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款 ROG 幻 14
2022 款 ROG 幻 14 首次采用 AMD 銳龍 9 6980HS 處理器加 AMD Radeon RX 6800S 顯卡的 3A 平臺組合,配合 DDR5-4800 內存及 PCIe SSD。新款幻 14 支持雙顯三模技術,能夠在三種顯示輸出模式中自由切換。
屏幕方面,新款幻 14 還是今年首批配備 ROG 星云屏的筆記本電腦之一,該顯示屏在 2560x1600 分辨率下能夠提供 120Hz 刷新率、500 尼特峰值亮度,同時覆蓋 100% DCI-P3 色域以及擁有 3ms 的疾速響應時間,支持 Adaptive Sync 技術,通過 Pantone 色彩認證并支持杜比視界 HDR。
2022 款雷蛇靈刃 14
靈刃 14 標配 R9 6900HX 處理器,顯卡可選 RTX 3060、RTX 3070 Ti 和 RTX 3080 Ti,標配 16GB DDR5-4800 內存和 1TB PCIe 4.0 SSD。
屏幕方面,這款筆記本可選 14 英寸 FHD 144Hz 和 QHD 165Hz 兩種規格,前者 100% sRGB 色域,后者為 100% DCi-P3 色域。
外星人 X14
戴爾外星人 X14 筆記本搭載英特爾 12 代酷睿處理器,可選 14 核 Core i7-12700H 或 14 核 Core i9-12900H。顯卡可選 GeForce RTX 3050 到 3060。屏幕方面,外星人 X14 配備了一塊 14 英寸 1080p 144Hz 屏,色域達到 100% DCI-P3,支持杜比視界 HDR,支持 G-Sync Advanced。
IT之家了解到,三款 14 英寸游戲本最早將在今年一季度開始上市,更多配置信息和圖片請見:
《ROG 2022 款幻 14 官方圖賞:升級至 16:10 屏,AMD S 級處理器 / 顯卡》
《雷蛇 2022 款靈刃 14 筆記本官方圖賞:最高搭載 R9 + RTX 3080 Ti》
《外星人 X14 游戲本官方圖賞:搭載 12 代酷睿 + RTX 3060 ,僅 14.5mm 厚》
019-11-13 10:32
如果問你筆記本最輕薄能到多少?也許沒人能有個準確的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種輕薄的趨勢會繼續延續。11月13日,有一款特殊的筆記本問世,它的名字叫Peakago,尺寸為7英寸、重量為539克。一起來了解下吧!
據了解,Peakago微型PC具有7英寸的IPS可觸控屏幕,處理器為IntelAtom x5-Z8350超低功耗處理器。
這款處理器為四核心四線程,基礎頻率為1.44GHz,二級緩存2MB。該筆記本的操作系統為Windows10。
別看Peakago機身小巧,但是它的接口也有不少。
它擁有1個Type-C接口、1個USB3.0接口、1個Micro HDMI、1個Micro sim卡口、3.5mm耳機接口、1個Micro SD,基本可以滿足各種需求。
Micro sim卡的存在,可以讓該筆記本連接4G網絡,在沒有無線網的地方,這個設計是真香!
跟聯想Yoga筆記本類似,這款筆記本也支持360度旋轉,刷劇看電影、分享屏幕,真是各種姿勢都可以!并且360度對折后,還可以當作Kindle來用!
“目前的筆記本電腦太笨重、手機的工作生產力有限,續航不足。因此我們著手創建Peakago” “這是您在旅途中的完美工作伴侶。其緊湊的尺寸使您可以隨身攜帶它,而又不費吹灰之力,同時輕松完成這些任務!”Peakago的工作人員表示。
續航方面,該筆記本擁有4500mAh電池容量,外加上搭載英特爾的超低功耗處理器,想必會有一個不錯的額續航表現!
