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對果粉這個詞進行忠誠度分類,即便是隨時追新iPhone手機的那群人,也不能說是最堅定的蘋果擁護者,因為現如今的安卓手機,層出不窮的黑科技也瓦解了不少原本忠實的果粉們。那么誰才是果粉中立場最堅定的那群人呢?答案來了~
蘋果電腦是專業的設計類電腦,它色彩管理比windows好不少,相應的圖形軟件也比較人性化,熟練的話工作效率相對更高。而且蘋果系統講究的就是閉源、穩定,這個對設計師來說可太重要了,誰都不想快弄完了結果電腦死機了,分分鐘砸了電腦的心都有。還有,mac總的來說更具美感,更能討圖形設計人員的歡心。其中蘋果優秀的色彩調節能力,讓圖片的美感絲毫畢現,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婚紗影樓都用蘋果電腦的原因,顧客是不懂得,但她們一進門,看到一排蘋果電腦,感覺這家影樓就很專業的樣子,看樣品、選片的時候就感覺拍的色彩飽滿好看,價格貴也認同。
全新 iMac 發布后,配置又進行了超強升級。這次新款 iMac 搭載英特爾最新的第八代和第九代酷睿處理器,21.5 寸 4K iMac 可以選配 6 核第八代酷睿 i7 處理器。27 寸 5K iMac 可以最高選配 8 核第九代酷睿 i9 處理器,最高睿頻至 5.0GHz。21.5 英寸 iMac 現可配置 Radeon Pro Vega 圖形處理器,將圖形處理速度提升最高達 80% 之多。而配備 Radeon Pro Vega 的 27 英寸 iMac 現可提供比以往最快達 50% 的圖形處理速度,要不說專業就是專業呢,當然,新iMac的價格也一如既往的美麗。
1998 年 5 月 6 日,喬布斯舉行新品發布會,一臺藍色半透明的計算機出現在舞臺中央,第一代 iMac 發布了。細細一算,距今已經21年,從第一代的大頭,到2004 年蘋果推出當時全球最薄的臺式電腦 iMac G5,輕薄的外形已經跟現在有點類似,再到現在的超薄一體機,無論是性能和美感都在巨幅提升著,雖然蘋果對屏占比并不是那么熱心,但總歸也是在進步的,而且在屏幕細膩程度上,蘋果是當之無愧的NO1,去Apple Store 零售店看看,你就知道設計師們為何如此推崇蘋果了。
不過iMac的這個外觀設計,看來是到達一定瓶頸了,性能我們有理由相信,真的一代比一代強,但是這個外觀,雖然經典,但是有點審美疲勞,距離上次外觀大換代,已經過去整整七年,還是依然如此,有點不應該。未來加來捋一捋蘋果iMac的設計變遷。
Apple于2007年8月首次推出了鋁制iMac,使其采用20英寸和24英寸兩種型號。與之前的iMac塑料設計相比,這是一次重大更新,iMac在2004年8月至2007年8月期間提供17英寸,20英寸和24英寸屏幕。
2009年,Apple以21.5英寸和27英寸的鋁制一體成型設計改進了其iMac系列產品,推出了目前仍在使用的兩種屏幕尺寸。這種設計最終塑造了iMac的未來。
2012年10月,Apple重新設計了iMac,采用超薄側面輪廓并拆除了SuperDrive。雖然最薄點的尺寸為5毫米,但背部仍然有一個難看的凸起,以容納iMac的內部和冷卻系統。所以iMac從正面看,真的美爆了,但是從側面看,討厭的弧形讓本來纖細的機身變得臃腫起來,美感盡失。
自2012年推出21英寸和27英寸一體成型鋁合金設計以來已有七年了。作為用戶,我們在享受高配置高流暢的同時,一塊適宜的屏幕也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提升愉悅感。比如現在熱銷的帶魚屏、曲面屏等,未來加現在在用的是LG的34UC88,34寸帶魚曲面屏,看電影真有影院級的體驗效果。既然提到了尺寸,未來加再多說一句,21英寸的顯示屏真的很難滿足日常需求了,27寸也只能說平面顯示器尚可,如果蘋果后續有意想做曲面顯示器的話,27寸是遠遠不夠的,就像用過iPhone6plus之后,什么小屏3.5英寸,所謂的單手經典尺寸,呵呵,根本回不去了。。。
