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越來越多筆記本都以輕薄定位,雷電接口、Type-C等接口也開始逐漸取代傳統USB接口,而手機也是早早就用上了Type-C接口,但是一些存儲設備如U盤、移動硬盤則還是用著萬年不變的USB-A口,這給用戶帶來了不少不必要的困擾,比如你想將U盤的文件傳輸到手機上,這時候還得找一臺電腦登錄微信才能完成,過程十分繁瑣。這時候有一個C口的U盤就至關重要了。
我因為平時經常使用筆記本跟手機一起辦公,數據經常需要在兩臺設備間傳遞,所以打算入手一個支持手機、筆記本電腦雙接口的U盤。最近剛好有一個契機,體驗了一下閃迪雙接口SDIX70N U盤,精致小巧容量大,既能連手機也能連電腦,現在它已經成為我最新的“文件中轉站”。
閃迪SDIX70N U盤外觀上依舊是延續金屬材質,做工細膩有質感,正面也比較簡約,只有SanDisk品牌名。
U盤的背面則比較簡單了,只有少許文字編號和標記,我手上這款U盤是泰國生產的,容量規格為256GB。
旋轉接口設計,好看的同時,還能有效保護到接口, 無論是插在手機還是電腦上都比較緊實,完全沒有搖搖晃晃的感覺。
接口部分,只需一拉一轉即可隨意切換,一頭是目前主流的Type-C接口,另一頭則是iPhone的Lighting接口,雙接口設計能夠滿足主流的筆記本、手機、平板電腦等相關設備,高效靈活。
安卓手機接入閃迪SDIX70N U盤即插即用,U盤上的文件可以直接瀏覽,省去了以往手機電腦間傳輸文件的繁瑣。iPhone手機接入后,通過官方提供的iXpand Drive App,能夠實現基礎的讀寫文件,還能體驗更多實用功能。
性能方面,Type-C接口支持USB3.1協議,而Lighting接口由于iPhone自身僅支持USB2.0,所以在傳輸速率上會略慢于其他安卓設備。不過考慮到是在手機上使用,USB2.0的速度也能滿足大部分用戶的需求。
另外閃迪作為存儲的大廠,嚴格把控產品品質,閃迪SDIX70N U盤還擁有2年的質保時間,用戶無需擔心質量而引發數據存儲問題,可以放心保存珍貴的內容。
看完了閃迪雙接口SDIX70N U盤的外觀設計,下面進入性能測試環節,為了確保完全釋放這款U盤的全部性能,我們使用U盤自帶的Type-C接口接入電腦的雷電4接口中進行測試,確保足夠的帶寬,避免性能瓶頸。
TxBENCH基準測試
首先使用TxBENCH查看閃迪雙接口SDIX70N U盤的基本信息,238.29GB的可用容量,符合256GB U盤的正常容量區間。
Basic Benchmark可以對U盤的讀寫性能進行測試,在Q32T1順序讀取中速度能夠達到93.323MB/s,Q32T1順序寫入速度37.120MB/s,表現中規中矩,用作暫存文件的中轉站完全可以勝任。
ChipGenius查詢信息
chipgenius芯片精靈是一款USB設備檢測工具,可以自動查詢U盤的主控芯片型號、USB電流檢測、制造商等信息,從圖中可知,這款U盤支持USB3.2協議,其中的顆粒應該來自閃迪原廠。
CrystalDiskMark理論性能測試
緊接著使用存儲設備經典測試軟件——CrystalDiskMark進行三次讀寫測試,三次結果基本相同,順序讀取速度92.4MB/s,順序寫入35.56MB/s,基本達到了標稱的速率。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理論性能測試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的測試結果與CrystalDiskMark類似,在1GB數據文件的基準測試中,閃迪SDIX70N U盤的總分為322.06,順序讀取最高可去到90.5MB/s,順序寫入也有32.75MB/s。