售價方面,可用的配置包括4GB RAM/64GB存儲(269美元),8GB RAM/128GB存儲(339美元)和8GB/128GB+4G LTE(399美元)。
此外,據Peakago官網介紹,該公司是一家專注于實驗室/筆記本生產的工廠,已有10多年的歷史,在英特爾,微軟,LG和許多其他主要品牌的不同OEM和ODM項目中擁有豐富的經驗。
責編:陶宗瑤
近 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 的更新再次給大家來了個措手不及,上周捧著剛買的 MacBook Air 美滋滋回家的朋友淚了,因為這是屬于「等等黨」的勝利。
在這次更新中,年初缺席的 MacBook Air 和入門款 MacBook Pro 都獲得了處理器和功能升級,其中最為亮眼的是 Touch Bar 成為了 MacBook Pro 的標配功能。
不過也有細心的網友發現, New MacBook(MacBook)的分欄已經在 Apple Store 下線,這款曾經因「輕薄」而聞名的蘋果電腦,一夜之間成了過氣網紅。
不可否認,它的設計仍是輕薄本中的佼佼者
在 2015 年問世的 MacBook 是蘋果第一款采用 USB-C 接口的蘋果電腦,這個接口取代了蘋果過去在用的 MagSafe 和 USB-A,統一將輸入和輸出任務都交給這 1 個接口去處理。
而會讓蘋果選用 USB-C 取代傳統接口原因,是因為機身最厚的地方只有 1.3 厘米,比現在的 MacBook Air 還要薄 2 毫米。
不過這也只是當年 MacBook 讓觀眾嘩然的其中一個地方,為了能讓電腦體積縮減到 iPad 一樣大小,蘋果進行了至少 5 種新嘗試,而它們在當時也引起了不少爭議:
相比起之前的剪刀腳方案,蝶式結構給體驗帶來的最大改變是大幅縮減了鍵盤的垂直空間,這讓電腦的主機部分厚度在 MBA 的基礎上被更進一步削減。
盡管蝶式鍵盤的成本比剪刀腳更貴、良品率較低,但有著空間優勢,蝶式鍵盤最終被發展到今天。
而為了將機身結合處高度整合,蘋果還首次在 MacBook 采用全金屬 Unibody 一體式設計,一體式轉軸鉸鏈和頂蓋都采用了鋁合金材質,從而塑造出一種優雅的緊湊美感。
通過將天線和底蓋整合在一起,我們設計出了一體式的金屬鉸鏈。這一創新,與 Unibody 一體成型機身一起,成就了蘋果有史以來第一款全金屬 MacBook。——Jony Ive
其實除了讓機身更輕和好看以外,MacBook 選用一體式機身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散熱所需。為了能將整機厚度控制在 1.3 厘米內,這款電腦采用了全新的內部設計——「被動式散熱」和「階梯狀電池」。
通俗來說,被動式散熱其實就是不使用散熱風扇,通過鋁合金材質本身的導熱性和通風孔進行自然散熱。
當然,為了控制處理器運行時所發出的熱量,MacBook 唯有向性能妥協,用上了針對無風扇設計的低壓處理器,也就是后來套上酷睿 i「馬甲」的酷睿 M。
階梯式電池設計是我當時頗為震驚的新技術,雖然它不是第一次在電子產品中出現,但當我看到這種設計能為這臺 12 英寸的小電腦帶來 9 小時的續航,這讓我立馬有了將舊 MacBook Air 換掉的決心。
總容量 39.7 瓦時的電池占據了 New MacBook 內的大部分垂直、水平空間,它們就像梯田一樣一層層規律排列,其目的是為了在弧形的 D 面內,最大程度利用內部空間。
▲ New MacBook 拆機圖. 圖片來自:iFixit
而我們在這張拆機圖也能看到,電腦主板的大小實際上只比成年人的巴掌大一點而已,電池占了約 70% 的水平空間。
用上了只有 5W 功耗的酷睿 M、比 12 英寸屏幕、一體式金屬機身、無風扇設計、蝶式鍵盤、階梯式電池、USB-C 接口……最終 MacBook 被控制在 28.0 x 19.6 x 1.3cm(最薄處 0.35 厘米)的體積和 0.92 千克的重量,比全裝上陣的(主機+鍵盤+手寫筆≈1.05 千克)12.9 英寸 iPad Pro 還要更輕一些。
然而,本應是優勢的體積,卻反而束縛了電腦的性能。
被局限的性能
兩年前的某天,我帶著剛買的 MacBook 和同事出差,在飛機上我掏出了 MacBook 準備辦公,殊不知我的同事對我說了一句話:
你干嘛帶著個 iPad 出差?
當然,他肯定知道我手上的是電腦不是 iPad,只不過他是用「iPad」來比喻我手上的 MacBook。
因為蝶式鍵盤猶如敲桌板的體驗、酷睿 M 處理器的性能,這些都是這款產品在當時無一不被詬病的地方。即便 MacBook 運行的是 macOS,也具備電腦的配置,但它也仍然被貼上「不像是電腦」這個標簽。
實際上,相比于同期的輕薄本,為了讓機身達到半個 1 元硬幣的厚度,蘋果對 MacBook 進行很大程度的妥協。
比如性能,為了找到散熱和續航的平衡點,電腦內沒有搭載散熱系統,即便是散熱銅管也沒有配置,僅依靠緊湊的鋁合金機身散熱。因此唯一可選的處理器就是酷睿 M,因為只有這款處理器能針對無風扇設計優化,而且功耗只有 5W 而已。
然而低壓處理器短板是性能,如果我告訴你 MacBook 的酷睿 M3 性能實際上比 2014 款 MacBook Air 的 i5-4260U 還要弱一些的話,你可能會說「新款怎么可能會比舊款弱?」
但事實的確如此,因為酷睿 M 的優勢是在功耗和溫控上。
▲ New MacBook Air 比 MacBook 更大,注意該機內置了散熱風扇. 圖片來自:iFixit
