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外星人四代7765顯卡筆記本,還有蘋果的這種。這個是視網膜屏的筆記本,這個也是外星人的筆記本。還有9代的主機,里邊顯卡是160太16G的駭客神條,CPU是9400不帶核顯的CPU,16G內存。這個顯卡大概率不是寬卡,因為100太確實跟9400差不多時間出現的。
北京收獲歸來,看一下都收到什么東西。首先是這些小米的掃地機,還有小米的攝像頭。其實重點是這些東西,這好像是一個磨東西,這個是卷尺,挺老了。這個是錯,這兩個也是錯,這是曲線鋸,還有這種扳子。這個好像是氣動旗子,也是對,在這氣動旗子都是銅的,外邊都是鋁的,這個就不知道干什么了。
這還有這是個光貓,這應該是魚缸里邊止癢的東西。這個是華碩的帶眼睛的筆本,4帶7960顯卡的游戲本。下邊是這種平板,不過應該是有ID的,那邊充電也沒開機,能充電但是沒有開機。
這個是六代i5的筆記本,帶一個AMD的顯卡,成色倒是可以,就是這磕了一下,整體都是能用的。這個好像是交替的用的,里邊帶個鋰電池,但是現在應該里邊發動機壞了,電池是好的,可以改一個霍電源。還有這種大意的聲卡,帶話筒的,華裔之聲的聲卡。
下邊是攝像頭,這個是不知道什么牌的。還有洗車機,包括這種小度。這個是小米的小按音箱,海康威視的88632K8,已經開機了。這個是SFS,里面帶個刷新。
可以來直播間看一下。
家好,我是北京比諾電腦店小聶。今天又是個風和日麗的一天,我大約有一個多星期沒有更新過視頻了。最近實在是太忙了,我每天不是在外邊裝監控,就是布網線、布光纖的。今天算是閑下來了,跟小麗一起把店里的工作都做好。
五月就快來了,這將是本年度的第一個淡季。不知道外邊還有沒有那么多的小工程來讓我做實體店的生意,真的太難了。每天我都在想辦法,想把我的店面在線上增加展現率,盡量讓周邊的客戶能更容易的找到我們店面,真的太難了。
線上做推廣一般都需要購買APP商家服務,不僅如此買完商家服務后還需要競價排名,算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投入。同行這么卷,利潤又很微薄,加大推廣的費用真的不利于我們長久發展。
我可能更該考慮的是完善我們的服務體系和商品渠道。我們其實早就開始凈化商品渠道,比如那些每天在網店里惡意競爭、惡意比價的品牌,還有那些售后難、服務難的品牌,我們已經終止了與其合作。
我想再繼續拓展一下商品線,比如打印機耗材和電腦周邊耗材,這些可以及時響應周邊商圈企業用戶的需求。接下來要提升的就是服務品質和商品品質。我不抱怨各行各業的卷,也不抱各種各樣的不平,做好自己路在腳下。
最近我正在考慮收個徒弟,主要是跟我學習電腦方面的技術和監控方面的技術。年齡在24歲以內一定要男孩,學成以后可以直接入職到我們公司。看到視頻的小伙伴可以幫忙介紹介紹。
不知大家喜不喜歡看我的日常視頻分享,里邊講述的都是我們店里的日常。從現在起我會不斷地更新內容,跟大家分享更多更有趣的日常經歷。感謝大家的觀看。
今,不少街道社區的老年居民成為志愿者隊伍的重要力量。但老年人擔任就業志愿者,幫著街坊鄰居找工作,您聽說過嗎?