ezIOmeter理論性能測試
ezIOmeter同樣是一款理論性讀寫測速軟件,在理論性能測試中,閃迪雙接口SDIX70N U盤測得順序讀取性能為86.32MB/s,順序寫入性能達到34.48MB/s。ezIOmeter還能看到更多詳細數據,如這款U盤的最高讀寫速度分別為171.18MB/s和67.3MB/s。
ATTO零碎文件讀寫性能測試
傳輸速度又分連續速度和4K速度,日常拷貝電影、照片等大文件時看的就是連續速度,而像拷貝零碎小文件則更注重4K速度。我們使用ATTO對這款U盤的零碎文件讀寫能力進行測試,測試結果顯示,閃迪SDIX70N U盤在拷貝64KB以上數據級文件時讀取速度穩定在80MB/s以上,寫入速度也能維持在40-45MB/s,用作手機與電腦間的文件中轉站,這個速度綽綽有余了。
Disk Speed Test基準測試
不少人會拿U盤作為手機影音視頻的中轉站,所以我們也使用Disk Speed Test軟件對這款U盤進行測試,主要從視頻幀率和格式兩方面來分析這款U盤的讀寫性能。其中讀寫性能分別為90.1MB/s和33.2MB/s,與其他軟件測試結果近似。對H.265格式的支持也相當齊全,基本能夠滿足8K 60幀的視頻傳輸。
相比理論性能測試,實際性能表現能夠更直觀的反映U盤的性能表現,在實際測試中,我們將視頻素材從電腦導入閃迪SDIX70X U盤中,測試U盤的讀寫性能,然后使用手機接入U盤,測試能否直接訪問U盤并讀取視頻素材進行播放。
這里我們選取了一段1GB左右的電影文件進行測試, 從本地硬盤復制到閃迪SDIX70N U盤中,總體耗時約為半分鐘,傳輸過程前半段能以36MB/s的速度進行傳輸,即使是后半段平均傳輸速度也有約25MB/s左右。
緊接著我們又嘗試將U盤中的文件拷貝回電腦,測試其讀取性能,從數據上來看,幾乎全程都保持在90MB/s左右,1GB左右的數據拷貝僅需10秒即可完成。
在體驗的過程中,這款U盤還有些不為人知的特色功能,U盤第一次接入iPhone時會自動獲取iXpand Drive App,iXpand Drive App相當于是 iXpand的管理器。iXpand可以在每次插入它的時候,自動備份相機膠卷然后替你清空已經備份的照片,為手機釋放空間。
除此之外,各種復制圖片和文件、備份聯系人等基礎功能也一應俱全,并且這款App還支持對文件進行加密,所有經過加密的文件將存放在私人保險庫內,支持密碼解鎖或FaceID解鎖,全方位保障你的數據安全。
另外閃迪SDIX70N U盤還配有MacOS和 Windows兩種版本的SanDisk PrivateAccess軟件,這是閃迪U盤中附帶的免費數據加密和密碼保護軟件,可以加密任何文件,添加訪問限制,操作非常方便,支持一鍵拖動加密,粘貼加密等操作。在手機iXpand Drive App進行加密的文件通過這個軟件也能輕松查看,不過目前該功能僅限于閃迪U盤。
閃迪雙接口SDIX70N U盤可以緩解iPhone存儲空間不足的問題,這款U盤更像是一個超大容量的文件中轉站,如果你的iPhone手機存儲不夠、又不想換大存儲的版本,那么就可以使用閃迪雙接口SDIX70N U盤將一些平時不重要但又不想刪除的照片、視頻及文件轉存到U盤中,或通過U盤再轉存到電腦中,配合它獨有的App,數據文件不僅方便管理,還無需擔心泄露等問題,真正的高效省心。
除此之外,它的另一優勢在于雙接口設計,其中一面是Type-C接口,iPhone與安卓手機互傳大數據文件往往比較麻煩,使用閃迪雙接口SDIX70N U盤可以輕松互傳大數據文件,無需苦苦尋找連接線或下載各種傳輸App,一塊U盤輕松搞定所有應用場景,對于有數據存儲需求的小伙伴,不妨考慮一下這款閃迪雙接口SDIX70N U盤,容量大性能強還兼具性價比。
