臺手機,小孩自己也有一臺手機(因為老師經常在微信在布置作業)一臺電視,兩臺電腦,一臺平板。電子產品就有8臺。
孩子玩手機好像是家庭不可回避的問題。有些家長說孩子不可以一點都不玩,手機里面也有很多好的東西,也有些家長說,孩子玩手機就不來吵我了,平時忙只要讓手機陪孩子了,而也有家長說不給孩子手機玩就哭啊,鬧啊,特別是出門的時間。
國外一項調查顯示 ,家長給孩子玩手機的原因有三個
1、解放家長
55% 的家長覺得自己工作忙,沒有時間照顧孩子,他們選擇使用電子產品來陪伴孩子 ;
2、安撫孩子
41% 的家長覺得電子產品可以安撫孩子,由于電子產品可以使孩子安靜、聽話
3、控制情緒
67% 的家長表示帶著電子產品可以有效防止孩子哭鬧, 他們選擇用電子產品來控制孩子的情緒。
我們再來看看這些研發出各種電子產品的大佬們對于孩子玩電子產品的規定:
“蘋果”教父喬布斯:
卻說自己“對孩子在家里使用技術有限制”。喬布斯帶領團隊研發的 ipad 可以說是很多孩子比父母還親的好伙伴,但是喬布斯自己卻沒有給自己的孩子使用。
美國最大的開源 飛行器研發公司 3D Robotics 的首席執行官 Chris Anderson(克里斯? 安德森):
家里的計算機全部采用了家長控制模式,嚴格限制孩子的上網時間,正因為自己做電子產品更可以直接地感受到技術發展對兒童成長的威脅。他說:“我親身經歷過這個歷程,所以不想讓孩子再重復走自己的彎路”。
美國微軟公司的創始人比爾? 蓋茨:
所有有孩子都是13歲才有手機才可以玩,而且每天要在在完成作業的情況下才允許玩電腦 1 個小時左右。比爾蓋茨認為孩子只有獨立了以后,才可以科學合理地支配自己的時間,才有自控力。、
科技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和風險投資家們,也都表述過類似的觀點:限制孩子玩信息化游戲時間,即便在周末,孩子玩電子產品的時間也非常短。
1、不利于視力的發育
0-6歲孩子視力隨著體格的發育,其眼球也在不斷發育,眼軸長度增長。也就是視力處于發育的階段,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
我國國家教育部、衛生部 2014 年調查表明 :目前我國總共有4 億多近視患者,其中小學生中近視率在30% 以上。
近視除了遺傳因素,電子產品的廣泛使用長期使用也是是導致兒童近視的最主要原因
研究表明,持續閱讀時間超過 30 分鐘或者閱讀距離< 30 厘米的兒童近視的患病率增加明顯。
一個朋友是做幼師的,她帶中班一個小朋友已經戴200 度的近視眼鏡。而父母是沒有近視的,主要是就是爺爺奶奶看,天天不管他,天天看電視。而小朋友對于近視也沒什么概念,還覺得很好玩。
2、影響睡眠,引發一系列不良反應
孩子越小需要的睡眠時間越多,睡眠對孩子來說越重要,當孩子玩電子產品時,不但會無形中占用的睡眠時間,而且因為電子產品里的圖像的影響,學會導致孩子的大腦經常處于興奮狀態, 導致其難以入睡,引起睡眠障礙。
我們家菁菁有過幾次晚上做惡夢的經歷都是因為孩子看了一些有點暴力的電視,導致晚上睡覺時這些圖像進入她的大腦導致她出現做惡夢的情況。
而睡不好孩子精神不集中,長不高,學習差一系列問題就會接踵而至。
3、戶外運動時間少,影響體格發育
菁媽還記得小時候玩的游戲是:老鷹捉小雞、放風箏、踢毽子、彈弓、抽陀螺、過家家、丟沙包、捉迷藏、摸瞎子、手指翻繩、跳皮筋、跳繩。這些需要運動,而且是和小朋友們一些運動的游戲。
每天出去玩得都是氣喘吁吁、滿頭大汗的回家里,吃飯都會多吃一碗。
這些傳統的游戲可以游戲化的鍛煉了體質,提高了身體力量和協調能力,也充滿了趣味性,成為兒童生活快樂的源泉。
而現在的孩子拿個電子產品可以一個人呆一天。全身的血液循環都變慢了。孩子有胃口也不好,吃不下多少東西,生長發育也會受到不良的影響。
4、社交能力下降
我們以前喜歡玩過家家,這中間就可以很好的鍛煉孩子的社交能力,而且一般玩游戲就是一群人一起玩,伙伴關系可以很好的發展起來。還記得小時候最喜歡說的話是:我和你好,我不和你好,你和我好嗎?