在馬連道社區,有一家已經延續十余年的“就業超市”,每天下午,都有老人自發于此值班。推崗位、聊政策,分享喜悅、倒倒“苦水”……鄰里間的親近和信任,讓這里充盈著滿滿的人情味兒。
溫馨小屋,總有慈祥笑臉
自馬連道北里小區東門入內,4號樓的一處單元門前,拾掇得整潔醒目。沿樓梯向下半層,“智慧就業服務超市”便呈現在眼前。
就業指導區、就業信息區……不到三十平方米的小屋別有洞天,細細劃分為數個區域。圓桌椅搭配綠植,看起來猶如溫馨的茶室。幾塊電子屏幕按高校畢業生、零工等進行分類,不斷滾動顯示著崗位招聘信息。
午后,正是居民志愿者的值班時間,幾位阿姨團團圍坐,聊起最近的就業形勢,惦記著還沒“落聽”工作的街坊孩子。有人進來,阿姨們總是會熱情相迎,遞上一杯茶水,親切地問問情況。那些慈祥笑臉,不知不覺就讓人卸下忐忑,將心里話一吐為快。
自2013年6月掛牌以來,“就業超市”已走過11年光陰。“11年,說起來多么漫長,但總覺得還像昨天的事兒似的。看到各級部門對就業工作始終這么關注,心里真是特別高興!”共和國同齡人,75歲的張增討頭發花白,精神矍鑠。講起話來語速飛快,中氣十足。她是就業超市的“靈魂人物”,大伙兒口中的“張老師”。以她為核心,就業超市不斷更迭升級,在廣外街道市民服務中心指導下,打造一刻鐘就業服務圈,走出一條以居民為主導、精細化就業的實踐路徑。
能人出馬,義務排憂解難
時光轉回11年前,微微泛黃的老照片中,“就業超市”掛牌場景生動如昨。
其實,在最初亮相時,這里應該叫作“社保超市”。馬連道社區就業服務專員程燕回憶,轄區國有大企業較多,此前在“下崗再就業”大潮中,不少居民的再就業壓力較大,對社保服務需求相對較為迫切。“印象中那段時間,每年我拿到的名單,下崗居民得超過100人。”
下崗了,還能不能再就業?將來的養老怎么辦?保險擱在哪兒?人們發現,好多政策都不太了解,心里非常焦急。張增討退休前在西城職介工作,對政策咨詢、待業保險、招工招聘等極為熟悉,是社區相關領域的“能人”。這種情況下,年過六旬的她被當時馬連道社區書記請來,在居委會為居民義務解答相關問題。
后來在居委會支持下,騰出來如今這間專門的小屋,作為接待有需求居民的相關場所,并掛牌“社保超市”,這也是當時北京的首家社會保障服務“超市”。
左手崗位,右手聯系推薦
既然是“超市”,就得有“商品”。除了政策咨詢解答,“顧客”最關心的肯定是招工信息。大伙兒一合計,建立一支志愿者隊伍,幫著人們找工作!
“志愿者沒有待遇,老同志有愛心、有熱情,也能體會找工作的難處和焦慮。”懷著這樣的想法,張增討廣泛邀請樓上樓下、前院后院的相熟街坊加入,一批五六十歲的阿姨,成了“張老師”的鐵桿耳目。
十多年前,智能手機還不普及,公眾號、短視頻等渠道也尚未出現,尋找崗位信息全靠大家多跑多問。用元老志愿者孫阿姨的話來說,可是“著了魔了”。知道樓上住著單位管人事的,就敲開門找人家,說“超市”成立了,招工的話多來發發信息。走在路上,聽說哪個單位缺人,也會上前詢問。甚至在公交車上遇到招工信息,不顧車輛搖晃,趕緊湊過去抄下來,回來交給張老師……
張增討退休前,與一些單位建立了聯系,程燕也經常去街道、職介中心收集崗位。拿到的信息,大伙兒按轄區單位、大學生、大齡失業人員、外來人員四個方向,分別整理張貼到各個“專柜”上。那些一沓沓或手寫或打印的紙張,凝結著社區工作者和老人們的一腔心血。
左手收集崗位,右手還要讓更多求職者知曉這一陣地,“推廣”同樣是志愿者們的任務。早市、公園、遛狗、買菜……阿姨們一旦聽到有人想要找工作、打零工,就會主動上前介紹。“自己鍛煉得膽子挺大,陌生人也敢去搭話。”志愿者龐阿姨笑言,因為兒子就是通過“超市”找到了一份質檢所的工作,一做好幾年,感覺非常不錯,自己便也愿意推薦給別人。
馬連道社區書記張婉婷告訴記者,類似家人就業后,家屬幫著宣揚的事例不勝枚舉。“雪球”就這樣越滾越大,“超市”逐漸成了周邊比較有名的招工場所,“就連從西站下了火車的人,也會先來這邊看看工作機會。”
幫扶勸導,助力走出家門
這些年,“超市”為求職者尤其是困難人員提供幫助的故事,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令大伙兒印象深刻的是,居民楊大爺的兒子覺得自己學歷一般,求職時有些自卑,遲遲沒能工作。楊大爺慕名找到“張老師”求助,了解到小伙子學的是計算機硬盤維修,剛好轄區一家單位需要這個崗位。張增討便為他聯系,還進行面試指導,從表情到應答都多次模擬。“我告訴他,振奮起來,你一定能行!后來應聘成功,父母專門向我們報喜,說發了皮鞋、工作服,中午還管飯,全家人特別高興!”