今U盤容量動輒16GB,如果咱們將它打造成Windows系統的安裝盤實在浪費。當然,你也能做完啟動盤后繼續拿它當U盤使用,只是一旦沾惹病毒木馬,或是刪錯了啟動文件,當需要用它裝機器時可就悲劇了。
那么,有什么辦法能將U盤一分為二,讓啟動分區和存儲分區兩不耽誤?小編今天就教大家如何實現。
我們需要提前準備好1臺電腦、1個容量足夠大的U盤、Windows鏡像文件、DiskGenius和UltraISO。下面就是具體的操作環節了。
第一步
將U盤和電腦相連,將U盤里的數據備份好,然后再運行UltraISO。
第二步
先用UltraISO加載Windows鏡像文件,然后在通過“啟動→寫入硬盤鏡像”命令,將U盤制作成啟動盤。關閉UltraISO,后面的操作都是在DiskGenius軟件中進行。
第三步
運行DiskGenius軟件,點擊U盤對應的盤符或圖標,通過“工具→備份分區到鏡像文件”命令,將U盤分區備份到任意盤符里,鏡像文件可以隨意起名,只要后綴是.pmf即可。
第四步
用DiskGenius刪除U盤對應的分區(千萬別選錯了,把硬盤分區刪了就悲劇了)。
第五步
用DiskGenius給U盤重新新建2個分區。其中,第1個分區就是存儲分區,所以容量要留大一些。第2個分區為啟動分區,只要容量比鏡像分區大即可,然后再將它們格式化。比如小編用的U盤為16GB(實際可用為15GB),所以就需要給Windows 7鏡像預留出4GB作為第2個啟動分區之用。
第六步
選中第2個分區,然后執行“工具→從鏡像文件還原分區”,將之前備份的.pmf重新寫入第2分區即可。
OK,現在你的U盤就變成二合一了,在Windows系統下只能看到第1分區,而第2分區為隱藏狀態,所以不用擔心中毒之類的,同時也不影響啟動盤的功能。
服務發快速發展,把很多的數據儲存都搬到線上,隨用隨取,而U盤已經多年沒用過了。前段時間,因為工作需要,就一定要用到U盤,想著一個U盤可能一兩年才用一次,就沒有必要去花很貴的錢去買個好的,遂決定去拼多多買一個50塊以內的U盤。
結果不搜不知道,一搜還真的大吃一驚,輸入“U盤”關鍵字,引入眼簾的“2TB大內存、USB3.0、不到30塊錢的價格”,讓人忍不住想點進去了解它。
沒錯,我沒有忍住誘惑,我點進去了解它了,被它的高性能參數、高性價比的價格以及描述所吸引住了,除了2TB+USB3.0,還支持30天試用、兩年換新、五年固保,至少產品頁面是這樣寫的。
所以,我被打動了,選擇了下單,總共花了39塊錢。
我承認,我我被打動的根本原因是貪便宜,還有一些好奇,明知道是個坑,但依然往里跳,想看這個坑有多深。
發貨和快遞挺快的,兩天的時間就收到了,收到U盤之后,有一點小驚喜,材質是真金屬的,還送了一個A口和一個C口的轉接頭,再加一個硅膠保護套。
這樣一看,是不是還覺得挺值的。接下來看有沒有翻車,就要看U盤的表現了。
主要檢查兩個方面,2TB和USB3.0。
其實我是有個心理預期的,這個U盤不可能有2TB的,至于USB3.0,還抱有少許希望。
廢話不多說,直接開始驗證。
包裝很簡陋,就一個小塑料裝起來,U盤上面沒有logo,只有“2TB”、“USB3.0”字樣。
插進電腦,可以明顯地看到有2TB的內存,通過查看磁盤屬性也能查看到,一般的辦法肯定是發現不了問題所在。
接下來就往里面復制了一個1.5GB的文件,是可以復制到里面去的,看沒問題題之后,就直接往里面復制了一個130GB的超大文件,這一試,這貨還沒有現出原形,只是速度懸崖式的下跌,跌到了幾十KB,顯示所需時間8小時,難道說它的實際內存超過了128GB?
