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296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3.0%。
網絡基礎設施全面建成,工業互聯網取得積極進展
《報告》顯示,在網絡基礎資源方面,截至2021年12月,我國域名總數達3593萬個,IPv6地址數量達63052塊/32,同比增長9.4%;移動通信網絡IPv6流量占比已經達到35.15%。在信息通信業方面,截至2021年12月,累計建成并開通5G基站數達142.5萬個,全年新增5G基站數達到65.4萬個;有全國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已經超過150個,接入設備總量超過7600萬臺套,全國在建“5G+工業互聯網”項目超過2000個,工業互聯網和5G在國民經濟重點行業的融合創新應用不斷加快。
網民規模穩步增長,農村及老年群體加速融入網絡社會
《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網民總體規模持續增長。一是城鄉上網差距繼續縮小。我國現有行政村已全面實現“村村通寬帶”,貧困地區通信難等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我國農村網民規模已達2.84億,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7.6%,較2020年12月提升1.7個百分點,城鄉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差異較2020年12月縮小0.2個百分點。二是老年群體加速融入網絡社會。得益于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改造行動持續推進,老年群體連網、上網、用網的需求活力進一步激發。截至2021年12月,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網民規模達1.1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43.2%。老年群體與其他年齡群體共享信息化發展成果,能獨立完成出示健康碼/行程卡、購買生活用品和查找信息等網絡活動的老年網民比例已分別達69.7%、52.1%和46.2%。
網民上網總時長保持增長,上網設備使用呈現多元化
《報告》顯示,我國網民的互聯網使用行為呈現新特點:一是人均上網時長保持增長。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達到28.5個小時,較2020年12月提升2.3個小時,互聯網深度融入人民日常生活。二是上網終端設備使用更加多元。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7%,手機仍是上網的最主要設備;網民中使用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電視和平板電腦上網的比例分別為35.0%、33.0%、28.1%和27.4%。
即時通信等應用廣泛普及,在線醫療、辦公用戶增長最快
《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互聯網應用用戶規模保持平穩增長。一是即時通信等應用基本實現普及。截至2021年12月,在網民中,即時通信、網絡視頻、短視頻用戶使用率分別為97.5%、94.5%和90.5%,用戶規模分別達10.07億、9.75億和9.34億。二是在線辦公、在線醫療等應用保持較快增長。截至2021年12月,在線辦公、在線醫療用戶規模分別達4.69億和2.98億,同比分別增長35.7%和38.7%,成為用戶規模增長最快的兩類應用;網上外賣、網約車的用戶規模增長率緊隨其后,同比分別增長29.9%和23.9%,用戶規模分別達5.44億和4.53億。【責任編輯:富文佳】
為報告發布會現場 攝影:黎萌
共享經濟是去年互聯網創新創業的主要亮點之一 攝影:黎萌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黎萌):1月31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普及率達到55.8%,超過全球平均水平4.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9.1個百分點。
《報告》稱,中國網民規模繼續保持平穩增長,2017年全年共計新增網民4074萬人,增長率為5.6%。互聯網模式不斷創新、線上線下服務融合加速、公共服務線上化步伐加快,成為網民規模增長推動力。本次《報告》新增產業發展狀況和網絡安全管理兩個部分的內容。
中國域名和.CN域名總數一減一增
《報告》稱,2017年,中國域名總數同比減少9.0%,但“.CN”域名總數實現了1.2%的增長,達到2085萬個,在域名總數中占比從2016年底的48.7%提升至54.2%;國際出口帶寬實現10.2%的增長。在此基礎上,網站、網頁、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與APP數量等應用發展迅速,均在2017年實現顯著增長,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自2014年以來連續三年實現翻番增長。
互聯網惠及全民取得新進展
2017年,我國互聯網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信息化服務快速普及、網絡扶貧大力開展、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讓廣大人民群眾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擁有了更多獲得感。