新款21.5英寸iMac:視網膜4K顯示屏,第八代Intel Core i3/i5處理器,Radeon Pro 555X/560X圖形處理器,8GB 2666MHz DDR4內存(可選配 32GB),1TB存儲容量,起售價10199元。
新款27英寸iMac:視網膜5K顯示屏,3.0GHz六核處理器/3.1GHz六核處理器/3.7GHz六核處理器,Radeon Pro 570X/575X/580X圖形處理器8GB 2666MHz DDR4內存(最高可選配64GB),1TB/2TB存儲容量,起售價14199元,高配版售價18199元。現在還有24期免息,剛需可入,壓力也不大。
Phone14發布,乏味的創新,還是迎來果粉的追捧。
從Apple I算起,蘋果電腦已誕生了46年。
從初代iPhone算起,蘋果手機誕生了15年。
僅從時間來看,蘋果公司的產品年齡都不大,但在科技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蘋果公司的產品是如何進化的?
大概在十四五歲的時候,喬布斯看到有雜志報道,有人能免費打電話。
當時大概是上世紀70年代初,喬布斯一邊心想怎么可能呢,一邊又在尋找資料。
在一家圖書館里,喬布斯和好友斯蒂夫找到了一份AT&T技術手冊,原來當時打電話的嘟嘟聲,是從一臺計算機傳到另一臺計算機的信號,它可以控制交換機的工作。
花了三周時間,兩人根據這個原理,模擬不同頻率的嘟嘟聲,做出了能免費打電話的“藍盒子”。
兩人弄到了梵蒂岡教皇的電話,冒充基辛格給教皇打電話,最后還是憋不住笑才穿幫的。
有了藍盒子,就可以免費上網了,不用再支付高昂的網費。
但是,兩人都沒有電腦,想要買一臺又沒錢。
于是,只好自己動手做,1976年,純手工打造的Apple I問世。
Apple I還算不上是電腦,只是微處理器。
但在當時來說,這已經是非常先進的科技設備了。
看到喬布斯他們做出了這么先進的設備,身邊的朋友也想要一臺。
因為是純手工制作,就算是零件也是手工打造,做一臺大概需要60個小時左右。
為了提高效率,他們在鍍銅的玻璃纖維板兩面腐蝕出銅導線,做出了印刷電路板,幾個小時就能做出一臺Apple I。
印刷電路板,這也算是比較先進的電腦配件了,喬布斯兩人就準備多做點賣掉賺錢。
他們找到了一家計算機商店,老板很爽快地答應了要50套,不過不要電路板,而是要整機。
就這樣,喬布斯他們開始了商業化。
在設計Apple II時,史蒂夫希望增加彩色圖形界面,喬布斯希望不管是硬件愛好者,還是軟件愛好者,都能使用,希望Apple II是一臺功能齊全的個人電腦。
最終推出的Apple II采用米黃色的塑料外殼(其他電腦外殼是木質或者鐵制),帶有一個較大的光盤(存儲),可以拓展內存,還有兩個手柄和演示盒,可以編程。
這款作為蘋果公司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款電腦,受到了用戶的歡迎,經銷商蜂擁而至,16年賣了五六百萬臺。
Apple II發布兩年后,喬布斯到施樂公司去拜訪,施樂Palo Alto研究中心為pc的形成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施樂很大方地為喬布斯介紹他們的研究,展示了三個項目,面向對象編程、計算機網絡系統和圖形用戶界面。
前兩個項目喬布斯都沒怎么聽,注意力全放在了第三個項目,喬布斯驚嘆:“這個創意太棒了。”
隨后在1983年,蘋果公司推出了全球首臺圖形界面計算機Apple Lisa,將之前混亂的代碼,變成了整齊的圖形界面。
雖然這款電腦因為設計不夠成熟,且價格高昂,早早退出了歷史舞臺,但開啟了蘋果電腦的圖形界面歷史。