而現在玩游戲,孩子可以一個人玩,搞自閉最容易。孩子會覺得自己不需要社交。沒有機會去學習社交,也不知道社交對自己的重要性。甚至導致孩子出現自閉的傾向。
5、思考能力,創新能力,注意力變差
電子游戲、動畫片等多色彩、多感官的影響,容易導致學齡前兒童對普通圖書產生排斥,甚至對于老師的講課也很難集中注意力去聽。長此以往可能會影響其注意力、學習成績等。電子產品內容的直接給予會使很多孩子喪失創新、思考能力,這不利于其未來的發展。
6、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
兒童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需要運動,長期坐在屏幕前,姿勢固定不變,可能會影響其身體的發育。而甚至有些孩子經常趴著或躺著玩游戲,會影響到脊椎的正常發育 ;
長時間觸摸電子產品或鼠標、鍵盤等的操作,也可能引起手指關節等的發育異常 ;
各類電子產品的輻射,可能會損傷兒童的細胞等,會增加孩子成年后血管、生殖等系統疾病的發生率。
7、增加孩子暴力的發生
很多游戲制作者為 了增加點擊率,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入一些不適合兒童觀看的廣告、視頻等,如暴力、 色情等信息,這會對兒童心理發育產生影響,不利于兒童心理健康發展。
幼兒園老師讓孩子自已玩過家家的游戲,結果不小會聽到“轟隆隆!我是拉斯拉夫人,消滅你們,消滅地球!” “快跑,快跑,保護好孩子!”“我要殺了你,嗚啊啊啊......”一會兩個小朋友就打了起來。
小朋友說他們玩的娃娃家主題是英雄爸爸救全家,其中一個小朋友是外星人怪獸,要把人類全都消滅掉。另一個小朋友英雄爸爸,要保護家人。而打架就是情節的需求,因為他們在看鎧甲勇士,覺得很是刺激,想在娃娃家中演。
小的小朋友只是過家家,大一點的可能就真的是暴力事情了。
1、不要電子保姆
家長不要把電子產品做為安撫物,比如孩子哭了就玩一會游戲 ,孩子不吃飯就吃了飯可以玩游戲。特別是車上很多家長都是讓孩子自由玩游戲的。
對于孩子而言,童年期的經歷,尤其是周圍人對待他們的模式,會逐漸滲透進入其潛意識中去,這對于其今后的性格、行為發展等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菩德曼曾經說過:“播種一個行為,你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獲一個命運。”
家長對待幼兒的獎勵方式,不應過度依 賴“信息化產品”作為對所有幼兒的獎勵和培養手段。否則,不僅不能起到積極正面的強化作用,反而會導致兒童做事的功利性、目的性。
2、多進行親子戶外活動,親近大自然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永遠都是大自然之子。
讓孩子在大自然里獲取早期經驗,會讓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新奇,去發現探究周圍世界的奇妙。
引導孩子多接觸大自然,多觀察探究周圍的事物,讓孩子的童年在鮮明的色彩中,在嘹亮顫動的歌聲中,在奔跑的游戲中,尋找屬于兒童的歡樂,展現自己純潔的天性。
3、可以玩但是由家長選擇內容和控制時間
我們家菁菁最喜歡看一種孩子玩手工的游戲,在游戲中發現果凍有很多添加劑吃了對身體不好,從此要買什么零食都會讓我幫看有沒有添加劑,大大減少了溝通難度。
所以家長給孩子看一些益智的游戲或者電視是可以的。
但是孩子自制力不高,為了防止電子產品對孩子身體的傷害要注意控制時間。
我們家菁菁看都是用定時器,給她選擇看15分鐘或者是20分鐘,時間到定時器響了就不能再看。
一般建議學齡前兒童每次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不應超過 20 分鐘, 每天累計時間不應超過 1 小時。
話題:你們家孩子每天玩多久的電子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