此外,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與此同時,使用電視上網的網民比例提高了3.2個百分點,達28.2%;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的使用率均出現下降,手機不斷擠占其他個人上網設備的使用。
移動支付使用不斷深入
2017年,我國移動支付用戶規模持續擴大,用戶使用習慣進一步鞏固,網民在線下消費使用手機網上支付比例由2016年底的50.3%提升至65.5%,線下支付加速向農村地區網民滲透,農村地區網民使用線下支付的比例已由2016年底的31.7%提升至47.1%。
網絡娛樂用戶規模持續高速增長
2017年網絡娛樂應用中,網絡直播用戶規模年增長率最高,達到22.6%,其中游戲直播用戶規模增速達53.1%,真人秀直播用戶規模增速達51.9%。與此同時,網絡文化娛樂內容進一步規范,以網絡游戲和網絡視頻為代表的網絡娛樂行業營收進一步提升。良好的行業營收推動網絡娛樂廠商加大對于內容創作者的扶持力度,為網絡娛樂內容的繁榮發展打下基礎。
共享單車用戶規模突破2億
共享經濟業務在2017年得到蓬勃發展。數據顯示,在提升出行效率方面,“共享單車+地鐵”較全程私家車提升效率約17.9%;在節能減排方面,共享單車用戶騎行超過299.47億公里,減少碳排放量超過699萬噸;在拉動就業方面,共享單車行業創造超過3萬個線下運維崗位。同時,共享單車滲透到21個海外國家。
六成網民使用線上政務服務
2017年,我國在線政務服務用戶規模達到4.85億,占總體網民的62.9%,通過支付寶或微信城市服務平臺獲得政務服務的使用率為44.0%。微信城市服務、政務微信公眾號、政務微博及政務頭條號等政務新媒體及服務平臺不斷擴大服務范圍,上線并完善包括交通違法、氣象、人社、生活繳費等在內的多類生活服務,并向縣域下沉。
網信獨角獸企業77家 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網信獨角獸企業總數為77家。北京占比為41.6%,上海為23.4%,其他分布在杭州、深圳、珠海、廣州等地。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截至2017年6月,中國擁有人工智能企業592家,占全球總數的23.3%;2016年,中國人工智能相關專利申請數達30115項。
網絡安全相關法規逐步完善,用戶安全體驗明顯提升
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的正式實施,以及相關配套法規的陸續出臺,為此后開展的網絡安全工作提供了切實的法律保障。政府與企業共同打擊各類網絡安全問題,網民遭遇網絡安全問題的比例明顯下降。數據顯示,高達47.4%的網民表示,在過去半年中并未遇到過任何網絡安全問題,較2016年提升17.9個百分點。
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推動之下,中國的手機支付在全球遙遙領先,這似乎已經不算新聞。不過最近國外權威機構的一次民調,再一次證明了中國手機支付遙遙領先于美國、日本等國家。
據韓聯社報道,進行這次民調的是全球知名的益普索(Ipsos),這家機構在全世界23個國家和地區,一共調查了1.8萬名消費者。
調查顯示,中國有77%的消費者知道一款自己馬上就能夠使用的手機支付工具,這一比例名列全球第一名。
印度的移動支付普及率也比較高,比例為76%。據報道,Paytm是印度占據領先地位的支付服務商,而這正是中國阿里巴巴集團下屬的子公司。如今,Paytm正在拷貝支付寶在中國的先進經驗,進一步占領印度支付市場。
在亞洲另外一個人口大國印尼,手機支付的普及率也高達67%。
韓國在互聯網領域一直處在全世界優先行列,但是調查顯示,韓國移動支付普及率只有64%,明顯落后于中國和印度。
令人吃驚的是,一些發達國家的移動支付普及率很低,比如美國和德國的普及率為48%,日本的普及率僅為27%,日本在所有調查的國家地區中排名倒數第一。
據報道,移動支付在全世界出現了發展中國家領先發達國家的現象,比如在美國市場,蘋果支付、安卓支付和三星支付這三大服務啟動速度十分緩慢,但是在中國,很多人都會熟練操作移動支付,甚至是賣菜的攤主也習慣于接受手機付款。
據業內人士分析,歐美發達國家過去進入了成熟的信用卡社會,刷卡消費十分方便,在他們看來,手機支付只不過是用“手機刷卡”,并未帶來顯著的用戶體驗提升,因此沒有必要去接受捆綁信用卡的麻煩。
而在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刷卡支付體驗糟糕,比如用戶還需要輸入密碼、在小票上簽字,相比之下手機支付的過程要快得多。
在經濟發展十分落后的非洲地區,也出現了一些成熟的移動支付服務,這些服務只需要使用便宜的2G手機,并且在當地社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另外,日本的移動支付普及率僅為四分之一左右,這其實并不令人感到意外。日本同樣進入了信用卡社會,而且在互聯網市場,日本由于老年人口龐大,對于接納新事物難度比較大。第三方數據顯示,日本智能手機普及率至今依然遠低于中國,主要原因是老年人習慣了2G手機、翻蓋手機,并不愿意切換到觸摸式的智能手機。
最近有消息稱,在日本的電視媒體上,人們對于中國移動(微博)支付如此普及、如此便捷,表現出了震驚。
迄今為止,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都已經進入了日本市場,但主要的目的是服務在日本的中國游客消費結算。