1984年,蘋果發布了第一代Macintosh個人計算機,售價2495美元。
跟前幾代蘋果電腦相比,Macintosh的體積變小,顏值也更高。
這款電腦采用了圖形界面的操作系統,并且搭配了一塊512x342的單色顯示屏,光標、窗口等元素一應俱全。
后來在此基礎上,又推出了 Macintosh 128K、Classic、LC 等多個版本。
當時蘋果電腦用的系統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名稱,被稱作System,第一版是System 1,下一版則是System 2,以此類推。
System的功能迭代,體現了喬布斯驚人的想象力和用戶洞察力。
System 1系統開機后,有一個微笑的電腦圖標,這就是最早期的蘋果系統歡迎界面。
菜單和窗口出現,已經接近現在所使用的系統邏輯。
系統出錯之后,會彈出一個帶有炸彈的提示界面,當系統崩潰之后,還會彈出一個傷心的表情。
System 1里面,已經出現了小游戲,這個畫面,看起來也是相當精致了。
喬布斯曾吐槽微軟沒品位,字體都是抄別人的,所以,Macintosh從一開始就設計了自己的字體。
在 System 1 當中,已經出現了文件夾的概念,但只是一個概念,沒有實際功能。
在System 3中,文件夾不再是一個虛擬的概念,有了實際的功能。
System 3里垃圾桶(回收站)的圖標上增加了有垃圾文件和已清空兩種狀態,并且給系統新增了一個歡迎界面。
游戲畫面上,看起來也更復雜,更精美,有了空間感。
到了System 5版本,Macintosh已經開始支持多任務運行,但受限于硬件條件,多任務運行時速度明顯下降。
System 6是一個階段性集大成的版本。功能得到完善,系統版本和軟件版本得到了統一。
最引人關注的還是System 7版本,實現了從黑白到彩色的躍遷,色彩的變化比一些新功能出現還具有視覺沖擊力。
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進行全局色彩設置。
控制面板里,圖標的樣式得到了統一,且排列上更整潔。
1996年,喬布斯重回蘋果,隨后Macintosh系統重新設計,System系統更名為Mac OS。
我們回到蘋果的電腦上。
1989年,蘋果公司發布了第一款便攜式電腦Macintosh Portable,雖然是便攜式電腦,但重量有7.25千克。
值得一提的是,這款電腦在1991年搭乘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首次從太空發回電子郵件,在歷史上留下了濃濃的一筆。
1991年,蘋果公司推出了便攜式電腦Macintosh PowerBook。
跟前一款電腦相比,顏色變成了黑色,鍵盤放到了上方,鼠標放到了正下方,整體尺寸得到縮小,也奠定了未來筆記本電腦的形態。
1993年,蘋果推出了Apple Newton,短短4年后就停產了。
Apple Newton雖然是曇花一現,但其作為全球第一款掌上電腦,算是iPad的前身,為電腦的多形態發展提供了思路。
喬布斯思維超前可見一斑,除了圖形界面、筆記本電腦、掌上電腦,一體機也是出自蘋果公司。
1998年,蘋果公司推出了Apple iMac G3,這是蘋果公司面向普通消費者推出的第一款電腦。
這款電腦值得稱贊的是,第一次將主機和顯示器融合在了一起,算是一體機的鼻祖,其次是外殼的色彩鮮明,一款產品有5款顏色。(這種排列方式的產品宣傳圖蘋果公司還在使用)
到此為止,蘋果公司電腦產品的三個系列均已出現。
2002年系列G4產品的出現,徹底奠定了如今產品的風格。
先是推出了筆記本電腦Power Book G4。
這款電腦的形態跟如今的電腦幾乎沒有區別,采用鈦合金的外殼,顯示器已經足夠大,分別為12寸和17寸,裝備了前置吸入式光碟機。
接著推出了iMac G4。