緊湊的設計和被局限的性能,注定了 MacBook 不是一款適合創作和娛樂的設備,它并不能讓你隨時打開某個游戲暢玩一番。
而且過于緊湊的內部空間,也沒有給電腦增加配置的余地,除非對這款產品重新設計,否則現有的模具只能以電池來換取功能了。
重疊的市場定位
真正讓 MacBook 退市的原因其實并不只是產品本身,另一部分原因是蘋果產品線出現變化。
近年我們能看到的一個現象是:iPad 開始往「生產力工具」靠攏,新 MacBook Air 回歸「輕薄本」的位置 ,MacBook 的優勢變得越來越少,定位尷尬。
▲ 舊款 MacBook Air 與 New MacBook. 圖片來自:The Verge
MacBook 于 2015 年登場,對比那時同樣是以輕薄著稱的 MacBook Air,MacBook 雖然性能孱弱,且定價逼近萬元,但其小巧精致的設計和 Retina 屏幕,一直能讓 MacBook 保有相當可觀的競爭力。
然而在 MacBook Air 更新后,蘋果筆記本電腦的產品線出現了重疊的尷尬。
更大的機身體積,讓 MacBook Air 能容納更多迎合競爭力的功能,比如 Touch ID、比如更好散熱系統……新款的 MacBook Air 已經補全了舊款的短板,擁有了 Retina 屏幕之后的它已經向 MacBook Pro 看齊,而久久未經更新的 New MacBook 已經被趕超。
▲ New MacBook Air
除此之外,隨著蘋果近年逐步完善 iPad Pro 的硬件和系統,MacBook 原本的便攜性優勢也被更進一步削弱。從前我們會用 MacBook 來進行文字類的輕辦公,但現在 iPad Pro 已經能滿足到文字輸入、繪圖、網頁預覽這些需求。
而且無論是重量還是定價,iPad Pro 也只是 MacBook 的三分之二,相比于動輒接近萬元的定價,顯然 iPad 更易被用戶接受。
究其根本,其實自去年新 MacBook Air 問世、iPad Pro 擴展新開始,MacBook 退出市場的計劃就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
在 MacBook Air 推出后,MacBook 對比 MacBook Air 在產品上除了重量和體積,已經沒有太大優勢,而且 MacBook 自身較高的工藝成本,也讓它一直處于不低的價位段。加之,今年 iPadOS 大幅提升了 iPad 的獨立性,更是將 MacBook 推向了邊緣化。
舉個例子,今天我們若是手拿 8500 元的預算,用于文字編輯、網頁瀏覽等輕辦公的話,我們可以買一臺 11 英寸蜂窩版的 iPad Pro,并外加鍵盤和 200GB 的云盤服務。
若是要用到 macOS,新 MacBook Air 的定價是 8099 元,相比 12 英寸、售價 8988 元起步的 MacBook,MacBook Air 的屏幕更大、處理器更先進、支持指紋識別,甚至還多一個 USB-C 接口。
更關鍵的是,在加入前面提到的這些新功能后,整機重量對比 MacBook 只是增加了 300 克,大約只多了 1.5 臺 iPhone XS Max 的重量而已。
▲ New MacBook / New MacBook Air / iPad Pro 價格對比
因此,與其他兩條產品線重疊的 MacBook 退出市場也是必然的趨勢,在 MacBook Air 接力后,MacBook 這款發展到頭的產品也是時候功成身退了。
MacBook 下架了,但它并不失敗
回望過去,MacBook 的問世,代表了一個時代的來臨;眼看今天,MacBook 的謝幕,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結束。
但我認為它并不是一款失敗的產品。
輕薄是 MacBook 的特性,在這個特性基礎上,蘋果將所有的嘗試都設計在這個 12 英寸的電腦內,一體式金屬機身、USB-C、蝶式鍵盤…… 而在過去 4 年里,MacBook Pro 和 MacBook Air 都相繼用上了 MacBook 這些技術,并且在此基礎上加以升級。
換個角度看,MacBook 就像是這些技術的開山元老,蘋果先用這款產品在市場試水,然后在后續產品廣泛應用。實際上,MacBook 在過去一直都是蘋果電腦的先驅,這個「傳統」自 2006 年第一代 MacBook 首次使用鏡面屏幕、第二代 MacBook 首次使用金屬機身開始,就一直被蘋果延續至今。
你看,一體式金屬機身、蝶式鍵盤、USB-C,這些在 4 年前只有 MacBook 才有的東西,今天我們在其他蘋果電腦都能用到了,MacBook 也就完成了它開拓技術的使命(雖然蝶式鍵盤一直修不好)。
▲ 圖片來自:The Verge
MacBook 的落幕并不代表它不再和我們見面,相反,我更期待下一款 MacBook 的到來。
第一世代的 MacBook 誕生于 2006 年,2011 年停產,MacBook Air 接班其輕薄本的位置;4 年后的 2015 年,第二世代的 MacBook 登場,再次將蘋果筆記本產品線推進一個新時代。而在這個規律下,如今的 MacBook 就像是落幕后的演員,正準備著下一場好戲的到來。
不過今年蘋果高層變動頗大,蘋果還會堅持這個規律嗎?
題圖來自:Sixcol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