居民小于體重超過200斤,技能和學歷有限,數次求職均以失敗告終。程燕連番奔波,終于為他聯絡到“交通協管員”崗位,成功就業的小于非常欣慰,感慨“得到了社會的認可!”
“不是說我們多么神通廣大,來了就能包找工作。但對有困難的居民,會在不違背規定的前提下,幫著給熟悉的用人單位打個電話,盡量推薦。”張婉婷介紹,“超市”與不少轄區單位建立了長期聯系,附近的一些茶城,從開業以來都是社區幫著招人的。
有時,幫忙找工作也需要技巧。程燕談到曾為一位近50歲的居民找過兩三次工作,對方均以離家遠、不合適等理由拒絕,但仍表示自己確實有工作意愿。“他曾是一家私企的管理干部,下崗后好幾年沒出去工作,我們分析,他可能是邁不出第一步。”
后來,書記張婉婷好不容易“挖”到一個崗,附近一家事業單位食堂,需要給采買人員開車的人。面試成功后,他又找理由不想去,稱“我開車,違章了算誰的?”對方瞻前顧后,令人又好氣又好笑。程燕勸,“給你配車配人,咱自家買菜條件都沒這么好。你先堅持一個月,領了工資再說做不做,到時候不想干,我們絕對不攔著。”鼓勵勸導下,居民終于愿意走出家門,一晃五年過去,現在已經是單位后勤的小主管了。
傾訴解悶,服務做到心坎
崗位人員流動變換,志愿者們始終堅守。小小“超市”,還成了附近老人傾吐心聲、聊天解悶的去處。有父母因為子女不上班,跑來訴苦,大伙兒總是會盡力寬慰,有時還試著把孩子請來聊一聊。“爸媽‘嘮叨’不見得能聽,阿姨們講講其他人的故事,勸解一番,興許有用。”
張增討曾遇到一個不想工作的孩子,母親抱怨每天都要三頓飯送到跟前兒。“我跟她說,你剛50多歲,身體也行,干脆出去上班,不給他做飯,也是個榜樣!”在介紹下,這位母親真的出門工作了,不久后,孩子也受到感召,找了份力所能及的工作。
最近,“超市”再次升級,掛牌馬連道社區“智慧就業服務超市”,創新推出社區推陳更新、崗位驅動創新、線上云端更新、“黨建+就業”融合創新、團隊增能知新等“五新”工作計劃,大伙兒更有干勁兒了。龐阿姨樂呵呵地告訴記者,“想到自己60多歲了,還能做點事情,給別人提供一點幫助,覺得很有價值!”
在張增討看來,就業工作發動老年人參與,猶如在社區打開了“信息天線”,暢通“毛細血管”。配合各級政策、服務專員等及時響應,能切實將精準服務推送到居民的家門口、心坎兒里。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