雖然底座還有進化到最終形態,但可以隨意調節屏幕的角度,顯示屏跟之前的產品相比,已經做到了超薄。
2004年,發布的iMac G5,徹底進化到了如今的產品形態。
從2004年至今,iMac系列產品在外觀上沒有什么大的變化,調整的地方只有尺寸越來越大和屏幕越來越薄。
2006年,蘋果公司將iBook更名成為Mac book,推出了Mac Book Pro。
從這款筆記本開始,蘋果公司放棄了IBM的處理器,用上了Intel的處理器。
這款筆記本也正式開啟了Mac book的序章,跟iMac系列產品一樣,外觀的改動很小,后續的產品開發,更多的是在硬件和軟件做文章。
2007年,蘋果公司推出初代iPhone手機,一款革命性的手機、一款帶有觸控屏幕的iPod、一款具有桌面級電子郵件、網頁瀏覽、地圖和搜索功能的互聯網通訊設備。
初代iPhone對手機行業做出革命性的顛覆,iPhone 4時將這種顛覆做到極致。
(本文不詳細講述iPhone手機的進化史,下期會推出iPhone進化史。)
值得一提的是,當產品形態完成后,蘋果公司開始自研芯片。
2010年設計出了第一款手機處理器A4芯片,目前已經更新到了A16。
2020年推出了電腦處理器M1芯片,目前更新到M2。
蘋果芯片的性能強大,市場口碑非常不錯。
看完蘋果電腦的進化史,從頂級產品經理喬布斯這里,我們應該認識到做爆品的幾個關鍵點:
1、做產品要時刻創新。喬布斯手里的蘋果,每一次推出新品都是在創新,不管是一體機、掌上電腦,還是軟件系統的開機表情,都走在對手的前面,就連最不起眼的字體,喬布斯也做了創新。
2、做產品從用戶角度出發。電腦最開始是給專業人士用的,電腦公司都在往編程的方向努力,但喬布斯在參觀施樂公司時,第一眼卻看上了圖形界面,只有圖形界面的電腦,才適合普通人。
如果僅聽他人的吹捧,很難想象喬布斯的厲害之處。
看到蘋果產品的進化史,才能感受到喬布斯的魅力。
就如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為其寫的悼文:
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重新定義了整個行業,他改變了我們每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科洛弗道11號)
那些年你打開過的后蓋、升級過的RAM和處理器干杯!
你使用 Mac 產品多少年了呢?如果你是現代 Mac 用戶,那么你應該沒有了解過,以前 Mac 設備的可升級性很高,很多時候用戶都可以自行動手,升級設備中的內部部件,所以很多用戶的一臺 Mac 通??梢赃B續用上好幾年的時間。
但是如今在 Mac 產品中,出于設計和設備性能等因素的考慮,用戶自行升級 Mac 的可能性已經很低了。這也讓很多以前喜歡動手升級 Mac 的用戶稍覺不習慣。下文就是一名用戶回憶自己當年曾經動手升級過的 Mac 產品:
大學的時候,我就試過用同學和朋友們淘汰的部件自己拼出了一臺電腦,不過這臺電腦沒有外殼,所以我只好把它放到鞋盒里。沒有外殼也意味著它沒有電源鍵,所以要用這臺電腦的時候,只要一把螺絲刀接上邏輯板上的兩個點,電腦就馬上亮起來了。
如今自己淘零件組裝電腦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現在的電腦設計精美,設計嚴謹,用戶不能隨便動手拆解,買來之后也別想升級內部部件。如今看著自己手頭這些沒法升級的 Mac,我竟然有點懷念那些年我用過的可升級的 Mac 設備。
Power Macintosh G3 (Blue & White)
我的首款真正屬于我自己的桌面電腦是 Blue & White Power Macintosh G3(它的代號就是 Yosemite),直到今天這臺電腦還安安靜靜地呆在我的辦公室中,等待著或許有那么一天我會想起來要重新啟用它。