沒辦法,就只能下載軟件mydisktest去直接檢測它是不是擴容的,可意外的是,軟件想要檢測它的時候,就被意外退出。
起初我以為只是軟件偶然崩潰,但直到我試了不下十次之后,中途也換了軟件版本,都不行,才醒悟過來,可能廠家已經對U盤做了手腳,讓主流的這個軟件不能去檢測。于是我找同時借了一個品牌的U盤,插上第一次就能正常檢測,這也證實了我的想法。
既然mydisktest被U盤廠家做了手腳被屏蔽掉了,那就只能另想他法。
于是用到了360U盤鑒定器,點擊軟件就能開始檢測,過程很正常,也很快就檢測出來了,U盤一下就現出原形了,只有64GB。為了保證能檢測準確,我又檢測了借的品牌U盤,檢測結果是準確的。
現在可以確定的是,這款2TB U盤是擴容過的,2TB縮水成64GB,相差了31倍。好在沒有縮成16GB,如果說是64GB+USB3.0的話,這樣的價格也還能勉強接受。
那究竟是真的USB3.0嗎?
在通過拷貝數據的時候就發現,速度是真的有些慢,在復制1.5GB數據的時候,能維持在17-19MB/s左右,真個過程波動比較小(兩次波動后就穩定住了),但在復制130GB數據的時候,傳輸速率沒有超過10MB/s,時間越久,速率就被限制得越低,幾十KB這樣的傳輸。
出現這樣的原因,我想是廠家通過限制傳輸的速度,讓大于U盤實際內存的數據傳不進去,這樣就不會提示U盤已滿而被發現擴容的問題,不得不說,現在的廠家也是越來越聰明了。
一般USB3.0的實際傳輸速率在150MB/s左右,很顯然這個U盤不是USB3.0協議的,從實際的測試來看,沒有超過20MB/s的,說明連USB2.0都跟不上(USB2.0的實際速率20-30MB/s),很大程度上說明這個U盤用的是二手回收顆粒。
為了再次驗證,通過ChipEasy這款軟件來檢測,顯示結果也證明我之前的說法是正確的,協議是USB2.0無疑,至于為何廠家敢寫USB3.0,估計就是用Disk 3.0來忽悠普通人的。
另外,通過檢查U盤的接口,也可以判斷這款U盤是USB2.0的,USB3.0的是9針腳的,而USB2.0的是4針腳,這款U盤就是4針腳的,做了一個USB3.0藍色的樣子。
通過以上深入的了解,而可以確定的是,這就是一款擴容虛標的2TB USB3.0 U盤,上架虛標這些參數,就是為了抓眼球。
之后又去京東自營店看下了金士頓品牌U盤,結果同樣是64GB的內存,而且還是USB3.2,價格是需要29.9元,便宜了10塊錢,這樣來看,拼多多的這款“2TB U盤”一點也不便宜,果斷就下手了54.9元的金士頓128GB的這款U盤,畢竟品牌的還是有保障些。
在買東西的時候,不要被一些字眼給吸引住了,商家也正是利用這一點次刺激消費者購買,像這樣的2TB U盤,銷量我看還不少呢。
總結下,拼多多的東西不一定都便宜,就像這款U盤樣,實際是貴了不少,還不是品牌的,這還只是我們能看到的,在看不到的地方不知道有沒有偷工減料,想要用得放心、用的時間長些,就盡量選擇品牌的,并且價格也給不了多少,甚至有些還便宜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