Power Macintosh G3 曾經是一款怪獸級的電腦,擁有典型的近代蘋果美學設計,機身的接口也更容易訪問,并奠定了后來多年的蘋果臺式機設計基調。
B&W 比較令人驚艷的地方在于它升級起來比較方便。因為這臺電腦的側面“暗藏玄機”,我們將側面打開之后就能夠看到電腦的內部構造。
通過這樣的設計,蘋果允許用戶更加輕松的往里面增加驅動,RAM 內存以及插卡槽,甚至整個邏輯板——它被安裝在門上。當時喬布斯在發布會上說“我們不去考慮設計看起來怎么樣,我們考慮的是,設計用起來怎么樣。”
在使用這臺設備的那些年里,我對它的內部部件進行了多次升級,包括處理器,所以設備的壽命也比預期的要長很多。不過它是我所擁有的最后一款專業 Mac 產品。
iMac G5
相比之下,iMac G5 則是我父母的第一臺 Mac。這款全白 iMac 的機身設計一直沿用到了今天,但是在可升級性方面,它就遠遠優于現代 iMac。
打開 iMac G5 比打開 Power Mac G3 難度要稍微高一點,你得把它的屏幕朝下放好,然后把螺絲釘扭出來,整個后蓋就可以取出來了,你會看到機身內部所有部件。硬驅想換就換,RAM 想增加就增加,甚至你想把風扇取出來都行。
可惜在后來的幾代 iMac 中,蘋果公司漸漸改變了 iMac 的設計,如今在 iMac 中用戶能夠上手能夠升級的或許就只剩下 RAM 了,而且還是只有 27 英寸機型了。不過用戶也應該慶幸還可以升級RAM,因為在便攜 MacBook 筆記本中,蘋果的限制已經讓用戶無從下手了。
PowerBook G3
說到便攜筆記本,我的第一款 Mac 筆記本電腦是 PowerBook G3(代號 Pismo)。這臺Mac上用戶可以隨便升級驅動器和電池,而且用戶只要能夠把鍵盤打開,那么他們就能夠看到機身內部更多部件,升級RAM和內部驅動都輕而易舉,甚至可以增加 AirPort 卡——這是首款官方支持用戶進行這種升級的 Mac 產品。
想象一下,一款可升級性很高的筆記本。其實我本人已經升級過幾次 MacBook Air,包括它的 SSD,雖然沒有什么技術難度,但是沒有特別的螺絲刀、不細心、沒有耐心的話是建議你就不要輕易動手。
至于 RAM 呢?別想了吧,它已經被蘋果牢牢地焊起來了,和現代蘋果筆記本是一樣的。
好吧,我承認對于設備的可升級性,我有著很深的執念,我總是懷念以前用戶可以自行升級的日子。不過現在我看到 Mac 嚴密緊湊的設計時,我也會告訴自己,這是沒辦法的事,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只要有一根線的位置放不對,那整臺設備就回不到原來的樣子了。這一點我很清楚,因為以前遇到這種情況時,我都是進行了多次嘗試才讓設備恢復正常。
為了設計和功能犧牲可升級性,這無可厚非。因為我們很多人都只是希望設備能夠正常運行,等到用不了的時候就淘汰,換一臺新的。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用戶自行升級已經是過去的事,iOS 設備或許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過同時我覺得我們意識到了一些東西。以前的電腦設計雖然沒有那么美觀,但是我可以親自動手打開它,看看它里面都有什么部件,都有哪些技術在支持電腦運行,在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支撐,因為這真的能讓我們對設備有更深次的認識和了解。
有人說未來 Mac 會變成“卡車”,而 iOS 設備則是“汽車”。我不知道未來什么時候,Mac 又會支持用戶自行升級,但是只要我還用著 Mac,那么不管蘋果如何限制,我都愿意動手嘗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